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主讲教师:王雅娟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思考题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哪些侵略战争?结果如何?
从1840年到1900年,列强对华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每一次战争均以清朝失败为结局。南京条约辛丑条约签订现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内容一、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二、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反思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主要内容一、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二、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反思中国一、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1、政治上:封建专制的腐朽当西方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时候,清朝皇帝仍是最高的统治者,集所有的权力于一身,封建制度在没落中散发着腐朽的气息。甲午战争日军占领威海卫一、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1、政治上:封建专制的腐朽当西方实行慈禧挪用海军经费正款修园,从1888年开始至1894年七年间,每年挪用30万两,共210万两。1891年四月二十八日起,慈禧常驻颐和园。但颐和园修复工程一直未停,海军衙门经费继续挪用于修造园林工程。在多种因素作用下,户部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规定南洋水师、北洋水师两年内停购外洋船炮。可以看出挪用军费是没有争议的事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慈禧挪用海军经费正1891年四月二十八日起,慈中国近现代史纲颐和园石舫船。当年慈禧挪用海军公款修建颐和园石舫船。当年慈禧挪用海军公款修建1、1887年7月,天皇发布令:
“朕以为在建国事务中,加强海防是一日也不可放松之事。而从国库岁入中尚难以立即拨出巨款供海防之用,故朕深感不安。兹决定从内库中提取三十万元,聊以资助,望诸大臣深明朕意。”2、甲午战争前一年1893年,明治天皇又决定此后六年,每年从内库中拿出30万元帑银,用于海军建设。此举再次带动了日本政府议员主动献出十分之一薪俸用做造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1887年7月,天皇发布令:
“朕以为在建国事北洋水师扬威日本说起北洋舰队第一次访日在1886年。当年7月,李鸿章接到袁世凯报告,俄国正觊觎朝鲜元山口外的永兴湾。朝鲜一向是大清的保护国,清政府深知,一旦朝鲜落入它国必将危及自身安全,于是命令丁汝昌率领北洋舰队前往朝鲜的永兴湾一带巡防。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总教习英国人琅威理接到命令后立即率“定远”、“镇远”、“济远”、“威远”、“超勇”、“扬威”6艘军舰前往朝鲜东海岸海面操演。由于海上长途航行需要上油、修理,于是“定远”、“镇远”、“济远”、“威远”4艘军舰奉李鸿章之命在丁汝昌的率领下前往日本长崎进行大修,留下其余两舰在海参崴待命。8月1日,北洋舰队抵达长崎港,首次目睹来自中国的铁甲巨舰的长崎市民挤满了码头。望着威风凛凛的巨舰上龙旗高扬,惊叹、羡慕、愤懑的复杂情绪。北洋水师扬威日本说起北洋舰队第一次访日在1886年。当年7月邓世昌指挥的致远舰
邓世昌指挥的致远舰定远舰定远舰甲午战争被日军俘获的镇远号
甲午战争被日军俘获的镇远号甲午战争被日军俘获的镇远号甲午战争被日军俘获的镇远号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简课件日本展览馆中的长崎事件
