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课件_第1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课件_第2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课件_第3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课件_第4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沁园春·长沙(一)读点文化常识(1)词词是诗的别体,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又叫诗余、长短句、乐府、曲子词等。词的特点是,词有定调,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按段落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沁园春”属于长调;分上下片,为双调。(2)词牌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即一首词的词牌限制这首词的形式(句数、平仄、押韵等)。紧连着词牌的词题就是这首词的内容,也就是说词牌表明形式,词题表明内容。《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词题,揭示词是一首写景抒怀词,地点是长沙。1.独领一代风骚的伟大诗人——毛泽东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课前背景

长沙,是毛泽东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驿站。从1911年到1923年,他在此度过了长达13年之久的青春岁月。他先后在此读书、任教,创办新民学会,主编《湘江评论》,成立了湖南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并收获了美好的爱情。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春,他回到老家韶山指导农民运动。同年秋,他自韶山赴广州,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当年的“峥嵘岁月”,因有此作。(1)百舸(ɡě)争流:上百条船争着在水上疾驰。意指很多人都在奋勇前进。(2)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3)峥嵘(zhēnɡ

rónɡ)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岁月。(4)指点江山:评论国家大事。(5)挥斥方遒(qiú):指的是青年人热情奔放,劲头正足。壹XUEXIRENWUYIYUEDUYUJIANSHANG学习任务一阅读与鉴赏独立

寒秋,湘江

北去,橘子洲

头。看

万山

红遍,层林

尽染;漫江

碧透,百舸

争流。鹰击

长空,鱼翔

浅底,万类

霜天

竞自由。怅

寥廓,问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

百侣

曾游。忆

往昔

峥嵘

岁月

稠。恰

同学

少年,风华

正茂;书生

意气,挥斥

方遒。指点

江山,激扬

文字,粪土

当年

万户侯。曾

记否,到

中流

击水,浪遏

飞舟?//////////////

///////////////////

读准领字请找出全词中最重要的两个领字,看看该如何诵读。“看”“恰”。本词善用“领字”(指能领起一两句乃至三四句内容的字),上片中“看”领起后面七句,下片中“恰”领起后面七句。所谓“领字”,就是位于句子的最前面,用来带领句子的字。它是指将一个字或两三个字用在一句词的开头,以领起下文,贯通词意。它可以领起本身这一句,也可以领起下面两三句甚至更多的句子。一般在诵读时,应在领字后稍作停顿,由此形成顿挫与流利相结合的乐感。读领字时应注意:①凡领字,都要单独成拍,后面要稍作停顿;②领起内容要读得稍快有力,当一气呵成。“看”字后面的内容当一气读之,要读出一种气势,一种壮阔的气势、自由的气势、奋发的气势;“恰”字后面的内容当一气读之,读出一种接涌而来的当年情景,一段奔腾激扬的少年岁月。独立

