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手册_第1页
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手册_第2页
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手册_第3页
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手册_第4页
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5/71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指南(试行)国家水体污染操纵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流域水污染防治监控预警主题“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研究”课题组二零一四年六月目录前言 11总则 21.1编制目的 21.2适用范围 21.3指导原则 21.4引用文件 21.5术语与定义 31.5.1河流River 31.5.1生物监测BiologicalMonitoring 31.5.2水生态环境质量WaterEco-environmentQuality 31.5.3生境Habitat 31.5.4参照环境ReferenceCondition 31.5.5着生藻类Periphyton 31.5.6硅藻Diatom 31.5.7底栖动物Macroinvertebrate 31.5.8丰度Abundance 31.5.9质量保证QualityAssurance 31.5.10质量操纵QualityControl 41.6总体要求 41.6.1监测要素 41.6.2监测频次与时刻 41.6.3点位布设 41.6.4参照环境的确定 52生境调查 62.1.生境调查所需设备及器材 62.2生境调查要素 62.2.1采样点差不多信息 62.2.2天气条件 62.2.3河流总体特征 62.2.4环境压力要素 62.2.5河岸植被 72.2.6调查河段特征 72.2.7水生植物 72.2.8常规水体环境参数 72.2.9常规沉积环境参数 82.3生境状态评价 82.4记录 83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方法 93.1设备及耗材预备 93.1.1采样设备及器材 93.1.2试剂 103.2野外采样程序 103.2.1样品采集 103.2.2鉴定和计数 133.2.3结果填报 164着生藻类监测方法 164.1设备及耗材 164.2野外采样程序 164.3实验室分析 185质量保证与质量操纵 225.1野外质量保证与操纵 225.1.1样品的采集 225.1.2样品的保存 235.1.3样品的运输 235.1.4采样记录 235.1.5准确度和精确度 235.2实验室质量保证与操纵 235.2.1样品的交接与记录 235.2.2种类鉴定、计数 245.2.3数据记录 245.2.4样品的保存 245.2.5准确度和精确度 245.2.6资料保存 24附录 26前言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特定的时刻和空间范围内,河流水体不同尺度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总的性质及变化状态。我国河流水生态环境复杂而脆弱,随着河流水资源利用和污染的加大,多数河流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阻碍,河流中水生生物多样性降低和水生生物栖息地退化等问题,监测和评价我国河流水生态质量差不多成为我国环境爱护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要求,加强流域生态环境爱护,维护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将环境爱护部《关于开展流域生态健康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12]1163号)任务的成果进一步落实并推广,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并编制了《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指导我国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估工作。“指南”中规定了河流水生态质量监测中着生藻类生物、大型底栖动物的野外采样方法、保存方式、实验室内鉴定方法,生境调查方法,参照环境的确定,和监测中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操纵的要求。为河流水生态环境爱护和可持续进展提供技术支撑。本指南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提出。本指南由“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研究”课题组负责起草。本指南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解释。

