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教案_第1页
圆的认识教案_第2页
圆的认识教案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圆的认识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预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我细心为小伙伴们整理了圆的熟悉教案【5篇】,盼望能够对小伙伴们的写作有一些关心。

圆的熟悉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初步把握圆的特征,会用各种方法画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亲密相关,能用圆的学问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或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圆的特征;

2、使同学通过想象与验证、观看与分析、动手操作、合作沟通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学问和技能,进一步进展同学思维力量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同学在学问的主动建构过程中把握一些数学的思想方法,发挥同学学习的主动性、自立性、合作性,培育同学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熟悉圆、把握圆的特征,会画圆

教学难点:精确熟悉、把握圆的特征并理解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具学具:圆规、直尺、课件、圆纸片、同学自带一个轮廓为圆的物体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熟悉我吗?了解我吗?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我这个人有什么特点吗?看来熟悉一个人、一件事物,都应通过观看接触讨论归纳,才能达到真正熟悉!

争论套圈儿嬉戏的规章引出圆

(宣布上课!)

一.情景引入、激发探究爱好

圆在生活中太常见了!很多物体的外形与圆有关。你能举个例子吗?

古人最早是从日月的外形熟悉圆的,直到现在人们仍旧喜爱用日月来形容一些圆的东西,古今中外的建筑设计以及各种平面图案的设计中,由于用到了圆而非常美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观赏、感受一下生活中的圆!

课件演示最终抽象出数学的圆。

古希腊闻名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圆究竟是怎样一种图形,有什么特点,以至于生活中如此常见、数学家如此夸赞它呢?你们想了解它吗?

首先,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对圆已经有了哪些熟悉?(了解同学已有学问基础,确定教学起点)

二.操作沟通、充分感知基础上自主建构

(一)动手动脑,体验和感悟

大家知道怎样画圆吗?

1.圆规画圆

渗透画圆步骤和圆心、半径作用和定义,介绍字母表示方法。

2.描轮廓画圆

引出直径,通过如何确定圆心渗透直径定义及特点

3.没圆规也找不到圆形物体,怎样画圆?

①自制圆规:铅笔、细绳等;

②电脑画圆1:几何画板演示渗透圆的定义,并再次渗透圆心作用;

③电脑画圆2:几何画板演示(用正多边形靠近圆)渗透极限思想,为后续学习设伏;

④画家画圆的方法、正方形包络的方法

小结:看来,画圆有很多方法,要依据详细状况有所选择!

(二)合作沟通,提升和建构

1.请各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教科书和其他材料(包括老师的电脑),对圆心、半径、直径的熟悉做一总结!并把你们总结的成果记录下来!

2.汇报沟通

①哪一组汇报你们对圆心的熟悉?

②汇报对半径的熟悉

③汇报对直径的熟悉

3.小结:

两千年前,我国的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给圆下了一个定义一中同长也。你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介绍圆的数学符号:⊙

三.巩固应用、拓展孕伏

.基本练习:(依据同学状况机动处理)

圆的熟悉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熟悉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

2、把握圆的特征,理解同一个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把握画圆的方法,会用圆规画圆。

4、培育同学抽象概括力量。

教学重点:

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

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教具学具:

8开白纸2张、圆片、硬币、直尺、圆规、棉线、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目标导学

1、由生活中的现象引发思索

对于圆,同学们肯定不会感到生疏吧?生活中,你们在哪儿见到过圆形?

见过安静的水面吗,假如我们从上面往下丢进一颗小石子你会发觉了什么?(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有水纹、圆……)

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看书中的图)你同样找到圆了吗?

有人说,由于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奇妙而奇妙。今日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神秘。(板书:圆的熟悉)

2、认定目标

对于圆,你想知道什么?

同学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后,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实际操作,初步感知

1、动手操作1:用圆规画圆。

操作要求:

(1)自己用圆规尝试画圆。

(2)同桌两人沟通,说说画圆的基本方法。

2、全班沟通:

(1)谁来说一说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并到黑板把圆画出来。

(2)依据同学的回答,概括用圆规画圆的基本方法:

①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定长)

②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上。(定点)

③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三、自学沟通,理解概念

1、分组自学,熟悉有关圆的基本概念。

自学提示:

(1)圆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2)什么是圆心?半径?直径?用字母怎样表示?

