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文学_第1页
现实主义文学_第2页
现实主义文学_第3页
现实主义文学_第4页
现实主义文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批判地再现当时存在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解剖性的暴露、撕毁所有一切的假面具,故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高尔基第一节概述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西欧的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以后波及俄国、北欧的美国等地,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也造就了近代欧美文学的高峰。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高尔基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及其基本特征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的产物。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形态的剧变,是人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世纪的自然科学发展,突出的是细胞学说、能量转化学说和进化论三大成就。科学成就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看法,也带来了哲学观念的更新,人们的思维方式也相应变化。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人本学说”和孔德的实证哲学等都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论基础。思想特征

首先,现实主义把文学作为分析和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其次,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第三,现实主义文学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表现出作家们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艺术特征首先,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其次,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第三,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第四,现实主义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法国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司汤达的文学评论集《拉辛与莎士比亚》(1823—1825)是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宣言书。梅里美一位极具浪漫主义艺术品格的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以中短篇小说赢得文学史上的地位。代表作《高龙巴》、《嘉尔曼》(《卡门》)小仲马,代表作《茶花女》19世纪后期一位带有自然主义倾向的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月曜日的故事》(《最后一课》、《柏林之围》)都德福楼拜福楼拜:在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历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艺术主张:1追求真实性2追求客观态度3追求艺术美《包法利夫人》《包法利夫人》这部残酷的写实主义名著,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消极浪漫主义的清算。它熄灭了让人不切实际的幻想光环,令人看见底下黯然的真相。没有一点让人做梦的企图,让你领受到的是更为真实和残酷的现实。英国文学英国的现实主义文学较多地表现了劳资矛盾以及“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和苦难生活。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的色彩较强。“一派出色的小说家”:狄更斯、萨克雷、夏绿蒂·勃朗特、盖斯凯尔夫人等。萨克雷著名的讽刺小说家。代表作:《名利场》

----没有主人公的小说重点塑造了女冒险家蓓基·夏泼的形象。蓓基·夏泼盖斯凯尔夫人代表作《玛丽·巴顿》(1848)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接触劳资矛盾的小说,它从侧面反映了英国的宪章运动。夏绿蒂·勃朗特夏绿蒂·勃朗特《教师》、《简爱》《谢利》、《维莱特》勃朗特现象简·爱的平等宣言“你以为我会留下来,做一个对你来说无足轻重的人吗?你以为我是一个机器人?是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能受得了别人把我仅有的一小口面包从我嘴里抢走,把仅有的一滴活命水从我的杯子里泼掉吗?你认为,就因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矮小,就没有灵魂,也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完全一样有一颗心!要是上帝曾赋予我一点美貌、大量财富的话,我也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不是凭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凭着血肉之躯跟你讲话,这是我的心灵在跟你的心灵说话,就仿佛我们都已经离开了人世,两人一同站立在上帝的眼前,彼此平等,——就像我们本来的那样!”《简爱》

----一部自传主要人物:简爱,罗切斯特,伯莎·梅森,圣约翰简爱的主要经历:盖茨海德堡劳沃德慈善学校桑菲尔德庄园出走艾米莉·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主人公:希刺克厉夫凯瑟林艺术特点1丰富的艺术想象力2复杂而独创的情节结构3自然与人物的个性形成了惊人的和谐4人物语言的多样性与个性化德国文学海涅,浪漫主义的“幻想之王”,开创德国新诗派的“第一只夜莺”。重要论著:《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论浪漫派》代表作:《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长诗)政治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之歌》海涅俄国文学1.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始终和人民解放运动紧密联系,2.批判锋芒直指封建农奴制及其残余,后期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才逐渐加强.3.得到文艺批评和美学理论的有力支持.4.形成了诸多人物形象系列:小人物、多余人、新人莱蒙托夫俄国著名诗人,他在其现实主义代表作《当代英雄》中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二个“多余人”形象:毕巧林。诗人殒没了!——光荣的俘虏——他倒下了,为流言所中伤,低垂下高傲的头颅,胸中带着铅弹和复仇的渴望!……诗人的心再不能够容忍那些琐细非礼的侮辱了,他起来反抗人世的舆论,依旧是匹马单枪……被杀了!被杀了!……到如今哀泣悲痛、怨诉的剖白、辩解的空谈、空洞的赞扬,又有什么用?命运最后的决定已宣判!不正是你们首先凶狠地迫害他自由勇敢的天才、而你们自己只为了寻欢取乐把隐蔽的大火煽扬起来?好了?你们称心了……——他已经不能忍受这最后的苦难:稀有的天才火炬般熄灭,壮丽的花冠也已经凋残。诗人之死莱蒙托夫冈察洛夫他的代表作《奥勃洛摩夫》是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小说的同名主人公奥勃洛摩夫也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个经典形象。

