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小数的加减法_第1页
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小数的加减法_第2页
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小数的加减法_第3页
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小数的加减法_第4页
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小数的加减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小数的加减法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小数的加减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2、通过探究活动,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教学重难点一位小数的加法、减法计算。进行加法、退位减法。小数点对齐。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出示主体图。(用幻灯投影或挂图)请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获取了哪些信息?(学生到商店里买学习用具。从图中可以知道一些商品的单价:铅笔盒6.8元,书包25.8元,练习本2.6元,橡皮擦0.5元,卷笔刀0.8元,铅笔0.6元,水笔1.2元)。二、经历探究,获取新知1、教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了整数的'加、减法,也学会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现在,我们又认识了小数,请猜一猜,我们也应该学习小数的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2、教学例31个卷笔刀和1枝铅笔,一共多少钱?(1)卷笔刀多少钱?铅笔多少钱?要计算一共多少钱?必须用什么方法计算?(加法)(2)你们认为怎么算?是怎么想的?放手让学生探究方法,尝试计算。学生经过讨论、交流,一般会出现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化角为单位计算;另一种是以元为单位,直接用小数计算)。学生汇报计算结果后,教师引导全体学生一起探究用小数直接计算的方法。(3)要点分析。①验证答案:1.4元=1元4角,结果正确②观察算式:特征1:小数点对齐。(相当于整数加法的数位对齐)这里不仅要求二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而且要强调和小数点要和加数的小数点对齐。特征2:计算过程,方法与整数加法相同。3、教学例4.(1)提出问题:一个卷笔刀比一枝铅笔贵多少钱?(2)探究计算,引导用小数直接计算。0.2元=2角8角-6角=2角结果正确(3)出示例4一枝水笔比一枝铅笔贵多少钱?①要求学生用小数直接计算。②尝试计算,汇报结果。(展示演示板)1.2-0.6=0.6元③说一说计算要点。两点:一是小数点对齐;二是减法退位,方法于整数减法退位是一样的。4、课堂小结(1)教师说明直接用小数计算的简便情况,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认识掌握小数计算的重要性。(2)学生说明小数计算要点。三、课堂活动1、课本第96页的“做一做”第(1)题是小数加法。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既有小数加法知识,又有小数大小比较知识。第(3)题,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引导学生提简单的加、减法计算问题,并进行计算。2、补充问题。图中“找你6角”,猜一猜:小红给售货员多少钱,可能,买了什么商品?启发:找出购买商品的钱数尾数有4角的。四、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二的第1-3下列各题。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课后习题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一篇:苏教版最新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教案《三角形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具体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知道三角形的高与底的含义,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限在三角形内)。2、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基本特征的过程,积累一些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等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抽象到一般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3、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特征,知道三角形高与底的含义,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教学难点:三角形高的画法。教具:三角尺小棒直尺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看图找出三角形师:同学们,请观察这张图片,从图中你看到最多的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三角形师:你能用手来指一指三角形在哪里吗?(学生指着屏幕比划出三角形的轮廓)教师点击课件出示三角形轮廓2、联系实际生活举例师:想一想,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还见到过类似于三角形形状的物品?指名说说。(2-3人)3、揭题师:看来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一下三角形。(板书:认识三角形)二、三角形的概念及各部分的名称1、用小棒摆三角形1师:同学们,请你闭起眼睛脑海中想一下三角形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利用手中的小棒小组合作创作一个三角形。投影展示小组作品问:他把小棒这样放,是三角形吗?生齐答是,其他小组呢,你们的作品也都是三角形吗?生齐说是。问:谁来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生可能会答,三根小棒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还有谁要说的?师:拿出一根小棒指着说这每一根小棒可以看成是线段还是直线?(贴“线段”)所以三角形里有几条线段啊?(三条线段)板书贴:三条学生如果答不上来,直接把小棒拆开,这样可以吗?再问:需要注意什么?生可能回答都要靠在一起,教师补充哪里靠在一起?也就是每两根小棒的端点要接起来。师:对,一定要这个端点连着那根小棒的端点,这样的连接方法在我们的数学上叫首尾相接,我们将三根小棒怎样连接,就围成了一个三角形?(学生齐说首尾相接)师:我们把每根小棒看成是一条线段,我们的三角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3条),3条线段怎样围?(首尾相接)所以说,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2、对应练习(看看谁的眼睛最亮)认真观察,下面哪些图是三角形?为什么?2、研究三角形的特征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那你会画一个三角形吗?请你在学习单上画一个三角形。(请一学生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同学们,我们像刚才一样,将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了一个三角形。小组之间互相看一看比一比,你们所画的三角形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小组讨论一下2小组汇报:有3个角3个顶点3条边(板书:3条边、3个角、3个顶点)追问:这三条边是直线还是线段?请大家在自己刚才画好的三角形上标出三角形的边,角和顶点。三、学习画三角形的高1、师:三角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瞧,看这幅图,这是一个人字梁,是建造房屋时房顶的结构,你能量出图中人字梁的高度吗?谁来指一指人字梁的高是从哪里到哪里?生汇报:到屏幕前用教杆指一指。追问:为什么这个不是高呢?师:我们已经找到了人字梁的高,是从屋顶的这个点到底边横梁的这条线段,请你拿出直尺量一量人字梁的高是多少?生汇报:4cm(从哪里到哪里?)下面老师还有一个疑问,这条高和这个人字梁底边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呢?生可能会答相交师:相交,同意吗?谁能够说的更准确一些?生:互相垂直。师:嗯,究竟是不是互相垂直,有什么好办法验证一下?(三角板直角靠一下)拿出三角板验证一下,这个地方是直角吗?(是)所以说人字梁的高和他的底边是互相垂直的。请标上直角符号。师:这条是人字梁的高,而这条底边横梁就是人字梁的底(课件出示底和高)2、下面我们把人字梁所表示的三角形请到黑板上来,就可以这样表示出它的高。(从这个顶点出发向对边所作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哪条是这个三角形的底啊?(也就是与高互相垂直的这条边叫做三角形的底)反复训练(这条是高,哪条是底,这条是底哪条是高)3、既然大家已经熟练掌握三角形的高和底那么老师就来考考大家3根据图中给出的底,你能很快找出它对应的高吗?(标在图中)现在我来指高,找同学来给我指出对应的底。3、总结高的特点: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幅图的高,比较一下,这些高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都与底边互相垂直,这些高都是有长度的吧,所以他们都是线段,他们都是从哪里到哪里的线段啊?从顶点到垂足)板书:高垂直线段从。。。。到。。。。4、师:我们知道三角形的高其实是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怎样利用工具规范的画出三角形的一条高呢,你会吗?