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_第1页
流行性乙型脑炎_第2页
流行性乙型脑炎_第3页
流行性乙型脑炎_第4页
流行性乙型脑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专心---专注---专业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流行性乙型脑炎目录培训目的了解乙脑基本知识、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掌握乙脑疫苗接种、流脑疫情控制等知识。培训方式□授课□讨论√授课+讨论□其他(请注明)培训课时2学时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经媒介蚊虫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急性传染病,夏秋季为发病高峰。病死率和致残率高,作为一种以儿童为高发人群的传染病,乙脑严重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一、概述我国是乙脑高流行区,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季节,流行地区分布与媒介蚊虫分布密切相关。除西藏、新疆、青海3个省、自治区外,其余省份均有流行。20世纪50~70年代曾发生3次乙脑流行。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乙脑疫苗(JEV)在我国的大规模使用后,乙脑发病率明显下降,基本控制了全国范围的流行。(一)病原学乙脑病毒属黄病毒科,是一种球形的单链RNA病毒。乙脑病毒抗原比较稳定,虽然有3个血清型:JaGAr、Nakayama和Mie,但3个血清型之间广泛交叉,因此也可认为乙脑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抗原性比较稳定。乙脑病毒不耐热、也不耐酸,对低温及干燥抵抗力较强,对常用消毒剂碘酊、乙醇、酚类和有机溶剂敏感。(二)临床表现人感染乙脑病毒后潜伏期为4~21天,一般为10~14天,感染后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出现一般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或呈一过性发热,极少数发生脑炎。临床以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发热2~3d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重症患者可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或瘫痪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致死,个别重症患者残留后遗症。典型病例可经过初热期、极期、恢复期后恢复。临床一般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极重型。(三)流行病学乙脑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属于蚊类媒介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感染后绝大部分呈隐性感染,仅少数人发病。1、传染源人血中病毒数量较少,病毒血症很快消失,不是乙脑的主要传染源。自然界中有60多种动物可感染乙脑病毒,尤其是猪感染数量多,感染率高,病毒血症期长,又属单年生长动物,更新率快,感染高峰期比人类流行高峰期早1~2个月,为主要传染源。2、传播途径乙脑主要经蚊虫叮咬及吸血传播。其传播媒介是生活在水稻田、沼泽地、水库、水沟里的雌性蚊虫。三带喙库蚊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现已证实蚊虫可携带乙脑病毒越冬而成为长期宿主。另外,蠓和螨也可能是乙脑的传播媒介。3、易感者人群普遍易感,但<10岁儿童最易感。感染后绝大多数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仅有极少数发病。其显性与隐性感染的比例为1∶25~1∶1000。乙脑无论是隐性或显性感染,均能获得较强的免疫力,再次发病者极为罕见。4、流行现状和特征(1)地区性:乙脑主要在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分布在北纬8°~50°、东经65°~135°地域。国际上曾认为华莱士线是乙脑流行的区域分界线,乙脑主要在该线以西和以北流行。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原来为非乙脑流行区的国家或地区也发现乙脑流行,显示乙脑流行区域已突破华莱士线向南扩散,该病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除新疆、青海、西藏无病例报告外,其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发病。