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之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红楼梦》之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红楼梦》之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红楼梦》之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红楼梦》之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薛宝钗人物形象红楼梦《红楼梦》这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一直被誉为中国文化艺术的巅峰之作。而其“巅峰”的基础设施,即为曹公生花妙下的人物与事件。小说事件并不波澜壮阔,也不曲折离奇;正相反,红楼事件大都是贵族生活中的寻常事。但曹公却能就这些日常,把人情世态写得那么细腻,个个都有鲜明特质,就连鲁迅先生也感叹:“《红楼梦》里所刻画的都是‘真’的。”书中塑造了多情乖诞的宝玉,孤高清洁的黛玉,泼辣精明的凤姐,娇憨英豪的湘云等众多名角,那么“蘅芜君”薛宝钗的形象是怎样的呢?同桌两个相互交流一下自己心目中薛宝钗的形象她有儒家的仁爱精神,待人和合,真诚大度,又随分从时,温柔敦厚,是个真君子,很接近于儒家的理想人格。她薛宝钗谙熟世故人情,懂得说话看场合,温和含蓄,这是王熙凤也难达到的境界,更超过伶牙俐齿、一味只晓得在姐妹群里说笑斗嘴“称雄”的颦丫头。当薛宝钗初到荣国府时,曹雪芹便将其同黛玉作了比照,所谓“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苦自许,目下无坐,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是也。宝姑娘平时虽“罕言寡语”“自谓藏愚”,“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凤姐语),但到节骨眼儿上,你也能见其莲花之舌。贾母提议为她过生日,宝丫头因“深知贾母年老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贾母更加欢悦”。宝钗既是亲戚,也是晚辈,她这样做,既为守礼,也为孝顺,不宜解为溜须逢迎。故而贾母对宝钗赞不绝口:“提起姐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宝钗凭着她的“品格端方”“稳重和平”,博得了府中上下一致好评。有一回,史湘云急不可待赶来参加大观园的海棠诗社,一时兴起,也想邀一社。但这位可怜的侯门千金,每月只有几串钱月银,哪张罗得起这等排场。贾母虽很疼湘云,但也管不到这等细事上来;贾府众姊妹们都贵养着,也无人能体会她的难处。只有宝姐姐有这份细心、仁心,理解她的处境,为她排忧解难。袭人曾想请湘云帮她做点女红,善察人事的宝钗提出异议:“你这么个明白人,怎么一时半刻的就不会体谅人情。我近来看着云丫头神情,再风里言风里语的听起来,那云丫头在家里竟一点儿做不得主。他们家嫌费用大,竟不用那些针线上的人,差不多的东西是他们娘儿们动手。为什么这几次他来了,他和我说话儿,见没人在跟前,他就说家里累得很。我再问他两句家常过日子的话,他就连眼圈儿都红了,口里含含糊糊待说不说的。想其行景来,自然从小儿没爹娘的苦。我看着他,也不觉的伤起心来。”(第三十二回)正是出于这样的仁德与厚爱,宝姐姐在史湘云鲁莽决定要做东时,直言不讳地说:

“既开社,便要做东。虽然是玩意儿,也要瞻前顾后,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然后方大家有趣。你家里你又做不得主,一个月通共那几串钱,你还不够盘缠呢。这会子又干这没要紧的事,你婶子听见了,越发抱怨你了。况且你就都拿出来,做这个东道也是不够。难道为这个家去要不成?还是往这里要呢?”一席话提醒了湘云,倒踌躇起来。宝钗道:“这个我已经有个主意。我们当铺里有个伙计,他家田上出的很好的肥螃蟹,前儿送了几斤来。现在这里的人,从老太太起连上园里的人,有多一半都是爱吃螃蟹的。前日姨娘还说要请老太太在园里赏桂花吃螃蟹,因为有事还没有请呢。