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2973~2015 DB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DBJ50/T-214-2015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esignStandardofGreenBidldings2015-03-12布 2015-07-01施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esignStandardofGreenBuildingsDBJ50/T-214-2015批准部门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施行日期 日2015重庆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文件渝建发[2015]20号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发布《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通知各区县自治县城乡建委万盛经开区DB50/T-214-2015,自201571日起施行。本标准由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解释。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二一五年三月十二日关于同意重庆市《重庆市建设工程造价技术经济指标采集与发布标准》等两项地方标准备案的函201551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你委《关于工程建设地方标准<重庆市建设工程造价技术经济指标采集与发布标准>备案的请示》、《关于工程建设地方标准标准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备案为:重庆市建设工程造价技术经济指标采集与发布标准
J12972-2015绿色建筑设计标准 J12973-2015该两项标准的备案号将刊登在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化信息网和近期出版的《工程建设标准化》刊物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二〇一五年三月三十一日目为贯彻落实国家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201126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201141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制订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20131中的完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的要求。按照财[2012]167号的有关要求建筑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结合重庆市城乡建设及绿色建筑发展的实际情况,编制完成了重庆市《绿色建筑设计标准》。本标准的主要内容是暖通空调设计;建筑电气设计;景观环境设计本标准由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重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解释。重庆市渝中区长江二路17940001668817302,网址httpwwwcqmsycom/indexahtml)。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冶赛迪建筑市政设计有限公司重庆市设计院重庆大学重庆市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重庆市绿色建筑技术促进中心重庆市勘察设计协会何丹李怀玉童愚黄显奎赵华丁陈健张红川秦砚瑶李全戴辉自李勇唐毅李英军王真真王为民孙尼卡李勇毛伟术向东王雅丽杨李宁刘军黄萍杨文杰梅杰周玲玲何勇郭帆白雪莲李楠朱举东刘宪英林玲姚加飞王超尹端目次2賴2賴23基本规定 44绿色建筑设计策划 51绿色建筑设计组织 52绿色建筑策划要求 6.3项目各阶段设计要求 7指标体系9—般规定 9.2详细规划阶段绿色建筑设计指标体系 95.3建筑设计阶段绿色建筑设计指标体系 规划设计 —般规定 6.2用地规划 交通规划 6.4资源利用 生态环境 建筑设计—般规定 .2建筑空间布局 7.3建筑围护结构节能 7.4建筑材料 建筑声环境 7.6建筑光环境7.7建筑风环境 39室内空气质量........ 40人9其他 418结构设计 428.1—般规定 428.2主体结构设计 42地基基础设计 改扩建结构设计 给水排水设计 一般规定 供水系统 节水措施 非传统水源利用 暖通空调设计 —般规定 空调冷热源 空调水系统 空调通风系统 暖通空调的检测与监控 建筑电气设计 1~^般规定 供配电系统 照明 电气设备 1计量与智能化 景观环境设计 —般规定 绿化 水景 场地 照明 室内设计 —般规定 设计要求.........* 13.3装修材料及部品选择 附录A 重庆市室外设计计算参数资料 附录B 重庆地区常用植物列表 附录C 模拟软件边界条件 本标准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条文说明* ContentsGeneralProvisions 1Terms 2BasicRequirements 4Greenbuildingdesignplanning 54.1OrganizationofGreenBuildingDesign 54.2RequirementsofGreenBuildingPlanning 63Requirementsofdesignforproject’sstage 7IndexSystem95.1 GeneralRequirements 92LowCarbonEcologicalDesignIndexSystematDetailedPlanningStage 3Indexsystemofgreenbuildingdesignarchitecturaldesignstage PlanningDesign 221GeneralRequirements 226.2LandUsePlanning 226.3TrafficPlanning 256.4ResourceUtilization 275Eco-environment 28ArchitecturalDesign 321GeneralRequirements 327.2BuildingSpaceLayout 7.3BuildingEnvelopeEnergysaving 7.4BuildingMaterial 7.5IndoorAcousticalEnvironment 7.6Daylighting 7.7NaturalVentilationEnvironment 7.8IndoorAirQuality 409OtherRequirements 41StructureDesign 421GeneralRequirements 428.2DesignofMainStructure 423DesignofSoilFoundation 448.4 DesignofreconstructionStructure 44WaterSupplySewerage 451GeneralRequirements459.2WaterSupplySystem459.3WaterSavingEquipmerU 464UtilizationofNon-traditionalWaterSource 49Heating,Ventilation,Air-conditioningCooling …53GeneralRequirements 532AirConditioningColdAndHeatSource 5410.3Air-ConditioningWaterSystem5610.4Air-ConditioningVentilationSystem 595 Thedetectionmonitoringofhvac 60BuildingElectricalDesign 631 GeneralRequirements 6311.2PowerSupplyDistributionSystem 6311.3 Lighting 6411.4 ElectricalEquipment 675MetertingIntelligentize LandscapeDesign 701GeneralRequirements 7012.2Greening................................................................................7012.3Waterscape............