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技术指南(试行)1总则1.1编制目的依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五位一体”的要求、为落实《国家环境爱护“十二五”科技进展规划》、《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加快水生生物监测工作,推进我国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进程,编制《河流水生生物监测技术指南(试行)》。1.2适用范围本指南规定了河流生境调查、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着生藻类监测方法,以及质量保证和质量操纵措施等。本指南适用于河流(平原河网除外)的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1.3指导原则1.3.1科学有用原则结合河流生态环境实际情况,注重水生生物栖息地的选择,遵循水生生物生存规律,确保水生生物监测结论客观反映水质状况,为水环境综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1.3.2因地制宜原则各地可依照当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充分考虑自身的水文、气候特征,选择采样工具、方法、基质和采样量,也可依照工作目的选择监测频次、方法和监测项目。1.3.3循序渐进原则指南遵从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原则,既能够指导基础薄弱的人员初始从事监测工作,也适合有一定经验的技术人员开展工作、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深入研究所借鉴。1.4引用文件HJ/T52-1999水质河流采样技术指导HJ/T91-2002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493-2009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治理技术规定HJ494-2009水质采样技术指导HJ495-2009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1.5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1.5.1河流River由一定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补给,经常或间歇地沿着狭长凹地流淌的水流。1.5.1生物监测BiologicalMonitoring利用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等不同层次的状况和变化,阐明环境质量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1.5.2水生态环境质量WaterEco-environmentQuality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在特定的时刻和空间范围内,水体不同尺度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总的的性质及变化状态。1.5.3生境Habitat又称栖息地,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1.5.4参照环境ReferenceCondition代表水域内未受人为压力干扰的最优生物状态。1.5.5着生藻类Periphyton着生藻类是指生长在水下各种基质表面上的所有藻类,等同于周丛藻类和底栖藻类。1.5.6硅藻Diatom一类真核藻类,多数为单细胞生物,少数为群体。细胞壁高度硅质化,由两个互联对称瓣构成。硅藻的多数种类为水生,以浮游生活为主,也有些种类营附着生活,另有少数种类生活于土壤中。1.5.7底栖动物Macroinvertebrate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刻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类群,要紧包括水栖寡毛类、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幼虫等。为了研究方便,将不能通过将不能通过500μm孔径筛网的底栖动物称为大型底栖动物,将能通过500μm孔径筛网但不能通过42μm孔径筛网的底栖动物称为小型底栖动物,将能通过42μm孔径筛网的底栖动物称为微型底栖动物。1.5.8丰度Abundance一个物种在一定研究范围内的数量(如个体数量或生物量),通常与密度通用。1.5.9质量保证QualityAssurance河流水生生物监测的质量保证是指整个生物监测过程的全面质量治理,其目的是保证调查数据准确可靠,包括从采样点位布设、现场调查、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实验室样品分析、数据处理全过程的质量保证。1.5.10质量操纵QualityControl质量操纵是为达到调查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一切技术活动,是调查过程的操纵方法,是质量保证的一部分。1.6总体要求1.6.1监测要素——物理生境——生物类群(着生藻类、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水体理化参数1.6.2监测频次与时刻监测频次充分考虑水域环境条件、生物类群的时刻变化特点、调查目的及人力、费用投入,确定调查频次和调查时刻。(1)至少每年监测一次;(2)受季节性阻碍显著水体的变化趋势评价,应按季度监测,至少每季监测一次;(3)事故性污染物的监测频率必须考虑污染物效力的严峻程度及持续时刻,各类监测类群的生命周期及通过采样后的恢复能力也必须予以考虑。监测时刻按年度监测,一般选择春季或秋季;按季节监测,一般选择春、夏、秋三季。监测时刻的确定,既要考虑各项监测指标的变化规律,又要兼顾实际情况。需要注意的是:(1)若进行逐季监测,各季或各月监测的时刻间隔应差不多相同;(2)同一河流中应力求水质同步采样;(3)生境监测建议在夏季进行,保证观测到河岸植被的覆盖情况。1.6.3点位布设监测点位的布设,取决于水体和周围环境的自然生态类型、人类干扰强度,以及所用生物监测技术的专门要求,以满足监测及评价目的为宗旨,需遵从以下原则:(1)尽可能沿用历史观测点位;(2)在监测点位采集的样品,需对研究水域的单项或多项指标具有较好的代表性;(3)生物监测点位应与水文测量、水质理化指标监测站位相同,尽可能猎取足够信息,用于解释观测到的生态效应;(4)生物监测点位尽量涵盖到不同的生境类型;(5)在保证达到必要的精度和样本量的前提下,监测点位应尽量少,要兼顾技术指标和费用投入;(6)生境监测位点与生物监测位点保持一致;(7)假如监测的目的是建立大范围、全面的流域生物数据网络,点位需覆盖整个流域范围;假如监测目的是客观评估点源污染的阻碍,则需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加密监测。