(2)季节性:发病的高峰季节为夏秋季,南方较早,纬度越高,流行越迟。乙脑流行的周期性主要受自然因素对媒介昆虫孳生条件和人群免疫水平的影响。(3)人群分布:10岁以下儿童发病最高,病死率约3.9%~6.9%。在流行区,成人被带毒蚊子多次叮咬后隐性感染而普遍获得免疫力;儿童带有乙脑抗体的比例较少,所以最为易感。但随着对儿童接种JEV的普遍开展,乙脑病人发病年龄构成也发生变化,并开始向大年龄推移。在非流行区或有较高接种率的流行区,成人发病所占比重正在上升。(四)诊断标准居住或去过乙脑流行地区、且在蚊虫滋生季节发病,起病急、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实验室:WBC10-20,中性粒细胞达80%以上,1个月内没有接种乙脑疫苗者,血液和脑脊液乙脑IgM抗体阳性,急性期血清IgG抗体4倍及以上升高,血液和脑脊液病毒培养阳性,或PCR检出特异性核酸均可作出明确诊断。(详见WS214-2008)(五)治疗原则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治疗药物,早期可试用利巴韦林、干扰素等。应采取积极的对症和支持治疗,维持体内电解质和水的平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控制高热、抽搐及呼吸衰竭是抢救乙脑患者的关键,要加强护理,降低病死率和减少后遗症的发生。二、发现与报告(一)发现通过常规疫情(网络直报)监测、乙脑监测系统、主动监测等渠道发现病例和疫情。(二)报告1、个案报告及要求医疗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乙脑病例和乙脑疑似病例,应遵循疫情属地化管理原则,于24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报告。2、暴发疫情的报告及流程(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标准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规定,1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例及以上乙脑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的需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上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网络直报。(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标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乙脑疫情波及2个以上县(市),且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一周内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乙脑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确认。(3)报告时限和程序获得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信息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疾控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尽快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调查,如确认为实际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根据不同的级别,及时组织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如尚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由专业防治机构密切跟踪事态发展,随时报告事态变化情况。(4)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等。整个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中信息还应形成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三、流行病学调查(一)个案调查应调查了解病人、疑似病人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发病前25天内是否到过乙脑流行地区、蚊虫叮咬史、乙脑疫苗接种史等,认真填写“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个案调查表”(详见附表1)。