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年辽宁中考语文模拟题分类汇编之记叙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共20小题)1.(2020•锦州一模)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各题。京胡戎林①父亲去世后,大哥再也没回来。不料十年后突然打来电话,说他已经从台湾回到大陆,住进了我所在城市的一家宾馆。我忙去看他,这才得知,他此番来不为别的,只为买一把京胡。②我有些发愣,只知道大哥喜欢唱京剧,从没听说他会拉京胡。尽管五音不全,还是爱唱,有一次回大陆,竟当着众人的面吼起了“四郎探母”,直吼得脑袋上暴起道道青筋。我怕有损于我们家族的形象,想打断他,但他那全神贯注的样子,不忍心。直到他吼得大汗淋漓,气喘吁吁才恋恋不舍地打住。这时,我发现他已是满眼泪水了,不好意思地揩了一把,轻声说:在台湾哪天不吼一嗓子,心里就不好受!我口是心非地夸奖他一番,说什么士兵三日,当刮目相看。③说到买京胡,陪着他的嫂子在旁边吃吃地笑,我好奇地问大哥:“你也不会拉京胡,要那玩艺做什么!”④“我不会,可有人会呀!”他说起一位比他大十来岁的老哥,年轻时就在部队里拉京胡,现在80多了,京胡拉得在台湾首屈一指。他不止一次对大哥说,只要有一把上等的京胡,他愿为他拉一辈子!于是,大哥便一路风尘仆仆地赶了回来。⑤全家紧急动员,围绕京胡开始忙碌。先是陪大哥去了南京,偌大的商场竟然没有一把像样的京胡,最贵的不过几百块,大哥拎拎这把,提提那把,说:“轻,太轻!”连跑了几个地方,结果失望而归。⑥不知谁告诉我,每天早晨,湖边聚集着一群爱唱京戏的老人,何不去打听打听,大哥兴致勃勃地去了。⑦一听说是台湾来的,人们热情地跟他打招呼,说到京胡,有人透露,说有一位姓胡的师傅收藏着一把价值不菲的京胡,不知人家可愿出手。我辗转打听到那位老者的住处,和大哥连夜赶了去。⑧那是一位憨厚的老人,听说大哥为京胡而来,犹豫良久,才把家里那把拿了出来。大哥一看,两眼圆睁,不等人家开口,便问多少钱,老人摇头不语,问急了才说:“不卖,是家父留下的。”说着,慢慢踱到当屋椅子上坐定,将一方红绸铺在右腿上,再把那把暗紫色的京胡架在腿上,京胡一侧的蟒皮在灯下泛起油润的光泽。琴声响起,老人右手的弦子也急速抽动起来,整个身体兀自起伏律动。优美的琴声包裹着他那弓腰低背的身影,以致那张皱巴巴的脸也埋进了乐声之中。大哥听着听着,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浅水龙被困在沙滩……”还是“四郎探母”。⑨琴声戛然而止,大哥又是满眼泪花,哽咽着哀求老人:“把琴卖给我吧!”⑩老人默默地望着他。⑪大哥从怀里摸出一叠钞票放到桌子上,老人把眼一瞪,伸手将钞票推到一边,说:“钱不要,琴给你!”⑫那把暗红色的京胡就到了大哥手中,他紧抱着琴,像抱着十世单传的婴儿,一脸幸福。⑬大哥后来又去了老人那里几趟,不知最后是否给了钱,反正那琴被他带走了。临分手时,老人送给他一小块碗口大的蟒蛇皮,说这是他年轻时进山买的。万一琴坏了,就把这块皮蒙上,还详细讲解了怎样蒙皮的细节,也不知大哥记住了没有。⑭大哥走后的那天晚上,我做了个梦,梦见大哥站在波涛翻滚的大海那边,昂着花白的头,向着大陆方向唱起了“四郎探母”,唱得红头涨脸,满脖子青筋,身后的岩头上坐着一位拉京胡的老者,膝上铺着一方红绸,上面架着把暗红色的京胡,老者右手的弓弦在不停地抽动,身体起伏不停,那咿咿呀呀的琴声伴着大海的涛声一直飘到我的梦里。【注释】《四郎探母》剧情:身陷异邦的杨四郎深夜冒着生命危险偷跑出关探望母亲。漫长的十五年骨肉离别,短暂的一夜团聚,杨四郎在声声更鼓的催促下,依次与家中亲人相见,说不尽的思念之情,刚刚相聚却又分离。(1)文中描写了大哥唱“四郎探母”的三个场景,分别是:回大陆探亲时,当着众人的面吼起了“四郎探母”;;。(2)选文第④段中有一位未曾出场的80多岁的老人,他说如果有上等的京胡,可以给大哥拉一辈子。文章设置这样的人物和情节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3)结合语境,品位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有一次回大陆,竟当着众人的面吼起了“四郎探母”,直吼得脑袋上暴起道道青筋。(4)研读第⑩段,此时无声胜有声,试揣摩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5)阅读全文,请简要说明选文为什么以“京胡”为题。(6)分析选文结尾段有什么妙处。2.(2020•皇姑区一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老萨姆和橡子①我猜想人人都能记得童年时代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我知道我就能。10岁那年的确有那么一件在我心中留下了极深印象的事,以致即使过了40年,我仍然记忆犹新。②那年,德国的V型飞弹疯狂轰炸伦敦和附近六郡,父亲决定让我和妈妈尽快躲到乡下去。于是,我们就在萨莫塞特的教区长住宅里安下身来,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而激动人心的生活的开始。③住宅很旧,占地面积在我这小孩的眼里简直大得出奇。是由一个叫萨姆的很老的老头照管,尽管他的外貌和神态看起来要年轻得多,但人们总爱管他叫老萨姆。他干活不说胜过,起码也和许多比他小20岁的人旗鼓相当。他的职责主要是清除小径杂草、修剪草坪和照看菜园。④几个月后,在这个宅院里我俩就成了忘年交。他对农村非常了解,无所不知,不管我问什么,他从来没有答不出来的时候。他告诉我河边最好的钓鱼所在;指给我看宅院中树上的鸟窝和灌木丛里的小动物;为我这城里人无知的双眼揭开了许多自然界的秘密。他耐心极了。⑤有一次,我向教区长提起了这一点。教区长回答道:“我认识老萨姆一辈子,从没见他发过一次脾气。我也从没见他为什么事生过气。但愿我们在现在这样的生活及其困难面前,都能保持同样的泰然。”⑥在4月一个晴朗的早晨,我看到了老萨姆的另一面,那是我以前从未发现过的。老萨姆和我正在给从船库到教区长住宅后面的小路除草。那条路很长,活儿不轻。我利用去河边和路旁灌木丛中寻幽探胜的间隙已经帮他干了将近一个钟头。我坐在几株橡树下的草地上瞧他干活。他干得很慢,有条不紊,没有任何多余动作。他不时推动手推车,每清除大约20英尺路面后就踅回来推车。在一次推车经过我面前时,他正好看见了我在做的事:我正漫不经心地拔春天落下的橡子破土而出的幼苗。我刚要拔其中的一棵,就听见了老萨姆的吼声:“住手!我是说,住手!让它们长成树。”我茫然地瞪着他。他正以跟他年龄不相称的惊人速度穿过草地急急朝我跑来。“孩子,别拔了。我不在乎你帮不帮我的忙,可这是在帮倒忙。”他的脸由于急着赶来涨得通红。⑦“但是……但是……”我开始解释。⑧“这种事没有什么‘但是’,你停下来就是了。我没说过你可以碰它们。”他气急败坏地怒目盯着我。⑨我突然开了腔:“我不明白。我做错了什么?我今天是在帮你除小路上的草。我只是从草丛中把这些东西拔了出来。你不也想除掉它们吗?”我说得上气不接下气。⑩老萨姆的身材似乎突然变小了。他收起怒目,平静地对我说:“是的,孩子。我是想除掉它们,但不是在今天。还有一个来月,我就不会管这些草坪了。把它们留到那时候再说吧。”⑪我虽然高兴地看到他已不像刚才那样怒气冲冲,但却更糊涂了。“我还是不明白。你既然打算以后把它们全都拔掉,为什么我现在不能拔呢?”⑫老萨姆边将散落的碎烟塞进烟卷边说:“孩子,我们所有的人时不时都需要一点小小的帮助才能应付一些事。树上落下的每粒橡子都有它的艰难时光。即使它没被昆虫或松鼠吞吃掉,也有可能被鸟儿叼走。没有多少橡子能生根发芽长成大树。人类也帮不了多少忙。我们只要不过多地干涉自然就行了。也许一两个月后我来清理树下杂草时,还得将这些小鬼拔掉……也许我不会来这儿干那活了。我上个月就满90岁了。所以,如果到时我无法再来干活,这些小鬼就可以在这里继续生长下去了。你瞧,世间万物都是有时间和季节的。”他说完便停了下来,开始摸索火柴。⑬我好一会儿没有说话,最后才对他说:“可是你是园丁。不让我拔掉这些树苗对你没好处。我还是不明白你为什么不让我去拔,你制止我就是在帮橡子的忙哪。”⑭“孩子,我真的很难解释清楚。你说得很对,作为园丁却制止你去拔,是对我自己没好处……正如你讲的那样,我是在帮橡子的忙。可是帮忙有各种各样的。只有不计个人利益去帮助别人,才是真正的帮助。这样做是很难的,孩子。”他亲切的话语像早晨静谧的空气,温暖而芳香。⑮当时我并没有真正明白他的意思,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这一点的认识每年都在加深。老萨姆那年春天去世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去拔那些橡树苗。老萨姆葬礼后不久,教区长就搬走了。那所宅院多年来便一直空在那里无人问津﹣﹣因为谁也付不起高昂的维持费用。⑯几年前,我在附近度假,又回到那荒芜废弃的教区长住宅,在宅院里流连了一个钟头。沿着河边,紧挨着依稀可辨的小路,是一大片橡树林。