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练:人物传记系列_第1页
202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练:人物传记系列_第2页
202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练:人物传记系列_第3页
202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练:人物传记系列_第4页
202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练:人物传记系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郭宗皋,字君弼,福山人。嘉靖八年进士。擢御史。十二年十月,星陨如雨。未几,哀冲太子薨,大同兵乱。宗皋劝帝惇崇宽厚,察纳忠言,勿专以严明为治。帝大怒,下诏狱,杖四十释之。历按苏、松、顺天。会廷推保定巡抚刘夔还理院事,宗皋论夔尝荐大学士李时子,谄媚无行,不任风纪,坐夺俸两月。二十三年十月,寇入万全右卫,抵广昌,列营四十里。顺天巡抚朱方下狱,擢宗皋右佥都御史代之,寇已去。宗皋言:“密云最要害,宜宿重兵。乞敕马兰、太平、燕河三屯岁发千人,以五月赴密云,有警则总兵官自将赴援。居庸、白杨,地要兵弱,遇警必待部奏,不能及事。请预拟借调之法,令建昌三屯军,平时则协助密云,遇警则移驻居庸。”俱报可。久之宗皋闻敌骑四十万欲分道入奏调京营山东河南兵为援已竟无实坐夺俸一年。故事,京营岁发五军诣蓟镇防秋。宗皋请罢三军,以其犒军银充本镇募兵费。又请发修边余银,增筑燕河营、古北口。帝疑有侵冒,令罢归听勘。既而事得白。寻进兵部右侍郎,总督宣、大、山西军务。俺答三万骑犯万全左卫,总兵官陈凤、副总兵林椿与战鹞儿岭,杀伤相当,宗皋坐夺俸。明年,再犯大同,总兵官张达及椿皆战死,宗皋与巡抚陈燿坐夺俸。给事中唐禹追论死事状,因言全军悉陷,乃数十年未有之大衄。帝乃逮宗皋及燿,各杖一百,燿遂死,宗皋戍陕西靖虏卫。隆庆改元,从戍所起刑部右侍郎,改兵部,协理戎政。旋进南京右都御史,就改兵部尚书参赞机务。给事中庄国祯劾宗皋衰庸,宗皋亦自以年老求去,诏许之。万历中,再存问,岁给廪隶。十六年,宗皋年九十,又遣行人存问。是年卒。赠太子太保,谥康介。(节选自《明史·郭宗皋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久之/宗皋闻敌骑四十万欲分道/入奏调京营/山东/河南兵为援/已竟无实/坐夺俸一年B.久之/宗皋闻敌骑四十万欲分道/入奏调京营/山东/河南兵为援已/竟无实/坐夺俸一年C.久之/宗皋闻敌骑四十万欲分道入/奏调京营/山东/河南兵为援/已竟无实/坐夺俸一年D.久之/宗皋闻敌骑四十万欲分道入/奏调京营/山东/河南兵为援已/竟无实/坐夺俸一年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诏狱”指皇帝下令查办的案件,也指关押钦犯的牢狱。如明代的锦衣卫就是诏狱的一种。B.“夺俸”指官吏因过失而被罚扣其俸禄。“俸”即俸禄,指官吏每年或每月所得的薪金。C.“兵部”,古代官署名,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军械、军令等,其长官为兵部尚书。D.“改元”指古代新君即位的第二年或在位期间改变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第二年称为元年。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郭宗皋直言进谏,不畏强权。他上疏规劝皇帝要改善为政的方法,被廷杖四十;众臣讨论推举保定巡抚刘夔时,他极力陈说刘夔谄媚权势的劣迹。B.郭宗皋善于思考,常有独特见解。在密云等地的驻兵方式上及蓟镇的边防事务等方面,他都提出了创新的做法,这些都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认可。C.郭宗皋任职兵部,因地方战事不力而屡受牵连。鹞儿岭一战无胜果,大同一战总兵张达等战死,这都让郭宗皋受到处罚,后来他又受到朝廷追责,戍守陕西靖虏卫。D.郭宗皋致仕还乡,备享朝廷恩荣。他告老还乡后,皇帝屡次派人前来问候,并送给他粮食和仆人;在他死后,朝廷追赠他为太子太保,赠谥号“康介”。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宗皋劝帝惇崇宽厚,察纳忠言,勿专以严明为治。(2)给事中庄国祯劾宗皋衰庸,宗皋亦自以年老求去,诏许之。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尝科头①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②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注)①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②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5.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B.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C.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D.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义:诗经学名词。语出《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表现手法;赋、比、兴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B.司马:殷商时代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C.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D.