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规修正内容(程序版-最终)_第1页
抗规修正内容(程序版-最终)_第2页
抗规修正内容(程序版-最终)_第3页
抗规修正内容(程序版-最终)_第4页
抗规修正内容(程序版-最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抗规主要修订内容北京迈达斯技术有限公司2010年10月桂满树抗规主要修订内容抗规勘误表新旧规范含钢量比较目录抗规主要修订内容-全国2500个抗震设防城镇中设防烈度不变而设计地震分组有变化的城镇有1000多个(占40%以上)。有变化的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如下:设计一组改为设计二组:天津、石家庄、福州、郑州、银川、乌鲁木齐设计二组改为设计三组:济南、昆明、兰州、西宁、拉萨、台北设计一组改为设计三组:成都-变化较多的省份:河北:74%山西:55%福建:54%山东:75%河南:45%四川:76%云南:82%西藏:82%陕西:48%甘肃:92%青海:88%宁夏:81%新疆:82%北京变化的地区:门头沟、昌平、怀柔、密云:一组变二组1.设计地震分组的变化1.设计地震分组的变化一组变二组,二组变三组,Tg变大Tg越大,反应谱水平段越大,下降段的谱值越大,地震作用加大,配筋增加设计地震分组场地类别Ⅰ0Ⅰ1ⅡⅢⅣ第一组0.200.250.350.450.65第二组0.250.300.400.550.75第三组0.300.350.450.650.901.设计地震分组的变化(自动校审功能)2.地震作用标准值、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设防类别场地类别区分6(0.06g)7(0.10g)7(0.15g)8(0.20g)8(0.30g)9(0.40g)甲I设防烈度(构造措施)677889设防烈度(内力调整)78899>9II设防烈度(构造措施)78899>9设防烈度(内力调整)78899>9III设防烈度(构造措施)78899>9设防烈度(内力调整)78899>9IV设防烈度(构造措施)78899>9设防烈度(内力调整)78899>9乙I设防烈度(构造措施)677889设防烈度(内力调整)78899>9II设防烈度(构造措施)78899>9设防烈度(内力调整)78899>9III设防烈度(构造措施)78899>9设防烈度(内力调整)78899>9IV设防烈度(构造措施)78899>9设防烈度(内力调整)78899>9丙I设防烈度(构造措施)666778设防烈度(内力调整)677889II设防烈度(构造措施)677889设防烈度(内力调整)677889III设防烈度(构造措施)678899设防烈度(内力调整)677889IV设防烈度(构造措施)678899设防烈度(内力调整)677889丁I设防烈度(构造措施)666778设防烈度(内力调整)666778II设防烈度(构造措施)666778设防烈度(内力调整)666778III设防烈度(构造措施)666778设防烈度(内力调整)666778IV设防烈度(构造措施)666778设防烈度(内力调整)666778地震作用标准值:甲类安评抗震构造措施:6.3-6.7节内容。截面尺寸、与钢筋相关要求、轴压比、长细比、板件宽厚比、连接等内容抗震措施:包含抗震构造措施,且包含构造措施外的抗震等级、内力调整、变形、防震缝宽度、抗震墙间屋盖长宽比等规定。2.地震作用标准值、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旧抗规:3.4.2条,各振型位移的CQC组合,刚性板假定。新抗规:3.4.3条,规定的水平力(考虑偶然偏心),不要求刚性板假定。3.计算扭转位移比(扭转不规则计算)的荷载的变化程序反映:选择新规范版本时,自动反映。4.水平转换构件的内力增大系数的变化抗震等级抗规高规旧(3.4.3)新(3.4.4)旧(10.2.6)新(10.2.4)特一1.25~1.51.25~2.01.81.9一1.51.6二1.251.3抗震等级高规旧(10.2.14)新(10.2.18)特一1.81.8一1.51.5二1.251.3三-1.1部分框支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弯矩调整系数转换梁的弯矩调整系数旧抗规:3.9.3条,箍筋宜选用HRB335、HRB400和HPB235级热轧钢筋。新抗规:3.9.3条,箍筋宜选用符合抗震性能指标的不低于HRB335级的热轧钢筋,也可选用HPB300级热轧钢筋。5.箍筋强度等级的变化5.箍筋强度等级的变化程序反映:在分析和设计控制参数中的钢筋信息中。6.性能设计(新增章节3.10)1.什么是性能设计?基本的性能设计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强柱弱梁、强剪弱弯2.什么情况需要做性能设计?超限工程:经验不足需要制定更严格的性能目标使用上有特殊要求的工程:核设施、贵重或危险物品设施、生命安全通道

甲方要求3.概念345(3个地震动、4个性能目标、5个性能水准):

