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章》《风雨吟》《统一》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059ed247b5d26fca0110dca04aafb03/8059ed247b5d26fca0110dca04aafb031.gif)
![《断章》《风雨吟》《统一》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059ed247b5d26fca0110dca04aafb03/8059ed247b5d26fca0110dca04aafb032.gif)
![《断章》《风雨吟》《统一》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059ed247b5d26fca0110dca04aafb03/8059ed247b5d26fca0110dca04aafb033.gif)
![《断章》《风雨吟》《统一》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059ed247b5d26fca0110dca04aafb03/8059ed247b5d26fca0110dca04aafb034.gif)
![《断章》《风雨吟》《统一》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059ed247b5d26fca0110dca04aafb03/8059ed247b5d26fca0110dca04aafb03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短诗五首断章风雨吟统一2022/11/53.短诗五首断章2022/11/11断章卞之琳断章卞之琳2
有句话这样说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断章》,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导入新课有句话这样说道:“有心栽花花不开,导入新课31、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3、理解人世间万物相互依存的哲理内涵。学习目标1、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习目标4
卞之琳(1910—2000),笔名季陵,江苏海门人。现当代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与李广田、何其芳一起被称为“汉园三诗人”,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他早年诗作大多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和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情感抑郁。其诗想象微妙,笔墨简省,较晦涩难懂,抗战爆发后,诗风变得开阔、明朗。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作者简介卞之琳(1910—2000),笔名季陵,作者简介5卞之琳手迹卞之琳手迹6有感情地朗读《断章》,概括诗中描写的画面。白日游人观景、夜晚月光如洗。合作探究有感情地朗读《断章》,概括诗中描写的画面。白日游人观景、夜晚7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一起构筑了什么样的意境?
“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这些意象营造了优美、温馨的意境。合作探究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一起构筑了什么样的意境?8在诗中,人与“风景”的关系是什么?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合作探究在诗中,人与“风景”的关系是什么?人不仅是“风景”(9诗歌是如何凸显“美”的?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人,“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现出来。合作探究诗歌是如何凸显“美”的?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10找出第一节中的两个地点,并说说这两个看似不相关联的地点是如何发生联系的。
“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你”站在桥上欣赏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变成了“看风景人”的欣赏对象,当“你”欣赏风景时,“你”自己却不知不觉中被他人观看。这两幅画因“看风景”而构成一个立体空间。合作探究找出第一节中的两个地点,并说说这两个看似不相关联的地点是如何11第二节作者是怎样将“梦”与“窗子”联系起来的?
“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合作探究第二节作者是怎样将“梦”与“窗子”联系起来的?“窗子12“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一句中的“装饰”一词应如何理解?
“装饰”一词表明白天看到的桥上人,成了楼上人夜晚美梦的构成。这被“装饰”了的梦一定是无比甜蜜、无比美满、无比浪漫、无比美丽的。“装饰”一词显出了动人的情意。合作探究“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一句中的“装饰”一词应如何理解?13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
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合作探究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世14《断章》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破除固执,改变自限、自是、自大的心理状态与人生态度。不断觉解,学会欣赏、尊重、关怀他人,充实、提高与完善自我的生命境界。合作探究《断章》给我们怎样的启示?破除固执,改变自限、自是、15赏析《断章》的语言美。
