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V:1.0精细整理,仅供参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日期:20xx年X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
1.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进步性。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课程由内容繁难偏旧。这次课程改革努力实现基础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具体如下:(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教育类型结构,以综合性分科型两种方式呈现,如综合课程有艺术,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完善优化课程内容,首先删除艰深,晦涩,陈旧的东西,其次增加学生和生活相关的成分,再次实现课程内容标准的层次化。总之,课程结构的调整与变革是项极其重要艰巨的任务。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
〈纲要〉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它是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具有如下的特性:(1)整体性。立足与人的个性的整体,立足与每个学生的健全发展;(2)实践性。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开放性。面向每个学生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4)生成性。每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随着活动开展,新的目标,新的主题不断生成。认识经验不段加深,创造性火花不断迸发;(5)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目的,内容,方式,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的结果呈现形式。
3.课程目标陈述技术:
(1)课程目标是分层次陈述的,以语文为例:
教育(或目的)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
1—2年级学段目标
阅读目标教学目标
(2)行为目标陈述的两类基本方式:采用结果性目标方式(“知识与技能”);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动词,条件和表现程度。
(4)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5)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
(6)必要的,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
(7)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决不能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
4.教学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教学是集体化,高密度,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教学是多重的网状关系,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体的,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语言教学。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
5.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指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无效益,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知道为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才是真正的教学。
有效教学理念的内容:(1)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确定“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有“全人”的概念;(2)关注教学效益,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观念;(3)更多关注可测性或量化;(4)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教师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有效”“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5)有效教学也是套策略。(问题解决的行为方式)
6.有效教学的策略:
(1)教学准备策略:教师制定教案时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教学目标的确定叙写,教材的处理准备,主要教学行为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教学方案的形成;(2)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设计自己个性化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3)教学评价策略。评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分为学生成就的评价和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评价=/考试、测验。
7.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意义:
为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创造了条件。(1)了解学生:收集学生如何学习的资料,学校建立学生有效的信息交流库(“档案袋”),有共同的学习方式或有互补学习方式的学生合作学习;(2)从事项目学习或研究:智力展示、专题作业。(学生智力特征,作品质量、交流、师生一同反思),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的全心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学方式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良好的思路。
8.理解“教育与生活”
(1)教育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教育是个体生命历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生活中蕴含有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3)生活是现实的,具体人的生活,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关照学生的生活,致力于完整人的发展;(4)教育不同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也不能还原学生的生活,教育必须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
9.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念:
(1)整合教学与课程。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发展,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平等、双向、理解的人与人关系,是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结构与过程的统一、认识与情谊的统一;(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创新探究的学习方式)
10.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有两个基本观点:
(1)价值引导:教育具有方向和目标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开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教育是投射,蕴含着教育者的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
(2)自主建构: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的,通过活动与自主建构,个体的创造力、潜能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果上。通过活动又丰富、发展个体的潜能、素质、素养。
总之,这样的教育,学生得到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教师学生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灵魂的感召。
11.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从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来看,教育要关注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见10题);(2)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意味着尊重学生的需要。学生的需要有探究的,获得新的体验,获得认可与欣赏,承担责任的需要。这些需要为教育中提倡探究学习提供了依据;(3)还在于:收获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还包括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提升。有效教学,这必定是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2.如何在课堂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要明确教师的职责,帮助学生检测反思自我,寻找、搜集和利用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等;
(2)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
(3)确定新的教学观。A.帮助学生确定能够达成的目标B.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C.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D.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E.及时反馈,建构沟通的桥梁F.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G.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H.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I.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J.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K.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或错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13.列举“在何种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
(1)当学生有兴趣时;(2)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3)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时;(4)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5)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6)当学生能自有参与探究与创新时;(7)当学生被鼓舞和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8)当学生有更多的自我期待时;(9)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10)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
14.教师的关注:
(1)考试科目成绩与考试外的学习(2)知识与技能(3)知识技能与态度情感(4)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5)学生的需要(6)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7)学生学习的自主性(8)学生的尊严
15.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
(1)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2)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道,旨在促进发展;(3)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具体的理念为:评价主体互动化(自评互评)、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关注成绩,而且关注创新实践能力等)、评价过程动态化(关注结果,尤其是过程,成长记录袋)
16.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
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评价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复习题(一)新课程与教师
1.确定课程意识,由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课程设计,目标,开发,创新,评价意识)
2.具有反思意识,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创新思维的培育者.
