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化学事故救援人员防护方法研究学号姓名系队专业指导教师二〇一〇年五月毕业论文(设计)页共19页引言目的和意义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中的防护问题与救援的质量和救援人员自身安全等密切相关。化学救援中若不采取安全防护措施或防护不当,救援人员极易遭到危险化学品的伤害。国内外多起化学事故都有应急救援人员在实施救援过程中发生数人中毒的报道,特别是那些已经采取了防护措施的人员因防护不当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中毒症状。例如2000年3月江苏化工农药集团苯泄漏火灾、2002年7月湖南铁合金集团化学危险品仓库火灾等事故处置中,均有多名救援人员被轻度灼伤或出现程度不同的中毒症状。由此可见,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中的防护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救援中,务必做到充分准备,学会正确的防护方法,以保证救援人员顺利执行任务及保障自身安全。国内外研究动向我国消防开始承担抢险救援的重任时间尚短,在化学事故救援人员个人防护方面研究依然处于探索阶段,初步划分了防护等级及标准,但装备欠账问题严重,仅仅在发达地区勉强及格。近年来,我国个体防护装备生产企业数量增加,2006年获得特种个体防护装备“安全标识”的生产企业就有790家,这些都表明,我国个体防护装备的生产正逐步扩大,我救援人员对个体防护的重视程度也大大提高。国外发达国家化学事故个人防护研究体系趋于成熟,装备器材比较先进,分类比较明确,成功处置化学事故的经验也十分丰富。化学事故对救援人员可能造成的伤害毒害中毒的途径毒害危害人的主要途径是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和破损的伤口四个方面[1]。(1)呼吸道中毒毒害物品中挥发性液体的蒸汽和固体毒害品的粉尘,最容易通过呼吸器官进入人体。尤其在火场上和抢救疏散毒害物品过程中,接触毒品的时间较长,消防人员呼吸量大,很容易中毒。如氢氰酸、溴甲烷、苯胺、一六〇五、西力生、赛力散、三氧化二砷等的蒸汽和粉尘,经过人的呼吸道进入肺部,被肺泡表面所吸收,随着血液循环引起中毒,呼吸道的鼻、喉、气管粘膜等,具有相当大的吸收能力,容易中毒。呼吸中毒比较快,而且严重。(2)消化道中毒指的是毒害品的粉尘或蒸汽侵入人的消化器官引起中毒。通常是在进行毒品操作后,未经漱口、洗手就饮食、吸烟,或在操作中误将毒品吸入消化器官,进入肠胃引起中毒。由于人的肝脏对某些毒品具有解毒功能,所以消化中毒较呼吸中毒缓慢。有些毒品如砷和它的化合物,在水中不溶或溶解度很低,但通过胃液后则变为可溶物被人体吸收,引起人身中毒。(3)皮肤中毒一些能溶于水或脂肪的读物,接触皮肤后,易侵入皮肤引起中毒。很多读物能通过皮肤破裂的地方侵入人体,并随着血液循环而迅速扩散,如一些芳香族的衍生物,硝基苯、苯胺、联苯胺、农药中的有机磷一六〇五、一〇五九等和有机磷、西力生、赛力散。特别是氰化物的血液中毒,能极其迅速地导致死亡。有些毒物对人体的粘膜如眼角有较大的危害,如氯苯乙酮等。(4)破损的伤口中毒一些沾染毒物的尖锐器物刺入救援人员皮肤后,会直接对救援人员的组织和血液造成中毒,对救援人员产生极大地伤害。爆炸对救援人员的伤害爆炸通常伴随发热、发光、压力上升、真空和电离等现象,具有很强的破坏作用。它与爆炸物的数量和性质、爆炸时的条件以及爆炸位置等因素有关。主要破坏形式有以下几种:(1)爆炸碎片的伤害。机械设备、装置、容器等爆炸后产生许多碎片,飞出后会在相当大的范围内造成危害。一般碎片在100~500m内飞散,对救援人员造成冲击伤害。(2)冲击波的破坏作用。物质爆炸时,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以极高的速度膨胀,像活塞一样挤压周围空气,把爆炸反应释放出的部分能量传递给压缩的空气层,空气受冲击而发生扰动,使其压力、密度等产生突变,这种扰动在空气中传播就称为冲击波。