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6《古诗十九首》与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古诗十九首》与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
文人踏入仕途、获得功名利禄的重要途径。然而汉武帝并没有真正重视文人,
像扬雄、司马相如等只不过是文学弄臣。这一时期,在思想领域,各种异端思
想活跃,较为开放,且道家、佛家思想也渐渐流行于世,儒学失去了以往那种
强有力的依靠,对社会现实的控制力日渐瓦解,其衰微在所难免。这一影响的
直接结果是遵从儒学的文人报国无门,在思想的漩涡中备受煎熬,不得不把目
光从对社会政治的关注转向对自身和人生的关注。这种关注表现在文学作品里
面来说,推崇个性、以文为娱的哲学思想便是文学观念的主流思潮。而“走向
自我必然是唯一的选择,且一旦走向自我深处,对感性生命本身有着刻骨铭心
的体验时,距离‘人的自觉’的时代也就为时不远了”[2](P8)。借《古诗十九首》唱出对生命朝不保夕的悲苦就成为一种必然。
其次,汉末士人的边缘性生存境况诱发了文学的生命意识主题。《古诗十
九首》的虽然身份卑微,但由于长期受到儒家学说的浸染,产生了强烈的
忧患意识、救世情结和责任意识。面对弊端丛生、日益加剧的种种社会危机,
他们渴望怀抱一腔忠勇之气,投身社会,寻求救世良方。在这样的情况下,为
了赢得社会上的地位,苦有救世之心而无报国之门的文人便以清议批评朝政,
挽救时局,遂形成“清议”之风,表现出积极的用世精神。如《后汉书?党锢列传》中很多内容的刊载就体现了这种以文学体现生命意识、用世的精神。清议
之风虽对朝政黑暗有一定的影响,然公元166年和169年发生的“党锢之祸”
使得一批较为正直的名士遭到迫害。“忠而见疑、信而被谤”的惨烈现实给士
人身心带来巨大打击,使士人正常的进仕之路被完全堵死,加之战乱不断,饿
殍遍地的现实,呈现出不同以往的“边缘”性生存处境。“边缘”性处境是指
人的一种生存状态,是身处社会底层,或者遭遇的一些打击、变故而变得生存
困难的境遇,在这种生存环境压力下,人的一种自我反思与突围,力求在生存、生命与人的价值等多方面取得超越。《古诗十九首》所再现的东汉末年知识分
子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行为无疑也具有这样的“边缘”性特征,这样的“边缘”
心态最易引发诗人对审美和艺术世界的体验与倾诉。
二、《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人有生命,但不一定具有生命意识,“生命意识”是“人类对自身生命所
进行的自觉的理性思考和情感体验,是人类独特的精神现象。生命意识在文学
中常常集中体现在对生命的眷恋、对死亡的恐惧、对命运的困惑、对情感的深
挚等”[3]。只有热情地关注个体生命的生存状态,积极追问生命的意义,探
询生存的价值和生命哲理,才算是具备了人的精神要素和生命意识。文人身处
的时代环境,多少会与文人理想发生冲突、矛盾,生活的苦闷、精神的感伤,
使得文人大多只能选择通过诗篇来表现这种矛盾,表达对生命价值、生存意义
的强烈感受。《古诗十九首》对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生命自由的追求诸问题高
度关切,其所抒发的乃是“人同有之情”,表明对自我生命意识的体认和重视
已走向自觉程度,生命主题成为其重要主题。这种生命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一)因理想失落而导致的对原有生命价值范式和意义模式的质疑与否定
长期以来,很多文人在“立德,立功,立言”的理想支撑下,积极投身社会,建功立业。当生逢乱世、命运多舛的汉末文人无法超越现实世界的束缚,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时,他们的理想中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失落和幻灭感,进
而质疑、否定原有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模式。这其中,既有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
子对人生如寄的短促慨叹:“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迭,圣贤莫
能度。”(《驱车上东门》);亦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发出的悲情倾诉:“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翩。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明月皎月光》)“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还有对一度笃信的道德
原则的质疑:“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辘。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
(《明月皎夜光》)“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生年不满百》)。无
论是仕途理想失落的悲叹,还是饱尝人情冷暖之苦,当一切都被现实无情地击