这首诗的句法相同,首尾相连,主客互换,语音回旋。前后两句主语和宾语的内涵上相同,而在功能上发生了互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和“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看”这一动词没有变,而看到的主体或客体却发生了互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也是同样的句法。这种形式,不仅使诗句首尾相联,加强了诗句的衔接和语言的密度,而且统一了诗画意境,在听觉上给人一种语音回旋的享受。合作探究赏析《断章》的语言美。这首诗的句法相同,首尾相连,主16合作探究主旨《断章》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桥、景、人、窗、月、梦等这几个典型意象,抒发了内心的朦胧情感,还蕴含着某种哲思——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或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合作探究主旨《断章》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桥、景、人17(1)画面剪合,构思巧妙。意象交叠组合成了四幅画面,四幅画面之间又产生了微妙的联系。作者把这些看来零乱的人和物,巧妙地组织在一个框架中,构成了一幅水墨丹青小品或构图匀称的风物素描。这幅画没有明丽的颜色,画面却配置得错落有致,透明清晰,可见作者构思之巧妙。写作特色(1)画面剪合,构思巧妙。写作特色18(2)含蓄蕴藉,哲理丰富。此诗含蓄蕴藉,但语言却极朴素、平实。以人人能懂的语词,写人人能悟却不能道尽的哲理与人生智慧:万事万物的区别、分割都是相对的、暂时的,联系是内在的、永恒的。此诗只是诗人刹那间的感想,但内涵却无限丰富。写作特色(2)含蓄蕴藉,哲理丰富。写作特色19
这首诗只有四句,共34字,但其蕴含的人生哲理却相当丰富,为人们欣赏提供了诸多可能性。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希望同学们回去再多读多思,从而读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感受。课堂小结这首诗只有四句,共34字,但其蕴含课堂小结20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板书设计
以桥为中心断章以夜为中心宇宙万物息息相关互为依存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板书设计以桥为中心宇宙万物21仿照示例,写一个富含哲理的句子。示例: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井底的蛙,你自鸣得意时,视野便窄了。笼中的鸟,你安于现状时,自由便没了。拓展延伸仿照示例,写一个富含哲理的句子。井底的蛙,你自鸣得意时,视野22风雨吟芦荻风雨吟芦荻23
由于生活阅历、人生际遇、性格志趣的不同,面对风雨,人们的感受就不同。孟浩然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来表达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张志和用“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来表达对自由生活的追求;陆游用“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来表达报国杀敌的愿望。现代诗人芦荻面对风雨又是什么样的感受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风雨吟》一探究竟。导入新课由于生活阅历、人生际遇、性格志导入新课241、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诗歌背景,能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3、把握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导入新课1、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导入新课25
芦荻(1912—1994),现代诗人。原名陈培迪,生于广东南海。30年代开始从事诗歌创作,与人合编《今日诗歌》《中国诗坛》《诗场》等刊物。抗战时期曾任桂林《广西日报》副刊《漓水》主编。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专业作家。后任暨南大学教授。诗集主要有《桑野》《驰驱集》《远讯》《旗下高歌》《田园新歌》《海南颂》《芦荻诗选》《荻花集》等。作者简介芦荻(1912—1994),现代诗人。作者简介26
《风雨吟》创作于1941年12月。自日本侵略中国以来,祖国大片河山被强占被蹂躏,无数的中国军民被迫害被残杀,而国民党的消极抗日更加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许多文学青年为了国家的命运、民族的未来拿起笔,激情成篇,引吭高歌。诗人作为其中一员,以诗作号角,作战鼓,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背景链接《风雨吟》创作于1941年12月。自日本侵略中国以来27“风雨吟”,即风雨中的吟诵。标题表明本诗是由现实中的风雨有感而发的一首诗。题目释义“风雨吟”,即风雨中的吟诵。标题表明本诗是由现实中的28
风雨吟芦荻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郊原∕如海,房舍∕如舟。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1941年12月朗读停顿风雨吟朗读停顿29朗读《风雨吟》,说说这首诗营造了哪些意象。“风”“雨”“海”“舟”。合作探究朗读《风雨吟》,说说这首诗营造了哪些意象。“风”“雨”“海”30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一场暴风雨把整个世界变得天昏地暗。风雨中,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这首短诗。合作探究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一场暴风雨把整个世界变得天昏地31“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属于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紧扣题目,极力渲染环境的恶劣。
这两句表面写景,极言暴风骤雨的翻天覆地之势,实则暗示风云变化的历史时期。合作探究“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属于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2“卷”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卷”这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风”动荡、不安定,而且被裹挟着颇有气势地冲过来的动态。而且,由于动词“卷”的生动使用,“大地”实际上已经被描绘成了大海,所以“大地”也是个生动的且更有主体地位的意象,它与“风”“雨”一起构成了一种气势恢宏、惊心动魄甚至有些让人畏惧的意境。合作探究“卷”字用得好,好在哪里?“卷”这个动词极为生动,描33“郊原如海,房舍如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现怎样的画面感?