*...............................................................7212.2Greening................................................................................7012.3Waterscape............*...............................................................7212.4Sites..........................*...............................................................73InteriorDesign * 761 GeneralRequirements 7613.2 DesignRequirements 7613.3 SelectionofDecorationMaterials 78AppendixA Chongqingoutdoordesigncalculationparameter79AppendixB PlantlistofChongqingregion AppendixC BoundaryConditionsforSimulation 82ExplanationofWordingTheStandard 90ListofQuotedStandards— ExplanationofProvisions 1总则1为贯彻国家节能减排战略排目标规范绿色建筑的设计10.2 本标准适用于重庆市民用建筑的绿色设计。3绿色建筑设计应统筹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内节能1.0.4绿色建筑设计应体现重庆市的地域特点,遵守技术、经,在实现策略和专业协作上应符合整体性适宜性原则。1.0.5不同星级的绿色建筑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和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50/T-066。6绿色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和地方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1绿色建筑设计greendesignofbuildings在建筑设计中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建筑全寿命期内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人们提供安全、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2.0.2建筑全寿命周期buildinglifecycle建筑从建造、使用到拆除的全过程。包括原材料的获取筑材料与构配件的加工制造,现场施工与安装护,以及建筑最终的拆除与处置。2.0.3被动技术passivetechniques通过优化规划和建筑设计地形、植物等现场自然条件荷,提高室内外环境性能术手段。2.0.4主动技术activetechniques为提高室内舒适度,实现室内外环境性能,而采用的消耗能源的机械措施。2.0.5绿色建筑增量成本incrementalcostofgreenbuilding因实施绿色建筑理念和策略而产生的初投资成本的增加值或减少值。2.0.6环境影口向评价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测和评估2.0.7风速放大系数windspeedamplification建筑物周围离地面高1.5m处风速与开阔地面同高度风速之比。2.0.8穿堂风crossventilation室外空气从建筑物一侧进人,穿过内部,从另一侧流出的自然通风现象。2.0.9采光系数daylightfactor在室内给定平面上的一点,由直接或间接地接收来自假定和已知天空亮度分布的天空漫射光而产生的照度与同一时刻该天空半球在室外无遮挡水平面上产生的天空漫射光照度之比。2.0.10非传统水源nontraditionalwatersource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2.0•11湿地wetland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2.0.12绿色建筑设计策划greenbuildingdesignplanning在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过程中,采取各种建筑技术、管理措施、手段,实现绿色建筑目标的过程。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reenstormwaterinfrastructure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是一种由诸如林荫街道地、自然植被区等开放空间和自然区域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网络能够以自然的方式控制城市雨水径流、减少城市洪涝灾害径流污染33 基本规定1绿色建筑设计应综合建筑全寿命期的技术与经济特性采用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模式料与设备。3.1.2绿色建筑设计应体现共享、平衡、集成的理念。规划、建修、经济等各专业应紧密配合,争取美学设计原理与建筑功能筑技术的和谐统一。3.1.3绿色建筑设计应在设计理念、方法、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创新,鼓励新技术、低成本技术的创新应用。4应根据建筑特点,选择适应的绿色建筑技术或措施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效果。44 绿色建筑设计策划4.1绿色建筑设计组织4.1.1绿色建筑设计内容包含规划通、电气、景观环境以及室内设计八个主要专业的工作。设计阶段包含:项目建议书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详细规划设计方案设计项目建筑工程设计的每一个阶段设计的目标要求。412项目建设方应组建绿色建筑团队关单位。4.1.3在项目建设开始时,设计单位应会同项目建设方进行绿色建筑策划,共同确定将要达成的绿色目标。414段开展,并充分尊重项目的整体性要求,提供绿色建筑策划建议及技术支持。4.1.5绿色建筑设计单位应合理配置专业技术人员,在各阶段各专业应根据技术共享、平衡、集成的原则协同工作。6设计单位各相关专业在设计文件中应针对专项设计明确提出绿色建筑方面的要求,并对专项设计是否满足相应的要求进行审核确认。54.2绿色建筑策划要求1项目的建设方在建设项目开始时宜进行绿色建筑策划并编制绿色建筑策划书包括绿色建筑的项目定位,充分研究项目实施的可行性。2绿色建筑策划应包括以下内容:前期调研;项目定位与目标分析;绿色建筑设计概念方案与实施策略分析;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3前期调研宜包括场地分析、市场分析和社会环境分析满足下列要求:场地分析宜包括项目的地理位置条件等;市场分析宜包括建设项目的功能要求式、技术条件等;社会环境分析宜包括区域资源域经济水平与发展空间、周边公众的意见与建议色建筑的激励政策情况等。24项目定位与目标分析宜包括以下内容:分析项目的自身特点和要求;达到现行重庆市标准《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50/T066的要求;确定适宜的实施路线25绿色建筑设计概念方案与实施策略分析求:6遵循被动技术优先、主动技术优化的原则技术;选用集成技术;选用高效能的建筑产品对现有条件不满足绿色建筑目标的补偿措施。426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宜包括以下内容:技术可行性分析;经济性分析;效益分析;风险分析。4.3项目各阶段设计要求431项目建议书的编制应符合规划区绿色要求,应含绿色建筑内容,并提出需达到的绿色建筑目标要求实施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列入投资估算。432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应符合规划区内绿色生态规划的要求,应有绿色建筑专篇,并针对本标准提出的要求进行全面的分析论证,确定项目绿色建筑的实施策略。433详细规划的编制单位应依据本标准2应体现相应内容。