3个地震动:小震、中震、大震,验算指定构件的承载力和变形(验算指标不同)。

4个性能要求:性能1~4,也叫性能目标。5个性能水准:完好、基本完好、轻微损坏、中等破坏、不严重破坏等5个性能水准4.方法:选择构件->指定该构件各内力的性能目标->程序自动验算三个地震动下的承载力和变形各性能目标的承载力验算和变形验算指标性能要求地震作用破坏描述(承重构件)承载力计算公式(S

≤R/γRE)及说明变形参考值γRE、γREγRESR内力调整系数备注性能1小震完好考虑考虑包含风荷载设计值考虑常规设计远<[∆ue]中震完好考虑考虑不包含风荷载设计值考虑M.1.2-1<[∆ue]大震基本完好考虑考虑不包含风荷载设计值不考虑M.1.2-2可能略>[∆ue]性能2小震完好考虑考虑包含风荷载设计值考虑常规设计远<[∆ue]中震基本完好考虑考虑不包含风荷载设计值不考虑M.1.2-2可能略>[∆ue]大震轻~中等破坏考虑考虑不包含风荷载设计值不考虑M.1.2-4<2[∆ue],有轻微塑性变形性能3小震完好考虑考虑包含风荷载设计值考虑常规设计明显<[∆ue]中震轻微损坏不考虑不考虑不包含风荷载标准值不考虑M.1.2-3<2[∆ue]大震中等破坏不考虑不考虑不包含风荷载标准值不考虑M.1.2-4超过极值后降低少于5%<4[∆ue],有明显塑性变形性能4小震完好考虑考虑包含风荷载设计值考虑常规设计<[∆ue]中震轻~中等破坏不考虑不考虑不包含风荷载极限值不考虑M.1.2-4<3[∆ue]大震不严重破坏不考虑不考虑不包含风荷载极限值不考虑M.1.2-4超过极值后降低少于10%=<0.9[∆ue]极限值:钢材强度取极限抗拉强度最小值(民钢规表2.0.6),钢筋强度可取屈服强度的1.25倍,混凝土强度可取立方体强度的0.88倍。设置构件的性能目标设置构件的变形控制目标高规方法:同一构件的各内力成分的性能目标相同,采用的公式可不同抗规方法:同一构件的各内力成分可指定不同的性能目标。3月8日版本采用高规方法,3月底版本修改为两者结合的方法。旧抗规:4.1.6条,四类。新抗规:4.1.6条,四类,且I类分为I1和I0两个亚类。7.建筑场地分类的变化程序反映:在荷载控制数据中的地震作用中。7.建筑场地分类的变化旧抗规:5.1.2条,三条地震波,持续时间没有具体算法。新抗规:5.1.2条,三条或七条地震波。三条波取包络值,七条波取平均值。地震波计算结果每条地震波的基底剪力/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基底剪力:65%~135%,各地震波基底剪力的平均值/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基底剪力:80%~120%。地震持时的计算方法:一般从首次达到该时程曲线最大峰值的10%那一点算起,到最后一点达到最大峰值的10%为止。8.时程分析中地震波数量及持续时间的变化程序反映:地震波定义,自动计算持时8.时程分析中地震波数量及持续时间的变化PGA:峰值加速度>10%PGA(第一次)>10%PGA(最后一次)旧抗规:5.1.4条,没有6度罕遇地震,计算8、9度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0.05s。新抗规:5.1.4条,增加了6度罕遇水平地震影响系数(0.28,地震波有效峰值125cm/s2)。计算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0.05s9.增加了6度罕遇地震影响系数,增加了6度、7度罕遇地震计算时特征周期的变化9.增加了6度罕遇地震影响系数,增加了6度、7度罕遇地震计算时特征周期的变化程序反映:地震作用定义(6度罕遇、特征周期的变化)10.反应谱的计算公式的变化(5.1.5条)公式旧规范新规范修订说明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降低了小阻尼2%~3.5%的地震影响系数值,降低最大达18%;阻尼比5%的地震影响系数没变;略微提高了阻尼比6%~10%的地震影响系数值,最大增幅约5%;适当降低了大阻尼20%~30%的地震影响系数值,最大降幅10%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阻尼调整系数新规范新规范旧规范10.反应谱的计算公式的变化(5.1.5条)11.CQC组合中的耦联系数计算公式的变化(5.2.3条)公式旧规范新规范耦联系数旧规范公式适合于各振型阻尼比相差不大的情况。旧规范公式是在新规范公式基础上按各振型阻尼比相等推导出公式后,再用代替振型阻尼比得到的。旧规范公式:不适宜做有阻尼器的结构、上部钢网架+下部钢筋砼的结构程序反映:选择新规范版本时自动按新规范公式计算12.增加了6度区剪重比调整旧抗规:5.2.5条,没有6度区剪重比规定新抗规:5.2.5条,增加了6度区剪重比规定

