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身边的植物第三单元运动和カ1校园植物17车动了吗2白兰和银杏18运动的方式3月季和茉莉19运动的快与慢4酢浆草和狗尾草20让小车动起来5葡萄和爬墙虎21给小车装上橡皮筋6睡莲和荷花22给小车装上云帆7参观植物圆23设计与制作:风帆小车8网络课堂:有趣的植物24运动与摩擦カ第二单元动物的需求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9动物需要食物25认识太阳10动物喜欢吃什么26一天中太阳的位置11动物怎样消化食物27太阳钟12动物需要水分28认识地球13动物需要空气29探究技能:制作模型14养分的输送30认识月球15动物的运动31月相变化16专题探究:鱼鳍的作用32月球上的环形山最新粤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目录第一单元身边的植物1.校园植物教学目标.初步认识校园里常见的植物。.了解地球上存在不同的植物,不同的植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植物也存在不同的差异。.保持好奇心,体会解决问题的乐趣;产生观察植物和探索自然的兴趣。教学重点:.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搜集信息。.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植物进行比较,认识植物特征。教学难点: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植物进行比较,认识植物特征。教学准备:植物和图片等。教学过程:ー、情景引入在校道边上栽种着各种各样的植物,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它们各自有哪些特征?在其他地方也能找到它们吗?二、活动ー:认识校园里的植物1、观察、比较生物园植物上的标识牌,初步认识校园里植物的名称以及分布特点。2、继续观察并描述植物的名称、形态特点和生长环境。3、在观察的过程中使用关键词记录并交流。三、活动ニ:给校园里的植物分类1、学生整理活动一所任女士的植物,把分类的范围确定下来,并对植物进行编号,也可以制作成简单的植物卡纸,方便后期的分类操作。2、梳理选定植物的信息(如形态特征等),并按之前的编号整理和记录,使活动有序进行。3、通过比较植物之间的相似性,把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植物归类,师帮助学生找出作为分类标准的特征。板书设计:.校园植物植物:名称形态特点生长环境观察记录植物类别植物名称植物特点教学反思.白兰和银杏教学目标.初步认识白兰和银杏各组成部分的特征。.了解白兰和银杏具有许多相同的特征。.认识到植物世界是多姿多彩、多种多样的;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完成科学探究。教学重点:.能用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问题。.学习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乔木具有的共同特征。教学难点:学习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乔木具有的共同特征。教学准备:植物、图片和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四位主题人物在学校阳台上看到白兰和银杏的树冠顶部。那么它们的树干是否ー样呢?二、活动ー:观察白兰和银杏的茎.在观察前制订详细的观察计划。.观察和比较两者的茎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交流和整理发现。.生汇报,师评价。.归纳它们的共同特征。.引导总结乔木的概念。三、活动ニ:辨识白兰和银杏.找出白兰和银杏的各个器官。分步进行细致观察,把各器官的形态特点和细节描述用文字、数据和简图记录下来。.观察和比较两种植物的外形特点。.描述它们茎和叶之间的差异。.讨论辨识白兰和银杏的方法。.生汇报,师评价。板书设计:2白兰和银杏白兰银杏共同之处:植株高大,有明显且坚硬的主干(乔木)树皮灰色灰褐色叶子椭圆形扇形教学反思3.月季和茉莉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月季和茉莉各组成部分的形态特征。2、初步认识灌木的特征。3.能用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探究学习。教学重点:.能使用科学词汇、图示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用比较法对不同植物进行比较,找出灌木具有的共同特征。教学难点:用比较法对不同植物进行比较,找出灌木具有的共同特征。教学准备:植物、图片和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小区的绿道边,园丁正在修剪茉莉和月季,小朋友发现它们的枝条好密,好像没有主干。那么它们有没有主干呢?二、活动ー:它们有主干吗?.在观察前制订详细的观察计划。.观察和比较两者的茎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交流和整理发现。.生汇报,师评价。.归纳它们的共同特征。.引导总结灌木的概念。三、认识月季和茉莉.观察和比较两种植物的外形特点。.描述它们茎、叶、花之间的差异。.讨论辨识月季和茉莉的方法。4、生汇报,师评价。板书设计:3月季和茉莉月季茉莉茎的共同特点:矮小,且分支众多,较难找到明显的主干(灌木)茎小枝粗壮,圆柱形,有短粗的刺小枝圆柱形,有柔毛叶奇数羽状复叶,宽卵形叶对生,单叶,圆形、卵状椭圆形花四季开花,花朵较大花朵较小教学反思.醜浆草和狗尾草教学目标.初步认识醉浆草和狗尾草各组成部分的特征。.初步认识草本植物的特征。.体验通过观察、思考和探究有所发现、有所发展的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用比较法对不同植物进行比较,找出草本植物的共同特征。教学难点:用比较法对不同植物进行比较,找出草本植物的共同特征。教学准备:植物、图片和课件等。教学过程:ー、情景引入花坛里面生长着狗尾草和醃浆草,两位小朋友被狗尾草狗尾状的花穗所吸引,但是哪ー种オ是狗尾草的叶子呢?二、活动ー:认识醃浆草和狗尾草.观察并比较书中的插画,了解它们的外形特点。.描述两者的茎和叶有什么特点。3.小组讨论、交流和整理发现。4、生汇报,师评价。5、归纳它们的共同特征。三、活动ニ:寻觅身边的小草。1、观察书中的插画。2、寻找校园内的草本植物。板书设计:4醃浆草和狗尾草醃浆草狗尾草共同特点植株比较低矮,茎叶都比较柔软区别叶互生,掌状复叶,倒心形扁平,长三角状狭披针形花伞形花序圆锥花序教学反思5.葡萄和爬墙虎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葡萄和爬墙虎的各组成部分的特征。2、初步认识藤本植物的特征。