3.树立资源意识,由"个体劳动者"转变为"大教育"的合作者,有效开发利用资源.
4.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建构者.
5.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
6.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7.从师生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8.从教研关系看,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
9.从教学与课程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
10.从学教与社区关系看,教师是社区教育的合作者,共建者.
1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12.在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1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
1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作.(同事及家长等)
15.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发展的伴随者,教育的探究者.
16.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掌握新技能,学习新技术;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二)新课程与学生
学生是发展的人(发展中的人,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身心发展有规律);学生是独特的人(完整的人,有独特性,与成人有巨大差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立的人,学习的主体,责权的主体).
(三)新课程下的课程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分科课程为主。
2.强调课程综合,设置许多综合学科。如艺术,综合实践等。主要是强调学科整合,三维目标整合。
3.强调课程特别是农村中学课程要服务地方经济。
4.强调思想道德教育。
5.均衡科目结构。
6.特别强调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棵。
7.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8.开放活动课程:观念开放(体验课程观,平等师生观,三维目标观,生成教学观,发现的学习观)教材开放,主体开放,教学过程开放,评价开放。
9.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民主科学的教管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经验课程。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特点:整体性,实际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主要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新课程与评价
1.重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多样化;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
2.发展性课程评价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促使课程不段改进提高,面向多元。(对话,开放,反思)
3.(1)对学生评价:强调全面发展,质性评价,考试与其他评价相结合;
(2)对教师评价:以学生的全面发展状况评价教师,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强调”自评“促反思,建立的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评价模式;
(3)对课程实施评价:建立促进课程不段发展的评价体系;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实施发展;
(4)考试改革:考试内容重视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方式灵活多样,结合分析指导,科学上考虑综合素质。
4.新评价观的主要内容:
(1)对学生评价: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承认学生间有差异,消除“差生”定位,进行个性化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反对否定性评价。
(2)对教师评价:是否有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观,学生观,是否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调控能力,创造能力,科研能力,教科研集一身,是否积极主动参加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开发建设,具有良好的合作,参与,创新意识,实现从“教师匠”向“教育家”的跨越。
(3)对课堂者学的评价:必须考虑学生的所获是什么,怎样得来的,是否充分调动学习热情,积极性等,是否解放了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耳朵,时间,空间,师生,生生的交流合作,各学科的联系,研究综合性学习等。
(五)新课程与课堂教学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2)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3)改革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
六大特征: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
(1)提前进入情境的“预演”机制;
(2)呈现材料,融入经验的“体验”机制;
(3)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
(4)见机而作的临场应变机制;
(5)“场外交流”的信息沟通机制;
(6)课后反思的“回授”机制。
3.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法。
(1)用心琢磨和恰当运用教学语言;
(2)努力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
(3)用心促成教学高潮;
(4)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5)注意课堂批评艺术。
4.创新型课堂教学:
(1)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灵气;
(2)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张扬学生的个性;(3)给予人人参与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六)新课程与学习方式
1.现代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1)主动学习(2)独立学习(3)无认知监控学习
发展性学习: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
2。新课程指导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
(2)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学习:从学科领域或生活中选择确定研究主题,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等从而获得发展。
3.探究教学观念:(1)潜能开发观(2)问题探究观(3)学习主体观
(4)行为实践观(5)个性差异观(6)师生合作观,(7)生命发展观
4.转变学习方式的原因:
(1)传统学习方式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销蚀,要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就必须倡导自主学习。
(2)接受学习,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发现学习,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忽视发现,探究,要让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就必须强调发现,探究,研究学习.