44项目方案设计投标文件应根据设计招标文件中的绿色建筑设计要求,在设计文件中应有绿色建筑专篇。45方案报批文件应设绿色建筑专篇,其中应包括项目的绿色建筑目标6初步设计应根据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规划方案报批文件中绿色建筑专篇的审查意见进行设计。初步设计说明中应设绿7色建筑专篇。4.3.7施工图设计说明中应设绿色建筑专篇,该专篇应由建筑专业综合,分专业进行说明,宜注明对绿色建筑施工与建筑运营管理的技术要求。5 指标体系5.1—般规定1详细规划阶段的绿色建筑设计划、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等四个方面的关键性指标进行表征和控制。建筑设计阶段的绿色设计表征和控制。5.1.2各指标的计算方法、取值与适用范围应符合本章中第5.2及第5.3节的规定。5.2详细规划阶段绿色建筑设计指标体系1详细规划阶段绿色建筑设计关键性指标应符合表的要求。2详细规划阶段绿色建筑设计关键性指标分为控制性指标和引导性指标黑体部分应全部满足根据项目情况选用。9S 21详细规划阶段绿色建筑设计关键性指标表分类编号指标内容指标定义推荐值备注P1生态及安全性物质等危险源的安全范围内场境,避免危险源和污染源生态环类项目率建设项目计容建筑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一类居住用地1.0-1.2适用于各类项目P2二商类务1.5-2.5-4.0商业设施用地2.0-3.0用地规划P3用地使用强度适用于各类项目建筑密度一类居住用地<40%适用于各类项目P4二类居住用地<35%商务设施用地<50%商业设施用地<55%人均居1)指的是居住区居住用地面积与所容纳居住人口的比值341m2/46住用地22/712242/13-适用于居P5面积地四项用地,不包括中小学用地18层<22m2/9住类项目3)居住区人口按每户3.2人计算13m2/1
续表5.2.1分类编号指标内容指标定义推荐值备注P6m)16共服务设施步行距离2500m300m中学<1000m50m适用于居住类项目用地规划P7地下空间整体利用行适用于各类项目P8(m)12000的步行距离2地面和水域,包括城市公共绿地、公园、广场等^500m适用于各类项目P9设施率建筑执行《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的比例100%适用于各类项目交通规划P10500m用地面积的比值100%适用于各类项目续表5.2.1指标分类编号内容
指标定义 推荐值 备注P11比例
CNGLNG源的公交数量占公交总数量的比例
80
适用于各类项目P12交通规划
比例
位的比例
10
位1000项目P13径
9〜2公里
9〜2公里P14
商业、办公、医院、旅馆、文化艺术馆建筑室外停车位数置应当适用于各
130%
类项目资源P15利用及率
新建建筑总项数的比例
100%
适用于各类项目续表5.2.1指标分类编号内容
指标定义 推荐值 备注P16率
其总建筑面积的比例
100%平均曰P17
项目平均日用水置指标
额资源利用P18用率
GB50555住宅>4%;办公>8%;商业>251.0)
类项目类项目生活垃P19
百分比
100%
适用于居住类项目生态P20环境
3025
适用于居住类项目续表5.2.1分类编号指标内容指标定义推荐值备注P21场地综合径流系数的比值GB50014适用于各类项目P22透水铺装率5的百分比JC/T945层做法需满足《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镂空面积大40%的镂空铺地(如植草砖)不计为透水地面铺装和硬化地面)>50%适用于各类项目生态环境P2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GB50137110m2/人适用于各类项目P24环境噪声GB3096GB3096的规定100%适用于各类项目P25风环境15m5m/s2适用于各类项目P26岛强度不高于1.5°C适用于居住类项目P27慢行道路包括自行车道、人行道、健身步道等非机动车道。慢行道路遮荫率是指树木长成后,对慢行道路的遮阳占整个慢行道路长度的比例>80%mm5.3建筑设计阶段绿色建筑设计指标体系5.3.1建筑设计阶段绿色建筑设计应按表5.3.2制订。2建筑设计阶段绿色建筑设计的关键性指标应符合表5.3.2的要求。表5.3.2建筑设计阶段绿色建筑设计关键性指标表指标分类 指标内容 指标定义 推荐值 备注编号D1m)
建筑出入口与周边城市公交站点的距离 ^500m
与公共建筑D2建筑计指标专业
系数等指标
满足现行重庆市《居住建筑节能65080071设计标与公共建筑DBJ50052D3
满足重庆市《居住建筑节能65%设DBJ50071(%)
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与公共建筑DBJ50-052的要求续表5.3.2指标编号分类指标内容指标定义推荐值备注D4GB50118低的比值100%与公共建筑D5种植屋面面积比例积的比例不小于70%适用于居住建筑与公共建筑D6建筑专业的比值2公共建筑<5女儿墙高度低于规范要求高度的2倍与公共建筑D7地下空间使用率百分比值250与公共建筑D8工厂化生产比率筑部品预制结构构件:预制装配率不小于5工厂化生产的建筑部品:不小于50与公共建筑续表5.3.2指标分类 指标内容 指标定义 推荐值 备注编号D9 透水地面面积比
住区非机动车道路、地面停车场和其他硬质50阳35
与公共建筑D10 外窗可开启面积比
积之比
5
适用于公共建筑办公、商场类建筑中,非轻质隔墙围合的房间总D11
灵活隔断空间百分面积占可变换功能的室内空间总面积的比例
不小于30% 适用于公共建筑比(%)建筑
装配式轻质隔墙是指非承重轻质内隔墙,包括板材隔墙、骨架隔墙、活动隔墙、玻璃隔墙等专业D12
20
适用于居住建筑
与公共建筑D13
610
与公共建筑续表5.3.2指标编号分类指标内容指标定义推荐值备注D14旧建筑利用率比例不小于1%与公共建筑D15日照要求住宅日照标准日照满足当地规划要求适用于居住建筑D16建筑专业采光系数房间的采光系数标准》GB50033的规定适用于居住建筑与公共建筑D17热岛强度日的日平均热岛强度不高于1.5°C适用于居住建筑400M通钢筋占受力普通钢筋总量的比例70%以上D18结构专业C50土总用量的比例26)/楼层数15)/楼层数与公共建筑Q345用量的比例50%以上续表5.3.2指标编号分类指标内容指标定义推荐值备注D19结构专业占混凝土总量的比例超过50%适用于居住建筑与公共建筑D20T164GB/T18870100%与公共建筑给水排水专业D21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住宅>4%,办公楼>8%,商场类>2.5%,旅馆类>1%适用于居住建筑与公共建筑D22100%与公共建筑DEER=SQ/SNs暖通ZQ—空调工程的设计总冷负荷kWD23空调设计能效比DEERSNsDBJ50052的要求适用于居住建筑与公共建筑专业之和kW续表5.3.2指标分类 指标内容 指标定义 推荐值 备注编号D24
集中冷源冷水(热DBJ50052泵)机组的COP
与公共建筑暖通 输入功率之比
一个等级空调专业D25
系统输配效率
包括供暖热水循环泵的耗电输热比设计值、不低于重庆市《居住建筑节能65%DBJ71DBJ50-与公共建筑等参数要求 052的要求D26
照明功率密度值
(W/m2)
的安装功率
GB50034的目标值
与公共建筑电气D27专业
变压器目标能效
GB20052要求
与公共建筑D28
明功率密度/
满足《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适用于居住建筑m2)
件的安装功率
T163相关要求
与公共建筑续表5.3.2指标分类 指标内容 指标定义 推荐值 备注编号D29
3〜7
适用于居住建筑吸收系数
到的太阳辐射照度之比值
与公共建筑D30
X每百平方米绿地乔
>30%
与公共建筑适用于居住建筑D31 平均每100m2室外绿地上乔木的数量 >3株景观木数量(株)与公共建筑环境项目用地面积<5万m2时不少于301 种D32木本植物种类2)木本植物是指茎内木质部发达,质地坚硬5〜10m2时不少于的植物,一般直立、寿命长,能多年生长,与草35种 与公共建筑本植物相对。依形态不同,分乔木和灌木两项目用地面积>10万m2时不少于类40种室内D33
土建装修一体化
适用于居住建筑装修 计时考虑装修设计要求
