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考研考博-考研政治-多选题-案例题-单选题考试名师押题精选卷I(带答案详解)试卷号81_第1页
2022年考研考博-考研政治-多选题-案例题-单选题考试名师押题精选卷I(带答案详解)试卷号81_第2页
2022年考研考博-考研政治-多选题-案例题-单选题考试名师押题精选卷I(带答案详解)试卷号81_第3页
2022年考研考博-考研政治-多选题-案例题-单选题考试名师押题精选卷I(带答案详解)试卷号81_第4页
2022年考研考博-考研政治-多选题-案例题-单选题考试名师押题精选卷I(带答案详解)试卷号8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住在富人区的她2022年考研考博-考研政治-多选题-案例题-单选题考试名师押题精选卷I(带答案详解)(图片可根据实际调整大小)题型12345总分得分一.综合题(共50题)1.多选题

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中国不可能在独立的基础上与外国发生经济往来。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同中国发生经济关系,不是为了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而是为了控制中国的经济。列强控制中国经济的方式有(

)。

问题1选项

A.控制中国的交通运输业

B.在中国设立银行

C.控制中国的关税和盐税

D.在中国设立出版机构宣传西学

【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列强控制中国经济的方式。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包括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列强控制中国经济的方式有:强迫中国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迫使中国举借外债来偿付这些赔款,中国政府举借外债,主要是以关税和盐税为担保的。这两项收人,是中国政府财政收人的重要来源,外国列强直接控制了这两项税收,就等于扼住了中国财政的咽喉。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利用其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特权,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直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洋行,垄断性地经营进出口贸易;利用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特权,在中国自由开工厂、办银行、修铁路、开矿山等,获取超额利润,压制中国微弱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帝国主义列强还控制了中国的现代交通运输业。总之,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人侵,使中国在经济上也丧失了独立性,中国被纳人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体系,成了西方大国的经济附庸。A、B、C正确。在中国设立出版机构宣传西学,是文化方面的渗透,不是经济方面,不符合题意,D错误。故本题选A、B、C。

【点拨】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大纲解析中没有具体阐述的,但在20!5年版本科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里有详细的阐述。这就告诉我们,不一定是大纲解析里有的才能考,本科政治教材里有的也是可以考的。考生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重视这一命题特点,不要轻易地断定为"超纲"。

2.单选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们确定和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基本遵循。人生价值评价主要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的客观规律,其评价的根本尺度是(

)。

问题1选项

A.历史标准

B.政治标准

C.经济标准

D.文化标准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人生价值的标准

【试题简析】人是社会的人,总是生存和活动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并受到一定社会关系的制约。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会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通过一定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目的,以独特的思想和行为赋予生活实践以个性特征。不过,任何个体的人生意义都只能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的基础之上,并在社会中才能得以实现。离开一定的社会基础,个人就不能作为人而存在,当然也无法创造人生价值、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一个人的生活具有什么样的价值,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所规定的,而社会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评判,也主要是以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为标准。个体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贡献越大,其人生的社会价值也就越大;反之,人生的社会价值就越小。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这就是说,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历史标准。在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最重要的就在于看一个人是否以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故本题选A。

3.案例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某图书馆向所有读者免费开放。乞丐、拾荒者和衣衫破旧的民工小心翼翼进来了,无人阻挡。于是他们便堂而皇之地在馆内读书、看报。有读者对此表示不满,向馆长抱怨说:“图书馆是大雅之堂,如果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入阅读,就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馆长回答说:”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阅读,但你有权选择离开。”

此事被发在微博上,顿时触动了社会的神经,引发人们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和思考。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一场公共图书馆办馆理念的大讨论由此引发。

公共图书馆一向更愿意向体面的文化人敞开,常在门口赫然告示:“衣冠不整,谢绝入内!”把读者分成三六九等,拒绝部分人进入,其公益性大打折扣。而该馆馆长希望图书馆“成为每一个读者的天堂”,“无论任何人,只要进了图书馆,在知识面前都享有同等权利,不得有高低贵贱之分。”为此,该馆在全国同行中率先推出免证阅读制度,任何人进馆借读书籍都不需要证件和费用,以体现人道、人文的公共图书馆理念和人性化的服务。1