乙脑病例个案调查表于调查后及时录入数据库,并通过网络上报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对传染病报告卡内容进行核实与订正,使乙脑个案调查与传染病报告卡内容基本信息一致。6个月后进行病例随访调查,填写并录入原个案调查表,原始个案调查表由开展调查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保存备查。(二)暴发疫情调查1、组织与准备出现乙脑暴发疫情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接到疫情报告后及时(12小时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疫情进行核实、确定疫情波及范围,及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实施相关控制措施。根据需要,可请求上级部门给予技术支持和指导。按照预定相关应急调查计划、预案,调查单位应迅速成立现场调查组,调查组成员一般包括有关领导、流行病学工作者、临床医生、实验室工作人员消杀灭及其它相关人员。根据疫情的实际需要,携带必要的调查、取证、采样设备、防护用品、杀虫灭蚊药械和相关书籍、调查表格等。2、调查内容与方法(1)收集背景资料通过查阅资料、咨询当地相关部门等方法了解当地的人口资料(如最新的人口总数、年龄别构成、流动人口数),生猪饲养情况、村(居)民居住及环境状况、居室防蚊条件、医疗机构及预防接种门诊分布情况等。查阅既往5年乙脑监测资料、病原学监测资料以及免疫预防相关资料,包括:预防接种卡证建立情况、常规接种率报告、既往接种率调查结果、乙脑抗体水平监测资料、冷链系统监测资料、新生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漏种补种情况、流动人口儿童预防接种相关资料等。(2)建立病例定义根据疫情概况,结合诊断标准,限定发病时段、地点和人群,建立病例定义。一般来说,定义病例最好运用简单、容易应用和客观地方法。在病例定义时,有或没有实验室数据的均可接受。现场调查早期建议使用“较为宽松”的病例定义,以便发现更多可能的病例。(3)主动搜索病例在当地主要医疗机构和个体诊所采用查看门诊日志、住院病历等临床资料,入村入户调查等方式主动搜索高热、惊厥病人。对于搜索和报告的病例(包括疑似、临床和确诊病例)应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的采集。调查内容包括:病例基本情况、发病经过和就诊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转归情况、居住环境、人口流动、个人暴露史、密切接触者情况等。(4)资料收集及三间分布收集本次疫情中病人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测资料;查明本次疫情的分布情况,如年龄、性别、地址、职业、发病率、病死率、死亡率等,确定疫情发生的范围和流行特点;调查疫区人口资料、患者及居民居住环境、自然环境等流行因素;了解疫区猪及蚊虫等动物的种类、分布、密度及感染情况;调查人群免疫水平和感染状况等。(5)流行因素调查①三间分布A、时间分布通过对发病时间的统计学描述,根据首发病例时间和潜伏期推算暴露时间,确定疫情的类型。B、地区分布通过描述发病的地区分布,看其是否有地区聚集性或波及多个地区,从而对疫点(疫区)的划分提供依据。C、人群分布分析不同特征人群中该病的分布,寻找病例与健康者的差异,提出病因假设及其他潜在的危险因素。分析病例的特征,如年龄、性别、疫苗接种史、种族或其他相关信息。②建立假设并验证根据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病例“三间分布”的特征,形成暴发疫情原因的初步假设,并通过进一步的流行病学研究分析加以验证。四、标本采集和实验室监测(一)标本采集血清学检验所需标本主要为病人的血液和脑脊液以及动物宿主血液。而病毒分离所需标本主要有病人的血液、脑脊液及尸检标本。1、脑脊液:发病1周内采集1~2ml脑脊液,进行病毒培养分离、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按医疗操作规程由医护人员采集。2、血液:抽取病人全血2~4ml,进行抗体测定、病原培养分离、核酸检测。要求在发病1周内采集第1份血液标本,发病3~4周后采集第2份血液标本2ml;若第1份血液标本/脑脊液标本实验室病原学检测阳性或乙脑特异性抗体IgM为阳性,可不采集第2份血液标本。医疗机构要采集双份脑脊液和血液标本,其中1份供自行检测用,另1份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不能进行上述检测的医疗机构只需采集1份标本。(二)标本储存及运送:标本采集运输和检测工作要严格遵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的规定。1、专人负责保存及运送标本。2、详细填写标本送检表,同时将标本分装,0.5毫升/管。3、需尽快运送至上级单位,应采用冷藏装置(建议使用液氮运送)并在24小时内运达。