我不禁暗自笑了,似乎听到老萨姆在说:“让它们长成树吧,”不过那只是吹过河边的风声……(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件让“我”记忆犹新的事。(2)试分析选文第⑥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我正漫不经心地拔春天落下的橡子破土而出的幼苗。(3)选文第⑥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的方法?有什么作用?“孩子,别拔了。我不在乎你帮不帮我的忙,可这是在帮倒忙。”他的脸由于急着赶来涨得通红。(4)选文第⑭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他亲切的话语像早晨静谧的空气,温暖而芳香。(5)从全文来看,作者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塑造了一个矛盾的老萨姆的形象。请举一例谈谈这一方法对老萨姆这一形象塑造的作用。(6)选文结尾段写到大片的橡树林时,“我”为什么会有不禁暗笑、似乎听到老萨姆的话的表现呢?3.(2020•大连模拟)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灯侯发山①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②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舒心的笑意都一起弥漫出来。小伟算个孝子,虽然在城里上班,平时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聊天,这一切都让父亲自豪、欣慰。③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钓鱼。晚上钓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还是父亲缺钱花啊?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④小伟知道,人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会做出一些看似可笑或是愚蠢的事。他还知道,顺着老人的意思就是最好的孝顺。母亲死得早,是父亲一把屎一嘴饭把自己带大的,风里来雨里去,靠捕鱼供自己吃喝,供自己上学。小伟毕业参加工作后,想把父亲带进城,父亲执意不去,说自己在乡下习惯了,小伟也就没再坚持。他心里清楚,最主要的,家里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父亲舍不得离开。⑤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儿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⑥父亲没有拿出鱼竿,没有带鱼饵。小伟以为父亲忘了,正要自责自己没有提醒他,父亲笑了笑,说:“孩子,不用鱼竿,照样可以钓鱼。”小伟吃惊不小,心想父亲什么时候会徒手逮鱼了?从未见过,也从没有听说过啊。难道是父亲早就有的绝技,今天要露一手给自己瞧?小伟正在胡乱猜测,父亲拉着他来到浅水处,让他往水里看。顺着父亲的手势,小伟辨认半天,才看清水底下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那是什么?”小伟心里疑惑。正要问父亲,父亲说:“小伟,那是蛤蟆鱼,也叫老头鱼,学名安康鱼。”“还有这种鱼?它怎么会发光呢?”小伟惊诧不已。他又往水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有一根钓竿,这根钓竿不时会发出星星一样的闪光,像一只悬挂明灯的钓鱼竿。⑦父亲说:“蛤蟆鱼基本上是吃等食的,平时潜伏不动,以背鳍第一棘的皮瓣为钓饵,诱捕那些趋光的鱼虾类。”说到这里,父亲挽起裤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手猛地一伸,就抓到了那只蛤蟆鱼。小伟呵呵一笑,对父亲说:“爹,这就叫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⑧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父亲甩手把鱼扔进了江里,然后继续说:“咱江边好多渔民都喜欢逮蛤蟆鱼,好逮,不费劲。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⑨“父亲这是哪里话啊?”小伟心里打了个楞。⑩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困大学生,这些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呢!小伟恍然大悟,心里一下子热乎起来。⑪父亲说:“你是单位的一把手,有时不能太招人眼,让人揪住把柄,可就不好喽。”小伟说:“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父亲愣怔了一下。小伟说:“我那样做,一是督促自己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二是让大家监督自己,杜绝自己有谋私利的行为;还有一点,就是做一个样子给他们看!爹,无欲则刚,有什么好怕的呢?”父亲说:“咋不早给我说呢?害得我担惊受怕,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⑫有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自豪地说:“小伟,爹希望像你说的,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⑬小伟依偎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板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硬朗,那样的温暖。⑭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有父亲在身边,小伟走得很踏实,一点也不用担心会迷路。(选文有删改)(1)小伟回乡看望父亲,父亲和小伟做了哪些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其中三件事。(2)文中第③段大量篇幅描述了小伟的心理活动,有什么作用?(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画线句子。(4)结合文章,概括父亲的性格品质特点。(5)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段感悟。(不超出所写字格)4.(2020•望花区模拟)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这就是母亲蒋勋①一月七日,从高雄坐高铁到台北,因为是直达台中才停靠的快车,上了车就按斜椅背,准备休息看书。车快要启动前,忽然听到喧哗吵闹的声音,从七号车厢的后端入口传来。许多乘客都被不寻常的骚动声音惊扰,回头张望。②我坐在最后一排,声音就近在身边,但是看不到人。是粗哑近于嘶吼的声音,仿佛有人趴在车门边,一声一声叫着:“你带我去哪里呀﹣﹣你带我去哪里呀﹣﹣”③然后,七车的服务小姐神色仓皇地出现了,引导着两位纠缠拉扯的乘客入座。④车子缓缓开动了,这两位乘客终于坐定,就在我座位斜前方。其中一位五十上下的妇人,很胖的身躯,有点变形的脸,不断继续嘶吼咆哮着:“你要带我去哪里呀﹣﹣我不要去﹣﹣”她像撒赖的孩子,双脚用力跺着车厢地板,用手猛力拍打前座的椅背,吼叫“我不要去﹣﹣”⑤许多乘客都露出惊惶的眼神,前座的乘客悄悄移动到其他较远处的空位上。在第七节车厢遇到过衰老的人、肢体残障的人、失明的人、坐在轮椅上的人,手脚抖动的帕金森症患者,但是第一次遇到“智障”的乘客。我没有想过,身体有这么多艰难,“智障”,当然也是一种生命的艰难吧。⑥我在斜后方,看着这智障的妇人:A肥胖有点失了轮廓的躯体,浓黑的眉毛,很宽而扁平的颧骨张着口,粗重的喘息,不断四下张望的仿佛被惊吓到的眼神。这样不安、这样躁动、这样仓皇,这样惧怖惊恐,仿佛被围猎的野兽,无处可逃。她双脚跺着地板,哭号着:“你要带我去哪里﹣﹣”⑦我或许也被吓到了吧,焦点一直凝视着这智障的妇人,她忽然回过头,跟旁边一直安抚着她的另一个妇人说:“我要吃﹣﹣”⑧B另一个妇人大约七十岁到八十岁之间,很苍老,一脸皱纹,黧黑瘦削,但是身体看来硬朗坚强。她即刻从一个提袋里拿出一包鳕鱼香丝,递给智障的妇人说:“吃啊,乖喔﹣﹣”智障妇人迫不及待,一把扯开包装的玻璃纸袋,一条一条像纸屑一样的鱼丝飞散开来,撒落四处。老妇人赶快趴下去,﹣﹣拾捡,放进智障妇人的手中。