与公共建筑D规划设计1本章所指规划设计包括详细规划与场地设计。612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应当考虑空间生态等内容宜的技术策略,体现山地建筑风貌特色,反映时代特征与当地社会人文状况。6.2用地规划6.2.1用地选址应符合下列要求:用地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物古迹的保护和控制要求;用地选址应进行区域生态适宜性评价区域选址建设应根据地区安全性情况视需要有选择性进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围内安排选址。用地选址应位于危险源超标电磁辐射危害险化学品危害安全范围内,同时项目选址应保证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符合环境安全性评价要求;选址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空气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优先选择可更新改造用地或废弃地建设。工业用地改造利用应符合环境安全性评价要求;对被污染的废弃场地必须进行22处理并达到相关标准的要求;宜围绕轨道交通站点周边进行选址建设;宜选择具有良好基础设施条件的地区承载能力进行建设容量的复核。6.2.2公共空间规划应符合下列要求:公共空间规划应充分体现城市的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特征;广场、绿地等城市公共空间应当统筹规划证公共空间的开敞性,符合服务半径要求。城市公共空间应当与城市道路、轨道车站合理连接;高层建筑群不得集中连续沿城市道路空间布置上合理分布统;滨江地块建设项目应当遵循前低后高的一般原则江一侧宜布局一定规模的低、多层建筑,且后排不应布置集中连续影响空透感的高层建筑;建设项目的内部环境应当对城市开敞。滨江或者临规划路幅宽度大于16米道路布局的居住项目,其建设用地沿江或者沿道路长度大于或者等于100地长度30建筑物的外立面设计应体现城市街区的整体风格连续协调的街道景观;沿江、沿山、城市主次干道的建筑,应当按照城市规划有关规定控制天际轮廓线,并符合规划条件确定的建筑控制高度要求;场地沿城市公共空间界面宜设置绿化围墙或空透围墙并与街道景观相协调,体现城市人文艺术特点。公共建筑室外公共空间应向公众开放。233功能布局应符合下列要求:用地功能布局应遵守统筹励居住用地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功能混合布局;围绕轨道交通站点应紧凑布局,枢纽型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应进行用地、交通与地下空间的一体化设计。城市综合公共服务中心应安排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商业交站点周边设置;宜对旧建筑进行更新赋予建筑新的使用功能;不应大规模整体拆建。如需拆建,应对拆除后的废弃物进行资源优化处理。624公共服务及设施规划应符合下列要求:居住建筑规划配置综合服务设施时置并与周边公共服务设施协调共享。公共建筑宜采用2上公共服务设施集中设置,配套辅助设施设备共享2种及以上的公共服务功能;居住建筑场地出入口500m范围内宜具备社区级的教育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等八类设施幼儿园的距离应不大于300m1000m范围内宜具备城市行政办公大类设施;社区基础性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公共设施;规划区内建筑施中,无障碍设施率应为100%;建设项目应当进行综合管网设计管线共同沟。各类市政工程管线应与道路绿化统筹协调《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相关要求;构筑物24地下部分与建设用地红线的距离,应当满足安全要求;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范围内不得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确需建设的,应当征求有关主管部门意见。625开发强度控制应符合下列要求:应节约集约规划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人均居住用地指标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用地使用强度应按现行《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相关要求的上限取值;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规划设计应与地上建筑及其他相关城市空间紧密结合,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不小于50不小于地上建筑面积的56.3交通规划1公共交通系统规划应符合下列要求: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满足场地主要出人口与公交站点步行距离小于500m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超过800m的要求;场地800m范围内设有22条以上线路的公共交通站点含公共汽车站和轨道交通站应合理确定道路网密度和道路用地面积;用地出入口宜设置与周边公共设施在旧城更新地区,道路网规划应综合考虑原有地上地下建筑及市政条件和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和利用有历史价值的街道;有条件与轨道车站衔接的长途客运站库等建筑应合理25设计衔接。632慢行系统规划应优先保障安全与便捷城市道路所有路口应设人行横道线。用地红线内应设步行系统联系各功能空间,用地红线外应建立联系主要公交站点公共服务中心以及到周边功能区的便捷步行系统;步行系统设置应符合无障碍交通要求并应满足排水滑等要求;步行系统设计应结合绿化设计,采取绿化遮阴措施步行道的舒适性。步行道遮荫率不小于80%;步行系统设计应结合景观环境设计宜合理设置街区人行道配套休息设施和其他附属设施人行道在保证其宽度、连续性和无障碍的同时,应采用统一铺地材质和形式。街道设施应统一设计以形成街区整体风格;应规划适宜步行出行的地块尺度。居住项目用地一侧沿城市道路的长度超过400米时,应当设置城市公共步行通道与用地周边城市道路或者公园绿地、广场连通。鼓励利用坡地或滨水区域设置具有休闲、健身、观景功能的公共步行系统;用地出人口宜设置与周边公共设施的步行道、自行车道,方便慢行交通出行;鼓励人行地下通道理连接。633静态交通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机动车停车应满足节约用地的要求,宜设置地下停车库多层停车楼或机械式停车库等停车设施;应合理确定机动车停车位数,控制机动车室外停车数量数量应当为其配建停车位数量的10〜3026馆等公共建筑,每配建50个停车位中应当配建不少于1个大客车停车位建设项目每配建50个停车位中应当配建不少于1个残疾人停车位;临城市道路独立设置的公共厕所,应设置不少于2时停车位;室外停车场布局合理54碍要求的停车场2或遮阳棚等设施提高室外停车位遮荫率装;6采用错时停车方式向社会开放,提高停车场使用效率。6.4资源利用1能源利用应符合下列要求:应进行区域和建筑整体能源规划。建筑布局优先采用被动式设计能设计标准的要求;规划应注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使用可利用的低品位能源或废热能源等合利用效率。6.12水资源利用应符合下列要求:应充分了解项目所在区域的市政给排水条件况、气候特点等情况,通过全面的分析研究,制定水资源利用方应根据低质低用、高质高用的用水原则和水质进行估算与评价,合理确定节约用水定额和用水分配方案;27应采取适宜的水处理技术和设施,加强水资源循环利用提高城市再生水资源利用率;采用雨水、再生水等非传统水源代替市政供水化、冲厕等优先采用非饮用用水。6.4.3废弃物处理利用应符合下列要求:应遵循生活固体废弃物减量化原则收集设施100%进行分类收集;应设置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系统,居住区密闭式垃圾站应有垃圾分i类收集、废旧物资回收的功能;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布置应不污染用地环境圾分类运输。6.5生态环境6.11金态揉境樣驴裏«^列要求规划设讦因服制宜;和周围自一然并境系。不应破坏现场文物、自然水系违反与之相关的其它保护区规定内容,宜保留与利用场地内有环保价值和资源再利用价值的地形、地貌和水体水系用原有保护用地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在开发建设的同时开展生态补偿和修复工作。调查场地及周边地区的动植物资源有植被,充分利用表层土,保持场地及周边地区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应规划斑块和廊道相连通的区域生态系统。对场地土壤盐碱度、土壤氡含量和土壤污染程度进行检测与评估,避免选择含氡土壤场地。应采取措施预防盐碱侵蚀建筑,宜采取综合措施对盐碱地土壤进行改良利用。