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必修3第四章第三十七课_第1页
2017必修3第四章第三十七课_第2页
2017必修3第四章第三十七课_第3页
2017必修3第四章第三十七课_第4页
2017必修3第四章第三十七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十七

第1、2节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及相互关系。2.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①概念:指在单位或单位中的【回扣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

生物的全部数,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面积体积数量②研究意义:

的监测和预报,捕捞强度的确定等。率数目占(2)出生率和①概念出生率:在单位时间内

新产生

的数目占该种群高,种群②特点:繁殖能力强的种群增长快。③研究意义:是决定的重要因

一。该

种群

总数的比率。率:在

单位时间

的总数的比率。种群大小和农业害虫渔业上出生率种群密度(3)迁入率和迁出率①概念:单位时间内

迁入

迁出

的个体,占该

总数的比率。②研究意义:也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4)

组成_的

数目的很少,种群正处于

增长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种群期①概念:一个种群中各_比例。②类型增长型:种群中

幼年

很多,

老年

,种稳定型:各

期的

数目比例群正处于

相对稳定的

时期。较少,而

较多,型:幼年③研究意义:对于重要意义。数目的比例。可在一定程度种群正处于_ _时期,种群密度会

越来越小

。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具有(5)

比例种群中

雌雄

上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相当成年【知识拓展】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1)

图解:(2)分析: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素、迁入率高时,种群数量增加;反之,种群数量减少。③组成和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组成是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典例精析】(率分析能力,难度较小。种群的

组成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例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D

)种群的

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进行种群密度的

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出生率和

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特征,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1)样方形状:一般以

为宜(草本考点二

种群密度的取样【回扣

】1.估算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方法——

样方法

。1

m2的正方形植物)。(2)取样方法:

五点

取样法和

等距

取样法。2.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

。在被

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

,做上

标记

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

重捕

,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占总

数的比例,估计种群密度。标记的

数【知识拓展】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1.样方法——(1)两个概念①样方:样方也叫做样本。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

的集合。②随机取样:在抽样时,总体中每一个的机会均等,且每一个

被选与其他被抽选间无任何牵连,既满足随机性,又满足独立性的抽样。(2)常用的取样方法①五点取样法:这种方法适用于

植物

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对象的总体分布为长条形②等距取样法:当时,可采用等距取样法。(3)方法步骤以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为例:对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如蒲公①确定英等)↓↓③计数(计数每个样方内的该种群的数量,并记录)↓④计算种群密度2.标志重捕法——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1)方法步骤:以草原上的某种鼠种群密度的取样为例对象①确定↓捕获并②标志部分↓③重捕,计数↓④计算种群密度N1

N0利用公式N

计算出N,N2N总面积=AA即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2)两种方法使用时注意的问题标志重捕法样方法对象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如鱼、鸟等植物、微生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蚜虫)和虫卵注意问题①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对动物的

和行为不产生影响;②标志不能过分醒目。因为过分醒目的,在自然界中有可能改变食的概率,最终有可能改变样本中标志个体的比例而导致结果失真;③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

研究期间不会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④需要计算平均值特别提醒①某种昆虫卵、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也可以采用样方法。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它们的种群密度。②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条件是未标志和被标志有同样的 获机会。在 期间,忽略 出生、死亡、迁入、迁出等。森林乔木丰富度时应对各样方数用样方法据求平均值蚜虫呈集群分布,不宜采用样方法种群密度蚜虫的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在植物生长密蝗虫幼虫种群密度应根据地段形状确定取C.集处取样D.样方法【典例精析】【例2】样方法是生态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以下关于样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D

)【解析】本题考查样方法的运用,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理解并应用于实践的能力,难度中等。用样方法植物的丰富度时,应该

植物的种类总数,不能取平均值,A错误;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宜采用样方法其种群密度,B

错误;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关键是随机取样,C

错误;取样方法可根据地段形状来确定,D

正确。【例3】下图是某种兔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

3

年时用标志重捕法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获60

只,全部标志后该,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中,未标志的80只、标志的30

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D

)A.110

B.220

C.330

D.440

只【解析】第3年种群增长速率最快,对应种群数量为

K/2,根据标志重捕法,(K/2)/60=(80+30)/30,解得K=440,D

正确。考点三 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回扣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