⑨有一些飞散在我身上,我捡起来,交给老妇人,她回头说:“谢谢。”我笑一笑,问她:“女儿吗?”她点点头。⑩她的女儿把鳕鱼香丝塞进口里,大口咀嚼,鱼屑一片一片从口角掉落,母亲为她擦拭着。⑪女儿好像安静了下来,但不时会突然惊惶地问:“你要带我去哪里?”母亲很耐心地说:“出去走走啊,闷在家里怎好?我们在大陆旅行不是也坐火车吗?”⑫一个近八十岁的母亲,照顾一个智障、近五十岁的女儿,那是多么漫长的一段岁月啊。一个母亲,也曾经怨悔过吗?忿恨过吗?厌烦过吗?觉得羞辱过吗?想要逃避过吗?我在斜后方,做着我应该做的功课。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做得比这一位母亲好。⑬母亲安抚了躁动惊惶的女儿,女儿仿佛沉睡了,母亲为她盖上外套。趁女儿睡着,她从提袋里拿出像是女性刷睫毛的小圆筒,抽出沾黑膏的小刷子,为女儿刷染头上花白的头发。车窗外夕阳的光,映照着挑起的一丝一丝的发丝,发丝从白变成黑。⑭我知道自己有很多生命的功课要做,比艺术更重要的功课,比美更重要的功课。(1)选文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2)结合语境,品析句子中加点词。①车子缓缓开动了,这两位乘客终于坐定,就在我座位斜前方。②我或许也被吓到了吧,焦点一直凝视着这智障的妇人。(3)请比较赏析选文中画横线的A、B两个句子的作用。A.肥胖有点失了轮廓的躯体,浓黑的眉毛,很宽而扁平的颧骨,张着口,粗重的喘息,不断四下张望的仿佛被惊吓到的眼神。B.另一个妇人大约七十岁到八十岁之间,很苍老,一脸皱纹,黧黑瘦削,但是身体看来硬朗坚强。(4)请找出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母亲对待女儿的两个细节描写,并说说你感动的原因。(5)选出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A.“我”是文中的线索人物,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展开事件的过程。B.选文⑤段乘客眼神惊恐悄悄移动到较远空位上,描写了人们对母女俩不适与躲避。C.选文⑫画线句子连用疑问句和排比修辞方法,突出乘客和我心中的疑惑与好奇。D.选文结尾段运用心理描写,感悟生命,含义深刻,升华文章的主题。5.(2020•沈河区二模)阅读选文,回答以下各题。补锅匠许师傅刘群华(1)补锅匠走村串巷地谋生活。他挑着一副旧担子,一头是一方矮小的风箱,一头是一只粗涩的竹筐,竹筐里放两三把锤子、几斤煤块、一堆碎铁片、四五块手掌大的碎布。这些零碎的小东西,几乎是补锅匠全部的行当。(2)补锅匠进青巷补锅时要吆喝一来回。他一手拿一个脸盆,一手拿一截小木棒,边走边“砰砰”地敲,同时一边吆喝:“补锅﹣﹣补脸盆杯子﹣﹣”他的吆喝声恰到好处,不让人生厌。巷中的人们拣起家中有破洞的锅盆,出来寻找补锅匠。补锅匠在巷里往返完之后,站在巷子的一端,看铁具破洞的大小估价。(3)补锅匠在外,最难的是找到一天三餐。如果他觉得哪家的人说话大方客气,便说:“你这几个盆和锅不收钱,只管我一天的吃饭。”那家的人如果觉得可以,便欣然应允。(4)这大概是补锅匠补锅的前奏。待这些安排妥当,补锅匠才解开担子,正式起炉生火补锅。(5)来青巷补锅的匠人一年中总有几批,但有一个补锅匠的口碑蛮好。青巷人皆喊他许师傅。许师傅手艺好,人也好。他开炉不急不慢,待摆好了架势,拿出一口铁锅,反复瞄上几眼,心里斟酌一番,便用一把小锤子在铁锅的漏洞处轻轻敲打。漏洞有大有小,小的要睁大眼才瞧得见,大的则另找一块合适的旧铁皮补起。(6)许师傅叮叮当当地敲着铁锅,漏洞边缘嗦嗦地响。这些边缘都已薄如片纸,只要轻轻一碰,又会碎一大块。许师傅小心地把边缘全部敲掉,瞅好漏洞的大小,在自备的一堆碎铁片里找出合适的铁片,依漏洞的模样用粉笔画好,敲成铁锅漏洞大小的细样子。(7)敲铁补丁这份功夫,不能急躁。不然,不是漏洞敲大了,就是补丁敲小了。要极其细致,敲出来的铁补丁才美观又合适。(8)等许师傅把铁锅的补丁敲好,才加紧拉风箱。小风箱“哗啦啦”拉得山响,泥巴炉芯里的生铁片在黑煤升腾的火焰下逐渐熔化。那一炉小小的生铁,已经熔化得像一团蠕动的火焰。许师傅有时拉风箱拉得高兴,常常会唱起花鼓戏《补锅》。待他把花鼓调停了,说时迟那时快,他用一个陶土勺子往火炉芯里一伸,舀出一勺滚热的铁水。然后迅速用另一手掌托起块巴掌大的碎布,上面早垫了一层细细的土灰隔热。他把铁水倒在布的中央,飞快地送到锅下面,轻轻摁在针眼大的漏洞上,红铁水便顺势挤满小漏洞。这时,许师傅操起一个稻草织成的圆柱形草托,在锅面轻轻地顺势一摁一滑,一个平整的黑色铁疤印就出现了。(9)小漏洞这样就算补好,补大疤才用到铁片补丁。铁片补丁用竹篾条上下支起,固定在大漏洞处,补丁与漏洞边缘基本吻合,几乎没有缝隙。对齐了,再用一滴一滴的铁水去补铁锅与铁补丁的缝隙。竹篾条只要铁补丁固定好了,便可小心地拆去。(10)许师傅在青巷补锅一般会补三五天。但不管怎么忙,他临走的那天,一定会登门一些特殊的家庭。这些家庭在青巷有好几户。譬如巷头的老古,七十多岁,腿脚不便,行走困难;巷中的老张,耳聋,听不见吆喝声;巷尾的老刘,八十多岁,无儿无女,经济困难。这些,许师傅都是包拿包补包送。(11)记得有一回补老刘的一只铁脸盆,老刘说:“许师傅,这盆太烂了,盆底都差点掉了,补好太费神了。”许师傅看了一眼,没说话,拿起脸盆就出了门。这只脸盆不知用了多少年,盆底与盆壁一圈相接的地方全是针眼大的漏洞。青巷里的人劝许师傅:“别耽误工夫了,补好了又能用几天?”许师傅呵呵笑了笑,说:“用几天是几天,人家难呀!”说完,就埋头敲敲打打起来。(12)补脸盆更要掌握火候。铁锅的铁皮厚,脸盆的铁皮薄,补的火候是不一样的。火太旺,一摁,盆底就被红铁水熔了。许师傅对脸盆这种薄铁皮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拉动几下风箱,炉芯里灰暗的铁水又汩汩滚动起来,马上红彤彤的。这一次他的手脚稍慢了一些,舀起一勺铁水倒在草灰布片上,故意一停顿,才摁上脸盆的底部。然后上面的稻草托迅速扫了一把稀泥,一呼应,一摁一抹,大功告成。(13)我以为,那一次许师傅补的疤是最精致的。他舀一勺铁水感触风的细润时,就如同一朵红花绽放在风中。(14)随着日子一天一天好起来,人们不再需要补锅或者补脸盆,补锅匠的吆喝声从我们的生活中渐渐远去。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年没见过许师傅了,但是他来青巷补锅的场景我却总是历历在目。常常想起许师傅的质朴,想起他对人的热情,想起他叮叮当当对手艺的执着与认真。我想虽然岁月流逝,但这种质朴的手艺人情怀,却是我们不该忘记的。(1)选文题目是“补锅匠许师傅”,而第1~4段并没有写许师傅,为什么?(2)选文第8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选文第12段的划线部分,多用短句,并连用了多个“一”,请问这样运用语言的好处是什么?(4)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13段画线的句子。(5)许师傅身上有许多闪光点,请找出其中两点并加以分析。(6)选文最后一段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6.(2020•惠州一模)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想起母亲就想哭①我小时候,不怎么看得起我的母亲。她的漂亮,当年没有察觉;她的贤惠,更没有体会。只觉得她太糊涂,甚至可以说是愚蠢。再就是,嘴太笨。不说跟外人说话了,就是跟我说话,也像是理短似的,嗫嗫嚅嚅,没个痛快的时候。晚年她得了失语症,我一面心疼,一面又想,若她像我这样伶牙俐齿,虚说白道,什么病都可以得,也不会得这么个病。②我家有些特殊,父亲在外省工作,每年只有短短的十几天假期,平日,家里是祖父祖母当家。母亲15岁嫁到我家,直到祖父母过世,一直是个小媳妇。祖父也有工作,在镇上的百货公司,家里实际当家的是祖母。祖母是继室,只比她大10岁,很严厉,说一不二,偶尔也会问我想吃什么,就让做顿什么,从来不会问她。她呢,只有做饭的份儿。这也是让我看不起的一个原因。③上小学时,学校要个什么费用,多是跟祖父要,有时祖父不在家,也会跟母亲要。记得有次要买什么,三毛钱吧,我说五毛。母亲一面掏钱一面问:够吗?那一刻,一面后悔没有多说些,一面又暗暗埋怨母亲太糊涂,这么个小把戏也识不破。后来多次都是这样,不问别的,只说:够吗?④大学毕业,迷上写作,有次在老家,要写篇散文,想写些小时候的事。便问母亲,当年我那样骗她,她就没一点感觉吗?我希望她说,她是感觉到了的,只是太爱我这个儿子,也就不点破。不料母亲瞪着那双美丽而略显痴愣的大眼,反问我:你那么小,就骗你妈吗?弄得我一点情绪也没有,文章,只好不写了。⑤上了中学离开家,每年只有假期才会回去。假期满了,临走的时候,不管给带什么好吃食,叮嘱的话只有一句:学好,甭惹事!晋南话,“甭惹事”读音如“baorasi”,听起来要多土有多土。这个时候,我常是脖子一拧,一脸地不屑。心想,“听党的话,报效祖国”,这样的话你不会说,“听老师的话,好好念书”,这样的话也不会说吗?