对于图书馆实行免费开放可能带来的问题,该馆有关负责人感触颇深:“自图书馆实行零门槛后,我们不仅没有感到压力增加,反而感觉开放的时间越长,不尊重这种权利的读者越少,我们和读者都被这种和谐的环境所改变。至于进馆要先洗手,馆内并没有硬性规定,耳濡目染的时间长了,谁都会很自觉地先洗手,然后再阅读。”

“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这是文学大师、曾担任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的博尔赫斯的一句名言。该图书馆向乞丐和拾荒者免费开放,不啻一轮明亮的太阳,让乞丐和拾荒者在得到温暖的同时,也净化了我们的心灵。

摘编自《中国青年》(2011年第5期)、《光明曰报》(2012年5月10曰)

(1)从法律角度如何理解“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阅读,但你有权选择离开”?(5分)

(2)图书馆向乞丐和拾荒者免费开放对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有何启示?(5分)

【答案】(1)①我国法律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平等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不受任何差别对待、国家给予平等保护的权利。图书馆作为公共资源,人人享有使用的权利,乞丐与拾荒者也不例外,管理者应该提供便利。

②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权利。读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如果有人不愿意与乞丐和拾荒者一起阅读,有权选择离开。

(2)①平等和宽容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图书馆是公共场所,乞丐和拾荒者也有读书的需要和权利,理应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

②)图书馆对乞丐和拾荒者免费开放,并不是一种施舍,读者可以被这种和谐的环境所改变,人们在相互尊重中心灵也得到了净化。

【解析】(1)本题考查公民的基本权利——平等权。第一点3分,第二点2分。第一个问题问的是从法律角度如何理解馆长对有怨言的读者所说的“我无权拒绝他们人内阅读,但你有权选择离开”这句话。这里涉及的就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我国法律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宪法确认和保护的公民权利也就是人权保障在国家根本法中的体现。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基本权利的第一条就是平等权。图书馆作为公共资源,人人享有使用的权利,乞丐与拾荒者也不例外,管理者无权拒绝他们人内阅读,而应该提供便利。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权利。如果有读者不愿意与乞丐和拾荒者一起阅读,有权选择离开。

(2)本题考查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第一点3分,第二点分。第二个问题问的是,图书馆向乞丐和拾荒者免费开放对于我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启示。涉及的考点是第三章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的问题。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关系必须坚持四个原则:第一项原则就是平等的原则。平等待人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前提。与人交往应做到一视同仁,切忌嫌贫爱富,不能因为家庭、地位、经历、特长、能力等方面的原因而对人另眼相看。同时,要把自尊和尊重他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每个人都希望在交往过程中得到别人的尊重,但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平等待人就是要学会将心比心,学会换位思考,只有平等待人,才能换取别人对自己的平等相待。第二是诚信原则。第三是宽容原则。宽容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必不可少的条件。宽容就是心胸宽广,大度容人。第四是互助原则。结合材料,就要从两方面讲启示:一是强调平等和宽容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图书馆是公共场所,乞丐和拾荒者也有读书的需要和权利,理应受到尊重和平等对待;二是图书馆对乞丐和拾荒者免费开放,并不是一种施舍,而是创造一种和谐的环境,读者可以被这种和谐的环境所改变,人们在相互尊重中心灵也得到了净化。

4.案例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小学老师雷夫•艾斯奎斯在其所著的热门教育畅销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从事特殊教育的优秀教师获得一个宝贵的签名球,上面有美国著名棒球队——红袜队1967年全体队员的签名。这些球员都是他的偶像,对这样一个签名球,这位教师别提有多珍爱了。当年幼的儿子找他一起玩球时,他理所当然地警告儿子:绝对不能拿签名球来玩。儿子问他理由,他觉得儿子还太小,对球队和球员一无所知,说多了儿子也不会明白。于是,他没有解释原委,只对儿子说,不能用那颗球,是因为“球上写满了字”。