3.乐于与人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贡献自己的想法。教学重点:.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搜集信息。.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植物进行比较,找出藤本植物具有的共同特征。教学难点: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植物进行比较,找出藤本植物具有的共同特征。教学准备:植物、图片和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围墙上爬满了爬墙虎,在靠近围墙的小路上架着葡萄架,长满了葡萄藤。那么这些葡萄藤怎么爬在墙上?它们不是葡萄藤吧?二、活动ー:观察葡萄和爬墙虎.在观察前制订详细的观察计划。.观察和比较两者的茎和叶有什么差异以及它们攀缘方式的差异。.小组讨论、交流和整理发现。.生汇报,师评价。.归纳它们的共同特征。三、活动二:校园里的“藤”.观察书中的插画。.在校园和社区各处寻找类似的植物。.做观察记录。板书设计:葡萄和爬山虎葡萄爬山虎攀缘方式通过卷须攀附在其他物体上生长通过卷须吸附在物体上生长共同特点都长着细长的藤,不能直立生长,借助吸盘、吸附根、卷须、蔓条及茎本身缠绕或攀附在其他物体上生长教学反思.睡莲和荷花教学目标.初步认识睡莲和荷花的各组成部分的特征。.认识水生植物适应环境的形态特征。.体会到环境与植物的密切关系,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制订探究计划。.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植物进行比较,找出水生植物具有的共同特征。教学难点: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植物进行比较,找出水生植物具有的共同特征。教学准备:植物、图片和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四位小朋友在池塘边观赏睡莲和荷花。睡莲和荷花都生长在水里,还有哪些植物也在水里生长呢?它们具有哪些特点?二、活动ー:寻找水生植物1、认识水生植物。2、观察并描述水生植物的特点。3、对比水生植物,找出它们在水中的生长方式的不同。4、交流并汇报。5、点评。三、活动二:如何适应水生环境1、继续观察睡莲和荷花的植株。2、比较茎、叶和根的形态。3、找出两者适应水生环境的形态特点。板书设计:6睡莲和荷花睡莲荷花适应水生环境的特点:有特殊的通气组织;叶面积通常比较大,有较丰富的叶脉组织教学反思7.参观植物园教学目标.初步认识地球上不同种类的植物。.通过参观植物园的活动,初步建立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感受植物多样性,培养爱护植物的情感。教学重点:.能制定完整的探究计划,进行植物园植物种类调查。2.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植物进行比较,认识植物特征。教学难点: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植物进行比较,认识植物特征。教学准备:植物、图片和课件等。教学过程:ー、情景引入植物园门口宣传栏张贴着鸟巢蕨的介绍。四位小朋友准备进园参观。鸟巢蕨真有趣,看鸟巢蕨为什么要去阴生植物区里找?植物园为什么要分区?二、活动ー:植物园的分区1、出示王莲、鸟巢蕨和光棍树的图片。在植物园,这些植物分别会种植在哪些植物分区?说说你的理由。2、学生分组交流并进行讨论。3、学生汇报,老师给予肯定和鼓励。4、小结5、观察植物园的平面分区图,讨论植物为什么要分区种植?不同类的植物有哪些特点?它们对环境的要求有哪些?6、完成观察记录表7、学生汇报,老师给予肯定和鼓励8、播放视频短片,介绍植物园。了解各种植区典型植物的外形特征,完善小组的活动报告。9、小结三、活动二:学做植物标识牌1、在植物园或公园里,植物的种类非常丰富。我们有没有简单的方法快速地了解植物的信息呢?2、交流寻找解决方法。3、出示不同的植物标识牌图片。4、比较不同的植物挂牌,找出其中包含的信息。5、学生分组交流并填写观察记录。6、学生陈述发现。7、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自己喜欢的植物标识牌。8、展示作品,交流经验和体会。9、小结。10、比较标识牌和植物知识展板的异同。11、讨论如何改进标识牌。12、完善标识牌。板书设计:7参观植物园 植物园分区认识更多的植物8.网络课堂:有趣的植物教学目标.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植物。.不同地区生活着各具特色的植物。.培养学生在互联网上交流研究成果的兴趣和习惯,并体验与人分享交流的乐趣。教学重点:.学会使用不同的观察和记录方法进行观察和研究。.能通过多种渠道查阅搜集植物资料。教学难点:学会使用不同的观察和记录方法进行观察和研究;能通过多种渠道查阅搜集植物资料。教学准备:植物、图片和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花店里栽种着各种各样有趣的植物,有“肉肉”的芦荟,有长着小刺的仙人掌,还有形态各异的猪笼草。正因为有了它们,我们オ拥有了这生机勃勃的世界。二、学习主题1、明确研究的主题。2、小组成员分工合作。3、通过实地观察,利用文字、照片等方式记录相关主题的植物的外形特点以及有趣的现象。4、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搜集相关资料。5、详细分析和介绍该主题的植物或其有趣的现象。6、整理资料。7、指导学生上传资料。8、学生利用电子演示文档、照片、视频等,与同学们分享。板书设计:8网络课堂:有趣的植物.确定主题.制定方案.分工合理.认真执行教学反思第二单元动物的需求.动物需要事物教学目标.了解动物通过各种方式摄取事物以满足自身需要。.知道动物能从食物中获得营养物质。.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思路完成科学探究。教学重点:.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作出假设。2.通过观察、查阅资料、调查等方式搜集信息。教学难点:了解动物通过各种方式摄取事物以满足自身需要。教学准备:植物、图片和课件等。教学过程:ー、情景引入池塘里,几只鸭子在水里游,其中ー只鸭子尾朝上,脑袋和上半身都钻进了水里。这些鸭子在干什么?为什么鸭子的脑袋要钻进水里?二、活动一:动物的摄食1、出示兔子、小猫和鸟觅食的图片。2、讨论和交流这些是什么动物?它们在做什么?3、汇报4、小结:摄食的概念。5、观察身边的动物,了解它们通过什么方式摄取食物。6、分组交流并完成观察记录。7、汇报8、播放动物觅食的视频。9、完善小组的活动报告。10、汇报11、小结三、活动ニ: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1.思考为什么动物需要食物?食物可以提供什么给动物?