以下几点需要注意:(1)局部通过人为改变的区域,如小型水坝及桥梁区,除非需要评估其阻碍,应幸免在区域内设置站位。(2)幸免在支流河口附近设置站位。(3)河流或流域范围的监测,不应当由于栖息地退化或该物理特征已有充分代表而舍弃采样站位。(4)事故性污染物的监测站位应当全面覆盖可能的污染混合带,比如,在排污口下游间隔布设监测站位。1.6.4参照环境的确定差不多要求参照环境的选取应遵循下述差不多要求:(1)所选参照环境必须能反映未受干扰的水文及水质环境参数(比如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参数)。(2)所测定的人为产生污染物浓度应低于常规分析方法的检测限。(3)所测定的非人为产生污染物浓度应保持在背景值水平范围之内。(4)经人为改变较大的系统中,通常找不到合适的参照环境。在这些情况下,可借助历史数据或简单的生态模型确立参照环境。生态区参照环境生态区参照环境,是指将相对均质区域内、相对未受损害的位点以及栖息地作为参照环境。生态区参照环境适用于水域或流域范围的趋势性监测调查,评价资源利用的损害或阻碍,并制定相应的水质标准及监测策略。2生境调查2.1生境调查所需设备及器材(1)照相机(2)上游/下游“箭头标记”或采样河段照相及记录标志(标尺)(3)流速仪(4)现场水质分析仪(可按需要配备)(5)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设备2.2生境调查要素2.2.1采样点差不多信息记录河流或支流名称、调查日期和时刻,进行采样点编号并确定其经纬度和海拔,注明负责数据质量和完整性的研究人员。2.2.2天气条件记录调查当天和近期的天气条件。2.2.3河流总体特征(1)河流类型注明河流为冷水性或暖水性。(2)河流的时刻变化性假如河流的年内或年际变化(如,季节性干涸)对生物群落具有重要阻碍,或者河流的潮汐会改变生物群落的结构及功能,应当对其时刻变化性加以描述。(3)河流源头已知的情况下,注明调查河流的发源地,如冰川、山区、湿地或沼泽。2.2.4环境压力要素(1)土地利用类型注明该水域要紧的土地利用类型,以及其他可能阻碍水质的土地利用类型。可考虑采纳土地利用图精确标注该信息。(2)非点源污染注明该水域分散的农业及城区污染物排放。其他可能阻碍水质的危害因子包括养殖场、人工湿地、化粪池系统、水坝和水库、矿井渗漏等。(3)流域侵蚀注明该水域是否存在或可能存在土壤流失,通过水域及河流特征的观看,对受到的侵蚀进行定级。2.2.5河岸植被典型的河岸带要包括河流两岸至少18m2.2.6调查河段特征(1)河长:测量或可能调查河段的长度。(2)河宽:可能调查河段典型横断面的两岸距离,若宽度不同,则采纳平均值。(3)河段面积:将调查河段的河长乘以河宽,估算出河段面积。(4)水深:可能代表性测点自水面至河底的垂直距离,计算平均深度。(5)流速:在代表性区域测量水体表面流速,若未测量流速,以慢、中、快来可能。(6)林冠盖度:注明开阔区与覆盖区的大体比例,可用密度计代替肉眼估测。(7)高水位线:估测河岸丰水期边缘至最高溢流水位的垂直距离。(8)渠道化:观看调查河段或站位周围是否有过疏浚。(9)水坝:观看河段或站位下游是否修建水坝;假如有,记录水流变化的相关信息。2.2.7水生植物观看水生植物的大体类型和相对优势度。仅对水生植物的范围进行估测。已知的情况下,列出水生植物的种类。2.2.8常规水体环境参数(1)温度、pH、电导率、溶解氧、浑浊度采纳通过校准的便携式水质监测仪器,测量并记录每项水质参数表征值,注明使用的仪器类型和数量单位。(2)水体气味注明调查区域内河水的相关气味描述。(3)表层油污描述水体表层的油污量。(4)浑浊度若未直接测量浑浊度,依照观看,描述河水悬浮物数量。2.2.9常规沉积环境参数(1)沉积物气味注明调查区域内沉积物的相关气味描述。(2)沉积物油污描述调查区域内沉积物的油污量。(3)沉积物组成观看调查河段出现的沉积物;同时,注明陷入沉积物的岩石底部是否为黑色(通常指示低溶氧或厌氧环境)。2.3生境状态评价选择调查点位上下各100m河段(或其他指定河长,如30~40倍河宽),通过目测,对调查河段的所有评价参数进行评分。评价参数由10个指标构成,包括底质、栖息地复杂性、流速-深度结合特性、河岸稳定性、河道变化、河水水量状况、植被多样性、水质状况、人类活动强度、河岸土地利用类型,评分范围为0~20(最高值)。将分数累加,并与参照环境比较,得到最终的栖息地等级。为确保评价程序的一致性,评分时参照评分表(附表2)中所描述的物理参数及相应标准。进行生境状态评价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近距离观看栖息地特征,以便充分评价;(2)幸免干扰采样栖息地;(3)至少由2人共同完成栖息地评价。2.4记录填写河流生境调查数据表(附表1)和河流栖息地评分表(附表2),并勾画调查河段简图,以箭头标明水流方向。3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方法3.1设备及耗材预备3.1.1采样设备及器材(1)采样器材:仅推举几种常用的采样器材,不同的采样器材适合采集不同生活习性的动物,各地还能够依照采样点位实际情况另行选择,比如铁锹、索伯网等。①彼得逊采泥器(图3-1):常用规格为0.25m×0.25m,采样面积1/16m2,可依照采样目的进行1/16m2或1/32m2不同大小的选择。②篮式采样器(图3-2):高20cm、直径18cm的圆柱形铁笼,用8号和14号铁丝编织,小孔为4~6cm2,使用时,笼底先铺一层40目(孔径0.635mm)尼龙筛绢,再放上长约8cm的卵石。③多片采样器(图3-4):由环状和方形片(纤维板或瓷制的)组成,在片与片之间放置间隔装置并用螺丝固定形状。④手抄网(图3-5)网口约0.3m×0.3m,网兜用40目的筛绢缝制,手柄长约1.5m(可用伸缩手柄),用于采集处于游动状态的、在草丛、枯枝落叶和⑤踢网(图3-6)能够自行加工,40目的筛绢,边长1m×1m,用于采集底泥中、石缝中、某些隐藏在草丛和落叶中、简易巢穴中的底栖动物,适合⑥十字采样器(图3-3):边长40cm,高20cm,中间十字分格,用铁丝编织或用塑料网包围,分不放入鹅卵石、水草、泥和沙。