⑥直到我经历种种磨难,一事无成而身心疲惫,有时间回味自己大半生得失的时候,才悟出母亲那“学好,甭惹事”的教诲,是多么的简要,多么的贤明。“学好”等于指明了一条开阔而自律的前行之路,“甭惹事”等于避开了任何意外的伤害,平安地成长。前有引导,后有护佑,怎么能成不了一个好人,成就一番事业呢?淳朴而真挚的情感,是与神明相通的。可惜我只记住了前面两个字,而忽略了后面三个字,就是前面两个字,也只理解为学习好,落得蹭蹬大半生而无所作为。⑦六十大几,母亲失语,每年我都要回去看望。她已说不成完整的话,只能说几个简单的词。一见面,冲我笑笑,眼里就溢出了泪水,然后呜呜地叫着,低头往我怀里撞。这个时候,我也忍不住流下泪来。撞上几下,抬起头,仰起脸,瞪着那双依然美丽却更显痴愣的大眼,撇撇嘴角,突兀地就是一句:好!明明该是一句问话,说出来却是感叹,只有我能听出,这是她那句贤明的教诲的缩略,说全了该是:你学好了吗,惹事了吗?这时我只有重重地说:妈,好着哩!她明白了我的意思,点点头。扶她在沙发上坐下,此后一句话也不说,只是静静地听我和父亲谈话。隔上一会儿,她指指厨房,示意父亲,该给我做饭了。⑧想想自己这一生,妻子儿女都没什么对不起的地方,最最对不起的,该是我那贤明而略显糊涂的母亲。⑨如今我也老了,一想起母亲就想哭。(选自《文艺报》2018年9月10日,有删改)(1)阅读文章内容,补全下表。情节“我”对母亲的情感与态度写母亲“嘴太笨”,在家里没有地位。①②“我”暗暗埋怨母亲的糊涂。③“我”心疼母亲、心生愧疚。(2)文中多次提到母亲讲的“学好,甭惹事”,通读全文,分别说说“学好”和“甭惹事”各包含了怎样的意思。(3)品读下面这个句子,赏析加点词语的妙处。一见面,她冲我笑笑,眼里就溢出了泪水,然后呜呜地叫着,低头往我怀里撞。(4)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这句话。这个时候,我常是脖子一拧,一脸地不屑。心想,“听党的话,报效祖国”,这样的话你不会说,“听老师的话,好好念书”,这样的话也不会说吗?(5)文中的母亲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7.(2020•中山区二模)阅读下文,回答以下各题。故宫“看门人”(一)有这样一个人,在58岁可以退休享清福的年纪,却顶着严寒和酷暑,在世界上最大的宫殿里像个孩子一样奔波。他亲自走遍9371间屋子,历时5个月,对1807558件文物都如数家珍,他明明是最懂故宫的人之一,却谦卑地说自己只是他的“看门人”。如果说一定要为他疯狂又低调的举动一个原因,那一定是因为他对故宫爱得深沉。因为亮相《朗读者》,单霁翔被更多人知道。他在节目上朗诵了一首《至大无外》让人心中涌起无限的民族自豪感:“紫,是古人心目中的王者之星,紫微,来自天上。禁,是权利,来自于人,也施之于人。城,是这一片连绵殿宇,在大地上的辉煌建设。故宫,来自于人,单霁翔将它施于每一人。外界称他是故宫的“掌门人”,他说自己只是故宫“看门人”:看护好9371间古建筑,看好1807558件藏品,把故宫交给下一个600年。(二)故宫从来不缺观众,2012年,故宫的参观人数就突破1500万,成为世界上参观人流最大的博物馆。但单霁翔第一个提出要让观众看得舒心,而且还要有尊严。单霁翔觉得,观众最大的痛点,是买票难。故宫买票曾是很多人的噩梦,首先要排一个多小时的队,然后再过安检、验票、存包,体力消耗大半,参观的心情也没了。于是,单霁翔开出32个售票窗口,保证观众能在3分钟内买到票,最迟也不能超过一刻钟。这让故宫成为全世界售票窗口最多的博物馆。然后,他又通过实名制购票、限流的办法,将故宫每日的人流量控制在8万。人山人海的故宫一去不复返。进入故宫,要经过午门,中间那扇门,以前只有皇帝能走,后来开放给外宾贵客,一年用不到几次,1500万买票的观众,平时都走两侧的门。一个东北老汉拽住单霁翔,说自己一辈子只来一次故宫,想当“皇帝”。单霁翔哭笑不得,但他觉得应该给所有观众自由选择的权利,于是就把中间那扇门开放了,“愿意当皇帝的当皇帝,愿意当大臣的当大臣。”故宫是木结构建筑,为防止火灾,长年不敢通电,大白天里面也是黑咕隆咚的。所以观众参观前三殿、后三宫时,总是挤在门前、趴着玻璃看,特别是到了冬天,要先在窗上哈一口气,再用手一抹。过去的太和殿黑咕隆咚,根本看不到细节“这不叫博物馆!”单霁翔看得痛心,经过三年研究,最后引进冷光源不发热的LED灯,紫禁城第一次被点亮了。(三)让来参观的观众有了尊严,单霁翔觉得,也要还故宫文化尊严。一开始他被同事调侃管得太细,“一个烟头也管,一个井盖也管,一块墙皮也管。”他在故宫砖石缝里抠出过1000多个香烟头。单霁翔提出整治目标:故宫不能有以片垃圾,屋顶不能有一根草。故宫里还有很多遗留的“违章建筑”,3600平方米彩钢房,11200平方米临时建筑,[A]单霁翔给了一个字:拆。“英国的白金汉宫、法国的凡尔赛宫、日本的皇宫,都不允许车辆穿行,这是一个文化尊严的问题!”但故宫太大了,那么多故宫工作人员怎么办?单霁翔规定,可以使用自行车和电瓶车,国宾甚至外国首脑也不例外。《我在故宫修文物》的一幕让人难忘,工作人员在故宫骑自行车,上班。2013年4月,法国总统奥朗德前来参观故宫。以前外宾、国宾来参观故宫,都是警车开道,车队直接开进午门,视为一种礼遇。在单霁翔的坚持下,奥朗德在午门前下车参观。不久后,印度总理辛格参观故宫,由于年事已高,有关部门求情“破例”一次,单霁翔没让步,“在午门前下车,换乘电瓶车参观。”60多年的“外宾礼遇”,被单霁翔给取消了。修整之后,故宫比以前更美了,“蓝天白云、红墙黄瓦、绿地花园,……走进故宫,就是在天然氧吧里欣赏艺术珍品。”单霁翔一脸自豪的说。毋庸置疑,故宫是中国的文化标签,超过180万件藏品,由1200栋建筑组成庞大古建筑群,每年超过1600万次人参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在单霁翔看来,这些都不重要。“你的馆舍宏大,可是70%不开放;你说藏品丰富,可是99%都看不到;你说观众数量庞大,可是绝大多数都目不斜视从前门走到后门。这样,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博物馆。”单霁翔决心要不断修缮、开放故宫,于是,故宫的开放面积一直不断扩大,从一开始的30%,2014年开放到52%,2015年开放到65%,2016年开放到76%,2025年将增至85.02%.很多从未开放的区域,如今也成为了举办展览的场地,观众的热情也越来越高。为庆祝建院90周年,故宫举办“石渠宝笈”特展。2015年9月,故宫举办“石渠宝笈”特展,其中展出的全卷《清明上河图》最受关注,不少中外观众慕名而来,引发了轰动一时的“故宫跑”。观众快速奔向武英殿外庭排队占位,一个70岁的老人跟单霁翔抱怨:“故宫博物院办展览怎么跟运动会似的。”[B]单霁翔连夜回去开会,第二天制作了2000多个胸牌,分发给观众,让工作人员举着组牌站在前面,依次引领观众入场参观。(四)一到下午,眼看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排队的人群就开始骚动:故宫几点关门啊?单霁翔向大家承诺:最后一个观众看完以后我们才关门!晚上8点,他去看望观众,“还在坚持,累不累啊?”观众说,累也要坚持,“就是故宫晚上没有卖水的了,口渴。”于是单霁翔烧了2500杯茶给观众递过去。[C]夜里12点多,观众还在排队,肚子咕噜叫了,单霁翔立即送过去800桶泡面。“当时我们只有800盒方便面。”后来他才知道,故宫是全世界唯一一家发方便面的博物馆。最让单霁翔感动的是,“石渠宝笈”展70%的观众,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1)为了让“观众看得舒心,而且还要有尊严”,“还故宫文化尊严”,单霁翔采取了哪些措施?(2)品析文段(一)中加点词语的作用。(3)文中[A][B][C]三个句子主要表现了单霁翔的哪些品格?(4)从修辞方法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5)《淮南子》中说:“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请将本文内容概写出一个事实论据,佐证这句话。8.(2020•皇姑区二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魔法蔷薇小羽(译)(1)在我的印象里,父亲知识渊博,性格温和,和每个人都融洽。父亲擅长种植各种鲜花,然后把它们制成花料供应各大香水公司。每到花开季节,总有一些来自巴黎、里昂甚至国外的香水制造商特意来找父亲,收购上好的花料。他们跟父亲很熟,而且时常用感叹的口吻告诉我说:“知道吗?孩子,你父亲以前可不是这个样子。真没想到,这些魔法蔷薇居然可以把他由一个迂夫子变成这么有情趣的人。”(2)魔法蔷薇?难道世界上真有某种具有魔法的花朵吗?(3)长大一点后,我去巴黎念书,从父亲的一些熟人那里得知,父亲年轻时曾经在巴黎当过香水鉴别师,还是个不容忽视的大腕级人物。(4)说起香水鉴别,当年恐怕没有比父亲更在行的人了。闭着眼睛,只消闻一闻气味儿,他就能准确鉴别出香水的原料、类别、成色、浓郁程度等等;如果有一位喷洒了香水的女士站在他身后,不用回头,他就能根据香味儿判断出对方的衣着;如果再稍微交谈几句,他能根据对方所喜好的香水类别分析出个人性情。