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C.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正是品行不好,不得重用。D.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2)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窦参,字时中。少以门荫,累官至万年尉。时同僚有直官曹者,将夕,闻亲疾,请参代之。会狱囚亡走,京兆尹按直簿,将奏,参遽请曰:“彼以不及状谒,参实代之,宜当罪。”坐贬江夏尉,人多义之。累迁奉先尉。县人曹芬,名隶北军,芬素凶暴,因醉殴其女弟,其父救之不得,遂投井死。参捕理芬兄弟当死,众官皆请俟免丧,参曰:“子因父生,父由子死,若以丧延罪,是杀父不坐也。”皆正其罪而杖杀之,一县畏伏。转大理司直。按狱江淮,次扬州,节度使陈少游骄蹇,不郊迎,令军吏传问,参正辞让之,少游悔惧,趣诣参,参不俟济江。还奏合旨。时婺州刺史邓珽坐赃八千贯,珽与执政有旧,以会赦,欲免赃。诏百僚于尚书省杂议,多希执政意,参独坚执正之于法,竟征赃。除监察御史,奉使按湖南判官马彝狱。时彝举属令赃罪至千贯,为得罪者之子因权幸诬奏彝,参竟白彝无罪。参不避权贵理狱以严称数蒙召见论天下事又与执政多异同上深器之或参决大政时宰颇忌之多所排抑亦无以伤参然多率情坏法。初定百官俸料,以尝为司直,党其官,故给俸多于本寺丞;又定百官班秩,初令太常少卿在左右庶子之上,又恶詹事李升,遂移詹事班退居诸府尹之下,甚为有识所嗤。每宰相间日于延英召对,诸相皆出,参必居后久之,以度支为辞,实专大政。参无学术,但多引用亲党,使居要职,以为耳目,四方藩帅,皆畏惧之。李纳惮参,馈遗毕至,外示敬参,实阴间之。上所亲信,多非毁参。贬为驩州司马。参时为左右中官深怒,谤沮不已,赐死于邕州武经镇,时年六十。(选自《旧唐书·窦参传》,有删改)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参不避权贵/理狱以严/称数蒙召见/论天下事/又与执政多异同/上深器之/或参决大政/时宰颇忌之/多所排抑/亦无以伤参/B.参不避权贵/理狱以严称/数蒙召见/论天下事/又与执政多异同/上深器之/或参决/大政时宰颇忌之/多所排抑/亦无以伤参/C.参不避权贵/理狱以严/称数蒙召见/论天下事/又与执政多异同/上深器之/或参决/大政时宰颇忌之/多所排抑/亦无以伤参/D.参不避权贵/理狱以严称/数蒙召见/论天下事/又与执政多异同/上深器之/或参决大政/时宰颇忌之/多所排抑/亦无以伤参/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劳而取得做官等权利。文中指窦参获得官职。B.京兆尹,官名,国都所在的地区的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科举等事务。C.对,文中指古代朝臣定期轮流向皇帝陈献个人对国事的意见,并回答皇帝的问题。D.中官,即太监,君主时代宫廷内侍奉帝王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窦参看重情义,被人称赞。曾有同僚请窦参替他值班,恰逢当晚狱中囚犯逃亡,上司过问此事;窦参替同僚说情,主动承担责任,被时人称赞。B.窦参执法严厉,威震全县。曹芬殴打妹妹,曹父劝阻未果投井而亡,众人请求待曹芬兄弟守丧后再处决,窦参不依,立即杖杀曹芬兄弟,全县畏惧。C.窦参不惧权贵,为人刚直。在讨论对邓珽贪赃的处罚时,很多人迎合权贵的意思,只有窦参坚持原则;马彝被县令检举贪赃,窦参审查后判马彝无罪。D.窦参为官专权,被人诋毁。窦参任用亲党把持要职,监察百官,内外官员都怕他;皇帝的亲信纷纷指责诽谤他,他被贬到驩州任职,最终在路上被赐死。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参正辞让之,少游悔惧,趣诣参,参不俟济江。(2)李纳惮参,馈遗毕至,外示敬参,实阴间之。四、阅读下文,完成各题。①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②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③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④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13.写出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⑴帝不豫⑵安石德其助己14.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⑴与盗物民家有间矣()A.缝隙B.间隔C.差别D.短暂的事件⑵比劫禁物法A.比较B.比照C.核查D.勾结15.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16.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17.对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一事,对曾公亮的态度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曾公亮认为不应与契丹过分计较,容易引起边地事端。B.曾公亮认为萌芽状态不加以遏止,今后此地的将领就无所适从。C.曾公亮建议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可以相安无事。D.曾公亮建议派智勇双全的赵滋去晓瑜朝廷禁止契丹侵渔边地的旨意。18.最后一段写出了曾公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负面的形象。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皆窃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曰:“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文侯曰:“子必欲合从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于是六国纵合而并力焉。