(3)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转变学习方式。
(七)新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
1.校本教研:
(1)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全新的教育理念;(2)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教学专业人员的作用;(3)要有专业人员的参与,支持,指导;(4)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学校教研的身体力行者;(5)要有宽松的学术研究氛围,要尊重保护教师教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的职业自信心。
2.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
(1)转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的培训观。转变校长的观念,学校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场所,校长是培训的设计着和负责人。转变教师观念,教师要主动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要批判地反思;
(2)在训培过程中,要注重“查,实,活,新”;
(3)开展教师行动研究。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让教师沿着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这一互联互动的螺旋式的渐进过程,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专业化水平。
(八)新课程本身
1.核心理念: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2)开发型的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系的牢固基石;(4)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5)树立终身学习观;(6)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2.新课程的“新”:(1)新课程目标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可操作性;(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课程标准取代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4)强调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研究学习;(5)改革课堂教学;(6)倡导面向未来,以发展为目标的评价观;(7)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8)重视教师的理解与参与;(9)提出“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新课程理念选择题(附参考答案)3、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
(
C
)
A、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B、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
C、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8、现代学生观的基本观点是
(
D
)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
③学生是自由的人
④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C)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④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12。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C
)
A.说出、表演、展示B.设计、制作、创作C.感受、参加、养成D.解释、完成、背诵1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
D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B.教师的发展C.学生的选择D.课程制度的变迁1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
(A
)
A.斯腾豪斯B.斯腾伯格C.杜威D.赫尔巴特22.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
(
A
)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2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C)
A.学科学习目标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D.情感目标29、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
B
)、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A、学习态度
B、学习方式
C、学习目的(1)培养创造性人才与真善美的人(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与创造性人才32、
陶行知实施创造教育的条件中(③)是最利于创造力发挥的首要条件。
(1)因材施教;(2)实践与思考;(3)民主化;(4)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33、(②)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点,也是我们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1)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2)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4)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34、苏霍姆林斯基主要的教育思想是(②)
(1)建构主义理论(2)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论(3)多元智能理论;36、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是(①)
(1)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
37、为了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创造了(①)等教学方法。
(1)记忆法、思维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
(2)观察法、思维法和探险性学习方法;
(3)复习法、检测法和研究性学习方法;38、(①)是多元智能理论确立的直接教学目标。
(1)深刻理解并学以致用;(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39、建构主义理论中阐述学习的四大要素是(②)
(1)理解、记忆、协作、交流;(2)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3)自主、合作、探究、记忆;40、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
A
)
①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②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
③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④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41、课程改革要改变原有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A\B\C
)
A.均衡性B.综合性C.选择性
42、新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倡导(A\B\C
)
A.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
B.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C.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5、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
A\B
)
A.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B.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C.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46、新课程体系下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A\B\C
)
A.
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基础上的教师自评为主
B.
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C.
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
48.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A\B\C
)考试、选拔方式。
A.
学生自由选择
B.
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
C.
综合评价的
49..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以逐步实现(A\B\C)
A.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的变革
B.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
C.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50、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的(A)选择。
A必然B必要C必需
51、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广泛深入的教育(B)。