寒秋,湘江

北去,橘子洲

头。看

万山

红遍,层林

尽染;漫江

碧透,百舸

争流。鹰击

长空,鱼翔

浅底,万类

霜天

竞自由。怅

寥廓,问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

百侣

曾游。忆

往昔

峥嵘

岁月

稠。恰

同学

少年,风华

正茂;书生

意气,挥斥

方遒。指点

江山,激扬

文字,粪土

当年

万户侯。曾

记否,到

中流

击水,浪遏

飞舟?//////////////

///////////////////

(一)抓住词句,把握思路本词以作者的活动为主体,请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立、看、怅、问、忆。“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词结构中起什么作用?承接过渡。本词上片写作者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与同学携手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中,在此过渡是非常自然的,衔接也是非常巧妙的。“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三句的大概意思是什么?这一问句与上片末尾的设问句有什么内在联系?(1)大概意思: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2)内在联系:这一问句是对上片“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都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问句再次抒发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二)品味语言之美结合全词,赏析“独立寒秋”中“独”字的妙处。①“独”字表现出作者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那种顶天立地、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②与下片中“携来百侣曾游”中的“百侣”形成对照,由上片中的个体诗人形象过渡到下片中的群体青年形象。赏析炼字之妙,需从以下五个角度入手:(1)看表意是否丰富凝练。诗歌语言,贵在字约意丰,以少胜多。不少字词之所以用得好,就在于用最少的语言传达出最丰富的意蕴。有的字词有表面意与暗指意、双关意等,赏析时,要赏出其丰富意蕴,要读出其弦外之音。(2)看传情是否准确精妙。诗歌语言既注重生动形象、凝练传神,更要借助字词来表情达意,要善于结合全诗揣摩它准确传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意愿。(3)看是否能营造意境。所谓“造境”就是利用词语的凝练与含蓄来营造诗歌的意境。古人写诗很讲究意境,而字词的妙用就能给全诗营造美好的意境。(4)看表达上是否有特别之处。如是否活用词性,是否为叠字,是否化静为动,是否化无形为有形,有无使用比喻、比拟、借代、双关等手法。这一角度极为重要,因为高考不选平常语言,总是选富有表达特色的字词来考查。(5)看结构上是否有特别作用。如照应、过渡、对比、点出题旨等。要遵循下面的赏析步骤:第一步,释含义。解释该字词在诗歌中的含义和对表达诗歌主旨的作用。第二步,明手法。点明该字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第三步,描景象。展开想象和联想,把该字词放入整体中,再现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并结合具体字句进行分析。第四步,点作用。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结构上有怎样的作用等。“看万山红遍……鱼翔浅底”中,用得十分精彩的词有哪些?请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技巧。“看万山红遍……鱼翔浅底”中,用得十分精彩的词有哪些?请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词句精彩用词表达效果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遍万——山之多,写出了群山的重叠之态遍——红之广,写出了树林红得彻底层、染漫、透百、争击翔层——写出了林之密染——拟人手法,写出了秋景红色之深漫——写出了江水的溢满之状透——写出了江水的碧绿清澈之状百——形容船只之多争——写出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准确地展现了雄鹰在空中展翅翱翔、迅速有力的飞翔身姿鲜活地刻画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活泼的游动神态解释为“争相”“竞相”太局促、太狭小。试想,如此辽阔的江面,如此辽阔的大地,去争,去竞,反映的是局促、狭小,而不是开阔、辽远。相反,自然空间如此茫远、空畅,可以容纳万物,谁想干什么,都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干,谁也不妨碍谁,都在自由地、充分地、彻底地、无遮无拦地“自由”,这才是上片写景所展现的境界。在“百舸争流”及“万类霜天竞自由”中,有人把“争”“竞”理解为“争相”“竞相”,有人把它们解释为“并相”,即“相并相共”。你的观点及理由是什么?在上片中,作者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在上片中,作者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抒发了怎样的情感?(1)选取的意象: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等。(2)描绘的画面: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姿、壮阔高远而又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3)抒发的情感: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作者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同学少年”有着什么样的形象?请根据提示填写下表。相关词句形象特点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激流勇进,甘为中流砥柱XUEXIRENWUERTANSUOYUBIJIAO学习任务二探究与比较贰一、深度探究古人笔下的秋景大多是肃杀悲凉的,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却与古人的传统咏秋在感情色彩上有明显的不同,为什么?沁园春·雪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936年2月试比较这两首词在结构、表现手法、内容主旨、风格上的异同点。相同点:①都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上片描绘景色,下片抒发雄心壮志。《沁园春·长沙》上片描绘“湘江秋景”图,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作者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社会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沁园春·雪》上片描绘北国风光,下片评古论今,抒发壮志豪情。②都运用了远近相间,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③都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赞美了“风流人物”。④都很豪放,意气风发。不同点:①表现手法上,《沁园春·长沙》主要写的是实景;《沁园春·雪》则是虚实结合,上片前十句是作者眼前的实际景物,而后三句则是作者心中憧憬的虚景。②内容主旨上,《沁园春·长沙》表达的是一个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沁园春·雪》表达的是中国人民的命运只有掌握在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手中,才能有光明的前途。③风格上,相比较而言,《沁园春·长沙》没有《沁园春·雪》那么大气磅礴,感情也没有那么波澜壮阔。叁XUEXIHUANJIESANTUOZHANYUYANSHEN学习任务三拓展与延伸(1)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2)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雪。——《忆秦娥·娄山关》(3)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念奴娇·昆仑》(4)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5)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七律·和柳亚子先生》(6)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7)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8)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9)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会昌》(10)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长沙课后作业(2)毛泽东性格中的“两重性”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①精力高度集中(精神高度紧张)而又反应敏捷;②既有“虎气”,又有“猴气”;③既有冷酷无情的一面,又有幻想狂热的一面;④既有温和、自控的一面,又有脾气火暴的一面。(答出任意三点得6分)(3)“在他个人的身躯里含藏着中国革命的故事”这句话言简而意丰,请简析它在文中的作用。(6分)内容上,既精练地概括了毛泽东一生丰富的革命经历,又表明了毛泽东的一生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紧密相连的事实。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总结了上文对毛泽东的评述,又引出了下文。观点一:农民造反者。

“他劝导并率领从湖南稻田里和江西绿林中来的群氓游民组成的弱小军队,夺取了地主手中的统治权。”

他主张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

他依靠农民,发动农民,取得了抗战胜利。观点二:军事统帅。

他富于自制力,能眼观六路,“对一切事情应付自如”。

他出击从不错过目标。

他以铲除所有的不平等、让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为毕生使命。

他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建立了新中国。(4)本传记的作者给毛泽东贴了几个标签——“农民造反者”“军事统帅”“诗人”“帝王”等,对此你有什么认识?请任选其中一个“标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观点三:一位诗人,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诗人。

毛泽东的诗歌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丽,表达出了令人振奋的斗争激情。

毛泽东的诗歌达到了比较高的艺术水准,气势雄浑,境界开阔。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主义者,他的诗歌热情的讴歌革命的人生理想,赞美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壮丽斗争。观点四:是一个帝王。

