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专心---专注---专业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学习资料)《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中心思想《提纲》全面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把唯物主义发展到最高形式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作为认识的基础、标准和目标,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伟大作用,提出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基本观点。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提纲》的灵魂?其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旧唯物主义从经验直观出发,把人归结为单纯受动性的生物自然,把自然、对象理解为单纯外在的、感官直观的对象。马克思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人既受自然必然性支配,同时又以能动的感性活动改造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从而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为新唯物主义找到了合理的理论出发点。
其二,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建立在实践观点之上,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从实践观点出发指出,认识活动,第一,不是主体消极被动接受客体作用的、受自然必然性盲目支配的活动,而是主体以其实践理念(目的),即价值理念和理论理念对客体进行选择的主动活动;第二,不是主体对客体直接的映现、单纯的模写,而是主体以其先在的、在实践中形成的作为实践模式内化的认知结构对客体进行建构的能动活动;第三,不是一次完成的动作,而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无穷发展过程,由现象到本质、由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其三,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
其四,马克思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来理解人类历史,强调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总之,实践观点构成了《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提纲》第一次建立起完备的实践概念,初步完成了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与综合,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确立了牢固的实践观点,从而为马克思在〈德遗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把实践观点贯彻于历史观,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理论上的准备。二、第四条,指出费尔巴哈对宗教批判的局限性,阐明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世俗基础”所指的是:“在贵族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是荣誉、忠诚等等,而在资产阶级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则是自由、平等等等。总之,统治阶级为自己编造出诸如此类的幻想。”这就是“世俗基础”在现实中的表现。所谓“自我分裂”指的是:“占统治地位的将是越来越抽象的思想,即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因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为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这就是“自我分裂”的思想根源。所谓“神圣家族的秘密”,一旦揭开这个秘密而暴露在公众的实质是:神圣家族的观念是“要保持事物的现状”不被改变而成为永恒的神圣家族。所谓“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就是要改变现存事物的现状,才能真正地使“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而不是只在口头上说说、或在文章中解释如何------如何地解决,这种方法是思辩哲学即任何解释学的共性,用这种方法那是实现不了的。马克思揭示出:这种方法是在理论上与在实践上那是脱节的、不一致的。三、第六条,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抽象的理解,阐明了人的本质是实践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本质时,明确地提出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著名命题。这里讲的“类”是当时的术语,指的是人的理智、意志和感情等共同特性。1、人的社会性。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的社会关系,指的是单个人同外在于他的社会(包括他人、群体、人类共同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在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当中,他最先是把人放到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的历史维度上来进行分析的。“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生产、生活的过程,赋予了不同个人以不同的社会本质。2、人的实践性。马克思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因此,他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在《提纲》中,对“实践”范畴的发现和深入研究是创立唯物史观的真正起点,也是全部唯物史观的理论大厦的根本性的基石。四、第九条,“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马克思在这条对旧唯物主义,用了个定性概念即“直观的”;并且用“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去确定其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同时,也阐明了“直观的”这个概念的含义:是“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就是说:旧唯物主义没有从“实践活动”去理解人的“感性”那只是属于在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的活动,而不是“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人的活动;单个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是在“人类社会”整体的活动中,只是短暂的活动。也就是说,人的“感性”是在这种“社会的人类”整体参入中的“实践活动”。马克思认为,不这样来理解“感性”认识,就是属于“直观的唯物主义”,这种形式就是“直观”。五、第十条:“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马克思在这里说明了旧唯物主义和新唯物主义的区别问题。“市民社会”是现存的社会;而“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是现实的社会。