A改革B创新C变革
52、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A)。
A发挥B发展C发扬
53、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C)。
A变革B改变C变化
54、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B)条件。
A重要B基本C必要
55、改变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建构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旨在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C)环节。
A重要B必要C首要
56、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确立起(B)。
A、先进的教学观念
B、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
C、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D、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教学观念
57、教育的根本功能是(C)。
A、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B、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
C、促进人的成长与全面发展
D、为了一切学生
58、在新课程改革中,对“课程”含义的理解应该是(D)。
A、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件
B、课程标准规定的各学科课程
C、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发的课程
D、包括学科课程、综合化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和潜隐形课程四大类课程
59、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A)。
A、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B、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
C、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
D、是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
60、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B)。
A、师生对话
B、师生交往
C、共同讨论
D、课堂活动
61、学科教学要以(C)为本。
A、教科书
B、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C、人的全面发展
D、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66、新课程主张课堂让学生至少有(B)时间的活动。
A、1/3
B、2/3
C、1/2D、1/4
68、教师提高研究技能的三种途径是(B
)
A、自主、合作、探究
B、阅读、合作、行动研究
C、学习、讨论、创新
D、兴趣、发现、研讨70、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
(
A
)
A时代的要求
B教学要求
C家长的要求
D学校的要求
7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C
)
A教材改革
B课堂教学改革
C课程改革
D教师素质提高
72、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是
(
C
)
A教学大纲
B学生发展特点
C国家课程标准
D课程改革纲要
73、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
)
7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
(
C)
A保持距离,建立威严
B加强了解,打成一片
C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D相互尊重,共同提高
76、下列对教材理解正确的是
(
B
)
A教材就是教科书
B教材是指与教科书有关的教学资源
C教材就是课程
D教学参考书不属于教材
77、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是
(A
)
A自主、合作、创新
B自主、合作、探究
C主动、合作、改革
D提高、发展、创新
78、下列关于多元智能理论论述正确的是
(
B
)
A人类至少有7种以上的智能,每一种智能作用不同,有的重要,有的是次要的。
B教育评价应该是多渠道的,采用多形式在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评价的。
C每一个人的智力都有统一的表现形式,每一种智力都有统一的表现形式,所以存在统一的评价标准
D各种智能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他们有共同的发展规律。
79、关于教学策略的认识正确的是
(
D
)
A教学策略即教学方法
B制定教学策略就是做好教学计划。
C能够找到统一的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的教学策略
D教学策略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典型的灵活性
80、下列关于教学设计的论述错误的是
(
B
)
A教学设计具有灵活性的特点
B教学设计的方案一般不能修改
C在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中包括学习目标、内容、学生特征、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D教学设计需要用系统的方法进行设计
81、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转变正确的是
(
A
)
A.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B.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推广者。
C.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模仿者。
D.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者型的独立的教师。
82、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变化中正确的是
(
A
)
A.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B.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权威、批评
C.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教导、答疑
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独立自主精神
83、面对新教材,教师首先要做的是
(
A
)
①研究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
②研究教材。
③教师要从课程整体设计高度、从学科知识技能整合视角、从教材知识技能的体系编排审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
④研究学生特点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84、新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新的要求是(
B
)
A教师对教科书的忠实取向
B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恰当的选用教材、灵活地增删教材
C不需要教师重新学习,并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引入教学
D只需掌握具体性的专业知识,不需要掌握方向性的专业知
85、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是
(
D
)
A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B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课堂统一
C让学生学会知识
D师生的交往互动
86、体现今后考试改革方向的是(
C
)
①突出考试的诊断、选拔和发展功能
②考试的内容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
③改进考试的方式,倡导灵活多样、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的原则
④考试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87、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D)
A问题性
B开放性
C过程性
D综合性
88、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遵循的主导理念是(C
)
A.科学、人文融合的理念
B.终身学习、教育的理念
C.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D.创新教育理念
90、新课改中教育观念的转变主要是指
(D
)
①教育功能观的转变
②教师观的转变
③学生观的转变
④教学观的转变
⑤评价观的转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91、新课程改革从价值取向上看: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其价值取向出现了哪些变化
(
C)
①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②由学科知识本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
③由侧重知识层面走向关注整体素质
④由统一、硬性规定走向开放、灵活的管理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92、现行的教学大纲明显存在的弊端是(
A)
①教学目标上只规定知识方面的内容
②内容偏难、深、窄、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求过高
③只强调教学过程,忽视课程的其他环节
④“刚性”太强,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
93、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是(D
)