日本展览馆中的长崎事件事件发生后,北洋水师群情激奋。有记载说,“定远”、“镇远”、“济远”、“威远”四舰迅速进入临战状态,褪去炮衣,将炮口对准了长崎市区。总教习琅威理甚至主张对日开战。李鸿章在得知“长崎事件”后,随即愤怒地召见了日本驻天津领事波多野,不无威胁地对波多野说:“如今开启战端,并非难事……”在李鸿章高级幕僚、法学家伍廷芳的策划下,驻日公使徐承祖依照国际法就事件同日本政府交涉,但日方强词夺理拒不认错,并拖延再三,希望不了了之。李鸿章决定“停审”,做出一种中国准备单方面处理此事的强硬姿态。这一招起到了敲山震虎的效应。1887年1月28日,日本政府突然宣布接受德国驻日公使何理本的“伤多恤重”的原则,了结“长崎事件”。根据双方签订的协议,日方的赔付是中方的3倍多。事件发生后,北洋水师群情激奋。有记载说,“定远”、“镇远”、“长崎事件”虽得以和平了结,但在日本当局的挑动下其民间的反华、仇华、排华的情绪却因此被煽动起来。日本朝野的军国主义思想越来越浓厚,当时深受刺激的日本海军由此发狠:“一定要打胜‘定远’。”在军国主义思想蛊惑下,一些天真稚童竟也玩起打中国军舰“定远”、“镇远”的战斗游戏。长崎事件结束后一个月,天皇下令从内库拨款为海防补助费,揭开了“海防献金运动”的序幕。日本国内很快就掀起了一个捐出“海防献金”的高潮。1888年和1890年日本又提出第七次和第八次海军扩张案,这两次扩张案共购买或建造了4艘军舰。其中“吉野”号购自英国,时速23节,是当时世界上航速最快的巡洋舰。“长崎事件”虽得以和平了结,但在日本当局的长崎事件结束后一个二次访日军纪大有改观
1891年5月到6月间,北洋海军进行了成军后第一次校阅,其场面极为宏大。校阅刚刚结束,日本政府即邀请北洋海军访日。6月26日,丁汝昌率北洋舰队的6艘精华舰艇再次出发起程正式访问日本。舰队在出发前,李鸿章鉴于上次“长崎事件”,命丁汝昌严加管束。从当时日本媒体的报道看,对北洋舰队的评价还是非常肯定的。7月8日《东京朝日新闻》以《清国水兵现象》为题报道了观看北洋舰队的感受:“以前来的时候,甲板上放着关羽的像,乱七八糟的供香,其味难闻之极。甲板上散乱着吃剩的食物,水兵语言不整,不绝于耳。而今,不整齐的现象已荡然全无,军纪大为改观。水兵的体格也一望而知其强壮武勇。惟有服装仍保留着支那的风格,稍稍有点异样之感。”二次访日军纪大有改观
1891年5月到6月间,北洋海军进行了⊙曾经登上“定远”舰参观的日本人宫尾崎三郎后来回忆,“定远”号舱内非常干净,不亚于欧洲军舰,同行观舰者皆卷舌而惊恐不安。日本舆论也大力渲染日本国内“对强大的中国的舰队的威力感到恐怖”的社会心态。
⊙与“定远”舰的“亲密接触”让日本人深受刺激,随之掀起了超常加速扩充其海军军备的高潮。就在日本天皇接见北洋海军军官的前一天,日本内阁提出了5860万日元的海军支出方案,获得国会的通过。1892年,内阁又公布了建造10万吨军舰的计划,该计划在天皇的裁决下很快得以落实。1893年日本天皇又发布敕谕:决定在此后6年每年从自己的私房钱中拨出30万日元,并从官员的薪金中抽出1/10作为造舰费缴纳国库。日本海军由此迅速发展成为一支可与北洋水师相抗衡的海军力量。
⊙曾经登上“定远”舰参观的日本人宫尾崎三郎后来回忆,“定远”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一环。腐败是反侵略战一、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2、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当西方在重商主义和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时候,清朝仍在重农抑商的小农经济中徘徊,阻碍的科技的创新。重农抑商漫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2、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当一、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3、军事上:武器和军队素质落后以鸦片战争为例,清朝与英国在武器装备和军队的战斗能力上相差悬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绿营兵一、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3、军事上:武器和军队素质落后以鸦片清军缺少文化教育,官兵们愚昧无知。各军营武官文员冒滥吃缺、克扣军饷的现象普遍存在。需索陋规、诈取贿赂,也是军营中的普遍现象。士兵们生活无保障,缺乏训练,技艺生疏,游手充伍,聚赌贸易,其中有的还吸食鸦片,甚至抢劫百姓;战时征调,不听号令。加上清军将帅统率无方,不通兵法,不懂战术,毫无全局观念,难以发挥本来就已很低的战斗力。因此,在战场上往往指挥谬误,措置失当。清政府的对近代战争的认识和应战能力的有限。如林则徐和左宗棠尚不知道开花炮弹(爆破弹)为何物。即使在明清之际已传入中国,另外胡林翼看到火轮船时的惊叹落马,生病,甲午海战中的指挥问题,都暴露出严重的不足!清军缺少文化教育,官兵们愚昧无知。各军营武官文员冒滥吃缺、克一、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4、外交上:近代外交视角下的误读