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两个比喻极富画面感。“如海”的“郊原”,“如舟”的“房舍”,不仅写出了无边无际、没有尽头、汹涌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写出了“房舍”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至此,这些意象已充分展示了诗人内心的飘摇、波动、不定甚至是些许的恐惧。合作探究“郊原如海,房舍如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现怎样的画面感?34怎样理解“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前两句既已把郊原比作大海,房舍比作孤舟,那么顺理成章,“房舍”中的“我”自然就像那驾舟的“舵手”。因为“年轻”,所以在这“大地的海上”,“我”不知道人生命运的舟船驶往何处,是否有沉沦灭顶之虞,而不免忧心忡忡。合作探究怎样理解“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前两35结合背景说说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诗中的“风”“雨”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这首诗创作于1941年,这里的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合作探究结合背景说说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36“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合作探究“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37合作探究主旨
这首诗描绘了狂风席卷一切、暴风雨铺天盖地的画面,表现一个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志青年,面对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中国社会前途、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合作探究主旨这首诗描绘了狂风席卷一切、暴风雨铺天盖38(1)意象具有象征性。诗中风雨等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由“自然界”到“人生”再到“社会”,将自然界的风雨、人生的遭遇、社会的动荡融合在一起,由实而虚,给读者留下了解读、想象的空间。(2)画面感强。“如海”的“郊原”,“如舟”的“房舍”,不仅写出了茫茫大地上“房舍”的渺小,更写出“房舍”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两个极富画面感的比喻,充分展示了“我”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时产生的被动、困惑、孤立无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写作特色(1)意象具有象征性。写作特色39《风雨吟》创作于1941年,那是一个风云变化的历史时期,29岁的诗人芦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了当时严峻的生存形势及抗战热情,表达了诗人征服天下的勇气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展现了诗人愿以天下为己任,征服每一个险涛恶浪的广阔胸怀。课堂小结《风雨吟》创作于1941年,那是一个风云变化的历史时40风——卷来雨——奔来郊原——如海房舍——如舟板书设计乘风破浪一往无前风雨吟
→“我”做舵手风——卷来板书设计乘风破浪风雨吟→“我”做舵手41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拓展延伸下面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象征手法,那在风浪狂涛中巍然屹立的礁石,象征了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百折不挠、万难不屈的斗争精神。礁石
艾青
一个42统一聂鲁达统一聂鲁达43有一个享誉世界的智利诗人曾这样评论道:“中国人是世界上最爱笑的人。”他还写过这样炽热的诗句:“从大海到大海,从平原到雪山,所有的人都注视着你啊,中国。”他的名字叫聂鲁达。由于对中国和中国文化很有兴趣,他一生中曾经三次到过中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短诗《统一》。导入新课有一个享誉世界的智利诗人曾这样评论道:“中国人是世界44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理解诗歌内容。2、分析诗歌意象,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3、体会对立之中存在着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的道理。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理解诗歌内容。45聂鲁达(1904—1973),原名内夫塔利·里卡多·雷耶斯·巴索阿尔托,智利诗人。他从小热爱诗歌,但当铁路工人的父亲不希望有个写诗的儿子。为了不让父亲在报上看到他的诗作,他借用了一位作家“聂鲁达”的笔名。聂鲁达的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指出,聂鲁达的诗作“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和梦想”。作者简介聂鲁达(1904—1973),原名内作者简介461946年因智利政局变化,聂鲁达被迫流亡国外,从事世界和平运动,到过欧、美、亚洲(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1950年获加强国际和平列宁奖金。1952年智利政府撤销对他的通缉令,人民以盛大的集会和游行欢迎他的归来。
《统一》写于20世纪70年代,是聂鲁达晚年的作品。原收录在诗集《世界末日》中。当时,诗人已认识到原子能时代的危险,该诗集的主题均为“启示”。背景链接1946年因智利政局变化,聂鲁达被迫背景链接47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叶、花、果实、大地。合作探究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叶、花、果实、大地。合作探究48怎样理解“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叶、花,无论姿态、形状如何,都称其为叶、花。这是作者历经生活磨难之后的感悟,由此引出下文的感悟。合作探究怎样理解“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叶、49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合作探究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50怎样理解“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花”是美好的,人人喜欢它,它代表美丽、和平。“整片大地”是说整个世界。这句话的意思是希望整个世界没有战争,人人平等,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诗人为人类和平统一而奋斗的博大胸怀。合作探究怎样理解“整片大地是一朵花”?“花”是美好的,人人喜51这首诗有什么样的哲学深思?