修改了8度半区基本周期大于5.0s的结构的最小剪力系数(0.032->0.036)修改了9度区基本周期大于5.0s的结构的最小剪力系数(0.040->0.048)类

别6度7度8度9度扭转效应明显或基本周期小于3.5s的结构0.0080.016(0.024)0.032(0.048)0.064基本周期大于5.0s的结构0.0060.012(0.018)0.024(0.036)0.048表5.2.5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12.增加了6度区剪重比调整当结构底部的总地震剪力略小于本条规定而中、上部楼层均满足最小值时,可采用下列方法调整:

若结构基本周期位于设计反应谱的加速度控制段时,则各楼层均需乘以同样大小的增大系数;

若结构基本周期位于反应谱的位移控制段时,则各楼层i均需按底部的剪力系数的差值Δλ0增加该层的地震剪力——△FEk=△λ0GEi;

若结构基本周期位于反应谱的速度控制段时,则增加值应大于△λ0GEi,顶部增加值可取动位移作用和加速度作用二者的平均值.12.增加了6度区剪重比调整12.增加了大跨、大悬臂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为主的组合旧抗规:5.4.1条,没有竖向地震作用为主的组合新抗规:5.4.1条,增加了大跨、大悬臂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为主的组合表5.4.1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地

用γEhγEv仅计算水平地震作用1.30.0仅计算竖向地震作用0.01.3同时计算水平与竖向地震作用(水平地震为主)1.30.5同时计算水平与竖向地震作用(竖向地震为主)0.51.3程序反映:在荷载组合中选择13.增加了大跨、大悬臂结构的竖向地震作用为主的组合14.调整了钢结构构件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旧抗规:5.4.2条,没有竖向地震作用为主的组合新抗规:5.4.2条,配合钢结构构件、连接的内力调整系数的变化,调整了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的取值表5.4.2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RE材料结构构件受力状态旧规范新规范钢柱强度0.750.75梁强度0.750.75支撑强度0.800.75柱稳定0.750.80支撑稳定0.800.80节点板件,螺栓强度0.850.75连接焊缝强度0.900.75程序反映:选择新规范时,自动反映。15.调整了多、高层钢结构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旧抗规:5.5.1条,1/300新抗规:5.5.1条,1/250程序反映:在模型控制对话框材料中选择钢结构时,层间位移角自动取钢结构的限值。16.调整了弹塑性变形验算的结构类型范围旧抗规:5.5.2条(3),高度大于150m的钢结构新抗规:5.5.2条(3),高度大于150m的结构程序反映:在自动校审中17.调整了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6.1.1)结构类型烈

度678(0.20g)8(0.30g)9旧新旧新旧新旧新旧新框架60605550454045352524框架-抗震墙130130120120100100100805050抗震墙140140120120100100100806060部分框支抗震墙12012010010080808050不应采用不应采用框架-核心筒150150130130100100100907070筒中筒1801801501501201201201008080板柱-抗震墙4080357030553040不应采用不应采用修订说明:补充了8度(0.30g)时的最大适用高度,按8度和9度之间内插且偏于8度。框架结构的适用最大高度,除6度外有所降低。板柱-抗震墙结构的适用最大高度,有所增加。删除了在IV类场地适用的最大高度应适当降低的规定。对于平面和竖向均不规则的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度适当降低的规范用词,由“应”改为“宜”,一般减少10%左右。程序反映:在自动校审中17.调整了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6.1.1)结构类型设防烈度6789框架结构高度(m)≤24>24≤24>24≤24>24≤24框架四三三二

二一一大跨度框架三二一一框架-抗震墙结构高度(m)≤60>60≤2425~60>60≤2425~60>60≤2425~50框架四三四三二三二一二一抗震墙三三二二一一抗震墙结构高度(m)≤80>80≤2425~80>80≤2425~80>80≤2425~60剪力墙四三四三二三二一二一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高度(m)≤80>80≤2425~80>80≤2425~80————抗震墙一般部位四三四三二三二加强部位三二三二一二一框支层框架二二一一框架-核心筒框架三二一一核心筒二二一一筒中筒外筒三二一一内筒三二一一板柱-抗震墙结构高度(m)≤35>35≤35>35≤35>35——框架、板柱的柱三二二二一抗震墙二二二一二一修订说明:将框架结构的30m高度分界改为24m;对于7、8、9度时的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墙结构以及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增加24m作为一个高度分界,其抗震等级比2001规范降低一级,但四级不再降低。明确了框架-核心筒结构的高度不超过60m时,当按框架-抗震墙结构的要求设计时,其抗震等级按框架-抗震墙结构的规定采用。将“大跨度公共建筑”改为“大跨度框架”,并明确其跨度按18m划分。18.调整了抗震等级的高度分界(6.1.2条)19.调整了计算框剪结构倾覆弯矩的方法(6.1.2条)旧抗规:6.1.3条,使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计算新抗规:6.1.3条,使用“在规定的水平力”计算程序反映:选择新规范时,自动反映。20.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中底层框架的倾覆弯矩旧抗规:6.1.9条,

