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技能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一章文言文阅读湖北技能高考总复习语文1第二节文言虚词第二节文言虚词2考情分析01考情分析013考点内容解读
湖北省近三年技能高考统计
常考题型2017年2018年2019年文言虚词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段中的意义和用法第9题第9题第9题选择题考点内容解读湖北省近三年技能高考统计2017年2018年4分析解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之、其、而、则、乃、以、于、为、安、耳、夫、盖、何、焉、矣、哉、乎、也、所)。能力层级为B级。虽然说考查的是“常见文言虚词”,但把它们放在课外的特定的语言环境里,让考生在短时间内准确地理解其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难度是很大的。2015年湖北省技能高考语文的《考试大纲》中规定要考查的文言虚词的数量由原来的11个增加到了19个,并且还将“课文中”三个字删掉了,这就将考试的范围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无疑增加了考试的难度。分析解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之、其、而、则、5分析解读许多考生认为文言文难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言虚词难以把握。由于文言虚词大多从实词中借用虚化而来,某个词有时作虚词,有时又作实词,词性的区分是一个难点;此外,同一虚词在不同语境下可以有不同的词性和用法。所以我们在阅读时,必须要借助已有的积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辨析它的词性和用法。其考查特点:一是选择题,辨析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同;二是在翻译中灵活考查虚词的语境意义和用法。分析解读许多考生认为文言文难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言虚词难6名题例析02名题例析027【例1】(2017年湖北省技能高考真题)下列语句中标红“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狄仁杰之入相也
B.师德实荐之C.数挤之于外
D.太后觉之【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虚词“之”的用法,选项也是选文中的句子,但是从比较用法的异同的角度来出的,需要学生结合句意和语法知识去分析。B、C、D三项的“之”都是作为动词(荐、挤、觉)的宾语,都为代词,只有A项用在“狄仁杰”和“入”之间,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所以答案为A项。【例1】(2017年湖北省技能高考真题)下列语句中标红“之8【例2】(2018年湖北省技能高考真题)下列各项中,标红字的意思和用法与“齐威王、魏惠王会田于郊”中的“于”相同的一项是()A.非抗于九国之师也(《过秦论》)B.乃设九宾礼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C.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D.多于九土之城郭(《阿房宫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虚词“于”的意义和用法,选项都是课内的句子。A项中的“于”为“与、和”,B项中的“于”为“在”,C项中的“于”为“向”,D项中的“于”为“被”,而文段中的“于”为“在”。所以答案为B。【例2】(2018年湖北省技能高考真题)下列各项中,标红字9【例3】(2019年湖北省技能高考真题)下列各项中,标红词的意义和用法与“远交而近攻”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A.蟹六跪而二鳌(荀子《劝学》)B.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前赤壁赋》)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D.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贾谊《过秦论》)【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选项都是课内的句子。A项中的“而”表并列关系;B项中的“而”表修饰关系;C项中的“而”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D项中的“而”表目的关系。题干中的“而”表并列,所以选A。【例3】(2019年湖北省技能高考真题)下列各项中,标红词10技法指导03技法指导0311文言虚词大多一词多义,灵活多变,因此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从近几年的中职技能高考试卷来看,考查文言虚词的设题形式主要是客观题,一般是四个选项,选项中的文句有都出自选文的,也有出自选文和教材的,而后者更为常见。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加强朗读、背诵,培养文言文语感的同时,探寻规律,掌握一定的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的推断技巧。一、代入筛选法代入筛选法是指利用课内所学的虚词含义代入到陌生语境中,从而推敲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在中职技能高考中即使考查的是课外文言,它一定也会和课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般会以课内的文言虚词作为选项,如果我们熟记课文句子中的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们的用法代入到课外陌生的句子中,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文言虚词大多一词多义,灵活多变,因此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从近几12如:找出下列与“某所,而母立于兹”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A.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这四项都是课内的句子,将它们中的“而”的含义一一替换题干中的“而”,发现只有D项才能说通,所以正确答案就选出来了。这种方法对解答虚词题尤其重要,只要我们对课文句子中虚词的理解是熟练的、正确的,就很容易答对题目。如:找出下列与“某所,而母立于兹”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13二、位置推断法位置推断法是指通过虚词所处的位置来推断它们的用法和意义。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句首、句中、句末)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所以有时我们可以根据虚词所处的位置推断虚词的用法。如“也”经常用在句尾,表示各种语气;但有时也用在句中,在句中则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中的“也”就表示停顿。又如“之”如果在句尾并且在动词后面,多为代词,“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之”便是例子;而在句中很多情况为助词。再如“乎”经常用在句尾或用在句中。用在句中,有的作介词,相当于“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乎”就是介词;有的用在形容词之后,作形容词词尾,译“……的样子”,像“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的“乎”就是这种用法;用在句尾一般都是语气词,有的表疑问语气,有的表反问语气,有的表揣度、商量语气,有的表感叹语气等。二、位置推断法14三、标志确认法标志确认法是指利用特殊句式中的一些标志性的词来推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哪种标志,就能推断它的用法和意义了。