过了几天,儿子又找他一起玩球。当老爸再次提醒儿子不要拿写满字的球来玩时,小男孩满不在乎地说:我已经把问题解决了。爸爸问怎么回事,儿子说:我把球上所有的字都擦掉了。老爸气得想痛打儿子,但他转念一想,觉得儿子根本没有做错事,因为自己并没有告诉儿子上面的字有什么意义。从那天起,他无论去什么地方都带着那颗空白的签名球。这颗球提醒他,不管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

不论家长还是教师,常常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用成人的思维理解孩子,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岂不知,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正是儿童教育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律。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2年3月16日)

材料2

某大学一研究生凭借着设计“醒目药瓶”,摘得了素有“设计界奧斯卡”美誉的2011年度“国际红点奖”概念设计类奖。

在她提供的设计图上,常见的塑料药瓶盖的顶上一圈,变身为一块圆圆的玻璃。“这是一面凹凸镜,有放大的功能。”她解释说,有了这个药瓶盖,老年人不需要戴上老花镜来区别药的类别、服用量等。她的灵感来源于生活中对中老年人群体的关注。有一天,有位老人要吃药,可是药瓶上的字太小了,原本挂在脖子上的老花镜不见了,急得这位老人团团转。就这样,该同学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老人世界中,突然有一天灵感迸发,想到“醒目药瓶”这个点子。

有了灵感后,从设计,到写英文翻译说明,再到制作动画,一共才三天时间。也许有人要问,这样的设计看上去很简单,为什么能拿“国际红点奖”呢?她坦言,设计很简单,关键在于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老人。这一设计胜在实用,按照测算,不会给药品本身带来额外的成本,推广起来很容易,实用方便。“希望将来这款设计能推向市场,让更多人得到帮助。”

这位研究生说她没有想当名人的“野心”,只期望能从生活中的小处入手,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正如“红点”主席PeterZee博士在颁奖晚会上说的那样:从同学们优秀的设计中,他高兴地看到的是他们所描绘的未来更加美好的世界。

摘编自《扬子晚报》(2012年3月17曰)

(1)分析“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老人”两事例所体现的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6分)

(2)“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对我们从事实践活动有何意义?(4分)

【答案】(1)①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②两事例充分显示出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作用,突出地表现了主体在认识中进行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的重要作用。

(2)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让生活更美好。为了有效地改造世界,就要客观地、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客观对象,按规律办事。要坚持以人为本,采取科学的方法,不断创新。

【解析】(1)本题考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第一点2分,第二点4分,如考生从认识主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进行分析,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第一个问题考点明确,就是考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不过要结合材料中的“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老人”这两个事例来分析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因此,回答此问题,应从三方面人手:首先,要指出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是从实践中来的(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实现的);其次,说明认识主体的含义(认识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最后,结合两事例指出认识主体能动作用的体现。这是有相当难度的。因为它不仅要求考生要回答教材里所说的主体能动作用的体现(即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目的性、计划性和创造性),而且还要结合“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老人”两个事例来说明认识主体能动作用的体现(两个事例都突出体现了主体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进行换位思考的作用)。这里要特别强调指出,凡是引用材料中的一句或者几句话提问的,作答时一般都要结合材料中的内容,不能只回答教材上的原理。

(2)本题考查实践对认识的作用,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第二个问题没有明确指出考点,有一定的发散性。但提问引用材料2中“用自己的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这句话,实际上对答题方向作了提示:题目要回答的是“我们从事实践活动”如何“让生活更加美好”,考查的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这个大知识点,包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只要考点判断正确了,答案是比较好组织的。它可以从两个方面回答:第一,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关系: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让生活更加美好。第二,如何正确地改造世界,“让生活更加美好”?材料1“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和“设计前把自己想象成老人”两事例,都体现了从他人出发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特征,都体现了以人为本。因此,正确地改造世界,就要强调客观地、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客观对象,按规律办事;让生活更加美好,就要强调以人为本,采取科学的方法,不断创新。