无要求新抗规:6.1.9条,增加了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中底层框架的倾覆弯矩不应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的要求程序反映:选择新规范时,在倾覆弯矩表格中输出框架部分承担的倾覆弯矩比例。21.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取值变化旧抗规:6.1.10条,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二层的高度及落地抗震墙总高度的1/8二者的较大值,且不大于15m;其他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高度的1/8和底部二层二者的较大值,且不大于15m。新抗规:6.1.10条,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及落地抗震墙总高度的1/10二者的较大值;其他结构的抗震墙,房屋高度大于24m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底部两层和墙体总高度的1/10二者的较大值;房屋高度不大于24m时,底部加强部位可取底部一层。新规范新规范旧规范21.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取值变化22.增加了框架结构楼梯构件参与分析的要求旧抗规:无要求。新抗规:6.1.15条,新增条款。对于框架结构,楼梯间的布置不应导致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楼梯构件与主体结构整浇时,应计入楼梯构件对地震作用及其效应的影响,应进行楼梯构件的抗震承载力验算;宜采取构造措施,减少楼梯构件对主体结构刚度的影响。说明:来自抗震所王亚勇所长资料说明:来自抗震所王亚勇所长资料说明:来自抗震所王亚勇所长资料楼梯板、楼梯梁:拉+弯(或压+弯)休息平台梁:拉弯剪构件未说明抗震等级振型无楼梯有楼梯周期振型参与质量周期振型参与质量10.8549x向平动74.57530.7807x向平动84.0837Y向平动0.7185Y向平动0.2204Z向转动8.1319Z向转动0.0920.7742x向平动0.00650.6793x向平动0.0685Y向平动7.8819Y向平动83.7095Z向转动3.3068Z向转动79.951730.7169x向平动11.9630.5924x向平动0.2071Y向平动78.7019Y向平动2.748Z向转动76.7507Z向转动7.9214模型西南院的建议:构造上将楼梯与主体分开(下图取自西南院冯远等人论文)。

计算:考虑楼梯和不考虑楼梯计算两次,取包络结果。其它建议:两次计算的包络结果太大,框架柱截面尺寸不容易满足要求,建议考虑楼梯的整体分析结果用于楼梯构件配筋,不考虑楼梯的模型结果用于其它构件和常规设计。且建议构造上将楼梯与主体分开。抗震等级结构类型弯矩剪力旧新旧新一级框架结构1.32*ηas(1.518)1.32*ηas(或1.7)1.32*1.2*[0.15+0.7*(0.4762+ηas)]ηas1.32*1.2*[0.15+0.7*(0.4762+ηas)]ηas(或1.7x1.5=2.55)其它结构中的框架1.401.401.4x1.4=1.961.4x1.4=1.96二级框架结构1.21.51.2x1.2=1.441.5x1.3=1.95其它结构中的框架1.21.21.2x1.2=1.441.2x1.2=1.44三级框架结构1.11.31.1x1.1=1.211.3x1.2=1.56其它结构中的框架1.11.11.1x1.1=1.211.1x1.1=1.21四级框架结构1.01.21.01.2x1.1=1.32其它结构中的框架1.01.11.01.1x1.1=1.2123.提高了框架结构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剪力增加系数,补充了四级框架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剪力增加系数23.提高了框架结构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剪力增加系数,补充了四级框架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剪力增加系数24.一级抗震墙的弯矩调整位置的变化旧抗规:6.2.7条,除一级抗震墙的底部加强部位及以上一层以外的其它部位。新抗规:6.2.7条,一级抗震墙的底部加强部位以上部位。-增加了调整的范围程序反映:选择新规范时,程序自动反映(增大系数1.2)。25.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0.2Q调整的基准Q由本层剪力修改为基底剪力旧抗规:6.2.10条,基准Q采用本层地震剪力。新抗规:6.2.10条,采用基底剪力,但主楼与裙房相连时,不含裙房部分的地震剪力,框支柱也不含裙房的框架柱。程序反映:选择新规范时,程序自动反映。但目前无法扣除裙房部分的剪力,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有裙房时需要手动调整0.2Q系数。新规范新规范25.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0.2Q调整的基准Q由本层剪力修改为基底剪力26.增加了框架核芯筒的0.2Q验算旧抗规:6.2.13条,无框架-核芯筒结构的0.2Q说明。新抗规:6.2.13条,增加了框架-核芯筒结构的0.2Q调整说明。Min{0.2Q,1.5Vf,max},Vf,max为各层框架承担的剪力的最大值6.7.1条:任一层框架部分的地震剪力不应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的15%。