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中的“于”与“见”组成了被动句式,所以“于”的用法就明确了。再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也”,只需抓住该句是“判断句”这个标志,就能确定“也”是助词,表判断语气。而“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中的“也”虽也是助词,但不是判断,只在句中起停顿的作用。三、标志确认法15四、对称推断法对称推断法是指要根据句子结构的对称性关系来推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所以有时候我们可以用此方法来推断虚词的用法。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对应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再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所以“以”也为连词,表修饰。四、对称推断法16五、语境理解法语境理解法是指结合虚词的语言环境来推断它们的用法和意义。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中的“故”为“原因”,而“以一璧之故”又构成了介宾短语,所以“以”为表示原因的介词,译为“因为”。再如“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前后两句很明显呈现转折关系,所以“而”可译为“但是”。五、语境理解法17六、语法分析法语法分析法是指通过语法关系来分析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而,据此也可推断出虚词的用法。如“之”为助词,但具体用法不一样,怎样去判断它是取消独立性还是结构助词“的”,可以通过分析它们的语法关系来知晓。作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之”一般用在主谓之间,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它是放在“师道”和“不传”之间,本来“师道不传”可以单独成句,那么可以说这个小句子中“师道”就是主语,而“不传”则可说成是谓语,但因为这只是句子的一部分,后面还有“也久矣”,“师道不传”只能作为这个长句子的主语,“之”夹在中间就起着取消“师道不传”这个小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而作为结构助词“的”的用法,“之”的前后的词语则应是偏正关系,如:“宫中尚促织之戏”中的“促织”和“戏”之间,很明显是偏正关系,因为“促织”是修饰“戏”的。六、语法分析法18七、成语联想法成语联想法是指联想成语中已有的虚词的用法来推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如“率师以来,惟敌是求”一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惟命是从”“唯利是图”来推断,应该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文言虚词的词义推断的原则就是“文从字顺”“合情合理”。以上介绍的七种推断方法有一定的联系,最好能综合运用,这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更准确些。七、成语联想法19同步精练04同步精练04201.下列句子中的“之”作为代词的一项是()A.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秦人视之,亦不甚惜A组基础练习D【解析】A项,结构助词“的”;B项,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C项,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D1.下列句子中的“之”作为代词的一项是()A组基础练习212.下列句子中“其”都是副词的一项是()
①迷其所往
②其可怪也欤③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④宰见其小⑤其皆出于此乎
⑥杳不知其所之也A.④⑤
B.②③C.②⑤
D.①⑥C【解析】①④⑥人称代词,它;③它的,它们的。C2.下列句子中“其”都是副词的一项是()C【解析】①223.下列句子中的“而”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不敢言而敢怒
B.骊山北构而西折C.耳得之而为声
D.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D【解析】A、B、C三项是连词,D项是代词。D3.下列句子中的“而”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D234.下列“于”都是介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①徘徊于斗牛之间
②于蒿莱中侧听徐行B.①学于余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①良药苦口利于病
②言于孙权曰D.①辇来于秦
②归璧于赵B【解析】A项“于”都是“在”的意思,C项“于”都是“对”的意思,D项“于”都是“到”的意思。B项①介词,向;②介词,表对象。B4.下列“于”都是介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B【解析】245.下列句子中的“乎”的意义和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④飘飘乎如遗世独立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D【解析】①介词“在”,②③语气词,④词尾,“……的样子”。D5.下列句子中的“乎”的意义和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D256.下列句中的“焉”字与“青麻头伏焉”中的“焉”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缦立远视,而望幸焉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D.盘盘焉,囷囷焉C【解析】C项是兼词,相当于“于之”,与例句相同;A项是句末语气助词,不译;B项是代词;D项是词尾。C6.下列句中的“焉”字与“青麻头伏焉”中的“焉”的意义和用法267.下列句中的“以”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以促织富③君何以知燕王
④成以其小,劣之⑤以相娱乐
⑥赵亦盛设兵以待秦⑦天将以酬长厚者
⑧宰以卓异闻A.①③⑧/②④/⑤⑥/⑦
B.①③⑧/②⑥/④/⑤⑦C.①③⑥/②④/⑤⑧/⑦
D.①②⑥/③④/⑦/⑤⑧A【解析】①③⑧介词,凭借;②④因为;⑤⑥连词,来;⑦介词,拿,用。A7.下列句中的“以”归类正确的一项是()A【解析】①278.下列句子中的“也”表示判断的一组是()
①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④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⑤缚者曷为者也
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A.①④
B.③④C.②⑤
D.⑤⑥A【解析】②表感叹语气,③表祈使语气,⑤表疑问语气,⑥为句中语气词,表停顿。A8.下列句子中的“也”表示判断的一组是()A【解析】289.下列句中的“则”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E.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AE【解析】B项,动词,是,就是;C项,并列连词,用在对比句中;D项,转折连词,却。AE9.下列句中的“则”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E【2910.下列句中的“安”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①君安与项伯有故
②皮之不存,毛将安附③沛公安在
④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⑤风雨不动安如山A.①④
B.②③C.③④