冲击波的传播速度极快,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对周围环境中的机械设备和建筑物产生破坏作用和使人员伤亡。冲击波还可以在它的作用区域内产生震荡作用,使物体因震荡而松散,甚至破坏。冲击波的破坏作用主要是由其波阵面上的超压引起的。在爆炸中心附近,空气冲击波波阵面上的超压可达几个甚至十几个大气压,在如此高的压力作用下,建筑物被摧毁,机械设备、管道等也会受到严重破坏。当冲击波大面积作用于建筑物时,波阵面超压在20~30kPa内,就足以使大部分砖木结构建筑物受到严重破坏。超压在100kPa以上时,除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外,其余部分将全部破坏。(3)热辐射。爆炸发生后,爆炸气体产物瞬间内扩散,对一般可燃物而言,不足以引起火灾,而且冲击波造成的爆炸风还有灭火作用。但爆炸时产生的高温、高压,化学装置内遗留的热或残余火苗,会把从破坏的设备内部不断流出的可燃气体、易燃或可燃液体的蒸气点燃,产生高温,对救援人员造成灼伤。高温对救援人员的伤害化学事故现场的高温会对救援人员造成烧伤的伤害。烧伤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受伤组织的范围和深度,烧伤深度可分为Ⅰ度、Ⅱ度和Ⅲ度[2]。Ⅰ度烧伤损伤最轻。烧伤皮肤发红、疼痛、明显触痛、有渗出或水肿。轻压受伤部位时局部变白,但没有水疱。Ⅱ度烧伤损伤较深。皮肤水疱。水疱底部呈红色或白色,充满了清澈、粘稠的液体。触痛敏感,压迫时变白。Ⅲ度烧伤损伤最深。烧伤表面可以发白、变软或者呈黑色、炭化皮革状。由于被烧皮肤变得苍白,在白皮肤人中常被误认为正常皮肤,但压迫时不再变色。破坏的红细胞可使烧伤局部皮肤呈鲜红色,偶尔有水疱,烧伤区的毛发很容易拔出,感觉减退。Ⅲ度烧伤区域一般没有痛觉。因为皮肤的神经末梢被破坏。火场之中,当温度达到49℃--50℃时,我们的身体就会排出大量的汗水,而血液中的盐分也随之流失。由于没有水和盐分的补充,人的血压迅速下降,导致循环系统衰竭。在70℃的时候,人只要吸入高温气体,就会使气管、支气管内黏膜充血起水泡,组织坏死,并引起肺水肿而窒息死亡。在腐蚀对救援人员的伤害腐蚀性物品的形态有液体和固体(晶体、粉状)。当人们直接触及这些物品后,就会引起灼伤或发生破坏性创伤,以至溃疡等[3]。当人们吸入这些物品挥发出来的蒸汽,或飞扬到空气中的粉尘时,呼吸道粘膜便会受到腐蚀,引起咳嗽、呕吐、头痛等症状。特别是接触氢氟酸时,能发生剧痛,是组织坏死,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严重后果。人体被腐蚀性物品灼伤后,伤口往往不容易愈合。放射性辐射对救援人员的伤害核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在于辐射的能量导致成人体组织的细胞受到损伤。核辐射对救援人员造成的生物效应有两种,一是躯体效应,即损伤显现在受照者身上的生物效应。躯体效应又分为早期效应和晚期效应。早期效应是救援人员在急性大量照射后,如急剧受照1Gy以上,可能在几个小时后出现恶心呕吐,还可能引起白血球、血小板减少等;如一次受照5Gy以上,皮肤会出现线斑和脱毛;在受照10Gy以上会引起中枢神经损伤。晚期效应主要是在受照6个月后出现,可能引发各种癌症、白内障、不育症等。二是遗传效应,它表现在受照者的子孙后代上,主要是指畸形、低智、白痴等。低温冻伤伤害一些化学事故处置现场,如液化石油气、液氨等,在泄漏过程中会带走大量的热,泄漏口处形成低温,对堵漏的救援人员造成伤害。冻伤的危害程度分为四度。一度冻伤最轻,亦为常见的“冻疮”,受损在表面层,受冻部位皮肤红肿,自觉热、痒、灼痛,症状在数日后消失,愈后除有表皮脱落外,不留瘢痕。二度冻伤伤及真皮浅层,伤后除红肿外伴有水泡,泡内可为血性液,深部可出现水肿,剧痛,皮肤感觉迟钝。三级冻伤伤及皮肤全层,出现黑色或紫褐色,痛感觉丧失。伤后不易愈合,除遗有瘢痕外,可有长期感觉过敏或疼痛。