要用到什么工具?(三角板)请你拿出三角板在学习单上尝试画出底边上的高。小组内交流画法。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画的?请看屏幕演示。(课件)看清楚了吗?老师在黑板上再演示一遍,拿出三角尺,让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和三角形的底边重合,慢慢向顶点移动,移动到顶点时,画出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要画成虚线,标出垂足,写上高和底。(板书)学会了吗?三、巩固同学们,下老师想请大家参加一个闯关游戏,看看大家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的到底好不好,大家想参加吗?有信心顺利通关吗?第一关,(课件)画出每个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完成答题纸第5题,可以同桌边交流边画。完成的小组把笔放下身体坐正。指名板演,评讲。画第2个三角形的高时,你有什么发现?(画出的高跟三角形的一条边重合了)第二关,请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底5厘米、高3厘米的三角形,完成答题纸第6题。提醒学生方格纸上的每一格的边长表示1厘米,底和高各应该画几格都清楚了吗?同学们请看,这些三角形都是底5厘米高3厘米,同桌交流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底和高都相等的三角形,形状不一定相同。)四、小结同学们,今天你学了会关于三角形的哪些知识呢?学生回答。其实关于三角形的知识还有很多,等待着我们大家去探索,去发现。希望大家可以发现三角形更多的奥秘,下课。

第二篇:苏教版最新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教案《三角形的认识》教案刘丽教学目标:1、使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具体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知道三角形的高与底的含义,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限在三角形内)。2、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基本特征的过程,积累一些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等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抽象到一般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特征,知道三角形高与底的含义,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教学难点:三角形高的画法。教具:三角尺小棒直尺七巧板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认识三角形吗?请观察这张图片,你能从图片里找到三角形吗?对,在这里。想一想,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还见到过三角形?指名说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三角形。(板书:三角形的认识)二、探究1、同学们,请拿出你的小棒,在桌面上摆出一个三角形。我们将三根小棒首尾相接,就围成了一个三角形。2、请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不要画的太小哦。请你到前面来,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3、下面老师要看看谁的眼睛最亮,(课件)认真观察,下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为什么?1为什么这些不是?生:„„板书:三条、线段、围成说的真好,三条线段必须要首尾相接,才能围成三角形。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来,我们集体读一遍,注意语气轻重读出关键词。教师划三角:其实在学习中,很多同学也像老师一样。遇到重点字词划下来,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结合课件用手指着说明: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线段的端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每两条边之间的夹角叫做三角形的角。请大家在自己刚才画好的三角形上标出三角形的边,顶点和角。同桌探究交流,你找出了几条边,几个顶点,几个角?完成的同学用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请你到前面来,在老师三角形上标出所有的边、角和顶点。给大家说说,你的想法。(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孩子你真棒,谢谢你,请回座位。5、大家请看,方格纸上有4个点,从这4个点中任选3个作为顶点,都能画一个三角形吗?你有什么发现?哪三个点可以,哪三个点不可以,为什么?请在答题纸上第2题中画一画,和同桌互相说一说你的发现。有小组已经完成了,请你给大家说说你们小组的发现。(B.C.D三点不可以画一个三角形,因为这三个点在一条直线上。)所以我们发现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不能画一个三角形。6、同学们,请看这幅图,你知道图中画的是什么吗?这是一个人字梁,它是一个三角形,是建造房屋时房顶的结构,你能量出图中人字梁的高度吗?你量的是哪条线段?它和底边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请看答题纸上第3题,想一想,量一量,同桌交流你的发现。指名回答。(量的是中间最高的那条线段,它和底边互相垂直。)7、如果我们把人字梁所表示的三角形画下来,就可以这样表示出它的高和底。(课件出示三角形的高和底)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齐读这句话,注意重读红色字体。怎样利用工具规范的画出三角形的一条高呢,请看屏幕演示。(课件)看清楚了吗?老师在黑板上再演示一遍,拿出三角尺,让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和三角形的边重合,慢慢向顶点移动,移动到顶点时,画出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要画成虚线,标出垂足,写上高和底。(板书)学会了吗?请大家在自己刚才画的三角形中,画出一条高。师巡视,指导画法,选几份在展台展示。同学们画的高真好,那么大家猜一猜,一个三角形有几条高?(三角形有三个顶点,每个顶点都可以向对边画一条高,所以三角形有3条高。)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8、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练习,请量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记录下来,注意测量时取整厘米。指名说,注意说法的规范:第一个三角形底是3厘米,高是2厘米。三、巩固同学们,下老师想请大家参加一个闯关游戏,看看大家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的到底好不好,大家想参加吗?有信心顺利通关吗?第一关,(课件)画出每个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完成答题纸第5题,可以同桌边交流边画。完成的小组用抱臂坐端。展台展示两个小组的作业,请画对的同学说说,画第三个三角形的高时,你有什么发现?(画出的高跟三角形的一条边重合了)这个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它叫直角三角形,我们的三角尺是不是直角三角形?(是),举起你的三角尺,指一指哪个角是直角,组成直角的两条边是它的直角边,如果用它的一条直角边作底,另一条直角边就是三角形的高,如果用另一条作底,这条就是三角形的高,那如果用这条边作底呢?两条直角边还可以3作三角形的高吗?不可以,这时高需要画出来。第二关,请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底5厘米、高3厘米的三角形,完成答题纸第6题。(展台展示三份作业)同学们请看,这些三角形都是底5厘米高3厘米,老师把大家画出的三角形汇总了一部分,展示在了大屏幕上上,同桌交流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底和高都相等的三角形,形状不一定相同。说的真好,第三关顺利通过。第四关,老师用三根同样长的小棒围成了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特点?(一样长)。我们来画出三角形的一条高,认真观察,三角形的这条高为什么比三条边都短?(点到直线的所有线段中,垂直线段最短。)说的真好,请坐。第四关,请看要求。用七巧板拼三角形。同桌两人为一个小组,合作探究,(1)选两块拼一个三角形。请拼好的同学到前面来给大家展示一下。(2)用三块拼一个三角形。请拼好的同学到前面来给大家展示一下。(3)你还能用几块拼一个三角形?到展台前展示。(4块、5块、7块)同学们,闯关成功,你们太棒了!四、小结同学们,今天你学到了关于三角形的哪些知识呢?看着大屏幕,同桌互相说一说。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读一下。齐读,重读红色字体。其实关于三角形的知识还有很多,等待着我们大家去探索,去发现。希望大家可以发现三角形更多的奥秘,下课。