D.①⑤B【解析】②③疑问代词,“哪里”;①疑问副词,“怎么”;④动词,“安抚”;⑤形容词,“安稳的”。B10.下列句中的“安”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3011.下列句中的“所”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C.若属皆且为所虏D.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BC【解析】B项、C项和“为”字配合使用,表示被动;A项,名词,“处所”;D项放在动词前,组成“所”字结构。BC11.下列句中的“所”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BC3112.下列句中标红的“为”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为人迂讷
B.朝歌夜弦,为秦宫人C.不足为外人道也
D.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E.为赋新词强说愁
F.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G.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BG【解析】B项和G项,动词,成为;A项,动词,做;C项,介词,对,向;D项,介词,被;E项,介词,为了;F项,语气助词,呢。BG12.下列句中标红的“为”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B3213.下列句子中标红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C.谁为大王为此计者D.青出于蓝而胜于蓝A【解析】A项,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B项,分别是表顺承和转折的连词;C项,介词“替”,动词“出”;D项,介词,“从”和“比”。A13.下列句子中标红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3314.下列各句中标红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B.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C.自以为关中之固D.以为轮C【解析】C项为动词,“认为”,A、B、D三项的“以为”即“以之为”“把……作为”。C14.下列各句中标红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3415.下列句中“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③青,取之于蓝
④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⑤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A.②③
B.①④C.④⑤
D.③⑥B【解析】①④介词,“比”;②介词,“在”;③介词,“从”;⑤介词,“被”;⑥介词,“由于”。B15.下列句中“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B【解351.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吾从而师之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何陋之有⑤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⑥吾欲之南海⑦覆之以掌
⑧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A.②⑥⑧/③④/①⑤⑦
B.②⑤⑦/①③④/⑥⑧C.①④⑤/②⑥⑦/③⑧
D.③⑤⑥/①⑧/②④⑦B【解析】②⑤⑦代词,①③④助词,⑥⑧动词。B组能力提升B1.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B【解362.下列句中标红的“而”的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
②掩口胡卢而笑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④倚歌而和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⑥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⑦谁得而族灭也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C【解析】①⑥转折连词,②④修饰连词,③⑦顺承连词,⑤⑧递进连词。C2.下列句中标红的“而”的分类正确的一组是()C【解析373.下列各句中的“其”的意义和用法判定正确的一组是()①使六国各爱其人
②其一犬坐于前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④输来其间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⑧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⑨其孰能讥之乎A.①⑨相同,②⑤相同
B.③④相同,⑥⑨不同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
D.②⑤不同,④⑥相同B【解析】①⑥⑧人称代词,“他们的、他、他们”;③④指示代词,“那(这)、那些”;②⑤指示代词,“其中的”;⑦人称代词,“我”;⑨表疑问语气的副词。B3.下列各句中的“其”的意义和用法判定正确的一组是()B384.下列标红的词不是表被动意味的一项是()
①使不辱于诸侯
②又劣弱不中于款③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④遂为猾胥报充里下役⑤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⑥多于九土之城郭A.①⑤B.②③C.③④D.②⑥D【解析】②介词,在……方面;⑥介词,比。D4.下列标红的词不是表被动意味的一项是()D【解析】395.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圣人之所以为圣D.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B【解析】B项为“用来……的人”,A、C、D三项都为“……的原因”。B5.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406.下列句子中的“之、其”全部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秦人视之,亦不甚惜④君将哀而生之乎⑤取之无禁,用之不竭⑥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⑦岂意其至此⑧其闻道也固先乎吾A.①⑥⑦⑧
B.②③⑥⑧C.①④⑤⑧
D.③⑤⑦⑧D【解析】①⑥指示代词,②④第一人称代词,③⑤⑦⑧第三人称代词。D6.下列句子中的“之、其”全部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4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8题。胡旦,文辞敏丽,见推一时。晚年病目,闭门闲居。一日,史馆共议作一贵侯传,其人少贱,尝屠豕。史官以为讳之即非实录,书此又难为辞,相与见旦。旦曰:“何不曰‘某少尝操刀以割,示有宰天下之志’?”莫不叹服。(选自《渑水燕谈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8题。427.下列句子中的标红词与例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史官以为讳之即非实录A.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B.凌万顷之茫然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D.赵奢之伦制其兵D【解析】D项和例句相同,代词,这;A项,动词,到……去;B项,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C项,结构助词,的。D7.下列句子中的标红词与例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438.下列各组句子中,标红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书此又难为辞
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B.①某少尝操刀以割
②以勇气闻于诸侯C.①何不曰:“某少尝操刀以割,示有宰天下之志?”