四度冻伤伤及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甚至骨头,可出现坏死,感觉丧失,愈后可有瘢痕形成。化学事故中救援人员防护存在的问题个人防护意识薄弱,对危险性认识不足(1)少数消防员对化学事故现场的危险性缺乏必要了解,主观上对做好个人安全防护没有引起足够重视[4]。(2)对处置不同的化学灾害事故,要采取什么相应的防护措施,怎么去防护,心中没底。(3)部分消防员过于强调自我勇敢精神,在没有充分的做好安全防护的情况下,危险区域你进我也进,谁也不肯落后,即使现场随时都有发生恶性突变的可能性,还是谁都不肯退离,勇敢固然值得提倡,但片面强调勇敢精神也是导致消防员群体性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4)麻痹大意思想较重,面对事故现场的危险环境,行动随意性很大,警觉性不高,在染毒区域内,甚至还会犯随意取下空气呼吸器面罩的低级错误。(5)对事故现场局势基本稳定后的安全防护重视不足,事故局势趋于稳定性后,消防员的心态大都比较放松,往往忽视现场残存的毒物及隐蔽危险源,这也是导致消防员伤亡发生事故的一个方面。没有按防护标准要求佩戴防护器材化学事故现场危险区域分一二三级,不同的级别防护措施不同,本应该一级防护的区域采取了二级甚至三级防护,就会导致防护程度不够,起不到安全防护的作用,对救援人员造成伤害;本应三级防护的区域采取了一级防护,则过于大材小用,影响了救援人员的行动能力,效率降低。例如过滤式呼吸器只能在不缺氧的环境(即环境空气中氧的含量不低于18%)和低浓度毒污染使用,而不能用于重危险区中救援人员的防护[5]。没有根据化学泄漏介质性质正确选配防护器材发生化学泄漏事故时,化学泄露介质种类有很多,有毒害危害的,爆炸危害的或者腐蚀危害的等等,当泄露物质是有毒物质时,着防爆服进行救援俨然是不可取的,起不到应有的防护。过于考虑对毒害的防护而忽略了其他危害物质的防护危险化学品泄露,很多物品都有毒性,但是有毒性的同时,也可能有燃烧爆炸或者腐蚀等危害,救援人员在应急救援过程中如果一味只注重毒害的防护而忽略了高温爆炸或者腐蚀等危害,极有可能对救援人员造成损害。对人员防护忽略了生理的影响在应急救援时救援人员还应该考虑到环境及生理方面的影响。具体为:(1)中暑虚脱。穿着防护器材正常散热受到抑制(尤其是隔绝式防护服),此时进行中等体力劳动时,均能出现中暑虚脱,尤其是在气温较高的环境中。(2)疲劳。穿戴全身防护器材和任何等级防护的人员。因呼吸器的呼吸阻力、体力消耗和太阳暴晒以及现场温度而引起体温升高,也会因心理、生理的抑制和受力状况而引起疲劳。(3)感觉反应迟钝。需完全使用感官和有关机能(如手脚灵活、目光敏锐或音响联络等)的救援人员,着全身防护器材会不同程度的降低作业效率[7]。(4)自身需要。人员不能无限期处于全身防护状态,需饮食、饮水、大小便等。救援人员防护方法毒害的防护毒物的涵义化学毒物是指能以较小剂量通过化学作用引起机体健康损害的物质。有一句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毒物的涵义:“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没有不是毒物的物质。只是按剂量区别是否为毒物。”气体及易挥发液体毒害的防护现场安全防护等级根据化学毒物对人体无防护条件下的毒害性,可把毒物由强至若分成剧毒、高毒、中毒、低毒、微毒等五大类,并充分考虑消防员所处毒害环境的实际安全需要,确定相对应的防护等级,如下表现场安全防护等级重度危险区中度危险区轻度危险区剧毒一级一级二级高毒一级一级二级中毒一级二级二级低毒二级三级三级微毒二级三级三级表4.1处置化学危险品泄露事故防护标准处置化学灾害事故现场的安全防护标准,主要根据化学毒物的毒害性及划定的危险区域,来确定相对应的安全防护标准,如下表现场安全防护标准级别形式皮肤防护呼吸防护防化服防护服一级全身内置式重型防化服全面防静电内外衣正压式空呼器,或全防型滤毒罐二级全身封闭式防化服全面防静电内外衣正压式空呼器,或全防型滤毒罐三级呼吸简易防化服战斗服简易滤毒罐、面罩或口罩、毛巾等防护器具表4.2气体防护方法气体毒害事故现场时,救援人员应佩戴相应型号的防毒面具、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穿着重型防化服[2]。