俗话说“闻香识女人”,父亲应算是达到最高境界的男人了。(5)天有不测风云。有一次,父亲得了感冒,并不厉害,但却引发了严重的鼻窦炎,损坏了嗅觉。要知道,父亲之所以在业内出类拔萃,靠的就是一只超出常人嗅觉的鼻子。现在他失去制胜之宝了。偏偏父亲又性情迂腐,别看他精于鉴别香水,走在大街上却常常分不清东西南北。除此本行,他简直想不出自己还能干什么。(6)他这么一根筋地往死胡同里琢磨,甚至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于是先试着吃安眠药,而后又把煤气放了一屋子。这么接二连三地寻死,却又接二连三地被救活。死都不让他顺心,这更让他绝望了,他住在医院的特护病房里,像犯人一样被全天候看护,没辙了,他就拒绝吃药,拒绝吃饭,还接连骂跑了三个护士。(7)第四个护士是个年轻小姐,她笑眯眯地说:“先生,真遗憾你失去了超常的嗅觉。我护理过的很多病人,有人因为失明而无法看见世界,有人因为失聪而无法倾听世界,有人因为失去腿脚而无法自由行走。你的情况充其量只能算是从狗鼻子回复为人鼻子,没什么大不了的嘛。”父亲怒气冲冲地反击说:“像你这样浑身药水味儿的护士怎么会懂得香水的世界?那就是我的全部世界。”那护士小姐继续伶牙俐齿地反驳道:“怎么会是全部呢?据我所知,这个世界上很多人即使没有香水也能很好地生活啊。”父亲一时找不出更好的理由,他做了个手势说:“得了得了,无论你说什么都没用,反正对我来讲,心已完全死了。”(8)为了尽快打发掉这个饶舌的小姐,父亲随手一指病房里的墙纸说:“看见那些蔷薇花了吗?传说里有一种可以由粉红变成蓝色的魔法蔷薇,能给绝望的人带来奇迹,你能创造这样的奇迹吗?”那病房的墙上贴着印有一些粉红蔷薇花图案的壁纸,护士张大眼睛仔细看了一会儿,会心一笑说:“好的,我试试看。”父亲听后轻蔑地一笑,他不信这个小丫头能做出什么奇迹来。(9)可是第二天,当父亲从睡梦中醒来时,一眼就看见靠近床边壁纸上的几朵蔷薇花竟然变成鲜亮的蓝色。站在一旁的护士小姐,正得意地看着父亲……(10)没有人看见护士小姐做过什么,也弄不清楚原本粉红的花朵如何变成了蓝色,但是,父亲却因此恢复了活力,而不再像从前那样窝在试验室里,同时,也开始用一种崭新的视角重新看待世界﹣﹣尝试各种娱乐,尝试与人交往。哦,原来除了香水,生活还有那么多的美好乐趣。(11)一年后,父亲娶了那个完全不懂香水的护士小姐,然后从繁华的巴黎搬到莫伦乡间,过着生儿育女的自在日子。由于谙熟香水制作中对花料的要求,所以父亲的农场里种出的总是最好的花朵。他依旧是个佼佼者。(12)可是,那些魔法蔷薇又是怎么回事?我的母亲,也就是那位护士小姐悄悄将答案告诉我,而后我跑出去,把真相告诉一直蒙在鼓里的父亲。不料他一挥手,说:“别以为我是老糊涂,其实当我看见魔法蔷薇的第一眼,就知道是你母亲的小把戏。作为护士,她很容易从医院弄到试纸,先将试纸上粉红的石蕊抹在花样上,然后趁给我吃药的时候把嗅盐瓶打开,石蕊遇上嗅盐的强碱性就会变成蓝色。”我惊叫道:“可是老爸,你一直没有揭穿她。”父亲说:“不说出来,是因为从那一刻起,我意识到,自己爱上了那个丫头了,索性就装傻让她得意下去。”(13)父亲站在盛开的花丛间,笑得很得意,很狡黠!是啊!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魔法蔷薇。如果有,那也是爱情的魔法。(《青年文摘(红版)》2004年第01期)(1)选文第(11)段中用“佼佼者”来评价父亲,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这样评价父亲的具体原因有哪些?(2)选文第(7)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他做了个手势说:“得了得了,无论你说什么都没用,反正对我来讲,心已完全死了。”(3)请简要分析选文第(8)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那病房的墙上贴着印有一些粉红蔷薇花图案的壁纸,护士张大眼睛仔细看了一会儿,会心一笑说:“好的,我试试看。”(4)结合你对选文第(12)段划线句子的理解,回答下面问题。父亲说:“不说出来,是因为从那一刻起,我意识到,自己爱上了那个丫头了,索性就装傻让她得意下去。”①“那一刻”是指哪一刻?②父亲眼中的母亲具有什么特点?结合选文内容概括回答。(5)请写出选文第(9)段和第(13)段加点词“得意”的含义。第(9)段:第(13)段:(6)选文多次写到“魔法蔷薇”,有什么作用?9.(2020•连山区模拟)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化在心里的春天①夜里23点29分,高速公路空荡如时空隧道,远处灯光孤独的闪烁着。此时车子已驶出400公里,遇到的车还不到30辆。路途过于冷清,对将要抵达的前方,我这个47岁的男人产生了孤独和恐惧的心理。②我是在饭桌上吐露,自己要去疫区当志愿者。父亲怒斥我一意孤行,母亲直接给正在娘家照料老人的儿媳妇拨去电话,让她赶快回来劝说。妻子流着泪说:“你疯了,你要是去,我就跟你离婚,你不知道那里有多危险吗?”③劝说和呵斥都不会起到任何作用,我祖籍在湖北黄冈浠水县,常开车到湖北探亲访友,疫情地图上深浅不一的红色斑块,不断上涨的新增病例看得我心里发慌,除夕刚过,黄冈老家的医院也开始紧急求援,我瞬时坐不住了。在网上,我以“湖北、志愿者”为关键词检索,将搜寻到的志愿者组织逐个联系了一遍。因湖北各市封城封路,异地志愿者难以通行,我发出的消息均无后文。1月26日,终于有人与我联络,同意接收异地志愿者。对方发来一张印有武汉红十字会标识的通行证照片,他们会帮忙沟通。④夜行时的人烟寥落,凌晨1点我路过黄河畔。现在,眼前超现实的情景让我有些害怕了。若非亲身体验,绝不会相信这是在武汉的主干道上奔驰,整个过程,所见行人也不过百人。迅速蔓延开来的病毒,好似按动了某个开关,将这座千万人口的都市变成另一座城,萧条又陌生。我被分配至物资组,负责装卸货物,清点登记。不到9点,一拨拨运送物资的车接踵而至,将临时改为仓库的办公大厅填满又搬空。傍晚未过,我就见到近十种不同类型的车辆,消防车、救护车、城管巡逻车、政府公务车、卡车,还有一辆喷着“武装押运”字样的运钞车,装了满车散件口罩离去。符合医用条件的N95口罩仅占物资的5%,各个医院想尽办法,争取拉回更多物资。⑤一位司机从江苏徐州出发,开了12个小时的车,送来几百箱防疫物资,自己却只戴着一层薄薄的一次性口罩。还有位热心的武汉市民,看到志愿者们裸手搬运物资,送来了一千双劳保手套、两箱护手霜。甚至有人远隔千里寄来一箱方便面。我觉得这绝非戏谑,而是发自内心对同胞的关心。我在努力的搬运着货物。夜里23点半,我和几名志愿者将最后一批零散物资搬上货车,临时摆放物资的大厅彻底空了。⑥夜里,我趴到阳台上潸然泪下,一根接一根地抽闷烟。想回家,不现实。偌大个城市空空荡荡,街上空无一人。新闻里说,新型肺炎的致死率不高,但我身边不断有志愿者的家属、朋友被感染。有的刚刚确诊两天,还未来得及接受治疗,便不幸去世了。这也是我忧伤的,人的生命在病毒面前那么脆弱。⑦但并非所有志愿者都能收获理解。有个女孩叫萧萧,出门时看到楼道里一个女人没戴口罩,上前劝说了几句。没想到,那女人正处于产后抑郁,趁萧萧不备,突然伸手袭击,把箫萧的脖子打伤了。萧箫拒绝了母亲哭着让他回家的请求,含着泪坚持。⑧一位叫小盖的志愿者差点因此失去爱情。女友认为他搬运东西不光彩,连发数条微信,叫他回家。小盖伤心了好几天,把聊天截图发到志愿者群,向群里的伙伴寻求安慰。小盖家在河北承德,开了1400公里的车来武汉。闲时,小盖跟我闷闷不乐地说,自己来这,就是为了给武汉人民搬货,什么都不想,就想做一个没有感情的搬运工具。⑨因火神山、雷神山和方舱医院的搭建,我们物资组重新忙碌起来,不断有新的,志愿者加入。元宵夜里,我开车同萧萧、小盖去了黄鹤楼。某年春节,热爱摄影的我特意来拍黄鹤楼,那时视线可及处,游客都排着长队。这晚,黄鹤楼花灯如昼,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拍,画面里都没有人影。现在却特别怀念挤在人堆里拍照的感觉。⑩第二天,武汉的天气由阴转晴。我看到,明媚艳阳下,楼下的老人正在自家阳台上晾晒花被子,没有戴口罩,冲我微笑,仿佛春天来到了。⑪善意,无私,忍辱负重,这就是我们的自愿者,还有那全国人民的支持就是春天。春天已然化入我们的心里,因为我们的心里装着春天,它定能融化世间的寒冰。坚信,有一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摘下口罩,我们会品尝新鲜空气的滋味。(原创:2020.3.17)(1)选文①段画线句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析选文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有什么作用?(3)结合选文赏析⑥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文末画线句子有何深层含义,请从两个层面各举文中一个事例作简要分析。