鹅卵石、水草下面放一层40目的尼龙筛绢铺底,泥、砂放入尼龙筛绢制作的网兜里。(注:试点区域正在研究试用)图3-1彼得逊采泥器图3-2篮式采样器图3-3十字采样器图3-4多片采样器图3-5手抄网图3-6踢网(2)交通工具:车、船或橡皮艇等;图3-7分样筛(40目)(3)防护工具:防水连靴裤(齐胸靴裤或防水长靴)、橡胶手套(长袖)、救生衣、蚊帽、创可贴、长探杆等;(4)测量工具:温度计、酸度计、溶解氧测定仪、米尺、GPS、测距仪等;(5)样品收集及固定:剪刀、毛刷、白瓷盘若干、脸盆若干、塑料水桶若干、尖角镊子若干、分样筛(40目)(图3-7)若干、采样瓶(塑料广口瓶为宜)若干、样品瓶标签、固定液、标准网格托盘(30cm×36cm),约30个网格(6cm×6cm)等;(6)照相器具:照相机或摄像机等;(7)记录工具:记录纸、防水笔、大型底栖动物野外数据表等。(8)鉴定设备及器材:解剖镜、相差显微镜冷光源、培养皿、肾形盘、载玻片及盖玻片、尖角镊子、解剖针等。3.1.2试剂(1)固定试剂75%乙醇或95%乙醇,5%甲醛溶液(2)封片剂加拿大树胶、阿拉伯胶、蒸馏水、水合氯醛、甘油、冰乙酸3.2野外采样程序3.2.1样品采集天然基质法采样样方分布要紧包括:①不同位置的样品:采样点位至少在上下100m范围内,每个点位需要采集至少3个样点;在可涉河流,采样人员应下水,在不同的基质采集;应在左右岸采样。②不同生境的样品:同一个样点要尽量采集石头、沉水植物、沙子、草丛、底泥等各种生境;单一生境采样可采纳梅花布点、一字布点,还能够采纳S形布点,样方的大小视环境而定,一般许多于5个样方;复合生境生采样要考虑到生境、水深、流速等要素进行布点。③不同深度的样品:同一个样点至少要采集0~20cm,20~50cm,50~100cm,大于100cm等4个深度。④不同流速的样品:要设主流(可涉)、浅滩、回水湾等不同流速的样点。结合点位的底质、水流、水深等环境条件确定相应的采样方法。(1)踢网法:踢网规格为1m×1m,孔径为0.5mm,要紧适用于底质为卵石或砾石且水深小于1m的流水区。采样时,网口与水流方向相对,用脚或手扰动网前1m的河床底质,利用水流的流速将底栖动物驱逐入网。用踢网进行采样,移动性强的一些物种会向侧方游动而不被采获。一般采集3~5个样方,视样品量而定,记录采集样方个数,采样方法如图3-9图3-9踢网法采样图3-10手抄网采样(2)手抄网法:适合范围较广,迎水站立,深水能够采纳“弓”字采法,采集一定面积;浅水可一手将手抄网迎水插到底质表面并握紧,用另一只手将其前面50~60cm见方小面积上的石块捡起,在手抄网前将附着的底栖动物剥离,以水流冲入网兜,然后用脚扰动底质,使底栖动物受到扰动,冲入网兜,持续大约30s。提起手抄网,转移采集的样品,每个样点采集几次。见图3-10。具有典型生态意义的样品,应拍照、观看并记录。(3)抓取法:彼得逊采泥器用于大型河流湖泊等深水区的底栖动物的采集,但仅适用于软底质河床且水流较缓的区域。彼得逊采泥器重8~10kg,每次采集面积1/16m2或1/32m2,每个断面建议采集4~6次左右,关于底质的采集厚度,河流一般为10~15cm,差不多能具代表性;关于疏松湖底至少应穿透20cm才能采到90%的生物。使用时将采泥器打开,挂好提钩,将采泥器缓缓放至底部,然后抖脱提钩,轻轻上提20cm,可能两页闭合后,将其拉出水面,置于桶或盆内,用双手打开两页,使底质倾入桶内。经40目分样筛筛去污泥浊水后,检出底栖动物放入装有75%(或95%)酒精的广口瓶中,带回实验室处理。同一点位一般选择3~5个样点,每个样点采集2~3次。假如采泥器未完全闭合,需重新采集。人工基质法采样点要选择采样断面上下一定范围内生境最好的(最具代表性)点位,以便表达出水质最佳(最具代表性)的状态。为了将人为的干扰或破坏降到最低,应该将人工基质隐藏在视野之外,避开走航、观光河流的主干道。放置时刻为14天,假如在样品孵育期间发生洪水或冲刷等情况,待水体平稳后,重新安置人工基质。定期了解采样器材放置情况,假如样品丢失要及时补样。假如条件同意能够雇渔民看护。(1)篮式采样器适用于河流湖泊,在每个采样点至少放置两个采样器,两个采样器用5~6m的尼龙绳连接,或用尼龙细绳固定岸边的固定物上,或用浮漂做标记。河流水体可涉的至少两个,要考虑到流速和生境的不同;不可涉河流需要左右岸采样,各下两个,考虑到流速和生境;另外防止丢失,能够多下。采样深度一般为1m左右,采样器放置时刻为14天。取样时,采样器提出水面后,放置到白磁盘或盆里(以免采到的样品丢失)运到岸边。(2)十字采样器采样器中分不放置不同的基质,方法与篮式采样器采集方法差不多相同。其他资料上还有一些定性、定量采样的方法,能够通过试验,总结经验后加以应用。注意事项①岸上草上的生物统计样点水边的螺、蚌(水中、岸上均能生活的种类)能够算入底栖动物定性样品;草上的蜉蝣目、蜻蜓目等昆虫褪的壳、皮等,假如完整、满足鉴定要求,也能够算入底栖动物的定性样品。②成虫统计采样过程中,羽化的成虫捕获后,能够算入底栖动物,尤其是飞行能力较弱的成虫。飞行能力较强的成虫,不能算入。③人工基质不处的枯草附着的生物统计少量枯草中的底栖动物能够算定量样,大量的枯草需要将其清除,不算定量,但假如定性采样时未采到,能够算入定性。④石头种类一定要放卵石或长期浸泡在水里石头,不能放毛石,尤其是山上刚采集的毛石效果差。拣选将卵石转入盛有少量水的桶里,附在卵石上的底栖动物用尖角镊子直接夹取到盛有95%酒精的广口瓶(塑料为宜)中;附带的泥沙、杂草等在水中冲洗(淤泥可用猪毛刷刷下),经40目的分样筛过滤,将生物捡出,装入广口瓶;附着于筛绢上的直接夹取到广口瓶中,贴好标签带回实验室。注意事项:①冲洗时力度要轻,捡拾动物时要轻拿轻放,保持动物个体完整。②依照采集种类多少,可将坚硬的甲壳类和软体动物与水生昆虫幼虫及蛭类等分开保存。尽量现场拣样,假如现场条件不同意可带回实验室拣样。③来不及分检的样品,应放加入固定剂后放冰箱内保存,以免虫体腐烂不利于分析。采样记录在填写采样记录(如附件),记录下河流名称、采样位置、站位编码、采样日期、采集人姓名、采样方法及相关的生态信息。样品运输常温运输,幸免样品倒置。固定保存长期保存样品建议用酒精。固定液的体积应为动物体积的10倍以上,常温保存,每隔几周检查防腐剂,必要时进行添加,直至完成种类鉴定。可选择部分样品或具有生态意义的样品制作标本,长期保存。