第三篇:苏教版最新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教案《三角形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具体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知道三角形的高与底的含义,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限在三角形内)。2、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基本特征的过程,积累一些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等活动经验,体验数学抽象到一般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特征,知道三角形高与底的含义,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教学难点:三角形高的画法。教具:三角尺小棒直尺七巧板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请观察这张图片,你能从图片里找到三角形吗?对,在这里。想一想,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还见到过三角形?指名说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三角形。(板书:三角形的认识)二、探究1、同学们,请拿出你的小棒,在桌面上摆出一个三角形。我们将三根小棒首尾相接,就围成了一个三角形。2、请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不要画的太小哦。请你到前面来,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同学们,我们像刚才一样,将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就是一个三角形。(课件)齐读一遍,注意要重读红色字体。3、下面老师要看看谁的眼睛最亮,(课件)认真观察,下面哪一幅图是三角形?为什么?(第3是三角形,因为只有它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其他都不是。)说的真好,三条线段必须要首尾相接,才能围成三角形。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线段的端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每两条边之间的夹角叫做三角形的角。请大家在自己刚才画好的三角形上标出三角形的边,顶点和角。同桌探究交流,你找出了几条边,几个顶点,几个角?完成的同学用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请你到前面来,在老师三角形上标出所有的边、角和顶点。给大家说说,你的想法。(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孩子你真棒,谢谢你,请回座位。5、大家请看,方格纸上有4个点,从这4个点中任选3个作为顶点,都能画一个三角形吗?你有什么发现?哪三个点可以,哪三个点不可以,为什么?请在答题纸上第2题中画一画,和同桌互相说一说你的发现。有小组已经完成了,请你给大家说说你们小组的发现。(B.C.D三点不可以画一个三角形,因为这三个点在一条直线上。)所以我们发现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不能画一个三角形。6、同学们,请看这幅图,你知道图中画的是什么吗?这是一个人字梁,是建造房屋时房顶的结构,你能量出图中人字梁的高度吗?你量的是哪条线段?它和底边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请看答题纸上第3题,想一想,量一量,同桌交流你的发现。指名回答。(量的是中间最高的那条线段,它和底边互相垂直。)7、如果我们把人字梁所表示的三角形画下来,就可以这样表示出它的高和底。(课件出示三角形的高和底)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2底。齐读这句话,注意重读红色字体。怎样利用工具规范的画出三角形的一条高呢,请看屏幕演示。(课件)看清楚了吗?老师在黑板上再演示一遍,拿出三角尺,让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和三角形的边重合,慢慢向顶点移动,移动到顶点时,画出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要画成虚线,标出垂足,写上高和底。(板书)学会了吗?请大家在自己刚才画的三角形中,画出一条高。师巡视,指导画法。同学们画的高真好,那么大家猜一猜,一个三角形有几条高?(三角形有三个顶点,每个顶点都可以向对边画一条高,所以三角形有3条高。)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8、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练习,请量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记录下来,注意测量时取整厘米。指名说,注意说法的规范:第一个三角形底是3厘米,高是2厘米。三、巩固同学们,下老师想请大家参加一个闯关游戏,看看大家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的到底好不好,大家想参加吗?有信心顺利通关吗?第一关,(课件)画出每个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完成答题纸第5题,可以同桌边交流边画。完成的小组把笔放下身体坐正。指名板演,评讲。画第三个三角形的高时,你有什么发现?(画出的高跟三角形的一条边重合了)这个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它叫直角三角形,我们的三角尺是不是直角三角形?(是),举起你的三角尺,指一指哪个角是直角,组成直角的两条边是它的直角边,如果用它的一条直角边作底,另一条直角边就是三角形的高,如果用另一条作底,这条就是三角形的高,那如果用这条边作底呢?两条直角边还可以作三角形的高吗?不可以,这时高需要画出来。第二关,请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底5厘米、高3厘米的三角形,完成答题纸3第6题。指名板演。同学们请看,这些三角形都是底5厘米高3厘米,,同桌交流一下,你发现了什么?(底和高都相等的三角形,形状不一定相同。)第三关,请看要求。用七巧板拼三角形。四人为一个小组,合作探究,(1)选两块拼一个三角形。请拼好的同学到前面来给大家展示一下。(2)用三块拼一个三角形。请拼好的同学到前面来给大家展示一下。(3)你还能用几块拼一个三角形?到前面展示。(4块、5块、7块)同学们,闯关成功,你们太棒了!四、小结同学们,今天你学了会关于三角形的哪些知识呢?学生回答。其实关于三角形的知识还有很多,等待着我们大家去探索,去发现。希望大家可以发现三角形更多的奥秘,下课。

第四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三角形教案(共)认识三角形教学目标: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使学生体会单侥幸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征。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较小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教学准备:学具盒、尺等教学过程:一、交流展示出示例题图,问:在图上我们可以找到一种很常见的图形,是什么?(三角形)生活中的三角形随处可见,说说哪些地方也能看到?揭示课题:认识三角形二、自主探索1.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得到一个三角形,利用手边的材料,比比谁的方法多?交流:(1)用小棒摆。讲评时注意:小棒摆的时候一定要首尾相接,不能有多出来的部分。(2)在钉子板上围。讲评时注意:只要有三个顶点,如果发现边不够直的话,需要把三角形调整得大一些。(3)用三角板或尺上的其他三角形直接描画。(4)在纸上分别画围起来的三条线段,也能得到一个三角形。……2.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一起动手画一个三角形,说说各部分的名称:3个顶点、3条边、3个角三、精讲点拔1.是不是所有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用学具盒里的小棒分别摆一摆,是不是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学生摆完后交流:(1)同一种颜色(一样长)的小棒肯定是能摆成一个三角形的。(2)一红两绿这三根小棒是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的小结:看来并不是所有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那为什么会围不成了呢?2.探究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1)说说你用一红两绿三根小棒怎么就围不成三角形了呢?(两根绿的太短了,碰不到。)画一画(图略)在图上分别标出三边为a、b、c,a+b<c不能围成三角形(2)想象:如果把一根绿的换成长一点的,和原来那根绿的合起来正好和红的一样长,行不行?画一画(图略)在图上分别标出三边为a、b、c,a+b=c不能围成三角形>(3)那究竟什么时候能围成三角形呢?可能会有学生会猜想,a+b>c再用小棒摆一摆,摆完后再比一比,是不是符合a+b>c?结合画图,指出:当两条边的长度和小于第三边的时候,这两条边根本就不能碰到,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当两条边的长度和等于第三边的时候,就变成了3条线段重合在一起的一条线段,不是三角形;只有当两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那它们就会在第三边上面的某一处碰到,就围成了一个三角形。3.练习巩固:(1)有这样两根小棒,分别是6厘米和8厘米,第三根小棒多长那么它们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说说理由。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先可考虑最短的,如果是2厘米,那么和6厘米的合起来正好是8厘米,只能重合在一起,变成线段,所以至少要比2厘米长一点,在整数范围里,那至少就得3厘米。再从最长的角度考虑,6厘米和8厘米的合起来要14厘米,不能有14厘米长,那样也是重合后变成了线段,应该要比14厘米稍微短一点,即13厘米。)(发现:比两边之差多1,比两边之和少1)(2)继续练习,如:6厘米和6厘米,3厘米和4厘米……四、运用提升1.在点子图上画出两个三角形:指出:画的时候,要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和点子重合。2.下面哪几组中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在学生交流完后追问第一种情况:那如果老师把2厘米的加上6厘米的,不就变成“大于”4厘米,那就可以围成三角形了。这样的判断对不对?为什么?(6厘米是其中最长的一条边,它单独一条就比别的两条都长,所以,要用比较短的边合起来,然后和最长的比。)3.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走哪一条路最近?请你用今天学得的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五、达标作业补充习题相关作业