他教会中国三代人去公然藐视束缚中国人民两千年之久的禁条和权威。

②他被万人景仰,被看做救星,被看做是典型的中国大人物。(4)本传记的作者给毛泽东贴了几个标签——“农民造反者”“军事统帅”“诗人”“帝王”等,对此你有什么认识?请任选其中一个“标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忆秦娥李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忆秦娥·娄山关【注】毛泽东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注】本词写于1935年2月。1935年1月初,红军长征途中占领遵义。2月25日凌晨与敌军为争夺娄山关展开激战,最终取得红军长征以来的首次大捷。(2)请简要赏析毛词中“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两句的妙处。(6分)“雄关漫道真如铁”句,突出夺取娄山关的艰辛。到底有多艰辛,词人用“铁”这一物象作比,给人以坚硬、冰冷、沉重的感觉,这正是“艰辛”的具体化。征途如此艰险,红军有没有气馁呢?“漫道”二字,给出了答案——他们昂首阔步一路向前,无所畏惧,完全不把这种艰险放在眼中。1937年,毛泽东在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的演讲中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①▲。”王富仁先生对此作了独到的分析,认为毛泽东同志之所以视鲁迅为现代中国的圣人,是从鲁迅思想对于中华民族及其精神发展的实际意义进行评价的,而鲁迅之所以成为中国现代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②▲。这个精神素质便是他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奴隶性格,③▲。鲁迅与郭沫若两个天纵之才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学习目标1、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及其创作。2、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内容,领悟诗歌的象征意义。3、认识“五四”时期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他幼年在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责学生,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先生曰: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思索了片刻,对道:。由于对句不凡,表现了强烈的进取精神,结果全体偷桃学生,一律免罚了。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山海关有一副对联非常奇妙上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下联:浮云涨长长长长长长消。海水朝(hǎishuǐcháo),朝朝朝(zhāozhāocháo),朝朝朝落(zhāocháozhāoluò);浮云长(fúyúnzhǎng),长长长(chángchángzhǎng),长长长消(chángzhǎngchángxiāo)郭沫若先生的生平郭沫若:(1892——1978)1918年开始写诗。1919年《学灯》上发表诗作。1921年与郁达夫等人建立了创造社。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1928年流亡日本10年。1937年归国参加抗战,领导抗日文化宣传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主席,并历任国家重要领导职务,主持科学和文化工作,对我国现代文学和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郭沫若名字的由来1919年,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时,取了“沫若”这个笔名。“沫”“若”,即沫水和若水。沫水,古水名,即今大渡河,是岷江的最大支流,位于四川省中西部;若水,古水名,即今雅砻江,是金沙江的最大支流,位于四川省西部。“沫水”“若水”是流经郭沫若家乡的两条河流。郭沫若取此二水作为笔名,是表示他身在异国、不忘家园的意思,也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要作品诗歌:《天狗》《凤凰涅槃》《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

《天上的街市》等历史剧:

《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王昭君》《蔡文姬》评价

“鲁迅自称是革命军马前卒,郭沫若就是革命队伍中人。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如果是将没有路的路开辟出来的先锋,郭沫若便是带着大家一道前进的向导。”

——周恩来(对鲁迅和郭沫若的革命作用和文学成绩的形象括)周恩来对郭沫若,做了以下几点概括:一是丰富的革命热情,二是深远的研究精神,三是勇敢的战斗生活。在谈到第三点时,周恩来说:“他不但在革命高潮时挺身而出,站在革命行列的前头,他还懂得在革命退潮时怎样保存活力,埋头研究,补充自己……”我们知道,郭沫若亡命日本十年,在甲骨文字、殷周青铜器铭文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又卓越的成就,这一点,是一般以所谓革命为生的人难以企及的。听朗读这首诗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什么?宏伟、强力、壮丽、炽热。

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画面。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欢呼在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也欢呼在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

诗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人惊赞、仰慕,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这是崇高与壮美的统一,作者唱出的是一曲表现崇高美的激情洋溢的赞歌。

写作背景

“五四运动”的狂飙,震动了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给了他极大的精神鼓舞,他在日本福冈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此时他读了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草叶集》,深受其影响,几乎每天写诗,开始了他诗歌创作的爆发期。郭沫若说:“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找出了喷火口,也找出了喷火的方式,我在那时差不多是狂了。”1919年9、10月间,郭沫若从日本回国,当轮船行驶在日本横滨海面时,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他胸中激情奔涌,写下了这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分析意象问题1:全诗7节,都涉及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我、力宏大、阔远、雄奇、气势磅礴问题2:这些意象都是写实的吗?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客观描写,展示了大自然所里和壮丽的特征,另一方面,抒发自己“毁坏”“创造”“努力”的主观感受,和对“力”的赞美。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问题3:

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有何象征意义?联系诗意和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看法。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

问题:这首诗是侧重写景还是侧重抒情?谈谈你的看法。1、这首诗侧重于写,充分展现了大自然室伟壮丽的图景。诗人热爱大自然,在诗人的眼中,“无限的大自然到处都是生命的光波,到处都是新鲜的情调,到处都是诗,到处都是笑”(《光海》)。这首诗描绘的北冰洋的白云、太平洋的洪涛,充分表现出大自然的雄奇、壮间、瑰丽、博大,气势磅礴。

2、这首诗侧重于抒情,热情歌了“五四”精神。在这首诗中,诗人主张破旧立新。“不断的毁坏”是毁坏旧世界、旧文化,“不断的创造”是创造新世界、新文化。诗中对“力”的歌颂,表现出一种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和热烈向往、执着追求的进取精神。诗人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去歌颂时代精神,这种歌颂是全身心的,激情的,不可抑止的。问题4:如何理解诗歌中的“力”字?