鸦片战争之前,朝贡体系是清朝与其他周边国家交往的基本形式,这种体系加强了自身的优越感;鸦片战争之后外交上的认知影响了战争的进程。
1793年,马戛尔尼一行人觐见乾隆皇帝,英国和平遣使第一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从两个外交人物的命运看那段失败的历史一、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4、外交上:近代外交视角下的误读鸦一、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5、文化上:守旧僵化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没有遭遇到更先进文明的挑战,“重陆轻海”、“用夏变夷”等僵化守旧的思想,成为社会变革的惰性力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5、文化上:守旧僵化鸦片战争之前中国落后的社会制度加上不谙世事,中国没能主动走向世界,但世界却走向了中国,我们应该在反思中探索更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落后的社会制度加上不谙世事,中国没能主动走向世界,但世界却走二、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反思
1、武器优劣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但未必是决定因素,中法战争的不败而败,甲午战争的海军实力,洋务运动的破产,都能让我们看到这一线索。
西方相信武器决定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二、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反思1、武器优劣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二、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反思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2、战争的胜负与团结有关,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以史为鉴,居安思危,增强责任感。二、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反思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二、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反思3、闭关阻止不了资本主义的扩张,走向世界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新的世纪依然如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二、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反思3、闭关阻止不了资本主义的扩张,走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小结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侵略改变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将中国拖进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给中国人民带来苦难的同时,我们看到了反侵略战争失败背后的历史。