.小组交流并填写讨论记录。.展不讨论结果。.播放不同的动物觅食获得营养的视频。.思考:这些营养物质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查阅资料。.小组交流并填写讨论记录。.展示讨论结果。10、点评11、小结板书设计:物需要食物摄取食物的方式从食物中获得营养物质对事物的需求不同,它们摄取、捕捉食物的手段也各不相同蛋白质、脂肪、穗类、对事物的需求不同,它们摄取、捕捉食物的手段也各不相同k ノ教学目标.了解动物所需要的食物种类。.了解动物的食性,认识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的区别。.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动物,培养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教学重点:.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对现象发生的原因作出假设。.能通过归纳和分类的方法,区别动物的不同食性。教学难点:了解动物的食性,认识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的区别。教学准备:植物、图片和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池塘边,翠鸟刚刚捕捉到了一条鱼,正站在树枝上歇息。翠鸟吃鱼的呀!它们吃不吃果子呢?二、活动ー:动物吃什么1、介绍自己了解的动物,说说它们以什么作为主要食物。2、实地观察常见动物的觅食情况。3、思考要了解动物以什么为食,除了观察它们吃什么,观察它们的粪便是否可行。4、讨论并观察。5、汇报三、活动二:动物的食性1、观察周围的动物吃什么食物。2、完成观察记录。3、归纳动物的食性。4、分析更多的动物的食性。5、整理、分析动物的食性。6、对动物的食性进行分类。7、汇报板书设计:10动物喜欢吃什么动物的食性植物动物植物和动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教学反思.动物怎样消化食物教学目标1、动物摄取食物后,会在体内对食物进行消化,并吸收营养物质,同时排出废物2、认识动物的体内有专门用来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器官。初步了解食物被消化的过程3.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体验合作学习,愿意与他人交流。教学重点:1、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推理、概括的方法分析结果,解问题。2、能使用科学词汇陈述结果。教学难点:了解动物的食性,认识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的区别。教学准备: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在鸟类的繁殖季节,如果观察过鸟类的育雏过程,常常会见到这样的情景:亲鸟除给雏鸟喂食外,还会从鸟巢中衔走ー些东西。在教科书的情景中,小朋友们见到了啄木鸟亲鸟从树洞里衔了一块东西飞了出来,而他们刚副见到亲鸟衔了果子喂雏鸟。喂完雏鸟后,它又衔了什么东西飞走了呢?二、活动ー:吃进去的食物变成了什么1、阅读教科书的文字,了解动物摄取食物之后是怎样的。2、出示蚕食桑叶的图片。3、观察身边的动物在摄食后的排便情况。4、做记录并交流讨论。三、活动二:食物在哪里被消化。1、查找资料,了解鱼、青蛙等常见动物的消化过程。2、出示青蛙的消化系统示意图。3、食物从口腔进入青蛙消化道内,然后按照食物经过的路线,认识各个消化器官的名称和顺序(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4、认识各个消化器官的作用,从而了解食物在青蛙体内的消化、吸收的过程。5、归纳小结: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肝脏等器官,组成了青蛙等动物的消化系统。食物在消化道中被分解,有用的物质被吸收,食物残渣形成粪便后被排出体外。板书设计:11动物怎样消化食物常见脊椎动物的消化系统主要组成部分:口腔、食道、大肠和肝脏等器官。教学反思.动物需要水分教学目标.观察狗、兔等常见动物,了解动物必须喝水的事实。.通过观察身边的动物,以及查阅资料,认识水分对动物生存的意义。3.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动物,培养尊重生命的情感。教学重点:1、能从具体现象中提出可探究的问题2、能运用观察、查阅资料等方法,认识动物获取水分的方式教学难点:能从具体现象中提出可探究的问题教学准备: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几位小朋友带着小狗在草地上玩耍。妍妍从狗笼中取出了一瓶水,问波波:“你是要给小狗喂水吗?”观察常见的动物是否需要喝水。二、活动ー:它们也要喝水吗1、播放各种动物喝水的观察视频。2、交流它们是否需要喝水。3、汇报二、活动ニ:它们需要水分1、播放视频和展示图片。2、交流讨论各种动物对水分的需求。3、归纳4、思考:水是通过动物的消化系统被吸收到体内的吗?5、讨论交流6、汇报板书设计:12动物需要水分动物摄入水分的方式不同动物需要水分维持生存教学反思13.动物需要空气教学目标1、观察鲤鱼(或金鱼、鲫鱼)的呼吸现象.了解鱼在水中怎样呼吸2、观察和了解更多的动物的呼吸现象,认识它们的呼吸器官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体验合作学习,愿意与他人交流。教学重点:.能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有证据的推断。.学会用科学词汇、图示的方法对所观察的现象进行整理和分析教学难点:学会用科学词汇、图示的方法对所观察的现象进行整理和分析教学准备:课件等。教学过程:ー、情景引入客厅里,几位小朋友围在金鱼缸前。几条金鱼在鱼缸里游
动,鱼嘴ー张一合,吐着泡泡。琪琪说道:“瞧,金鱼的嘴总是ー张ー合的!”波波觉得,金鱼好像是在喝水。金鱼是在喝水吗?他们是在呼吸吗?二、活动一:鱼在水中怎样呼吸1、阅读书中的文字,了解所有动物都会呼吸2、思考:鱼是怎样呼吸的?3、观察水中的鱼,了解鱼在水中呼吸的特点4、讨论交流5、汇报6、进ー步观察鱼鳏的结构,清楚了解鳏的特点7、讨论交流8、汇报9、小结三、活动二:其他动物怎样呼吸1、播放视频2、观察这些动物的呼吸特点3、了解空气通过什么途径进入肺中4、讨论交流5、汇报6、小结板书设计:13动物需要空气脊椎动物的呼吸方式大体一致- - ->空气进入肺中的途径:空气鼻腔气管肺教学反思.养分的输送教学目标1、观察动物的全身各个器官分布的血管2、通过模拟实验,了解心脏在血液循环过程中的作用3.乐于主动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主动与人合作,分享他人的发现,体验合作的快乐。教学重点:1、能从具体现象的观察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学会进行模拟实验。教学难点:学会模拟实验教学准备:课件等。教学过程:ー、情景引入在实验桌前,四个小朋友围在ー起,桌面上摆放着青蛙、兔子等动物的知识卡片。妍妍正拿着一幅鱼在食草的图片。因为刚学过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知识,孩子们把它们联系起来,正在议论营养物质和氧是怎样运送到动物全身各处的。二、活动ー:密布全身脑袋血管网1、阅读教科书的文字,了解营养物质和氧是怎样运送到动物全身各处的2、播放玻璃猫鱼的视频,观察其体内的骨骼、内脏器官和血管网3、交流讨论4、观察鱼和兔的血液循环示意图5、认识血管的分布、心脏的位置、血液的流动方向,了解血液在循环系统中的“循环”的路线6、讨论交流7、小结三、活动二:心脏的作用1、认识鱼类心脏的大致结构2、根据教科书设计的模拟实验进行实验3、观察现象4、讨论交流血液是如何在血管中不停地流动的5、思考心脏在血液循环过程中的作用6、汇报7、小结板书设计:14养分的输送脊椎动物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心脏的作用教学反思.动物的运动教学目标.观察身边常见的ー些典型动物身体的活动,了解其与动物生存的关系.观察各种动物的运动器官,了解动物的ー些活动是通过运动器官来完成的。