(6)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A.选文写一位司机从江苏徐州出发,开了12个小时的车,送来几百箱防疫物资,自己却只戴着一层薄薄的一次性口罩,突出了司机的无私奉献精神。B.选文②③段是插叙,写了我去武汉做志愿者遇到的困难,主要突出我倔强不听话的性格。C.选文中的萧萧和小盖是次要人物,突出了志愿者高贵的品质,突出文章中心。D.选文⑨段画线句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武汉城的空旷,病毒的可怕。10.(2020•于洪区二模)阅读选文,回答以下各题。母亲有双顺风耳①这几年,我和姐姐相继在城里买了房。73岁的母亲仍住在老家。为了能经常和母亲团聚,每到周末,我都会和姐姐一起,回老家看看她。②假日里,我和姐姐又一起回到老家。我们在门前菜园一边种菜,一边闲聊。我说:“这几年,我的颈椎疼得厉害,很不好受。”姐姐说:“年纪轻轻,怎会颈椎疼啊?”我笑着说:“可能是经常对着电脑写作的缘故。”③我和姐姐说话的声音不大,却不料被正在井边洗菜的母亲偷听到了。母亲一边朝我们走来,一边问我:“怎么了,颈椎疼得厉害?”见母亲过来,我们立即停止了说话。姐姐连忙小声说:“妈虽然年纪大了,可她耳朵却特别好使,她在偷听咱们说话呢!”④正说着,母亲已来到我们的身边,她用粗糙的手,摸了摸我的颈椎,说:“是啊,年纪轻轻,怎么就有颈椎病了呢。以后要多运动运动,不要总坐在电脑前写呀写,挣那么多钱干吗?”⑤在母亲眼里,我写作是为了钱,却不知我写作的快乐,一篇好的文章出炉,那种精神上的享受,母亲是不知道的。⑥再一个假日,我和姐姐又回到老家,只见母亲从卧室里拿出一台颈椎治疗仪,对我说:“我去镇上医院问了医生,医生说,颈椎病疼得厉害,会引起头晕,此类病手术会有风险,医生建议还是给你买一台治疗仪。”⑦母亲还没有说完,我竟生出了万般感触。原来,上次在老家,母亲偷听我和姐姐的谈话,并悄悄把我颈椎病的事记在心头,还特地花了好几百元,为我买了一台颈椎治疗仪。⑧母亲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好几次。去年暑假,母亲从农村来到我家。吃完晚饭,我和妻子谈到城里买的蔬菜既不新鲜,而且还有残留农药。我们在客厅说话,母亲在卧室里看电视。没想到,母亲回家后,把门前的菜园扩大了一倍。品种也从以前的青菜、萝卜、韭菜,扩大到扁豆、丝瓜、青椒等二十多个品种。现在,只要我们回家,或是村里有人进城,母亲都会准备好一大堆新鲜蔬菜,托人捎来,或自己送来,真是让邻居羡慕不已。⑨还有一回,母亲来我家小住,一天晚上,同事来找我聊天。我们在客厅说话,母亲在卧室看电视。我对同事说:“去年冬天我感冒咳嗽了好长时间不见好,总觉得现在穿什么保暖内衣、羽绒服,都不如小时候家里做的棉衣暖和。就是棉衣太显臃肿,要不然穿着多舒服。”同事说:“今年流行一种手工棉袄,用秋衣做里子,用花布做面料,穿出来一点不显胖。”我们正说着,母亲从卧室出来了。没几天,母亲就买来了布料,亲手给我做了一件棉袄。那年,母亲的棉袄陪伴了我一个温暖的冬天。⑩我想起姐姐说的话,母亲总喜欢“偷听”我们说话。其实,哪里是“偷听”,母亲对儿女的声音总是天生敏感,不论多么嘈杂的声音,她都能准确地听到儿女的声音;不论离得多远,她都能听到儿女内心的呼唤。这就是天下母亲对儿女们爱的本能吧。⑪前几年,父亲因病去世了。年迈的母亲可能因为悲伤过度,耳朵越来越不好使了,有时我们和她说话,不得不抬高音量,可是奇怪的是,虽然每次我和姐姐说话的声音很小,她却听得一清二楚,让我很是纳闷。有时,我觉得母亲像一只警觉的兔子,随时把耳朵伸得长长的,去捕捉儿女的声音。⑫我想,所有母亲都是这个世界上听力最好的人吧,“顺风耳”的背后,其实藏着最深沉、最无私、最真切的母爱。(1)根据选文内容,补全下面表格。段落②﹣⑤⑥﹣⑦⑧⑨内容母亲听到“我”有颈椎病而担心A母亲为“我”捎送新鲜蔬菜B(2)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请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母亲对儿女的声音总是天生敏感,不论多么嘈杂的声音,她都能准确地听到儿女的声音。(4)选文第⑧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5)选文标题有什么含义?(6)请结合选文内容或者生活感悟,把下面句子补充完整。父亲的爱,藏在他宽阔的肩膀中,那对肩膀,不辞辛劳地扛起了生活的重担。母亲的爱,,,。11.(2020•和平区校级模拟)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各题。自信第一课毕淑敏①1972年的一天,领导通知我速去乌鲁木齐报到。新疆军区军医学校在停办若干年后第一次招生,只分给阿里军分区一个名额。首长经过研究讨论,决定让我去。②入学后,从基础课学起,用的是第二军医大学的教材。教员由本校的老师和新疆军区总医院临床各科的主任、新疆医学院的教授担任。③一次考临床病例的诊断和分析,要学员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那是一个并不复杂的病例,大致病情是由病毒引起的重度上呼吸道感染,病人发烧、流涕、咳嗽、血象低,还伴有一些阳性体征。我提出的方案,除采用常规治疗外,还加用了抗生素。④讲评的时候,执教的老先生说:“凡是在治疗方案里使用抗生素的同学都要扣分。因为这是一个病毒感染的病例,抗生素是无效的。如果使用了,一是浪费,二是造成抗药,三是无指征滥用,四是表明医生对自己的诊断不自信,一味追求保险系数……”老先生发了一通火,走了。⑤后来,我找到负责教务的老师,讲了课上的情况,对他说:“我就是在方案中用了抗生素的学员。我认为那位老先生的讲评有不充分的地方,我冤枉。”教务老师说:“讲评的老先生是新疆最著名医院的内科主任,他的医术在新疆是首屈一指的。你有什么不服的呢?”⑥我说:“我知道老先生很棒,但是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他提出的这个病例并没有说明就诊所在的地理位置。比如要是在我的部队,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病员出现高烧等一系列症状,明知是病毒感染,一般的抗生素无效,我也要大剂量使用。因为高原气候恶劣,病员的抵抗力大幅度下降,很可能合并细菌感染。如果到了临床上出现明确的感染迹象时才开始使用抗生素,那就来不及了。病员的生命很可能已受到严重威胁……”⑦教务老师沉默不语。最后,他说:“我可以把你的意见转达给老先生,但是,你的分数不能改。”我说:“分数并不重要。您能听我讲完看法,就可以了。”⑧上课了,老先生满头白发,面容黢黑,身板挺直,目光如锥,直视着大家,音量不大,但话语清晰而有力度。他说:“听说有人对我的讲评有意见,好像是一个叫毕淑敏的同学。这位同学,你能不能站起来,让我这个当老师的也认识一下?”我只好站起来。⑨老先生很仔细地看了我一眼,说:“好,毕淑敏,我认识你了,你可以坐下了。”说实话,那几秒钟真把我吓坏了。不过,有什么办法呢?说出的话就像注射到肌肉里的药水一样,是没办法吸出来的。全班寂静无声。⑩老先生说:“毕淑敏,谢谢你。你是个好学生,你讲得很好。你的知识有一部分不是从我这儿学到的,因为我还没有来得及教给你那么多。是的,作为一名好医生,一定不能照搬书本,不能教条,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决定治疗方案。在这一点上,你们要记住,无论多么好的老师,也不可能把所有的规则都教给你们。我没有去过毕淑敏所在的那个海拔5000米的阿里地区,但是我知道缺氧对人体的影响。在那种情况下,她主张使用抗生素是完全正确的。我要把她的分数改过来……”⑪我听到教室里响起一阵欢呼声。因为写了用抗生素治疗的不止我一个,很多同学都为此雀跃不已。⑫老先生紧接着说:“但在全班,我只改毕淑敏一个人的分数。你们有人和她写的一样,还是要被扣分。因为你们没有说出她那番道理,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算你原来想到了,但对上级医生的错误没敢指出来。对年轻的医生来说,忠诚于病情和病人,比忠诚于导师要重要得多。必要的时候,你宁可得罪你的上级,也万万不能耽误你的病人……”⑬这席话掷地有声。事隔多年,我仍旧能够清晰地记得老先生炯炯有神的目光和舒缓但铿锵有力的语调。平心而论,他出的那道题目是要求给出在常规情形下的治疗方案,而我竟从某个特殊的地理环境出发,并苛求于他。对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老先生表现出了虚怀若谷的气量和真正的医生应有的磊落品格。⑭那个分数对我来说完全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从老先生的话语中感悟到一个优秀医生的拳拳之心。⑮我的三年习医生涯,在我的生命中是一个重大的转折。我从生理上洞察人体,也从精神上对自己有了更多的认同。如果说在阿里的时候我对生命还是模模糊糊的敬畏,那么,老先生的教诲使我确立了这样的信念:一生珍爱自身,并全力保卫他人宝贵的生命。