5.单选题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信念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决定事业的成败。信念有不同的层次和类型,其中(

)。

问题1选项

A.高层次的信念决定低层次的信念

B.低层次的信念代表了一个人的基本信仰

C.相同社会环境中生活的人们的信念始终一致

D.各种信念没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信念的特征。信念具有不同的层次和类型。不同的人由于社会环境、思想观念、利益需要、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乃至截然相反的信念。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会形成关于社会生活不同方面的信念,如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事业、学业和生活等方面,都会形成相应的不同层次的信念。所以,C(相同社会环境中生活的人们的信念始终一致)是错误的。面对信念的多样性,一方面要承认这是正常现象,不宜强求一致;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在一定的社会中,人们各自的信念也有共通之处,从而形成社会的共同信念。同一个人的不同信念之间常常具有内在联系,并形成有机构成的信念体系。其中,高层次的信念决定着低层次的信念,低层次的信念服从于高层次的信念,A正确。由于最高层次的信念具有最大的统摄力,因而它就代表了一个人的基本社会信仰,B错误。信仰是最高层次的信念,具有最大的统摄力。信仰有盲目和科学之分。盲目的信仰就是对虚幻的世界、不切实际的观念、荒谬的理论等的迷信和狂热崇拜,科学的信仰则来自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D错误。故本题选A。

6.多选题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充分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对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干预也更加深人。其中,微观规制的类型主要有(

)。

问题1选项

A.社会经济规制

B.公共事业规制

C.公众生活规制

D.反托拉斯法

【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五种:一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二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三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包括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订货、提供补贴等。四是宏观调节。宏观调节主要是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对社会总供求进行调节,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目标。五是微观规制。微观规制主要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维护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微观规制主要有三种类型:其一,反托拉斯法。即政府通过立法的方式确立一整套规范性的法令,以禁止竞争性行业的垄断,反对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和促进市场竞争。其二,公共事业规制。这类规制主要针对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产业,包括电力、电信、交通、天然气、自来水等一些公用事业。为了防止自然垄断行业的经济组织凭借垄断地位获取垄断利润,损害公众利益,资本主义国家运用立法手段对该行业进行规制,主要的规制内容有服务收费、收益率、价格等。其三,社会经济规制。这类规制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竞争秩序和行为、消费者权益、知识产权、劳工权益、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这些规制旨在克服垄断资本主义自身发展所固有的矛盾和消极后果,促进经济和社会稳定、健康和持续发展。A、B、D正确,C错误(考生审题时如果注意到题干所说的“对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干预”这句提示,也可以分析出微观规制不应当包括“公共生活”规制,因此可排除该选项)。故本题选ABD。

7.单选题

自2016年5月20日台湾地区新领导人就职以来,两岸制度化沟通和协商谈判机制中断。其根本原因在于(

)。

问题1选项

A.台湾当局没有明确承认“九二共识”及其核心意涵

B.美国髙规格“礼遇”台湾当局领导人过境

C.台湾当局减少了赴台旅游大陆游客的配额

D.台湾在美国测试新的导弹防御系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2016年5月20日,台湾地区新领导人就职,其在就职讲话中,对“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刻意回避,对两岸关系根本性质态度模糊。在必须明确接受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这道必答题面前,她交出了一份没有完成的答卷。针对民进党上台执政,国台办与陆委会联系沟通机制是否还能继续运作的问题,国台办发言人表示,’只有确认坚持“九二共识"这一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共同政治基础,两部门联系沟通机制才能得以延续。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洪秀柱时也表示:“九二共识”的核心是一个中国原则,认同两岸同属一中。承认不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关系认定两岸是一个国家还是两个国家的根本问题。但是,直到现在,台湾当局仍然没有明确承认“九二共识"及其核心意涵,这就导致两岸制度化沟通和协商谈判机制中断。故本题选A。