对场地及周边湿地及周边湿地28措施保证雨水渗透对地下水的补给,防止场地污染物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如采取地源能利用能力进行调查。评估地热能开采对邻近地下空间、地下动物、植物或生态环境的影响,应采取措施防止对土壤和地下水产生污染。场地设计应与原有地形保护和提高土地的生态价值,场地内建筑布局应与现状保留树木有机结合,应保留大树、古树和珍贵树种,无法保留时可全冠移栽,并提出补栽计划或移栽后的养护措施。山地建筑与滨水建筑应充分利用场地微气候特征对场地生态的影响。分析坡地阴坡与阳坡的日照特征及坡地和滨水场地季节与昼夜的风环境变化特征化。新建居住区绿地率不低于302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新建居住区不低于2m2,改扩建居住区不低于7m2,公共建筑的绿地率符合场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合理规划城市公共绿地开放空间可达性不宜超过500m。10应提高乡土植物指数,乡土植物指数不宜小于60652水环境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超过10hm2的场地进行雨水专项规划和可持续综合利用;应保护湿地和地表水体,严禁破坏区域水系的水质。应注意水岸空间的生态绿化设计性;29合理规划场地雨水径流,通过雨水入渗和调畜措施开发后场地雨水的外排量不大于开发前场地雨水的外排量;人工景观水体的补充水严禁使用自来水地的雨水资源,用于景观水体的补水。应采用生态水处理技术和其他辅助手段对水体进行净化,确保水质安全。尊重地形地貌而保留的自然凹地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水体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不小于30充分利用室外地面渗透雨水,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不小于50653声环境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绿色建筑设计应对场地周边的噪声现状进行检测规划实施后的环境噪声进行预测。噪声敏感建筑物应远离噪声源当的隔声、降噪措施和隔震措施;对交通干道的噪声声屏障或减噪路面等措施。应注重声环境的被动式设计,运用技术手段营造健康舒适的声环境。场地声环境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规定。54光环境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应利用地形合理布局建筑朝向,建筑的主要朝向宜在南°至南偏西°至南偏西建筑规划布局合理室外照明应有总体规划,在满足室外照明的功能性要求的基础上虫视觉敏感谱段。室外照明不应对居住建筑外窗产生直射光线场地和道路照明不得有直射光射入空中30宜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建筑外表面的设计与选材应合理,玻璃幕墙的使用部位形状、幕墙玻璃反射比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655热环境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应合理布置用地和建筑,有效利用自然通风低室外热岛效应;宜采用立体绿化、复层绿化方式等宜采取乔木遮阳措施,降低场地室外热岛强度。有遮荫措施的面积超过20%,建筑立面或道路采用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低于4的材料;采取相应措施,区域日均热岛强度不应高于。656风环境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建筑规划布局应营造良好的风环境动空间和室内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减少气流对区域微环境和建筑本身的不利影响建筑的布局不宜形成完全封闭的围合空间特点采用错列式建筑面宽不宜过大,多层居住建筑宽度不宜大于60m层居住建筑宽度不宜大于50m;且建筑的主立面宜与过渡季和夏季主导风向成〜°夹角;针对不同项目类型,宜进行场地风环境典型气候条件下的模拟分析宜进行场地污染物浓度的模拟预测和场地污染源如垃圾收集点位置。31建筑设计—般规定11建筑设计应按照被动技术优先的原则空间布局2建筑设计应根据周围环境和场地条件建筑布局北向。3建筑设计的各种技术措施应结合其性能优缺点、实施效果和经济效益等因素714件等绿色建筑技术应与建筑进行一体化集成设计。7.1.5建筑造型应简约,并符合下列要求:应符合建筑功能和技术的要求不宜采用纯装饰性构件。6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宜使用计算机模拟等建筑性能和环境分析技术析和优化,并在设计深入过程中进行完善和检验。宜在建筑全寿命周期中使用建筑信息化技术,利用信息模型对建筑设计运行进行科学管理。7.1.7绿色建筑声环境设计应贯穿于建筑设计全过程。7.1.8绿色建筑声环境设计应根据项目整体定位、周边情况、厅32堂用途等多种因素综合权衡,确定声环境设计目标。7.2建筑空间布局7.2.1建筑设计应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合理利用坡地建筑退台设计、吊脚架空层及地下空间层,建筑中的休息交往空间、会议设施、健身设施等空间和设施宜共享。722建筑设计的空间布局宜有利于建筑空间的社会化共享面等提供对外共享的公共步行通道不提倡无用的的高大空间和无功能空间过渡性和辅助性空间;宜充分考虑建筑使用功能、使用人数和使用方式的未来变化,选择适宜的开间和层高,室内分隔应提高空间使用功能的可变性和改造的可能性。宜充分利用建筑的坡屋顶等锐角空间作为储藏等功能空间以及用于太阳能利用。应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地下空间应采用措施引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应充分利用地下人防设施进行平战结合设7.2.3建筑空间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应将人员长期停留的房间布置在有良好日照住宅卧室、医院病房、旅馆客房等有私密性要求的空间应尽可能地避免视线干扰;人员长期居住或工作的房间或场所应远离有噪声电磁辐射室内热环境要求相同或相近的空间宜集中布置;5 居住建筑中1套住宅设有2个及2个以上卫生间时多只能有1个卫生间未开设外窗;6)室内气流组织合理。卫生间、餐厅、地下车库等区域的空气和污染物应避免串通到室内其他空间或室外主要活动场所要功能区域通风或空调供暖工况下的气流组织应满足热环境参数设计要求。7.2.4设备机房、管道井宜靠近负荷中心布置,应统筹管线路由。机房、管道井的设置应便于设备和管道的维修在设计时考虑预留检修门5建筑的主出入口、门厅附近宜设置便于日常使用的楼梯楼梯间宜有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并宜结合消防疏散楼梯设置楼梯间入口应设清晰易见的指示标志。建筑出人口位置应方便步行者出行及利用公共交通,宜设置与公共交通站点便捷联系的人行通道。建筑中宜设置自行车停车位,并设置自行车服务设7.3建筑围护结构节能731行重庆市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7.3.2墙体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外窗或幕墙与外墙之间缝隙应采用具有保温性能的密封材料填实;采用外墙保温时7.3.3外窗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应使用中空玻璃及隔热铝合金型材结构塑料型材等制作的符合节能标准要求的门窗;金属窗和幕墙型材宜采取断热措施。7.3.4屋顶设计除满足保温隔热外,宜增加下列措施:34屋面宜选用浅色屋面或热反射型涂料。平屋顶宜设置屋顶绿化措施。坡屋顶宜设置可通风的阁楼层。5建筑应结合建筑类型、透明围护结构及其朝向因素,选择适宜的遮阳形式,并应优先采用外遮阳。建筑不同朝向遮阳设计部位的优先次序可根据其所受太阳辐射照度东向窗宜采用综合式固定遮阳或活动外遮阳装置;西向窗当窗墙面积比大于30遮阳等措施时南向窗宜采用水平式固定遮阳或活动外遮阳装置;采光顶优先采用室外活动遮阳装置;宜采用利用建筑本体自遮阳、遮阳构建集成等建筑外遮阳一体化设计方法。736多层建筑及高层建筑下部的底层裙房的西向外墙宜采用垂直绿化,日照分析情况下,有条件的建筑宜在东西向和南向墙体处设置垂直绿化。7.4建筑材料41建筑材料的选用,应满足国家及重庆市发布的有关限制禁止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的现行文件的规定。