结合6.2.13条和6.7.1条,取max{Min{0.2Q,1.5Vf,max},0.15Q}该条意义:1.5Vf,max<0.15Q,即Vf,max<Q的10%时,使用0.15Q调整0.15Q<1.5Vf,max<0.2Q时,使用1.5Vf,max调整1.5Vf,max>0.2Q时,使用0.2Q调整

程序反映:选择新规范时,程序自动反映。新规范新规范26.增加了框架核芯筒的0.2Q验算27.增加了三级框架的节点核芯区验算要求旧抗规:6.2.15条,只有一、二级框架的节点核芯区验算要求。新抗规:6.2.14条,增加了三级框架的节点核芯区验算规定。加大了框架结构节点核芯区强节点系数(旧规范叫做剪力增大系数)。程序反映:选择新规范时,程序自动反映。结构类型抗震等级旧规范新规范框架结构一级1.351.5二级1.21.35三级-1.2其他结构中框架一级1.351.35二级1.21.2三级-1.1新规范新规范27.增加了三级框架的节点核芯区验算要求28.框架结构:调整了柱最小截面要求旧抗规:6.3.6条新抗规:6.3.5条,框架柱的最小截面:矩形300->400,圆柱350->450。程序反映:自动校审28.框架结构:调整了柱最小截面要求29.框架结构:框架结构的柱轴压比限值减少0.05结

型抗震等级一二三四旧新旧新旧新旧新框架结构0.70.650.80.750.90.85—0.90框架-抗震墙,板柱-抗震墙及筒体0.750.750.850.850.950.90—0.95部分框支抗震墙0.60.60.70.7————柱轴压比限值修订说明:将框架结构的轴压比限值减小了0.05;框架-抗震墙、板柱-抗震墙及筒体中三级框架的柱轴压比限值也减小了0.05;增加了四级框架的柱轴压比限值。新规范新规范旧规范减少了框架结构三级框架轴压比限值0.05新规范新规范旧规范增加了框架结构四级框架抗震轴压比验算30.框架结构:加大了框架结构柱截面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采用335钢筋时,柱截面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百分率)类

别抗

级一二三四旧新旧新旧新旧新框架结构的中柱和边柱1.01.10.80.90.70.80.60.7其它结构的中柱和边柱1.01.00.80.80.70.70.60.6角柱、框支柱1.21.21.01.00.90.90.80.8采用400钢筋时,柱截面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百分率)类

别抗

级一二三四旧新旧新旧新旧新框架结构的中柱和边柱0.91.050.70.850.60.750.50.65其它结构的中柱和边柱0.90.950.70.750.60.650.50.55角柱、框支柱1.11.150.90.950.80.850.70.7531.框架结构:调整了柱采用复合箍时体积配箍率的计算方法旧抗规:6.3.12条,计算复合箍的体积配箍率时,应扣除重叠部分的箍筋体积新抗规:6.3.9条,删除了关于复合箍应扣除重叠部分箍筋体积的规定。可减少配箍量。程序反映:选择新规范时自动反映。框架结构变化顺口溜:高度降低了(5m),截面加大了(100);轴压比降低了(0.05),配筋率加大了(0.1%,0.15%);四级内力要调整了,所有等级调整系数都加大了;三级核芯区要验算了,强节点系数也加大了;框架梁最大配筋率改非强条了,框架柱配箍率可不扣除重叠了;楼梯需要建模了,不知道用啥结果了(算两次)。另外:梁斜截面抗剪计算公式调整了,计算配箍时箍筋增加了(25%)旧砼规:Vcs=0.7ftbh0+1.25fyvAsv/sh0新砼规:Vcs=0.7ftbh0+fyvAsv/sh032.剪力墙结构:增加了三、四级抗震墙底部加强区域墙厚的要求旧抗规:6.4.1条,对三、四级抗震墙的底部加强区域没有厚度要求新抗规:6.4.1条,增加了三、四级抗震墙底部加强区域墙厚的要求。程序反映:反映在自动校审功能中。33.剪力墙结构:增加了三级抗震墙的轴压比要求,将抗震墙的轴压比控制范围,由底部加强区扩大到全高旧抗规:6.4.2条,仅对一、二级抗震墙的底部加强区域有轴压比要求新抗规:6.4.2条,增加了三级抗震墙的轴压比要求,将抗震墙的轴压比控制范围,由底部加强区扩大到全高。程序反映:可在计算书中确认。抗震等级或烈度一级(9度)一级(7、8度)二、三级轴压比0.40.50.6增加了三级剪力墙的轴压比验算34.剪力墙结构:增加了三级抗震墙的约束边缘构件的设置要求旧抗规:6.4.6条,仅对一、二级抗震墙的底部加强区域及上一层有约束边缘构件的设置要求(根据轴压比)新抗规:6.4.5条,底层墙肢底截面的轴压比大于表6.4.5-1规定的一、二、三级抗震墙,以及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应在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在以上的其它部位可设置构造边缘构件。抗震等级或烈度一级(9度)一级(7、8度)二、三级轴压比0.10.20.3表6.4.5-1抗震墙设置构造边缘构件的最大轴压比由于增设了约束边缘构件,有可能增加三级抗震墙的含钢量34.剪力墙结构:增加了三级抗震墙的约束边缘构件的设置要求35.剪力墙结构:修改了构造边缘构件的范围新规范图6.4.5-1抗震墙的构造边缘构件范围旧规范修订带翼墙时构造边缘构件的总长度改为与矩形截面相同。36.剪力墙结构:修改了抗震墙的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要求抗震等级底部加强部位其它部位纵向钢筋最小量(取较大值)箍筋纵向钢筋最小量(取较大值)拉筋旧新最小直径(mm)沿竖向最大间距(mm)旧新最小直径(mm)沿竖向最大间距(mm)一0.010Ac,6φ160.010Ac,6φ1681006φ