以史为鉴,我们要在反思中不断进取,加强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在新的世界风云中屹立于东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谢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谢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深度解读:鸦片战争之人物篇从两个外交人物的命运看那段历史与个体的关系深度解读:鸦片战争之人物篇从两个外交人物的命运看那段历史与个耆英——一个外交时代的悲歌中国历史上第一张照片由法国于勒·埃及尔摄于1844耆英(qíyīng)(1787年3月21日-1858年6月29日),满族,爱新觉罗氏,字介春,满洲正蓝旗人,历官内阁学士、护军统领、内务府大臣、礼部和户部尚书、钦差大臣兼两广总督、文澜阁大学士。为王大臣论劾,咸丰帝赐自尽。
耆英——一个外交时代的悲歌中国历史上第一张照片从一张照片说起被海内外众多摄影家和档案专家认定中国现存的最早照片拍的是个“卖国贼”,这张照片距今已是161年,虽然模模糊糊,但是人像还算清晰,这个人叫耆英,是清朝道光、咸丰年间位高权重的人物,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卖国贼”。耆英曾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后又签下《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等丧权辱国条约,最后被咸丰帝“赐”其自尽。1844年,于勒·埃及尔以法国海关总检查长的身份来到中国,清廷接见了他,当时宫里还没有人见过照相机这洋玩意儿。当于勒提出要为朝廷大员拍照时,没人敢尝试,耆英跟洋人打交道多,自然就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从一张照片说起被海内外众多摄影家和档案专家认定中国现存的最早耆英——一个外交时代的悲歌缘起: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1、主和的缘由2、广州入城事件3、奉行的外交原则4、丰富多彩的外交家耆英——一个外交时代的悲歌缘起: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评说有人说,从1842至1848年,可称得上是耆英外交时代。耆英的时代过去了,但他成为19世纪中叶中国最丰富多彩的外交家,但也因此而丢掉了性命。评说有人说,从1842至1848年,可称得上是耆英外交时第二次鸦片战争一、战争爆发十二年之后、修约二、战争经过从《天津条约》到《北京条约》简况:1857年,英国、法国各自找到借口,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进入北京,火烧圆明园,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反映:
近代中国与帝国主义之间碰撞的一个缩影;一面要屈服侵略,一面维护天朝尊严,举棋不定而败降;标志着闭关政策的彻底破产,外交主权进一步丧失.第二次鸦片战争一、战争爆发修约条款
和约一经议定,两国各宜遵守,不得轻有更改;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中美《望厦条约》,录自《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选编与介绍》
日后大佛兰西皇上若有应行更易章程条款之处,当就互换章程年月,核计满十二年之数,方可与中国再行筹议。──中法《黄埔条约》,录自《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选编与介绍》修约条款和约一经议定,两国各宜遵守,不得轻有更改;至各口情二、战争经过(一)起因:清朝拒絕英國之要求、广州入城事件的影响。1、擴大通商範圍。2、公使駐京。3、傳教士至內地傳教。(二)藉口:1、英國:亞羅船事件。2、法國:西林教案。(三)四國合作:美國、俄國支持英法軍事行動。(四)結果:訂定天津條約。1、互派公使駐京。2、增開通商口岸。3、長江開港通商。4、允許傳教士入內地自由傳教、遊歷。(五)第二度英法联軍:1、原因:換約問題。2、結果:(1)北京淪陷。(2)北京條約。由奕訢訂定,增開天津,割讓九龍司於英國,並且偿还英國、法國的軍費。第二次鸦片战争二、战争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三、战后中外关系的变化第一:列强在华经济政治势力的扩大。