宜选用重庆市现行推广的建筑材料,宜选择节能和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低的建筑材料。742建筑材料宜就地选材,选用距离施工现场km以内的建筑材料。743建筑的平面及竖向尺度、建筑构件等宜进行模数化化设计。357.4.4建筑工程与装修工程宜一体化设计与施工,建筑设计宜与装修设计同步进行,并考虑装修工程的需求。7.4.5办公、商场等需变换功能的室内空间的分隔宜采用便于拆改、便于再利用的轻钢龙骨石膏板墙质隔墙室内空间总面积的30746宜采用工厂化生产的雨篷及整体厨卫工业化建筑构件747应选择耐久性好的外装修材料和建筑构造于建筑外立面围护的设施。室外钢制构件宜使用不镑钢或热镀锌处理等防腐性能较好的产品;有大面积玻璃幕墙的高层建筑宜设置擦窗机,其他建筑宜设置清洁人员固定安全带的圆环。748减少楼地面现浇面层和墙面抹灰的厚度混凝土。749建筑的五金配件配件应选用寿命长、易于更换的产品,并考虑部件组合的同寿命性。建筑不同寿命部件组合应便于分别拆换和更新。7.4.10除地面供暖以外,主要使用空间的楼地面现浇面层的平均厚度不应大于50mm,不宜小于30mm。11建筑隔墙、建筑外窗和建筑室内装修材料等宜采用石膏料或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7.4.12宜合理利用场地内的已有建筑物和构筑物;并充分利用建筑施工和建筑拆除后的旧建筑材料。7413宜选用速生的材料及其制品木材制作的高强复合材料。7.4.14有条件时宜选用储能材料、有自洁功能材料、除醛抗菌材料等功能性建筑材料。367415有条件的宜实施保温材料与装饰材料的一体化设计选用保温复合板材等一体化材料。7.5建筑声环境1绿色建筑声环境设计应综合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技术与经济特性,采用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模式型号和材料类型。752声环境设计应体现平衡度的听觉关怀。753建筑室内的允许噪声级、围护结构的空气声隔声量及楼板撞击声隔声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754宜根据声环境的不同要求对各类房间进行区域划分生较大噪声的设备机房等噪声源空间宜集中布置休息等有安静要求的房间,当受条件限制而紧邻布置时应采用有效的隔声减振措施。噪声源的位置还应满足下列要求:宜将噪声源设置在地下;宜避免将水泵房等噪声源设于住宅的正下方;电梯机房及电梯井道应避免与有安静要求的房间紧邻;产生噪声的洗手间等辅助用房宜集中布置755当受条件限制,产生较大噪声的设备机房间与有安静要求的空间相邻时噪声源空间的门不应直接开向有安静要求的使用空间;噪声源空间与有安静要求的空间之间的墙体和楼板应做隔声处理,门窗应选用隔声门窗;噪声源空间的墙面及顶棚应做吸声处理;电梯等设备应采取减振措施。空调机房的门不应直接开向办公等使用空间37隔声门。756厅堂音质的设计应与装饰设计融为一体特殊音质要求的厅堂,应按现行相关标准,按下列要求控制厅堂混响时间免声缺陷:建筑方案阶段应优化厅堂体形;合理布置吸声材料以及吸声构造;合理布置声反射板;注重界面肌理根据厅堂类型及定位,确保围护结构具有良好的隔声性能;做好设备及设备用房的减振57、商业中心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室内空间应布置坚实耐用和有一定抗冲击力的吸声材料和吸声构造应做宽频域强吸声处理。7.5.8舭邻城市交通干道的建筑,应加强外墙、外窗、外门的隔声性能,住宅的沿街外窗隔声性能不应小于30dB(并满足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的要求干道一侧9住宅级有要求的房间可采用浮筑楼板、弹性面层、隔声吊顶、阻尼板等措施加强楼板撞击声隔声性能;当采用地面供暖时,可结合地面供暖的保温层加强楼板撞击声隔声性能;浮筑楼板的减振垫应沿墙体上翻不低于楼板装修完成面40mm高。7510建筑采用轻型屋盖时,屋面宜采用铺设阻尼材料吊顶等措施防止雨噪声。7511舭邻房间之间的隔声减振设计应注意穿墙和顶板以及架设吊置的隔声减振措施。387.6建筑光环境6.1 建筑应充分利用天然采光GB50352GB50033的要求采光模拟边界条件应符合附录0.3的要求,尚应符合下列要求:居住建筑的公共空间宜有天然采光楼梯间采光系数标准值不应低于0公共建筑75以上的主要功能空间室内采光系数标准值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的要求;地下空间宜有天然采光;天然采光时宜避免产生眩光设置遮阳设施时应符合日照和采光标准的要求。7.6.2有条件时宜采取下列措施改善采光不足的建筑室内和地下空间的天然采光效果:利用采光井设置导光管纤等。7.6.3 建筑外立面设计不得对周围环境产生光照污染用镜面玻璃或拋光金属板等材料;玻璃幕墙应采用反射比不大于2的幕墙玻璃幕墙,应米用反射比不大于016的低反射玻璃墙、遮光板、百叶等,遮挡玻璃幕墙的反射光。7.7建筑风环境7.1建筑应对自然通风气流组织进行设计,使空间布局、剖面设计和门窗的设置有利于组织室内自然通风。宜对建筑室内风39环境进行计算机模拟,优化自然通风设计。自然通风模拟应符合附录C047.7.2房间平面采取有利于形成穿堂风的布局,避免不利于自然通风的布局。773外窗的位置、方向和开启方式应考虑主导风向等因素进行合理设计庆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公共建筑外窗或透明幕墙的实际可开启面积宜满足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50/T的最低要求,外窗可开启面积宜不低于35不低于5774住宅建筑宜采用可调节小扇窗、自然通风器等在空调供暖季节时便于通风换气的措施。当采用自然通风器时灵活的幵关调节装置775可以采取下列措施加强建筑内部的自然通风:采用导风墙能拔风道、无动力风帽等诱导气流的措施应可控制开闭。设有中庭的建筑宜在上部设置可开启窗用热压原理引导热压通风;可开启窗在空调供暖季节应能关闭。6有条件时宜采取下列措施加强地下空间的自然通风:设计可直接通风的半地下室;地下室局部设置下沉式庭院;下沉庭院应避免汽车尾气对上部建筑的影响;地下室设置通风井7.8室内空气质量8.1建筑材料中甲醛TVOC等有害物质限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释40GB18580GB18588GB6566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782共建筑在室内禁止吸烟的前提下应就近设置室外吸烟区。783公共建筑的主要出入口宜设置具有刮泥地垫截尘功能的设施。7.9其他9.1建筑的无障碍设计应满足《无碍障设计规范GB50763要求,其中,新建居住区配建不应低于2%的无障碍住宅馆配建不应低于1792有集中餐饮的建筑应设置有垃圾收集场所域集中处理。793有集中餐饮的建筑应设置集中油烟净化装置和隔油设施。794风冷空调器机组的室外机位应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出空气与吸人空气之间不应有明显的气流短路,并应避免热污染,便于清扫和维修。41结构设计—般规定1建筑场地选址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相关规定。8.1.2结构设计应优先考虑建筑结构体系,并充分考虑节省材料、施工安全、环境保护等措施。3结构材料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选择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可集约化生产的材料优先采用可再循环利用材料优先米用局性能、局强度材料;优先选用重庆市附近地区生产的材料,施工现场500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60814结构设计应进行以下优化设计:地基基础优化设计;结构体系优化设计;结构构件优化设计。82主体结构设计8.2.1 结构布置宜提高对建筑布局的适应性。8.2.2结构方案应满足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结构方案;对于特别不规则结构,结构方案应进行抗震设防专门研究和论证,并应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823在保证安全性与耐久性的情况下,结构体系选择宜符合42下列要求:不宜采用较难实施的结构及因建筑形体不规则而形成的超限结构;根据受力特点选择材料用量较少的结构体系;在高层和大跨度结构中,合理采用钢结构体系土混合结构体系;结构体系采用由可循环利用材料组成的结构体系;合理采用具有节材效果明显、工业化生产程度高的新型结构体系。