将永久性标签分不附于样品瓶内外侧,附以下信息:水体名称、点位编号、采样时刻、采集人姓名、防腐剂类型。3.2.2鉴定和计数拣选一般情况下,将样品置于肾形盘中,相同的种类拣选到同一个培养皿中(培养皿中加入酒精固定剂),用于鉴定分析。假如物种种类较少,但个体数较多,采样时又没有细致拣选的,可采纳分样处理的方法,之后再分类拣选。图3-13网格托盘(1)处理同一批次的样品(即,同一采集日期、特定水域或项目的样品)之前,填写样品登记表,确认所有样品均已运送至实验室,且正确固定保存。(2)在500μm孔径网筛中完全冲洗样品,清除防腐剂和细小沉积物。冲洗野外没有去除的大型有机物质(整片叶子、细枝、藻或大型水生植物根茎等),肉眼检查上面有无生物,并将其扔掉。如样品在乙醇保存里,则需将样品在水中浸15min左右,使大型底栖动物吸水,防止拣选过程中漂移于水表。如样品保存的样品瓶多于一个,要将所有样品瓶合并。清洗时,用手轻轻地搅动样品,使其混合均匀。(3)冲洗后,将样品放在大约6cm×6cm网格标记的托盘(图3-13)里均匀摊开。在实验室记录表中注明大型生物或明显较多的生物;不要将其从托盘中移走。(4)使用随机数字表,选择4个数字,对应网格托盘的方格(网格)。从那个4个网格中移出所有材料(生物和残体),将其放入白色浅盘,加入少量水,便于拣选。假如4格累积生物个体数大约(经粗略计数或观看)为200±20%个,分样即可完成。(5)压住网格线的个体,将其计入头部所在的网格。假如无法确定其头部的位置(如蠕虫),则将其计入大部分躯体所在的网格。假如生物密度足够高,4个网格的生物体数量远远超过200个,再将这4个网格内的样品移到第2个网格托盘上。按第一次的做法,随机选择网格,进行二级拣选,每次拣选一个网格,直至分样达到200±20%个。(6)拣选出来的残体,放入单独的样品瓶保存。贴上标签,除了之前的所有样品标签信息外,需补充标注“拣选剩余”字样。未拣选样品的残体,也放入单独的样品瓶保存,标注“剩余样品”;样品瓶应贴附原始的样品标签信息。保存时刻及存档由实验室或底栖动物分类专家决定。(7)将拣选出来的200(±20%)个个体分样放入盛有95%乙醇玻璃瓶中保存。在玻璃瓶内放入标签,注明识不码或批次编号、日期、河流名称及采样位置。假如需一个以上玻璃瓶,则每个玻璃瓶都应分不贴上标签,并编号(如,1/2、2/2)。为方便查看瓶内的标签,先把标签插到左边缘。如拣选后立即进行鉴定,可用皮氏培养皿或表面皿替代玻璃瓶。(8)摇蚊(摇蚊科)的幼虫和蛹应当用合适的介质(可使用卑瑞斯胶封片)封在玻片内;标注位点识不码、采集日期、采集人的姓名。蠕虫(寡毛纲)与摇蚊一样,也必须封在玻片内,正确标注。注:卑瑞斯胶配方:阿拉伯胶8g,蒸馏水10ml,水合氯醛30g,甘油7ml,冰乙酸3ml。配置方法:先将阿拉伯胶放入小的烧杯中,加水10ml,将烧杯放置水浴锅,水加热至80℃(9)如分选过程中发觉小个体或罕有生物样品时,应立即单独分装保存,幸免与其它大量生物样混杂后遗失。样品标本的挑拣周期不宜超过2天,且当日工作结束时应将待挑拣样品冷藏保存。(10)按照野外数据表的填写方法,填写实验室记录表的表头信息,检查分样编号。鉴定推举至少鉴定到科,如有条件则鉴定到到属或种。摇蚊(双翅目:摇蚊科)以适当的介质封在玻片内,用复式显微镜鉴定。推举鉴定使用的文献和工具书见参考文献。计数样品中发觉的每个种类的名称和数量,都记录在实验室记录本上,标注衡量可信度的分类确定性等级(TCR)。标明采样点位、时刻、采样器材个数、鉴定种类中文名、拉丁名、数量及种类鉴定的要紧特征。易断的环节动物等按头部计数;软体动物的死壳不计数。标本保存可将标本(按站点和日期归类)放置在加有少量95%变性乙醇的广口瓶中,紧紧封住瓶口。必须定期检查广口瓶内的乙醇高度,并在标本瓶的乙醇减少之前,按需要补充。在广口瓶外侧附可黏贴标签,标明样品识不码、日期以及防腐剂(95%变性乙醇)。将永久性标签分不附于标本瓶内外侧,附以下信息:水体名称、站位编号、日期、采集人姓名、防腐剂类型。栖息密度换算(1)定量样品实测个体总数量除以采样总面积(人工基质笼的总数),即可得该种类的栖息密度(ind/m2或ind/笼)。(2)定性样品采集的样品中同一种类个体数在1~9个之间计“+”,表示“出现”;在10~29个之间计“++”,表示“多”;大于30个计“+++”,表示“专门多”。3.2.3结果填报将各点位的数据整理后填写在鉴定结果表格里,见附表5。4着生藻类监测方法4.1设备及耗材4.1.1设备器材着生藻类的采集采样船、牙刷、镊子、刀片、剪刀、样品瓶、标签纸、丙烯酸缆绳、硅藻计、载玻片实验室保存和鉴定配备100×(油镜)物镜的复式显微镜、浮游生物计数框、电热平板、镊子、200μl移液枪、酒精灯,恒温水浴锅,胶头滴管,1.5ml埃彭道夫微量离心管(Eppen-dorftube)、防酸手套等。4.1.2试剂样品固定固定剂:鲁哥氏液(40g碘溶于含碘化钾60g的1000ml水溶液中)福尔马林(市售40%的甲醛溶液)硅藻前处理浓盐酸,浓硫酸,浓硝酸,双氧水,75%酒精,蒸馏水。藻类封片Naphrax胶(RobertCharleslaboratoriesltd.罗伯特查尔斯实验室有限公司)或加拿大树胶;二甲苯或甲苯;蒸馏水等。4.2野外采样程序4.2.1采样点设置一般情况下着生藻类的采样点位、采样频次与底栖动物以及常规理化监测的采样点位保持一致。4.2.2着生藻类的样品采集人工基质法(用于定量样品的采集)人工基质一般使用硅藻计法在河流中避开急流和漩涡,采样时必须固定好器材,能够与底栖动物的篮式采样器相连,通过调节绳子的长短,保证硅藻计距离水面5~10cm,使之得到合适的光照。同时能够参照《水质-微型生物群落监测PFU法》(GB/T12990-91)的挂放方式进行放置。每个采样点至少放置2个人工基质,以免由于不确定的事故造成损失。为了将人为的干扰或破坏降到最低,应该将人工基质隐藏在视野之外,避开走航、观光河流的主干道。条件同意能够雇渔民看护。放置时刻为14天。假如在此期间发生洪水或冲刷等情况,待水体平稳后,重新安置人工基质。定期了解采样器材放置情况,假如样品丢失要及时补样。取样时填写采样记录(附表6)。天然基质法(多数用于定性样品的采集)采集所有生境(浅滩、急流、浅池、近岸区域)不同基质上的着生样品,将所有样品混合装入样品瓶中,贴上临时标签(临时标签能够只标注样品号或一次采集的统一编号)。表SEQ表\*ARABIC1着生藻类采集技术基质类型采集技术砂砾、卵石、圆石及树木残骸将基质从水中缓慢移出,将表面相对较为光滑的和略带绿色、蓝绿色或棕黄色的部分用牙刷或小刀刮取到装有蒸馏水的样品瓶中苔藓、大型藻类、维管植物、根块剪取或刮取植物浸泡在水中,表面滑腻的部分,放入样品瓶,加少量蒸馏水。