②何以知之D.①其人少贱
②其可怪也欤A【解析】A项,①②都是动词,表动作、行为,可译为“写”“创作”。B项,①目的连词,用来;②介词,凭借。C项,①疑问代词,为什么;②疑问代词,什么。D项,①指示代词,那个;②副词,表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A8.下列各组句子中,标红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44【参考译文】胡旦,写文章文思敏捷文笔华丽,当时很被人推重。晚年眼睛有病,在家闲住。一天,国史实录院的人共同商议为一个高官写传记,这个人年轻的时候地位低贱,曾经做过杀猪的工作。写史的官员们认为隐讳这个情况就不是如实记录,但写下来又难于措辞。于是一起去见胡旦。胡旦说:“为什么不说:‘这个人曾经拿着刀割肉,表示自己有宰割天下的志向?’”没有人不惊叹佩服。【参考译文】45知识清单05知识清单0546考纲中要求掌握的19个文言虚词(之、其、而、则、乃、以、于、为、安、耳、夫、盖、何、焉、矣、哉、乎、也、所)虚词用法意义例句之音节助词用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调节音节,无实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名词、代词+之+动词、形容词)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或不译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考纲中要求掌握的19个文言虚词(之、其、而、则、乃、以、于、47虚词用法意义例句之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得”,或不译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定语后置标志可不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宾语前置标志可不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代词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作《师说》以贻之(《师说》)指示代词这、这些,那些(人、事、物)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第一人称我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虚词用法意义例句之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得”,48虚词用法意义例句之动词(之+地点)往,到……去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其代词第三人称表示领有或领属关系。他,她,它(们)的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第三人称他,她,它(们)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第一人称我,自己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山记》)指示代词那,那个,那些,那里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指示代词其中的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虚词用法意义例句之动词(之+地点)往,到……去项伯乃夜驰之沛49虚词用法意义例句其副词表揣测恐怕,大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反问难道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祈使千万,一定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连词表揣测还是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虚词用法意义例句其副词表揣测恐怕,大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50虚词用法意义例句其连词表反问如果,假使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表祈使是……还是……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虚词用法意义例句其连词表反问如果,假使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51虚词用法意义例句而连词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并且”蟹六跪而二螯(《劝学》)表递进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表承接就,接着,或不译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表转折却,但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表假设连接主语和谓语。连接主语和谓语。译为“如果”“假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虚词用法意义例句而连词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52虚词用法意义例句而连词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译为“地”,或不译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表因果因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代词你,你的余知而无罪也(《左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促织》)虚词用法意义例句而连词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译为“地”,53虚词用法意义例句则连词表承接就,便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表假设如果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么,就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表并列两个“则”连用,形成对比。可译为“就”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表转折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副词表肯定是,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虚词用法意义例句则连词表承接就,便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54虚词用法意义例句乃副词表承接于是,就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表条件才,这才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表转折却,竟然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表并列而,又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庖丁解牛》)表判断是,就是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代词你,你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虚词用法意义例句乃副词表承接于是,就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55虚词用法意义例句以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手段等用,拿,把,凭,凭借等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庖丁解牛》)表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目的因为,由于,以便洎牧以谗诛(《六国论》)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和,跟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虚词用法意义例句以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56虚词用法意义例句以连词表并列并且,又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表因果因为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表承接而,或不译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表修饰而,或不译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表目的来,用来,以便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表结果以致,以至于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动词认为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虚词用法意义例句以连词表并列并且,又夫夷以近,则游者众(57虚词用法意义例句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或动作行为涉及的范围在,在……中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