苏秦为纵约长,并相六国。北报赵王,乃行过洛阳。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苏秦之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仗侍取食。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嫂委蛇蒲服,以面掩地而谢曰:“见季子位高金多也。”苏秦喟然叹曰:“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况众人乎!且使我有洛阳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于是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选自《史记•苏秦列传》)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曰/B.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曰/C.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曰/D.此可以说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弗信/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曰/2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士,春秋时大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战国以后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B.从,通“纵”,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文中的苏秦是其代表人物之一。C.昆弟,一种意思是指兄和弟,另一种意思是指同辈的人,本文是指兄弟。D.亲戚,古时泛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文中指父系亲属。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秦早年失意,未能得志。他曾去齐国从师于鬼谷先生研习,后来又游历多年,最后狼狈地回到家里。B.苏秦反思自己,闭门读书。面对家人的讥讽,苏秦惭愧感伤,于是闭门不出,博览群书,揣摩治国之道。C.苏秦游历燕国,推行“合纵”。游说燕文侯时,苏秦凭借自己的见识和辩才说服了燕文侯与赵国联盟。D.促成六国联盟,苏秦衣锦还乡。苏秦担任六国国相之后,周显王亲自前来迎接,兄弟妻嫂都不敢仰视。2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2)且使我有洛阳郭田二顷,吾岂能佩六国相印乎!六、阅读下面的文育文,完成下面小题。陈镒,字有戒,吴县人。永乐十年进士,授御史。迁湖广副使,历山东、浙江,皆有声。英宗即位之三月,推右副都御史。北方饥民多流移就食镒道出大名见之疏陈其状诏免赋役正统改元镒言陕西用兵民围供亿派征物料乞悉停免诏可明年五月,以劳绩下敕奖励,因命巡延绥、宁夏边。所至条奏军民便宜。所部六府饥,请发仓振。帝从辅臣请,修荒政,镒请遍行于各边,由是塞上咸有储蓄。六年春,以镒久劳于外,命与王翱岁一更代。七年,朝调辽东,镒复出镇。岁满当代,以陕人乞留,诏仍旧任。时仓储充溢,有军卫者足支十年,无者直可支百年。镒以陈腐委弃可惜,请每岁春夏时,给官军为月饷,不复折钞。从之。九年春,进右都御史,镇守如故。秦中饥,乞蠲租十之四,其余米布兼收。时瓦剌也先渐强,遣人授罕东诸卫都督喃哥等为平章,又置甘肃行省名号。镒以闻,请严为之备。已,命与靖远伯王骥巡视甘肃、宁夏、延绥边务,听便宜处置。以灾渗频仍,条上抚安军民二十四事,多议行。镒尝恐襄、汉间流民啸聚为乱,请命河南、湖广、陕西三司官亲至其地抚恤之。得旨允行,而当事者不以为意。王文亦相继力言有司怠,恐遗祸。至成化时,乃有项忠之役,人益思镒言。景泰二年,陕西饥,军民万余人“愿得陈公活我”。监司以闻,帝复命之。镒至是凡三镇陕,先后十余年,陕人载之若父母。每还朝,必遮道拥车泣。再至,则欢迎数百里不绝,其得军民心,前后抚陕者莫及也。三年春,召还,与王文并掌都察院。文威严,诸御史畏之若神。镒性宽恕。明年秋,以疾致仕。卒,赠太保,谥僖敏。(选自《明史·陈锚列传》)2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北方饥民多流移就食/镒道出大名/见之疏陈其状/诏免赋役/正统改元/镒言陕西用兵/民困供亿/派征物料乞/悉停免/诏可/B.北方饥民多流移就食/镒道出大名见之/疏陈其状/诏免赋役/正统改元/镒言陕西用兵/民困供亿/派征物料/乞悉停免/诏可/C.北方饥民多流移就食/镒道出大名/见之疏陈其状/诏免赋役/正统改元/镒言陕西用兵/民困供亿/派征物料/乞悉停免/诏可/D.北方饥民多流移就食/镒道出大名见之/疏陈其状/诏免赋役/正统改元/锚言陕西用兵/民困供亿/派征物料乞/悉停免/诏可/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永乐:明朝皇帝朱棣的年号。明清时期,一个皇帝通常只有一个年号。B.荒政:中国历史上救济灾荒的措施。荒政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维持再生产。C.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如《出师表》中”宜付有司论其刑赏“。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下车等指官员辞职归家。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镒爱护百姓。陈镒曾请求在各边塞全部实施救灾政策,秦中发生饥荒时,陈镒请求朝廷免去灾民赋税的十分之四。B.陈镒关心边事。