8.单选题

“和为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采用调解的方法解决纠纷,有利于社会和谐。调解可以在诉讼程序外进行,也可以在诉讼程序中进行。诉讼中调解是指(

)。

问题1选项

A.人民调解

B.行政调解

C.司法调解

D.仲裁调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六章的调解的分类。我国的调解制度包括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人民调解是诉讼外调解,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当事人协商解决民间纠纷的活动。行政调解是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在其行政管理职权范围内,对特定的民事纠纷及轻微刑事案件进行的调解,也属于诉讼外调解。司法调解是诉讼中调解,是指人民法院依照严格的诉讼程序,采取调解的方式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解决民事权益争议的一种诉讼活动。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A、B错误。仲裁是指发生争议的双方当事人,根据其在争议发生前或争议发生后所达成的协议,自愿将该争议提交中立的第三者居中评断是非并作出裁决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方式,它也不属于诉讼中调解,D错误。故本题选C。

9.多选题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西藏和平解放60年》白皮书指出,目前,西藏共有各类宗教活动场所1700余处,僧尼约4.6万人,藏传佛教特有的活佛转世的传承方式得到充分尊重,寺庙学经、辩经、受戒、灌顶、修行等传统宗教活动和寺庙学经考核晋升学位活动正常进行,每年到拉萨朝佛敬香的信教群众达百万人次以上。上述事实表明,我国的宗教政策得到了充分贯彻。我国宗教政策主要有(

)。

问题1选项

A.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B.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C.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D.独立自主自办教会

【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十章的内容,考点是党的宗教政策。宗教是对相当一部分群众有较大影响的社会现象,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也将长期存在。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存在的宗教问题,关键是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充分认识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宗教问题的群众性和特殊复杂性。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这是我们党维护人民利益、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也是最大限度团结人民群众的需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坚决抵制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坚决反对和取缔邪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故本题选ABCD。

10.多选题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使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但是到2014年末,全国仍有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实施这一方略的主要举措有(

)。

问题1选项

A.社保政策兜底

B.转移就业

C.易地搬迁

D.产业扶持

【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所作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指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我国现行脱贫标准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为2300元,2014年现价脱贫标准为2800元。按照这个标准,2014年年末全国还有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综合考虑物价水平和其他因素,逐年更新按现价计算的标准。据测算,若按每年6%的增长率调整,2020年全国脱贫标准约为人均纯收人4000元。今后,脱贫标准所代表的实际生活水平,大致能够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要求的基本水平,可以继续采用。通过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目标是可以实现的。2011年至2014年,每年农村脱贫人口分别为4329万、2339万、1650万、1232万。因此,通过采取过硬的、管用的举措,今后每年减贫1000万人的任务是可以完成的。具体讲,到2020年,通过产业扶持,可以解决3000万人脱贫;通过转移就业,可以解决1000万人脱贫;通过易地搬迁,可以解决1000万人脱贫,总计5000万人左右。还有2000多万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可以通过全部纳入低保覆盖范围,实现社保政策兜底脱贫。A、B、C、D全选。顺便说一下,在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于北京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关于“怎么扶”的问题,提出了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一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二是易地搬迁脱贫一批,三是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四是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五是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对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社会保障来兜底,统筹协调农村扶贫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加大其他形式的社会救助力度。故本题选ABCD。

11.单选题

自2015年初开始,欧洲遭受了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难民危机。导致难民数量急剧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

)。

问题1选项

A.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疯狂驱逐当地民众

B.中东地区战乱、冲突和动荡加剧

C.美国等发达国家无力接收大量难民

D.欧盟在难民问题上没有形成共同的应对策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形势与政策”。2015年年初开始,欧洲遭受了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难民危机。其中,来自中东地区尤其是叙利亚的难民数量最大。叙利亚出现大量难民,主要是因为2011年开始的国内的战乱、冲突和动荡。所以,导致难民数量急剧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中东地区战乱、冲突和动荡加剧。故本题选B。