“繁多”和“统一”是对立统一的,“繁多”是个性,“统一”是共性。“一切果实并无差异”看似不合理,但是,果实都是树木经历一番风雨后,由花孕育出来,用以繁殖后代的,其生长过程和目的一样,由此看来,“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合作探究这首诗有什么样的哲学深思?“繁多”和“统一”是对立统52合作探究主旨
这首诗通过对“多”与“一”的关系的论证,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揭示了对立之中存在着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隐喻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也是一样的,表达了诗人致力于人类平等、世界和平统一的理想和信念。合作探究主旨这首诗通过对“多”与“一”的关系的论证53再读诗歌,理解诗歌题目的含义。
“统一”在诗中的意思就是“整片大地是一朵花”,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美好境界及情感的向往与追求。合作探究再读诗歌,理解诗歌题目的含义。“统一”在诗中的意思就54作者在诗中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合作探究作者在诗中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所有的叶与一片55人们常说:“世界是多样化的,是丰富多彩的。”而聂鲁达却认为“繁多是个谎言”“整片大地是一朵花”。你更赞同哪个说法?为什么?更赞同“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这一观点。固然“整片大地是一朵花”是一种美好的大同世界,但是,鲜花也有各种各样颜色,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正是因为这种不同的美,才使这个世界更有魅力。合作探究人们常说:“世界是多样化的,是丰富多彩的。”而聂鲁达却认为“56(1)以小见大。诗人把自然界的小事物“叶”“花”“果实”“树”作为意象,由它们的相同推理出对立之中存在统一,再想到世界的和平统一,小事物中蕴含大主题,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2)语言明白如话。这六句诗描写的是自然界中的“叶”“花”“果实”“树”,让人一看便知其意思,没有晦涩难懂之感,但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便能体会出其中蕴含的感情。写作特色(1)以小见大。写作特色57这首诗以叶、花、果为喻,指出“繁多是个谎言”,揭示了对立之中存在着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世界和平统一的向往和追求。课堂小结这首诗以叶、花、果为喻,指出“繁多是个谎言”,揭示了58叶→一片花→一朵繁多→谎言树木→一棵大地→一朵花板书设计世界和平统一统一叶→一片板书设计世界和平统一统一59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著名的哲理诗?说说其中的哲理。这首诗告诉我们实践是知识的来源的道理。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拓展延伸你还知道60
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拓展延伸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告诉我们的哲理是:古来今往,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世事无常,总有坎坷缺憾;人生由缺构成,人生也是圆满。满是缺,缺也是满。水调歌头苏轼拓展延伸61再见再见623.短诗五首断章风雨吟统一2022/11/53.短诗五首断章2022/11/163断章卞之琳断章卞之琳64
有句话这样说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断章》,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导入新课有句话这样说道:“有心栽花花不开,导入新课651、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3、理解人世间万物相互依存的哲理内涵。学习目标1、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习目标66
卞之琳(1910—2000),笔名季陵,江苏海门人。现当代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与李广田、何其芳一起被称为“汉园三诗人”,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他早年诗作大多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和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情感抑郁。其诗想象微妙,笔墨简省,较晦涩难懂,抗战爆发后,诗风变得开阔、明朗。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作者简介卞之琳(1910—2000),笔名季陵,作者简介67卞之琳手迹卞之琳手迹68有感情地朗读《断章》,概括诗中描写的画面。白日游人观景、夜晚月光如洗。合作探究有感情地朗读《断章》,概括诗中描写的画面。白日游人观景、夜晚69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一起构筑了什么样的意境?