(1)阅读全文,根据内容完成下面表格。故事情节“我”的情感①“我”感到冤枉老先生说要认识“我”②老先生肯定了“我”的治疗方案“我”很感动(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⑨段画线的句子。说出的话就像注射到肌肉里的药水一样,是没办法吸出来的。(3)老先生没有给其他的写了用抗生素治疗的同学改分数的原因是什么,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4)选文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老先生满头白发,面容黢黑,身板挺直,目光如锥,直视着大家,音量不大,但话语清晰而有力度。(5)结合语境,品味第⑦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教务老师沉默不语。(6)选文结尾段在结构和内容方面分别有什么作用?12.(2020•连山区模拟)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卑微与骄傲①“你父母是做什么的呀?”“做生意的。”②以前每当有同学朋友问起我父母的职业时,我都如此回答。而无法坦荡地与人说,我的父母是卖猪肉的。我害怕说出口,迎来的是嘲笑。③我上幼儿园时,父母就开始卖猪肉了。每天清晨5点,万籁俱寂,天还灰蒙蒙的,他们就已经出门了。到了菜市场以后,一天的忙碌开始了。杀猪的大叔早将一头猪处理好,分成两半边放在摊位上,父母需要解剖它,猪头、猪脚、排骨、前后腿肉、内脏……分解好的猪肉被井井有条地摆好。④准备工作做好后,接下来就要招呼客人了。在这方面,妈妈比爸爸厉害得多,她和市场里的每个人都能搭上话。⑤“小妹,要来点什么?正宗农家黑猪哦。”“阿彩,拿点大骨回去给小孩熬粥喝,有营养,小孩吃了长高长壮。”⑥一天的工作结束,他们走出市场后,天早就黑下来了,可孩子还在幼儿园要去接,晚饭还没有做……得了,一件一件慢慢来吧。⑦童年的记忆大部分已经模糊,但我一直记得这样的画面:幼儿园放学后,别的孩子早就被接回家,只剩下我和几位小朋友,苦等着不知何时来的父母;从漫天火烧云的傍晚,等到月亮挂枝头的黑夜,父母才风尘仆仆地赶来。⑧我是在菜市场长大的孩子,从小就觉得这是一个充满人间烟火的地方。我妈去上公厕时,几乎不带钱筐,她的姐妹会帮她照看;父母给老人找零钱时,从不找50元整,怕老人不懂看钱,心里不踏实;无论谁家煮了地瓜、山药,都会带出来给大家尝尝,如果一直这样该有多好。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敢与朋友说父母的职业了?大概是初中时吧。或许是当时年少,自己不够勇敢,也不明白世上的职业不分贵贱,不知道只要勤勤恳恳地工作,就值得尊重。⑨我现在仍然记得,初中的第一名的孩子经常光顾我家的生意,所以他隐约知道我父母在菜市场工作。虽然不知道中间出了什么差错,让他得到错误信息,但是谢天谢地,他知道得不多。你看那时候的我真的自卑又可笑。我一个人苦苦遮掩家里的情况,但某天,班里同学议论纷纷。⑩我现在还能想起开学那天,我被众人包围,面无表情,“你爸妈在菜市场卖什么呀?臭不臭呀?”“你家是不是借钱给你上学?”听着一句句好奇又残忍的话语,心如刀割。他们无形地划出一条界线,他们是高贵的“上等人”,我是卑微的“下等人”。可是,我们究竟做错了什么?让他们去批判?还是仅仅因为我们与他们不是一类人,竟要承受这些像刀子一样伤人的疑问?总说年少不懂事,伤人不自知。他们却不曾想过有些人在千疮百孔的伤害里变得沉默孤独。爱笑爱闹的我,从此变成班里的透明人,再也没有了笑容。⑪我像是一只披着狼皮的羊,胆战心惊,不知道身上的皮有没有裹紧,会不会被人发现。直到23岁大学毕业,开始步入社会,我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受过委屈,明白了生活不易,好多以前在意的东西,一下子变得不重要了。⑫慢慢地,我开始理解父母,体会他们的辛苦,终于找回小时候的勇敢,当同学问我父母职业时,可以大大方方地说:“我父母就在菜市场里卖猪肉,一只猪我想吃哪里就吃哪里。”而父母是否知道我曾经的懦弱,是否知道我曾连介绍他们职业的勇气都没有?我想是知道的。但是,他们从来没有责备过我。所以,当我告诉他们,办公室的领导询问我父母职业,我回答在菜市场卖猪肉时,父母既惊讶又有些不好意思,问我:“怎么和领导说了?多不好呀。”我笑道:“有什么不好的。我领导还夸你们厉害,不但把四个孩子养大成人,还供孩子们读书。”⑬那是我看到父母笑得最开怀的一次。他们终于被孩子承认,终于成为孩子的骄傲。前段时间,卖了20多年猪肉的父母失业了。非洲猪瘟疫情的发生让菜市场里卖猪肉的难以为继。当我得知这个消息时,担心父母可能会一下子支撑不住,不过父母还算乐观。他们笑道:“工作20多年了,除了过年休息几天,平常从来没有休息过,现在就当放个假。”⑭第二天早晨,我正在房间里看书,妈妈敲我的门,喊我吃早餐。打开门的一瞬间,我愣住了。早晨的阳光从窗外射进来,暖暖地照在妈妈身上,我突然觉得妈妈既温柔又漂亮。从小我就希望妈妈可以给我编辫子,喊我吃早餐,送我上学,20多年过去,此刻仿佛有种梦想实现的感觉。⑮而这20多年,父母夜以继日地卖猪肉,落下一身病。他们都有胃病,因为早上常常来不及吃早餐,他们的腰也不好,因为经常需要搬十几斤的肉:他们的手也容易酸猜,因为经常需要用力地剁骨头。劳累了这么久,他们终于可以松口气。⑯而我也终于明白,哪里有什么“上等人”“下等人”,只不过是自卑作祟罢了。世上本就没有卑贱的职业,每一个努力工作热爱生活的人,都值得尊敬。⑰认真生活的人呀,都值得被阳光拥抱。(选自《青年文摘》2019.29期,有删改)(1)如何理解选文题目“卑微与骄傲”的含义?(2)选文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品味选文⑩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竟要承受这些像刀子一样伤人的疑问。(4)选文⑫段画线句子“慢慢地,我开始理解父母……”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理解了父母?(5)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A.选文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由“自卑”到“骄傲”的心理历程,来突出文章的主旨。B.选文⑨⑩段主要写了同学们嘲笑我父母职业卑微,我是下等人,我虽孤独但并不自卑。C.选文中的母亲是一个吃苦耐劳、热情执着、会做生意、善良、爱孩子的人。D.选文⑪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被同学们伤害时内心胆战心惊。13.(2019•威海)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薄荷有一年,小姨从城里回来,给我们带了一包糖。小姨说,是薄荷糖呢。小姨的眼里竟然还闪着光。我一听“薄荷”二字,本来像阳光般在花枝上跳来跳去的欢欣,呼啦啦落了一地。薄荷有什么可稀罕的呢?乡下孩子虽没见过世面,但对植物有一种天然的熟识感,且这薄荷在乡下实在太普遍,甚至到了令人漠视的程度。去学校的路上,有一段马路,马路两边有深深的沟,一丛丛的,都是浓青青的薄荷,落满了尘。每天来来回回好几趟,几乎不会多看薄荷一眼。薄荷的味道也不怎么样,家里西屋药房的柜子上放着一瓶薄荷做的药片,父亲曾给我吃过,凉凉的底色里竟藏着辣。我悄悄把那薄荷片吐了,之后再路过那满沟的薄荷,开始有几分厌烦。对薄荷的感情,现在想来,和对故乡的感情竟有几分相似。那时候,人是小小的,心却大得很,轻狂得不行,热热切切地要去外面的世界。眼前的简单素朴,泥土和植物,太熟悉以至于腻烦。后来到底出去见识了,从小城到大城,又到了天子脚下,看起来热热闹闹的喧嚣世界,很多时候却不由自主会想起曾经令人腻烦的宁静乡土,还有光阴里一丛丛宠辱不惊的薄荷。到超市买东西,看到标签上的薄荷二字会无端升腾起莫名的亲切感。生活日用品,不知道什么时候都换成了薄荷味的。出门时手包里会塞上一小包薄荷味的口香糖,并不为吃,只为能常常看包装上那片绿绿的薄荷叶。有一回,在居住附近的集市上碰到卖花人,这卖花人特别,竟只卖一种植物,是薄荷!天太热,他把一盆盆青郁郁的薄荷小心放在刚下过雨的浅水沟里。水沟虽不太干净,可那薄荷却越发的青茂。我站在一旁看得痴,那一盆盆薄荷,在记忆里绵延开来,延展为一条明亮的乡路,通往那无忧无虑简单清寂的乡村岁月。卖花人笑着告诉我,薄荷一点不娇贵,好养得很。从乡村出来的我当然知道薄荷的脾性,薄荷是乡下人的植物,与泥土打交道的人多半是没有矫情的习惯的。我坚定地买了两盆薄荷抱回家,养在客厅亮亮的窗台上。而此时,这明亮的窗台俨然已是薄荷环绕的一个清新简素的世界,没有姹紫嫣红,只有一片令人心清心宁的青碧。之前,家里的窗台上已养着好几盆薄荷了,还有几瓶剪下枝养在清水里的。可是,当出门碰到薄荷,总有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温暖,会不由自主地驻足问候。