固体毒害的防护固体化学品事故处置中固态毒物如金属及其化合物,无机盐以及某些有机化合物的毒物,以消化道吸收中毒为主,因此在处置现场救援人员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杜绝手沾染的毒物随进食、饮水或吸烟等而进入消化道。同时在处置过程中一定要加强粉尘防护,一般可用防护口罩、防毒面具。用防护口罩时,如果粉尘浓度较高,使用一段时间呼吸阻力就会增大,此时应更换作业人员或口罩。有些固体化学品的性质比较特殊。防护中应多加注意。如二硝基萘、萘等物质受热极易升华,产生的蒸气易燃有毒。救援中必须穿着封闭式防化服或重型防化服。佩戴空气呼吸器[6]。液体毒害的防护液体毒害化学品处置中,经皮肤或者伤口引起中毒时很常见的。液态毒物可分为水溶性、脂溶性和水溶脂溶性三类。其中脂溶性和水溶脂溶性液体毒物易溶进皮肤,引起中毒。因此在处置现场,救援人员要着简易防化服或封闭式防化服。爆炸的防护爆炸特点火灾与爆炸都会带来生产设施的重大破坏和人员伤亡,但两者的发展过程显著不同。火灾是在起火后火场逐渐蔓延扩大,随着时间的延续,损失数量迅速增长,损失约与时间的平方成比例;火灾时间延长1倍,损失可能增加4倍。爆炸则是猝不及防,可能仅在一秒钟内爆炸过程已经结束,设备损坏、厂房倒塌、人员伤亡等巨大损失也将在瞬间发生。(1)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爆炸。在石化、化工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爆炸事故大多是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爆炸。可燃性物质从工艺装置、设备管线、阀门等处泄漏出来,或者是空气进入可燃气体存在的设备管线内,遇到火源即可发生爆炸事故。(2)粉尘爆炸。粉尘本身的理化性质(燃烧热、氧化反应速度等)以及粉尘的颗粒大小、粉尘浓度都是粉尘爆炸的影响因素。水能抑制粉尘的悬浮性,因而降低了粉尘的爆炸性。(3)蒸气爆炸。处于过热状态的水、有机液体、液化气体等,瞬间气化而产生的爆炸现象,称为蒸气爆炸,又称沸腾液体扩展为蒸气爆炸。蒸气爆炸不同于一般的爆炸,着火源不是蒸气爆炸的必备条件,只要气、液两相的平衡遭到破坏就能引起蒸气爆炸。爆炸物品的防护方法装备防护爆炸事故现场,采取何种防护都不能百分之百的把伤害几率降低到零。但是我们可以采取一些防护措施对救援人员进行保护,最大限度的把可能造成的伤害降低到最小。如着战斗服、防爆服,紧闭三口(袖口、领口、裤口)以减少冲击气体进入衣服对救援人员造成伤害[7]。战术防护(1)消防车不能停在离火场太近的地方[8]。(2)靠近或进入可库房灭火的战斗员,要注意利用地形、地物,低姿接近火点;并充分利用墙角、土坡、坑凹地等设置水枪阵地。(3)疏散爆炸物品要有专人组织指挥,搬运时要轻提慢放,不得随意摔扔,疏散的爆炸物放在安全可靠地点,并制定专人看管。(4)如果是曳光药剂燃烧,不可用水和泡沫扑救,因为这类药剂中含有镁和硝酸锶等,从而会使火势加剧,甚至可能发生火灾。(5)要在基本消除爆炸险情的前提下,组织人员进入现场疏散爆炸物品。(6)如有防护围堤时,应用围堤作阵地,进行掩护灭火。(7)扑救爆炸物品火灾,应尽量使用喷雾或开花水流,不要用强水流冲击以防爆炸。如弹药爆炸物品靠近墙壁堆放,可将直流水束射向墙壁,通过折射时水流散落在弹药堆垛上灭火。高温的防护高温事故现场,离处置地点近的救援人员可着隔热服或避火服,佩戴空气呼吸器,外部的救援人员可着战斗服[9]。腐蚀的防护腐蚀品的涵义本品呈固态或者液态,具有强烈的腐蚀性,通常与皮肤接触4h内出现可见坏死现象的物品,或对钢或铝在55℃时表面年腐蚀率>6.25mm腐蚀品的分类按腐蚀品的特性可分为三项:酸性腐蚀品、碱性腐蚀品和其他腐蚀品。(1)酸性腐蚀品。如硝酸、发烟硝酸、溴酸、含酸≤50%的高氯酸、五绿化磷、乙酰氯、溴乙酸等均属此类。