12.单选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人推进,大量农民转向非农产业,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现象日益普遍,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截至2016年6月,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已超过30%,流转土地4.6亿亩。当前,为解决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人不再种地、种地的人又没有相应权利这一突出问题,我国在深化农村改革方面作出的重大制度创新是(

)。

问题1选项

A.实行农村耕地保护制度

B.实行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

C.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实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人市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在手上。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国改革是从农村起步的。改革开放之初,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分设(即“两权分设”),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近几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一些农民成为市民,一些农民长期在城市务工,无法再经营承包的土地,为了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也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现阶段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并行(即“三权分置”),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三权分置”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自我完善,符合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展现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持久活力,有利于明晰土地产权关系,更好地维护农民集体、承包农户、经营主体的权益;有利于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推动现代农业发展。B正确,A、C、D都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点拨】本题的考查背景在于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2017年2月5日,新华社受权发布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4份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2018年真题考查了此文件中的重要内容。

13.单选题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究其原因,是由于新三民主义的政纲(

)。

问题1选项

A.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

B.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北洋军阀

C.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

D.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的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这个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大会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这样,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就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A最符合题意,是正确选项。故本题选A。

14.多选题

2016年7月以来,中央陆续派出环保督察组进驻各地进行现场督察,掀起了一场新的治污问责风暴。环保督察,从环保部门牵头到中央主导,从以查企业为主转变为“查督并举,以督政为主”,这是我国环境监管模式的重大变革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要举措。建立环保督察工作机制有利于(

)。

问题1选项

A.完善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制度

B.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C.强化领导责任和监管责任

D.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这是一道以时事为内容的题目,是教材里没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2015年7月1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等文件。会议强调,现在,我国发展已经到了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明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重要原则、总体目标,提出改革任务和举措,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关键是要发挥制度的引导、规制、激励、约束等功能,规范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行为,让保护者受益、让损害者受罚。会议指出,建立环保督察工作机制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对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完善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制度、追究领导责任和监管责任,具有重要意义。要明确督察的重点对象、重点内容、进度安排、组织形式和实施办法。要把环境问题突出、重大环境事件频发、环境保护责任落实不力的地方作为先期督察对象,近期要把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中之重,重点督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的情况。要强化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的要求,对问题突出的地方追究有关单位和个人责任。在这次会议之后,我国掀起一场新的治污问责风暴,中央陆续派出环保督察组进驻各地进行现场督察。A、B、C正确。建立环保督察工作机制是政府行为,D错误。故本题选A、B、C。

【点拨】这一问题属于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2016年考过分析题,2017年又以选择题形式复考,可见重要问题可以反复考查。

15.多选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分割的世界经济体系也随之被打破,技术、资本、商品等真正实现了全球范围的流动,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相互合作、相互依存大大加强,世界进人到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新时代。促使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因素有(

)。

问题1选项

A.各国经济体制变革供给出的有利制度条件

B.出现了适宜于全球化的企业组织形式

C.企业不断进行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

D.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这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也大大降低了信息的成本,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促进了国际分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再次,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为国际资本的流动、国际贸易的扩大、国际生产的大规模进行提供了适宜的体制环境和政策条件,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A、B、D正确。至于“企业不断进行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虽然有可能使许多微观企业一步步通过发展、积累而成长为跨国公司,但微观企业的各种创新对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影响终究是微弱的、非直接的,所以,C不符合题意,不选。故本题选ABD。

16.单选题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遭受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欺凌不断加深,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形势也日益严峻,中国“睡狮”在西方列强的隆隆炮声中逐渐苏醒。促使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的重大事件是(

)。

问题1选项

A.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B.中日甲午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中法战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意识的觉醒。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故本题选B。