条件: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

、气候适宜

、等理想条件下。(2)特点:种群数量

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

。(3)数学模型: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如资源(1)原因:自然环境条件是空间、天敌等的制约。没有敌害Nt=N0λt有限的,甚至消亡。“J”型曲线和“S”型曲线只研究了种群数量增长的规律。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起始种群

数量。(2)导致种群数量增加的因素:和(3)

导致种群数量减少的因素:

_

和和人为因素:

对自然界种群数量的变化影响越来越大,有时甚至成为决定性的因素。(2)特点:种群达到环境条件所能允许的最大值——

环境容纳量

(即

K

值)后有时停止增长,有时在

K

值上下波动。下降3.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

增长

波动

迁入率

。出生率率

迁出率

。(4)自然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人类活动人类活动【知识拓展】1.“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比较类型“J”型曲线“S”型曲线条件理想条件: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无种内竞争有限条件:食物和空间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加,捕食者增加,种内竞争加剧特点连续增长,增长速率不断增大,但每年的增长率不变增长率不断下降,但增长速率先上升,达K/2

时达到最大,然后下降,达K

值时(环境容纳量),增长速率降为0公式Nt=N0λt曲线2.增长率是指单位数量的数,增长率=出生率—在单位时间内新增长的率=(出生数-

数)/(时间×数量)=[(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100%,无单位,为百分比。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增长速率=(出生数-

数)/时间=(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时间,有单位,如:个/年等。种群增长速率可以看作是曲线上通过每一点的切线斜率(即瞬时增长量)。种群增长速率是一个数值,即增长了多少(dN/dt),而种群增长率是一个比率,即增长的比例,与环境压力有关。【典例精析】【例4】科学家对某种群的数量进行了13

年的连续研究,计算出其λ

值,如图为该种群13

年来

λ

值(λ

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D

)A.前4和第5

年到第

9,该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组成为稳定型B.第

4

年到第

5

和第

9

年到第

10

,该种群数量不断下降C.从第11

年开始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到第13

年达到K

值D.从第4

年开始,该种群数量达到

K

值,直到第9年,保持相对稳定【解析】由题中信息可知,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由图可以看出前

4

年该种群的λ值都是

1.5,因此此时间段内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组成为增长型;第

5

年到第

9

,该种群的

λ

值都是

1,因此此时间段内该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组成为稳定型,A

错误。第

5

年该种群的

λ

值是

1,因此第

4

年到第

5

,该种群数量相同;第10年该种群的λ

值是

0.5,因此第

10

年该种群的数量是第

9

年的一半,第

9

年到第

10

,该种群数量不断下降,B

错误从第4

年开始,该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

值,且一直保持到第

9

年,第

10、11

年的

λ

值都是

0.5,第

12

年的λ值是1,第13年的λ值是1.5,因此第13年的种群数量是:第

9年的

K值×第

10年的

λ值×第

11年的λ值×第

12

年的

λ

值×第

13

年的

λ

值,即

K×0.5×0.5×1×1.5=0.375K,C

错误。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第4年该种群数量达到最高,一直保持到第9

年。D

正确。考点四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拓展】问题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或不同温度(或O2、CO2

等)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如何?或不同培养液(加糖和不加糖)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如何?作出假设根据上述问题,大胆提出合理的假设。实验原理酵母菌属兼性厌氧型微生物,有氧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无氧时产生

。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浓度、pH、温度、O2

含量等因素的影响。(3)在理想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4.实验步骤将

10

mL

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中;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混合均匀;将试管在

28

℃条件下连续培养

7d;每天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采用抽样检测方法:将盖玻片放在计数板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到计数板上方格内,显微观察并计数,一般要数5

个中方格中的酵母菌数量。然后,换算出10

mL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将所得数值用曲线表示出来,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5.注意事项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结果的记录最好用记录表。表格如下:时间(天)次数123456…123平均臆造,应(4)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5)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不能真实记录。特别提醒①血球计数板有3

mm×3

mm(最常用)和2

mm×2

mm

两种型号,3

mm×3

mm

的有

9

大格,2

mm×2

mm

的有4

大格,但无论哪个型号的,计数时只计中间那一个大格,该大格有25

中格16

小格或16

中格25

小格,计数区都由

400

个小方格组成。计数区边长为1

mm,则计数区的面积为1

mm2,每个小方格的面积为1/400

mm2。盖上盖玻片后,计数区的高度为0.1mm,所以每个计数区的体积为0.1

mm3,每个小方格的体积为1/4

000

mm3。②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先要测定每个小方格中微生物的数量A1,算成10