你如今且把诗社别提起,只管普通一请。等他们散了,咱们有多少诗作不得的。我和我哥哥说,要几篓极肥极大的螃蟹来,再往铺子里取上几坛好酒,再备上四五桌果碟,岂不又省事又大家热闹了。”(第三十七回)在不伤湘云自尊心的前提下,宝钗向湘云伸出了援手。菊花社的螃蟹宴虽花钱不多,却由于宝钗的精心安排,使大家玩儿得极尽兴,给史湘云挣足面子。宝钗不只对史湘云,对身边其他兄弟姐妹也是关怀备至,她关心体弱多病的黛玉,理解她寄居贾府的不易,给她送去燕窝等补品,并劝导她勿看杂书,否则闺秀家移了性情就不好了;对她那未过门的堂弟媳邢岫烟,更是关怀备至,提点照顾,为她赎当……所有这些,都是她能急人之难、解人之困的君子风范体现。和林黛玉一样慧敏多才、艳冠群芳,但她却比林妹妹更通晓人情,更善解人意。上述笔墨从正面展示了作家对薛宝钗寄予的君子理想。曹公也善于从侧面写宝姑娘的为人。最讨人嫌的赵姨娘,夸宝钗是“最妥当不过之人”,因为宝钗送礼也不忘送赵姨娘一份,让这位因自卑而在贾府过度乘风破浪的妾室,得到一点人情上的慰藉。府中小厮兴儿曾称宝钗为“天上少有,地上无双”者,也不难看出她在府中底下人心中的地位。这充分体现了曹公对宝钗的一片“痴心”。宋明理学讲究“存天理,灭人欲”,那么宝钗作为儒家理性意义上的君子,她对宝玉有没有爱慕之心呢?这是个有趣的问题。我们以为,同黛玉一样,宝钗其实也喜欢那个贾府的“混世魔王”。何以见得?在第二十八回里,宝钗有过这样的心理:“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儿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被一个林黛玉缠绵住了,心心念念只记挂着林黛玉,并不理论这事。”但在宝玉挨打之后,宝钗又有如此的表现: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不觉眼圈微红,双腮带赤,低头不语了。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竟大有深意。忽见她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已丢在九霄云外。(第三十四回)宝钗那句没说完的惊人语,还有那“娇羞怯怯”“低下头只管弄衣带”的温柔动作,体现了宝钗的“情”。你读完此段后,难道不觉得其文字都是用水粉涂染过的么?它带着特有的青春胭脂色,异常美丽。宝钗是矛盾的宝钗。她虽然也有情的存在,但她选择尊崇儒家主流文化。她要做那个时代人们称道的淑女——站在现代立场的我们似乎不该对她多加苛责,或认为她虚伪矫情,因为人很难跳出时代主流文化之外,做庄子那样的逍遥者。站在历史的楚门之外,朝楚门之内的人发出嘲笑的声浪,似乎不太厚道。而反过来说,正因为宝钗的这份“从时”,才使得她这把金锁具有了理性的分量,如此才能扛起贾家未来之重任;而曹公安排她与宝玉成婚,把这个极有家族焦点意味的宝二奶奶位置赠与宝钗,说明了他对这位“停机德”的蘅芜君是十分看好的。她最终新妇守寡,丈夫不知所终,曹公该是十分同情的。不然何来“任是无情也动人”的评价?在曹公这里,“无情”即理性,理性本身就含着动人的因子。宝钗就像那牡丹花,雍容雅贵,是可以放置在大堂之上灿然开放的。谈论宝钗,总绕不开著名的滴翠亭事件。芸红二人想以坠儿为媒介,私相递帕。不承想这一幕被宝钗撞上了: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想道:“怪道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况才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红儿的言语。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宝钗“偷所”耶?“嫁祸”耶?人们对宝钗的行为指指点点,总觉得她做得不够光明正大。但事情真是如此吗?我们不妨细究一番:芒种节要饯花神,姐妹们纷纷走出闺阁到园内玩耍,却独不见黛玉。宝钗便独自去寻,却恰好见宝玉进了潇湘馆,她想到:“宝玉和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况且林妹妹素昔猜忌,此刻自己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接着宝钗刚要寻别的姐妹,忽见一双大如团扇的玉色蝴蝶,翩翩而舞,引她追至滴翠亭,无意间听见红玉于亭内说话,便煞住脚往里细听。