六、重要意义 (一)、《提纲》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从根本上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原理,从而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界限。"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二),《提纲》为系统的阐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制定了大纲,开辟了道路。《德意志意识形态》、《反杜林论》、《费尔巴哈论》,列宁的《唯批》等著作中,对《提纲》的思想有进一步加以继承、丰富和发展。(三),《提纲》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学习掌握《提纲》的基本原理。(四),《提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提纲》中的实践观点,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武器。《德意志意识形态》注意写作背景和中心内容《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写作背景恩格斯为了全面系统地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应德国社会主义民主党机关杂志《新时代》编辑部要求为评论施达克(丹麦)的《费尔巴哈》一书而写的。为什么在马哲学产生四十年之后,阐述马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联系与区别呢?这要从巴黎公社失败后,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状况说起。恩格斯写这本书,来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过程,阐述这一理论的本质,这是写作本文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是在于反击资产阶级的时髦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疯狂进攻。第三、全面评述德国古典哲学的直接原因是施达克对费尔巴哈的错误评价。二、中心思想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和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联系及根本区别,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在人类认识史上引起的伟大革命,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三、内容讲解一、本章阐述了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作用,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及其革命意义,分析了黑格尔哲学中方法和体系的矛盾,论述了黑格尔哲学派的解体过程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出现的意义。本章共18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问题。(一)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及其社会作用(第1—2段)1、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德国古典哲学,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德国社会的产物,是德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的反映。是进步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但是,德国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是非常软弱的。对1789年法国大革命既向往,又害怕。黑格尔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最终体系”,在他的哲学中具有明显的妥协性和两面性。由于1848年革命实践,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广泛传播,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一个代表费尔巴哈及其主要理论活动已经成为过去,德国古典哲学已宣告终结。2、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19世纪的德国和18世纪的法国一样,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变革的前导。但是这两个哲学革命是不同的。同样的哲学革命,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遭遇?这完全是当时法德两国的经济、政治状况不同,和由此而来的资产阶级的不同特点造成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德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和资产阶级的特性,决定了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两重性:黑格尔哲学具有唯心主义和保守的特性,另外,包含极其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反映着资产阶级对发展资本主义革命和改变封建统治现状的要求。(二)分析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第3—7段)1、以黑格尔一个著名命题为例,分析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黑格尔的著名哲学命题是“凡是现实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这个命题集中地反映了黑格尔的哲学的两重性,既有为现有的普鲁士封建国家制度,为现状作辩护的一面,又包含着对现状的否定,论证了改变现状的必然性的一面。事实上,黑格尔话语中的“现实”和“现存”是有区别的。“现实”有一种能动性的意思,实际上是发展着的东西,是要自己努力去争取的东西,并不是现存的东西。现存的东西很有可能是不现实的,现存的东西已经不现实了,它必将被现实的东西所扬弃、所否定。黑格尔通过这句话强调了他的哲学体系中“自己运动”的能动性,不要用静态的永恒不变的眼光看待万物,这就是他对人的“自由意志”的强调,当然,这也是他主体能动性的辩证法的表现之一。恩格斯从三个层次解剖黑格尔的这一命题,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一,黑格尔所说的“现实”的这种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东西。在黑格尔看来,决不是一切现存的都无条件地是现实的,其中只有具有必然性即符合规律性的东西,才真正是现实的。因而也是合理的东西。第二,黑格尔所说的“现实性”,并不是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永远具有的属性。恩格斯指出:“根据黑格尔的意见,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制度或政治制度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固有的属性。”这就是说,现实的东西是发展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丧失必然性。
第三,恩格斯按照黑格尔辩证法的思维方法,把黑格尔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个命题,转化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这是恩格斯把黑格尔的这个命题向前推进而得出的革命结论。