碎时,它表现的就是诗人实实在在的遭遇。这种对原来占据主流地位的思想观念,包括道德节操、生存境遇等的疏离和否定,便是诗人对人生理想追求而不
可能实现所发出的悲叹。可以说,当无情的现实世界严重摧毁士人的自信时,“也使得由儒家思想建立起来的价值标准在现实生活中成了虚伪的东西。所有
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都是虚假和值得怀疑的,或毫无价值”[4](P11),这
就意味着所有对生命的思考都要放到价值的天秤上予以重新考量。
(二)对生命本体意义的深切体悟与追寻
东汉末年由政乱、饥荒、瘟疫、战争等交织而成的苦难现实,激起了文人
对人生和生命的悲慨,对个体生命游离状态的苦吟。他们以各种方式排遣由此
带来的困顿状态,或惜命重生,或追名逐利,或及时行乐,体现出对生命终极
存在的有限性深刻而悲情的体认。这种对生命存在的体悟与追寻大致表现在两
个方面。
一是面对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诗人们开始探求存在的意义,把现世的欢乐
当作自己人生价值的确定,因而以及时行乐的洒脱对生命的终极命运进行超越
并试图重构新的价值体系。当遭遇坎坷,仕途不顺,他们不去求仙学道,而是
关注现世中的生命质量,或秉烛夜游,或欣赏锦衣玉食,或追求爱情的幸福,
以狂放旷达的态度对待现实,赋予个体短促的生命以密集的意义,在稍纵即逝
的人生中赢得欢乐和不朽,使有限的生命充实而富足,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如陈祚明所解:“悲夫,古今唯此失志之感,不得已而托之名,托之神仙,托之饮酒……有所托以自解者,其不解弥深。”[5]《古诗十九首》对这方面的描写较多,如“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执与素。”(《驱车上东门》)“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东城高且长》)“昼短夜苦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生年不满百》)诗人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只能追求生命的密度,饮酒
作乐,远游求仙,在有限的时间内纵情享乐成为文人忧生过后最直接的选择。
这种对人生易逝应及时行乐的“紧迫感”,大有唯恐不及之态,这恰恰是失意
时对生命朝不保夕的哀叹,对永生的企慕之情的伤感,更是其内心要求和现实
生活相矛盾的苦闷反映,因而在有限的生存时间内,纵情享乐便成为畏惧死亡
的一种表现。而当他们将个体之暂且偷欢融合到人类群体甚而宇宙本体中去,
其内心的焦虑、孤独、寂寞之痛自然就被消解了。这种苟且偷欢的心态支配着
文人的行为和心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其对生命的渴望。黑格尔在评价他生
活的那个时代时曾说过:“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新时期的产生和过渡的时代。
人的精神已经跟他旧日的生活与观念世界决裂,正使旧日的一切葬入于过去而
着手进行他的自我改造。”[6](P6)这对于评价汉末的人文精神和风貌无疑也是适宜的。《古诗十九首》当中的感伤主义思潮与享乐主义交织一起,实质是
诗人安顿生命的一种方式。
二是爱情主题的彰显。在《古诗十九首》中,尤值得一提的是爱情主题。
汉末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人们的思想极为活跃,对儒家礼教不以为然,而
直面痛苦、悲情,爱情或许才是短暂人生中真正值得付出的对象,那真挚的爱
情向往犹如热流从内心深处喷涌而出,成为撼人心魄的力量。《青青河畔草》
对情爱大胆而又深情的呼唤,在恪守妇道的古代实在难以想象;《冉冉孤生竹》表现了主人公对于情感的炽热和含蓄的表达;《行行重行行》抒发出夫妻离别
之苦以及渴望团圆的美好心愿;《古诗十九首》对爱情的描写,缠绵悱恻也好,痛心疾首也罢,都再现了人性的光辉和人类情感的共性,因而成为千古绝唱。
(三)哀叹生命的短促,以“向死而生”的态度直面现实
人作为万物的一种存在,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人类最显明的事实。孔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即人只要活得有意义,那就无须惧怕死亡。道家认为死是永恒的回归,是人的自然属性。但在东汉,由于两
次“党锢之祸”,文人们大批被杀,环绕着文人的是关于生死的咏叹调,遂陷
入对生命的有限与无限的深沉思考之中。他们不回避死亡,直面人生的惨烈,
第一次集中而强烈地体会了生命的短暂和脆弱,在永恒与有限的矛盾中对生与
死的界限有着清醒的体认,生命意识由此蓬勃而发。如直面人生的必然归宿:“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
杀人。”(《去者日以疏》)如把永恒之物和有限人生形成对比:“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在《去者日以疏》中,这种恐惧与无奈的悲怆之感尤为强烈。该诗开始就对人生进行了高度的哲学概括,然后引出城郊的“坟墓”意象:“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尤其展现人之逝去的凄凉,反映出东汉末文人
对死亡的恐惧与无奈的悲怆之感。生命短促是人所共知的事实,问题在于如何