奥勃洛摩夫:继奥涅金、毕巧林、罗亭等人之后的俄国文学史上最后一个多余人形象。别林斯基著名文艺评论家主要文学评论文章有:《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先生的中篇小说》、《一八四六年俄国文学一瞥》等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新人的故事罗普霍夫薇拉吉尔沙诺夫普通新人拉赫美托夫特殊新人奥斯特洛夫斯基俄罗斯民族戏剧之夫代表作:《大雷雨》卡杰琳娜-----黑暗王国中的一线曙光屠格涅夫屠格涅夫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初开始创作活动。早期作品以《猎人笔记》最为优秀。它由二十多个短篇故事汇集而成,刻划了一系列聪明能干、勤劳善良、具有鲜明个性的农民形象,和虽不乏文明教养。却残暴昏庸、寄生成性的地主形象,抨击了腐朽的农奴制,表现了作家的民主主义思想。屠格涅夫在整整四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写过不少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剧本和散文诗,但最重要的是《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和《处女地》等六部长篇。在《前夜》、《父与子》中,他最先塑造了新人的形象叶琳娜、英沙洛夫、巴扎洛夫,不过他笔下的新人是不成熟的新人。“新人”19世纪五六十年代,俄国贵族知识分子逐渐被平民知识分子取代,文学中“新人”形象取代了“多余人”形象;所谓“新人”,指的是平民知识分子,他们出身低贱,有革命理想,有坚实行动,尊重友谊、爱情等;屠格涅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等塑造了许多“新人”典型。屠格涅夫创作的艺术特色:屠格涅夫善于捕捉人物内心的瞬间变化,以描写“心理活动的结果——人物的行动”,卓有成效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屠格涅夫以抒情大师而著称,西方人把他的现实主义称之为“诗意的现实主义”。屠格涅夫还有一个主要特色就是简洁。安徒生安徒生,世界著名童话作家《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勃兰兑斯丹麦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和文学史家,他的名著《十九世纪文学主流》推动了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比昂松挪威剧作家、小说家和诗人,因其在戏剧方面的杰出成就,获1903年诺贝尔文学奖。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美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在19世纪80年代才真正形成。50年代的废奴文学以反对美国南方的蓄奴制和反映黑人悲惨生活为主要内容,代表作家及作品希尔德烈斯的《白奴》和斯托夫人的《汤姆大伯的小屋》。60年代末,在美国西部边疆出现了“乡土小说”,代表作家及作品哈特的《咆哮营的幸运儿》。欧·亨利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代表作品有《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警察与赞美诗》等。杰克·伦敦是19世纪后期美国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其代表作《马丁·伊登》。霍桑《红字》。第二节斯丹达尔(司汤达)现实主义文学的伟大奠基人----司汤达一、生平和创作斯丹达尔(1784----1842),原名:亨利•贝尔。自称是“人类心灵的观察家”。19世纪中期法国杰出的实现主义作家,法国和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1、米兰时期,《意大利绘画史》最先提出了有关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论主张。2、巴黎时期:(高峰时期)。主要成就:文艺评论和小说。《拉辛与莎士比亚》:被认为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部理论著作。1827年发表了第一部小说《阿尔芒斯》。1829年著名的意大利题材的短篇小说《法尼娜•法尼尼》1830年长篇小说《红与黑》的出版,标志着作者创作的高峰。3、奇维塔维基亚时期:《吕西安•娄凡》(《红与白》)《巴马修道院》