①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师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标的基本思想和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
②课标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是课标的主要载体。
③课标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是基本的要求。
④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
⑤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标的合理性。
A.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94.下列关于课程改革的背景的论述中正确的是(D)
①知识经济初见端倪
②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
④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⑤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
⑥世界各教育发达国给我国教改的启示
A.③④⑤⑥
B.①②⑥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⑥
95、新课程结构区别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及调整原则是
(A)
①均衡性
②综合性
③选择性
④系统性
⑤实用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②③④⑤
96、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B.教师的发展C.学生的选择D.课程制度的变迁
98.综合实践课主要包括(A)几部分。
A、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B、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会实践,劳动技术
C、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实践,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D、信息技术教育,合作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
99.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从一开始只定位于语文教学,现在已经开展到各个学科,提出一种新的“四结合”,即(
D)。
A、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创新精神、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B、课程内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C、课程资源、课程内容、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D、学科教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104、新课程结构明确小学阶段的主要内容是(A)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C、以分科课程为主
D、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相结合
105、新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性是(B
)
A、均衡性发展性互补性B、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C、针对性发展性综合性D、针对性整合性自主性
106.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党的(D)
A十二大B十三大C十四大D十五大
107.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C)
A改革开放B“三个有利于”标准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和平与发展
108.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C)
A小康社会B信息化社会C学习型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109、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B)
A、课程性质
B、基本素养
C、教学原则
D、评价建议
110、课程标准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依据,其核心部分是(B)
A、课程内容B、课程目标C、课程结构D、课程理念
111、“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这句话体现的课程理念是(B)
A、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收获B、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C、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D、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112、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生观是(D)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②学生是独特的人③学生是单纯抽象的学习者④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13、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的努力方向是(C)
①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②树立教育民主思想③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④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1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D
)。
A、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B、进行双基教学
C、以学科为主教育
D、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15、(
A
)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A、国家课程标准
B、地方教材
C、校本教材
D、教学大纲
117、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
D)次。
A、7
B、4
C、5
D、8
119、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
(A)
意义更大。A.班主任B.科任教师C.校长D.教研组长
120、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根据具体的
(C),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构建广阔的活动空间。
A.教学目标B.情感态度价值观C.教学要求D.教学过程
121、(B)是树立正确学生观的基础。
A.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B.关注每一位学生
C.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D.信任学生
122、课堂不仅是传递知识的殿堂,更是(D)的圣殿。
A.情感体验B.师生交流C.学生成才D.人性养育
124、“教师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体现出(A)的发展观。
A、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B、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C、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125、(B)是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基础。
A、建立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B、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C、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128、基础教育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A)。
A、促进发展B、甄别与选拔C、展示激励
129、课程评价按评价的主体可分为(C)。
A、定量评价法与定性评价法B、目标评价法和目标游离法C、自评与他评130.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
A.改变课程功能B.调整课程结构C.精选课程内容D.改进教学方式131.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
(ABC)
A.档案袋评定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C.表现展示评定D.成就测验132.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
(ABCD)
A.情境B.协作C.会话D.意义建构133、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BCD)
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
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
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134、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
(ABCD)
A.民主的B.平等的C.对话的D.互动的135.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
(AC)
A.学习者B.定向者C.促进者D.定论者136.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
(ABC)
A.均衡性B.综合性C.选择性D.平均性137.“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
