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史(国培)课件_第1页
语文教育史(国培)课件_第2页
语文教育史(国培)课件_第3页
语文教育史(国培)课件_第4页
语文教育史(国培)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一点语文教育史

天水师院郭治锋

学习语文教育史的意义“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避免世界性的混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太阳底下没有新东西。”“欲知大道必先明史。”(顾炎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不敢读史——纵古论今话课改》(秦晓华)(张文质主编《中国最佳教育随笔(第一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版):“不读史也罢,因为一读之下便有比较,比较之下,便有失语的危险。”刘正伟、顾黄初《关于中国语文教育史研究的对话》(《中学语文教学》2000、10):

“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历史虽然解释过去,但是人类生活乃是一个有机体,在它之中所有的成分都是互相包含、互相解释的。因此对过去的新的理解同时也就给予我们对未来的新的展望,而这种展望反过来成了推动理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动力。”(卡西儿)

“一方面,人们迫切需要从以往的语文教育发展中了解、寻找、总结可资语文教育改革借鉴的经验与教训;另一方面,人们越来越充分地认识到,任何改革都不能割断历史。实际上,今天的语文教育和过去的语文教育是一个相互衔接的有机整体。”“在继承中求创新,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不断延续、不断更新的过程。”《深入开展语文教育改革——“面向21世纪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座谈会综述》(《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

“现实的变革总要立足于历史的基础之上,在这世纪之交,我们有必要冷静地审视过去,对历史经验加以认真总结,清理语文教育发展的脉络,进而明确前进的方向和道路。”(“关于认真总结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张志公《我和传统语文教育研究》(1984):

“语文是民族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受一个民族语言文字特点的制约,而且还受这个民族文化传统以及心理特点的影响。为了摸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语文教学的路子,我觉得迫切需要对我们长期的传统语文教育进行认真的研究。”庄文中《张志公文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1月出版)第四卷(传统语文教学研究)“前言”:

“当前,语文教学现代化和科学化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在基础教育各门学科中,语文学科是民族性最强的一门学科。要真正做到语文教学现代化和科学化,必须总结语文教学的传统,使现代化和民族化结合起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学,包括学科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顾黄初、李杏保《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顾黄初、李杏保《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王松泉、王柏勋等《中国语文教育简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林冶金主编《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出版)郑国民《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我国近现代语文教育的变革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张鸿苓、陈金明、张定远、苏立康主编《新中国中学语文教育大典》(语文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顾黄初主编《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叶苍岑主编《中学语文教学通论》(北京教育出版社1984年11月出版)第二章“中学语文教学的历史发展”。王文彦、蔡明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二章“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倪文锦主编《语文教育学概论》(语文教师教育系列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1月第二版)“绪论——现代性:语文教育的百年价值诉求”。现代语文教育的诞生及演变1902年8月15日(光绪廿八年):《钦定学堂章程》(张百熙,管学大臣)——“壬寅学制”。“习字”、“词章”、“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等。1904年1月13日(光绪廿九年十一月廿六日):《奏定学堂章程》(张百熙、荣庆、张之洞)——“癸卯学制”。含《学务纲要》、《各学堂管理通则》、《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初等小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等18个系统文件。初等小学堂(5年)规划为强迫教育阶段,儿童7岁进入学龄期后,理应一律进入,“使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童”,“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以识字之民日多为成效。”课程: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八门“完全学科”之外,另有“加授科目”二门:图画,手工)。高等小学堂(4年)“以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为宗旨;以童年皆知作人之正理,皆有谋生之计虑为成效。”课程: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中国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等。1912年9月——1913年8月:临时政府公布民国新学制方案及《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中学校令施行细则》等法令规程——“壬子癸丑学制”。小学:修身、国文、算术、本国历史、地理、理科、手工、图画、唱歌、体操、英语(高等小学校)(女子加缝纫课,男子加农业或商业课)。中学: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女子加家事、园艺、缝纫课)。1922年11月1日大总统令发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标准:①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②发挥平民教育精神;③谋个性之发展;④注意国民经济力;⑤注意生活教育;⑥使教育易于普及;⑦多留个地方伸缩余地。1923年6月,全国教育联合会新学制课程标准委员会刊布《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新学制课程纲要总说明》:“小学课程分为国语,算术,卫生,公民,历史,地理(前四年卫生、公民、历史、地理合并为社会),自然园艺,公用艺术,形象艺术,音乐,体育等十一目。”“初级中学课程分为社会科(公民,历史,地理),言文科(国语,外国语),算学科,自然科,艺术科(图画,手工,音乐),体育科(生理,卫生,体育)等六学科。”高级中学分普通科和职业科。普通科分两组:文学、社科组和数理组。课程分为公共必修科目、分科专修科目、选修科目三种,每一种又有若干门课程,以各种课程学分计算,修满150学分为毕业。公共必修课程:国语,外国语,人生哲学,社会问题,文化史,科学概论,体育。社科组必修课程:特设国文,心理学初步,论理学初步。1929年《初级中学暂行课程标准说明》“委员会所议决之初级中学科目及学分”:党义(6),国文(36),外国语(20或30),历史(12),地理(12),算学(30),自然科(15),生理卫生(4),图画(6),音乐(6),体育(9,包括国术),工艺(9),职业科目(15或5),当童军(不计学分)。1936年《小学课程标准总纲》“科目及每周教学时间总表”(五、六年级):公民训练(60),国语(420),社会(180),自然(150),算术(180),劳作(90),美术(60),体育(180),音乐(60)。1936年《修正初级中学课程标准》“初级中学教学科目及各学期每周各科教学时数总表”(第一学期):公民(1),体育及童子军(4),国文(5),英语(4),算学(4),生理卫生(1),植物(2),动物(2),化学(),物理(),历史(2),地理(2),劳作(2),图画(1),音乐(1)。1950年8月1日《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及中等学校暂行校历(草案)》初中教学科目及周学时:政治(2),语文(7),数学(4—5),自然(4,第一学年),化学(4,第二学年),物理(4,第三学年),历史(3),地理(2),外国语(3),体育(2),音乐(1),美术(1)。1952年3月28日《小学暂行规程(草案)》“教学计划”规定之课程:语文,算术,自然,历史,地理,体育,图画,音乐。1963年7月《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所列学科:周会(小学),政治(中学),语文,外国语(中学),数学,物理(中学),化学(中学),生物(中学),历史,地理,自然(小学),生产常识,体育,音乐,图画,手工(小学),选修课(高中)。语文小学每周16——12学时,初中8——7学时,高中7——6学时。“语文课包括讲读、作文和习字”(习字至初一)。关于传统语文教育经验与教训张志公《传统语文教学的得失》、《传统语文教育的经验》。远古至西周的语文教育一、语文教育的发生(一)原始先民自然形态的语言教育言语——语言——共同语——民族共同语“人一生出来就落入了一个现成的语言巨网。”人人学语言,人人教语言。原始先民的教育是在生产、生活中以极其普通的形式进行的。(二)汉字的出现与早期的识字教育“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易•系辞下》)“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吭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许慎《说文解字》)“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依即谓之字。”(《说文解字•叙》象形,”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就是画一只眼睛是“目”,画几一个圆圈,放几条毫光是“日”,那自然很明白便当的。但有时要碰壁,譬如要画刀口,怎么办呢?不画刀背,也显不出刀口来,这时就只好别出心裁,在刀口处加一条短棍,算是指明这个地方的意思,造了“刃”字,这已经颇有些办事棘手的摸样了,何况还有无形可象的事物,于是只得“象意”,也叫“会意”。(鲁迅《门外文谈》)“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说文解字》)“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是识字的书,是学习语文的入门书,是古代语言、文字教育的基本材料。“为之师范者,从旁捉刀助之。”学书契,就是学书写、学雕刻、学语言文字。文字书契,不仅是古人卜吉凶祸福的记录,而且也是进行文字教育的材料。二、官学的创设与六艺教育(一)学校的创设上庠、下庠(虞舜);东序、西序(夏);左学、右学(商)。“有虞氏(舜)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禹)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礼记•王制篇》)“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国学——天子之学。“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礼制•王制》)乡学——设在六乡行政区的地方学校,是中小奴隶主子弟受教育的场所。“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保为闾(25家),使之相受;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500家),使之相救;五党为州(12500家),使之相周;五州为乡,使之相宾。”(《周礼•地官•司徒》)“在闾曰塾,在党曰庠,在州曰序。”(二)六艺教育“保氏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中、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周礼•地官•司徒》)三、私学的兴起与学术的繁荣春秋战国之际文化教育的三大变化:1、由“学在官府”转变为“学在四夷”。“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2、由“文化垄断”转变为“文化下移”。祝、宗、卜、史——士3、由“礼制乐作”转变为“礼崩乐坏”。“礼乐征发,自诸侯出”,“自大夫出”,“陪臣执国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神而远字之。”(《礼记•礼运》)“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纷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成不庄。