瓦剌也先强盛后,授都督喃哥等为平章,还在甘肃设行省,陈镒当即上奏朝廷,请求严加防备,但朝廷不以为然。C.陈镒颇有远见。陈镒曾害怕襄、汉一带流亡的百姓聚集,请求安抚救助他们,但主管官吏怠慢疏忽,最终导致流亡百姓作乱。D.陈镒受到爱戴。陈镒先后三次镇守陕西,总共十多年,陕地百姓爱戴他如同父母,陈镒每次回朝廷,百姓必然阻塞道路簇拥马车哭泣。2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至条奏军民便宜。所部六府饥,请发仓振。(2)再至,则欢迎数百里不绝。其得军民心,前后抚陕者莫及也。27.请简要归纳陈镒第三次镇守陕西的原因。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斯者,楚上蔡人也。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成至秦,求为秦相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得说秦王。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已而觉。秦宗室大臣请一切逐客。李斯亦在逐中。斯乃上谏书。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夷郡县城,销其兵刃,示不复用。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颂称始皇威德。齐人淳于越进谏曰:“臣闻之,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支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始皇下其议丞相丞相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曰“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今陛下并有天下,别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闻令下,即各以其私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满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明法度,定律令,同文书,皆以始皇起;又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有删改)2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始皇下/其议丞相/丞相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曰/B.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始皇下/其议丞相/丞相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曰/C.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始皇下其议丞相/丞相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曰/D.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始皇下其议丞相/丞相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曰/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郡县,中国古代的两级行政单位。郡县制,是秦在统一六国后首创的。B.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按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C.《书》,儒家经典《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关于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D.黥,古代肉刑的一种,特指墨刑,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3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斯由楚入秦后,先被秦相吕不韦任命为郎官,得以有机会游说秦王,得到秦王赏识,先后担任如下官位,长史、客卿、廷尉和丞相。B.秦王派遣谋士怀揣金玉到各国游说,对不肯接受的人就用利剑把他们刺死。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利诱威胁、软硬兼施为秦国招纳贤才。C.秦废除了分封制度,不立宗室子弟为王,不封功臣为诸侯,以避免国家以后陷入战乱。齐人淳于越则以殷周为例,提出了反对意见。D.秦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自身统治采取了一些措施,制定法律,统一文字,秦始皇视察各地,平定四方少数民族。李斯都付出心力。3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2)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32.秦王朝建立后,面对天下散乱、私学盛行的局面,在文化治理上做出了怎样的取舍?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图片参考答案图片1.C2.D3.B4.(1)宗皋劝说皇帝推崇(崇尚)宽容敦厚,认真考察、采纳忠诚的言论,不要一味把严明作为治理的标准。(2)给事中庄国祯弹劾宗皋衰老平庸,宗皋也自认为年老请求退休,皇帝下诏准许他的请求。