若短期保存(3天以内),则需冷冻(-20℃)保存。4、标本至实验室后,应尽快接种细胞进行病毒分离,若未能接种则标本需冷冻(≤-70℃和/或液氮)保存。(三)标本检测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ELISA法,检测血清中出血热特异性IgM、IgG,进行血清学检测。采用组织细胞培养法、新生乳鼠接种法等进行乙脑病毒分离,应用PT-PCR进行乙脑病毒特异性核酸检测。五、预防控制措施采取预防接种、控制媒介传播、健康教育和加强监测等综合性防治措施。(一)积极救治病人对病人救治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应当按照属地化的原则就地隔离治疗,要尽早采取规范治疗,避免或减少严重并发症。如因病情严重需要转院治疗,必须采取严密的转运救护措施。在农村地区要组织医疗专家小组对收治病人的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技术指导,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乙脑病例收治医院要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病例的转归情况。(二)开展预防接种,保护易感人群1、常规免疫接种我国已将乙脑疫苗纳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目前使用的乙脑疫苗有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两种,各地可根据情况决定接种疫苗的种类。免疫程序为乙脑灭活疫苗:儿童8月龄接种2针次,间隔7~10天;18~24月龄和6周岁时各再免疫1针次。乙脑减毒活疫苗:儿童8月龄接种1针次,18~24月龄和6周岁时各再免疫1针次。2、应急接种需要开展应急接种以控制乙脑爆发时,应根据本次疫情流行特征和人群免疫状况,确定应急接种覆盖地区、目标人群和实施时间等,并报省级卫生主管部门批准。省级卫生主管部门接到下级卫生主管部门关于开展应急接种控制乙脑爆发疫情的请示,应当自接到报告时起12小时内给予答复。应急接种活动应周密组织,认真实施。要加强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报告与处理,防止预防接种事故的发生。接种活动实施完毕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将接种疫苗种类、接种对象和范围、接种人数等情况,逐级上报。(三)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利用各种媒体及途径广泛开展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普及预防接种和灭蚊防蚊预防乙脑的知识,提高居民参与防病的意识。教育儿童家长自觉参与乙脑疫苗接种活动,教育公众积极采取灭蚊、防蚊措施,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四)加强媒介控制,切断传播途径消灭蚊虫孳生地,对畜圈、厕所等三带喙库蚊孳生地进行药物灭蚊。居室内采取灭蚊、防蚊如安置纱门、纱窗和蚊帐等措施,儿童外出时在身体暴露部位涂抹防蚊液,以防蚊虫叮咬。结合实际,大力开展以灭蚊、消灭蚊虫孳生地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为重点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降低蚊虫密度,切断传播途径,减少人群感染机会。(五)开展疫情监测除按照《全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要求,开展流行病学监测、疫苗接种率监测、实验室监测外,还应根据疾病控制的需要开展以下监测:1、人群免疫状况监测按年龄分组(<1岁、1~2岁、3~4岁、5~6岁、7~14岁、15~19岁、20~59岁、≥60岁),每个年龄组随机选择30~50人在乙脑流行季节前及流行季节后各血液标本1次,了解人群免疫水平。2、媒介蚊虫监测(1)蚊虫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消长调查。在开展人群免疫水平调查的村设立蚊虫观察站,进行蚊虫种类、密度、季节消长等调查。选择人房、畜房和室外各3个点,分别于每年的4~10月进行,每半月1次。(2)待所捕获的蚊虫胃血消化完毕后,冷冻处死,鉴定分类,将蚊虫置液氮保存待分离病毒。3、宿主动物(家猪)血清学监测选择上一年11月以后出生、尚未经历乙脑流行期的仔猪10头作为观察对象,每头猪从流行季节前的3个月至10月下旬每旬采耳静脉血1次,检测乙脑抗体。4、急性病毒性脑炎监测在发生地县级及以上医院开展急性病毒性脑炎监测,所有诊断为急性病毒性脑炎的病例要按照疑似乙脑病例的要求,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集血和/或脑脊液标本,进行乙脑病毒分离与抗体检测。