①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这种力量直接震动了年轻气盛的诗人。②大工业生产之力,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也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问题5.根据以上分析谈谈你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这首诗堪称为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从其诗歌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据作者说,在那段时间里,“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飙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我的作诗的经过》)这首诗,正是这种惠特曼式的“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它是在感情激荡时一气呵成的,是火山爆发喷涌而出的岩浆,其气势汹涌,灼热逼人

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巨人的形象。

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巨人就是要掌握它、驾驭它,用他那火热赤诚的心,澎湃激扬的热情,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你觉得作者的情感浓烈吗?怎样做到的?提示:修辞方面、句式方面、标点(1)运用排比的句式,热烈歌颂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力量,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那种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国家现状的强烈愿望,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象征、拟人)(2)运用叠词“啊啊”,运用“力哟!力哟!"这一反复手法,直抒胸臆,抒写对“力”的赞叹,增强艺术感染力。(3)句式自由,节奏鲜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首自由体新诗。这首诗采用了不受束缚的自由句式,具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诗中最短的诗句只有两个字,最长的诗句则达20字以上。长短句式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自由、奔放没有约束。(4)叹号的使用总结:文本特色——想象奇特、雄浑奔放1、构思精巧、想象奇特2、句式自由,节奏鲜明对比阅读《炉中煤》:这两首诗的主体形象各是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炉中煤

——眷念祖国的情绪(郭沫若)

啊,我年轻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轻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轻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轻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炉中煤》的主体形象是炉中煤,《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都是诗人的自我形象。《炉中煤》表达了诗人眷念祖国,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感情。《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归纳概括郭沫若早期诗歌的特点。诗境想象的奇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诗中的自然形象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面积、体积、威力,它们引起读者惊异、赞叹,一种狂暴的激情荡涤心胸从而使人由这种自然形象产生对社会生活的某种关于崇高和伟大的联想,表现出一种正面的崇高,一种富于乐观进取精神的壮美。直抒胸臆的特色。《炉中煤》通篇都是以炉里燃烧着的煤的口气来抒写的。所谓“炉中煤”,已经由诗的副标题──“眷念祖国的情绪”所点明,只是一个比喻,实际上就是指诗人自己眷念祖国的那种感情。而诗里一再谈起的那个“炉中煤”所“心爱的”“年青的女郎”,就是“五四”时代祖国的象征。由于对祖国的强烈思念,诗人的内心燃烧得象旺盛的煤火一样。全诗首节总述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第二节侧重抒爱国之情,第三节侧重述报国之志,末节与首节是复叠形式,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推荐诵读展示课外阅读郭沫若的《天狗》,感受郭沫若早期诗歌的特点。

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生于湖北浠水。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诗集《红烛》、《死水》,他潜心钻研古籍,从唐诗出发,到楚辞、庄子、诗经、周易、神话,进而金石甲骨。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指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

1946年7月15日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而遭暗害被国民党卑鄙刺杀于昆明。

闻一多:诗人,文史学者。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而遭暗杀。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写作背景: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西方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

解题——《红烛》于1923年9月初版,是闻一多的第一部诗集。其中的诗多写于留美期间。贯穿整个诗集的主导精神,是一个热血青年对真理的追求,对祖国的挚爱和对黑暗世界的批判,其中“红烛”本身就是象征着对祖国的炽热之情和对祖国新生的祝愿。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红烛”的象征意义——

诗歌《红烛》采用具有象征性的手法,表现一个执着追求勇于牺牲的形象,灵感来源于李商隐的无题诗,但超脱情诗的范畴,反映了苦难社会需要的光明、勇气、牺牲,反映了诗人自觉地扛起社会责任赤诚之心。

第1节: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第2~3节:讴歌红烛自我牺牲的精神。第3节: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第4节: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第5~7节:是诗人对烛泪的思考。第8~9节:对红烛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

诗人的矛盾与痛苦——

诗歌中所表现的痛苦,反映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悲哀,他的痛苦,反映诗人对现实的关怀和祖国的爱,这种爱根植于祖国悠久文明的传统文化中,关注社会的苦难的现实,关注祖国的光明前途,虽九死而未悔,形成了他屈原似的执著性格,也就铸成了诗歌中爱国主义的灵魂。

七子之歌

——澳门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七子之歌

——

台湾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我胸中还氲氤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死水

(节选)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峨日朵雪峰之侧第一单元第2课读他的诗如同徐徐打开一幅色彩斑斓的高原油画长卷。那雪山、草原、河流、戈壁,恢弘大气,摄人心魄。那踏着蚀洞斑驳的岩原跛行的瘦马,那从北斗星空之侧悄然轧过的高车,那披毛牴角豪天悲血的月下野牛,那牧羊妇捧起熏沐的香炉,那远行的鹤阵在清越的嘎嘎长唳,那帐房烟熏火燎的灶头上的黄铜茶炊,那峨日朵雪峰飞逝的雄鹰,这一切在他笔下元气淋漓,从青海高原的开阔、粗犷和忧伤中,沛然而出一种丰富而博大的生命意识。他就是被称为“诗人中的诗人”的昌耀。情境导入昌耀简介昌耀(1936年6月27日-2000年3月23日),原名王昌耀,湖南省桃源县人,诗人。1950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宣传队员。同年,响应祖国号召,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期间,推出处女作《人桥》,从此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1953年,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后转入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诗集有《昌耀抒情诗集》(1986)、《命运之书》(1994)、《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1996)、《昌耀的诗》(1998)等。2000年3月,身患骨癌的昌耀在西宁跳楼自杀。昌耀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文化身份生平事迹诗歌特色昌耀