不忍心擦肩而过,错过这缘分,便要带回去一些养着。家里那人笑我,你呀,这是要在窗台上养出一片故乡嘛。我一愣,还真是如此,光阴流转,往时光深处,心却小了,不再渴慕外面广阔的热闹天地,只想清清静静、简简单单、素素朴朴地过日子,像从前的故乡。也像字句简单的一首诗,像木心的《从前慢》。和一位朋友聊天,他说最想念幼时家中的院落,母亲在院子里种菜种花,那才叫生活,真美。这位朋友是生意人,走南闯北,见过大风大浪大繁华。当他说起这世间的美味莫过于他母亲做的清炒苦瓜时,那眼里也闪烁着一种光,和小姨当年说薄荷时的神色一样。朋友说苦瓜是自家院落里种的,一点都不苦。才明白,当年小姨眼中的光,是一种何等的意味。如今,我也早已爱上了那薄荷味,那清新,那凉,那寂,甚至那辣。周末,摘几片薄荷叶,清洗干净,泡一杯薄荷茶,坐在窗边,翻几页书,发一会儿呆,看几朵云。只想把生活变慢,把日子过得像故乡的薄荷一样。(1)阅读全文,请筛选出薄荷的特点。(2)用简洁朴素的语言解释下列句子。我一听“薄荷”二字,本来像阳光般在花枝上跳来跳去的欢欣,呼啦啦落了一地。(3)第一段中“薄荷有什么可稀罕的呢?”意思是作者。原因是。(4)依据文章内容,理解倒数第二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才明白,当年小姨眼中的光,是一种何等的意味。(5)结合全文内容,作者对薄荷情感变化的词语依次是漠视、、、。(6)请简要分析倒数第三段的作用。(7)读完全文,你觉得作者向往的生活方式是什么?你是否认同,为什么?14.(2020•新抚区模拟)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西瓜遭了殃,还有玉米①大平原无边无际绵延开去,千里沃野,坦荡开阔。清晨的土地,刚刚睡醒一样,打着呵欠,腾起潮润润的水汽。泥土的气息,厚重绵长,从四野漫散开来。金色的晨光,纷纷披落。②父亲坐在田头,抽着旱烟,啧啧道:“咱这地方,真是宝地啊,年年风调雨顺,种什么长什么。”父亲是种田的好手,很多年里,父亲把土地当做根,他自己已经像土地一样,对每种作物的秉性了如指掌,他会娴熟地侍弄它们。③那一年,父亲种了两亩地西瓜,长势非常好。西瓜成熟了,父亲找人帮着把西瓜摘下来,又圆又大的西瓜被整齐地码放起来,田头堆起了一座座碧绿的小山。这么多西瓜,在当地卖不完。父亲早早和叔叔大伯们商量好了,他们找来了大车,要去大同或者包头卖西瓜。究竟是哪里,童年时的我分不清。对于我来说,那些地名,仅仅是远方的象征,代表着父亲此去将是万水千山,怀里揣着沉甸甸的希望。④我们都以为,这车西瓜一定会卖个好价钱。可是十几天后,父亲和叔伯们垂头丧气地回来了。每个人都胡子拉碴,一脸沮丧。原来,半路上遇上暴雨,西瓜烂了大半,剩下的减价处理掉了。毫无疑问,这次赔大了。⑤所有的心血,就这样毁了。母亲心疼得大哭起来。那几天,母亲不吃不喝,愁得不行。⑥我和妹妹们知道,父亲给我们买裙子的承诺也兑现不了了。瓜田里,剩下的西瓜寥寥无几。昔日茂盛的瓜田,显出衰败的模样。父亲在瓜田里抽着烟,眉头凝成一个“川”字。忽然,他把手中的旱烟狠狠一丢:“西瓜遭了殃,不是还有玉米吗?玉米收成好,咱也有指望!”以后的日子,父亲天天在玉米田里忙。间苗、浇水、除草,父亲把所有的汗水都挥洒在玉米田里。⑦我们眼看着玉米拔节一样长,粗粗壮壮的玉米,仿佛都铆足了劲儿,要为父亲争气。玉米长到一人多高了,修长秀颀,三亩多玉米田,连成一片碧绿的波涛。家乡肥沃的土地,愈发显出厚重的底色。风过处,玉米叶子水袖一样舞着,“刷拉拉”作响。父亲的脸上,一片憧憬。⑧秋风吹过千里平原,玉米熟了。成熟的玉米田泛着黄色,显出迷人的风韵。棵棵玉米上,那硕大的玉米棒子,仿佛植株上醒目而荣耀的标志﹣﹣又丰收了。瞧,很多玉米拱出了外皮,露出粲然一笑,籽粒玛瑙一般饱满莹润。玉米金黄的牙齿在秋阳下灿灿生辉,那种黄色,就是一个个动人的笑靥。田里的玉米在笑,笑得那么恬然自得,那是丰收的微笑,无比生动。⑨爽朗的秋天,天无边无际地蓝着,云自由自在地飘着。玉米田里的我们,笑声连成了串。好收成,就有好日子。那一季,我们收获的玉米挤爆了粮仓。⑩以后的日子,父亲的那句“西瓜遭了殃,还有玉米”,就成了我们一家人都能心领神会的语言。每当遭遇困境,我们就学着父亲的语气说:“西瓜遭了殃,还有玉米。”大家知道,只要像父亲一样不灰心、不丧气,就会收获满地微笑的玉米。⑪生活的原野上,到处都有希望的种子,只要信心还在,希望的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1)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事件人物情感(心情)父亲要把丰收的西瓜卖到远方①②沮丧③④⑤喜悦(2)选文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3)赏析选文第⑨段画线的句子。(4)选文以“西瓜遭了殃,还有玉米”为题,有什么好处?(5)选出对选文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A.选文第③段“代表着父亲此去将是万水千山”一句,不仅指父亲去的地方遥远,还暗含着一路饱含艰辛之意。B.选文第⑤段用母亲的表现侧面写出西瓜的损失惨重,也表现了母亲脆弱、不担事的性格特点。C.选文第⑨段“那一季,我们收获的玉米挤爆了粮仓。”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动地描写出那一季玉米的收成非常好。D.选文第⑪段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总结全文,升华主旨又蕴含深意。15.(2020•灯塔市一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槐花季羡林①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在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②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常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③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睹瞪得又大又圆。④“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⑤“什么奇迹呀?”⑥“你们这样的花树。”⑦“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⑧“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⑨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床上用品行业信息化建设与大数据应用合同3篇
- 2025年度新型材料路面施工合同规范文本4篇
- 二零二五年度物流配送时效及运费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消防设施设备保养及定期检测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范文合同终止通知模板汇编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文化艺术区毛坯商铺租赁合同书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西瓜出口销售合同:出口商与国外采购商之间的国际贸易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马铃薯种薯种植环境监测与改善合同4篇
- 二零二五版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与赔偿调解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白酒年份酒品牌保护合同2篇
- 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必备8篇)
- GB/T 893-2017孔用弹性挡圈
- GB/T 11072-1989锑化铟多晶、单晶及切割片
- GB 15831-2006钢管脚手架扣件
- 医学会自律规范
- 商务沟通第二版第4章书面沟通
- 950项机电安装施工工艺标准合集(含管线套管、支吊架、风口安装)
-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11免疫分子课件
- 《动物遗传育种学》动物医学全套教学课件
- 弱电工程自检报告
- 民法案例分析教程(第五版)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学教程最全电子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