(2)碱性腐蚀品。如氢氧化钠、烷基醇钠类(乙醇钠)、含肼64%的水合肼、环已胺、二环乙胺、蓄电池(含有碱液的)均属此项。(3)其他腐蚀品。木溜油、蒽、塑料沥青、含有效氯>5%的次氯酸盐溶液(如次氯酸钠液)等均属此项。防护方法(1)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或烟雾时,应该佩带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佩带自给式呼吸器[5]。(2)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3)防护服: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4)手防护:戴橡皮手套。(5)其它:工作后,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再用。注意个人清洁卫生。放射性辐射的防护放射性辐射的涵义放射性物质发出的射线与物质作用,会直接或间接地使物质的原子发生电离,这种能产生电离的辐射称为电离辐射或核辐射[2]。放射性辐射的特点人体受到各种射线照射时,因射线性质不同而造成的危害程度也不同。如果上列射线从人体外部照射时,β、γ射线和中子流对人的危害很大,剂量大时易使人患放射病,甚至死亡。如果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内时,则α射线畏寒最大,其他射线的危害也很大,所以要严防放射性物品进入体内。外照射的防护时间防护所谓时间防护法,就是尽量减少辐射源对人体的照射时间,以减少受照剂量。在工作场所剂量率不变的条件下,受照剂量与受照时间成正比例关系,因此想法设法减少工作时间是减少受照剂量的有效办法。一般说来,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来减少受照时间。(1)做好准备工作做好一切的准备工作,进入事故现场立即展开救援工作,顺利地完场救援任务,避免在放射性控制区内,无谓地等待和滞留。这些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救援方案的准备,救援器材装备的准备和防护用品的准备。(2)加强培训和操练就抢险救援人员个人而言,应提高技巧,熟练操作,缩短工作时间,对于难度较大的救援行动,应事先组织培训,进行模拟训练,达到熟练自如的程度。熟能生巧,事半功倍,花费时间自然就少。(3)剂量分担剂量分担就是对于某些集体受照剂量可能较高的抢险救援工作,可以采用多人(组)工作的时间就少一些,相应受照剂量就得到了相应减少。距离防护所谓距离防护就是尽量增大人体与辐射源之间的距离,以减少人体受照的剂量。点状源辐射场向各个方向均匀地发出辐射。对于点源来说,某点的剂量率与该点到源的平方成反比。平方反比规律可以写成:H’∝1/R2式中,H’为点源外某点的剂量率;R为该点到源的距离。对于点源外不同的两点,平方反比例规律也可写成:H’1×R12=H’2×R22式中,H1、H2分别表示点1和点2处的剂量率;R1和R2分别表示点1、点2处与放射源之间的距离。对于一个特定的点源,某点距源的距离是另一点距源距离的n倍,则该点的剂量率是另一点剂量率的1/n2。对非点状源平方反比例关系不再存在,但当距离非点状源为源线度10倍以上时,可将这一辐射源近似当成点源对待。从距离防护的观点出发,无论什么形状的辐射源,距离辐射源越远的地方,其剂量率就越低。屏蔽防护射线穿过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射线将被减弱或吸收。屏蔽防护就是在人与辐射源之间设置屏蔽物,以减少人员处的剂量率,从而减少人体受照剂量。(1)屏蔽材料的选择屏蔽物的材料,应根据辐射源的类型进行选择。一般来说,屏蔽物γ射线要用密度较大的物质,即原子序数(Z)较大的物质,如铅、铁、混凝土、铅玻璃等;屏蔽中子则要先用原子序数较小的物质,最好是含氮(H)较多的物质,如水、石蜡、塑料、石墨等,然后再用吸收中子能力强的物质,如硼、锂、镉等。