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赫尔驱力还原学习理论_第1页
6赫尔驱力还原学习理论_第2页
6赫尔驱力还原学习理论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赫尔学习系统的基本公设1、 一级学习系统:sEr=D*sHr赫尔学习系统中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1)与需要相关的动机状态,赫尔称之为驱力(D);(2)通过强化产生的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赫尔称其为习惯(H)。从而引出了赫尔最基本的假设(Hull,1949):sEr=D*sHr。通过这种定量的方法,可以把行为看作是行为所依赖的两个变量——驱力与习惯——的函数。在赫尔的体系中,驱力是非常一般的、不指向特定行为的;而习惯是非常具体的。因此,习惯(sHr)表明了特定刺激引起特定反应的倾向。赫尔的另一个公设是:“习惯的形成是驱力还原的结果。”可见,驱力还原可以导致新的反应。后来,赫尔对自己的公设作了修正。他认为,每一种驱力状态都有一种独特的驱力刺激(drivestimulus,简称SD)。当某些方面的需要激活了内部感受器时,这种生理需要就会被转化成一种驱力状态。这种感受器的激活,形成了一种驱力刺激(sD)。2、 二级学习系统:赫尔在他的公式中增加了一个新的构成——诱因动机(K),公式就成了:sEr=K*D*sHr。赫尔的学习系统有了两种动因:原有的一级驱力因素;新加的二级诱因。这样,就有了两种学习:(1)一级学习系统,即刺激-反应的学习;(2)二级学习系统,即建立在二级强化物和诱因动机基础上的学习。从而引出了两个概念:二级驱力(secondarydrive)与二级强化(secondaryreinforcement)。3、 学习系统中的其他变量:(1) 刺激强度的动机机制(V)赫尔认为,对于一定程度上的习惯力量来说,刺激强度越大,反应潜能也就越高。这样,赫尔的方程式就成了:sER=K*D*V*sHR。(2)强化延迟(J)强化延迟得越久,反应潜能就越弱。因而,赫尔的方程式有添加了一个构成:sER=K*D*V*J*sHR。(3) 反应潜能(sEr)反应是一个因变量,而反应潜能则是一个中介变量。只有当反应潜能超过反应阈限(reactionthreshold)时,才能唤起反应。(4) 抑制潜能(I)赫尔还假设,存在着一些抑制行为、阻止行为表现的因素或抑制潜能(inhibitorypotential,简称I)。他认为存在着两种抑制:反应性抑制和条件性抑制。这两种都是作为负的反应潜能而起作用的。所谓“反应性抑制”(reactioninhibition,简称IR)是指,在任何时候,只要反应一发生,就会产生反应性抑制,即反应机制开始趋于疲劳。赫尔把反应性抑制引入他的系统,是为了解释自发恢复的现象。同时,也有助于解释这种事实:有机体在密集训练时比分散训练时操作水平要差一些,这是因为在密集训练时,反应性抑制没有机会消散的缘故。所谓“条件性抑制”(conditionedinhibition,简称IR)是指,有机体如果在某种情境中作出一sR种反应,但没有伴随强化,那就会增加条件性抑制的程度,这就像强化某一反应会增强其反应强度一样。这样,事实上就有了两种学习机制:一种是使受强化的反应更可能出现;一种是使没有受到强化的反应出现的可能性减少。因此,赫尔的方程式可以变为:ser=k*d*v*j*shr-(IR+sIR)。(5) 波动机制(SOR)赫尔认为,即便实验者尽一切努力使习惯力量和驱力水平达到最高限度,使抑制因素减少到最低程度,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反应强度的血多变化无常。赫尔假定,波动是一种抑制,是随机变化的。因此,赫尔的方程式可以变为:sER=K*D*V*J*sHR-(IR+sIR)-sOR。PS:稍作总结:赫尔的反应强度可用如下公式表示:sEr=K*D*V*J*sHr-(Ir+sIr)-sOr,其中,K表示诱因动机,D表示驱力,V表示刺激强度的动机机制,J表示强化延迟,lR和SIR分别表示反应性抑制和条件性抑制,SOR代表波动机制。二、 赫尔学习系统中派生的中介机制1、 部分预期目标反应(rG)部分预期目标反应(fractionalantedatinggoalreactions,简称rG)是赫尔用来作为诱因动机(K)的支撑物的机制。赫尔对学习的解释主要依赖于对强化的解释。赫尔坚持认为,强化是由驱力还原构成的。