其“偷听”罪名就此轰然成立——人们认为其“偷听”行为非君子所为。但请诸位细想,宝钗“偷听”的目的是什么?似乎难寻。可见她的“偷听”该是本能反应。但你或许说,即便无目的,“偷听”行为本身便不妥。但你要知道,滴翠亭四面俱是游廊曲桥,又盖造在池中水上,四周又有雕镂格子糊着纸——在这幽密僻静之所窃窃而谈,总让人觉得怪怪的,疑窦难免丛生。再者,宝钗听出是红玉的声音,而她认为红玉素来眼空心大、刁钻古怪,即鬼门道多。宝钗出于小姐或主子身份,有理由去怀疑对方,有责任去一探究竟。虽然书中后文并未提到宝钗干预或上报此事,但这恐怕因其有所顾虑:一旦公开红玉秘密,红玉境遇极有可能走后来金钏、晴雯、司棋等被赶、被辱以致惨死的路。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宝钗不想卷入人事纠纷的考量。总之,宝钗的“偷听”似乎不能斥之为奸猾的小人行为。听话中,宝钗先是一惊,随即一计:金蝉脱壳——既保全了自己,也给了红玉面子,不让她焦虑不安。但因为宝钗的脱身计是以寻黛玉为藉口的,于是便有了“嫁祸论”一说。我们认为此种判断不太合理。首先从文本事实来看,宝钗此举并未给任何人带来麻烦,也就自然无嫁祸一说;其次事后宝钗有心理描写道:“可算遮过去了……”可见宝钗主观动机仅为“脱壳”,而非“嫁祸”;况且宝钗刚刚与黛玉发生人事互动,她的应急反应首选黛玉也属常理。宝钗虽然对宝玉有情愫的萌动,但她抑制着自己的感情,也忌惮着青春的情意,她还不至于吃醋吃得失去了君子的理性。再者,当她看见宝玉进潇洒馆,她选择的是为他们着想,转身离去,我们应该就此相信其君子美德。由此可见,在滴翠亭事件中,“偷听”与“嫁祸”的观点无充分理由,至少不能证真。另一则公案:在第三十二回的金钏儿事件中,人们常认为,宝钗说金钏是“糊涂人,死了也不为可惜”,便认定她这是对下人的贬低和对生命的漠视。其实不然。宝钗认为没价值的,不是金钏儿的命,而是她放弃生命的这种行为。因为主子的几句骂就拿青春的命来赌气,实在令人惋惜。其次宝钗不仅表达了对金钏的惋惜,也表达了对王夫人的关心和劝解,这也是人之常情。亡者亡矣,生者还要安稳地过活下去。可以说宝钗在尊重死者和安慰生者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这种既务实又和合的儒家美德,是君子的重要品质。林黛玉对宝钗虽然一直刻薄,但是她总表现得“浑然不觉”。当体弱多病的黛玉需滋补时,宝钗便给黛玉送去燕窝,并告知她:“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以使她安心——她是深知林黛玉孤身客居贾府的难处的。但或许你认为,薛宝钗这是人际策略而已,非情义,而是外交,或迷惑黛玉,或控制黛玉,从而算计着宝二奶奶的宝座。但如果她真想算计黛玉,又何必劝导她不要看《西厢记》之类的杂书呢?如果宝钗真想在婚姻之争中大展其奸雄本色,她大可以对西厢一事不闻不问,任其发展,甚至找个良机,暗示一下贾母或王氏——你知道的,凭她的智慧,她完全可以暗示得天衣无缝。但她没有。就算她真打算取得宝二奶奶的位置,她也不必通过迷惑黛玉来达成,毕竟那年的端午,元妃给出了一个意味颇深的赏赐——独她和宝玉礼物一样——由此皇家意旨的保障,她何必再操持其他小动作呢?更何况,此时的宝钗已经深得王夫人认可。可见,宝钗是发自内心对个妹妹好。她的君子修养使她完全具备道德的自律和美德的实践能力。确实,我们的宝钗是“无情”的,但她并没有断情绝欲,脱离人间。她只是“不以好恶内伤其身”罢了。当人想得阔远时,也就越不容易与人亲近。宝钗即是如此。她冷静圆融,洞明世事,身处于贾府这个矛盾重重的贵族大家庭中,她却可以与各色人等保持着和谐的互动。脂砚斋说她待人“不疏不亲,不远不近。可厌之人,亦未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醴密之情,形诸声色”,此种通脱,或许是对她“任是无情无动人”的最好阐释。顾城说:宝钗“无求无喜,却一切有度,不是无可奈何的折中,确是一种天然的‘合适’。这‘合适’的法则举世无例,所以也不拘泥。所做大体是公正,名分上的事情自去做,但也无私”。一位理性主义者,竟然能如此触动顾城这样社会属性较稀薄的自然主义诗人,实在难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