二、《红与黑》

1、书名及其寓意《红与黑》原名《于连》,副标题“1830年纪事”。“红”指拿破仑时期士兵的红军装,代表资产阶级的力量,象征革命。“黑”指教职人员的黑教袍,代表封建社会反动力量,象征复辟。书名寓含着于连人生道路的选择,象征复辟时期两大对立阵营,两种不同思想的斗争,突出了小说的政治意义。2、《红与黑》的思想内容斯丹达尔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以于连的遭遇为线索,以维立尔市,贝尚松神学院和巴黎木尔侯爵府为活动舞台,形象地展示了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错杂的阶级矛盾。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贵族、教会的黑暗和罪恶。辛辣地嘲讽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质,表现了强烈的政治倾向。这部作品是19世纪法国社会的风俗画面,全面地展现了当时法国从小城到省城直至京城的贵族、教会、资产阶级和贫民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作者对拿破仑的崇敬和对波旁王朝的憎恨在小说中有所体现。《红与黑》是一部具有强烈政治倾向性的小说,它描绘了王政复辟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红与黑》对现实抨击最尖锐的描写,对贵族政权卖国行径的进行了深刻地揭露。作品对神学院的种种描写,是作品最有揭露性的篇章之一。作者对候爵府第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社会的画面。作者对外省小城市长和贫民收养所所长的描写很富讽刺意味。3、于连的形象:于连是法国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个人奋斗的典型。于连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他的性格不是固定的,他经历反抗——妥协——反抗这样的变化。于连也是个“性格分裂”的人物。于连出生木匠家庭,具有平民意识。他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他是一个自尊、自爱、勇敢、真诚而有自卑、怯懦、虚伪的矛盾统一体,他既充满激情而又冷静,既要确立自主,又时时表现出屈从和依附于连的悲剧告诉我们:在复辟时期,一个有进取心的贫民青年,试图通过个人奋斗跻身上流社会,却又不愿意厚颜无耻地讨好主子,丧尽天良地利用他人的鲜血来染红自己的肩章,最终只能成为上流社会的“局外人”。4、《红与黑》的艺术成就第一,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材料,通过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来反映时代特征。第二,特别善于把握和分析人物心理。第三,情节紧凑、结构严谨。以于连的个人奋斗史为“经”,以他和德•瑞娜市长夫人、玛特儿小姐恋爱生活为“纬”。经纬交织、条理明晰。横刀立马的拿坡仑是于连心中的偶像温柔善良的德·雷纳尔市长夫人身穿黑丧服的玛蒂尔德第三节巴尔扎克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1850)一、生平和创作1、奥诺瑞·巴尔扎克生于1799年法国杜尔城的中产资产阶级家庭。其祖父是农民,父亲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发迹的商人。1844年全家迁往巴黎,1816年进法律学校,1819年不顾家庭反对从事文学创作;1825—1828年从事出版和印刷事业,失败,债台高筑达10万法郎,相当于现在的三、四百万法郎。1832年2月开始与韩斯夫人书信往来;1833年7月与韩斯夫人相识;1841年11月韩斯伯爵病逝;1850年3月14日在乌克兰与韩斯夫人举行婚礼,5月病倒,8月17日病逝。雨果发表了哀悼辞:“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第一等的一个;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高的一个。”“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罗丹为巴尔扎克塑了雕像。恩格斯对巴尔扎克评价也很高,在《致冯·哈克奈斯》的信中说:“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愈好。我所指的现实主义甚至可以违背作者的见解而表露出来。让我举一个例子。巴尔扎克,我认为他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他用编年史的方式几乎逐年地把上升的资产阶级在1816年至1848年这一时期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描写出来,这一贵族社会在1815年以后又重整旗鼓,尽力重新恢复旧日法国生活方式的标准。他描写了这个在他看来是模范社会的最后残余怎样在庸俗的、满身铜臭的爆发户所腐化;他描写了贵夫人怎样让位给专为金钱或衣着而不忠于丈夫的资产阶级妇女。在这幅中心图画的四周,他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的细节方面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不错,巴尔扎克在政治上是一个正统派,他的伟大的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他的全部同情都在注定要灭亡的那个阶级方面。但是尽管如此,当他让他所深切同情的那些贵族男女行动的时候,他的嘲笑是空前尖刻的,他的讽刺是空前辛辣的。而他经常毫不掩饰地加以赞赏的人物,却正是他政治上的死对头,……巴尔扎克就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他在当时唯一能找到未来的真正的人的地方看到了这样的人,——这一切我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是老巴尔扎克最重大的特点之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461-463页