2、 强化梯度(gradientofreinforcement)有两类强化的时间梯度。一类是以条件刺激(CS)与无条件刺激(UCS)之间的时距为基础的,这主要表现在经典条件作用中。另一类以反应与强化之间的时距为基础的强化时间梯度,这主要表现在操作条件作用中。强化延迟越久,对学习的妨碍也就越大。而且,离目标近的刺激-反应联结,比离目标远的联结够强些,其联结的强度是根据离目标距离远近按顺序递减的。3、 习惯族系等级系统(habit-familyhierachy)之所以称为“族系”是因为它们都是根据共同的部分预期目标反应(rG)整合在一起的;之所以称为“等级系统”,是因为它们是根据以往受强化的优先程度按顺序排列的。有机体之所以作出某种选择,是因为这种反应在以往受强化的机遇比其他反应更大些,因而,与这种选择相联系的反应潜能也比其他选择的反应潜能更强些。三、 评论从赫尔把学习理论主要集中在强化的原则上这个角度来看,赫尔的理论与桑代克的效果律较为接近,而与格思里的邻近理论与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相对立。赫尔理论体系之所以经不住时间的考验,主要原因有两条:一、他试图形成一个包摄一切的理论体系是不切实际的。从当代学习理论发展的趋势来看,趋向于建立一种能抓住学习过程某些特点的学习模式,而不似乎大一统的理论框架。二、赫尔过于醉心于用数学公式来构建行为系统。赫尔最了不起的,是他随时准备根据实验结果修正自己观点的态度。PS:幸好赫尔的大多数公设现在看来都是有错误的,不然我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数学逻辑和思维水平还真理解不了他的有些东西。当然,不排除有酸葡萄心理,不过,赫尔的精神与科学态度倒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四、赫尔学习理论的影响——斯彭斯定量刺激-反应理论1、 斯彭斯的基本观点斯彭斯认为,研究心理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参照系内,使行为理论在较高水平上得到精确的量化。他的基本假设是:行为具有足够的秩序和规则,是可以对行为作出合乎规律的描述的。2、 斯彭斯对赫尔公设系统的修正有人称斯彭斯的学习理论是一种“半强化和半临近的理论”。斯彭斯认为,工具性反应的习惯强度(H)是反应在某种情境中发生的次数的函数,它与强化物是否呈现无关。在他后期认为,习惯强度是刺激-反应联结的次数与强化次数的函数,至于强化量是无关紧要的。诱因动机(K)等于部分预期目标反应(rG),或rG 部分预期目标刺激(sG)。于是,斯彭斯就把赫尔的诱因动机(K)与部分预期目标反应(rG)这两个概念合二为一了。这一方面简化了赫尔的理论,另一方面也消除了诱因动机(K)原有的不确定性。尽管斯彭斯也认为反映潜能是由驱力(D)、诱因动机(K)和习惯(H)决定的。斯彭斯的方程式为:E=H(D+K)。3、 赫尔与斯彭斯对泛化与辨别的解释赫尔论泛化:两个刺激越是相类似,其中任何一个刺激就越有可能代替另一个刺激引起条件反应。这两种刺激在同一维度上的差异,可以被描述为这一维度的泛化梯度。他还强调,习惯强度和反应潜能的泛化是随驱力强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斯彭斯论辨别:条件性抑制(SIR)会形成一种负刺激(negativestimulus,简称S_),并会泛化到整个刺激维度上去;而习惯(sHr)则会形成一种正刺激(positivestimulus,简称S+),它也会沿着刺激维度把习惯强度泛化到这一刺激维度的其他点上。斯彭斯这一理论的基本假设是:(1)形成正刺激(S+)的习惯强度随每一次的强化而增强;(2)形成负刺激(S)+的抑制性潜能随每一次不强化而增强;(3)兴奋性潜能和抑制性潜能都会泛化到其他刺激上去;(4)正刺激(S+)泛化的量值大雨负刺激(S)泛化的量值;(5)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是以代数方式相互作用的;(6)最有相对最强习惯潜能的刺激最有可能发生反应。4、评论同赫尔一样,斯彭斯认为,学习即形成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或形成习惯的过程,但他更强调通过有控制的实验分析来探索学习心理的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