824材料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现浇混凝土应采用预拌混凝土混砂浆;在较大跨度混凝土楼盖结构中,合理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技术等;合理采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高层混凝土结构的墙柱换构件、较大跨度结构的水平构件宜采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合理采用高强钢筋、高强钢材,受力钢筋应选用高强钢筋,高层钢结构和大跨空间结构应选用高强钢材;混凝土结构中梁、柱纵向受力普通钢筋应采用不低于400MPa级的热乳带肋钢筋;采用工业化生产程度高的结构构件。825在保证安全性与耐久性的情况下,应通过优化结构设计控制材料的用量高层混凝土结构的竖向构件和大跨度结构的水平构件进行截面优化设计;在较大跨度混凝土楼盖结构中,合理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技术等;对于由变形控制的钢结构,应首先调整并优化钢结构布置和构件截面,增加钢结构刚度;对于由强度控制的钢结构,优先43选用高强钢材。8.3地基基础设计831结合山地城市地形特点,合理利用地形高差和地下空间避免大挖大填形成高切坡8.3.2地基基础设计应结合重庆实际情况,坚持就地取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提高效益的原则,依据勘察报告、结构特点及使用要求,综合考虑施工条件、场地环境和工程造价等因素。8.3.3规划区人工填土作为多层建筑的地基,应就近选用经处理的工业废渣、无机建筑垃圾及素填土,并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8.4改扩建结构设计841改扩建工程,应在结构可靠性评定的基础上建筑结构。根据结构可靠性评定要求理措施后8.4.2因建筑功能改变、结构加层、改建、扩建等,导致建筑整体刚度及结构构件的承载力不能满足现行结构设计规范要求提高抗震设防标准时,应采用优化结构体系及结构构件的加固方43结构体系或构件加固术。4结构改建应充分利用建筑施工、既有建筑拆除和场地清理时产生的尚可继续利用的结构材料。449 给水排水设计一般规定9.1.1在方案设计阶段应制定水资源规划方案,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水资源规划方案应包括中水、雨水等非传统水源综合利用的内容。12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热源,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后优先采用余热、废热、冷凝热等,有条件时可利用地热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制备热水,并合理配置辅助加热系统。9.1.3排水系统应采用雨污分流系统,设置完善的污水收集和污水排放等设施,生活污废水的排放和处理应按环评批准书实施。雨污水收集、处理及排放系统不应对周围人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9.1.4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给水排水设备、管道的设置对室内环境产生噪声污染和空气污染。915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道、阀门和设备的漏水露。9.2供水系统1建筑平均日用水量不应高于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中的节水用水定额上限值要求。922供水系统设置合理求:1应充分利用市政供水压力;建筑物内生活给水系统应合45理分区,各分区最低卫生器具配水点处的静水压不宜大于45MPa;当需要加压供水时,应根据市政供水设施情况采取减压限流的节水措施,建筑用水点处供水压力不大2MPa管材、管道附件及设备等供水设施的设置和运行不应对供水造成二次污染。23热水用水量较小且用水点分散时,宜采用局部热水供应系统;热水用水量较大、用水点比较集中时,应采用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并应设置能保证循环效果的热水循环系统。热水系统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住宅设集中热水供应时温度达到的放水时间不应大于15s;医院、旅馆等公共建筑用水点出水温度达到的放水时间不应大于ls;冷水、热水供应系统应分区一致。当不能满足时保证系统冷、热水压力平衡的措施;浴室淋浴热水系统应采取节水措施。924热水设备、热水系统供水及回水管道应有完善的保温隔热技术措施925水加热设备应选用与热水系统相适宜的容积利用率高换热效率高、被加热水侧阻力损失小的节能产品。926除消防系统外,长期运行使用的生活给排水加压系统的水泵应在其高效区内运行。9.3节水措施9.3.1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并应满足下列要求:46给水系统中使用耐腐蚀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要求。对新型管材和管件应符合企业标准的要求,企业标准必须经由有关行政和政府主管部门家评估或鉴定通过;合理选择管材力必须大于给水系统最大工作压力;试验压力和试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验收规范;选用高性能的阀门合理设计供水系统选择适宜的管道连接、敷设和基础处理方式埋深;埋地钢管应选择适宜的防腐方式;水池、水箱溢流报警和进水阀门自动联动关闭;根据水平衡测试的要求安装分级计量水表装率达1009.3.2卫生器具、水嘴、淋浴器等用水器具和设备必须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T164及《节水型产品通用技术条件》GB/T18870要求的产品。33应使用较高用水效率等级的卫生器具不应低于三级效率等级的要求。4绿化灌溉应采用喷灌、微灌、渗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并符合下列要求:宜采用湿度传感器或根据气候变化调节的控制器;宜采用雨天关闭装置;采用微灌方式时935应按使用用途和付费或管理单元设置水表计量符合下列要求:1按照使用用途,对厨卫、绿化浇灌、景观、空调补水、游泳池补水、中水补水、冷却塔补水等用水分别设置水表计量;47按照付费或管理单元情况对不同用户的用水分别设置水表计量;公共浴室等设置用者付费的设施水。公共浴室采用带恒温控制与温度显示功能的冷热水混合淋浴器。9.3.6集中空调的循环冷却水系统应采用节水技术,并应满足下列的要求: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设置水处理措施和或加药措施;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采取加大集水盘衡水箱的方式开式冷却塔的蒸发损失水量占冷却水补水量的比例不宜80宜采用地源热泵冷却塔宜设置在空气流通条件好的场所。937CJ244水排水工程技术规程》22等池水补水应设置计量装置。排出水宜梯级利用。9.3.8当设有下列系统时,采取水循环使用或回收利用的节水措施:冷却水必须循环使用;洗车用水宜采用非传统水源,当采用自来水时用水应循环使用;设有集中空调系统的建筑,空调冷凝水宜设置回收系统重复利用。939除卫生器具、绿化灌溉和冷却塔以外的其他用水应采用节水技术或措施,并应满足要求:用水量占其他用水量的比例不50489.4非传统水源利用941用水等不与人体接触的生活用水宜优先采用雨水建筑中水等非传统水源以及就近可利用的河湖水取得政府主管部门许可后的河湖水,且应达到相应的水质标准。有条件时应优先使用市政再生水。当建筑内自建中水处理站时原水量系统设计,中水水源可依次考虑建筑优质杂排水GB50336进行设计。9.4.2合理使用非传统水源,并宜满足下列要求:1住宅、旅馆、办公、商场类建筑1)按公式2-1计算的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9.4.2的要求;式中,WRWr