大块岩石、河床岩石、原木、树木用牙刷或刮刀将直接将基质上的藻类刮下,冲洗入样品瓶中。注:若采集地点没有能够采集的基质,建议使用25号浮游生物网对水体的浮游种类进行定性采集,以猎取较为丰富的种类类群。样品的固定与保存(1)定性样品固定:按100:3的比例在样品中加入市售的甲醛溶液。(2)定量样品固定:按100:1.5的比例在样品中加入配制好的鲁哥试液,鉴定完成后加入按定性样品固定液的比例加入甲醛溶液以永久保存。(3)样品保存:将样品放入密封的样品瓶中,置于统一的样品柜中保存。标识与记录(1)标识:标签需标注采样地点、站位编号、日期、采集人姓名、固定液类型。在样品记录本上记录与样品编号相对应的采样地点、站位编号、日期与样品类型,并建立电子档案保存。并要定期检查样品瓶上的标签,进行更换或补充,以防时刻久后标签脱落褪色。(2)记录:在野外记录本或着生藻类采样记录表(附表A-3)中记录下河流名称、采样位置、站位编码、采样日期、采集人姓名、采样方法及相关的生态信息。采样完成后,在着生藻类样品登记表(附表A-4)中记录下样品信息,方便核对。4.3实验室分析4.3.1定性样品非硅藻样品(1)预处理:方法一:常规制片法将采集到的定性样品依照其样品中个体密度适当沉淀、浓缩至适宜体积,观看时,将样品充分摇晃均匀后静置5~10s,胶头滴管吸取液体中间略偏下位置的样品滴放到载玻片上,制成临时装片鉴定并粗略计数,以获得定性样品中的优势种类。注:由于着生样品中,多含有大量的泥沙,泥沙的重量普遍大于藻类植物,静置可使其迅速沉淀至样品瓶底,可减少大量杂质对鉴定造成的干扰,静置的同时会导致藻类轻微沉降,所有吸取液体中下部的样品。方法二:甘油制片法甘油封片法:①配置甘油封片试剂:按照甲醛:甘油:蒸馏水的体积比为4:10:86配置甘油封片试剂;②按照一份(滴)样品加两份(滴)甘油封片试剂的比例置于载玻片上;③待蒸馏水挥发后(依照室温、湿度条件不同有一定的差异,一般为24h)补充加封片试剂一次(两份/两滴);④待蒸馏水再次挥发后盖上盖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进行鉴定,使用时刻与外界条件有关,一般为2~3天。注:关于接触生物监测时刻较短的人员来讲,种类的鉴定较为困难,而临时装片会因空气、光源等因素的阻碍导致样品中的水分快速挥发,阻碍对样品的观看,如遇上述情况,可使用第二种方法制成甘油封片,减少鉴定中因外界因素产生的困难。(2)种类鉴定将样品装片置于10×40倍显微镜下观看鉴定至属或种。推举鉴定使用的文献和工具书见参考文献。硅藻样品(1)预处理由于硅藻种类的形态学鉴不要紧依据其细胞壁上硅质花纹的形态以及数量,因此在鉴定之前,首先对样品进行预处理,以去除藻体中的原生质,只保留硅藻要紧由二氧化硅组成的硅质外壳。使用非硅藻样品的取样方法,预处理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可依照各实验室不同情况选取适合的方式。方法一:三酸法取15~20mL样品置于玻璃试管中,离心5min;弃去上清液,保留沉淀;(以下步骤需在通风橱中进行)用试管夹将试管夹好在酒精灯上加热,是标本中的液体全部蒸发;加入3~4滴浓盐酸接着加热,直至颜色变深,液体大部分蒸发;加入2~4滴浓硫酸加热,试管中的液体逐渐变黑,并产生大量气泡;加热直至试管中的液体变为炭黑色,不再产生气泡并伴有白色气体冒出;加入2~3滴浓硝酸,现在反应剧烈并伴有响声,有大量棕红色气体冒出;接着加热直至沉淀物变为淡黄色活无色,气体变为白色。方法二:盐酸-硝酸法取样品15~20mL,置于大玻璃试管中。在样品中加入等体积的浓盐酸混合,静置24h;沸水浴加热3~4h后静置24h;弃去上清液,保留沉淀;加入2倍体积的浓硝酸沸水浴加热5~6h,直至产生白色絮状沉淀为止;静置24h,弃去上清液,保留沉淀。方法三:双氧水法取样品15~20mL置于玻璃试管中,加入15mL浓盐酸;沸水浴加热至液体体积剩下1/2时,加入30mL双氧水;接着沸水浴加热(同时不断加入适量双氧水)直至沉淀变为淡黄色或白色。(2)处理后的样品洗涤及保存方法将预处理后的样品配平离心,以3000r/min的速度离心5min;用胶头滴管弃去上清液,保留沉淀物,加入蒸馏水反复冲洗吹吸,再次离心。整个过程重复5~7次。(样品中一般含有强腐蚀性的溶液,需使用玻璃离心管,离心时需注意防止液体飞溅以及离心管破裂造成的损害)。将冲洗过的白色沉淀样品转移至1.5mL的微型离心管中,使用75%的酒精保存。由于酒精具有挥发性,需要每隔一段时刻再次加入酒精。(3)永久封片制作方法方法一:加拿大树胶封片用二甲苯浸泡加拿大树胶,使其变为粘稠状的液体(大约需要两周的时刻);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洗净、擦干,放到一旁保持干燥;摇晃装有洁净标本的微型离心管,使标本的沉淀与酒精均匀混合成悬浊液;用移液枪取10~20μl的悬浊液,滴在盖玻片上涂匀,放在热平板上干燥;在载玻片中间滴一滴泡好的加拿大树胶,将盖玻片涂有标本的一面向下盖在胶上,使胶慢慢散开,接近或完全扩散到整张盖片上;用记号笔在载玻片做好标记,防止混乱,在室温下干燥;玻片在室温通风条件下完全干燥后(大约需要1~2周),即可观看;待一次样品封片全部制作完毕后统一制作、粘贴标签。方法二:Naphrax胶封片用甲苯浸泡Naphrax胶,使其粘稠度达到合适的程度;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洗净、擦干,放到一旁保持干燥;摇晃装有洁净标本的微型离心管,使标本的沉淀与酒精均匀混合成悬浊液;用移液枪取10~20μl的悬浊液,滴在盖玻片上涂匀,放在热平板上干燥;在载玻片中间滴一滴泡好的Naphrax胶,将盖玻片涂有标本的一面向下盖在胶上,使胶慢慢散开,接近或完全扩散到整张盖片上;将盖好盖玻片的载玻片用试管夹夹好,置于酒精灯上烤,待胶沸腾冒泡时停止加热;用记号笔在载玻片做好标记,防止混乱,待封片冷却干燥后即可观看;待一次样品封片全部制作完毕后统一制作、粘贴标签。(4)种类鉴定将藻类封片样品置于10×100倍显微镜油镜下鉴定分析至属或种。推举鉴定使用的文献和工具书见参考文献。结果记录鉴定记录表格以及最终的数据统计表格参见附表9。4.3.2定量样品(沉降计数法)藻类预处理选用合适的器皿,尽量减少样品转移的次数,将着生藻类样品浓缩、沉淀后,定容至20~50mL(依照不同样品中生物个体的密度调整定容的体积)。