通商口岸设工厂、银行;买办的兴起;海关为英国所控;贸易与洋人想象有差别←贫穷鸦片与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第二:洋务运动的产生和对外交的影响。第三:资本主义列强侵华的“合作政策”。涵义:享有在华利益的列强之间;列强与清政府之间。目的:列强共同的利益、各自的利益、清政府彻底对外开放表现:《局外旁观论》、《新议略论》,协助镇压革命。遵守条约、开放,屈服压力又希望发展经济维护统治防止民变。第二次鸦片战争三、战后中外关系的变化第二次鸦片战争三、战后中外关系的变化第四、中国人民的反洋教斗争。▼传教士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间谍侦察、搜集情报、参与谈判,破坏礼俗、干涉内政,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文化渗透●客观上为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促进作用。李提摩太、林乐知、丁韪良▼法国的天主教与教案
教案主要是:反对外国传教士与教堂的行为▼天津教案起因:
传言婴儿失踪与被害过程:丰大业→崇厚→曾国藩评价;中西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中西文化冲突的反映,对士来说、对民众来说,有盲目性与报复性,造成不良的影响。传教在中国的情况。第二次鸦片战争三、战后中外关系的变化主和道光皇帝对于耆英也是很赏识的,在奕山、奕经、杨芳等人都无法遏制英军攻势的时候,想到了他。1842年3月29日道光帝谕内阁:“耆英著驰驿前赴广州将军之任”。稍后又被改命为署理杭州将军。4月7日又获颁钦差大臣关防.耆英在杭州稍作停留后,即赶赴前线,在萧山见到了奕经和文蔚,二人刚刚经历了定海、镇海、宁波等地的失守,奕经随即向耆英介绍了整个战况。经过这种介绍,耆英对英人的船坚炮利有多大的认识还不好说,但对于裕谦、余步云、杨芳等人,他应该是很了解的。这些人不是优秀的官员就是战功赫赫的勇将,而在“逆夷”的进攻下,都是如此的不堪一击。而局势的恶化,更让耆英目瞪口呆。得到增援的英军相继攻陷乍浦、宁波、吴淞、镇江,无论是陈化成的死战不退,还是乍浦、镇江八旗官兵的奋勇搏杀,都没能够挡住英军的脚步。耆英除了与浙江巡抚刘韵珂“相对而泣”外,不得不考虑如何面对眼前的局势。虽然道光帝在一连串失败后已经有由“剿”到“抚”的松动,但皇帝的面子让他给耆英的谕旨是“先剿后抚”。也就是说,虽然要讲和,但也要先打一次胜仗才行。耆英知道,自己根本没有打一次,哪怕是一小次胜仗的可能。而他又不想如奕山、杨芳那样用扯谎来讳败为胜。他做了忠臣的选择,和皇上实话实说——这是需要勇气的,在他之前,琦善实话说的最多,落得个“斩监侯”。耆英给道光帝的奏折中,毫不避讳的说出了交战各省官员早就想说,而一直慑于天威不敢说的话:“该逆船多至二十余支,凶焰甚炽,其炮火又极猛烈,实恐难以抵御”,“二年以来,合数省兵力,言剿言防,总难得手,……且该夷船坚炮猛,初尚得之传闻,今既亲上其船,目覩其炮,益知非兵力所能制伏”,“是彼逸我劳,彼灵我笨,不能取胜,并非战之不力,亦非防之不严。不独吴淞一口为然,即闽广、江、浙等省之失利,亦无不皆然”,“若不借此转机,速为招抚”,则“祸患更难枚举”,从而建议“暂时羁縻,以作缓兵之计”。
在也经不起失败刺激的道光帝,终于同意谈和。7月27日允许耆英等人“专意议抚”,“便宜行事”。
主和道光皇帝对于耆英也是很赏识的,在奕山、奕经、杨芳等人都无广州入城的困扰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耆英以两广总督、钦差大臣、五口通商大臣的身份主持对外事务,自认办理夷务得法的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主张,而且还多了一项:竭力避免边衅。广州入城事件,开放广州城,触众怒,衙门被烧,知道无力阻止冲突,要求召回。1848年2月,耆英赴北京觐见道光帝,随即被留在北京供职,道光帝赏赐双眼花1850年咸丰登基之后,耆英仍对新帝陈述英人可畏,应该周旋而不可强硬,为咸丰所不喜,最终被降职为五品候补。
广州入城的困扰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耆英以两广总督、钦差大臣、自己笃信的外交原则1、秉承着“讲信义,无欺诈,行笃厚”,耆英在外交礼仪上,他放下天朝大吏的架势,同英人直接见面,不分尊卑,与外人谈话显得坦诚,温和,问长问短。南京订约,耆英在英国兵船上,问及每一件武器以及英国乐队,甚至问到巴夏礼读什么书等。耆英这种平易作风,与同时代其他顽固官吏相比,显得开明,豁达,尤其是耆英与朴鼎查的个人情谊,则更让洋人感受到他的真挚可亲,诚信无欺。在朴鼎查的回忆录中,曾写道,耆英称他为“英地密特朋友”“并想让他的大儿子给耆英作养子。”在朴氏回国之际,耆英致函给朴鼎查:“彼此心心相印,我们身虽分二,心实为一”,“分袂在即,不知何年何地再能见面快晤,言念及此,令人酸侧。”