第五篇:苏教版数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教学反思《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长垣县第二实验小学郑瑞娜三角形的认识是学生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平时生活中学生又经常接触三角形,对三角形有丰富的感性认识积累。面对学生比较熟悉的学习内容,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在探索和交流过程中掌握知识,锻炼技能、培养数学思维和方法,同时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到学习的经验。上课开始,我就出示主题图,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发现三角形、感受三角形,并且设置疑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本节课起好头,上学生主动地去思考三角形的特性。在学习三角形的定义时,我让学生通过小棒摆三角形、判断出示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三角形定义中的关键点“线段”和“围成”,进而让学生总结出三角形的定义。接着,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猜想每个三角形有几条高,然后通过验证找到答案,知道学生们学会三角形高的规范画法,并展示学生画的高。巩固练习这一环节,我设计成了闯关游戏,孩子们兴趣十足,在挑战——成功——收获的过程中,巩固并深化了本节课知识点。一节成功的数学课,不仅仅是让学习者记住知识点,掌握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感受数学的魅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学生对数学的感觉,同时应不断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当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例如,对学生的关注不够,更应该对学生加大鼓励的力度,让学生的学习更有动力;对学生的评价有不及时的情况;将学生应该放的更“开”等等。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及时纠正,争取让自己的教学变得完美。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能判断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格数;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指定方向和格数平移。2.通过具体的学习和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提问:同学们每天都要上学,能说一说平时你是怎样来上学的吗?(学生交流)小结:步行、骑车、坐汽车时人和车的移动都是一种运动,谁知道生活中还有什么物体也在运动?(学生举例)二、感受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1.引出课题。谈话: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段录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的运动方式也就是运动的样子相同吗?请你们边看边用手势表示出它们的运动方式。课件播放:电动门、电梯、汽车、电扇叶片、风车等物体的运动录像。提问:回忆刚才看的这几段录像,再想想你们做的手势,能把它们按运动的方式分分类吗?学生可能将自动门、电梯、汽车的运动分为一类,它们的运动路线都是直的;风扇、风车、指针分为一类,它们都是转动的。如果学生在分类的同时说出平移、旋转这两个词,教师直接给予肯定,并板书:平移、旋转。如果没有出现平移、旋转这两个词,教师讲述:像自动门、电梯、汽车这样的运动是平移;像风扇、风车、钟面上的指针这样的运动是旋转。(板书:平移、旋转)谈话: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平移和旋转这两种不同的运动现象。(把课题补充完整)2.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提问:现在谁能说说平移是怎么运动的?它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沿直线移动)谈话:旋转是怎么运动的,它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再来看录像(演示风扇的转动)。提问:风扇在旋转的时候是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在动呢?有没有不动的地方?(让学生到屏幕上指出不动的地方)风车旋转时哪个地方不动?钟面呢?小结:旋转都是物体绕一个固定的点转动。(板书:绕定点转动)3.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出示题目。谈话: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平移和旋转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判断下面哪些运动是平移?哪些是旋转?是平移的在括号里画,是旋转的画○,教师巡视。反馈:谁愿意把自己的判断结果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展示,遇到有分歧的问题课件演示)谈话:你们判断得对不对呢?我们让手中的画面动起来。(电脑按顺序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让学生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达:如开关推拉窗时,窗户的运动是平移;升国旗时,国旗的运动是平移)4.举例。提问:除了这些现象之外,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平移或旋转现象?(学生举例)三、探究平移方法1.探究方法。电脑出示:小鸟平移图。谈话:谁能到前边来指一指,小鸟原来在什么位置,现在在什么位置,它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学生可能回答:①向前平移6格。(教师指出:一般情况下,图形在平面上的移动方向用上、下、左、右表示)②向左平移3格。③向左平移6格。谈话:那么到底是平移几格呢?同桌合作,拿出小鸟卡片,在方格图上移一移,看平移了几格。学生拿出卡片操作,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得出的结果。谈话:我们用移图的办法研究了平移的距离。(板书:方法:移图)用这种方法虽然能准确地得到结果,但是比较麻烦,我们可不可以只观察小鸟图的一部分,例如一条线或一个点来研究呢?请同桌讨论。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并板书:移线、移点。谈话:这个点在平移前是鸟嘴的点(课件演示),那么它会平移到哪儿呢?(学生指出后,课件演示)平移后它还是鸟嘴的点,像这样的两个点,我们称它们为小鸟图平移前后的一组对应点(板书:对应点)。数一数这组对应点中间有几格?你还能找出一组对应点并数出中间有几格吗?再找一组试试看。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谈话:看来,图形平移前后相对应的点的距离相等,这是图形平移的又一个特点。(板书完整:对应点等距离)谈话: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验证了平移6格,那么判断错误的同学能说出错误的原因吗?(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并纠正)3.练习。谈话:请拿出发给你们的第2页纸,看一看,小房图、金鱼图和火箭图分别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共同校对)谈话:观察这三组图形,在平移前与平移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小结:物体或图形在平移后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大小和形状以及图形自身的方向都没有变。四、画出平移后的图形1.探索画平移后图形的方法。出示教材第25页试一试第1题。谈话:方格纸上有一个三角形,要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你们打算怎样画?先和小组内的同学讨论,再试着在第3页的纸上画一画。提问:谁愿意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画法?学生中可能出现的画法有:①先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都向右平移6格,再将三个点连线。②先把一个点向右平移6格,再根据三个点的位置画出另外两个点,最后连线。③先把一条线段向右平移6格,再按这条线段的位置画出图形。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各种不同的画法。2.练习。谈话: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吗?(学生在第4页纸上完成)谈话:怎样判断平移得对不对呢?(看对应点的距离是不是相等)学生展示完成的图,注意纠正错误的画法。五、全课总结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六、课堂练习想想做做第4、5题。(略)评析本节课主要有两个教学内容,一是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二是平面图形在方格纸上的平移。这一内容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本课教学设计对这一问题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教学物体的平移和旋转,教者并不是只限于引导学生对运动现象进行观察,而是在观察的同时用手势比画运动状态,体会运动方式的变化,继而再思考同类运动方式的共同特征先发现平移是物体沿直线移动,再组织观察电风扇、风车等转动时有没有不动的地方,发现旋转是物体绕定点转动。