引出动作行为的方向从,向,到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向,对,对于,跟耻学于师(《师说》)古人之观于天地……(《游褒禅山记》)引出比较的对象表被动比长于臣(《鸿门宴》)表被动被不拘于时(《师说》)虚词用法意义例句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或动作行为涉及的范围在,58虚词用法意义例句为介词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替,给,向,对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引出动作的原因或目的因为,为了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表被动被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语气助词表示反问或感叹呢,啊何辞为(《鸿门宴》)虚词用法意义例句为介词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替,给,向,对旦59虚词用法意义例句为动词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成为,变成后世必为子孙忧(《季氏将伐颛臾》)做(担任,干)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鸿门宴》)治理为国者……(《六国论》)以为,认为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作为,当作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有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游褒禅山记》)虚词用法意义例句为动词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60虚词用法意义例句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沛公安在?(《鸿门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定的,安逸的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动词养,安生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所安:这里指养生的东西)(《曹刿论战》)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赤壁之战》)虚词用法意义例句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安得广厦千万间(《茅61虚词用法意义例句耳语气词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耳”是“而已”的合音)度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鸿门宴》)技止此耳(《三戒》)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田横,齐之壮士耳(《赤壁之战》)名词耳朵耳不能两听而聪(《劝学》)虚词用法意义例句耳语气词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度此道至吾军62虚词用法意义例句夫代词表近指,相当于“这”或在“这”后加适当的量词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表远指,相当于“那”或在“那”后加适当的量词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游褒禅山记》)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助词用在句子开头,表示议论或叙述的开端,称为“发语词”,也可用复音虚词“且夫”,不必译出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且夫天下非小弱也(《过秦论》)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或“了”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促织》)虚词用法意义例句夫代词表近指,相当于“这”或在“这”后加适当63虚词用法意义例句盖发语词含“大概”之意,也可不译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盖五六百人也(《冯婉贞》)连词连接上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盖以诱敌(盖:这里有“原来”的意思)(《狼》)盖音谬也(盖:这里含“大概是由于”的意思)(《游褒禅山记》)通假字通“盍”技盖至此乎?(盖:这里可译作“怎么”)(《狼》)盖亦反其本矣(亦:这里是用以加强反问语气的助词)(《齐桓晋文之事》)虚词用法意义例句盖发语词含“大概”之意,也可不译盖余所至,64虚词用法意义例句盖动词遮盖,掩盖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乐府诗集·杂歌谣辞四·敕勒歌》)枝枝相覆盖(《孔雀东南飞》)胜过,超过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赤壁之战》)虚词用法意义例句盖动词遮盖,掩盖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乐府65虚词用法意义例句何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者”“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这就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类型)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虚词用法意义例句何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者”66虚词用法意义例句何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通假字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虚词用法意义例句何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67虚词用法意义例句何(何如)“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何以)“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虚词用法意义例句何(何如)“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68虚词用法意义例句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代词相当于“之”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哪里,怎么,为什么未知生,焉知死(《论语》)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虚词用法意义例句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69虚词用法意义例句焉语气词句末语气词,了,啊,呢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退秦师》)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虚词用法意义例句焉语气词句末语气词,了,啊,呢于是余有70虚词用法意义例句矣语气词用于陈述句末,相当于“了”为之则难者亦易矣(《蜀鄙之僧》)吾计决矣(《赤壁之战》)用于感叹句末,相当于“了”“啊”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吾村亡无日矣!(《冯婉贞》)用于句中,多在分句末,表示停顿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用于祈使句末,相当于“吧”公子勉之矣!(《史记·魏公子列传》)盖亦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虚词用法意义例句矣语气词用于陈述句末,相当于“了”为之则难71虚词用法意义例句哉(矣哉)表示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了啊”嘻,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语气词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蜀鄙之僧》)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察今》)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曹刿论战》)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啊”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表示祈使,相当于“吧”“啊”幸宁心哉!