将浓缩样品充分摇晃均匀后,取0.1L置于浮游生物计数框中(图4-1)鉴定计数。图4-1浮游生物计数框藻类鉴定在10×40显微镜下,将藻类鉴定至属或种级分类水平。如有大量硅藻出现,建议按照定性样品中对硅藻的处理方法进行封片,在10×100的显微镜下进行鉴定,用此结果对10×40倍镜的鉴定结果进行校正。藻类计数(1)计数方法(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长条计数法)在显微镜下,选取两相邻刻度从计数框的左边一直计数到计数框的右边称为一个长条。与下沿刻度相交的个体,应计数在内,与上沿刻度相交的个体,不计数在内,与上、下沿刻度都相交的个体,以生物体的中心位置作为推断的标准,也可在低倍镜下,按上述原则单独计数,最后加入总数之中。一般计数三条,即第2、5、8条(如图4-2a所示),若藻体数量太少,则应全片计数。ab图4-2计数方法示意图(a.《第四版》中要求的示意图b.改进的计数方法示意图)(2)改进的计数方法大多数鉴定人员差不多上刚开始从事生物监测工作,种类鉴定、计数的速度相对较慢,而当浮游生物计数框中的样品液体蒸发减少时,则需要停止计数,大多数人专门难完成《第四版》中要求的三条(即30个格),而由于样品在计数框中的分布不均匀,需要计数在计数框不同位置格子的样品数量,因此,在长期鉴定计数中,推举对计数框中的样品按照对角线的格进行计数(如图4-2b所示),每0.1mL样品计数5或10个小格,重复计数多个0.1mL,共计数30个小格。生物监测一般需要计数每一个分类单位的数量,用划“正”字的方法,每划代表一个个体,以此记录每个分类单位的个体数,同时建议每一个小格单独计数,以便计算种类的出现频率。(3)硅藻的计数若需要对硅藻样品进行生态学分析,可在硅藻封片中计数300~500个硅藻壳面(羽纹纲硅藻一个完整的藻体由两个壳面组成,中心纲硅藻链状由两个壳面组成),计算每个种类的相对丰度,以此分析群落组成情况。结果计算式中,n——单位面积藻类个体数量,ind/cm2;ni——抽样的总个体数量,ind;V——抽样体积,mL;Vi——定容总体积,mL;S——采样总面积,cm2。结果记录鉴定记录表格以及最终的数据统计表格参见附表10-11。5质量保证与质量操纵5.1野外质量保证与操纵5.1.1样品的采集(1)保证所有野外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须制定一项常规检查、维护及/或校准的打算,以确保野外数据的异质性和质量。野外数据必须完整、规范、清晰。(2)合理安排各类生物样品采集顺序,尽量幸免生物类群在采集前受到较大扰动。(3)定量采样应在定性采样前进行。(4)正确填写样品标签,包括样品编号、日期、水体名称、采样位置以及采集人姓名。样品记录表包含的信息必须与样品瓶标签相同。(5)及时清洗所有接触过样品的采样设备,并认真检查,防止采样污染。(6)及时在现场处理样品。受生物活动阻碍,随时刻变化明显的项目应在规定时刻内测定。5.1.2样品的保存按照要求分不保存各类样品,保存时,每隔几周检查固定液,必要时进行添加。5.1.3样品的运输(1)必须依照采样记录或登记表核对清点样品,以免有误或丢失。(2)样品运输中贮存温度不超过采样时的温度,必要时需预备冷藏设备。(3)运输中应认真保管样品,以确保样品无破损、无污染。应幸免强光照耀及强烈震动。5.1.4采样记录除了样品相关信息,采样时刻、地点、水温、气温、水文、植被等也应有详细记录,确保采样现场数据的完整性。5.1.5准确度和精确度(1)采集现场要设负责人,对采样点位、样方采集数量、采集的效果进行评估。(2)底栖动物采集拣选的每个样品,要经采集团队的另一人对拣选样品进行检查,确保无生物遗漏现象发生。(3)藻类等采集的样品,要由指定人员检查样品采集过程是否符合采集要求,保存方法是否符合规范。(4)生境调查至少应有2人同时完成记录和评价;不同时刻周期下同一河流或河段的生境调查建议由同批人员完成。5.2实验室质量保证与操纵5.2.1样品的交接与记录(1)样品交接时,应办理正式交接手续,由接收样品的工作人员记录其状态,检查是否异常或是否与相应检验方法中描述的标准状态有所偏离。(2)实验室应建立送检样品的唯一识不系统,以保证任何时候的样品识不都可不能发生混淆。5.2.2种类鉴定、计数(1)新种、新记录种必须留出标本完整,鉴不特征典型的样品制作标本,永久保存,并请分类学专家进行确认。(2)有疑问不确定的物种,需要请分类学专家对物种进行确认。(2)样品鉴定完毕后,需请1位相关专业人员对样品进行抽检,抽检比例为10%,以确保分类鉴定的准确性。并记录鉴定的偏差情况。(3)实验室应当保存并更新相关的分类学文献。(4)样品需由2名工作人员重复计数。5.2.3数据记录记录实验室分析过程中所取得的相应数据,分析测试项目还应记录下测试条件、测试方法、QC报告(空白、重复、标样、校正),并描述如何从原始数据到最终结果报告的过程、数据转换步骤。数据记录表须有记录人、校对人签字。5.2.4样品的保存保存所有样品的模式标本及其记录,必须准确、标记完整、防腐,并保存于实验室,以便今后作为参考。现场分析剩余样品不保存;实验室分析剩余的生物样品至少保留4个月以上,有条件的实验室可长期保存。5.2.5准确度和精确度(1)建议重复抽样样品应当由另一位专业人员计数,以便评估分类精确性及偏差。(2)建议定期邀请专业分类学者,进行抽查,对错鉴的物种,在记录表上进行更正。并记录鉴定的偏差情况。(3)建议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人员鉴定水平。5.2.6资料保存基础分类学参考文献文库是藻类、大型底栖动物鉴定中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应按实验室需求购买、收集和保存。