【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分道”是状语,修饰动词“入”,两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已”意思是“已经”,“竟”意思是“完成”“准备完毕”,“已”修饰“竟”,且“已”作为副词不能放在句子的末尾,排除D项。句子大意是:很久后,宗皋听说敌人四十万骑兵想要分道进入,上奏调派京营、山东、河南军队做后援。已经准备完毕却没有发生,被处罚剥夺一年俸禄。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每个年号开始的第二年称为元年”错,第一年称为元年。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这些都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认可”错误,第二段说“帝疑有侵冒,令罢归听勘”,意思是“皇帝怀疑他有侵夺冒领之嫌,命令他罢职回来听候调查”,可见他的做法并非都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认可。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1)得分点:“惇崇”,推崇,崇尚;“察”,考察;“以……为”,把……作为;“纳”,采纳;“专”,专门、一味。(2)得分点:“衰庸”,衰老平庸;“以”,认为;“许”,准许。参考译文:郭宗皋,字君弼,福山人。考中嘉靖八年进士。提拔为御史。嘉靖十二年十月,星辰像下雨一般陨落。没过多久,哀冲太子去世,大同发生兵变。宗皋劝说皇帝推崇(崇尚)宽容敦厚,认真考察、采纳忠诚的言论,不要一味把严明作为治理的标准。皇帝大怒,将他关进钦犯监狱,打四十大板后释放了他。历任苏州、松州、顺天府的巡按使。恰逢朝廷推荐保定巡抚刘夔回来管理都察院事务,宗皋弹劾刘夔曾经推荐大学士李时之子,奉承讨好没有品行,不能胜任纠察风纪的职责,(惹怒皇帝)被定罪罚扣俸禄两个月。二十三年十月,敌寇进犯万全右卫,抵达广昌,布列大营四十里。顺天巡抚朱方被关入监狱,朝廷提拔宗皋以右佥都御史身份代替他,敌寇已经离去。宗皋上书说:“密云是最要害的地方,应该设重兵把守。请求敕命马兰、太平、燕河三地每年调拨一千人,在五月奔赴密云,有紧急情况时总兵官就亲自带兵增援密云。居庸、白杨,地位重要但兵力薄弱,遇到紧急情况一定要等待兵部上奏,不能及时处理。请求预先拟定好借调的方案,命令驻守建昌三屯的军队,平时就协助密云,遇到紧急情况就移兵驻守居庸。”都回复可以。很久之后,宗皋听说敌人四十万骑兵想要分道进入,上奏调派京营、山东、河南军队增援。准备完毕最终却没有发生,(宗皋)被罚剥夺一年俸禄。按照惯例,京营每年调拨五军到蓟镇参与秋天防务。宗皋请求撤销三军,把犒劳军队的饷银用来补充本镇招募军队的费用。又请求调拨修边防剩余的银两,增加修筑燕河营、古北口。皇帝怀疑他有侵夺冒领之嫌,命令他罢职回来听候调查。不久事情真相得以查清楚。不久进封兵部右侍郎,总管宣府、大同、山西军务。俺答带领三万军队进犯万全左卫,总兵官陈凤、副总兵林椿与俺答在鹞儿岭激战,双方伤亡相当,宗皋因此被罚剥夺俸禄。第二年,俺答再犯大同,总兵官张达和林椿都战死,宗皋与巡抚陈耀因此被罚剥夺俸禄。给事中唐禹追究伤亡情况,趁机说全军沦陷,是数十年没有的大耻辱。皇帝于是逮捕宗皋和陈燿,各杖打一百,陈燿于是被打死,宗皋被贬戍守陕西靖虏卫。隆庆元年,从戍卫的地方起任刑部右侍郎,改任兵部,协助处理军政。不久进封南京右都御史,改任兵部尚书参与重要事务。给事中庄国祯弹劾宗皋衰老平庸,宗皋也自认为年老请求退休,皇帝下诏准许他的请求。万历年间,两次慰问,每年供给粮食、奴仆。十六年,宗皋年已九十,皇帝又派遣使者去慰问。这年去世。追赠太子太保,谥号康介。5.D6.A7.C8.(1)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2)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元和元年”作句首时间状语,一般独立成句,其后断开,排除AB。“百余篇”作“乐府及诗”的后置定语,之间不能断开,“乐府及诗百余篇”又是“作”的宾语,之间不可断开,且“翰林学士”是专有名词,不可断开,排除C。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风、雅、颂是诗的表现手法;赋、比、兴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错误,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故选A。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正是品行不好,不得重用”错误。原文“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这是传言,并不是事实。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累”,多次;“以”,因为;“忠鲠”,忠诚耿直;“摈”,排斥;“乃”,于是。(2)得分点:“令”,让;“解”,理解;“录”,抄录。参考译文: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声未起的时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见(当时名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后来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最后死在家中。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曾经有一次光着头,像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分清静安闲。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写诗追求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元稹死后,白居易与刘禹锡齐名,并称为“刘白”。9.D10.B11.C12.(1)窦参以严正的话语谴责他,陈少游后悔害怕,急忙去见窦参,窦参不等他来到就渡过长江离去了。