(《祭妹文》)虚词用法意义例句哉(矣哉)表示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嘻,技72虚词用法意义例句乎语气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虚词用法意义例句乎语气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儿寒乎73虚词用法意义例句乎语气词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前赤壁赋》)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乎:于)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乎:对)以吾一日长乎尔(《师说》)(乎:比)虚词用法意义例句乎语气词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74虚词用法意义例句乎介词词尾,译为“……的样子”“……地”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前赤壁赋》)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虚词用法意义例句乎介词词尾,译为“……的样子”“……地”浩浩75虚词用法意义例句也语气词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语气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虚词用法意义例句也语气词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语气师者,所以传76虚词用法意义例句也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何为其然也(《赤壁赋》)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虚词用法意义例句也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使秦复爱77虚词用法意义例句所名词处所,地方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虚词用法意义例句所名词处所,地方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78虚词用法意义例句所固定结构“……所……”“为……所……”和“为”字配合使用,表示被动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所以游目骋怀(《兰亭集序》)虚词用法意义例句所固定结构“……所……”“为……所……”和“79虚词用法意义例句所(所以)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所谓)所说的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虚词用法意义例句所(所以)表示原因,相当于“……的臣所以去亲80谢谢观看~谢谢观看~81湖北技能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一章文言文阅读湖北技能高考总复习语文82第二节文言虚词第二节文言虚词83考情分析01考情分析0184考点内容解读
湖北省近三年技能高考统计
常考题型2017年2018年2019年文言虚词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段中的意义和用法第9题第9题第9题选择题考点内容解读湖北省近三年技能高考统计2017年2018年85分析解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之、其、而、则、乃、以、于、为、安、耳、夫、盖、何、焉、矣、哉、乎、也、所)。能力层级为B级。虽然说考查的是“常见文言虚词”,但把它们放在课外的特定的语言环境里,让考生在短时间内准确地理解其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难度是很大的。2015年湖北省技能高考语文的《考试大纲》中规定要考查的文言虚词的数量由原来的11个增加到了19个,并且还将“课文中”三个字删掉了,这就将考试的范围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无疑增加了考试的难度。分析解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之、其、而、则、86分析解读许多考生认为文言文难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言虚词难以把握。由于文言虚词大多从实词中借用虚化而来,某个词有时作虚词,有时又作实词,词性的区分是一个难点;此外,同一虚词在不同语境下可以有不同的词性和用法。所以我们在阅读时,必须要借助已有的积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辨析它的词性和用法。其考查特点:一是选择题,辨析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同;二是在翻译中灵活考查虚词的语境意义和用法。分析解读许多考生认为文言文难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言虚词难87名题例析02名题例析0288【例1】(2017年湖北省技能高考真题)下列语句中标红“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狄仁杰之入相也
B.师德实荐之C.数挤之于外
D.太后觉之【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虚词“之”的用法,选项也是选文中的句子,但是从比较用法的异同的角度来出的,需要学生结合句意和语法知识去分析。B、C、D三项的“之”都是作为动词(荐、挤、觉)的宾语,都为代词,只有A项用在“狄仁杰”和“入”之间,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所以答案为A项。【例1】(2017年湖北省技能高考真题)下列语句中标红“之89【例2】(2018年湖北省技能高考真题)下列各项中,标红字的意思和用法与“齐威王、魏惠王会田于郊”中的“于”相同的一项是()A.非抗于九国之师也(《过秦论》)B.乃设九宾礼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C.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D.多于九土之城郭(《阿房宫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虚词“于”的意义和用法,选项都是课内的句子。A项中的“于”为“与、和”,B项中的“于”为“在”,C项中的“于”为“向”,D项中的“于”为“被”,而文段中的“于”为“在”。所以答案为B。【例2】(2018年湖北省技能高考真题)下列各项中,标红字90【例3】(2019年湖北省技能高考真题)下列各项中,标红词的意义和用法与“远交而近攻”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A.蟹六跪而二鳌(荀子《劝学》)B.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前赤壁赋》)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D.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贾谊《过秦论》)【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选项都是课内的句子。A项中的“而”表并列关系;B项中的“而”表修饰关系;C项中的“而”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D项中的“而”表目的关系。题干中的“而”表并列,所以选A。【例3】(2019年湖北省技能高考真题)下列各项中,标红词91技法指导03技法指导0392文言虚词大多一词多义,灵活多变,因此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从近几年的中职技能高考试卷来看,考查文言虚词的设题形式主要是客观题,一般是四个选项,选项中的文句有都出自选文的,也有出自选文和教材的,而后者更为常见。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加强朗读、背诵,培养文言文语感的同时,探寻规律,掌握一定的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的推断技巧。一、代入筛选法代入筛选法是指利用课内所学的虚词含义代入到陌生语境中,从而推敲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在中职技能高考中即使考查的是课外文言,它一定也会和课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般会以课内的文言虚词作为选项,如果我们熟记课文句子中的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们的用法代入到课外陌生的句子中,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文言虚词大多一词多义,灵活多变,因此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从近几93如:找出下列与“某所,而母立于兹”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A.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这四项都是课内的句子,将它们中的“而”的含义一一替换题干中的“而”,发现只有D项才能说通,所以正确答案就选出来了。这种方法对解答虚词题尤其重要,只要我们对课文句子中虚词的理解是熟练的、正确的,就很容易答对题目。如:找出下列与“某所,而母立于兹”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94二、位置推断法位置推断法是指通过虚词所处的位置来推断它们的用法和意义。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句首、句中、句末)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所以有时我们可以根据虚词所处的位置推断虚词的用法。如“也”经常用在句尾,表示各种语气;但有时也用在句中,在句中则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中的“也”就表示停顿。又如“之”如果在句尾并且在动词后面,多为代词,“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之”便是例子;而在句中很多情况为助词。