毫升菌液(或每克样品)中微生物细胞的数量(1

mL=1

000

mm3)A。计算公式如下:25中格16小格(五点取样):酵母细胞数/mL=80小格内酵母细胞个数/80×400×104×稀释倍数16

中格25

小格(四点取样):酵母细胞数/mL=100小格内酵母细胞个数/100×400×104×稀释倍数③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测定结果比实际结果偏高,原因在于计数时包括死活细胞均被计算在内,还有微小杂物也被计算在内。④如果小方格中酵母菌数过多,需先进行稀释再进行计数;计算结果要乘以稀释倍数;另外,本实验可通过多组实验取平均值方法来减少误差。【典例精析】【例5】某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设计了如下左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利用如下右图所示的计数室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请分析回答:无菌空气出口设计成长而弯曲胶管的目的是

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在其他培养条件均处于最适状态的情况下,若关闭培养液出流速控制阀,则装置中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为

S

型曲线。(3)在对取出的样液用无菌水进行稀释时,为什么不考虑酵母菌细胞会膨中的酵母菌数为

个。裂?

酵母菌有细胞壁

。图示计数室为边长为

1

mm

的正方形,刻度为25

中格×16

小格,装入液体后,液体高度为

0.1 mm,则应计数哪五个中格中的酵母菌?

四个角上及正

。为清楚观察到计数室网格,显微镜下的视野亮度应调

暗一些

。计数时应调节显微镜的

细准焦螺旋(调

节焦距)

以便观察到不同深度的酵母菌菌体。如果经过计数与计算,求得每个小格中的平均酵母菌数为A

个,且已知稀释倍数为B,则1

mL

培养液(6)为了检测培养过程中是否产生了

,常用的试剂是

(酸性)重铬酸钾

。4AB×106(7)

针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有人提出了新的问题,某同学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请写出该同学研究的课题名称:探究温度和

培养液营养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试培养液无菌水酵母菌母温度A10—0.128B10—0.15C—100.128【解析】(1)无菌空气出口设计成长而弯曲胶管的目的可以防止空气中的微生物直接进入培养液造成污染。(2)若关闭培养液出 流速控制阀,由于营养物质的限制,种群数量增长为

S

型曲线。酵母菌有细胞壁,故不会膨裂。由于计数室刻度为25

中格×16小格,应采用五点取样法,即四个角上及正中格进行计数;由于培养液是透明的,并且没有染色,故视野应调节暗一些,计数时应调节显微镜的细准焦螺旋以观察清晰不同深度的菌体。计数室的体积是

1×1×0.1×10

-3

1×10

-4(mL),而计数室中酵母菌数目大约为

A×25×16×B=

400AB,

1

mL

为400AB÷1×10-4=4

AB×106(个)。检测

常用的试剂是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自变量为温度和培养液的有无,故探究课题为:探究温度和培养液营养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型频率C.在没有自然选择的情况下,种群的仍有可能发生改变D.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练习三十七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

值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捕初捕重捕由此得出的推测正确的是(

D

)该草地黄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288

只/hm2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低综合两次捕获情况,

该黄鼠种群的

比例(♀/♂)为1∶1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

100

m2

有3.6个洞口,洞口数与黄鼠数的比例关系为2.5∶1【解析】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是标记

与未标记在重捕时

捉的概率相等,据此可写出公式M/N=m/n,因此N=Mn/m,该草地中黄鼠的平均密度为

32×36÷4÷2=144

只/hm2。事实上黄鼠在

捉过

一次后更难捕捉,故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比实际的高。根据两次捕获的黄鼠中的雌雄

数可算出种群中 比例为♀/♂=(14+18)/(18+18)=8∶9。若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

100 m2

3.6

个洞口,1hm2

共有洞口

360

个,洞口数与黄鼠数的比例关系为360∶144=2.5∶1。3.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

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组成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D

)该种群10

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

结构该种群的

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大量诱杀雄性

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解析】A、从题中直方图的分析可知,未成熟个体从2

月底到

6

月逐渐增多,从6

月到12

月逐渐减少至

12

月变为

0,而该动物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

6个月,因此该种群出生时间大概为

2

月底到6

月,到12月都成熟,10月份出生率可能为0,故A正确。B、种群最基本的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数量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种群的

组成类型决定了出生率和率,从而直接影响了种群数量的变化。而种群的

组成类型又受各种环境条件(天敌数量的多少、季节更替以及食物质量和数量的变化等)的影响。故B、C正确大量诱杀某种动物的雄性

,会导致

比例的失调,进而通过出生率的明显降低,影响到种群的密度,故

D

错误。4.