140.008Ac,6φ

148150二0.008Ac,6φ140.008Ac,6φ1481506φ

120.006Ac,6φ

128200三0.005Ac,4φ120.006Ac,6φ1261504φ120.005Ac,4φ126200四0.005Ac,4φ120.005Ac,4φ1262004φ120.004Ac,4φ126250有可能增加三级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构造边缘构件的含钢量37.剪力墙结构:约束边缘构件的范围及其配箍特征值修改为根据轴压比的大小确定轴压比较小时配箍特征值取0.12,含钢量有可能变小可适当计入水平分布钢筋的面积项目一级(9度)一级(8度)二、三级λ≤0.2λ>0.2λ≤0.3λ>0.3λ≤0.4λ>0.4lc(暗柱)0.20hw0.25hw0.15hw0.20hw0.15hw0.20hwlc(翼墙或端柱)0.15hw0.20hw0.10hw0.15hw0.10hw0.15hwλv0.120.200.120.200.120.20纵向钢筋(取较大值)0.012Ac,8φ160.012Ac,8φ160.010Ac,6φ16(三级6φ14)箍筋或拉筋沿竖向间距100mm100mm150mm表6.4.5-3新抗规约束边缘构件范围lc及其配箍特征值v38.剪力墙结构:降低了小墙肢的箍筋全高加密的要求旧抗规:6.4.9条,抗震墙的墙肢长度不大于墙厚的3倍时,应按柱的要求进行设计,箍筋应沿全高加密。新抗规:6.4.6条,抗震墙的墙肢长度不大于墙厚的3倍时,应按柱的有关要求进行设计;矩形墙肢的厚度不大于300mm时,尚宜全高加密箍筋。

程序反映:反映在图形结果中。38.新增板柱节点冲切承载力的抗震验算要求旧抗规:无新抗规:6.6.3条,板柱节点应进行冲切承载力的抗震验算,应计入不平衡弯矩引起的冲切,节点处地震作用组合的不平衡弯矩引起的冲切反力设计值的增大系数一、二、三级板柱的增加系数可分别取1.7、1.5、1.3。

程序反映:反映在楼板详细分析中。39.新增板柱节点冲切承载力的抗震验算要求结构类型烈

度6(0.05g)7(0.10g)7(0.15g)8(0.20g)8(0.30g)9(0.40g)旧新旧新旧新旧新旧新旧新框架11011011011011090909090705050框架-中心支撑220220220220220200200180200150140120框架-偏心支撑(延性墙板)220240220240220220200200200180140160筒体(框筒、筒中筒、桁架筒、束筒)和巨型框架30030030030030028026026026024018018040.调整了钢结构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8.1.1)构件的内力调整、框架柱的长细比、板件宽厚比限值都与抗震等级挂钩。长细比:框架柱的长细比按抗震等级取。本条规定与2001规范相比,高于50m时,7、8度有所放松;低于50m时,8、9度有所加严。柱的板件宽厚比:12层以下柱的板件宽厚比几乎不变,12层以上有所放松:8度由10、43、35放松为11、45、36;7度由11、43、37放松为12、48、38;6度由13、43、39放松为13、52、40支撑板件宽厚:对50m以上房屋的工字型截面构件有所放松:9度时由7,21放松为8,25;8度时由8,23放松为9,26;7度时由8,23放松为10,27;6度时由9,25放松为13,3341.钢结构:新增抗震等级的概念新规范新规范旧规范将钢结构的抗震等级分类由设防烈度修改为抗震等级41.钢结构:新增抗震等级的概念为什么要定义耗能梁?只有定义了耗能梁,才能对与耗能梁相连的支撑、框架按抗震等级自动进行内力调整。