再如“乎”经常用在句尾或用在句中。用在句中,有的作介词,相当于“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乎”就是介词;有的用在形容词之后,作形容词词尾,译“……的样子”,像“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的“乎”就是这种用法;用在句尾一般都是语气词,有的表疑问语气,有的表反问语气,有的表揣度、商量语气,有的表感叹语气等。二、位置推断法95三、标志确认法标志确认法是指利用特殊句式中的一些标志性的词来推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哪种标志,就能推断它的用法和意义了。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中的“于”与“见”组成了被动句式,所以“于”的用法就明确了。再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也”,只需抓住该句是“判断句”这个标志,就能确定“也”是助词,表判断语气。而“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中的“也”虽也是助词,但不是判断,只在句中起停顿的作用。三、标志确认法96四、对称推断法对称推断法是指要根据句子结构的对称性关系来推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所以有时候我们可以用此方法来推断虚词的用法。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对应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再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所以“以”也为连词,表修饰。四、对称推断法97五、语境理解法语境理解法是指结合虚词的语言环境来推断它们的用法和意义。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中的“故”为“原因”,而“以一璧之故”又构成了介宾短语,所以“以”为表示原因的介词,译为“因为”。再如“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前后两句很明显呈现转折关系,所以“而”可译为“但是”。五、语境理解法98六、语法分析法语法分析法是指通过语法关系来分析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而,据此也可推断出虚词的用法。如“之”为助词,但具体用法不一样,怎样去判断它是取消独立性还是结构助词“的”,可以通过分析它们的语法关系来知晓。作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之”一般用在主谓之间,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它是放在“师道”和“不传”之间,本来“师道不传”可以单独成句,那么可以说这个小句子中“师道”就是主语,而“不传”则可说成是谓语,但因为这只是句子的一部分,后面还有“也久矣”,“师道不传”只能作为这个长句子的主语,“之”夹在中间就起着取消“师道不传”这个小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而作为结构助词“的”的用法,“之”的前后的词语则应是偏正关系,如:“宫中尚促织之戏”中的“促织”和“戏”之间,很明显是偏正关系,因为“促织”是修饰“戏”的。六、语法分析法99七、成语联想法成语联想法是指联想成语中已有的虚词的用法来推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如“率师以来,惟敌是求”一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惟命是从”“唯利是图”来推断,应该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文言虚词的词义推断的原则就是“文从字顺”“合情合理”。以上介绍的七种推断方法有一定的联系,最好能综合运用,这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更准确些。七、成语联想法100同步精练04同步精练041011.下列句子中的“之”作为代词的一项是()A.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秦人视之,亦不甚惜A组基础练习D【解析】A项,结构助词“的”;B项,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C项,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D1.下列句子中的“之”作为代词的一项是()A组基础练习1022.下列句子中“其”都是副词的一项是()
①迷其所往
②其可怪也欤③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④宰见其小⑤其皆出于此乎
⑥杳不知其所之也A.④⑤
B.②③C.②⑤
D.①⑥C【解析】①④⑥人称代词,它;③它的,它们的。C2.下列句子中“其”都是副词的一项是()C【解析】①1033.下列句子中的“而”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不敢言而敢怒
B.骊山北构而西折C.耳得之而为声
D.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D【解析】A、B、C三项是连词,D项是代词。D3.下列句子中的“而”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D1044.下列“于”都是介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①徘徊于斗牛之间
②于蒿莱中侧听徐行B.①学于余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①良药苦口利于病
②言于孙权曰D.①辇来于秦
②归璧于赵B【解析】A项“于”都是“在”的意思,C项“于”都是“对”的意思,D项“于”都是“到”的意思。B项①介词,向;②介词,表对象。B4.下列“于”都是介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B【解析】1055.下列句子中的“乎”的意义和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④飘飘乎如遗世独立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D【解析】①介词“在”,②③语气词,④词尾,“……的样子”。D5.下列句子中的“乎”的意义和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D1066.下列句中的“焉”字与“青麻头伏焉”中的“焉”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缦立远视,而望幸焉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D.盘盘焉,囷囷焉C【解析】C项是兼词,相当于“于之”,与例句相同;A项是句末语气助词,不译;B项是代词;D项是词尾。C6.下列句中的“焉”字与“青麻头伏焉”中的“焉”的意义和用法1077.下列句中的“以”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以促织富③君何以知燕王
④成以其小,劣之⑤以相娱乐
⑥赵亦盛设兵以待秦⑦天将以酬长厚者
⑧宰以卓异闻A.①③⑧/②④/⑤⑥/⑦
B.①③⑧/②⑥/④/⑤⑦C.①③⑥/②④/⑤⑧/⑦
D.①②⑥/③④/⑦/⑤⑧A【解析】①③⑧介词,凭借;②④因为;⑤⑥连词,来;⑦介词,拿,用。A7.下列句中的“以”归类正确的一项是()A【解析】①1088.下列句子中的“也”表示判断的一组是()
①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④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⑤缚者曷为者也
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A.①④
B.③④C.②⑤
D.⑤⑥A【解析】②表感叹语气,③表祈使语气,⑤表疑问语气,⑥为句中语气词,表停顿。A8.下列句子中的“也”表示判断的一组是()A【解析】1099.下列句中的“则”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E.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AE【解析】B项,动词,是,就是;C项,并列连词,用在对比句中;D项,转折连词,却。AE9.下列句中的“则”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E【11010.下列句中的“安”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①君安与项伯有故
②皮之不存,毛将安附③沛公安在
④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⑤风雨不动安如山A.①④
B.②③C.③④
D.①⑤B【解析】②③疑问代词,“哪里”;①疑问副词,“怎么”;④动词,“安抚”;⑤形容词,“安稳的”。B10.下列句中的“安”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11111.下列句中的“所”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C.若属皆且为所虏D.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BC【解析】B项、C项和“为”字配合使用,表示被动;A项,名词,“处所”;D项放在动词前,组成“所”字结构。BC11.下列句中的“所”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BC11212.下列句中标红的“为”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为人迂讷
B.朝歌夜弦,为秦宫人C.不足为外人道也
