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孟子,名

,字

时期邹人,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宗师,有“

”之称,与孔子并称“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提倡“

”。它具有

思想,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反对不义战争,认为“春秋无义战”;哲学思想上,提出“

”。轲子舆战国亚圣孔孟民本仁政性善论儒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为上、下。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以及《论语》合称为“四书”。“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重要取材依据。译文:齐宣王问:“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吗?孟子回答说:“孔子的门徒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的,所以后世不曾流传,我没有听说过。如果一定要说一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齐宣王问:“具备怎样的品德,才能实行王道呢?”

孟子说:“通过安民实行王道,没有谁等阻挡得了。”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安民吗?”孟子说:“可以。”齐宣王说:“您怎么知道我可以呢?”孟子说:“我听您的近臣胡龁说:(有一次)您坐于朝堂之上,有人牵着牛走过堂下,您看见了,问:‘牵着牛到哪里去?’他回答说:‘要杀了它祭钟。’您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恐惧战栗的样子,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那人问:‘既然这样那么就废除祭钟的仪式吧?’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代替换它(牛)吧。’不知道有没有这回事呢?”文言知识点:一、特殊句式(一)宾语前置句1.臣未之闻也(未闻之)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4.牛何之(牛之何)(二)状语后置句1.王坐于堂上(于堂上坐)(三)省略句1.有牵牛而过堂下者(过于堂下)二、文言词语1.则王(wàng)乎?

—名词活用为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2.然则废衅钟与?

—连词,“既然这样,那么…”齐宣王说:“有这回事。”孟子说:“有这样的善心就足以实行王道了。老百姓都以为您是吝啬,我本来就知道您是心有不忍啊。”齐宣王说:“是啊。的确有(对我这样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狭小,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就是不忍心看到它恐惧战栗的样子,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所以(才)用羊来替换牛。”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吝啬感到奇怪。用小的替换大的,他们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您要是哀怜牲畜没有过错却让它走向死亡,那么牛和羊有什么区别呢?”齐宣王笑道:“这真的是什么心理呢?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羊去替换牛的,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正是行仁政的方式,(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看到他们活着,就不忍心看着它们死去;听见了他们鸣叫的声音,就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远离厨房。”文言知识点:一、特殊句式(一)状语后置句1.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无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2.我非爱财而易之以羊也(以羊易之)(二)主谓倒装句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二、文言词语1.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认为…是…”2.无伤也

—“妨碍”齐宣王高兴地说:“《诗经》里面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想不出是为什么。经您这么一讲,我的内心有所触动啊!这种心地之所以能与王道仁政相合的原因,是什么呢?”孟子说:“(假如)有人向大王禀报说:‘我的力气能够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所生细毛的尖端,却看不到整车的柴火。’大王认可这话吗?”齐宣王说:“不相信。”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惠及禽兽,而功德却没有到达百姓那里,却是为什么呢?既然这样,那么,举不起一根羽毛,是因为不愿用力气;看不见整车的柴火,是因为不愿用视力;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因为不肯施恩。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这样做,而不是不能这样做。”齐宣王说:“不肯做与不能做在表现上怎样区分呢?”文言知识点:二、文言词语1.王说

—同“悦”,高兴2.今恩足以及禽兽

—惠及3.为不用明焉

—形容词作名词,视力4.为不用恩焉

—名词作动词,施恩5.夫子之谓也

—“……之谓也”“说的就是……啊”一、特殊句式(一)宾语前置句1.然则一羽之不举(不举一羽)2.舆薪之不见(不见舆薪)3.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以何异)4.夫子之谓也(谓夫子)(二)被动句1.百姓之不见保(见:被)译文:(孟子)说:“挟着泰山跃过北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者按摩肢体,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不能行王道统一天下,不是挟着泰山跃过北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行王道统一天下,是为长者按摩肢体一类的事。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小孩。(照此理去做)天下可在手掌上转动。《诗经》说:‘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家和国。’这是说拿这样的心思施加到别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养天下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保护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走兽身上,而您的功德不能到达百姓身上,却是为什么呢?称量以后才能知道轻重;丈量以后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难道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处于险境,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做后您心里才痛快么?”文言知识点:二、文言词语1.为长者折枝

—同“肢”肢体2.刑于寡妻

—同“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3.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译作名词4.危士臣