2、耆英的这一系列做法,被今人看作是“媚外”。1844年奏折辩解。但是,这恰恰体现了中国儒家诚信原则所强调的以个人情感建立信义的悠久传统在对外交涉上的延伸。
自己笃信的外交原则1、秉承着“讲信义,无欺诈,行笃厚”,耆英没有绕过去的圆:成于斯,死于斯。4、1858年大沽口被英法第一次攻破之后,耆英重被“弃瑕录用”。咸丰随即赏耆英侍郎衔,与大学士桂良和吏部尚书。华沙纳同赴天津与西方国家谈判。然而,是年1月,英法联军攻破广州城劫掠叶名琛的督府之时,缴获了装有耆英、徐广缙和叶名琛在广州办理夷务期间的奏折、谕旨和皇帝对外交条约的批复原件等外交文件。这些文件清楚昭示了清朝官员办理夷务的具体做法。表面以诚信示人而在背地里诋毁无所不用其极的耆英,终于被“英地密特朋友”所厌恶。
结果,在津与英国代表会晤时,“英夷威妥玛于座前呈出一件,即系当年耆英具奏驭夷情形摺,语多贱薄夷人,且有宣成宗皇帝朱批”,英国翻译李泰国和威妥玛当场就拿此奏片奚落耆英。已经七十余岁的耆英受不了这种羞辱,“未及候旨,踉跄回通州”,可也不能避免“为王大臣论劾”,被咸丰帝“赐自尽”的结局。5、耆英死时,可能还会暗地里埋怨咸丰皇帝不听自己的忠言,激怒英夷导致国家再次陷入战争。自己为了朝廷殚精竭虑,不惜蒙上污名和为自己所厌恶的逆夷周旋所维持的局面,被这个新登基的皇帝给毁了。
没有绕过去的圆:成于斯,死于斯。被诟病与自白耆英的“抑民奉夷”,颇受当时舆论的谴责:“逆夷之敢于猖獗至此者,皆由耆英为之内应,背君害民,丧良昧理,以勾通英夷暗助其叛逆之谋耳”,“自有权奸以来,未有丧良心,无廉耻若耆英之极也。”
“本督……爱民尽职奉公之心,如有不诚,天祖鉴之,近年外国订约,尽我心力,无非欲安我人民,岂有厚待外国,薄待我民之理矣!”
被诟病与自白耆英的“抑民奉夷”,颇受当时舆论的谴责:“逆夷之评说有人说,从1842至1848年,可称得上是耆英外交时代。耆英的时代过去了,但他成为19世纪中叶中国最丰富多彩的外交家,但也因此而丢掉了性命。评说有人说,从1842至1848年,可称得上是耆英外交时这个人有点怪——叶名琛背后的历史湖北汉阳的才子,26岁中进士,38岁作巡抚,43岁作总督,46岁时便已经官居极品。
《清史稿》对他的评价是“性木彊,勤吏事,属僚惮其威重”,不算好评,但也看不出人品不好,而记录他的功绩,却可看出他是一个难得得干才。
1858年1月5日,两广总督叶名琛被英法军队捕获这个人有点怪——叶名琛背后的历史湖北汉阳的才子,26岁中进士1、又是修约惹的祸。2、叶名琛的选择!3、奇怪行为背后的理念支持。1、又是修约惹的祸。还是修约1854年,美英法等国根据中美、中法条约中的届满l2年后修约的规定,分别到上海提出修约要求。根据清政府的外交体制,只有两广总督才有处理中外交涉的权力,因此,两江总督怡良和江苏巡抚吉尔杭阿等再三劝导外国公使,令其回广州听候叶名琛查办。
秉承着朝廷“于该夷到粤后,务当晓以大义,于抚慰外夷之中,仍当坚持定约,万不可听其别有干求,致生枝节”,“设法开导,谕以坚守成约,断不容以十二年变通之说,妄有觊觎”之类的的谕旨。叶名琛在对内应付的同时,开始对外邦交。1849年,广州入城危机的时候,广州尚还有10万兵勇,但在击退洪军之后,财政极为困难,便解散了而已经出了大笔军款的绅商此时也在无能力出钱,广州可用之兵不过数千,而临时招募的团勇一万四千人,“嗣因惜赏,各街团练壮勇不愿出力”,更不太可能作有效的抵抗。
叶名琛只能用他官场多年所磨练出来的意志来维持危局了。还是修约1854年,美英法等国根据中美、中法条约中的届满l2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相臣度量,疆臣抱负;古之所无,今之罕有”——作为大清王朝的两广总督,叶名琛用这种方法面对外敌的节节进逼,最后落得个被俘辱身,客死他乡。
于是,我们就发现叶名琛在英军“驾炮往击总督府”的时候,“司道冒烟进见,请避居”而却“叶相手一卷书危坐,笑而遣之。”
就会看到在英军兵临城下的时候,“将军巡抚司道进见,商战守策,而叶相谵若无事然。”
他并非不战,他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在战;他并非不和,朝廷不和,他必须遵行;他并非不守,他一直坚守在自己的衙门中;至于不降,这是必然的,无需多说,即使讽刺的他的人也不会真希望他向洋人投降;他也不能走,守土有责,擅离职守是死罪难逃的。