某地乌鸦连续10

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D

)乌鸦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第3

年和第9

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第3

年以前种群数量进行“J”型增长第

9~10

年种群数量不变,其

组成接近稳定型【解析】乌鸦属于较大且移动性强的动物,宜采用标志重捕法,A错误;第3年至第9年,λ<1

数量一直在减少,B错误;“J”型曲线的λ值是固定值,题图与之不符,C

错误;从第3

年到9

,λ值小于1,说明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到第9年数量最少,在第9~10年间保持数量稳定,D

正确。5.下图表示某草地上草、虫、鸟三类生物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甲、乙、丙依次是鸟、虫、草生态系统

的原因最可能是鸟类的锐减b

点时甲的下降主要是天敌的减少a

点时甲数量的上升主要是食物的增加6.下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a

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a~b

段,该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 比例可防止

c点出现控制种群数量在

d~e

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物群落的稳定【解析】有害生物防治应在数量较少时防治效果最好,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a

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A

正确;a~b

段,该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种群密度逐渐增大,二者之间呈负相关,B错误;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比例可防止c

点出现,C

正确;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物群落的稳定,D

正确。7.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经在第

5

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

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

400

只由于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原因,导致第5

年到第9

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减少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

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B【解析】据图分析,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呈“S”型增长,A错误。对于“S”型增长曲线,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达到最大,第5

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即K/2=200,K=400,B正确。第5年到第9年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下降,但种群数量还在上升,C

错误。种群数量为K/2(200)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很容易恢复到K值,故要控制在200

以下,D

错误。8.在某生态系统中存在着甲、乙两个种群,

是它们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甲、乙之间是竞争关系,总体来说乙的竞争能力较大0~t1

时间段内,两个种群的出生率与等率相C.t1~t5

时间段内,甲、乙种群的环境阻力出现的时刻相同D.t2~t5

时间段内,甲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是先上升后下降列分析错误的是(

C

)【解析】一开始,资源较充足,二者种群数量都呈现增长,随着时间延续,环境阻力增大,甲增长速率下降到负值,乙还在增长,A正确。0~t1时间段内,两个种群增长率都为0,B正确。从图中无法判断出环境阻力出现的时刻,C错误。t2~t3,甲种群数量上升,t3后,下降,D

正确。9.一个课外小组在探究限制大草履虫种群K值的因素是生存空间还是食物条件的研究中,学生提出了4种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B

)A.在探究限制因素是生存空间的实验中,培养大草履虫的溶液量不同B.实验中应检测大草履虫消耗营养物质的速率C.实验中应保持环境温度、氧气浓度、大草履虫的起始数量等相同D.在探究限制因素是食物条件的实验中,培养大草履虫的营养液浓度不同【解析】注意探究实验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本题探究的是限制K

值的因素是生存空间还是食物条件,因此其自变量为生存空间或食物条件,而因变量则为草履虫K

值的大小。某同学面积为

100

hm2

草地上某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以下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C

)若被

植物的

越大,则所取样方的面积越小设置1

个1m2

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数目随机设置

1 m2

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

数目在该植物密集处设置

1 m2

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 数目【解析】若被

植物的

越大,则所取样方的面积也越大,A错误;设置多个1

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

数目并求其平均值,B

错误;随机设置1 m2

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 数目并求其平均值,C

正确,D

错误。11.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同等实验条件下分别在

4

支大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表中实验设置,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试管号ⅠⅡⅢⅣ培养液体积(mL)105105起始酵母菌数(103

个)105510试管Ⅳ内种群的K

值与试管Ⅰ相同4

支试管内的种群达到

K

值所需时间不同4

支试管内的种群在变化初始阶段都经历了类似“J”型增长试管Ⅱ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Ⅲ开始下降【解析】试管Ⅳ内与试管Ⅰ的培养液体积不同,因而两种群的

K值不同,A项错误;4

支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所需时间不同,时间最长的是Ⅲ,时间最短的是Ⅳ,B

确;4

支试管内的种群在变化初始阶段都经历了类似“J”型增长,C

确;试管Ⅱ内的种群因先达到K

值,故其数量先于试管Ⅲ开始下降,D确。12.检测员将

1

mL

水样稀释10

倍后,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检测每毫升蓝藻的数量;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少许培养液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液体。已知每个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格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