(2)李纳因为害怕窦参,赠送了很多财物,外表显得敬重窦参,实际上暗中离间他。【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中,“理狱以严称”,“以严称”是状语和中心语的结构,不能断开,排除AC。“或参决大政”,“大政”是“决”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B。句意:窦参不避权贵,审理案件以严厉著称。多次承蒙皇上召见,议论天下大事,又与宰相的看法多有不同,皇上很器重他,有时让他参与决策大事。当时的宰相很忌妒他,对他多加排挤压制,也没有办法伤害他。故选D。1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主要掌管……科举等事务”错,科举一般由礼部主持,不属于京兆尹的职权范围。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马彝被县令检举贪赃”错,应为马彝检举县令贪赃。原文是“时彝举属令赃罪至千贯,为得罪者之子因权幸诬奏彝,参竞白彝无罪”,当时马彝检举属下县令贪赃犯罪达一千贯,被罪犯的儿子通过权贵宠臣上奏诬陷,窦参最终辨明马彝无罪。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让”,责备,谴责;“趣”,通“促”,急忙,赶紧;“诣”,拜见;“济”,渡过。(2)“惮”,害怕;“馈遗”,赠与财物,赠送;“毕”,全,都,这里指多;“阴”,暗中。参考译文:窦参,字时中。年轻时因为门荫的庇护,几次升官做到万年尉。当时同僚中有位在官署中值班的人,天色将晚时,听说父母病了,请窦参代替他值班。适逢当天夜里有狱囚逃走,京兆尹按照值班名册,将要上奏,窦参立即请求说:“他因为来不及写请假报告,我窦参实际上代替他值班,应当判我的罪。”他因此被贬为江夏尉,人们认为他有义气。窦参多次升官担任奉先尉。县里有个叫曹芬的人,名籍隶属北军,曹芬平素凶暴,因为喝醉酒殴打他的妹妹,他的父亲要解救女儿却没能做到,就投井而死。窦参拘捕审理曹芬兄弟判处死罪,众官都请求等待他们守丧期满再处决,窦参说:“儿子因为父亲而生,父亲由于儿子而死,如果因守丧而延缓处罪,这是杀父而不获罪。”于是正法而杖杀他们,全县畏惧敬服。窦参改任大理司直。巡查江淮案件,停留在扬州,节度使陈少游十分傲慢,不到郊外迎接他,派遣军吏传达问候,窦参以严正的话语谴责他,陈少游后悔害怕,急忙去见窦参,窦参不等他来到就渡过长江离去了。窦参回朝上奏符合皇帝旨意。当时婺州刺史邓珽因贪赃八千贯获罪,邓珽与宰相以往有交情,又适逢大赦,想要免去赃款。皇上下诏百官在尚书省聚议,官员们大多迎合宰相的意见,唯独窦参坚持依法论处,最终收回了赃款。窦参被授任监察御史,奉命出使审查湖南判官马彝一案。当时马彝检举属下县令贪赃犯罪达一千贯,被罪犯的儿子通过权贵宠臣上奏诬陷,窦参最终辨明马彝无罪。窦参不避权贵,审理案件以严厉著称。多次承蒙皇上召见,议论天下大事,又与宰相的看法多有不同,皇上很器重他,有时让他参与决策大事。当时的宰相很忌妒他,对他多加排挤压制,也没有办法伤害他。然而窦参往往依循个人感情破坏法规。最初议定百官俸钱,因为他曾经任过大理寺司直,偏袒这些官员,因此所给的俸钱比大理寺丞多;又制定百官官位的品级,开始令太常少卿在左右庶子之上,因为憎恨詹事李升,便调移詹事班列退居各府尹之下,被有见识的人讥笑。每次宰相隔天在延英殿被皇上召见应答,各位宰相都出来了,窦参必定要留下很久,以度支事务为借口,实际专断大权。窦参没有学问,只是多任用亲信党羽,使他们担任要职,作为耳目,四方的藩镇节帅,都害怕他。李纳因为害怕窦参,赠送了很多财物,外表显得敬重窦参,实际上暗中离间他。皇上的亲信,大多指责诋毁窦参。窦参被贬为驩州司马。窦参当时被皇帝身边的宦官怨怒,毁谤不止,赐死在邕州武经镇,当时六十岁。13.(1)指帝王有病(2)感激14.(1)C(2)B15.B16.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都听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有参与一样。17.D18.性情吝啬暗中替子孙谋划不能救正补弊【解析】13.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可以根据上下语境,运用“依形推义法”、“语境分析法”、“语法分析法”等方法来推断。(1)帝不豫:译为“君主有病”。“不豫”的含义有:1.不悦;不快乐。2.旧指帝王有病。3.不犹豫。此处结合语境,应该是“指帝王有病”。⑵安石德其助己:译为“王安石感激他帮助自己”。“德”,本是名词,品德、德行,在此处通过语法分析,应该是“感激”,名词作动词。14.⑴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全句译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间”位于“有”的后面,作“有”的宾语,再结合上文语境“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但还是有“区别”的,所以此处,“间”解释为“差别”。故选C。⑵比劫禁物法全句译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比”结合语境,应解释为“比照”。故选B。1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再结合人名、地名、官职名称以及动词断句。这个语段主要是叙事,意思是“(曾公亮)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囊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先断易,再断难。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语意,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句中共有三个人物(“曾公亮”“盗贼”“使客”),一个地名(“他境”);句中动词有“有、窜、闭、亡、移、诘”等。然后以动词为中心,弄清人物间的关系,了解事件的经过,断好“盗悉窜他境”“尝有使客亡囊中物”这两句,其它的就好断了。