“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这些意象营造了优美、温馨的意境。合作探究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一起构筑了什么样的意境?70在诗中,人与“风景”的关系是什么?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合作探究在诗中,人与“风景”的关系是什么?人不仅是“风景”(71诗歌是如何凸显“美”的?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人,“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现出来。合作探究诗歌是如何凸显“美”的?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72找出第一节中的两个地点,并说说这两个看似不相关联的地点是如何发生联系的。
“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你”站在桥上欣赏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变成了“看风景人”的欣赏对象,当“你”欣赏风景时,“你”自己却不知不觉中被他人观看。这两幅画因“看风景”而构成一个立体空间。合作探究找出第一节中的两个地点,并说说这两个看似不相关联的地点是如何73第二节作者是怎样将“梦”与“窗子”联系起来的?
“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合作探究第二节作者是怎样将“梦”与“窗子”联系起来的?“窗子74“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一句中的“装饰”一词应如何理解?
“装饰”一词表明白天看到的桥上人,成了楼上人夜晚美梦的构成。这被“装饰”了的梦一定是无比甜蜜、无比美满、无比浪漫、无比美丽的。“装饰”一词显出了动人的情意。合作探究“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一句中的“装饰”一词应如何理解?75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
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合作探究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世76《断章》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破除固执,改变自限、自是、自大的心理状态与人生态度。不断觉解,学会欣赏、尊重、关怀他人,充实、提高与完善自我的生命境界。合作探究《断章》给我们怎样的启示?破除固执,改变自限、自是、77赏析《断章》的语言美。
这首诗的句法相同,首尾相连,主客互换,语音回旋。前后两句主语和宾语的内涵上相同,而在功能上发生了互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和“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看”这一动词没有变,而看到的主体或客体却发生了互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也是同样的句法。这种形式,不仅使诗句首尾相联,加强了诗句的衔接和语言的密度,而且统一了诗画意境,在听觉上给人一种语音回旋的享受。合作探究赏析《断章》的语言美。这首诗的句法相同,首尾相连,主78合作探究主旨《断章》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桥、景、人、窗、月、梦等这几个典型意象,抒发了内心的朦胧情感,还蕴含着某种哲思——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或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合作探究主旨《断章》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桥、景、人79(1)画面剪合,构思巧妙。意象交叠组合成了四幅画面,四幅画面之间又产生了微妙的联系。作者把这些看来零乱的人和物,巧妙地组织在一个框架中,构成了一幅水墨丹青小品或构图匀称的风物素描。这幅画没有明丽的颜色,画面却配置得错落有致,透明清晰,可见作者构思之巧妙。写作特色(1)画面剪合,构思巧妙。写作特色80(2)含蓄蕴藉,哲理丰富。此诗含蓄蕴藉,但语言却极朴素、平实。以人人能懂的语词,写人人能悟却不能道尽的哲理与人生智慧:万事万物的区别、分割都是相对的、暂时的,联系是内在的、永恒的。此诗只是诗人刹那间的感想,但内涵却无限丰富。写作特色(2)含蓄蕴藉,哲理丰富。写作特色81
这首诗只有四句,共34字,但其蕴含的人生哲理却相当丰富,为人们欣赏提供了诸多可能性。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希望同学们回去再多读多思,从而读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感受。课堂小结这首诗只有四句,共34字,但其蕴含课堂小结82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板书设计