这样,经历图像感知动作把握言语表述的过程,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认识就有了较深入的思考。有了这种思考,对于两种运动方式的判断就会建立在更加自觉的基础上。教学平面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格数,先让学生观察静态画面,出现不同的看法,形成认知冲突;再让学生用实物图形操作,然后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从而使学生在认识上达成一致。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研究图形中的线段和点平移的格数,发现图形平移多少格,平移前后图形中的对应线段或对应点也都相距相同的格数。这一认识不仅使学生对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距离的判断实现了面线点的简化,而且为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提供了依据及方法的指导。这样,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对图形平移基本特征的认识,是一种既必要,又可行的教学处理。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2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5、在计算过程培养学生的情感与,使他们养成认真审题、书写整洁、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三、教学重难点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2.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完善学生对计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口算、估算和列竖式计算的方法。突破重难点的方法:1、引导学生利用以有经验进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计算方法。2、在学习中,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索,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亲自感悟和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重视口算和估算能力的发展,逐步形成技能。4、重视对两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的回顾和整理,培养学生总结和归纳的能力。四、课时安排:8课时。1、口算乘法。3课时2、笔算乘法。4课时3、整理和复习。1课时《两位数乘两位数》口算乘法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页例1、做一做,练习十四第1~4题。教学目标: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幻灯片;把练习十四第2题制成香蕉形的口算卡片。注意补充相关的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题,如:32×20、13×300。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口算下面各题。40×460×530×3300×7200×812×424×213×332×311×5自己选两题,说一说口算方法。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提出问题。(1)运用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呈现邮递员送报纸、送信的情景。(2)请学生提出问题。(3)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需要用整十、整百数解决的问题,可以是与教材上完全相同的问题,也可以是不同的。例如:“邮递员工作10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2.探讨口算方法。(1)请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算式:300×10300×30(2)小组讨论:怎样想出得数?(3)各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4)评价。对于学生想出的方法,尽可能板书在黑板上,方便全体同学了解不同方法的口算过程。例如:300×10300×9+300=2700+300=3000100×10×3=1000×3=3000300×303×3=9→300×3=900→300×30=9000300×10×3=9000教师点评每一种方法,强化学生对口算方法和过程的了解。同时,用点评的方式给学生以表扬、鼓励,增强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信心。3.尝试解决问题。(1)请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解决其余的问题。比如:“工作10天,要送多少封信?”“工作30天,要送多少封信?”(2)组织交流。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尝学习的乐趣。4.探讨新的口算方法。(1)出示:42×1023×3014×200请学生思考,讨论怎样算?(2)组织交流,并由教师评价每种方法。学生可能会出现多种方法。例如:42×10→42个10→420;42×10→40×10+2×10→420……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口算方法,再次体验成功。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1.完成教科书第58页“做一做”中的8道题。(1)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结合订正过程,有意识地选择两、三道题让学生说一说口算过程。[](2)引导学生总结,发现规律。结合“做一做”中的口算,引导学生总结口算方法,发现规律。2.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开始做题前,提出:看哪一组的每个小朋友都能全做对。完成后,集体订正。对全体都对的小组给予表扬,奖励小红旗一面。3.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十四第3、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和小伙伴交流讨论。教师注意巡视,及时参与学生的讨论。在学生完成后,请几位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4.游戏。贴出香蕉形口算卡片,组织学生做“摘香蕉”游戏。说明游戏规则:谁算对卡片上的题,就把香蕉摘下来。最后,比一比哪一组摘的香蕉多。让学生体验收获的喜悦。四、回顾整理、反思提高请学生谈收获。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3教学目的:通过进一步的练习,让学生熟悉的掌握整十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口算1.小黑板出示14+5954-2316×5230×4168÷830×20xx×1050×802.完成复习的第1题提问:13×30,你是怎么口算的?80×30,你又是怎么口算的?二、估算在黑板上写上算式。23×58师:如果要估算这个算式,你可以怎么进行口算?完成复习的第3题要让学生说明是怎么估算的,把多少看作几十,然后口算出积即可。三、笔算小黑板出示:43×2125×2356×7863×80并要求第一二小题进行验算。集体反馈时,要注意让学生口述计算过程,特别是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书写格式。要注意强调,乘法的验算方法,可以调换两个乘法的位置即可。四、填表找规律完成复习的第3题集体讨论,你从中发现了什么?通过引导与板书,让学生初步发展,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扩大几倍,积也跟着扩大几倍。五、解决问题。通过条件与问题的分析,让学生感觉到图中的3个书架是个多余的条件,并没有用的。六、课堂作业。复习第2、4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4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教学工具ppt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旧引新1、出示苹果,让学生说一说一个苹果的重量是250(),一筐苹果的重量是15()2、千克、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1000克)。3、一车苹果的重量是2()二、自主探究研究问题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1)出示教材例题,集装箱,火车车厢,汽油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2)让学生根据对吨大致的了解及课外资料的补充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3)课件展示: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楼房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提问: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①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②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③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目的:用课件出示图片,丰富了感性材料的种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再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2、认识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1)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感受它们的重量。