D.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E.为赋新词强说愁
F.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G.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BG【解析】B项和G项,动词,成为;A项,动词,做;C项,介词,对,向;D项,介词,被;E项,介词,为了;F项,语气助词,呢。BG12.下列句中标红的“为”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B11313.下列句子中标红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C.谁为大王为此计者D.青出于蓝而胜于蓝A【解析】A项,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B项,分别是表顺承和转折的连词;C项,介词“替”,动词“出”;D项,介词,“从”和“比”。A13.下列句子中标红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11414.下列各句中标红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B.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C.自以为关中之固D.以为轮C【解析】C项为动词,“认为”,A、B、D三项的“以为”即“以之为”“把……作为”。C14.下列各句中标红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11515.下列句中“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③青,取之于蓝
④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⑤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A.②③
B.①④C.④⑤
D.③⑥B【解析】①④介词,“比”;②介词,“在”;③介词,“从”;⑤介词,“被”;⑥介词,“由于”。B15.下列句中“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B【解1161.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吾从而师之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何陋之有⑤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⑥吾欲之南海⑦覆之以掌
⑧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A.②⑥⑧/③④/①⑤⑦
B.②⑤⑦/①③④/⑥⑧C.①④⑤/②⑥⑦/③⑧
D.③⑤⑥/①⑧/②④⑦B【解析】②⑤⑦代词,①③④助词,⑥⑧动词。B组能力提升B1.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B【解1172.下列句中标红的“而”的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
②掩口胡卢而笑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④倚歌而和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⑥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⑦谁得而族灭也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C【解析】①⑥转折连词,②④修饰连词,③⑦顺承连词,⑤⑧递进连词。C2.下列句中标红的“而”的分类正确的一组是()C【解析1183.下列各句中的“其”的意义和用法判定正确的一组是()①使六国各爱其人
②其一犬坐于前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④输来其间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⑧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⑨其孰能讥之乎A.①⑨相同,②⑤相同
B.③④相同,⑥⑨不同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
D.②⑤不同,④⑥相同B【解析】①⑥⑧人称代词,“他们的、他、他们”;③④指示代词,“那(这)、那些”;②⑤指示代词,“其中的”;⑦人称代词,“我”;⑨表疑问语气的副词。B3.下列各句中的“其”的意义和用法判定正确的一组是()B1194.下列标红的词不是表被动意味的一项是()
①使不辱于诸侯
②又劣弱不中于款③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④遂为猾胥报充里下役⑤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⑥多于九土之城郭A.①⑤B.②③C.③④D.②⑥D【解析】②介词,在……方面;⑥介词,比。D4.下列标红的词不是表被动意味的一项是()D【解析】1205.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圣人之所以为圣D.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B【解析】B项为“用来……的人”,A、C、D三项都为“……的原因”。B5.下列句中“所以”的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1216.下列句子中的“之、其”全部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秦人视之,亦不甚惜④君将哀而生之乎⑤取之无禁,用之不竭⑥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⑦岂意其至此⑧其闻道也固先乎吾A.①⑥⑦⑧
B.②③⑥⑧C.①④⑤⑧
D.③⑤⑦⑧D【解析】①⑥指示代词,②④第一人称代词,③⑤⑦⑧第三人称代词。D6.下列句子中的“之、其”全部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12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8题。胡旦,文辞敏丽,见推一时。晚年病目,闭门闲居。一日,史馆共议作一贵侯传,其人少贱,尝屠豕。史官以为讳之即非实录,书此又难为辞,相与见旦。旦曰:“何不曰‘某少尝操刀以割,示有宰天下之志’?”莫不叹服。(选自《渑水燕谈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8题。1237.下列句子中的标红词与例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史官以为讳之即非实录A.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B.凌万顷之茫然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D.赵奢之伦制其兵D【解析】D项和例句相同,代词,这;A项,动词,到……去;B项,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C项,结构助词,的。D7.下列句子中的标红词与例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1248.下列各组句子中,标红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书此又难为辞
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B.①某少尝操刀以割
②以勇气闻于诸侯C.①何不曰:“某少尝操刀以割,示有宰天下之志?”
②何以知之D.①其人少贱
②其可怪也欤A【解析】A项,①②都是动词,表动作、行为,可译为“写”“创作”。B项,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居室装潢合同范文
- 2024年HDTV彩色显像管及其材料和部件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4标准版本对外贸易合同
- 2024购货合同样本范文
- 2024年三元催化净化器项目建议书
- 2024房屋转让合同的生效条件
- 2024年超大型特厚板轧机合作协议书
- 考勤+薪酬制度考核
- 农村水利设施维护PPP合作协议(2024年版)
- 维修电工中级复习卷(五)
-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光谷未来学校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数学期中试卷
- 3.14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课件 2024-2025学年部编版
-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单元测试)-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度六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测试卷(附答案)
- 食品安全自查、从业人员健康管理、进货查验记录、食品安全事故处置保证食品安全规章制度
- Unit 4 These are flowers.(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湘少版(三起)英语四年级上册
- 山地入股协议合同范本
- 信息系统售后服务方案
- 高中英语外研版 单词表 选择性必修4
- 2024年秋季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学课件(2024年秋季新版教材)
- 两弹一星精神(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小学科学课后服务科普课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