(3)在自己画出的圆中标出半径、直径和圆心。

2、分组汇报自学成果。

3、准时练习,巩固概念的理解。

推断:在这个圆中,哪些是它的直径和半径。(多媒体出示图。)

四、再次操作,发觉规律

1、动手操作2:

让同学利用手中的圆片、直尺、圆规等,通过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觉?

建议:在讨论过程中,把小组发觉的结论,记录在学习纸上,一会儿进行沟通。

2、小组汇报:

(1)用连一连,画一画的方法说明圆有很多条半径。并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得出圆的半径都相等。

引导思索:这个结论大家觉得对吗?有补充吗?

得出:应当说明在同一个圆里。

(2)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有很多条,全部的直径都相等。

(3)直径是半径的2倍,反过来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

(4)圆的大小和它的半径有关,半径越长,圆就越大,半径越短,圆就越小。

引导思索:圆的大小和它的半径有关,那它的位置和什么有关呢?

(5)圆的位置和圆心有关,圆心定哪儿,圆的位置就在哪儿了。

提示:同学们手中假如还有其他的发觉,没来得及展现的,可以下课后将刚才的发觉剪下来,贴到教室后面的数学角上,让全班同学一起来共享。

五、数学文化,拓展认知

1、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了关于圆的精确记载。墨子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描述道:“圆,一中同长也。”所谓一中,就是指一个中心,也就是圆心。

想一想:那同长又指什么呢?

这一发觉,和刚才大家的发觉怎么样?

补充:我国古代这一发觉要比西方整整早一千多年。听到这里,同学们感觉如何?

2、《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说“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形并不是用现在的这种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的。……

3、思想教育:看来,只要我们擅长观看,擅长联系,我们还能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

六、联系实际,解释现象

1、结合生活谈一谈对圆的熟悉

安静的水面丢进石子,荡起的波纹为什么是一个个圆形?现在,你能从数学的角度简洁解释这一现象了吗?

启发:瞧,简洁的自然现象中,有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规律呢。至于其他一些现象中又为何会消失圆,当中的缘由,就留待同学们课后进一步去调查、去讨论了。

七、实际运用,解决问题

1、刚才,大家会用圆规来画圆,而生活中很多时候都无法用圆规画圆,比如学校要建一个直径是10米的圆形花坛,该怎么办呢?

2、动手操作3:

小组合作要求: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工具和材料画圆。

3、共享各个小组制造出来的画圆方法。

4、联系生活,思想教育

既然不用圆规,我们依旧制造出了这么多画圆的方法。那么俗语中为什么还会有“没有法规,不成方圆”的说法呢?

真没想到,一条一般的数学规律,经过千年流传,竟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一条重要的人生准则。当然,同学们能够利用各自的才智,胜利演绎“没有法规,仍成方圆”,足以说明大家不凡的制造力了。

圆的熟悉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使同学熟悉圆,理解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概念。

2、使同学把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把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育同学的作图力量、

4、使同学进一步体验圆与生活的联系,从数学的角度感受圆的美,激发同学数学学习的热忱和爱好。

教学重点:熟悉圆,把握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把握画圆的方法以及理解同圆中半径与直径的关系。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圆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你知道今日要学什么吗?怎么知道的?

2、说说生活中见到的圆。(留意订正同学表述有误的地方)师:这样说下去,你们觉得能说的完吗?

师:正所谓,圆无处不在。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说过:“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我们来观赏一下,圆的美体现在哪。(课件展现生活中的圆)

师:好看吗?美吗?今日,就让我们一起更进一步来熟悉圆(板书),感受圆的存在和圆的美。

(二)探究新知

1、第一次画圆

(1)只看只说不行,咱们来动手画一画。

要求:在白纸上任意画一个圆,可参照书p57。

(2)个别同学的圆画的不标准,哪出问题了?