马克思特别称赞巴尔扎克作品“对现实关系深刻的洞察力”,非常喜欢《人间喜剧》,并以其作品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种种黑暗不公的愤慨来激励自己写作《资本论》。2、创作1829年巴尔扎克第一次用“巴尔扎克”笔名发表了《朱安党人》获得了巨大成功,从此开始了《人间喜剧》的创作。计划创作137部小说,每天工作12-18小时,在20年里实际完成96部,平均每年完成4-5部作品,塑造了大约2000多个人物。为了使《人间喜剧》的结构成为“有机”的一体,巴尔扎克采取了两种方法,一是分类整理法:风俗研究——主体私生活生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队生活场景和乡村生活场景。哲学研究、分析研究二是“人物再现法”把众多作品联系起来。创作主题:贵族阶级怎样被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用金钱所打败,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巴尔扎克一方面同情贵族阶级的遭遇,另一方面也金钱对道德的败坏和人性的腐蚀,表现出巨大的担忧,因此作者谴责金钱的罪恶。巴尔扎克深刻揭露了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却不赞成社会革命。他认为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断了自己成为贵族的路径,也反对1830年的七月革命,在1848年革命爆发后更站在保守派立场上。尽管如此,巴尔扎克用愤世嫉俗的如椽之笔无情地批判了当时的社会,这就为革命思想家探索新社会的构想提供了生动的借鉴材料。3、巴尔扎克的世界观和创作观1)政治观:传统的宗法制的政治观,“我在两种永恒真理的照耀下写作,那是宗教和君主政体,当代发生的事故都强调二者的必要,凡是有良知的作家都应该把我们的国家引导到这两条大道上去。”(摘自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文艺理论译丛》1957年第2期,7-8页)向往贵族地位,同情贵族立场,并参加保王党,成为一个正统派,然而他与即将成为明日黄花的贵族貌合神离,更与七月王朝的统治者大金融资产阶级格格不入。他对前者可谓恨铁不成钢,对后者则是深恶痛绝。2)哲学观:是一个朴素的唯物论者。他深受实证哲学、动物学、解剖学等自然科学影响,认为世间一切都是运动的,大自然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这是巴尔扎克走上现实主义道路的思想基础。但他接受了神秘主义维灵论的影响,相信骨相学、占卜术、催眠术等。3)宗教观:在宗教思想上,巴尔扎克不信神,而且还抨击过基督教,但他同时又幻想用宗教来抑制人的情欲,克服道德堕落的社会弊端。认为天主教“是一切社会里,把恶的数量减少,把善的数量增加的唯一的手段”,(摘自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文艺理论译丛》1957年第2期,7-8页)4)创作观:作者强调写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人物要真实,并且为了真实还要强调细节描写。但是,作者笔下的人物又非简单的个别人,而是典型人物;环境也不是一般环境,而是典型环境。典型性格是类的性格,即这种性格集中了那些和他相类似的人们的性格特征,是某类性格的代表。如同动物有千差万别一样,人也有千差万别。《人间喜剧》《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以毕生经历完成的光辉创作群,堪称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奇迹。在这里,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笔触,"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它再现了1816-1848年,也就是"王政复辟"到七月王朝期间广阔的社会图景。《人间喜剧》展示了法国社会的整个面貌,其社会历史内容可以归纳为:贵族衰亡、资产者发迹、金钱罪恶,被称为三大主题。《人间喜剧》首先,《人间喜剧》反映了资产阶级取代贵族阶级的罪恶发家史。其次,《人间喜剧》反映了贵族阶级的没落衰亡史。第三,《人间喜剧》描写了一幕幕惨剧,这些惨剧围绕着争夺金钱而展开。此外,《人间喜剧》还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状况,也描写到了底层人物。三.艺术成就