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不同,它们的运动器官也不同.认识多姿多彩的动物世界,产生观察动物和探索自然的兴趣;关注周围的动物,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动物,培养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教学重点:.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观察动物的运动器官和运动方式。2.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教学难点: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教学准备: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在树枝上停栖着ー只像极了枯枝的竹节虫。琪琪好奇地问道:“这段小树枝真奇怪,好像会动呢!”彬彬说:“这是ー只虫子吧?”因为它会动,所以这不是枯枝,可能是ー只虫子。动物都会动吗?为什么动物要动?二、活动ー:动物为什么要动1、播放多种动物运动的视频2、观察动物身体的运动,了解其与动物生存的关系3、思考:动物为什么要运动?4、讨论交流5、汇报三、活动二、动物的运动器官1、播放各种动物运动的视频2、观察它们的运动器官3、讨论交流它们是怎样运动的4、出示书中鸟和蝙蝠的插图5、观察这两种动物的飞行器官,并比较它们的异同6、汇报7、出示书中插图8、观察比较这些动物是怎样运动的9、讨论并汇报10、小结板书设计:15动物的运动鸟类蝙蝠飞行器官翅膀翼手小结: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不同,它们的运动器官也不同。教学反思16.专题探究:鱼鳍的作用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实验探究鱼鳍与与在水中运动方式的关系,认识鱼鳍的作用。.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动物,培养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教学重点:.学习用比较的方法观察动物的运动器官和运动方式。.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教学难点: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教学准备:课件等。教学过程:ー、用投影仪直接出示探究问题:鲫鱼在游泳时,各种鳍有什么作用?设计说明:这个探究问题是《水产动物》一节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学生也已经知道了鲫鱼的五种鳍的名称,所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使学生明确任务。二、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假设先将一条活鱼放入玻璃缸中,采用鱼缸投影活鱼,让学生仔细观察鱼在游泳时各种鳍的动作,此时学生被牢牢吸引。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鱼在向前、上浮、下潜、转弯、停留在一定水层时,胸鳍、腹鳍、背鳍、臀鳍和尾鳍分别是怎样摆动的。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引导学生作出假设:五种鳍都能使鱼体保持平衡,胸鳍、腹鳍能使鱼的身体平稳地侧立在水中,还有帮助鱼体拐弯的作用;尾鳍是鱼体前进的动カ来源,并保证前进方向。设计说明:实物投影放大,吸引住学生的眼球,激起兴趣,使他们能仔细观察。三、设计实验同学们参照技能卡,明确要确定鲫鱼在游泳时各种鳍的作用,就要设法使所观察的鳍失去原有的作用。同学们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须提醒同学们前提是不伤害鱼)。最后选取大家一致认可的方案:用绳缚住鱼鳍,观察鱼体的运动情况。设计说明:让学生体验协同合作,养成热爱动物的习惯。四、完成实验实验用具:三只大玻璃缸、三条大小基本一致的活鲫鱼、木板条、线绳实验过程:1在三只大玻璃缸上分别标上A、B、C,然后灌水。水的高度为缸高的三分之ニ左右;2对三条鲫鱼作如下处理:将第一条鲫鱼的胸鳍和腹鳍用绳子绑在躯干上,捆绑结实,不要使线松脱。然后放入A缸的水中。为了对比,观察一段时间后,松开线,使鱼恢复自由,再观察这时鱼的游泳情况。将第二条鲫鱼的背鳍和臀鳍绑在躯干上,放入B缸的水中。用两片又轻又平的木片,把第三条鲫鱼的尾和尾鳍夹住,用线绳将两块板绑紧,使鱼的尾部和尾鳍不能左右摆动。放入C缸的水中。3观察并记录每条鲫鱼的运动情况以及身体平衡情况。预期结果:A缸中的鲫鱼能够向前运动,但鱼体翻滚,无法平衡身体,东倒西歪,有时还腹部朝上。松开线后,胸鳍和腹鳍就像船桨似的不停地划水,使劲划左边的鳍,身体就向右转,划右边的鳍,身体就向左转,所以胸鳍和腹鳍既能使鱼的身体平稳地侧立在水中,还有帮助鱼体拐弯的作用。B缸中的鲫鱼游泳时,行进的路线不能保持平直,身体也有些歪斜,可见这两种鳍对鱼的身体也有平衡的作用。C缸中的鲫鱼前进得非常缓慢,拐弯也很不灵活。可见鱼的尾部和尾鳍对鱼的游泳来说,其作用至关重要,既是动カ的来源,又像船舵ー样决定着前进的方向。设计说明:实物观察,理性思维。五、得出结论:鲫鱼在水中运动时,胸鳍、腹鳍能使鱼的身体平稳地侧立在水中,还有帮助鱼体拐弯的作用;背鳍、臀鳍有保持鱼体平衡的作用;尾鳍是鱼体前进的动カ来源,并保证前进方向。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三单元运动和カ17.动了吗?教学目标通过生活经验,让学生感知判断物体是否运动需要选择其他物体作参照。教学重点:感知判断物体是否运动需要选择其他物体作参照教学难点: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教学准备:课件等。教学过程:情景引入小芳和小兰坐公车去动物园玩,小芳说:“我怎么没有感觉车已经开了?”小兰却说:“车站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我们的车开了。”为什么她们ー个人说车没开,ー个人说车开了?引出疑惑,车动了吗?活动ー:以什么作参照.在平稳行使的车上,当以车外的线路牌作参照时,你能感觉车在运动吗?如果不看车外,而且以车内的线路牌作参照,你能感觉车在运动吗?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讨论发言。.以生活中的体验让学生回忆乘坐火车时,怎么知道火车动了?乘坐电梯时,怎样知道电梯运行了?从而引导学生明确:要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先要选择其他物体作参照。活动二、哪些物体发生了运动出示课本第45页的图片,让学生比较两幅图,哪些物体发生了运动?判断依据是什么?板书设计:17车动了吗?以车内物体为参照物,车没动以车外物体为参照物,车动了教学反思18、运动的方式教学目标.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有滑动、滚动、转动、振动。.会分析描述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能够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各种运动方式的特点。.能够根据物体运动时不同的运动方式将物体进行分类。.在实验中观察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从中感受分析问题的乐趣。教学重点: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有滑动、滚动、转动、振动。教学难点:能够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各种运动方式的特点。教学准备: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学生通过玩风车观察风车的运动,讨论:风车是怎样运动的。.学生交流、汇报.师提问:谁来说ー说风车是怎样运动的?(学生可能答:风车的叶片是围绕ー个中心点在做旋转运动)二、活动ー:让兵乓球做各种运动。