(ABCD)
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
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D.保障措施138.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
(BCD)
A.前沿性B.全局性C.基础性D.先导性140.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BD)
A.家庭资源B.社会资源C.校园资源D.自然资源141.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
(BCD)
A.向学生回归B.向学校回归C.向教师回归D.向教育实践回归142.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
(BCD)
A..可操作性B.验证性C.教育性D.探索性143.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
(BCD)
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
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C.多方位研究时期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144.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
(BCD)
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
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
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
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C)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④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12.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A.改变课程功能B.调整课程结构C.精选课程内容D.改进教学方式4、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BCD)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
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8.“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ABCD)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D.保障措施9.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BCD)A.前沿性B.全局性C.基础性D.先导性10.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BCD)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12.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BCD)A.向学生回归B.向学校回归C.向教师回归D.向教育实践回归13.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BCD)A..可操作性B.验证性C.教育性D.探索性
14.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BCD)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C.多方位研究时期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开始。(√)2.新课程目标取向及精神内核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3.课程标准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和最高要求。(√)4.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教育。(√)7.我国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学校课程管理亦需要建立三级管理网络。(√)8.实现课程管理的统与分的有机整合,是世界课程管理的总的趋势。(×)9.校本教研即师本研究。(√)10.教育测验是一种以追求考察教育效果客观性为目标的活动。1.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哪几项P8答:有六项具体目标,它包括:改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
2.课改的主要任务是什么P15答:(1)构建一个新型课程管理体系。(2)建立一支新型教师队伍。(3)探索一套新型课堂教学模式。(4)完善一个新型教育评价体系。(5)建设一个先进的信息化平台。(6)培养一批先进典型。
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P34-35答案: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4.本次课改中,课程体系走向综合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P43答案:(1)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新课程还设置了许多“综合性学科”,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3)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
5.新课程在教材观上的转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P60-62
答:首先就教材与学生的关系而言,学生不再是教材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实践的创造性主体;教材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使教材编制过程本身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之中。其次,就教材与教师的关系而言,教材的权威消解了。教材设计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
6.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P94—95答: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具有初步技术能力。
7.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作用是什么125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各自权利和责任的划分,①摆脱了过去僵化单一的管理体制`,妥善地处理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②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③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8.为什么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141①首先,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通过自身修养对学生“言传身教”,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这种潜移默化有时比课堂上的传授效果要好;②其次,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再完美的课程也必须经过教师的实施,理想中的课程与教师实施的课程肯定存在一个“落差”,教师能否合理选择课程资源,对于缩小这个“落差”非常重要。
9.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对教师有什么要求P150答:校本教研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强调教师即研究者,要求教师形成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鼓励教师从课程改革的问题和需要出发选择课题,强调研究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10.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有哪些特点.P170答:一、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四、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1.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P26答:第一,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新增加的两个维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学生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更多地关注和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反映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想是“目中有人”、“以学为本”的现代课程理念。第二,在内容标准的设计上,从“学习领域”、学习主题”、“目标要素”的学的角度,来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充分感受到课程标准中“学生”和“学生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三,在课程实施建议方面,从“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一个角度来提出建议。为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学习品质,提供教学环境和教学平台的支撑。2.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P50答案要点:首先,辩证地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既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有“预设”、完全封闭、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之中”的现象,又要避免不适当地、漫无边际地“生成”,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减损国家要求及教育“引导”、“塑造”的责任。