以桥为中心断章以夜为中心宇宙万物息息相关互为依存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板书设计以桥为中心宇宙万物83仿照示例,写一个富含哲理的句子。示例: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井底的蛙,你自鸣得意时,视野便窄了。笼中的鸟,你安于现状时,自由便没了。拓展延伸仿照示例,写一个富含哲理的句子。井底的蛙,你自鸣得意时,视野84风雨吟芦荻风雨吟芦荻85
由于生活阅历、人生际遇、性格志趣的不同,面对风雨,人们的感受就不同。孟浩然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来表达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张志和用“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来表达对自由生活的追求;陆游用“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来表达报国杀敌的愿望。现代诗人芦荻面对风雨又是什么样的感受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风雨吟》一探究竟。导入新课由于生活阅历、人生际遇、性格志导入新课861、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诗歌背景,能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3、把握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导入新课1、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导入新课87
芦荻(1912—1994),现代诗人。原名陈培迪,生于广东南海。30年代开始从事诗歌创作,与人合编《今日诗歌》《中国诗坛》《诗场》等刊物。抗战时期曾任桂林《广西日报》副刊《漓水》主编。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专业作家。后任暨南大学教授。诗集主要有《桑野》《驰驱集》《远讯》《旗下高歌》《田园新歌》《海南颂》《芦荻诗选》《荻花集》等。作者简介芦荻(1912—1994),现代诗人。作者简介88
《风雨吟》创作于1941年12月。自日本侵略中国以来,祖国大片河山被强占被蹂躏,无数的中国军民被迫害被残杀,而国民党的消极抗日更加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许多文学青年为了国家的命运、民族的未来拿起笔,激情成篇,引吭高歌。诗人作为其中一员,以诗作号角,作战鼓,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背景链接《风雨吟》创作于1941年12月。自日本侵略中国以来89“风雨吟”,即风雨中的吟诵。标题表明本诗是由现实中的风雨有感而发的一首诗。题目释义“风雨吟”,即风雨中的吟诵。标题表明本诗是由现实中的90
风雨吟芦荻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郊原∕如海,房舍∕如舟。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1941年12月朗读停顿风雨吟朗读停顿91朗读《风雨吟》,说说这首诗营造了哪些意象。“风”“雨”“海”“舟”。合作探究朗读《风雨吟》,说说这首诗营造了哪些意象。“风”“雨”“海”92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一场暴风雨把整个世界变得天昏地暗。风雨中,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这首短诗。合作探究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一场暴风雨把整个世界变得天昏地93“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属于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紧扣题目,极力渲染环境的恶劣。
这两句表面写景,极言暴风骤雨的翻天覆地之势,实则暗示风云变化的历史时期。合作探究“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属于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94“卷”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卷”这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风”动荡、不安定,而且被裹挟着颇有气势地冲过来的动态。而且,由于动词“卷”的生动使用,“大地”实际上已经被描绘成了大海,所以“大地”也是个生动的且更有主体地位的意象,它与“风”“雨”一起构成了一种气势恢宏、惊心动魄甚至有些让人畏惧的意境。合作探究“卷”字用得好,好在哪里?“卷”这个动词极为生动,描95“郊原如海,房舍如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现怎样的画面感?