17.单选题

有人认为,既然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外部世界的反映,那么人脑里的“鬼”“神”意识就是对外在世界上鬼、神真实存在的反映。这种观念的错误在于(

)。

问题1选项

A.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B.把意识看成是物质的产物

C.认为意识是对存在的直观反映

D.混淆了人类意识自然演化的阶段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本质,也就是人的思想、观念是从哪里来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但是,客观世界并没有鬼、神,那么,人脑里为什么会有“鬼”“神”意识呢?这是因为意识不仅表现为它是对客观对象近似真实的反映,而且还可以表现为它是对客观对象歪曲的或虚幻的反映。正如鲁迅所说:“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颈子的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不是头脑中主观自生的,而是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原型不是“鬼”“神”,“鬼”“神”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所以,认为人脑里的“鬼”“神”意识就是对外在世界上鬼、神真实存在的反映,其错误在于把意识误认为是对存在的直观反映(直观反映即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C符合题意,是正确选项。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一种错误,但在题干所指的现象中,这种错误并不是由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引起的,A错误。意识是物质的产物,题干的观点的确是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题目要求指出这种观点的"错误”,它的错误不在于坚持这种观点而在于把意识误认为是对存在的直观反映,B错误。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本题题干观点的错误与“混淆了人类意识自然演化的阶段”无关,D错误。故本题选C。

【点拨】意识的本质是个重要的命题点,一定要准确把握。

18.多选题

从2013年3月到2015年7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了101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其中有46次会议部署简政放权,取消和下放了8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他还用“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等生动而深刻的话语回应了公众对简政放权的期待。简政放权旨在(

)。

问题1选项

A.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减少审批环节,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C.激发市场主体内在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D.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治体制改革。简政放权或者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既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必须积极稳妥地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2013年3月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始终强调简政放权,强调要通过“简政放权”,让改革“红利”充分释放,让市场活力全面迸发,“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从2013年3月到2015年7月,国务院取消和下放了8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2016年1月13日国务院第119次常务会议审议决定,第二批取消150多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审批事项。此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上2015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决定第一批取消的62项,共210余项。简政放权旨在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减少审批环节,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激发市场主体内在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故本题选ABCD。

19.单选题

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在许多方面已经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正确分析这些新变化发生的原因,有利于我们科学而全面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导致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发生的根本推动力量是(

)。

问题1选项

A.改良主义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B.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的斗争

C.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D.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的影响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D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C正确。A、B、D也是原因,但不是根本推动力量。故本题选C。

20.多选题

马克思说:“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终原因始终是:群众贫穷和群众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立,资本主义生产却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这段论述表明(

)。

问题1选项

A.经济危机的发生与群众的贫穷及其消费能力受到限制有关

B.经济危机的发生根本上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C.资本积累与无限扩大生产也是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

D.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发生

【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相对过剩是指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A、B、C正确。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不是由社会的绝对消费能力导致的,况且作为资本主义经济机本质特征的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不是绝对过剩(即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D错误。故本题选ABC。

21.多选题

柏拉图说:“法律有一部分是为有美德的人制定的,如果他们愿意和平善良地生活,那么法律可以教会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所要遵循的准则;法律也有一部分是为那些不接受教诲的人制定的,这些人顽固不化,没有任何办法能使他们摆脱罪恶。”这段话所凸显的法律的规范作用是(

)。

问题1选项

A.教育作用

B.保障作用

C.预测作用

D.强制作用

【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法律的规范作用。根据法律的规范作用的指向和侧重,可以将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分为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教育作用和强制作用。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指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实施的,主要表现为公民等法律主体必须实施某种行为或者不实施某种行为,以及公民等社会主体实施违法行为后应当受到的惩罚。因此,题干中“法律也有一部分是为那些不接受教诲的人制定的,这些人顽固不化,没有任何办法能使他们摆脱罪恶”,凸显的是法律的强制作用,D正确。法律的教育作用主要有三种实现方式:一是通过法治宣传教育,引导人们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二是通过制裁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使违法犯罪者和一般社会成员受到警示;三是通过表彰法治建设先进人物,弘扬法治精神,营造法治环境。因此,题干中“法律可以教会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所要遵循的准则”,凸显的是法律的教育作用,A正确。法律的预测作用是指法律通过对某种行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使人们能够预见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从而自觉地实施合法的行为,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C不符合题意。法律的规范作用中没有保障作用的提法,B错误。故本题选AD。