其次,教师在备课及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详略得当”。所谓“详”一是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地将“三维目标”和有关内容加以整合,而不能仅有“知识点”;二是尽量考虑周到,预先设想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多样化的对策。所谓“略”是指教案不要太详尽,宁可“粗一点”,给现实的、活生生的教学留下一定的时空,最终在教学中完成,在教学后完善,决不能像过去那样把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师的每一句话及学生的可能回答都写出来,使得原本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成了完全预定的、僵死的“走教案”、“演教案剧”。再次,在课堂中,教师要“与时俱进”、“与境俱进”,及时抓住并灵活处理具有“生成价值”的问题、回答、细节、情境等,让教学充满灵动、智慧与活力;但是,这种“生成”必须与预设的学习目标、学习主题有某种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不一定局限于本节课或本单元的目标和内容),或是拓展,或是深化,这样才能既保证课堂教学的“开放”与“灵活”,促进学生自主和富于个性化、创造性地学习,又达到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基本要求。
3.谈谈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P67—74)(1)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2)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3)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5)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6)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4.试述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P180(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关注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四)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五)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六)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七)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3.态度学习不同于认知学习,因为从学习结果来看,它是。CA非认知学习;B品德学习;C情感领域的学习;D行为习惯的学习。综合考虑加涅和布卢姆的学习分类,态度学习不同于认知学习,它相当于布卢姆的情感领域学习。5.研究表明,学习成功的儿童往往对学习抱积极态度,学习屡受挫折的儿童对学习抱消极态度。这种现象的最合理的解释是。CA认知失调;B经典条件反射;C效果律;D社会学习论。学习成功儿童进行了学习,获得了成功(强化),于是便有助于增强学习行为;学习受挫的儿童也进行了学习,但得到了不满意的结果,便倾向于削弱学习行为。显然,这是桑代克效果律的体现。6.儿童容易模仿影视片中反面人物的行为,结果导致不良品德。为了避免影视片的消极影响,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适当的做法是。DA避免学生观看这类影视片;B对有模仿行为的儿童进行说理教育;C影片中尽量少描写反面人物;D影视片应使观众体验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根据观察学习的抑制效应和去抑制效应,观察到榜样行为受到惩罚,会间接地在观察者身上产生惩罚作用,从而抑制观察者的不良行为。为使榜样发挥教育作用,不仅要让观察者看到榜样的行为,还要看到榜样行为的后果,即看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7.为了打击社会不良现象,政府常用“杀一儆百”的做法,其理论依据可能是DA经典条件反射;B操作条件反应;C人的悟性;D替代惩罚。“杀一”是指少数人做出了坏行为并受到了惩罚,“儆百”是让观察者看到其行为及其行为的不良后果,而替代性地在自己身上也产生惩罚作用,从而抑制不良行为,这里观察学习的替代效应也叫替代惩罚。9.价值观辨析技术的理论依据是。BA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B人本主义心理学;C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D认知心理学。11.“强、平衡、不灵活”的神经类型与下列哪种气质类型对应(C)
A.多血质B.胆汁质C.粘液质D.抑郁质
12.心理状态是从心理过程向个性心理特征转化的哪个环节(B)
A.开端B.中间C.终端D.外部
13.识记过的内容,因消退原因,完全不能再认或回忆是(B)
A.暂时遗忘B.永久遗忘C.干扰遗忘D.逆向遗忘
15.下列哪个选项是影响深度知觉的双眼线索(D)
A.线条透视B.空气透视C.运动视差D.视轴辐合
16.注意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是(B)
A.指向性与选择性B.指向性与集中性C.紧张性与集中性D.紧张性与选择性
1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下列哪种情感(D)
A.道德感B.美感C.理智感D.热爱感
21.“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记忆属于下列哪种记忆类型(C)
A.形象记忆B.逻辑记忆C.情绪记忆D.动作记忆
22.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思维的起点和动力是下列哪一项(A)
A.发现问题B.明确问题C.提出假设D.检验假设
24.人们对英雄行为、文化古迹等做出的赞美和感叹是下列哪项情感(A)
A.美感B.道德感C.理智感D.正义感
26.一个人为人正直,富于同情心,待人诚实,乐于奉献。表现出他性格的(A)
A.态度特征B.情绪特征C.理智特征D.意志特征
27.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之间存在(A)
A.正比关系B.反比关系C.相互影响关系D.不相关关系
30.对活动的目的和结果的一种倾向是(D)
A.主导动机B.社会需要C.直接兴趣D.间接兴趣
31.再认能力的最佳年龄研究表明,青少年抽象图形再认的高峰期是(B)
A.小学高年级B.少年期C.高中阶段D.大学时期
32.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间呈下列哪种关系(B)
A.V型曲线B.倒转的U型曲线C.W型曲线D.呈正比例关系
33.在个体发展中,思维发展的顺序为(B)
A.人形象思维、动作思维、抽象思维B.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C.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动作思维D.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动作思维
34.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是青少年人际关系(C)
A.亲子关系B.朋友关系C.合同关系D.师生关系
35.特殊能力指下列哪一选项(C)
A.记忆力B.想像力C.音乐节奏感D.观察力
36.下列选项中哪项是情绪的外部表现(D)
A.皮肤电变化B.呼吸变化C.脑电变化D.言语表情
37.对客观事物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是(D)
A.感觉B.知觉C.运动知觉D.时间知觉
38.“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典型地表现了(B)
A.注意的指向性B.注意的集中性C.注意的稳定性D.注意的分配
40.依靠视觉、触觉和动觉、平衡觉及听觉协同获得的对物体在空间所处位置和方向的知觉是(A)
A.空间知觉B.运动知觉C.时间知觉D.社会知觉
41.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题多解”的现象,这种思维的类型属于(A)
A.发散思维B.集中思维C.形象思维D.形式逻辑思维
42.再认能力的最佳年龄研究表明,青少年对词的再认高峰期是(B)
A.小学高年级B.初中时期C.高中时期D.大学时期
43.下列哪一项属于个性倾向性的内容(A)
A.需要、动机、兴趣B.需要、能力、性格C.动机、能力、性格D.能力、气质、性格
46.性格是个性心理的核心,它是人对客观现实的(C)
A.稳定态度B.习惯化行为方式C.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行为方式D.能动反映
48.一切较高级心理活动产生的基础是(D)
A.思维B.记忆C.回忆D.感觉50.动机是指(B)
A.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
B.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驱动力C.通过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
D.个人对认识和探究活动的一种倾向5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企业培训中心新生入学服务协议书3篇
- 2024-2030年中国家庭食物垃圾处理器行业运行动态与发展战略分析报告
- 2024年度工厂总经理绩效考核合同2篇
- 2024年某市区居民区垃圾清运服务定制合同
- 2024安置房买卖协议样本3篇
- 2024年物流合作共识:货车租赁合同模板
- 综合项目-毕业纪念册实训项目指导书
- 2024全新商务办公楼使用权出售协议下载3篇
- 2024年度橱柜定制与绿色建材采购合同3篇
- 2024年度加盟商合作合同5篇
- GB 19517-2004国家电气设备安全技术规范
- 模具定期保养点检表
- 山西省太原市市药品零售药店企业药房名单目录
- 工程部长桥梁工程施工技术(PPT116)
- 全面设备保养TPM培训教材课件
- 茶叶企业营销课件
- 高炉无料钟炉顶设备安装与调试技术
-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如何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案
- 压力容器壁厚快速计算
- 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备案表
- 关于转包及违规分包的关系(特别详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