—动词的使动,使…受到危害5.抑王兴甲兵

—铠甲和兵器;兵士和军队。此处引申为战争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是诚不能也(二)状语后置句1.天下可运于掌(于掌运)2.构怨于诸侯(于诸侯构怨)3.然后快于心与(于心快)6.老吾老

幼吾幼

—第一个老和幼:形容词作动词,敬爱;—第二个老和幼:形容词作名词,老人,小孩译文: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孟子说:“是因为美味的食物不够吃?轻软暖和的衣服不够穿?还是因为绚丽的色彩不够看?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使唤?(这些)您的大臣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是为了这些吗?”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孟子说:“那么,大王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辟疆土,使秦楚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您如此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齐宣王说:“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找鱼,虽然得不到鱼,却没有什么灾祸;按照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文言知识点:二、文言词语1.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同“彩”,色彩2.而王岂为是哉

—难道,表反问3.朝秦楚

—动词的使动,使…朝见4.莅中国

—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特殊句式(一)状语后置句1.吾何快于是(于是快)译文: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齐宣王说:“楚国会胜。”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九分之一。以九分之一(的力量)去降服九分之八,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人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想(把货物)储存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奔走求告。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齐宣王说:“我糊涂啊,不能达到这一步。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志愿,明白地教导我。我虽然愚钝,请(让我)试一试。”孟子说:“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而有坚定的心态,只有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财产,因而就没有坚定的心志。如果没有坚定的心志,就会不遵守礼义法度,无所不为。文言知识点:二、文言词语1.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形容词作名词,小国大国2.盖亦反其本矣

—通“盍”,何不

—同“返”,回到3.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同“途”,道路4.苟无恒心

—如果一、特殊句式(一)宾语前置句1.何以异于邹敌楚哉(以何异)(二)状语后置句1.何以异于邹敌楚哉(于邹敌楚以何异)2.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于王之朝立;于王之野耕;于王之市藏;于王之途出;于王赴诉)(三)省略句1.明以教我(明以之教我)译文:等到(他们)犯了罪,这样以后接着就处罚他们,这是在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终年温饱,荒年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驱使他们向善,所以老百姓容易地跟着国君走。如今规定百姓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时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荒年时也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害怕不足,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宅院,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错过(生长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慎重地办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善事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头发花白的老人便不会在路上背或头顶着东西了。老年人穿丝织的衣服、能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这样如果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从来没有的(事情)。”文言知识点:二、文言词语1.是罔民也

—同“网”,

张网捕捉(名词作动词)

此处引申译为陷害2.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丰年、荒年3.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

—名词作动词,穿4.谨庠序之教

—形容词作动词,谨慎办理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同“斑”一、特殊句式(一)宾语前置句1.未之有也(未有之也)(二)状语后置句1.及陷于罪(于罪陷)2.树之以桑(以桑树之)3.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于道路不负戴)6.树之以桑

—名词作动词,种植齐宣王和孟子的政治主张分别是什么?时代背景: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是诸侯之间争斗不息、兼并不断的时代,“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当时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宣王—霸道: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孟子—王道:以仁义治天下齐王问“霸道”→孟子转话题到“王道”不闻齐桓晋文→无以,则王乎(避开“霸道”,引入正题“王道”)齐王问王道孟子提出“保民而王”齐王问保民孟子问“以羊易牛”王肯定事实孟子提出“爱与不忍”齐王解释孟子问“牛羊何择”齐王笑孟子提出“仁术即不忍”;是行王道的基础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可以“保民而王”肯定善心(“不忍”),取得信任。举例论证:“以羊易牛”第一部分:(1-2)(3-14)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第二部分:(15-20)论述”王之不王”是不为而非不能齐王问不忍之心合乎王道的原因对照性设喻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巧妙设喻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进一步阐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诗》:‘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推恩足以保四海引用论证第三部分:(21-33)揭示“王之大欲”,论其不可实现兴甲兵的危害:危士臣,构怨于诸侯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大欲也道破其“大欲”乃是以力争霸天下犹缘木而求鱼生动比喻邹与楚战齐,以一服八小不可敌大,寡不可敌众,弱不可敌强正面铺写行仁政王道的威力而诱之类比论证第四部分:(34-35)回到“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举出实现的具体措施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制民之恒产(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