新抗规8.2.35偏心支撑框架中,与消能梁段相连构件的内力设计值,应按下列要求调整:

1)支撑斜杆的轴力设计值,应取与支撑斜杆相连接的消能梁段达到受剪承载力时支撑斜杆轴力与增大系数的乘积;其增大系数,一级不应小于1.4,二级不应小于1.3,三级不应小于1.2;

2)位于消能梁段同一跨的框架梁内力设计值,应取消能梁段达到受剪承载力时框架梁内力与增大系数的乘积;其增大系数,一级不应小于1.3,二级不应小于1.2,三级不应小于1.1;3)框架柱的内力设计值,应取消能梁段达到受剪承载力时柱内力与增大系数的乘积;其增大系数,一级不应小于1.3,二级不应小于1-2,三级不应小于1.1。

42.增加了屋盖结构与下部结构协同分析的要求(10.2.7)网架建模助手:参数化建模,插入到整体模型中反应谱分析:不同材料可使用不同阻尼比反应谱分析:不同材料可使用不同阻尼比43.隔震和消能减震-隔震设计的使用范围有所扩大,对隔震设计的结构类型不作限制,修改了2001版规范规定的适用于基本周期小于1s和采用底部剪力法进行非隔震设计的要求。-计算水平减震系数:橡胶支座的水平剪切应变由50%改为100%,大值接近设防地震的变形状态,支座的等效刚度比2001规范减少,计算的隔震效果更明显。-多层隔震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沿高度矩形分布改为按重力荷载代表值分布。还补充了高层隔震建筑水平向减震系数的方法(层间剪力比值、倾覆弯矩比值的较大值)。-对8度设防考虑竖向地震的要求有所加严,由“宜”改为“应”程序反映:使用midasGen计算水平减震系数后计算减震后的地震影响系数,使用有效刚度和有效阻尼,利用midasBuilding(或midasGen)进行设计。2.抗规勘误表新抗规(GB50011-2001)勘误表序号位置错误更正备注1前言第5页由上第9行“中国筑科学研究院”应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第8页表3.4.3-1"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应为"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3第28页的4.4.1条第2款“2

本章第4.2.1条之1、3款规定且采用桩基的建筑。”

应为“2

本章第4.2.1条之1、2款中第2项规定且采用桩基的建筑。”

因为4.2.1条已经没有了第3款,且旧规范的第1款“砌体结构”并入了第2款成为第2款中第2项4第49页表6.1.2表中所有“25”应为“24”需要进一步确认5第56页式6.2.5-1应为少了除号6第57页6.2.7的第1款其值可采用1.2剪力相应调整应为“其值可采用1.2,剪力相应调整”

7第63页由下第3行“箍筋直径不应小于”应为“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漏掉了箍筋直径,也许是印刷问题8第68页表6.4.5-3一级(8度)一级(7、8度)6.4.5-3应与6.4.5-1分类对应9第101页公式8.2.5-7hc和hb应为hc1和hb1条文说明节点域的尺寸定义为翼从缘中心线算起10第106页图8.3.4-1详图Ar=335应为r=35参照旧规范11第106页图8.3.4-1详图Bbw应为hw参照旧规范12第115页由下第5行作用点至下桂近侧边缘应为“作用点至下柱近侧边缘”13第175页由上第7行“昆都仓”应为“昆都仑”

14第175页由下第4行“四王子旗”应为“四子王旗”

15第176页由下第3行“难关”应为“南关”

本勘误表为非官方版本,最终以官方发布的勘误为准。新抗规(GB50011-2001)勘误表序号位置错误更正备注16第178页由下第9行“北仓”应为“北仑”

17第180页由下第5行“临驹”应为“临朐”

18第181页由下第2行“长桓”应为“长垣”

19第182页由下第6行“江厦”应为“江夏”

20第183页由下第3行“番禹”应为“番禺”

21第184页由上第6行“尤岗”应为“龙岗”

22第186页由上第6行“龙泽泉”应为“龙泉驿”

23第189页由上第12行“010g”应为“0.10g”

24第189页由下第11行“吴旗”应为“吴起”

2005年更名25第190页由上第2行“菪昌”应为“宕昌”

26第199页式D.1.4-1系数“0.1”应为“1.1”27第219页由下第7行“之比大于4时”应为“之比不大于4时”