六、调查报告撰写在一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处理结束后,应迅速撰写业务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应遵循时效性、真实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创造性的原则。格式和内容包括标题、前言、基本情况、核实诊断、流行特点描述、病因或流行因素假设与验证过程的描述、防制措施与效果评价、建议、小结、报告单位和报告日期。七、保障措施应加强对卫生行政部门领导、疾控人员、临床医护人员等的培训、强化疫情调查的组织领导、落实应急处理物品和器械准备、加强乙脑监测工作督导和健康人群免疫水平监测等。八、附件附表1: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病例个案调查表附表2:乙脑病例标本送检表

技术要点乙类传染病。潜伏期:为4~21天,一般为10~14天病原学:只有1个血清型,抗原性比较稳定。流行病学:人畜共患,隐性感染多。猪是重要传染源,经蚊虫叮咬及吸血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主要在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发病的高峰为夏秋季,10岁以下儿童发病最高。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意识障碍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致死或残留后遗症,再次发病者极为罕见。诊断标准: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乙脑IgM抗体阳性,病毒培养阳性。治疗原则:无特效药物,可试用利巴韦林、干扰素等。对症和支持治疗,维持电解质和水的平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控制高热、抽搐及呼吸衰竭。发现与报告:城镇6小时、农村12小时。突发事件相关信息:1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例及以上乙脑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的需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上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网络直报。现场调查:了解发病前25天内是否到过乙脑流行地区、蚊虫叮咬史、乙脑疫苗接种史等。6个月后进行随访。样品采集和运输:脑脊液2ml,血液4ml,-20℃保存,间接免疫荧光方法、ELISA法检测。实验室检查:除个别专门实验室外其余都不能开展。防控措施:积极救治病人、加强媒介控制、开展疫情监测、预防接种或应急接种。特异性措施:无。健康教育:宣传乙脑防控知识,鼓励自觉接种疫苗。效果评价:按照计划定期开展免疫成功率、人群免疫水平和疫苗效价监测。

思考题:一、选择题1、我国是乙脑高流行区,流行地区分布与分布密切相关。①蚊虫②苍蝇③老鼠④猪⑤飞禽2、乙脑病毒①属黄病毒科,②是一种球形的单链RNA病毒,③有3个血清型,④抗原性稳定,⑤抗原性不稳定3、乙脑主要经蚊虫叮咬及吸血传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另外蠓和螨也可能是乙脑的传播媒介。①三带喙库蚊②按蚊4、人群普遍易感,但<10岁儿童最易感。感染后绝大多数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仅有极少数发病。其显性与隐性感染的比例为①1∶15~1∶1000②1∶20~1∶1000③1∶25~1∶1000④1∶30~1∶10005、媒介蚊虫监测内容包括:①种类②数量③分布④雌雄⑤季节消长参考答案:1、①,2、①②③④,3、①,4、③,5、①②③④⑤二、简答题1、乙脑临床表现:参考答案:以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发热2~3d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重症患者可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或瘫痪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致死,个别重症患者残留后遗症。典型病例可经过初热期、极期、恢复期后恢复。临床上一般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极重型。乙脑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属于蚊类媒介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感染后绝大部分呈隐性感染,仅少数人发病。2、乙脑传染源:参考答案:人血中病毒数量较少,病毒血症很快消失,不是乙脑的主要传染源。自然界中有60多种动物可感染乙脑病毒,尤其是猪感染数量多,感染率高,病毒血症期长,又属单年生长动物,更新率快,感染高峰期比人类流行高峰期早1~2个月,为主要传染源。3、乙脑疫苗如何接种:参考答案:我国已将乙脑疫苗纳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目前使用的乙脑疫苗有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两种,各地可根据情况决定接种疫苗的种类。免疫程序为乙脑灭活疫苗:儿童8月龄接种2针次,间隔7~10天;18~24月龄和6周岁时各再免疫1针次。乙脑减毒活疫苗:儿童8月龄接种1针次,18~24月龄和6周岁时各再免疫1针次。