……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记•曲礼上》)“由于这种种形势的变化,一个需要巨人而又从而产生了巨人的时代,一个需要教育革新又从而革新了教育的时代,一个需要语言、文学、史学、哲学来展示现实又从而得到展示的时代,终于来临了。”(张隆华《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40页)私学:始于春秋,盛于战国。儒家私学,墨家私学,道家私学,法家私学。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四、学术繁荣下的语文教育稷下学宫“齐有稷门,齐之城西门也。外有学堂,即齐宣王所立学宫也。”(刘向《别录》)“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孙培清《中国教育史》58页)“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学记》与《弟子职》文字蒙求与《史籀篇》:“文字最古之书”、“文字蒙求”之始。诗、骚、散文等古代语文教育教材五、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弗父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候家转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候,“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孔子是人类的老师”(井上靖)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编定“六经”。“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不诲焉。”(《论语•述而》)“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六、先秦其他诸子与语文教育逻辑教育家墨子墨子:与孔子齐名并称为“显学”的大教育家。《墨辩》:最早的论辩散文和逻辑学专著。讲求实用。“农与工肆之人”主动积极的教育思想。“虽不扣必鸣者也。”(《公孟》)因地制宜,言行一致,因材施教,因时施教。“虾蟆蛙蝇,日夜而鸣,舌干檗然而不听。今鹤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太平御览》引)注意社会习染,“慎其所染”。“染之苍者则苍,染之黄者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非肚染丝然也。”(《所染》篇)“闻、说、亲名实合,为”(《经上》)政论教育家孟子“孟子尽雄辩”。“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豕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滕文公下》)善政不如善教。传经大师荀子稷下学宫的学术领袖。祭酒。重视读经。语录体——长篇论文。最早的教学论《学记》教育学的雏形。教学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预、时、孙(顺)、摩藏、息、修、游教学方法:讲解问答秦汉时期的语文教育秦:统一和简化汉字;颁挟书令;禁私学;以吏为师。汉:崇尚黄老——独尊儒术汉儒治经(经籍的整理和传授)的学风:重师法,重依据。“实事求是”:“务得事实,每求真是”(颜师古)。“汉学”对汉代语文教育的影响:经学附庸。“《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故而已”“《尚书》初出于屋壁,朽折散绝,今其书见在,时时传读而已。”(《汉书•楚元王传》)重视识字写字。“盖文字者,经艺之本。”(《说文解字叙》)重视教师的讲解。重视记诵。秦汉的识字写字教学秦汉书体的变化:籀文(大篆)→小篆→隶书秦汉私学:精舍(太学);书馆(学馆,蒙学)。“书师”识字写字教材:“篇”“章”秦代:《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汉代:《仓颉篇》、《凡将篇》、《急就篇》、《元尚篇》、《训纂篇》、《滂喜篇》、《劝学篇》。“仓颉作书,以教后嗣。幼子承昭,谨慎敬戒。勉励风诵,昼夜勿置。苟辑成史,计会辨治。超等轶群,出元别异。”(汉《仓颉篇》)现存最早的习字课本《急就篇》公元前40年(元帝)黄门令史游撰,颜师古注,王应麟补注。34章,2144字。“类而韵之”。“至若蓬门野贱,穷乡幼学,递相承禀,犹竞习之。”(颜师古《急就篇注叙》)急就奇觚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不杂厕,用日约少诚快意,勉力务之必有喜。请道其详。宋延年,郑子方。卫益寿,史步昌。周千秋,赵孺卿。爰展世,高辟兵。……姓名讫,请言物。(第1章)汉地广大,无不盛容。万方来朝,臣妾使令。边境无事,中国安宁。百姓承德,阴阳和平。风雨时节,莫不滋荣。灾蝗不起,五谷熟成。贤圣并进,博士先生。长乐无极老复丁。(第32章)汉代的阅读教学汉代官学与私学:官学:太学(中央)--博士;学(郡国)、校(县道邑侯国)--经师;庠(乡)、序(聚))--孝经师。私学--经师。传经。“传先王之业,流化于天下。”(《汉书•成帝纪》)阅读教材:《孝经》、《论语》、《尔雅》;五经:《易》、《书》、《诗》、《礼》、《春秋》。今文与古文;立学官与不立学官。诸子及其他。训诂和阅读教学:“诂者,古语也,谓以近语解古语,此逐字解释者也。训者,顺也,谓顺其语气解之,此逐句解释者也。”(张之洞)口授——讲义。“传”、“章句”、“故”、“说”、“微”。[《诗》《毛传》郑《笺》]指导读经的工作断句(句读、章句)、正音正读(汉读)、词句解释。第一部语文教学专用词书《尔雅》秦汉之际学者纂辑的经师讲经的故训汇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词书。19篇:《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

尔:近;雅:正。“夫《尔雅》者,先儒教授之术,后进索阴之方,诚传注之滥觞,为经籍之枢要者也。”(《尔雅疏叙》)▼《说文解字》和《方言》第一部语文教学专用词书《尔雅》《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的词典。《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其中“尔”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是某一时代官方规定的规范语言。“尔雅”就是使语言接近于官方规定的语言。《尔雅》是后代考证古代词语的一部著作。

●一、释诂

●二、释言

●三、释训

●四、释亲

●五、释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