引出圆规用法:手握顶,针尖固定,距离保持不变。(师演示)

2、其次次画圆

(1)要求:能不能想个方法,让咱们全班画出的圆一样大呢?生:统一两脚间的距离/统一半径(师抓住半径板书)

师:意思是说,咱们全班同学只要把圆规针尖和笔尖之间的距离统一一下,画出的圆就一样大。你想象一下,这样可以吗?师:那咱们就统一把它定为3厘米,画出这个圆。

(2)圆倒是有了,可要是有人问起,这是个多大的圆,我们该怎么回答呢?

生:半径3厘米/直径6厘米(师抓住直径板书)

师:有同学提到了半径、直径,那究竟什么是直径、半径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6页,查找一下答案吧。(生自学)

你知道了什么?生汇报

a、圆心:通俗的讲,圆心就是圆的中心,用圆规画圆时,中间固定的这一点就是,通常用字母o表示。

b、半径: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通常用字母r表示。(生板演,师提示是线段)

师:说说画半径的时候要留意什么?在自己刚画的圆上画一条半径。

师:老师有个问题,一个圆里只能画一条半径吗?在自己的圆里试试,看能画几条。你得到什么结论呢?

生:一个圆里有很多条半径。

师:长度呢?

生:都相等。

师:想象一下,半径不同,圆的大小会怎样?

c、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通常用字母d表示。

找一生上台板演,其他同学在刚才的圆上同样画上一条直径,并标上字母。

师:思索一下,在一个圆里,直径有多少条?长度怎样?

(3)再次观看自己的圆,你还有什么发觉?(直径、半径的关系)生汇报,师板书

师:直径是半径的2倍,它的前提是什么?(同圆或等圆)

(4)其实早在2022多年以前,,我国古代就有对圆的记载,墨子在一部著作中,与这样的描述:“圆,一中同长也。”所谓“一中”就是指圆心,“同长”

是什么意思呢?你能仿照古人的语气,读一下这句话吗?

师:我们古人的这个发觉,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听了这个信息你们觉得怎么样?

(5)我们今日一起熟悉了圆,现在来看看,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直线图形/曲线图形)

(三)练习巩固

1、选择

(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

a、半径长度

b、直径长度

(2)从圆心到()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

a、圆心

b、圆外

c、圆上

(3)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叫直径。

a、直径

b、线段

c、射线

2、推断

(1)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2)圆有很多条对称轴。()

(3)画圆时,圆心打算圆的位置。()

(4)要画直径是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4厘米。

(5)半径2厘米的圆比直径3厘米的圆小。()

3、图中哪些是半径?哪些是直径?哪些不是,为什么?)(

4、阴阳太极图:你知道了什么?

5、拓展: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的,车轴应装在哪里?

(四)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师:圆是美的化身,由于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奇妙而奇妙。因此人们喜爱用圆来表达彼此美妙的祝福,你们知道的词语有哪些?那我就祝福全部的同学在十五小的学习和生活都能圆满,今后能用自己的勤劳和才智圆自己的漂亮幻想。也祝福各位听课的领导,老师们事事圆满如意!

《圆的熟悉》优秀老师教学设计篇四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六班级上册56—58页

二、教学目标

1、在详细的情景中使同学熟悉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看,操作等活动探究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圆内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3、学会使用圆规,把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4、在观看操作过程中培育同学的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力量。进展同学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重难

教学重点:熟悉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明确圆心与圆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半径与直径、半径与圆的大小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具预备

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圆片。

学具预备:圆规、直尺、圆片。

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激情导入

同学们喜爱骑自行车吗?(喜爱)那么你们肯定知道自行车车轮是什么外形的?为什么车轮要设计成圆形?(出示图片)

为什么车轮设计成圆呢?这里面有什么奥妙呢?学了今日的内容大家就会明白的。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妙。板书课题:圆的熟悉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实际例子引入课题,一方面引起同学的学习爱好,另一方面为学习新学问做了铺垫,从思想上吸引了同学主动参加学习的活动。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联系生活,理解概念

(1)师:除了车轮是圆形的,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观察过哪些物体是圆形的?

