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_第1页
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_第2页
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_第3页
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_第4页
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础知识巩固与落实1.秦始皇在政治方面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哪些突出贡献?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比较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意义?5.皇帝制的特点?三公九卿的职能和关系?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宰相权大睡不好,选才选官更难搞;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好了歌监察制度君权相权选官制度皇帝的烦恼地方制度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程标准: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重点: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阅读教材梳理出秦、汉、隋唐、宋、元统治者如何创新制度缓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朝代中枢权力机构或制度秦汉武帝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自主学习:

三公九卿

建立“中朝”设立尚书台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一省制一、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皇帝(皇权至上)尚书省

(负责执行)中书省

(起草诏令

门下省

(封驳审议)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隋唐: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应该是怎样的呢?皇帝→中书省→门下省→皇帝→尚书省→工部

情景模拟【典例展示一】1.唐太宗时中书省的长官,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应该做的是()A.交唐太宗裁定 B.交门下省审议 C.交枢密院出兵 D.交尚书省执行2.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皇帝作用暂不考虑)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3.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史学名著《国史新论》中写道:“汉代的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对此论断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汉代宰相权倾天下

B.唐代宰相轮流坐庄C.宰相权力不断集中

D.宰相权力走向分散4.历史重现——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大臣甲提交书面处理方案:

A.举行大型祭天求雨仪式,

B.削减灾区赋税,

C.修筑引水灌溉渠道。大臣乙认为甲的处理方案可行,上呈至皇帝,皇帝赞许,吩咐大臣丙负责执行。大臣丙将任务依次分配到属下三个部门。请思考:(1)大臣甲、乙、丙所在的机构分别是什么?(2)任务分配到哪三个部门?初探高考1:(2012•山东文综卷•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温馨提示:1.如何从材料中寻找关键和有效信息?

2.如何与课本知识相联系?比较三省六部制与美国的三权分立:三省六部制是为加强皇权;三权分立制是为防止专制独裁和维护民主三省六部制是决策、审议、执行;三权分立是立法、行政、司法。三省六部制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权分立分国会、总统、最高法院思维拓展(1)设置目的:(2)分权内容:(3)分权部门:(4)实质:

三省六部制是封建皇权专制加强表现,体现专制色彩;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体现民主特征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枢密院度支盐铁户部中书门下军政行政财政财政宋代:二府三司不参与政事不参与政事相权再被分割三司10/12/202211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枢密院度支盐铁户部中书门下军政行政财政财政宋代:二府三司不参与政事不参与政事归入归入元代:一省制10/12/2022121.中央官制发展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总体上不断强化,但并非简单的直线发展,其间元朝出现了相权的强化和反弹;2.皇帝削弱相权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分割相权;二是转移相权及机构归纳小结二、选官制度朝代选官制度西周战国(秦和汉初基本沿袭)汉武帝魏晋南北朝隋唐明清世卿世禄制(血缘)军功爵制(军功)察举制和征辟制(德、才)九品中正制(出身,门第)科举制(才能)

阅读教材梳理西周到明清的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

八股取士自主学习:选官制度——察举制和征辟制察举是由郡国向国家考察推荐官员。征辟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作用?1、含义: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创立的用公开考试方式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是封建社会中后期主要的选官制度。科,是考试科目;举,是选拔人才。选官制度——科举制2、科举制开创的原因:

①经济上:封建经济发展;

②阶级关系上:南朝后期士族势力衰落,庶族地主发展,要求参与政权;

③政治上:九品中正制导致士族壮大,不利于中央集权;同时,统治者需要新的选官制度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1)隋代创立2)唐代完善隋文帝—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建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

武则天—增加人数,首创殿试

和武举

唐玄宗—高官主考,提高地位,

后为定制

3、科举制度是如何逐步发展,最终形成为一种定制,为历代所继承?在十五世纪的时候,英国女皇伊丽莎白和法国路易十四都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甚至将它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你认为他们的评论对吗?请结合你所学的知识,谈谈你对此的看法.4、如何评价科举制?积极:(1)为不具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2)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3)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繁荣的制度保障。消极:明清时期,束缚人们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归纳小结选官制度发展趋势: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发展到才学,选拨方式由推选发展到公开考试;人才趋向制度化,形式严密,相对公平、公开和客观。【典例展示二】1.中国古代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番评说反映了下列哪项人才选拔制度的弊端()A.世袭制B.军功爵制C.察举制D.科举制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3.“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这是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A.推恩令

B.科举制

C.察举制D九品中正制初探高考2:

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A.世袭制B.分封制C.科举制D.行省制(2011·江苏单科·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三、监察和谏议1、监察(监察的对象是百官)目的:为保证官僚机构的廉洁和效率2、谏议(谏议的对象是皇帝的言行和决策)御史大夫兼管监察御史府:御史大夫专管监察和弹劾百官;刺史监察地方中央设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地方设按察使司秦朝汉朝明清1、监察(监察的对象是百官)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

谏院——独立的谏官机构取消了专门的谏议机构

隋唐宋朝明清2、谏议(谏议的对象是皇帝的言行和决策)3、如何评价古代实行的监察和谏议制度?(积极,消极)初探高考3: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