在采用屏蔽防护方法时,除了要考虑屏蔽材料的性能外,还应考虑经济费用、占用空间和结构强度等等因素,权衡利弊、综合分析。(2)屏蔽物的半厚度所需用屏蔽物的厚度,应根据不同情况,如辐射类型、辐射强度、防护水平等通过计算确定。在实际的防护中,有经验的救援人员可以凭半厚度的经验数据确定γ射线屏蔽材料的厚度。所谓半厚度是指某种屏蔽材料将入射的γ射线强度减弱一半的厚度,半厚度与γ射线能量有关。半厚度亦被称为半减弱层,γ射线经过n个半厚度的屏蔽层后,其强度将减弱到原来强度的1/2n。几种常见的屏蔽材料对Co60γ射线的半厚度分别为:铅为13mm、铁为23mm、混凝土为50mm、水为200mm。(3)屏蔽物的形式根据不同的防护要求,射线屏蔽物可分为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固定式屏蔽物,如墙壁、楼板、防护门、迷宫、充水的容器(管道、水箱等)和铅玻璃观察窗等。一移动式屏蔽物,如各种包装容器(铅罐、水泥桶等)、铅砖裙和铅玻璃防护眼镜等。源项控制源项控制就是在工作前采取控制辐射源从而减小现场放射性水平的方法。例如,抢险救援现场辐射水平或污染程度严重,在救援准备时如条件许可,先采取放射性自然衰变或去除污染等措施,就相当于减少了救援现场的辐射源。在可能的情况下采取控制辐射源的方法无疑是降低集体剂量最有效最根本的防护方法,这种方法最直接与辐射源的大小和强度有关,因此把他叫做与源相关的防护方法。内照射的防护防止放射性物质从口腔进入人体内放射性物质是通过食入、吸入和从伤口等途径进入人人体的,因此只要有效地阻断这几条途径就能达到防止内照射的目的。防止放射性物质从伤口进入人体内抢险救援人员不准带裸露的伤口进入辐射污染区实施救援,如确定因救援任务需要,伤口较小,可用防水的敷料妥善包扎,并与污染环境隔离,方可进入救援现场。如伤口较大,则必须暂时脱离放射性救援工作。防止放射性物质从呼吸道进入人体内被放射性物质污染的空气经呼吸道进入人体是造成内污染的主要途径之一。防止吸入放射性物质的方法,对抢险救援人员主要佩戴空气呼吸器、氧气呼吸器、过滤式空气呼吸器和过滤高效防护口罩等。在有空气污染的工作条件下,佩戴个人呼吸保护器。低温冻伤的防护(1)带好防寒用具,如手套、耳套等。(2)衣服、鞋袜要温暖、适体,防止过紧而影响局部血液循环。鞋袜要保持干燥,潮湿后要更换。(3)对可能使消防员发生冻伤的气体泄露时,救援人员应做好保暖措施,堵漏时尽量从泄露侧面靠经,避免与泄露气柱正面接触。刺激感官的防护(1)不直接接触能引起过敏的化学品。(2)工作结束后、饭前、饮水前、吸烟前以及便后要充分洗净身体的暴露部分。(3)在衣服口袋里不装被污染的东西,如抹布、工具等。(4)时刻注意防止自我污染,尤其在清洗或更换工作服时更要注意。(5)防护用品要分放、分洗。提高消防部队化学事故防护水平的对策(一)提高安全认识,加大装备投入。一是要提高对救援危险性和防护必要性的认识,组建专业化学事故救援队伍,加大对购置防护器材资金的投入。二是要提高化学事故救援中的安全意识[10]。(二)加大理论培训,开展防护训练演练。化学事故救援防护工作是一项技巧性很强的工作,不仅要对事故现场有准确的判断,还要对防护器材性能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因而,开展防护器材的理论培训和有针对性的进行防护训练是很必要的。首先要学习不同化学品的理化性质,还要掌握不同器材的防护性能,通过学习提高理论基础,以善于分析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及应该采取的防护措施。其次是加强防护技能训练,组织救援人员进行救援器材使用的大比武训练和实战演练,通过演练在综合考虑危险品类型、浓度、环境温度等因素的情况下,熟练选择防护措施,掌握呼吸道和皮肤防护器材的类型和选用的依据和方法,学会操作便携式个人检测器材,提高个人防护技能。(三)装备优化配制,提高日常管理水平。应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加强单位与单位之间沟通,实现信息互通,救援防护器材资源共享,实现防护装备以最大化程度的优化配置。