运用工具袋里的兵乓球,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让乒乓球做出各种运动,并描述乒乓球室怎样运动的。活动二、了解运动的方式。学生实验后让学生总结出物体运动的方式,教师用课件进ー步演示各种运动的特点。板书设计:18运动的方式滑动物体运动的方式:滚动转动振动教学反思19、运动的快与慢教学目标.知道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定时间内观察运动变化多少;观察一定运动变化所用时间多少。.认识一般常见的交通工具的速度。3,通过比较的方法学会判断物体的运动快慢,能够根据运动方式选择恰当的方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4.意识到科学方法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教学重难点:借助实验比较,明确运动快慢有两种比较方法。教学准备:小车、秒表、课件等。教学过程:ー、创设情境学校运动会刚进行完跑步比赛,琪琪和波波在看成绩公布栏的短跑成绩。教师提出问题:艳艳和波波都拿了短跑的第一名。那谁跑得更快呢?有什么方法比较谁跑得更快?二、驱动任务: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活动ー:怎样比较快慢。教师组织两个实验,并让学生完成课本的表格。实验1:测量两辆小车行驶1米所需要的时间,比较哪辆小车运动得更快。并完成课本第48页的实验记录。实验2:测量两辆小车在15秒内行驶的距离,比较哪辆小车运动得更快。并完成课本第49页的实验记录。活动二、认识交通工具的速度。通过活动ー的两个实验,学生明白物体运动的快慢与实践、距离是有关系。并通过图片和视频播放常见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车、小汽车、货车、飞机的速度。板书设计:19运动的快与慢距离相同,小车行驶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时间相同,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速度越快教学反思20.让小车动起来教学目标.知道“推”和“拉”都能启动小车。.知道推力的大小和方向改变可改变小车运动的情况。.知道需要一定大小的拉カ才能启动小车。.能用推的方法让启动、加速、转弯。.进行“小车运动情况与拉力大小是否有关系”的探究实验。.乐于和同学合作,共同探究实验。教学重点:能用推的方法让启动、加速、转弯。教学难点:进行“小车运动情况与拉力大小是否有关系”的探究实验。教学准备:小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琪琪和波波在超市里选购物品,波波选了一堆食品放在地上,琪琪推着ー辆购物车。教师提问:波波需要把食品放在购物车上,他让琪琪把车推过来。琪琪要把车绕过货架才能到波波那里,那琪琪要怎样用カ才能使小车推到目的地?二、驱动任务:怎样オ让小车启动、加速、转弯?活动ー:推小车让学生实验操作,用推的方法,怎样使小车实现启动、加速、转弯这些运动状态的改变。引导学生明白:改变用力的方向,小车就可以转弯。活动二、拉小车按照课本的实验操作,要多大的拉カ才能使小车动起来。并思考:小车的运动情况与拉力大小有关系吗?板书设计20让小车动起来推小车——改变カ的方向拉小车——加大力的大小教学反思21.给小车装上橡皮筋教学目标.知道橡皮筋被拉长时形状改变,产生了弹カ。.通过探究知道同样的橡皮筋,在弹性范围内,橡皮经缠绕圈数增多,产生的弹カ会增大,若启动同样的小车,小车行驶距离会越远。.在实验感受橡皮筋的弹カ。.能利用橡皮筋的弹カ让小车动起来,并进行“橡皮筋缠绕圈数对小车运动是否影响”的探究实验。.产生探究橡皮筋小车的兴趣。教学重点:通过探究知道同样的橡皮筋,在弹性范围内,橡皮经缠绕圈数增多,产生的弹カ会增大,若启动同样的小车,小车行驶距离会越远。教学难点:能利用橡皮筋的弹カ让小车动起来,并进行“橡皮筋缠绕圈数对小车运动是否影响”的探究实验。教学准备:橡皮筋、小车、课件等。教学过程:ー、情景引入波波和彬彬未在桌子边,讨论如何让小车自己动起来。教师提问:怎样让小车自己动起来?二、驱动任务:装上橡皮筋让小车自己动起来。活动ー:用橡皮筋驱动小车运动让学生拉拉橡皮筋,初步感知弹カ。让学生按照课本的图片给小车装上橡皮筋,转动车轮,让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松开时车轮就会转动。转动车轮时,橡皮筋被拉长,可以观察橡皮筋从粗变细,松开车轮时,可看到橡皮筋从细变粗,同时带动轮子,使轮子转动。交流汇报活动二:橡皮筋缠绕圈数对小车运动的影响在活动1中学生会发现缠绕橡皮筋后,有的小车行驶的距离远,有的小车行驶的距离近,这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按课本第53页的表格,增加橡皮筋的圈数,观察行驶距离。交流汇报。三、课堂小结: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产生的弹カ越大,小车行使得越远。板书设计21给小车装上橡皮筋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产生的弹カ越大,小车行使得越教学反思.给小车装上风帆教学目标.知道风カ越大,小车行使的距离越远。.知道风帆的角度会影响小车的运动情况。.能利用风カ让小车动起来。.经历改变风カ大小和风帆角度的探究实验,能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养成实证意识。教学重点:风カ越大,小车行使的距离越远。教学难点:风帆的角度会影响小车的运动情况。教学准备:纸风帆、小车、风扇、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琪琪和波波正看着海上航行的帆船,教师引出疑问:风帆能利用风カ为船的航行提供动カ,那如果给小车装上风帆,能不能利用风カ让小车动起来呢?二、驱动任务:给小车装上风帆,利用风カ让小车动起来。活动ー:利用风カ驱动小车。实验:让学生把风帆安装在小车上,让帆面正对着风扇,打开风扇,小车就动起来。学生交流汇报。活动二:改变风カ。实验:让学生用有三挡风カ调节风扇的风カ吹动小车,并记下小车行使的距离,完成第57页的实验记录。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风カ越大,小车行使的距离越远。活动三:改变风帆角度。比较实验:在风カ不变的前提下,让帆面正对着风扇,记录小车行使的距离。当帆面侧对车风扇时,记录小车行使的距离。学生讨论汇报:为什么小车行使的距离不同?教师帮助学生得出结论:风帆的角度会影响小车的运动情况,风帆正对着风吹,小车行驶的距离较远。板书设计风カ让小车动起来。风カ越大,小车行使的距离越远。风帆的角度会影响小车的运动情况。教学反思23.设计与制作:风帆小车教学目标.知道能利用风カ为装上风帆的小车运动提供动カ。.知道制作风帆的材料会影响风帆小车的运动情况。.能选择适合的材料制作风帆小车。.在设计制作风帆小车的过程中,反思并不断改进自己的设计制作。.在测试中反思自己的设计制作,并不断改进。.体会到产品的设计与制作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重点:选择适合的材料制作风帆小车。教学难点:在测试中反思自己的设计制作,并不断改进。教学准备:布、纸、塑料膜、剪刀、透明胶、小木棒、小车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彬彬和琪琪在商量如何做ー辆能跑得更远的风帆小车。教师提问:设计与制作风帆小车要考虑用什么材料做风帆,什么材料オ适合做风帆,哪种材料的风帆能让小车跑得更远?学生经过上一节课学生已经知道风カ的大小和风帆角度会影响小车的运动情况,在这基础上他们带着以上问题思考,再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与制作风帆小车。二、教学活动活动ー:设计小组合作讨论并设计,并把想法写下来。从风帆的材料开始设计,可以从材料的轻薄、结实等方面考虑,把设计图画下来。交流汇报活动二:制作根据上一步骤按照设计制作风帆小车。教师让学生用不同的材料做大小、形状ー样的风帆,指引学生用对比实验探寻适合做风帆的材料,可提醒学生可以用小棒做支撑。活动三:测试要求学生用同样大小的风カ驱动不同材料的风帆小车,比较哪种材料做的风帆能使小车行使得更远,并把测试情况填入实验记录。活动四:改进实验后,让学生总结风帆用哪种材料才能使小车行使更远。引导学生对比自己原来的设想,说说哪些想法要进行修正。