附表1: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个案调查表病例编码□□□□□□□□□□□一般情况1.1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编号*:1.2身份证号*:□□□□□□□□□□□□□□□□□□1.3报告日期*:20年月日□□□□/□□/□□1.4调查日期*:20年月日□□□□/□□/□□1.5患者姓名**:(患儿家长姓名:)1.6性别**:①男②女□1.7出生日期**:年月日□□□□/□□/□□1.7.1(如出生日期不详,实足年龄**:年龄单位:岁月1.8病人属于**:(1)本县区(2)本市其他县区(3)本省其它地市(4)外省(5)港澳台(6)外籍□1.9患者职业**:□幼托儿童(2)散居儿童(3)学生(大中小学)(4)教师(5)保育员及保姆(6)餐饮食品业(7)商业服务(8)医务人员(9)工人(10)民工(11)农民(12)牧民(13)渔(船)民(14)干部职员(15)离退人员(16)家务及待业(17)其他(18)不详1.10居住情况:⑴散居⑵集体(托幼、学校、工地)⑶流动人口⑷其他⑸不祥□1.11户籍地**:口①本县区户口②本省其他县区户口③外省户口1.11.1若是非本县区户口,本县居住时间*:①<25天②≥25天,<3个月②3~11个月③≥1年1.11.2发病前25天内外出情况,及其外出范围*:①到本市其它县②到本省其它市③到外省(标明)④本省+外省⑤无外出史1.12联系人**:联系电话:工作单位:1.13家庭现住址(详填)**:省地(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门牌号)二.发病情况2.1发病日期**:20年月日(病原携带者填初检日期或就诊时间)□□□□/□□/□□2.2就诊日期*:20年月日□□□□/□□/□□2.3发病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病例报告单位:2.5病例报告单位级别:①村级②乡(镇)级③县(区)级④市(地)级⑤省级⑥其它□2.6住院日期*:20年月日□□□□/□□/□□2.7入院诊断*:①疑似病例②临床诊断病例③实验室确诊病例④其它□2.8临床诊断日期**:20年月日□□□□/□□/□□2.9临床分型*:①轻型②中型③重型④极重型□2.10出院日期**:20年月日□□□□/□□/□□2.11死亡日期**20年月日□□□□/□□/□□2.12出院诊断*:①临床诊断病例②实验室诊断病例③排除病例④未定⑤其它□三.临床表现3.1临床症状3.1.1起病急*:①是②否⑨不详□3.1.2发热*:①有②无⑨不详□3.1.2.1如有发热*:①<39℃②39℃~40℃③3.1.3头痛*①剧烈②轻微③无④年龄小,难以判断⑨不详□3.1.4头晕*①有②无③年龄小,难以判断⑨不详□3.1.5腹痛*①有②无③年龄小,难以判断⑨不详□3.1.6腹泻①有②无⑨不详□3.1.7恶心①有②无③年龄小,难以判断⑨不详□3.1.8呕吐*①有②无⑨不详□3.1.8.1如有呕吐,喷射性呕吐*①有②无⑨不详□3.1.9精神萎靡*①有②无⑨不详□3.1.10易激惹①有②无⑨不详□3.1.11嗜睡*①有②无⑨不详□3.1.12烦躁*①有②无⑨不详□3.1.13惊厥①有②无⑨不详□3.1.14意识障碍*①有②无⑨不详□3.1.15抽搐*①局部肌肉小抽搐②反复抽搐③反复或持续性强烈抽搐④无⑨不详□3.1.16呼吸衰竭*①有②无⑨不详3.1.17循环衰竭*①有②无⑨不详3.2临床体征3.2.1血压改变*①升高②降低③正常⑨不详□3.2.2呼吸节律改变①有②无⑨不详□3.2.3瞳孔大小改变①有②无⑨不详□3.2.4脑膜刺激征*①有②无⑨不详□3.2.5前囱膨隆*①有②无⑨不详□3.2.6腹壁反射①有②无⑨不详□3.2.7提睾反射①有②无⑨不详□3.2.8病理反射*3.2.8.1肌张力增强*①有②无⑨不详□3.2.8.2巴彬斯基征*①有②无⑨不详□3.3并发症*3.3.1支气管肺炎*①有②无⑨不详□3.3.2肺不张*①有②无⑨不详□3.3.3败血症*①有②无⑨不详□3.3.4胃肠道出血*①有②无⑨不详□3.3.5尿路感染*①有②无⑨不详□3.3.6其它(请注明):四.乙脑疫苗免疫史4.1乙脑疫苗接种史*:①有②无⑨不详□4.2接种依据*:①接种证②接种卡=3\*GB3③家长回忆④其它□4.3若接种,则疫苗种类*:①减毒活疫苗②灭活疫苗=3\*GB3③二者皆有⑨不详□4.4若接种过乙脑疫苗,则接种次数□①1次②2次=3\*GB3③3次④4次⑤5次⑥≥6次⑨不详4.5乙脑疫苗接种时间*:4.5.1乙脑灭活疫苗*:a.