对防护装备管理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配备个人防护装备的单位,应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规范各个环节,包括选择、购买、人员筛选、人员配备、使用培训、维护、洗消、废弃等。必要时,应对需要进入救援现场的工作人员提供健康检查,一方面确定其使用防护器具的能力,另一方面便于及时检测其健康状况,便于及早发现问题,及早治疗。(四)制定防护程序,提高救援规范程度。一是应根据不同防护器材的性能和特点制定科学的个人安全防护程序,明确防护条件、操作程序以及相关要求。特别是需利用空气呼吸器、防化服等防护等级较高的事故现场,更应做到操作规范、科学,要求严格,以确保及时、有效地实施防护。二是应根据不同的化学灾害环境,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等级防护制度,即应根据危险程度的不同,采取相应等级(满足要求)的防护措施,以避免因过低或过高防护而造成危害或给行动带来的不便[11]。结论本文通过对化学事故现场对救援人员可能造成的伤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实习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化学事故救援过程中在个人防护方面中存在的问题和由此造成的严重后果,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了在化学事故中救援防护方法。提出对毒害、爆炸、高温、腐蚀、放射性和冻伤的具体防护措施。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消防部队化学事故防护水平的对策。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提高消防部队处置化学事故能力、避免或减少救援人员的伤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参考文献[1]陈飞,施建昌.处置化学事故自身安全防护对策初探[J].上海消防.2000.0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临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救
- (七年级生物)2024年秋季期七年级期中学业水平调研检测题1
- 汽车座椅调角器行业相关投资计划提议
- 铝塑复合材料相关项目投资计划书
- 薪酬岗位晋升述职报告
- 端午节线上活动方案
-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2课件
- 铁路工务施工及安全管理-毕业论文
- 钢结构全过程施工培训
- 病区停电应急预案
- 1500TD菜籽坯预处理及榨油车间工艺流程设计
- 军队文职招聘考试-数量关系100题
- 宪法与法律学习通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北京科技大学第二批非教学科研岗位招考聘用模拟预测(共500题)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详解
- 审计模拟实训教程第4版马春静课后部分参考答案
- 公务员制度、职业生涯发展及工作方法
- 水球(集体球类运动)
- 国家集输工技能题库(操作)
- T-JLA 003-2023 高速公路车距抓拍系统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
- 第2课《走月亮》第一课时(分层作业)四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 口内数字化印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