可从改变风帆大小、形状等方面继续改进风帆小车。交流汇报。板书设计设计ーー制作ーー测试ーー改进纸改变风カ大小塑料膜改变形状布教学反思24、运动与摩擦カ教学目标.知道一个物体在另ー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会受到摩擦カ的影响。.知道接触面越光滑摩擦カ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カ越大。.学会正确使用测カ计,并会用测カ计测カ摩擦カ的大小。.进行“接触面的光滑程度与摩擦カ大小关系”的探究实验。.乐于探究摩擦カ与物体运动的关系,愿意继续探究影响摩擦カ大小的因素。教学重点:接触面越光滑摩擦カ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カ越大。教学难点:接触面的光滑程度与摩擦カ大小关系。教学准备:测カ器、课件等。教学过程:ー、情景引入琪琪和妍妍在宿舍楼的1楼,看到工人叔叔要把箱子推进电梯前,叔叔先把铺在地上的地毯收起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エ人叔叔推箱子前要先把地毯收起来?学生思考后可能会想:是不是因为地毯表面比较粗糙,推起箱子来比较费劲。二、驱动任务:地毯表面很粗糙,如果在上面推箱子会受到什么カ的影响?教师顺势导出课题。活动ー:感受摩擦カ让学生把手放在桌面、地面移动体验和感受摩擦カ的存在。学生说说感受。教师用课件出示图片:新买的鞋底花纹和旧鞋的鞋底花纹、新轮胎和旧轮胎有什么不同。同时强调物体要相互接触并且物体在运动时オ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并与学生归纳“ー个物体在另ー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活动二:摩擦カ有多大认识测カ器和并介绍使用方法。教师演示如何用测量器测カ笔袋、书包等物体在桌面运动时受到的摩擦カ。然后让学生测カ身边的物体在桌面上被拉时所受到的摩擦カ,熟练摩擦カ的测量操作。活动三:接触面的观摩程度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让学生用测量器测カ笔袋在桌面(光滑)和地面(粗糙)上拉动时所受的摩擦カ,并把数据填在实验记录上。观察讨论交流汇报引导学生小结:同一个物体,接触面越光滑,摩擦カ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カ越大。板书设计测カ工具ーー测量器,单位:牛顿,字母计作:N接触面越光滑摩擦カ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カ越大教学反思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25.认识太阳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知道是自身能发光发热的星体。.科学探究(1)通过测量阳光下和树荫下的温度,感受温度的差异,从而了解太阳会发热。(2)通过查资料的方法收集信息,了解更多的太阳知识,并运用气泡图等形式对资料进行梳理。3,科学态度(1)了解太阳的知识,对研究太阳产生兴趣。(2)乐于和同学分享自己所了解到的太阳相关知识。教学重点:通过ー组测量和观察活动,感受太阳的能量。教学难点:收集有关太阳的资料,学会用气泡图等形式梳理有关信息。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相关图片和视频)学生分组:温度计、数据记录表(温度记录、气泡图)教学过程:ー、任务驱动课本图:从生活情境产生问题:“太阳是个大火球吗?”驱动任务:感受阳光下和树荫下不同环境中的温度差异。二、活动1:感受太阳的能量。1、分组,用温度计测量太阳下的温度并记录。2、同时测量树荫下的温度并记录。3、提出:为什么阳光下温度会高ー些。4、交流5、汇报三、活动2:我了解的太阳1、教师利用视频和图片,组织并引导学生用气泡等形式梳理收集到的资料。2、学生汇报课前收集到关于太阳的相关资料。板书设计:25认识太阳阳光下的温度比树荫下高太阳:太阳巨大、太阳是恒星、太阳的质量很大、太阳表面温度很高、太阳氢和気组成……教学反思26.一天中太阳的位置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1)知道一天中不同时刻下影子的方向和长短的变化是有规律的。(2)知道太阳的视运动规律是东升西落。(3)知道太阳在一天中的位置变化规律。2,科学探究(1)能通过观察、记录,描述一天中阳光下影子的方向和长短的规律变化。(2)能通过运用适当的工具观察、测量、记录一天中的太阳方向和太阳高度角,分析出太阳位置的变化规律。(3)培养长期坚持观记录的实验能力。3.科学态度:培养能从身边的自然现象中发现其科学原理的能力,从而产生对自然探究的兴趣。教学重点:观察、记录,描述一天中阳光下影子的方向和长短的规律变化。教学难点:观察、测量、记录一天中的太阳方向和太阳高度角,分析出太阳位置的变化规律。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相关图片和视频)学生分组:观测仪、量角器、指南针、橡皮泥、棉线、吸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课本图:从生活情境产生问题:“为什么影子会产生变化?他是怎么变化的?”驱动任务:阳光下影子的长短和方向有没有变化?二、活动ー:阳光和影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知道阳光照射物体会产生影子,然后让学生选定校园的旗杆来观察影子的变化,提醒学生从影子的长短和方向观察变化。活动ニ:观测一天中太阳的位置。从生活经验除法,让学生了解太阳东升西落的运动规律,知道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有变化的。并强调让学生从太阳方向和角度观察。课件介绍观测仪和使用方法,指导学生制作简易观测仪。把观测仪放在阳光下,用指南针调整观测仪的方向。和竿影方向相反的就是太阳的方向。将观测仪竖竿顶端和地面竿影末端连成一条直线,直线与地面所形成的夹角就是当时的太阳高度角。让学生记录8时、10时、12时、2时、4时太阳的方向和太阳高度角,填好观测记录表。学生分析数据,认识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规律:太阳从东边升起,再从西边落下,阳光和地面呈的夹角从小到大,再由大变小。教学反思26一天中太阳的位置教材分析:这ー节课是《地球、太阳和月球》单元的第二课,这ー课以阳光下的影子变化为切入点,观察影子变化的规律,并利用观察仪记录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其变化。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一天中不同时刻下影子的方向和长短的变化是有规律的。(2)知道太阳的视运动规律是东升西落。(3)知道太阳在一天中的位置变化规律。.科学探究(1)能通过观察、记录,描述一天中阳光下影子的方向和长短的规律变化。(2)能通过运用适当的工具观察、测量、记录一天中的太阳方向和太阳高度角,分析出太阳位置的变化规律。(3)培养长期坚持观记录的实验能力。3.科学态度培养能从身边的自然现象中发现其科学原理的能力,从而产生对自然探究的兴趣。教学重点:观察、记录,描述一天中阳光下影子的方向和长短的规律变化。教学难点:观察、测量、记录ー天中的太阳方向和太阳高度角,分析出太阳位置的变化规律。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相关图片和视频)学生分组:观测仪、量角器、指南针、橡皮泥、棉线、吸教学过程:一、任务驱动课本图:从生活情境产生问题:“为什么影子会产生变化?他是怎么变化的?”驱动任务:阳光下影子的长短和方向有没有变化?二、活动1:阳光与影子。1、提出:观察阳光照射物体产生的影子在不同时刻有什么变化?影子的长短和方向都有变化吗?2、学生交流、分享课前布置的观察任务:阳光照射物体产生的影子在不同时刻有什么变化。3、引导发现太阳有东升西落的视运动规律和太阳的视运动规律形成的影子方向和长度的规律性变化小结:阳光照射物体产生的影子在不同时刻长短和方向都会有变化。太阳有东升西落的视运动规律。(当然这种规律只是我们在地球上观察到的现象,并不等于太阳围绕地球转动。)三、活动2:观测一天中太阳的位置。1、提出:活动1中,我们知道一天中的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有变化的,但怎么变化?