28第232页公式K.3.2-2Vuo应为Vu029第232页公式K.3.2-2Nuo应为Nu030第232页由下第11行“根角钢”应为“一根角钢”本勘误表为非官方版本,最终以官方发布的勘误为准。新抗规(GB50011-2001)勘误表序号位置错误更正备注31第243页由上第2行公式M.1.2-4小于符号“<”

应为小于等于“<=”

根据240页表M.1.1-1中的罕遇地震作用下性能3和性能4的性能目标中的承载力性能水准有可能超过极限承载力,这样才能进入下降段。这种情况公式中有可能出现“等于”的情况

32第243页由下第6行公式M.1.3小于符号“<”

应为小于等于“<=”

33252页由上第1行“涉及院”

应为“设计院”

252页由上第1行34252页由下第3行“徐正中”

应为“徐正忠”

252页由下第3行35286页由上第12行S<R/gamma_re的小于符号“<”

应为小于等于“<=”

286页由上第12行36293页由上第1、2行700m、760m、800m单位应为“m/s”

37311页由上第2行“:主要是因为这部分摩阻力不可靠:”后面的冒号应为句号38341页图14“高跨比”

应为“跨高比”

39343页由上第17行“。可满足上式的要求”前面的句号应为逗号40397页图(c)的2-2剖面bf的标注位置错误标注位置应同1-1剖面相同41475页表9钢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完好”栏内数值“1/300”

应为“1/250”,根据是44页表5.5.1中数值为1/250。1/300是旧抗规规定

另外,新抗规6.2.9公式中缺了混凝土强度影响系数βC,旧抗规也没有。但高规和砼规都有。这个应该考虑进去。本勘误表为非官方版本,最终以官方发布的勘误为准。3.新旧规范含钢量比较含钢量变化比较模型简介结构类型序号模型简介总含钢量框架17层框架结构,抗震烈度7度,房屋高度28m,抗震等级2级增加3.15%25层框架结构,抗震烈度7度,房屋高度19.5m,抗震等级3级增加1.77%框剪114层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烈度6度,房屋高度48m;框架抗震等级4级,剪力墙抗震等级3级增加2.24%212层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烈度7度,房屋高度36m,框架抗震等级3级,剪力墙抗震等级2级增加0.29%剪力墙115层剪力墙结构,高度48.9m,抗震烈度7度,抗震等级3级增加3.83%212层剪力墙结构,高度34.3m,抗震烈度8度,抗震等级2级减少1.03%注:新旧规范箍筋均采用了335强度等级框架结构含钢量变化原因分析构件含钢量变化原因备注柱框架柱最小配筋率增加新抗规框架柱端地震弯矩增大系数增加(控制荷载组合为非地震组合时无影响)新抗规框架柱底层下端地震弯矩设计值增大系数增加(控制荷载组合为非地震组合时无影响)新抗规框架柱端地震剪力增大系数增加(控制荷载组合为非地震组合时无影响)新抗规偏心受压构件偏心距计算公式改变新砼规箍筋强度等级的变化新抗规、新砼规梁框架梁斜截面验算公式中计算系数的修改(1.25→1.0)引起箍筋面积增加(箍筋按构造配筋时无影响)新砼规箍筋强度等级的变化新抗规、新砼规地震作用因设计地震分组变化引起的地震力加大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含钢量变化原因分析构件含钢量变化原因备注柱偏心受压构件偏心距计算公式改变新砼规箍筋强度等级的变化新抗规、新砼规梁框架梁斜截面验算公式中计算系数的修改(1.25→1.0)引起箍筋面积增加(箍筋按构造配筋时无影响)新砼规箍筋强度等级的变化新抗规、新砼规剪力墙

约束边缘构件配箍特征值改变;一、二级约束边缘构件墙肢轴压比较小时,配箍特征值比旧规范减小(墙肢轴压比较大时无影响)。新抗规

新规范中三级底部加强区按约束边缘构件处理,配筋增大。

构造边缘构件的范围变化。翼柱的构造边缘构件范围减小,配筋减少。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要求变化。底部加强区三级构造边缘构件的纵向钢筋最小值增大;其他部位一、二、三、四级构造边缘构件的纵向钢筋最小值增大约束边缘构件的配筋要求变化。一、二、三级约束边缘构件的纵向钢筋最小值增大(纵筋为非构造配筋时无影响地震作用因设计地震分组变化引起的地震力加大1、框架结构含钢量的变化-1

7层框架结构,抗震烈度7度,房屋高度28m,抗震等级2级。构件

旧规范新规范比例板钢筋(t)80.880.80梁钢筋(t)纵筋84.985.10.24%箍筋29.730.21.68%小计114.6115.30.61%柱钢筋(t)纵筋44.6552.63增加17.87%箍筋41.942增加0.24%小计86.5594.63增加9.34%总钢筋量(t)281.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