参考文献GB/T12990-91,水质-微型生物群落监测PFU法[S].弗洛特莫斯科等.深水型(不可涉水)河流生物评价的概念及方法[M].刘录三等,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段学花,王兆印,徐梦珍.底栖动物与河流生态评价[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马放,李伟光,任南琪.生物监测与评价[M].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9.国家环保局水生生物监测手册编委会.水生生物监测手册[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3.胡鸿钧,魏印心.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及生态[M].科学出版社,2006.国家环境爱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中国科学院.中国经济昆虫志[M].科学出版社,1997.杨莲芳.AquaticinsectsofChinaUsefulforMonitoringWaterQuality[M].河海大学出版社,1994.周凤霞,陈剑虹.淡水微型生物与底栖动物图谱[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齐钟彦等.中国动物图谱[M].科学出版社,1985.刘月英,张文珍等.中国经济动物志[M].科学出版社,1979.周长发.中国大陆蜉蝣目分类研究[J].南开大学,2002.胡鸿钧,魏印心.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及生态[M].科学出版社,2006.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科学综合考察队.西藏藻类[M].科学出版社,1992.齐雨藻,李家英,魏印心等.中国淡水藻志[M].科学出版社,2003-2014.KrammerK.,Lange-BertalotH.Bacillariophyceae(欧洲硅藻鉴定系统)[M].刘威,朱远生,黄迎艳译.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附录表1栖息地环境调查数据表表2栖息地评价数据表表3底栖动物定性采样现场记录表表4底栖动物定量采样现场记录表表5底栖动物(定性、定量)鉴定结果表表6着生(浮游)藻类现场采样记录表表7着生(浮游)藻类样品登记表表8着生藻类——定性样品数据统计表表9着生藻类——定量样品数据统计表表10着生藻类、浮游生物定量鉴定记录表(适用于刚开始进行鉴定的人员)表11着生藻类、浮游生物定量鉴定记录表(适用于接触一段时刻的鉴定人员)表1栖息地环境调查数据表日期:时刻:地点:省市县村站位#河流类型:河道经纬度:EN海拔高度米河流所属水系:河流名称:起始时刻:终止时刻:调查人:天气情况当前过去24小时过去7天有无大雨?暴雨(大雨)□□□是□否小雨(中雨)□□阵雨□□气温℃多云□%□%晴□□其他水域特征周围土地利用优势类型□森林□牧场/草原□农业□居民区□商业□工业□其他当地水域NPS污染□无□某些可能污染源□明显污染源当地水域侵蚀□无□中等□严峻河岸植被优势类型□乔木□灌木□草□藤蔓优势物种河流特征河段长度m河段宽度m河段面积m2(km2)河流深度m表面流速m/s上方覆盖度□半开阔□半荫□全荫高水位线m河段代表性形态类型比例□浅滩%□急流%□池塘%是否渠道化□是□否是否有水坝□是□否水生植物优势类型□挺水型□沉水型□浮叶型□漂移型□浮游藻类□着生藻类优势物种水生植物覆盖河段百分比%水质温度℃盐度电导率溶氧DOpHORP浊度水体气味□正常/无□污物□石油□化学药品□腥臭□其他水表油污□平滑□闪光□油珠□斑块□无□其他浊度(如未测量)□清亮□轻微浑浊□浑浊□不透明□着色□其他沉积物/底质气味□正常□污物□石油□化学药品□厌氧□无□其他油污□无□轻微□中等□严峻沉积物□淤泥□木屑□造纸纤维□沙□贝壳残骸□其他陷入河床的石块,其底部是否为黑色?□是□否

表2栖息地评价数据表评价指标好较好一般差1底质75%以上是碎石、卵石、大石,余为细沙等沉积物50%-75%是碎石、鹅卵石、大石,余为细沙等沉积物25%-50%是碎石、鹅卵石、大石,余为细沙等沉积物碎石、鹅卵石、大石少于25%,余为细沙等沉积物201918171615141312111098765432102栖境复杂性有水生植被、枯枝落叶、倒木、倒凹河岸和巨石等各种小栖境有水生植被、枯枝落叶和倒凹河岸等小栖境以1种或2种小栖境为主以1种小栖境为主,底质多以淤泥或细沙为主201918171615141312111098765432103V/D结合特性慢-深、慢-浅、快-深和快-浅4种类型均有,近乎平均分布只有3种情况(如快-浅未出现,分值较低)只有2种情况出现(如快-浅和慢-浅未出现,分值较低)只有1种类型出现201918171615141312111098765432104河岸稳定性河岸稳定,无侵蚀痕迹,观看范围内(100m)小于5%河岸受到损害比较稳定,观看范围内(100m)有5%-30%的面积出现侵蚀现象观看范围30%-60%面积发生侵蚀,且洪水期可能会有较大隐患观看范围内60%以上的河岸发生侵蚀201918171615141312111098765432105河道变化渠道化没有或专门少,河道维持正常模式渠道化较少,通常出现于桥墩周围,对水生生物阻碍较小渠道化较广泛,出现于两岸有筑堤或桥梁支柱的情况下,对水生生物有一定阻碍河岸由铁丝和水泥固定,对水生生物阻碍严峻,使其栖境完全改变201918171615141312111098765432106河水水量状况水量较大,河水淹没到河岸两测,或仅有少量的河道暴露水量比较大,河水淹没75%左右的河道水量一般,河水淹没25%-75%的河道水量专门小,河道干涸201918171615141312111098765432107植被多样性河岸周围植被种类专门多,面积大,河岸植被覆盖50%以上河岸周围植被种类比较多,面积一般,河岸植被覆盖50%-25%河岸周围植被种类比较少,面积较小,河岸植被覆盖少于25%河岸周围几乎没有任何植被,河岸无植被覆盖201918171615141312111098765432108水质状况专门清亮,无任何异味,河水静置后无沉淀物质较清亮,轻微异味,河水静置后有少量的沉淀物质较浑浊,有异味,河水静置后有沉淀物质专门浑浊,有大量的刺激性气体溢出,河水静置后沉淀物专门多201918171615141312111098765432109人类活动强度无人类活动干扰或少有人类活动人类干扰较小,有少量的步行者或自行车通过人类干扰较大,少量机动车通过人类干扰专门大,交通必经之路,有机动车通过20191817161514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