①学生汇自己的体重。②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③说说自己的感受。④感受1吨(2)课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提问:需要几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个)(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观察:有这样的几袋大米?(10袋)提问: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书:1000千克。你是怎样想的?100千克的大米需8个同学抬起来,那1000千克的大米需多少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0个)。说明1000千克的大米的重量比较重。通过小组同学反复掂物体的重量,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物体的实际重量。迁移出1吨的重量。师引导: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就是1吨。即:1吨=1000千克。师补充板书:1吨=1000千克(3)巩固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师生做个猜体重的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50千克),如果平均每个老师的体重按50千克计算,那有多少个老师的体重合起来是1吨?你是怎样想的?(4)填空练习: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千克,是()吨。三、看书质疑学生自己看书,标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解答。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1、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种东西的总重恰好是1吨。3、想一想,填一填一条鲸鱼的重量是6000千克,是()吨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千克。五、合作总结,解决问题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些什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所学习的知识不断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5设计说明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是后面学习统计图的重要基础。这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关注了以下几点:1.重视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统计的相关知识是一个体系,前后的知识关联性比较紧密,所以在复习时必须进行系统的整理,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知识体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统计是为生活服务的,通过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可以有效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2.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广泛收集各种类型的习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亲身经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全过程,让学生懂得只有经过调查才有发言权。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整理复习1.复习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和数据进行分类。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标准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学生小组内交流分类标准,确定分类标准和记录数据的方法后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师巡视指导。小组长汇报:一组:我们小组是按性别来进行分类的,男生一组,女生一组。使用画“正”字的方法对数据进行记录,我们班共有45人,其中男生有20人,女生有25人。二组:我们小组是按同学们的出生年月来进行分类的。使用画“○”的方法对数据进行记录,我们班上半年出生的有18人,下半年出生的有27人。三组:我们小组是按同学们的身高来进行分类的。使用画“△”的方法对数据进行记录,我们班同学身高在140厘米以上的有16人,身高在140厘米及140厘米以下的有29人。四组:我们小组是把同学们按喜欢足球运动和不喜欢足球运动两类来进行分类的。使用画点线图的方法对数据进行记录,喜欢足球运动的有15人,不喜欢足球运动的有30人。五组:……集体评议。2.复习根据统计的结果,并参照数据进行分析,感受数据中蕴涵的信息。师:谁能说一说从我们整理的这些数据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预设:生1:从男生和女生统计的结果来看,我知道了我们班的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生2:从同学们喜不喜欢足球运动这份数据来看,我发现班级里喜欢足球的人数不多。生3:……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确定分类的标准,同时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6【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第26页【教材分析】对于学生来说,经历从两位数乘一位数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过程是形成乘法计算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后续学习两位数乘三位数的基础。为此教材以“住新房”的情境为载体,通过解决一栋楼的总住户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在具体解决“总住户”的计算问题时,教材呈现了三种算法,前两种是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一位数,再将这两部分的积相加,这是乘法竖式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应注重口算方法与竖式方法的沟通。第三种是竖式计算,这是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学生分析】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探索、小组交流,全班汇报交流等学习活动,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学生很有成就感。由于学生只有一位数乘法的基础,让学生独立思考怎样算14×12时,大多数学生只能想出口算方法,只有个别学生能在预习或家长提前指导的情况下,正确书写竖式,这节课正需要这些孩子来激发全班思维,让同学们在看竖式的过程中,分析竖式计算算理、算法,通过观察,分析,学生能把竖式计算与口算算法进行沟通。【学习目标】1、结合“住新房”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竖式计算,理解竖式乘法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依据新教材特点,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写出算式并交流,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算法。3、通过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影响,共同寻找、自主探究、体验,掌握数学的知识、思想与方法,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乐趣。【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3分钟)师:淘气今天可高兴了,因为他要搬新家了,他邀请了很多小朋友参加,也邀请了我们,想去吗?生:想师:那去看看吧!(课件出示)师:真漂亮,这栋电梯公寓真大,大家都想进去了(智慧老人:请你根据你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生:每层14户,有12层,这栋楼能住多少户?(板书并问)你能出算式吗?想想算式的意思?师:你能列出算式吗?生:14×12=(板书)或12×14=师:很能干,一下就说到了乘法的意义。师:今天的算式和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有什么不同?生:今天的两个乘数都是两位数,以前我们只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昨天我们学的两位数乘整十数。(板书:两位数乘两位数)师:你的记忆真好,很会学习,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任意两位数乘两位数。[设计意图]能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既为后面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的算理做了铺垫,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二、探索新知1、估算14×12(5分钟)师:这栋楼房大约能住多少人呢?我们用过去学过的方法估一估淘气他们住的楼房大约能住多少户人家?生:140师:你是怎样估计的?生:140户左右,把12想成10,14×10=140(户)。师:知道把12想成整十数,估得真快,了不起。