第一.强烈的现实性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以高瞻远瞩的历史目光,从研究客观世界的宏观出发,洞悉整个法兰西政治、经济、思想、道德以及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达到一般作家所达不到的深度和广度。它具体表现在:1.立意高:《人间喜剧》的目的是研究整个社会,做社会这个历史家的书记,写出一部法国社会的风俗史,这使他能站在现实主义的高度,展示历史的发展。2.视野阔:这是一部睥睨千古、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它把1816-1848年王政复辟、七月王朝期间广阔的社会生活尽收笔底,无论是贵族衰亡、资产者发迹、还是金钱罪恶,都无所不包地囊括其中。3.挖掘深:巴尔扎克以阶级斗争的观点深入探讨各阶级的动向,指出"模范社会的最后残余怎样在暴发户的进攻下最后被扫除",深刻反映出时代的本质。它以经济决定一切的观点,研究金钱征服整个社会的历史进程,揭露本质,打中要害,非凡夫俗子,犬儒文丐所能比拟。第二.高度的典型性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环境决定性格:巴尔扎克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环境可以决定和改变人,他总是着重描写环境对人物性格形成的作用。作品开头往往是在大段精细而富有典型特征的环境描写之后,再列出人物与情节。他的环境描写包括时代背景、社会风貌、人物关系和日常生活的物质条件。不同的环境成为不同人物性格形成与发展的依据。2.性格再现环境:巴尔扎克的人物,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是时代本质的艺术再现。那些充满贪婪、野心、拜金、兽性的人物,都是从时代的五脏六腑中孕育出来的,都是现实的嫡生子女,通过这些典型,再现出产生他们的环境即社会的本质。3.惊人的情欲描写:巴尔扎克在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时,尤其善于突出"这一个",他让他的主人公被某种情欲甚至怪癖控制着,达到病态的、疯狂的、不可遏制的、叫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他们宁可不分昼夜地将自己焚烧在这种情欲的孽火中,死而无悔。比如高老头的爱女,葛朗台的爱钱,贝姨的妒忌,邦斯的古董癖,于勒的好色,都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产生震撼人心的感情力量,反而达到比真人还真实的艺术效果。第三.细节真实作为艺术巨匠的巴尔扎克,在他描写人物的多方面成就中,通过一系列具体而典型的细节描写来突出人物性格特点,这点则更可称道。这种对细节描写的逼真同样使人物更具真实感,更富感染力。比如:葛朗台的肉瘤,总是在心理激烈活动的时刻闪动。他的口吃,又总是在他欲擒先纵,投石问水的节骨眼上出现。由此表现出自由竞争时代资产者的狡猾奸诈与老练。再如拉斯蒂涅写信索取母亲和妹妹积蓄时暗自流下几滴眼泪,表达出野心膨胀但天良未泯的青年此时此刻的内心矛盾,表现出他走向深渊的趋向。人物再现法人物再现法,就是将同一个人物,让他在不同作品中连续出现。每出现一次,就展示其性格的一个侧面,最后,将这些作品情节贯穿起来,就形成了人物的思想发展轨迹,从而多角度,多层次地再现其性格的全部。比如拉斯蒂涅,在《高老头》中只是写野心家的雏形,在《纽沁根银行》中,发展为野心家的典型,在《贝姨》与《阿尔西的议员》中,是个挤进贵族行列的豺狼般的金融寡头了。《高老头》人物形象分析拉斯蒂涅复辟时期青年野心家的典型。“人生三课”:鲍赛昂子爵夫人利己主义哲学伏脱冷强盗哲学高老头金钱关系二、分析《高老头》1835年出版

雷斯多伯爵夫人

高老头拉斯蒂涅鲍赛昂子爵夫人纽沁根男爵夫人伏脱冷两条线索:高老头死亡(肉体、宗法情感)资产阶级野心家(精神死亡)拉斯蒂涅三、人物形象分析1、拉斯蒂涅:拉斯蒂涅是一个穷大学生,是一个小知识分子,他在巴黎拜金主义盛行的环境里,经过良心与野心的激烈搏斗,他抛弃了单纯善良的人性,抛弃了宗法情感,完成了野心家性格发展的过程,从一个没落的贵族子弟,变成了资产阶级的野心家,拉斯蒂涅形象是贵族子弟资产阶级化的典型。小说通过他的堕落过程的描写,反映了金钱对青年的腐蚀作用和贵族阶级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具有典型意义。在拉斯蒂涅身上,包含了作者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既同情又谴责的矛盾心情。2、高老头:高老头是一个具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观念的商业资产者的典型。在大革命前,他是面条商,大革命期间靠囤积粮食,打击同行,很快就成了拥有二百万家产的爆发户。但他在家庭观念上却具有浓厚的封建伦理观念。在妻子去世后,他把全部的感情都投放到两个女儿身上,让她们的生活奢侈得如公爵的情人。女儿们出嫁后,他又把自己的家产分给她们,但是当他手中无钱病入膏肓时,女儿女婿们把他当榨干的柠檬扔掉了。高老头对女儿的爱可谓一片痴情,甚至达到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