太阳在每ー时刻具体在什么位置呢?2、利用教科书的2幅图片资料示范利用观测仪进行观测的方法。3、小结:判别太阳的方向和太阳高度角。(先利用指南针定位,再利用方向板上竿影的方向判断与其相反的就是太阳的方向。再将观测仪竖竿顶端和地面竿影末端连成一条直线,直线与地面所形成的夹角就是当时的太阳高度角。)4、看图例示范,制作观测仪。利用方向板和量角器尝试记录太阳方向和太阳高度角。5、参照“妍妍的观测记录”分析“太阳高度角折线图”,并找到规律。小结:太阳从东边升起,再从西边落下,阳光和地面呈现的夹角从小变大,再从大变小。四、课外探索: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观测、记录太阳方向和太阳高度角,填写观测记录表。板书设计教学反思27.太阳钟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1)科学日畧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2)知道日暑是根据阳光下影子具有规律性变化的原理制成的。2、科学探究。(1)能利用简单的材料根据日尋的计时原理制作简单日展。(2)能使用自制的简单日唇测量时间。3、科学态度。(1)意识到可以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2)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教学重、难点。1、认识太阳钟的制作原理。2、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太阳钟。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电筒。学生准备:学具袋、圆筒纸盒、细木棍(长竹签)、橡皮泥、记号笔等。教学课时:ー课时。教学过程。ー、谈话引入。リ帀:哪位同学能告诉我现在几点了?生:马上说出时间。リ帀:你们是通过什么知道现在的时间?生:手表,课室的钟。リ帀:那么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判断时间的变化呢?生:自由回答。リ帀: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同时板书:太阳钟。二、探究新知。活动ー:初步认识太阳钟。1、介绍牛顿的故事。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日影的移动反映着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太阳在天空的运行是匀速的,利用这个规律,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就做过这样ー个太阳钟。(教师边演示)他在空地上插根棍子,每隔2小时,在棍影的终点放ー块石头做记号,(利用电筒照射光,产生棍影)记下时间。他利用摆石头记影子,又在石头上记时间,看!多简单,多巧妙的太阳钟就做成功了。他做的这个太阳钟据说在村上用了70多年,人们把这个太阳种称之为“牛顿钟”。2.认识日暑。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课本第68页的日辱介绍,并重点然是日辱有唇针和唇面组成,畧面上的刻度表示一天中的时刻。并接受古代记录时间的十二时辰。日辱是根据阳光下影子具有规律性变化的原理制成的。活动二:自制简易太阳钟引导学生根据日号的计时原理制作一个简单的太阳钟。根据江门的纬度为22°,指导学生调整唇面倾斜角度。板书设计2y太阳钟日轡:轡针和轡面教学反思28.认识地球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1)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2)知道地球的表面由陆地和海洋组成。知道陆地的地形主要有丘陵、山地、高原、盆地五种类型。3)了解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组成。2、科学探究。(1)能通过探究实验,依据现象推理得出地球是ー个球体。(2)通过观察,能用关键词描述五种地形类型的主要特征。3、科学态度。(1)培养对研究地球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并收集相关信息。(2)关心我国的基本地形情况,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通过实验知道地球的形状是ー个球体,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组成。。2、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地形探究兴趣。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小船、雨伞、地球仪、中国地形图、煮熟的鸡蛋、橡皮泥。教学课时:ー课时。教学过程:ー、创设情境海边,几个小朋友在看驶向远方的帆船,帆船离得很远,看不到船身,只能看到船帆,琪琪问:“为什么只看见船帆而看不见船身呢?”学生之前已经具有“地球是ー个球体”的感念,但怎么能证明呢,引发学生思考“这与地球的球体特征是否有关?”二、驱动任务:地球是球体吗?活动ー:了解地球的形状提问:如果地球是方的,会出现这种情况吗?让学生模拟平地效果,用伞面模拟球体效果,使用模拟小船从观察者的进出拉向远处。在桌面模拟实验中,小船会再尽头突然整个消失不见,在伞面消失时船帆还能看见。这样,学生就能直观并深刻地感受到地球是ー个球体。活动ニ:认识地表的特征课件播放图片,认识陆地的地形特征,认识丘陵、山地、高原、平原、盆地等五种地形。三、活动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视频播放地球的内部结构短片。认识地壳、地幔和地核。板书设计:认识地球地球的表面特征:山地——海拔较高、坡度陡、起伏大丘陵ーー坡度和缓、山顶浑圆,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平原ーー海拔较低、宽广、平坦高原ーー海拔较高、边缘陡峭、地面平坦开阔盆地ーー四周被山地环绕、中间地势较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教学反思.探究技能:制作模型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1)知道可以通过研究模型来研究原型的形态和特征。(2)知道地形模型能够表现某种地形原型的特征。2科学探究(1)能利用简单的材料根据地形原型的特征制作模型。(2)能通过地形模型来了解地形原型的特点。3、科学态度(1)激发探究地形的兴趣。(2)乐于尝试用多种材料完成制作。教学重难点利用简单的材料,根据地形原型的特征制作模型教学准备报纸、液体胶水、颜料、毛笔、橡皮泥等教学过程ー、了解认识地形模型地形模型能够形象地表现某种地形原型的特点,让人们能对地形产生直观的认识。这节课,我们以盆地为例,ー起学习并制作盆地地形模型,通过盆地地形模型的构建,加深同学们对利用制作模型的方法表现事物的特征。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二、确定主题制作地形模型的第一步,是确定地形原型的类型。这节课我们就以盆地为主题开始研究。三、研究原型确定地形原型后,我们可以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手机相关地形的信息,了解原型的特征。在确定地形原型后,需要收集相关的资料,分析其中的信息,充分了解原型的特征。教科书呈现的示例是塔里木盆地的卫星遥感影像图,教师或学生还需要收集更多的资料,如地形实拍图,地形航拍图、等高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在结合资料的同时,进ー步深入研究盆地原型的地形特征。盆地地形原型的特征:四、构思模型知道地形原型的特征,但如何体现出来,还需要从很多方面进行思考,教科书上的任务对话也提示了要从模型的大小、采用什么材料、怎么制作、怎么体现原型的特征等方面去构思如何制作这个地形模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建议模型以A4纸大小为范围,可利用纸张、橡皮泥、沙土等材料为主体,用胶水、白乳胶等为粘合剂,把材料捏成设计好的形状,粘合后再进行涂色处理,其中山体的颜色一般以褐色或深绿色为主。