当英军的援军和法军都齐集广州城下的时候,叶名琛的冷静也于事无补了。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武力入城:唯有一死1858年1月4日,英法联军攻克广州城,虽然付出了128人的代价,但广州还是升起了两国的国旗。留在衙署中的叶名琛被俘。
1859年4月10日,叶名琛死于加尔各达,他是绝食而死的,随身所带的粮食已经吃完,他不愿食英黍。
他的仆人记录下了他的遗言:
“我之所以不死而来者,当时闻夷人欲送我到英国。闻其国王素称明理,意欲得见该国王,当面理论,既经和好,何以无端启衅,究竟孰是孰非,乃冀折服其心,而存国家体制。彼时此身已置诸度外,原期始终其事,不意日望一日,总不能到他国。淹留此处,要生何为,我所带粮食既完,何颜食外国之物。”“辜负皇上天恩,死不瞑目。”
他做了伯夷叔齐(孤竹国君的儿子),为自己的朝廷而饿死。
而他的朝廷,却彻底抛弃了他,罢免了他的一切职务,视他为罪人:“叶名琛办事乖谬,罪无可辞,惟该夷拉赴夷船,意图挟制,必将肆其要求。该将军署督等可声言:叶名琛业经革职,无足轻重。使该夷无可要挟,自知留之无益。”“该督已辱国殃民,生不如死,无足顾惜。”
他是忠君的,他所作的,都是朝廷允许他做的。他的错,是朝廷的错。可朝廷是不会错的,错的只能是他。
武力入城:唯有一死1858年1月4日,英法联军攻克广州城,虽背后的历史另一种解读:知道政治上中国无法抵抗英国,动武挑起战争会像林则徐被流放,相反,如果执行抚靖外交招来皇帝的不悦,公众的谴责,颜面尽失,被流放甚至杀头,就像琦善和耆英。身处两难采取了袖手旁观的姿态,对洋人冷淡、傲慢且极度藐视的面孔。自信变成了虚骄:在精神上施以贬抑和折辱,而不是维护实利和主权,(在河边的仓库接见英国公使)传统的夷夏之见的意气和成见。攘夷变成了一种虚骄。强硬变成了懵懂;传统的英雄主义,叶名琛在英军“驾炮往击总督府”的时候,“司道冒烟进见,请避居”而却“叶相手一卷书危坐,笑而遣之。”剧变时代里充满悲怆意味的懵懂和滑稽。
镇静变成了自欺:在传统的中国理性和非理性常常会并存于一个人的身上。1857年12月,英法联军集结广州,占卜的方式,过15日后必无事矣!“以渊默镇静为主,毫无布置!”两天后,城中天朝官吏被俘。背后的历史另一种解读:知道政治上中国无法抵抗英国,动武挑起战外人的评价在叶名琛被关押在印度期间,英国人柯克曾经采访过他,后采访经历记录在自己所著的《中国》一书中,对于叶名琛的形象和性格有详细描述:
“叶名琛身高1.8米,肥硕,留着中国式长而薄胡须,前额缩入,头颅甚大,耳轮圆形,后脑稍涨满,头发稀少,不留长指甲。杏圆眼时他相貌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
他意志坚强,性情顽梗。
他不抽鸦片,只饮热茶,早餐素食。生性简朴,所穿之袍褂油渍光硬,据他自己说已穿了十年;他在中国的家属要求给他三千元作为在印度的零用,但致死未动用过分文。所以柯克认为,在私人生活方面,叶名琛是一位极可敬的中国人。”
外人的评价在叶名琛被关押在印度期间,英国人柯克曾经采访过他,应该思考余生似乎在矛盾中度过,一方面从传统中寻找支撑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身在域外每天接触外国的信息,认识到自己当时的不懂,但误身误国的历史错误已成。他和耆英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在带有不平等色彩的近代国际法背景下,强权政治十分明显,中国的实力使我们在面对新的文明时不得不面对失败并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图强盛与复兴。应该思考余生似乎在矛盾中度过,一方面从传统中寻找支撑的精神力11醉翁亭记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
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一、导入新课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教学提示】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岂不为六一乎?”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目标导学二:朗读文章,通文顺字1.初读文章,结合工具书梳理文章字词。2.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标出节奏划分有疑难的语句。节奏划分示例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奏划分思考“山行/六七里”为什么不能划分为“山/行六七里”?