第1次接种时间:年月日□□□□/□□/□□b.第2次接种时间:年月日□□□□/□□/□□c.第3次接种时间:年月日□□□□/□□/□□d.第4次接种时间:年月日□□□□/□□/□□e.最后1次接种时间:年月日□□□□/□□/□□4.5.2乙脑减毒活疫苗*:a.第1次接种时间:年月日□□□□/□□/□□b.第2次接种时间:年月日□□□□/□□/□□c.第3次接种时间:年月日□□□□/□□/□□d.最后1次接种时间:年月日□□□□/□□/□□4.5.3未接种或未全程接种的主要原因□①未接到通知②因病未种=3\*GB3③无接种人员④家长拒绝⑤经济原因⑥<8个月⑦未到全程免疫时间⑧其它五.实验室常规及辅助检查5.1血清检测5.1.1医院实验室检测用血清*①采集②未采集□5.1.1.1采集时间*:20年月日□□□□/□□/□□5.1.1.2报告结果时间*:20年月日□□□□/□□/□□5.1.1.3白细胞计数(×109/L)*:□□.□□5.1.1.4中性粒细胞比例(%)*:□□.□□5.1.1.5实验室检测方法*:□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②血凝抑制试验③反向血凝抑制试验④间接荧光试验⑤抗体中和试验5.1.1.6乙脑特异性抗体IgM*:①阴性②阳性③可疑=4\*GB3④未做此项检查□5.1.1.7乙脑特异性抗体IgG*:①阴性②阳性③可疑=4\*GB3④未做此项检查□5.1.1.7.1乙脑特异性IgG的效价:1:□□□□5.1.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用第1份血清*①采集②未采集□5.1.2.1采集时间*:20年月日(可与5.1.1.1相同)□□□□/□□/□□5.1.2.2报告结果时间*:20年月日□□□□/□□/□□5.1.2.3实验室检测方法*□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②血凝抑制试验③反向血凝抑制试验④间接荧光试验⑤抗体中和试验5.1.2.4乙脑特异性抗体IgM*:①阴性②阳性③可疑=4\*GB3④未检测□5.1.2.5乙脑特异性抗体IgG*:①阴性②阳性③可疑=4\*GB3④未检测□5.1.2.5.1乙脑特异性IgG的效价*:1:□□□□5.1.3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用第2份血清:①采集②未采集□5.1.3.1采集时间*:20年月日□□□□/□□/□□5.1.3.2报告结果时间*:20年月日□□□□/□□/□□5.1.3.3实验室检测方法*□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②血凝抑制试验③反向血凝抑制试验④间接荧光试验⑤抗体中和试验5.1.3.4乙脑特异性抗体IgM*:①阴性②阳性③可疑=4\*GB3④未检测□5.1.3.5乙脑特异性抗体IgG*:①阴性②阳性③可疑=4\*GB3④未检测□5.1.3.5.1乙脑特异性IgG的效价*:1:□□□□5.2脑脊液检测*①采集②未采集□5.2.1采集时间*:20年月日□□□□/□□/□□5.2.2报告结果时间*:20年月日□□□□/□□/□□*:=1\*GB3①无色透明②血性=3\*GB3③米汤样混浊=4\*GB3④微混=5\*GB3⑤其它□5.2.4生化检测5.2.4.1细胞数(正常值0~15/μl)*:□□□5.2.4.2蛋白(正常值<0.45g/l)*:□.□□.□.□□□□□5.2.4.5乙脑特异性抗体IgM*:①阴性②阳性=3\*GB3③可疑=4\*GB3④未检测□5.3病毒分离:①开展②未开展□5.3.1病毒分离标本①脑脊液②第一份血液标本③第二份血液标本□5.3.2病毒分离时间*:20年月日5.3.3病毒分离结果*:①阴性②阳性5.3.4病毒鉴定结果:①Ⅰ②Ⅱ③Ⅲ=4\*GB3④Ⅳ⑨待定□5.3.5聚合酶链反应(PCR)结果:①阴性②阳性=3\*GB3③未检测□六.结论*6.1最终病例分类**①疑似病例②临床诊断病例③实验室确诊病例④排除病例⑤未定□6.2如为排除病例,依据为:□①腮腺炎病毒性脑炎②柯萨奇病毒性脑炎③单纯疱疹性病毒性脑炎④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⑤其他被调查人(与患者关系):调查人:调查单位:(以下各项随访时填写)7随访结果*7.1随访日期:20年月日□□□□/□□/□□7.2病情转归*=1\*GB3①痊愈②好转=3\*GB3③有后遗症=4\*GB3④死亡⑤其它□7.2.1意识障碍*①嗜睡②意识模糊③昏睡④昏迷⑤7.2.2语言迟钝*①有②无③年龄小,不能判断⑨不详7.2.7.2.4痴呆*①有②无⑨不详7.2.57.2.6扭转性痉挛*①有②无⑨不详7.2.7记忆力及理解减退*①有②无③年龄小,不能判断⑨不详7.2.8耳聋*①有②无⑨不详7.2.9癫痫*①有②无⑨不详7.2.107.2.11视神经萎缩*7.2.12流涎*7.2.13精神失常*①有②无⑨不详7.2.147.3死亡原因*①呼吸衰竭②循环衰竭③昏迷④抽搐⑤休克□⑥电解质紊乱⑦其它7.4随访调查方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