写作背景

1957年,昌耀因诗作《林中试笛》被打成右派,此后仅得以一“赎罪者”身份辗转于青海西部荒原从事农垦,1962年昌耀已陷入冷寂和沉闷了,由此,他得以以理智和清醒,观照和揣度个体生命及周围的世界:这便是他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产生的外在机缘和直接意图。昌耀的所有诗作都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其根本和落脚点最终都在诗歌主体本身。就这首短诗而言,他一方面在观照和揣度外在的年段,另一方面,他又以此为通道走入了自己的内里世界,观照和揣度自己的心理时空。听读,朗读,赏读。

朗读诗歌

词语正音彷

徨嚣

鸣石

砾罅

隙锈

蚀Xiāo

míngXiù

shíXià

xīlìPáng

huáng楔入Xiē

解读诗歌“峨日朵”是现在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而“峨日朵”则应该是当地老百姓“峨堡”的发语词。那么,“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镇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小雪峰了。想来,它们原本没有自己独立的名字,它们只是一个如画的诗作之远景而已。峨日朵雪峰“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解读意象在狂热的时代背景下,“这”“仅能征服的高度”当是指他这种游离于时代和现实之外的清醒和理智。

因“我”到达的“高度”从精神层面看的确是一个难得的高度,因为这是诗人自己艰难攀上去的高度,也是只有他自己看得见、感觉得到的高度,但对于他当时在社会主流意识里所处的底地位来说,这个高度无疑是危险的。所以,他只能“小心”“探出前额”。

解读意象“小心地探出前额”。

那曾一度被时代捧为神明、视若永恒真理的“太阳”,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在人们的困惑迷惘中,终于失却了原来的高度,终于要被屡遭愚弄的时代心理放弃了。

解读意象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解读意象当“太阳”跃入山海,时代从泛滥的狂热、廉价的乐观中摆脱出来,那荒谬年代的所谓理想、所谓信念、所谓追求,不过是堆砌上去而根基根本不会稳固的“石砾”,它们只能有“滑坡”的下场。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解读意象

在这样的高度,内外都有力量拉扯“我”下滑,在坚守、占据自己的高度时其艰难和痛苦可想而知。我的指关节铆钉一般楔入巨石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解读意象

这是生命意志和生命强力的伟岸展示,呈示在这种高度的生命必定是强健和雄壮者的生命,定格在这种险峰的姿态必定是胜利者的姿态!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解读意象诗人何尝不知道雄鹰或雪豹的假设和想象的可笑和荒谬,何尝不知道他自己是怎样的角色和形象。这是一个莫大的反讽,而正是这个反讽的开启,使全诗通过对比形成的反讽结构得以凸现出来、清晰起来。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解读意象这首诗中始终充满浓烈的对比意绪:强大和弱小,光明和幽暗,热闹和沉寂,高拔和低矮……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坚守住高度的不是强大的雄鹰或雪豹而是弱小得可怜的蜘蛛;光明的太阳不过是虚妄的神明和幻象的真理的别称;堆砌的石砾不过是狂热的信念、迷信的追求、廉价的乐观的代号,而它们正在跃入幽暗却引力无穷的山海,正在滑向棕色的深渊;一派嚣鸣的、像军旅的喊杀声的,原来是在“滑坡”,是在“远去”,而接纳和归结它们的恰恰是沉寂和冷静…诗中的反讽手法坚守冷静真实理智

解读意象石砾诗中的反讽手法坚守冷静真实理智山海太阳深渊雄鹰雪豹蜘蛛喊杀声默享我的高度峨日朵雪峰之侧狂热虚浮伟岸高大喧嚣反讽手法

反讽,又称反语,是说话或写作时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或写作技巧,单纯从字面上不能了解其真正要表达的事物,而事实上其原本的意义正好是字面上所能理解的意涵的相反,通常需要从上下文及语境来了解其用意。课程解读