五、制作模型制作模型的基本步骤:①、先按照原型的特征制作地形主体(或者制成零件再粘合成主体);②、再利用颜料涂成和原型相似的颜色;③、和原型进行对比,及时修改;六、模型应用制作地形模型后和同学交流,介绍自己制作的地形模型,是如何体现原型的特征的。通过交流,同学间能了解更多的地形原型的特征。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认识月球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1)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2)知道月球每天东升西落的视运动规律。(3)知道能使用天文望远镜等工具进ー步观测星体。2、科学探究(1)通过探究实验,依据现象推测出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2)能利用天文望远镜进ー步观测月球。(3)通过观察比较,推测出月球每天的视运动规律是东升西落。3、科学态度激发研究月球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感受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以及了解月球每天的视运动规律是东升西落。教学准备涂黑的乒乓球、手电筒、天文望远镜等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生活情境:在海边上,圆圆的月亮挂在天上,海面上的船清晰可见,妍妍说:“月亮发的光真亮啊!”波波却说:“月亮应该不会发光吧?”产生问题:几乎所有人都见到过夜晚的月光,它也能照亮物体。但和太阳不同,月球不能自己发光,学生也有这个常识,于是他们就会有疑惑,这月亮的光从哪里来?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二、驱动任务:月光从哪里来?活动1:月光从哪里来指引学生做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光的模拟实验。模拟实验中,用涂黑的乒乓球模拟不会发光的月球,用电筒光模拟太阳光,可以比较电筒光照射和不照射乒乓球的两种实验现象,我们会发现电筒光照射到乒乓球后,被照射到的乒乓球黑色表面会亮起来,模拟实验充分说明月光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光。这个实验也为后续研究月相成因打下基础。活动2:观测月球学生用肉眼观测月球,能看到月球上许多阴暗区域,但用肉眼不能清楚地观察这些阴暗区域,可以引导他们使用观测工具一ー天文望远镜进ー步观察月球。这时,教师应提出使用天文望远镜的基本要求,就是要选择好观测地、天气和日期,并引导学生注意如何使用天王望远镜。使用天文望远镜的方法是:首先,选择视野开阔的地方放置天文望远镜。其次,用寻星镜对准目标星体:①在镜筒外沿着镜筒延伸的方向,先用眼睛寻找目标星体;②在寻星镜内,利用调节手柄从不同水平方位和不同高度等方面进行搜索;发现目标星体后,将其置于视野的中央。最后,用主镜观测目标星体。活动3:月亮升起来了我们都知道,太阳的视运动规律是东升西落;但相对于太阳来说,月球的视运动规律是较难观察的。那究竟月球从什么方向升起来,又从什么方向落下去呢?我们建议学生在同一个晚上同ー个地点的不同时刻观测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通过比较位置的变化推测得出月球的视运动规律。教科书呈现的ー组图片就能体现月球的视运动规律,这组图片分别由19:00、19:30、20:00三个不同时刻的月球位置图的组成,图上还标明东、西方向,让学生能从图片就能观察到月球从东往西运动,能推测出月球从东边升起来、从西边落下的视运动规律。三、课堂小结与分享交流1、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2、知道月球每天东升西落的视运动规律。3、知道能使用天文望远镜等工具进ー步观测星体。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月相变化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1)知道有不同的月相(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2)知道月相有每月经过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再到新月的变化规律。了解月相变化的成因。2、科学探究(1)能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月相,找出月相变化的规律。(2)能依据模拟实验的现象推理、分析并得出月相变化的成因。3、科学态度具有长期坚持观察的学习精神。教学重难点知道有不同的月相,坚持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的月相,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及成因。教学准备课件、月相变化动态gif、乒乓球、手电筒教学过程ー、情境导入生活情景:在电影院,影片中的嫌疑犯辩解道,“我昨晚借着月光,看见他从牛棚中偷走了牛”。但警察却说,“那天根本不可能有月光!”看电影的小朋友就有了疑问,“为什么那天没有月光呢?”产生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月相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学生ー般都知道有几种不同的月相,间接的会认为每天都可以看得见月亮(除了天气原因外)。而且学生不会每天去观察月亮,因此极少会有学生知道新月的存在,自然也就不了解在新月的时候是没有月光的。于是就会产生疑惑,“为什么警察这么肯定没有月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二、驱动任务:什么时候月亮没有月光呢?活动1:月有圆缺变化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都见过月亮哪些样子啊?学生经过交流,他们会发现月亮有多种形状,有的时候像圆盘,有的时候像镰刀……这时,教师提出月相的概念,月相是对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部分的状态的称呼,并通过图片让学生认识几个典型的月相及其名称:满月、上弦月、下弦月、蛾眉月。在认识月相的基础上进ー步提出“弯弯的蛾眉月怎么就变成了圆月?”引导学生思考月相是如何变化的。活动2:月相变化有规律月相是有变化的,经常在农历十五的时候能见到满月,月相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教科书上的表格是妍妍从满月开始,在ー个月内每天观测月亮,记录下来的月相,同学们分析妍妍的月线观测记录,你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了吗?21教育网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能发现,月相呈现“满月ーー下弦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大数据中心运营维护合同
- 2024年建筑工程设计与咨询合同
- 2024年度航空公司机票代理合同
- 2024年度环保工程与技术咨询合同
- 幼儿食品课件教学课件
- 美术课件价格教学课件
- 尿道异物课件教学课件
- 2024年塑料纤维生产加工许可合同
- 2024年建筑人才中介服务协议
- 2024年度南京市存量房购买合同
- AQL抽样检验表(标准版本2(1).0)
- 安阳师范学院校级教学团队推荐表
- 收款确认单(新)(共4页)
- 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素质测评(附答案)
- 国民经济动员中心申报材料
- 流式细胞术报告单解读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绩效考核及奖金分配制度
- 外贸_询盘的分析与回复(精)
- 数独骨灰级100题
- 基于HTML5技术的动漫宣传介绍网站的设计与实现
- 江苏省电力公司配电网管理规范实施细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