当然,无论黑格尔的革命倾向如何,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他博大的辩证法思想说明一切(包括自然、历史、思维)都是一个辨证发展的过程,都是暂时的。处在不断地发生、灭亡和无止境地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而其根源在于事物本身的必然性。2、指出黑格尔辩证法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1)黑格尔辩证法的革命性在于打破了形而上学的传统观念,结束了认为人的思维和行动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2)阐述了人类的认识是一个无限的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上升运动,人们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终极真理”。(3)揭示了人类社会也是一个不断地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上升的运动。3、恩格斯概述了唯物辩证法基本思想。第一,关于辩证法的发展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过程是新东西的产生和旧东西的灭亡,由低级向高级不断上升的过程。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如此。第二,关于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其根源是客观世界。第三,关于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相对和绝对的辩证关系,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稳定是相对的,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是辩证的统一。(三)指明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方法和唯心主义体系间的矛盾(第8—10段)1、黑格尔哲学是以所谓“绝对观念”为基础的,整个体系是描述“绝对观念”自我发展和认识过程。黑格尔的“绝对观念”是指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外独立存在的宇宙精神,实际上是上帝或神的代名词。在黑格尔看来,“绝对观念”不是僵死的,而是能动的,它的全部内容在黑格尔哲学中,完成了最终的认识。黑格尔的方法是辩证法。但黑格尔本人“从来没有这样明确地作出这个结论。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是世界的本原。黑格尔的方法和体系是矛盾的。方法是辩证法,发展是无限的,不能有终点;按体系的要求则要有终点。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的矛盾对我们的思想启示是什么?第一,以往的哲学家都奢望建立一个无所不包的绝对真理体系,想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矛盾,事实证明,这是办不到的。第二、把辩证法奠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是马克思哲学学派的独到之处。第三、对于自身的局限性和制约性要始终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们不愿做囿于历史条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不愿对未来社会作过细的描述。2、分析黑格尔革命的思维方法,得出其温和的政治结论的阶级根源。黑格尔是德国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他的哲学不能不反映资产阶级的特点。3、黑格尔哲学的巨大成就。黑格尔哲学的体系是唯心主义,在政治上是保守的,但是,黑格尔哲学的成就是巨大的。(四)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出现,(第11—18段)1、说明黑格尔学派解体的过程。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原来独占地位的黑格尔哲学开始分裂了。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的矛盾,使各种不同的政治党派在理论上留下了广阔的活动场所,各种政治力量都可以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在黑格尔哲学那里找到理论根据。这是黑格尔哲学解体的理论上原因。阶级矛盾的尖锐化,资产阶级内部的分化,这是黑格尔学派解体的阶级原因。围绕着当时德国有实践意义的宗教和政治问题,资产阶级内部分裂为激进派和保守派,在哲学上就是青年黑格尔派和老年黑格尔派。在黑格尔派解体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即有一大批坚决的青年黑格尔派分子,在反对宗教的斗争中走上了唯物主义的道路。其中费尔巴哈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2、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出现及其影响。费尔巴哈原属青年黑格尔学派,从1886年起,费尔巴哈开始批判神学,同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决裂,而转向唯物主义。1841年他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出版。恩格斯阐述了费尔巴哈的最大功绩,就是在唯心主义长期统治德国以后,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同时也分析了费尔巴哈学说的消极影响,对反动的小资产阶级思想“真正的社会主义”作了尖锐的批判。最后,恩格斯强调指出,费尔巴哈抛弃了连同辩证法在内的整个黑格尔哲学,但并没能制服这种哲学。对黑格尔哲学采取“扬弃”的态度,即抛弃其唯心主义体系吸取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实现哲学的变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所要完成的任务。二、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分析和批判。恩格斯精辟地论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分析了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和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批判了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本章共有24个自然段。分三个问题:(一)论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知论的对立。(1—7段)1、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历史根源。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对哲学发展的重要贡献。哲学基本问题是有深刻的历史根源的。2、论述了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及其意义。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就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自然界何者是本原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两大阵营的唯一标准。凡是认为精神是本原,自然界是派生的,即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就属于唯心主义阵营。相反,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精神是派生的,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则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哲学上一切问题的争论,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这个基本问题展开的。