内容图示石砾坚守冷静真实理智山海太阳深渊雄鹰雪豹蜘蛛喊杀声默享我能征服的高度峨日朵雪峰之侧狂热虚浮伟岸高大喧嚣痛苦快慰小心探出铆钉一样楔入延伸阅读

人生困窘

如同在一条

不知首尾的长廊行进

四周都见血迹

仁者之叹不独于

这血的真实

尤在不可畏避的血的义务仁者昌耀再见人教版必修上册1.2.4《致云雀》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及对中国诗歌的影响。2.深刻体会诗歌意蕴。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感知,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诗歌蕴藉含蓄,重视内心的发掘。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诗中用隐喻手法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热爱情怀。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雪莱对自由的赞美和对幸福生活的强烈追求,以及他为伟大理想牺牲的决心。致云雀雪莱(英)雪莱(1792—1822),19世纪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抒情诗及政治诗,《致云雀》、《西风颂》、《自由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暴政的假面游行》等诗都一直为人们传唱不衰。雪莱出生在一个古老而保守的贵族家庭。少年时在皇家的伊顿公学就读。1810年入牛津大学学习,开始追求民主自由。1811年,诗人因为写作哲学论文推理上帝的不存在,宣传无神论,被学校开除;也因此得罪父亲,离家独居。1812年,诗人又偕同新婚的妻子赴爱尔兰参加那儿人们反抗英国统治的斗争,遭到英国统治阶级的忌恨。1814年,诗人与妻子离婚,与玛丽小姐结合。英国当局趁机对诗人大加诽谤中伤,诗人愤然离开祖国,旅居意大利。1822年7月8日,诗人出海航行遭遇暴风雨,溺水而亡。朗读指导全诗共21节。从内容上看,它们又熔为一个整体,贯穿着一个中心思想。注意抓住诗歌的线索,分清层次结构,理解诗歌意蕴,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注意语速、语调、停顿、重音)。整体感知《致云雀》全诗共21节,每节五行,四短一长。格律严格按照三音步扬抑格(前四行)加六音步抑扬格进行,韵脚为ABABB格式。另外,这首诗属于“颂”的一个变体。根据M.H.Abrams的定义,“颂”是主题和形式严肃的长诗,风格正式,结构精巧,一般用以歌颂一个人、一件艺术品或一个抽象的概念。诗人运用这样的风格,有助于更好地表达自己的主题,强化诗意。《致云雀》并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纯粹的情感:因为自由而得的欢乐。为了表现这种欢乐,诗人对自己的诗行进行了精巧的安排。从形式上来看,诗人选择了三音步扬抑格加六音步抑扬格的格律,使得诗歌的前四行行进显得轻快,有利于情绪的逐步推高,最后一行增加音节,令诵读放缓,使得读者的情绪不至于泛滥。全诗共21节,每一节是一个助推,因此除了最后一行增加的音节之外,还需要其它手段帮助控制诗中的情感。于是诗人选择了变体的“颂”。正如一个词语有其内涵意义与外延意义一样,一个好的作家应该知道何时使用词语的何种意义。“颂”作为一种体裁,其意义范围中包含庄严与崇高,因此也显得稳重,深沉。问题:第一节中云雀如何出现的?明确:第一节,云雀来自于天堂或附近,倾泻而出的声音穿透天际而来。云雀的声音作为一种听觉“图形”开始从天堂的背景中渐渐浮现出来,云雀的歌唱声虽然无形无边界,却因为具有丰盛的乐音、激情和神秘色彩而极具吸引力,符合“图形”的特征,然而此时,其图形地位尚不明显。问题:第二节中云雀有何特点?明确:第二节,云雀从大地一跃而起,向上高飞,像一团火云一样,在蓝天不停地边飞行边歌唱。读者的解读过程呈现空间画面感,大地和深蓝色的天空作为背景,云雀这个体型略似麻雀的小鸟,快速从背景中向上移动。云雀本身背部是花褐色和浅黄色,颜色并不鲜明,诗人将其描述成火云,那红色的、热烈的色彩与深蓝色天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突出其“图形”的焦点位置。读者眼中的云雀已然不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所创造出的虚拟的艺术形象。云雀娇小的体积、运动的状态、背景上方的位置、鲜艳的色彩,完全符合认知格式塔中对“图形”的描述。至此,读者的注意力已被云雀的“形”牢牢抓住。问题:第三——六节中云雀形象有何有何变化?明确:第三节,背景缩小为夕阳西下时所放出的“金色电闪的光明”和同样“明亮的云间”,云雀的“图形”地位仅仅依靠“浮游而又飞行”