因此断句为: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故选B。16.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文言文翻译,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但特殊句式一定要翻译出来。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翻译为: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都听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有参与一样。翻译时注意得分点:知,察知;方,正;向,袒护;阴,暗中;计,谋划;更张,改变;庶事,行事计划;外,表面上;与,动词,参与。17.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解答此类题目,要回归原文,结合上下语境,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仔细阅读文本,然后将选项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得出答案。结合文本第②段“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A项“认为不应与契丹过分计较,容易引起边地事端”并不是曾公亮认为,而是“皆谓”,是大家的意思;B项“今后此地的将领就无所适从”错误,而是“以后这种现象再无法禁止了”;C项曾公亮建议“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可以相安无事”中“调解”错误,应当是“谕以指意”,即“把皇帝的意思告诉他们”,从而止息了边害;D项“曾公亮建议派智勇双全的赵滋去晓瑜朝廷禁止契丹侵渔边地的旨意”是正确的;故选D。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回归原文,结合文段内容,找准对人物进行描写和评价的语句,然后进行总结概括。回到原文最后一段,结合“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总结出“性情吝啬”的特点;结合“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总结出“暗中替子孙谋划”的特点;结合“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总结出“不能救正补弊”的特点。参考译文: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推举为进士甲科,掌管治理会稽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每每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以端明殿学士治理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熟习写文章的章法,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这个强盗得以不被判死刑。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皇上派使者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赴,这是对君主的不恭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让他亲自设宴,能处之安然吗?”使者于是赴宴。熙宁三年九月,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第二年,判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师,很快就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1078),去世,终年八十岁。神宗临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都听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有参与一样。曾公亮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19.A20.D21.D22.(1)不担心近在百里之内的祸患,却看重千里之外的敌人,没有比这更错误的政策了。(2)假如我有洛阳城边的二顷良田,我还能佩上六国相印吗?【分析】1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结合句子成分搭配,“显王左右素习知”的宾语、对象是“苏秦”,而“皆少之”应该是“显王左右”都轻视“苏秦”,由此“苏秦”应划入前一句,所以排除C、D;“说燕文侯曰”中“说”是动词,宾语是“燕文侯”,动宾之间不可断,排除B。故选A。2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文中指父系亲属”错误,文中的亲戚是指内外亲属。故选D。2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周显王亲自前来迎接”错误,曲解文意,由第四段“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可知,周显王并未亲自前来迎接苏秦。故选D。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忧”,担心;“重”,看重;“计”,政策;“过”,错;“于”,比。(2)“使”,假使;“岂”,怎能;“郭”,外城;“田二顷”,定语后置,二顷良田。参考译文:苏秦,东周洛阳人。他往东去到齐国从师,曾在鬼谷先生那儿研习学问。他出外游历了好几年,非常狼狈地回到家里。