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方面,即世界能否被认识的问题,也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立的两种答案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所有的唯物主义者都认为思维是对存在的反映,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是立足于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可知论者。彻底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如黑格尔,也认为世界是可知的,但他认为现实世界归根到底不过是精神派生出来的。3、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点,对不可知论作了彻底的批判。虽然绝大多数哲学家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但也有一些哲学家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者至少不能彻底认识。这些哲学家就是不可知论者。在近代,休谟和康德就是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恩格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点,对不可知论作了彻底的批判。他指出:“对这些以及其它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二)分析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十八世纪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第8—20段)1、指明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实质,分析了费尔巴哈对唯物主义这个名称的偏见。费尔巴哈对哲学的基本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但是费尔巴哈由于不赞成庸俗唯物主义观点,对“唯物主义”这一名称有偏见,不愿意把自己的哲学叫做唯物主义。他的错误就在于把唯物主义的一般世界观同这种世界观所表现的特殊形式混为一谈。2、指出18世纪唯物主义的局限性。18世纪唯物主义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有三个缺陷:(1)机械性。它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2)形而上学性。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在它看来,物质运动只是简单循环重复。(3)历史领域中的非历史观点,即唯心史观。它把历史看作是毫无联系的偶然事件的堆积,是供哲学家在说明各自历史观点时任意解释和引用的例证和插图的汇集,否认历史发展的规律性。3、指出费尔巴哈没能克服18世纪唯物主义局限性的原因。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费尔巴哈是一个资产阶级的思想家,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他在历史领域中不可能摆脱传统的唯心主义的束缚,建立起唯物主义历史观。其次,由于他脱离社会实践,长期过着隐居生活,不了解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因而不能从革命实践中革新自己的思想。因此不可能得出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结论。(三)批判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第21—24段)1、指出施达克离开哲学基本问题去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所必然造成的混乱。施达克认为,费尔巴哈由于“相信人类的进步,”追求“理想的意图”承认“理想的力量”,所以是唯心主义者。恩格斯从道德理想同唯心主义的关系,人类从事活动的特点,哲学史中的事实三个方面,批评了施达克的这种错误观点。2、指明了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界限的根本原因。恩格斯指出,施达克的这种错误观点,事实上是向那种把唯物主义歪曲为单纯追求物质享受,把唯心主义说成是信仰“美好世界”的资产阶级庸人的偏见,作了不可饶恕的让步。其实,庸人们表面上贬低物质享受,实际上是一伙真正迷恋物质享受的伪君子。他们只是在“唯物”过度感到懊丧而遭到破坏时,才空喊要信仰什么“美好世界”。三、本章进一步分析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宗教哲学、伦理学的唯心主义,指出了费尔巴哈停留在唯心史观的原因。27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问题。(一)批判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唯心主义(第1—9段)1、揭露了费尔巴哈把宗教和人的感情混为一谈的错误及其唯心主义实质。费尔巴哈尖锐地批判了基督教,但是,他并不是要废除宗教,而是要使它完善化。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心灵关系就是宗教。但是,人的感情和宗教并不是一回事。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就在于:他不按照本来面貌去看待人们之间的感情关系,而是把它神秘化,把这种关系提高到宗教的地位,企图在本质上是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建立无神的宗教,这无疑是荒谬的。2、批判了费尔巴哈夸大宗教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有宗教变迁相伴随,只是就迄今存在的三种世界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而言。而这些人工造成的世界宗教之所以能伴随历史的一定转折完全是由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因此,不能把人类的历史归结为宗教的变迁史,归结为意识形态的变化。3、恩格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从根本上批判了费尔巴哈在宗教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在以阶级对立和阶级统治为基础社会里,人的感情总是有阶级性的,根本就无所谓纯粹的人类感情,我们更没有理由把这种感情尊崇为宗教。同样,如果把阶级斗争的历史歪曲成为教会史的单纯附属品,那就使人们“对历史上的重大的阶级斗争的理解”成为不可能了。(二)批判费尔巴哈伦理学的唯心主义(第10—25段)1、揭露了费尔巴哈伦理学把抽象的人作为出发点的唯心主义实质。费尔巴哈在宗教哲学中谈到的人是抽象的人,他的伦理学把这种抽象的人当作出发点。在人们之间纯粹的两性关系之外的关系中,他只看到道德这一个方面。这也就是说,在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关系中,他是承认一种思想关系。他所说的道德是抽象的人之间的抽象的道德,在这里,同黑格尔比较起来,显得十分肤浅和贫乏。黑格尔用唯心辩证法观察问题,他的伦理学在形式上是唯心的,但内容是现实的。费尔巴哈则相反,他在形式上是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但他所理解的人都是脱离社会现实的,脱离历史发展的人,所以他的伦理学在内容上是抽象的。费尔巴哈的伦理学,既是唯心主义的,又是形而上学的。2、深刻地指明了费尔巴哈道德观的阶级实质和危害性。费尔巴哈道德观的基础是认为人人都是有追求幸福的欲望,而他的道德原则是合理的自我节制和对人以“爱”。因此,恩格斯得出结论,不管费尔巴哈的主观愿望如何,“费尔巴哈的道德是完全适合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这就是它的阶级实质。在费尔巴哈那里,爱是万能的,它是一个创造奇迹的神,可以克服实际生活里的一切困难,可以解决任何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宣扬超阶级的“人类之爱”只能起到调和阶级矛盾,取消社会革命的作用。