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两个比喻极富画面感。“如海”的“郊原”,“如舟”的“房舍”,不仅写出了无边无际、没有尽头、汹涌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写出了“房舍”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至此,这些意象已充分展示了诗人内心的飘摇、波动、不定甚至是些许的恐惧。合作探究“郊原如海,房舍如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现怎样的画面感?96怎样理解“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前两句既已把郊原比作大海,房舍比作孤舟,那么顺理成章,“房舍”中的“我”自然就像那驾舟的“舵手”。因为“年轻”,所以在这“大地的海上”,“我”不知道人生命运的舟船驶往何处,是否有沉沦灭顶之虞,而不免忧心忡忡。合作探究怎样理解“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前两97结合背景说说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诗中的“风”“雨”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这首诗创作于1941年,这里的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合作探究结合背景说说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98“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合作探究“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99合作探究主旨
这首诗描绘了狂风席卷一切、暴风雨铺天盖地的画面,表现一个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志青年,面对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中国社会前途、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合作探究主旨这首诗描绘了狂风席卷一切、暴风雨铺天盖100(1)意象具有象征性。诗中风雨等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由“自然界”到“人生”再到“社会”,将自然界的风雨、人生的遭遇、社会的动荡融合在一起,由实而虚,给读者留下了解读、想象的空间。(2)画面感强。“如海”的“郊原”,“如舟”的“房舍”,不仅写出了茫茫大地上“房舍”的渺小,更写出“房舍”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两个极富画面感的比喻,充分展示了“我”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时产生的被动、困惑、孤立无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写作特色(1)意象具有象征性。写作特色101《风雨吟》创作于1941年,那是一个风云变化的历史时期,29岁的诗人芦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了当时严峻的生存形势及抗战热情,表达了诗人征服天下的勇气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展现了诗人愿以天下为己任,征服每一个险涛恶浪的广阔胸怀。课堂小结《风雨吟》创作于1941年,那是一个风云变化的历史时102风——卷来雨——奔来郊原——如海房舍——如舟板书设计乘风破浪一往无前风雨吟
→“我”做舵手风——卷来板书设计乘风破浪风雨吟→“我”做舵手103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拓展延伸下面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象征手法,那在风浪狂涛中巍然屹立的礁石,象征了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百折不挠、万难不屈的斗争精神。礁石
艾青
一个104统一聂鲁达统一聂鲁达105有一个享誉世界的智利诗人曾这样评论道:“中国人是世界上最爱笑的人。”他还写过这样炽热的诗句:“从大海到大海,从平原到雪山,所有的人都注视着你啊,中国。”他的名字叫聂鲁达。由于对中国和中国文化很有兴趣,他一生中曾经三次到过中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短诗《统一》。导入新课有一个享誉世界的智利诗人曾这样评论道:“中国人是世界106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理解诗歌内容。2、分析诗歌意象,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3、体会对立之中存在着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的道理。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理解诗歌内容。107聂鲁达(1904—1973),原名内夫塔利·里卡多·雷耶斯·巴索阿尔托,智利诗人。他从小热爱诗歌,但当铁路工人的父亲不希望有个写诗的儿子。为了不让父亲在报上看到他的诗作,他借用了一位作家“聂鲁达”的笔名。聂鲁达的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指出,聂鲁达的诗作“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和梦想”。作者简介聂鲁达(1904—1973),原名内作者简介1081946年因智利政局变化,聂鲁达被迫流亡国外,从事世界和平运动,到过欧、美、亚洲(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1950年获加强国际和平列宁奖金。1952年智利政府撤销对他的通缉令,人民以盛大的集会和游行欢迎他的归来。
《统一》写于20世纪70年代,是聂鲁达晚年的作品。原收录在诗集《世界末日》中。当时,诗人已认识到原子能时代的危险,该诗集的主题均为“启示”。背景链接1946年因智利政局变化,聂鲁达被迫背景链接109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叶、花、果实、大地。合作探究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叶、花、果实、大地。合作探究110怎样理解“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叶、花,无论姿态、形状如何,都称其为叶、花。这是作者历经生活磨难之后的感悟,由此引出下文的感悟。合作探究怎样理解“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叶、111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合作探究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TR 41019:2024 EN Facility managements role in sustainability,resilience and adaptability
- 2025年度校园基础设施装修改造工程合同
- 2025年度房产居间合同:旅游地产项目开发合作协议
- 2025年度标前协议模板:XX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前期协议
- 2025年度酒店客房预订客户投诉处理合同
- 2025年度博物馆安防监控设备采购与安装合同
- 学期班级教学活动工作任务计划
- 学期阅读推广活动计划
- 社区文艺活动计划
- 生物教育在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计划
- 加油站新员工入职心得体会(篇)
- 国有金融企业年金管理办法
- 最简单个人简历模板
- 物业服务有限公司突发停电应急处理流程图
- 安全学原理第2版-ppt课件(完整版)
- 2022年《民法学一》课程教案
- 收展基本法大赛试题及答案
- 老年人的跌倒预防课件
- 2022年山西省中考物理试题(含答案)
- QC成果:预制扭王字块体表面缺陷控制知识分享
- 《水上加油站安全与防污染技术要求》J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