(2)同学举例。

(3)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关于圆的图片:请大家看屏幕(课件演示)。

(4)师:同学们我们不仅用圆来装扮我们的生活,还将圆的一些特征奇妙的用于生活。

(三)操作探究,熟悉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圆的特征。

1、折一折,熟悉圆心。

(1)让同学用老师预备好的圆形图片,对折后打开,换个方向后再对折打开,看有几条折痕,相交吗?再折几次,说说你发觉了什么?同学相互沟通自己的发觉。(全部的折痕都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在圆的中心)

(2)老师揭示:这一点我们把它叫做圆心,用字母“ο”表示。

(3)课件演示后,同学自己在圆上标出圆心。

2、连一连,熟悉半径、直径

(1)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的半径,用字母“γ”表示。

(2)课件演示。

(3)让同学找出定义中的关键词

(4)老师解释圆上、圆内、圆外

(5)同学在自己的圆里画出一条半径,并用字母标出。

(6)想一想:同一个圆里能画出多少条半径?这些半径的长度会有什么关系呢?同学通过思索、争论和实际测量熟悉到在同一个圆里有很多条半径,全部的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7)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圆的直径,用字母“d”表示

(8)课件演示

(9)同学相互指一指直径,并在自己的圆里画出一条直径。

(10)想一想: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直径,全部的直径的长度都相等吗?同学通过思索、争论和实际测量熟悉到在同一个圆里有很多条直径,全部的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3、比一比,把握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刚才我们熟悉了圆心、半径、直径以及半径、直径的特征,那么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

(2)同学自己先动手测量、比较,然后小组探讨沟通。

(3)小组代表发言,小组一:我们通过测量发觉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小组二:我们把直径对折过去发觉刚好是两个半径的长度,所以认为直径是半径的2倍。

(4)老师归纳小结: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用字母表示是:d=2r或r=d/2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以动手操作为主线,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指一指、比一比等活动,让同学自主参加,合作探究、分组沟通,赐予同学充分展现自我和绽开探究活动的空间,让同学在自主探究中发觉新知,同学学习的过程是感知的过程,是体验的过程,是感悟的过程,同学在感知、体验、感悟中发觉新知,把握新知。]

(四)动手操作,把握圆的画法

1、熟悉圆规,老师介绍圆规各部分的名称。

2、老师在黑板上示范画圆

3、同学用圆规画圆,指名同学演示画圆,并让同学边演示边归纳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4、画一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并用字母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画完后同桌相互检验。

5、按要求画圆,并观看你发觉了什么?(画3个同心圆,3个大小不等的非同心圆)让同学通过观看、争论、比较归纳: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打算圆的大小。

[设计意图:老师先示范画圆接着让同学试着用圆规画圆,画圆之后,让同学共同概括规律,是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提高。同时让同学反复画圆之后,结合画圆的过程体会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便于同学深化对圆心和半径的熟悉。]

六、实践应用,深化学问

(1)、辨一辨。(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在括号里打“×”)

1、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2、画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圆,圆规的两脚之间的距离应是4厘米。()

3、半径2厘米的圆比半径1.5厘米的圆大。()

4、圆的半径是射线。()

5、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2)、回放上课时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动画,谁能应用今日所学的学问解释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为什么车轴要装在圆心上?

(3)、下面投球竞赛中,那种嬉戏方式最公正?

队列3

队列2

队列1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训练,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学问,同时了解同学对学问把握状况。让同学亲眼观察圆的学问的应用,真正体会到数学学问就在身边。]

七、总结新知畅谈收获

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学问?你有什么收获?

师:其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象圆一样蕴含着丰富的数学规律,需要我们在不断的探究中来熟悉它,理解它,应用它。老师信任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经过自己的实践,肯定会探究出大自然中的更多奥妙。

板书设计:

圆的熟悉

圆心0在同圆内:

半径rr=d/2或

直径dd=2r

圆的熟悉教案篇五

一、教学目的

1、使同学熟悉圆,把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使用工具画圆。

3、培育同学观看、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力量。

二、教学预备

圆规教具、圆形纸片、正方形纸片

三、教学过程

(一)、源于生活,初步感知

1、举例圆:在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其他哪些物体表面是圆形的?

2、揭示课题:圆的熟悉

(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