的运动轨迹来凸显,在这个画面中,“背景”以绚丽的色彩愈发引人注目,而云雀的前景化地位有所下降。第四节,背景转化为“淡紫色的黄昏”,云雀的“翱翔”逐渐与之“融合”,随着云雀越飞越高,渐渐消失在背景之中。此时,读者循着诗人描绘的路线,视野中已经渐渐观察不到云雀。第五节,“背景”再一次转变为“清澈的晨曦”,在清澈星辰银色光辉下,云雀的“明光”缩小到若隐若现,只能依稀辨别。第六节,云雀的物理形态已经完全退出画面,只留下歌声作为“图形”与整个大地与天空构成的“背景”鸣唱,产生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问题:概括七节至结尾诗的内涵?明确:从第7节到结尾,诗人又构建出一个“真与美”的虚拟空间,从形美、音美升华到精神美,并展开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对比,诗人借此展开了自己对一些重大命题,如“快乐、死亡的冥思”。问题:概括七节到十一节诗歌意象的特征?明确:第7节到第11节,雪莱运用了一连串隐喻和拟人来歌颂云雀,分别将其比作云间雨滴、诗人、名门少女、金色萤火虫、玫瑰花,同时塑造出相应的输入空间,读者在解读时产生关于上述意象的联想。而读者基于对“甜蜜”、“香气”、“光”的体验,足以感知到云雀的如梦般清灵的美好。问题:概括12节到14节诗歌艺术手法?明确:第12节到第14节,诗人将云雀的歌唱与自然界和人类活动中的优美音乐进行对比,反衬云雀歌声的无与伦比。春日落下的雨声,对爱情与美酒的赞颂,凯旋的歌声,婚礼的音乐,一切皆不足以与云雀相比拟。自然界与人类活动所构成的现实空间有着种种缺陷:花草不知感激,玫瑰花的香味过于浓郁,对爱情与美酒的称颂不够神圣,缺少希望,婚礼的合唱空洞夸张。反之,云雀形成的虚拟空间弥补了上述意象的一切缺点,因而超越了世间所有的音乐——神圣、甜美而充满希望。自然界与人世间的音乐隐喻现实空间,而云雀的歌唱隐喻虚拟空间。问题:概括15节到17节诗歌的内容及深刻蕴含?明确:从第15节到第17节,诗人开始以层层递进的询问来深思云雀之歌如此美妙的原因。第一问:是什么自然山川、是什么爱构成了快乐的源泉,可见诗人认为自然与爱是最美好的存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产生了交叉点。第二问:是否因为对痛苦无感,苦闷的阴影不曾靠近。在虚拟空间中,没有痛苦、悲伤,没有遗憾和毁灭,现实空间中一切苦都是不存在的。在两问的基础上,诗人推测无论清醒沉睡,云雀对死亡定然有更深沉而真实的参悟。现实空间里人们对死亡通常充满了恐惧,而虚拟空间中,死亡是真实的,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过程,死亡又是一种永恒,有了这样深刻的体悟,才会拥有晶莹清澈的灵魂。这样的死亡观与他的另一首诗“OnDeath”是一脉相承的,即灵魂不死,死亡亦是一种重生。问题:概括第18节和第19节诗歌的现实意义是如何体现的?明确:第18节和第19节,诗人详细描述了现实空间中存在的种种痛苦:人们总是瞻前顾后,顾虑重重,有贪婪的欲望;有憎恨、骄傲和恐惧;有泪水与哭泣。然而诗人并没有否定现实空间,消极地逃避到虚拟空间去,他认为正是由于这些痛苦的存在,才能体会到云雀快乐的欣喜。可见,诗人认为痛苦与快乐是辩证存在的,没有痛苦,也就没有快乐,而诗人的人生态度是积极乐观的。问题:概括第20节和第21节诗歌的隐喻意义?明确:最后两节回应第8节对于“云雀是诗人”的隐喻,诗人希望自己以思想的明光唱出云雀般欢欣、饱含希望、超凡脱俗的歌曲,以换取整个世界的倾听,隐喻诗人希望通过诗歌起到教化世人、美化世界的愿望,这与雪莱的诗学观是不谋而合的总结全诗雪莱在诗中再三表示自己比不上云雀,不知怎能接近它的欢乐。其实,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云雀的快乐没有受到痛苦和消沉的污染,它想天上的星星一样。但是对于雪莱来说,振翅高飞的同时还有许多约束。但是,雪莱虽感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感伤。在《致云雀》中,雪莱表达了他对自由的赞美和对幸福生活的强烈追求,以及他为伟大理想牺牲的决心。人教版必修上册

课时结构发生变化此时:

任务驱动—获取知识—完成项目—形成能力—情境运用—形成素养彼时:明确目标—传授知识—相关训练—形成能力

知识无所谓好坏,情境决定了方向137“三新”背景下必修上第一单元情境教学设计

新高考

2018年第6题.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

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2019年第9题.《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

参考答案:

(1)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有史可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采,不富有历史韵味。

(2)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的虚构,现代语词的掺入,杂文笔法的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世性。

(3)对故事进行新编,源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关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22.2019全国卷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

神奇的2019年全国高考1试卷141新高考反映的问题阅读没情感体验教育学习与生活脱节素养情境《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设计依据:

“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文学类阅读任务群要求:

(1)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设置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山东省普通高中2017级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文学类阅读任务群“教学建议”:

(1)设计专题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注意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描述自己独特感受,帮助学生建立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世界及生活图景与现实社会的关联。

(3)创新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的形式,如举办朗诵会、课本剧表演、读书报告会、家庭读书日等活动,使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活动融入学生的生活。姜钢2016年10月11日《中国教育报》

一体四层四翼:为什么考、考什么、怎样考单元序中主题:青春的价值价值引导

《沁园春长沙》借景抒情《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直抒胸臆《红烛》托物言志《峨日朵雪峰之侧》写景叙事《致云雀》托物言志

《百合花》形象主题《哦,香雪》人物形象单元学习任务:学写新诗素养要求知识能力“诗意校园,诗意青春”诗歌原创与朗诵比赛

第一单元任务群项目1.四首现代诗阅读、鉴赏、展示活动

5课时二篇小说阅读、鉴赏、展示活动专题

《沁园春》《峨日朵雪峰》写景

阅读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直接抒情

比较

《红烛》《致云雀》

托物言志

阅读《百合花》《香雪》人物分析

项目2.“寻找校园诗意”校园参观

自主项目3.“诗意校园、诗意青春”诗歌创作

及优秀作品展(含创作与书写)