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为此,诗人们毫不掩饰自己对追逐功名
利禄、富贵显达的渴求:“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今日良宴会》)“驰情整中带,沉吟聊踯躅。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东城高且长》)“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奄忽随物化,荣
名以为宝。”(《回车驾言迈》)他们认识到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作
为一般的中下层人士,在如此黑暗的现实中,恐怕只能以功名利禄、仕途腾达
来显现向死而生的壮举,使之真正成为个人有意义的生活。即关注现世,执着
生前,使之化为生命之流中的日常生存感受和经验,不亏待生命的存在,期盼
通过努力改变政治地位,为实现理想奠定基础。人不是那么容易被打垮的,为
生命意义而活的人不会因为困境而退缩,不会因失望而绝望,不会因绝望而精
神分裂,不惧怕折磨打击,不惧怕生活的苦闷阴郁,一切都充满希望与美好。
这种向死而生的生命意识使得《古诗十九首》对人间真情,包括爱情、友情、
亲情、乡情的描述动人心魄,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三、生命意识与《古诗十九首》的悲剧美
《古诗十九首》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乐府诗歌的不同,大
都是中下层文人群体。他们本应活得更有价值,但汉末黑暗的政治和社会现实
使得他们进亦难,退亦难。他们想找一个僻静之所来安慰受伤的心灵,可没有
找到栖身之地,“生没有真正的幸福,它的本质已被变形为各色各样的苦恼,
人生彻头彻尾是不幸的状态”[7](P105)。面对忧患和孤独,为了寻求出路,他们不得不采取特殊的方式来纾解和消除,如通过用乡情来排遣,用爱情来排遣,用及时行乐来排遣,把有价值的东西舍弃,牵引出对生存本能满足的呐喊,即将关注的焦点从忧嗟天下转向自身,竭尽全力地从儒家正统思想中挣脱出来,把深深的孤独与寂寞幻化为升腾不已的青春活力。这正是生命意识的升华,也
使得生命意识蒙上了一层悲剧意味,无论是仕途坎坷、人生如寄之苦,羁旅行
役、游子思乡、离人相思之悲,还是知音难求、朋友相弃之无奈,以及生命无常、死亡的不期而遇等充满悲剧色彩的生命感悟,莫不如此。正是他们不甘如此、不愿如此而又不得不如此的哀伤、辛酸、焦躁与不安,传达出一代知识分
子的内心情感,反映出汉末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钟嵘认为《古诗十九首》
“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即对生命意识的慨叹和渴望映衬出诗人
心境的悲凉和抑郁,充满了深沉的悲剧意味,具有强烈的悲剧美。
尤值得注意的是,《古诗十九首》在传达感情的时候,善于寻找对应的物象,并通过文学手法的运用,融情于特定物象中,这使得那些寻常景物、普通
意象,在诗人的笔下也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悲剧意味。例如季节的转换,草木的
兴衰,风声鸟鸣都深深地印刻在他们的心里,散发出一种苍凉的悲秋意识。从“蟋”“秋蝉”“蛾姑”等意象中可以预言人生的短促;从“孟冬”“岁
暮”“秋夜”和“长路”“高楼”等时空意象中能感悟岁月的流逝;从“鸳
鸯”“玄鸟”“鸿鹊”等意象中品味游子怀乡、思妇怨妇的忧伤。这些审美意
象的选择和运用饱蘸着对人生无常、生命短促的忧生之嗟,正是试图超越死亡
的恐惧、生命的悲哀的结果。在传统的价值体系崩溃于社会的大动乱之后,
《古诗十九首》把人的自我生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昭示着人的价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30年中国净水器市场发展格局与竞争风险评估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DOP行业运行形势及竞争格局分析研究报告
- 课程设计黑白棋摘要
- 杠杆零件夹具课程设计
-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安全教育和培训制度(简单版19篇)
- 2024年工会劳动保护工作制度(二篇)
- 会场布置合同协议书说明
- 碎石采购合同文本
- 拆迁补偿安置房购房合同
- 劳务分包合同管理制度与实践
- 2024中煤电力限公司面向中煤集团内部招聘15人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复习课件
- 第07讲 物态变化(原卷版)-2024全国初中物理竞赛试题编选
- 高危儿规范化健康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 第13课《纪念白求恩》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和食品操作流程
-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 NB-T 10435-2020 电动汽车快速更换电池箱锁止机构通.用技术要求
- 03SG610-1建筑结构隔震构造详图
- 软木底生产工艺流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