还有不同的估算结果吗?生:120户左右,把14想成10,12×10=120(户)。生:100户左右,把10想成10,10×10=100(户)。师:把它们都想成了整十数,很快地估出了结果,同学们想一想,这三种估算方法里面,哪种更接近正确结果呢?为什么?生:我觉得得数是140更接近准确结果,因为这样估计的误差最小。2、思考怎样计算14×12,探索方法(10分钟):师:这栋楼到底能住多少户人呢?可是,像这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怎样算呢?你能想办法算出14×12的准确结果吗?试一试,把你计算的方法写在作业本上。(教师巡视,请学生将自己的算法写在黑板上,只展示与竖式有关的算法,看学生竖式的书写情况,请学生上台板书有代表性的三种竖式方法。)[设计意图]让孩子在估算的基础上,通过一些挑战性的问题――像“这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怎样算呢?”,“你能想办法算出14×12的准确结果吗?”,激起学生主动探索欲望,也凸显了本节课的重点。师:你能看懂这种方法吗?(口算)谁来说一说他是怎么算的?(提示:乘法意义,也就是算几个几)生:14×10=140(先算14×10,也就是10个14,等于140)14×2=28(再算14×2,也就是2个14,等于28)140+28=168(最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得168)师:你理解得太好了,非常能干。那这种方法呢?你能看懂吗?谁又来说一说?生:12×10=120(先算每层楼有10户人,12层就有12个10,共120户)12×4=48(但它每层还有4户人,12层就有12个4,共48户)120+48=168(最后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得168)师:还有其它方法吗?生:我把12拆成了3×4,也就变成14×3×4=168(人)师:它转化成了二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想得真好。大家都能灵活地运用我们学过地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这不仅是我们聪明和能干,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在以后的学习数学过程中会经常用到。[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生生互动,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口算每一步的意思及方法,为学习竖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探索竖式计算14×12的方法(10分钟)师:大家请看,两位数乘两位数还能用竖式计算?从结果来看,对了吗?生:对的,都是168。今天我们就重点讨论,如何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看一看,想想同学是怎样算的?(板书:怎样算)先独立思考,再将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师:谁来代表你们小组说一说这些竖式是怎么算的?生:我们小组发现第1,2个竖式都是先算2×14等于28,再算10×14等于140,最后将结果加起来,等于168。只是一个写了0,一个没有写0,但都不影响计算结果,都是对的。师:听懂了吗?谁再来说一说?生:第一步还是先算2×14=28,第二步因为1在十位上,代表一个十,相当于10×14=140,所以应该在结果上写成140。再用28+140=168,第三种方法相当于把140后的0省略了,但1对齐百位,4对齐十位,还是表示的140,对最后的结果没有影响。师:说得太精彩了,一下就看出了每一步是怎样算出来的,真有数学头脑。大家明白了吗?还有补充吗?生:先算2×14就是算的2层楼共住28户,就是2个14;再算的是10层楼住140户,也就是10个14。师:你不仅知道它是怎样算的,还知道用乘法的意义来解释这样算的道理,太会思考了,值得大家学习。大家都听懂了吗?那你能看懂第三个算式吗?生:它是先拿第一个乘数的个位上的数4分别乘2和1,得到48,再用十位上的数1乘2和1,得到120,最后将48和120相加,得168。师:这种算法和前两种不一样,但它也是正确的,只是我们通常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以此类推。所以我们今天重点研究前2个竖式,对于它们,你还有什么疑惑?生:为什么有0和没0都是对的呢?师:问得好,谁能解释?生:因为这题写0和不写0都不影响最后的结果,所以可以省略不写。师:说得很好,就是这样的。生:为什么4要写在十位上,1要写在百位上呢?师:你真是问到点子上了,有谁能回答?生:十位上的1代表1个十,所以得到的是14个十,也就是140,把末尾的0省略了,而不是14。师:同意吗?(生:同意)这一点很重要,是我们竖式中很重要的一步,你明白了吗?[设计意图]把“用竖式怎样算”确定为本节课的探究点,很多学生并不会列竖式,通过观察同学列出的竖式,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研究它们每一步是怎么算的。不仅准确地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也为学生理解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算理,掌握其算法提供了广阔的自主探究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4、强化理解竖式(5分钟)师:还有疑惑吗?那好,智慧老人他可有问题了,看你是不是真的懂了?请注意!(课件演示每一步,并展示竖式计算的步骤)师:28怎么得来的?()×(),也就是()个()具体怎样算呢2×14呢?请你认真看屏幕。你明白了吗?谁来说一说?生: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2,乘第一个乘数的每一位上的数。[设计意图]看得很仔细,你真会学习。)师:第二步出现(14),它是怎么得来的?师:有什么疑问?生:4为什么可以写在个位?师:问得真好谁来帮助他?生:十位上的1代表1个十,所以得到的是14个十,也就是140,把末尾的0省略不写,所以4在十位上,1在百位上。师:最后一步呢?指着()+()生:28+140师:同意吗?你们的脑筋转得真快,真聪明!现在你明白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的运算顺序了吗?请再看老师演示,谁来讲一讲?生: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得到一个结果,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得到第二个结果,最后将两个结果相加。师:你很会学习,并且很会表达你的想法,是大家的好榜样!师:现在赵老师可有问题了,对比口算和竖式,你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竖式中每一步口算中也有,它们的算法是一样的,只是表现的形式不一样。比如说:竖式中第一步2×14=28,口算中有;第二步10×14=140,口算中还是有,最后28+140=168,口算中还是有。师:你太会发现数学最本质的现象了,说得很经典,谁听明白了?师:今天真有成就感,用口算和竖式这种新的方法都算出了准确结果,和哪个估算结果比较接近(生:140)对,请你将书上26页的方法,再算式和答语补充完整。[设计意图]巧妙地通过“智慧老人提问”的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竖式计算每一步的意义,梳理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和运算顺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会竖式。【习题设计】1、竖式计算(5分钟)师:同学们今天学习很投入,我们来小试一下伸手,看看你能用竖式准确地解答这题吗?24×1244×21师:你想提醒同学做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吗?哪容易错?生:注意第二步一定要错位,别算错了。2、密码门(3分钟)师:淘气要邀请我们去他家了,可是他怎么了?遇到了什么问题?喔这是一个密码门,密码就是23×13的结果,等于92怎么不对呢?赶紧帮他算算密码是多少?生:密码是第二步算错了,23应该错位写,因为它表示230,3写在十位上,2写在百位上得299。……师:你们眼力真好,一下帮淘气解决了问题,谢谢你们!赶紧进他家吧![设计意图]设计的练习,既让学生在巩固的基础上获得了提高,又克服了学生在新课后的疲倦感,课尽趣依浓。3、总结(2分钟)师:淘气的家真漂亮啊,今天真高兴,你有什么收获?生1:我知道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竖式方法。生2:我知道了用最简洁、方便的方法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师:什么方法?)用竖式计算。师:你们说得都很好,很高兴大家今天有这么多收获,下课!(总结,让学生在交流收获的过程中,了解竖式计算的重要性。)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7教学目标:1.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加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迅速地进行相关计算。2.结合具体情景,灵活运用小数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通过了解小数产生及发展的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加减计算。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提出要求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对小数的有关知识进行一次综合练习。(板书课题)通过练习,希望同学们能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加减计算的方法,能结合具体情景,灵活运用小数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正确迅速地进行相关计算。二、分层练习内化提升(一)基本练习1.完成第107页第6题。(1)出示例图,学生独立完成。(2)指名口答,全班校对。(3)师生共同归纳。2.完成第107页第7题。(1)自由读题,独立思考完成。(2)集体校对。(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4)指名提出问题,集体解答。(5)。3.完成第107页第8题。(1)指名读题,理解题意。