他的哥哥、弟弟、嫂子、妹妹、妻子、侍妾都暗地里讥笑他,说:“周人的风俗,向来是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把追求十分之二的利润作为要务。如今你丢掉了根本去搬弄口舌,穷途末路,不也应该吗?”苏秦听了这些话而感到惭愧,暗自伤心,就关门不出,把他的书都取出来,全部读了起来,说:“一个读书人已经埋头读书了,却不能用自己的知识去取得高位和荣耀,即使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于是,他从这些书中找出一本周书《阴符》,伏案攻读。读了一年,他从书中找出了许多揣摩国君心意的诀窍,说道:“凭借这些知识,我可以去游说当代的国君了。”他去游说周显王,显王的近臣们平素就熟悉苏秦,都轻视他,不相信他。苏秦离赵又游历到燕国,经过一年多才见到燕文侯。苏秦游说燕文侯道:“燕国之所以不遭受敌国武力侵害,是因为赵国在他的南边作为屏障。秦国如要攻打燕国,要越过云中、九原,经过代郡、上谷,穿行几千里,即使能攻下燕城,秦国也会考虑到没法守住。所以说,秦国进攻燕国,是到千里之外去作战;赵国攻打燕国,是在百里之内作战。不担心近在百里之内的祸患,却看重千里之外的敌人,没有比这更错误的政策了。因而我希望大王能和赵国联合,天下联为一气,那么燕国一定没有祸患了。”燕文侯说:“你一定打算要用合纵的策略使燕国获得安定,我愿把国家交给你安排。”至此,六国合纵成功,并力同心。苏秦做了六国联盟的盟主,同时担任六个国家的国相。苏秦北上向赵王报命,途经洛阳。周显王得悉这一消息非常害怕,赶忙派人替他清扫将要经行的道路,并派人到郊外慰劳。苏秦的兄弟妻嫂斜着眼不敢抬头正视,都俯伏在地上,侍候他进食。苏秦笑着向他的嫂嫂说:“你怎么以前对我那样傲慢,现在却这么恭敬呢?”嫂嫂赶快弯曲着身子匍匐在地上,把脸贴着地面谢罪说:“那是因为小叔你现在的官高而钱多啊!”苏秦深有感触地叹道:“同样是我这个人,富贵了亲人就害怕我;贫贱就受到轻视,(亲人尚且是这样,)何况是一般人呢!假如我有洛阳城边的二顷良田,我还能佩上六国相印吗?”于是他便把千金分赐给同族的人和朋友。23.B24.D25.B26.(1)他所到之处逐条上奏便利军民的事情。所辖的六府遭受饥荒,陈镒请求朝廷开仓放粮赈济。(2)下一次到来,则欢迎的百姓数百里相连不断。他深得军民的欢心,前后巡抚陕西的人没有谁赶得上27.陕西遭受饥荒,军民一万多人请求他留下来,负责监察的官吏把这种情况上报皇帝,皇帝下令陈镒第三次镇守陕西。【分析】2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考生可通过语意、动词等的判断进行断句,“镒道出大名见之”为完整句意,“见”是谓语,“之”是宾语,故“之”后断开,排除AC;乞,请求的意思,结合句意可知,“乞”的宾语是“悉停免”,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D。翻译:北方饥饿的百姓大多流亡迁徙到有粮食的地方。陈镒取道出大名看到这种情况,上疏陈述其情状,诏令免除了灾民的赋税劳役。正统元年,陈镒进言陕西有战事,百姓被繁多的供给所困,请求全部停免,诏令同意。故选B。2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常识的能力。D.“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下车等指官员辞职归家”表述错误,“下车”指刚刚到任。故选D。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陈镒当即上奏朝廷,请求严加防备,但朝廷不以为然”分析错误,根据文中“镒以闻,请严为之备。已,命与靖远伯王骥巡视甘肃、宁夏、延绥边务”的信息可知,朝廷也采取了措施,而不是“不以为然”。故选B。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所至”,所到之处;“便宜”,便利的事情;“振”,赈济。(2)“再至”,下一次到来;“欢迎”,欢迎的百姓;“莫及”,没有谁赶得上。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本题要求简要归纳陈镒第三次镇守陕西的原因。根据文本“景泰二年,陕西饥,军民万余人‘愿得陈公活我’监司以闻,帝复命之”可知,陕西遭受饥荒,军民一万多人请求他留下来,负责监察的官吏把这种情况上报皇帝,皇帝下令陈镒第三次镇守陕西。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陈镒,字有戒,吴县人。永乐十年中进士,授官御史。迁任湖广副使,历任山东、浙江等地,都有声望。英宗即位那年的三月,升任右副都御史。北方饥饿的百姓大多流亡迁徙到有粮食的地方。陈镒取道大名看到这种情况,上疏陈述这情状,诏令免除了灾民的赋税劳役。正统元年,陈镒进言陕西有战事,百姓被繁多的赋税所困,推派征收财物,请求全部停免。诏令同意。第二年五月,皇上因陈镒的功劳政绩而下令奖励,并命他巡视延绥、宁夏边境。他所到之处逐条上奏便利军民的事情。所辖的六府遭受饥荒,陈镒请求朝廷开仓放粮赈济。皇上听从了辅臣的请求,实施救灾政策,陈镒又请求在各边塞全部实施救灾政策,于是各个边塞都有了储备。正统六年春,因陈镒长时间在外操劳,诏命与王翱一年更换一次。正统七年,王翱调任辽东,陈镒又出任地方长官。一年满了应当更换时,因陕地百姓请求让他留下,诏令陈镒仍任原职。当时粮仓储备丰足,有驻军的足够十年之用,没有驻军的足够百年之用。陈镒担心粮食陈腐丢弃了可惜,请求每年春夏时节,将其供给官军作为月饷,不再折算成钱钞。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正统九年春,升为右都御史,镇守如同以往。秦中发生饥荒,陈镒请求朝廷免去灾民赋税的十分之四,其余部分米布都收。当时瓦剌也先逐渐强盛,派人授予罕东各卫的都督喃哥等为平章,又设置甘肃行省的名号。陈镒上报,让朝廷知道,请求严加防备。后来,诏命陈镒与靖远伯王骥巡视甘肃、宁夏、延绥的边防事务,听任他们根据情况自行处理事务。因灾害频繁,陈镒逐条上奏安抚军民的二十四件事,大多经商议后执行。陈镒曾害怕汉一带流亡的百姓聚集起来作乱,请求诏令河南、湖广、陕西的三司官亲自到该地安抚救助他们。得到圣旨允许执行,但当事人对此不在意。王文也相继极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