Ru X100% ^ +W++Wo 非传统水源利用率,-非传统水源设计使用量设计阶段或实际使用量(运行阶段m/a;再生水设计利用量(设计阶段或实际利用量运行阶段/a;雨水设计利用量(设计阶段或实际利用量运行阶段m/a;海水设计利用量设计阶段或实际利用量运行阶段m/a;其它非传统水源利用量设计阶段或实际利用量(运行阶段m/a;49^—设计用水总量设计阶段或实际用水总量运行阶段m/a。式中设计使用量为年用水量,由平均日用水量和用水时间计算得出。实际使用量应通过统计全年水表计量的情况计算得出式中用水量计算不包含冷却用水量和室外景观水体补水量。表9.4.2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要求非传统水源利用率非传统水源利用措施建筑类型室内冲厕室外绿化灌溉道路浇洒洗车用水8.0%4.0%一—〇••住宅——8.0%――〇〇〇30.0%30.0%〇〇〇〇10.0%———•••办公——8.0%——〇—一——50.0%10.0%〇〇〇〇3.0%————•••商业——2.5%—一〇――—50.0^3.0%〇〇〇〇2.0%—一——•••旅馆——1.0%―一〇————12.0%2.0%〇〇〇〇注为有市政再生水供应时的要求广〇”为无市政再生水供应时的要求。2)或非传统水源利用措施满足表9.4.2的要求。2其他类型建筑绿化灌溉、道路冲洗、洗车用水采用非传统水源的用水量占其用水量的比例不低于80冲厕采用非传统水源的用水量占其用水量的比例不低于50943冷却水补水使用非传统水源的量占其总用水量的比例不宜低于10509.4.4当建筑面积超过50m2综合体宜建设中水设施。5非传统水源的供水系统必须采取下列安全措施:非传统水源管道严禁与生活饮用水给水管道连接;供水管外壁应按设计规定涂色或标识GB50336程技术规范GB50400水池箱946使用非传统水源必须采取下列用水安全保障措施得对人体健康与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_雨水、中水等非传统水源在储存的消毒杀菌能力供水系统应设有备用水源中水等在处理护和监测9.4.7应根据场地气候特点和非传统水源供应情况及雨水利用方式、雨水调蓄要求等工景观水体规模;景观用水水源不得采用市政自来水和地下井大于其水体蒸发量的70948景观水体应采取下列水质安全保障措施:对进人景观水体的雨水应采取控制面源污染的措施。场地条件允许时,采取湿地工艺进行景观用水的预处理和景观水的循环净化。景观水体内采用与场地相适宜的阶梯跌水曝气或其它机械曝气措施,加强景观水体的水力循环,增强水面扰动,破坏藻类的生长环境。采用生物措施净化水体,减少富营养化及水体腐败的潜51在因素。4.9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利用方案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对场地雨水实施外排总量控制,且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应取〜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应设置雨水初期弃流装置和雨水调节处理后的雨水宜用于绿化补水、景观、消防等用水,水质应达到相应用途的水质标准。4.10结合场地与景观设计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超过lhm2的场地应进行雨水专项规划足下列要求:尊重地形地貌而保留的自然凹地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水体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不小于30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并设置相应的径流污染控制措施;充分利用室外地面渗透雨水,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不宜小于505210暖通空调设计10.1—般规定1供暖热负荷计算和逐项逐时的冷负荷计算。并满足下列要求:空调冷、热负荷计算所利用的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密度及在室率、照明功率密度等应与其他相关专业一致;高密人群建筑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相关规定选取新风量。2空调水系统应进行管路阻力计算及阻力平衡计算1013集中供暖空调系统应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有条件的地区宜采用燃气冷1014公共建筑空调主机的能效值不宜低于国家现行标准级能效。5宜结合建筑设计,合理利用被动式通风技术实现自然通风。1016控制直接燃烧物、局部污染物的排放。公共厨房油烟应处理达标后按规范规定排放。7通风用通风机、空调用循环水泵的总效率应采用国家规范规定的推荐值,并应符合《通风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19761GB19762定。10.1.8各种暖通空调设备必须米用有效的消声、隔振和减震措施。10.1.9舒适性空调应有合理的气流组织设计,控制送风温差和53工作区的风速,提高舒适性。10.2空调冷热源1021民用建筑供暖空调系统应优先采用电厂或其它工业余用量,且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1022冷热源设备容量应以设计工况下的计算冷热负荷为依据确定荷时处于相对高效率状态为原则1023建筑容积率高冷负荷匹配且热负荷稳定时过全年热冷负荷计算分析三联供系统的年平均能源综合利用率应大于70系统。1024采用区域供冷的项目应满足下列要求:建筑容积率高冷条件当采用多级泵行经济技术比较。1025当具有废热蒸汽80°C的废热热水可资利用时,宜采用吸收式制冷。1026当空调峰谷负荷相差悬殊,结合峰谷电价差政策过技术经济比较的结果合理时1027采用冰蓄冷系统宜符合下述条件:执行峰谷电价采用冰蓄冷系统的建筑规模宜大于3设计逐时负荷小于峰值负荷70的持续时段不小于个小时;空调设计逐时负荷高峰时段与电网高峰时段重合不少54于3小时;空调设计逐时负荷低谷时段与电网低谷时段重合不少7小时;载冷剂宜选用乙烯乙二醇溶液定配比浓度。1028冰蓄冷系统蓄冰装置的取冷速率变化不应超过20统应设置电动混水阀控制供水温度,以保证供水温度的稳定C。10.2.9冰蓄冷系统双工况制冷机的制冰工况负荷率,不应小于0.65〇10210空调供暖系统的冷水热泵机组、热源机组能效应高GB50189211空调冷源机组的部分负荷性能系数IPLV)符合现行GB5018912当空气源热泵机组冬季制热性能系数低于8宜采用空气源热泵系统为建筑物供热。10213当采用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作为暖通空调的冷热源时,提供的空调用冷量和热量的比例不应低于25再生能源贡献率的计算。10.2.1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环艺设计中的材质与质感现代办公空间应用案例
- 环境影响综合评估的实践与思考
- 现代网络编程语言的性能优化探讨
- 11 爸爸妈妈在我心中(说课稿)-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
- 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 《5 童年在游戏中成长》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长春版
- Unit 4 Position Lesson 1 The Magic Show(说课稿)-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三起)英语五年级上册
- 2023三年级数学上册 3 测量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新人教版
- 7 小书包 说课稿-2024-2025学年语文一年级上册统编版
- 16大家一起来合作-团结合作快乐多(说课稿)-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
- 中国氢内燃机行业发展环境、市场运行格局及前景研究报告-智研咨询(2024版)
- 2024年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数学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上海铁路局招聘笔试冲刺题2025
- 《商用车预见性巡航系统技术规范》
- 国旗班指挥刀训练动作要领
- 春季安全开学第一课
- 植物芳香油的提取 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教学课件
- 肖像绘画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煤矿掘进队机电管理制度汇编
- 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试题及解答参考(2024年)
- 中日合同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