(2)仔细观察,说说每组的规律。(3)独立试着往下写。(4)集体反馈并。4.完成第107页第9题。(1)引导看图,理解题意。(2)独立完成,比一比,看谁填的正确。(3)全班交流反馈。5.完成第107页思考题。(1)尝试独立解答,如有困难可请教你的同位或小组成员。(2)集体交流思考方法。友情提醒:可以把第二个条件中的“2倍”在图上表示出来。6.自由阅读“你知道吗?”(1)自由阅读文字介绍。(2)交流获得的信息。(3)补充介绍课前搜集的信息。(4)谈谈了解这些知识后的体会。7.作业(小黑板出示)(1)一桶色拉油,连桶共重5.1千克,桶重0.2千克。油重多少千克?(2)一只茶杯4.5元,一支牙膏2.8元,一把牙刷3.6元。①买一支牙膏和一把牙刷一共多少元?②一只茶杯比一把牙刷贵多少元?独立完成后全班校对。三、反馈升华你觉得自己这节课表现得如何?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8教学内容:教材41页例1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教学重点:体验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多种口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教学难点:1、体验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多种口算方法。2、能正确的进行口算。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口算练习30×320×620×413×32×4200×49×50120×240×72×323×2400×2让学生任选两题说说口算的方法。二、探究新知1、学习教材第41页例1.出示例1.观察,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师:要求3筐草莓有多少盒,也就是求3个15是多少,怎样列式呢?生回答,教师板书:15×3教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方法一:将15分成10和5,口算10×3=30.5×3=15.30+15=45.方法二:根据竖式计算的方法,想5×3=15,个位上的数相乘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十位上的数1和3相乘得3个十,加上个位上进上来1个十,就是4个十,口算结果是45.教师对学生的口算方法给予归纳总结并板书,在黑板上加以平价,方便全体学生了解不同方法的口算过程。教师:想一想,150×3=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方法,教师板书。小结: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看,可以把两位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与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积相加,就可以算出结果;还可以利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进行口算,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即先口算几百几十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再在后面添一个0.2、学习教材第42页例2.出示例2师:观察图,你从中知道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学生回答,老师板书:6×10.教师: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学生总结口算方法,老师板书。口算10×6时,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六九五十四“求出9个6是多少由于算式中要求的是10个6是多少,因此,还要再加上一个6列式解答:6×10=60(个)答:10盒有60个。室:要求20盒有多少个苹果,怎样列式呢?生答,师板书:12×20教师:应该怎样计算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乘法口算方法去想,也可以小组讨论,看看怎样得出得数,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的各种口算方法。学生总结口算方法,老师板书。因为可以把20看作2×10,所以口算12×20时,可以先口算出12×2的积,然后再用12与2相乘得积乘10.列式解答:12×20=240(个)答:20盒有240个。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完成后集体订正,每道题各选几名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口算方法。教师提问:这几道题和我们前面学过的题有什么区别?引导学习探究计算方法,根据前面学习的经验,你能说一说你想怎么计算它们的结果吗?(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在教材上完成)教师板书小结。三、课堂作业新设计1、口算。70×40300×430×7024×20xx×1014×20xx×70050×502、送水的叔叔骑三轮车每分钟大约行200米,如果每天用2小时送水,他每天大约行多少千米?四、思维训练1、李红买20个6角的练习本和30支8角鹅铅笔。(1)一共要付多少元?(2)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元?2、动脑筋。()×30=90040×()=200080×()=32000板书设计: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先用表内乘法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教学反思:在水果超市的情境中,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息息相关,在复习整十数乘一位数和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在此基础上知识迁移,自主探索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及几百几十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在对比中总结出方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9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认识对称图形,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2.逐步培养主动探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3.结合图案、物体的欣赏,培养审美情趣,培养想像力。教材分析本课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对称是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一课时的内容是认识对称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动手操作,了解“对称”“对称轴”等概念,并且初步体会对称图形的性质。〖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地处市中心,学生大多数来自于各方面条件相对优越的家庭,家庭给孩子创造的学习机会也比较多。学生的知识背景良好,具有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我校1年加入课改试验,三年级学生是我校第一批参与课改实验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好奇,思维活跃,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形象而直观的教学容易被他们所接受。教学设计(一)激趣引入:猜图游戏师:我这儿有几张漂亮的图片想要作为礼物送,待会儿我们玩一个猜图游戏。我出示图片的一半,谁先猜出完整的图片是什么,我们就把图片送给他,好吗?(将一幅完整的对称图形对折后出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到原图形的一半,并结合生活经验猜完整的图是什么。)(二)自主探究:剪花瓶图1.出其不意最后一次猜图游戏,出示教材第12页花瓶图的一半,让学生猜。师:这是什么?(学生能够回答出这是一个花瓶。)师:是不是花瓶呢?我们一一看。(图展开后就只是半个花瓶,打破原有定式思维,学生很诧异。)2.提出问题师:大家想一想,另一半的形状、大小应该是什么样呢?你们能想办法把这个完整的花瓶剪出来吗?3.探索发现(1)师:先想一想该怎样剪,想好了再动手。(每人一份学具:半个花瓶图。让学生动手尝试剪出两边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花瓶。)(2)小组交流剪花瓶的方法。(3)展示作品,比较各种剪花瓶的方法。(4)发现:通过各种方法的比较,发现用对折剪的方法,就能剪出两边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4.实践认识(1)实践尝试对折剪法。师:我们都用对折的方法剪一剪图2,看看是什么好吗?(2)认识观察比较揭示概念:“对称图形”“对称轴”。师:同学们观察一下看,刚才我们用对折的方法剪出来的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观察,发现折痕的两边都是一样的。)师:像这样的图形就叫做“对称图形”;而这条折痕就叫“对称轴”,对称轴用虚线表示。(教师示范画出对称轴。)(3)画出前面剪好的对称图形的对称轴。5.归纳巩固师:大家再观察一下我们前面猜图游戏中的这些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它们对折后两边都是一样的。)师:因此,我们说这些图形也都属于“对称图形”。(揭示课题)(三)应用拓展1.判断对称图形。2.根据给出的对称轴将对称图形补充完整,体会:对称轴的位置不同,画出来的对称图形可能就不一样。3.寻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师: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还有什么是对称的?(欣赏录像,发现生活中的对称,体会对称在生活中的作用;观察雪花图,小组讨论其是否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