作业项目4.“诗意校园、诗意青春”诗歌朗诵1课时《沁园春》课时项目设计

任务:不同形式展示出小组对这词的理解

项目一:诵读,读准字音与节奏;项目二:根据想象画出湘江秋景图;项目三:理解思想感情,分析艺术手法。

成果展示,教师点评成果展示教师点评

作业:《沁园春二中》阅读《峨日朵雪峰》

《红烛》课时项目设计任务:

有人说,我不愿做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我只愿做火把,点燃更多的火堆。指向:

体会现实与文本情境的不同初读:

感受新诗“三美”再读:

把握感情明确手法

三读:

释疑解惑完成任务

为什么要烧破世人的梦?有梦不好吗?心火发光之时,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烧的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如何理解?“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鲁迅《呐喊·自序》(1922年)百合花茹志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

小说阅读方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A1A人A2A3什么人B1

B人B2B3

C人性格前后有没有变化?怎样塑造的这些性格?总结:怎样塑的人物形象?

1.分析情节:2.分析细节:3.分析语言动作:

通讯员

新媳妇

2.树枝P13-1P16-13破布P15-5P16-5P19-43.百合P15-4P16-6P18最后1.为什么不分析“我”?“我”有何作用?中秋节以百合花为题的作用?

1.作为情节发展中心事物,推动情节发展。2

.衬托出通讯员和新媳妇的纯洁善良。3.揭示了主题:象征纯洁的军民鱼水情

象征着人性美人情美

茹志鹃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写作背景人生都有陌生人的感动,朗读吧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我想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课时结构的变化任务:展示对这词的理解你—作品任务:做蜡烛还是做火把你—作品任务:朗读者一样地朗读你—作品任务驱动—情境学习—生活作品—形成素养

赵一曼:当下精神现实意义时空距离故事新编: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关照写作:运用能力解决现实问题谢谢,敬请批评指导baa百合花茹志鹃走进作者

茹志鹃,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简单明了,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反映时代本质。1950年起,陆续在报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和特写,后来结集出版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禅院》和《百合花》等短篇集。其中不少名篇曾被译成日、英、法、俄、越等国文字。今天我们学习的《百合花》是她的代表作。写作背景

茹志鹃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往事的产物。《百合花》受到了茅盾的高度评价,他说:“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篇小说中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读准字音间歇撂下

包扎着恼讷讷

忸怩

憨憨

执拗

挽髻

尴尬

讪讪瞅

嬷嬷

虔诚

瞟了一眼磕磕绊绊

解释下列词语张皇

忸怩

憨憨

执拗

尴尬

讪讪

虔诚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茹志鹃及其《百合花》。2.理清小说思路,标题的象征意义及小说的主旨。3.培养学生速读小说、概述小说的能力。4.借助人物形象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操教育。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理解百合花的象征意义。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2、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人物运用细节刻画人物的方法。3、次要人物我的作用知道这种花的花语是什么吗?理清结构(一)速读文本,复述故事情节。(二)再读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大意。(5个字以内)问题:(1)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讲述故事情节的?(2)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人物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线索:“我”的见闻和感受。↗小通讯员:带路—借被—牺牲—盖被“我”↘新媳妇:借被—缝衣—献被问题:根据小说情节的阶段性,找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并用2到5个字概括内容。明确:第一部分(开端)

带路

(从开头到“这都怪我了”)

第二部分(发展)

借被

(从“我们到包扎所”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第三部分(高潮)

牺牲/献被(从“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到“两个干硬的馒头”)第四部分(结局)

盖被

(从“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到结尾)分析人物的形象(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快速阅读“带路”“借被”“牺牲”部分,归纳出小通讯的性格特征。问题:“我”眼中的小通讯员、新媳妇各是怎样的人?并用下面的形式回答。从

中运用

描写,写出这是一个

的通讯员。从

中运用

描写,写出这是一个

的新媳妇。

抓住各方面的描写(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手法)

细节描写学生发言总结:小通讯员的形象

一个极其可爱的普通战士。天真纯洁,充满朝气,对生活和自然无比热爱。即将发起总攻的时刻,还在枪筒上插上几根树枝和野菊花(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他憨厚朴实,拘谨腼腆,比如,“带路”情节中“张皇”“数摸”这两个动词的描写作用。“张皇”的意思是恐慌、慌张,但在这里却非贬义,这一神态描写,是在写“我”刚刚结识的小通讯员那种腼腆、羞涩、局促,表现他质朴,纯洁的心灵。

“数摸”这一动词更突出了小通讯员那种忸怩的神态,拘谨局促的心理。但他又十分关心同志,走走停停也好,给我两个馍馍也好,作者十分形象逼真地刻画了一个腼腆、羞涩、局促而又质朴纯洁的小战士形象。“借被”的情节中,更看出通讯员的憨,不善言辞。

更主要的是由于在革命队伍里受到党的教育和战斗生活的锻炼,他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有着高度的阶级觉悟和革命责任感。当他意识到自己借东西的方式方法有问题,可能会给群众造成不良影响时,就马上松松爽爽地跟“我”前去解释。而借到被子以后,知道这是人家新婚时惟一的嫁妆,心里又立刻感到不安,又要把被子再送回去。

“牺牲/献被”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