3、概述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基本观点。第一,任何道德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道德标准。费尔巴哈企图创立一种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情况的普遍的道德原则,结果是“它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是不适用的”。第二,在阶级社会里,道德是有阶级性的。这就是说,在阶级社会里,各个阶级都有自己的道德。而统治阶级根据自己利益的要求,制定了一整套道德标准,有些是专门用来要求别人的,而他们自己从来不受这些道德的约束。(三)费尔巴哈停留在历史唯心主义的原因(第26—27段)1、费尔巴哈历史唯心主义的认识根源和阶级根源。从认识根源上看,费尔巴哈不了解人的革命实践的伟大意义,把人看作是纯粹抽象的人,生物学上的人,因而不能真正地了解人的本质。他在批判宗教时,虽然也能正确地指出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但是在说明人的本质时,又回到了宗教唯心主义立场,用抽象的人的崇拜代替了对上帝的崇拜。从阶级根源上看,费尔巴哈是一个资产阶级思想家,脱离革命实践,一直在乡下过着孤寂的生活,因而他不懂得1848年革命的意义,不能随着实践前进。2、创造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完成的。马恩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在革命实践中,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崭新的“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四、本章系统地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它所实现的哲学革命,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共有25自然段,分二个问题。(一)马克思哲学产生的思想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第1—8段)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过程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地继承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部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但是,他也没有跳出作为“科学的科学”的旧哲学的圈子;他的历史观仍然是唯心主义的;他丢掉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在黑格尔学派解体过程中出现的唯一结出真正果实的派别,是马克思主义一派。马恩继承了他的辩证法,并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重新唯物地把人们头脑中的概念看作现实事物的反映,把概念的辩证法看作是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觉反映。这样,“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恩格斯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伟大的基本思想及其实践意义。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及其思想映象即观念,都处在永恒的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过程,但道路是曲折的,甚至有暂时的倒退。但斗争的结果,必然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从这个基本思想出发,我们就能辩证地分析问题,从认识上和方法上克服形而上学的错误。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进入到整理材料的阶段,由于它本身的发展,可以过渡到把各种自然过程作为整体来研究,系统地考察事物的发展变化的时候,这就在哲学领域内敲响了旧形而上学的丧钟。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第一是细胞的发现。细胞的发现,说明了各种生物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通过细胞的变异能力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第二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证明了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运动形式是处在不断转化过程中,物质运动是客观的,只能互相转化不能创造和消灭。第三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发现。达尔文的进化论给形而上学的“物种不变论”以及唯心主义的“上帝创造论”以致命的打击。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证明世界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自然界的各个领域是相互联系的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变化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此基础上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使自然观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及其基本原理。(第9—25段)1、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恩格斯指出,社会历史和自然界不同,是在人们自觉的有目的的行动中发展的,但他和自然界一样,也是有客观规律的,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要发现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不能停留在研究人的动机上,而必须研究隐藏在人们动机背后的动力,即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一任务是一切旧唯物主义和黑格尔唯心主义都不可能完成的。恩格斯指出,要研究使广大群众,整个民族和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要研究引起伟大历史变迁的行动的动机。通过研究这些动机去发现隐藏着的动力,即社会的经济条件,这样才能发现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恩格斯在这里的论述,包含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恩格斯在分析历史发展的动因时,首先论证了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铁路运输合同集合
- 2024年综合布线产品买卖合同范本
- 2024年有关借款合同范文
- 2024年厂房土地买卖合同(仅供)
- 2024年保温材料采购合同
- 2024年新工厂劳动合同范本
- 2024年简易场地租赁合同
- 2024年合作生产经营合同
- 港航实务 皮丹丹 教材精讲班课件 38-第2章-2.1.1-基床施工(四)
- 2024年老公写给老婆的保证书范文
- 三洋伺服驱动新
- SAP中FI模块操作手册
- 80米浓密池施工技术
- 造口旁疝的外科治疗ppt课件
- 新版 六安市城镇职工生育保险生育登记表
- 十二生肖英文
- 钢筋直螺纹连接专项施工方案.doc
-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重要事项变更申请审批表
- 木槿花产业策划书
- (完整word版)建筑劳务公司项目部工作管理制度
- 二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100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