明确:“山行”意指“沿着山路走”,“山行”是个状中短语,不能将其割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为什么不能划分为“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明确:“蔚然而深秀”是两个并列的词,不宜割裂,“望之”是总起词语,故应从其后断句。【教学提示】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划分朗读节奏,在划分节奏的过程中感知文意。对于部分结构复杂的句子,教师可做适当的讲解引导。目标导学三:结合注释,翻译训练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并画出不解之处。【教学提示】节奏划分与明确文意相辅相成,若能以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明确文意最好;若学生理解有限,亦可在解读文意后把握节奏划分。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内互助解疑,并尝试用“直译”与“意译”两种方法译读文章。3.教师选择疑难句或值得翻译的句子,请学生用两种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翻译示例: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直译法: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泉水浅了,石底露出水面,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色。意译法:太阳升起,山林里雾气开始消散,烟云聚拢,山谷又开始显得昏暗,清晨自暗而明,薄暮又自明而暗,如此暗明变化的,就是山中的朝暮。春天野花绽开并散发出阵阵幽香,夏日佳树繁茂并形成一片浓荫,秋天风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水枯而石底上露,如此,就是山中的四季。【教学提示】翻译有直译与意译两种方式,直译锻炼学生用语的准确性,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美感;意译可加强译文的美感,培养学生的翻译兴趣,但可能会降低译文的准确性。因此,需两种翻译方式都做必要引导。全文直译内容见《我的积累本》。目标导学四:解读文段,把握文本内容1.赏析第一段,说说本文是如何引出“醉翁亭”的位置的,作者在此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坐落在群山之中,并纵观滁州全貌,鸟瞰群山环抱之景。接着作者将“镜头”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坐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诸峰之中,视野集中到最佳处。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点山“秀”,照应上文的“美”。又写酿泉,其名字透出了泉与酒的关系,好泉酿好酒,好酒叫人醉。“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后引出“醉翁亭”来。作者利用空间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2.第二段主要写了什么?它和第一段有什么联系?明确: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写出了其中的“乐亦无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专项意向合作协议一
- 2024年度商务协作详细协议版B版
- 2024年度专业安保派遣合作合同版B版
- 2024年商铺租赁合同范本详规版B版
- 2024年商业秘密保护合同范本版
- 2024个人和公司借款协议
- 2024年三方股东权益转让协议版B版
- 2024年婚外情案件个性化离婚协议样本
- 2024年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合同
- 2024年专业数据录入与维护服务商务合作合同版B版
- 2024中国烟草总公司合肥设计院招聘6人笔试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 让它们立起来 说课稿-2024-2025学年科学一年级上册青岛版
- 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试题及解答参考(2024年)
- 同等学力英语申硕考试词汇(第六版大纲)电子版
- 2024年学宪法、讲宪法题库及答案
- 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程序文件SOP
- 封条模板A4直接打印版
- 博物馆陈列展览大纲(共9页)
- 一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学反思5.3《青蛙吃虫子》北师大版(秋)
- 监理质量保证体系框图
- 供电局配网故障抢修管理规定(电网、电力)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