0.1

mm3。现观察到图中该计数室所示a、b、c、d、e

5

个中格80

个小格内共有蓝藻n

个,则上述水样中约有蓝藻多少个/mL(

A

)A.5×105nB.5×108nC.500

nD.50

n【解析】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水样中蓝藻数量=80

个小方格内蓝藻细胞总数/80×400×10

000×稀释倍数=

n×5×10 000×10

5×105n,A确,B、C、D

三项均错误。二、非选择题13.如图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四种情况(“J”型、Ⅰ、Ⅱ、Ⅲ),其中a

点表示外界因素的变化。请据图回答问题:后该种群数量可表示为

Nt= 。图中阴影部(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种群密度

。若图示种群每年以

λ

倍“J”型增长,N0

为种群起始数量,t

年N0λt分表示环境阻力,可引起该种群的

频率

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2)若图示物种为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中的最高营养级生物之一的野生扬子鳄,当a

点后的变化曲线为

Ⅱ、且种群数量为K2

时,对该物种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

。(3)若图示种群为东亚飞蝗,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填“K1”、“K2”或“0”),以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干旱能抑制造成蝗虫患病的一种丝状菌的生长,若a

点变化为干旱,则a

点后的变化曲线为Ⅰ时,此时东亚飞蝗不断地迁徙去追逐“绿色”,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功能。就地保护(或建立自然保护区)K2信息传递【解析】(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若图示种群每年以

λ

倍“J”型增长,N0

为种群起始数量,t年后该种群数量可表示为N0λt。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即自然选择,可使该种群的频率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物种进化。(2)当

a

点后的变化曲线为Ⅱ且种群数量为

K2时,说明该物种所处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要建立自然保护区对该物种进行保护。就地保护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3)东亚飞蝗可破坏生产者,为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K2;丝状菌能造成蝗虫患病,干旱环境抑制丝状菌生长,故干旱造成蝗虫的环境容纳量增大,如曲线Ⅰ所示,此时的东亚飞蝗追逐“绿色”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14.某研究性学

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在

15~35

℃范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是多少,他们设置了

5

组实验,每隔24

h

取样检测一次,连续观察

7

天。下表是他们进行相关探究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单位:×106

个/mL)温度(℃)第1

次第2

次第3

次第4

次第5

次第6

次第7

次第8

次0

h24

h48

h72

h96

h120

h144

h168

h151.23.03.84.64.03.22.82.5201.25.05.34.22.11.20.80.6251.25.25.64.62.91.00.60.2301.24.95.54.82.21.30.70.5351.21.51.82.02.21.30.80.6中酵母菌约有

个。请据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实验过程中,每隔24

小时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某同学在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做法如下:①振荡摇匀试管,取1

mL

培养液(其中加入了几滴台盼蓝染液)。②先将

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水纸)吸去,制作好临时装片。③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在观察计数时只记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如所使用的某血球计数板规格为

1mm×1

mm计数室以双线等分成25

个中方格,每1

个中方格中有16

个小方格,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计数的5

个中方格内的酵母菌总数为120

个,则1

毫升培养液6×106。(4)请在坐标中画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时的柱形图。(3)据表分析,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是

25

℃,在上述实验条件下,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相同规律是

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长;达到最大值后,随时间的延长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逐渐下

降(或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先增后减)中酵母菌到达

K

值的时间将

(选填“增加”、答案如下图减少(5)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需要严格控制实验中的

培养液的营养物质种类和浓度、pH、溶氧量、

接种量

等无关变量(至少答出两个)。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减少”或“保持不变”);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则该组别的K

值将

增加(选填

“增加”、“减小”或“保持不变”)。【解析】(1)实验过程中,每隔24小时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如果实验时发现血球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适当稀释菌液。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做法如下:①振荡摇匀试管,取

1 mL培养液(其中加入了几滴台盼蓝染液)。②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水纸)吸去,制作好临时装片。③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在观察计数时只记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由于台盼蓝染液不是酵母菌需要的物质,所以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已经

,只计算没有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属于活菌。由于计数的5

个中方格内的酵母菌总数为

120个,则每个中方格的数量是24个,则25个中方格的数量是2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