22.单选题

近代中国,一些爱国人士提出过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主张,并为此进行过努力,但这些主张并不能从根本上给濒临危亡的中国指明正确的出路,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

)。

问题1选项

A.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前提

B.中国已经被卷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中

C.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国家

D.资本主义制度已经过时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在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是上述两对主要矛盾互相交织和交替作用的结果。近代以来伟大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主要矛盾及其激化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个任务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两大历史任务的主题、内容与实现方式都不一样,前一个任务是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后一个任务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除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故本题选A。

23.单选题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不断演进和变化的。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是(

)。

问题1选项

A.私人资本所有制

B.法人资本所有制

C.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

D.垄断资本私人所有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变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不断演进和变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式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法人资本所有制是法人股东化的产物,其基本特点是:各类法人取代个人或家族股东成为企业的主要出资人,企业的股票高度集中于少数法人股东手中,法人股东直接参与公司治理,监督和制约管理阶层的经营行为,使公司资本的所有权与控制权重新趋于合一。法人资本所有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企业法人资本所有制,另一种是机构法人资本所有制。法人资本所有制在性质上是一种基于资本雇佣劳动的垄断资本集体所有制,它仍体现着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正确答案为B。私人资本所有制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这种占有关系反映了个体资本家同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和对立关系,A错误。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是一种私人资本家联合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此后,随着股份公司成为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取代私人资本所有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C错误。垄断资本私人所有制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里是不存在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只是垄断资本集体所有制。这是因为就法人资本所有制的性质而言,它是一种基于资本雇佣劳动的垄断资本集体所有制。故本题选B。

24.多选题

唐朝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两句诗蕴涵着时间一维性的哲理。下列诗句中蕴涵相同哲理的是(

)。

问题1选项

A.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B.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C.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D.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指时间永远按照过去、现在、将来一个方向演变,一去不返,诗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和“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都蕴涵着时间一去不返的哲理。“黒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是唐代诗人颜真卿《劝学诗》中的诗句,感叹的是岁月易逝、光阴一去不复返,包含了时间一维性的哲理;诗句“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出自唐代诗人杜秋娘的《金缕衣》,提醒人们时不我待、光阴易逝,说的也是时间一维性哲理;“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引自唐朝王勃《滕王阁序》,感叹的是“物换星移”和时光的不经意流逝,明显具有时间一维性哲理。A、B、D是正确选项。“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唐朝诗人许浑《咸阳城东楼》一诗中的两句,是作者对其所看到景观的描述,大意是说云起日落风吹,说明雨要来了,不涉及时间一维性问题,今人多以“山雨欲来风满楼”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所以,C不符合题意,不选。故本题选ABD。

25.多选题

我国法律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和传承,据《说文解字》阐释,汉语中“法”的古体是“溏”。“灑,刑也,平之如水,从水;薦,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在古代,“法”主要表现为"刑”或"刑律”,“刑”既有刑戮、罚罪之意,也有规范之意;“薦”也称“獬豸”,是神话中的独角兽,它公正不阿,善断是非曲直。上述材料表明,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对法律的理解和诉求是(

)。

问题1选项

A.法律寄托着惩恶扬善、匡扶正义的价值追求

B.法律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

C.法律富含着公平如水、正义神圣的深刻意蕴

D.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查法律的含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法律富含着公平如水、正义神圣的深刻意蕴,寄托着惩恶扬善、匡扶正义的价值追求。据我国第一部文字工具书《说文解字》考证,汉语中“法”的古体是“漉”。“灑,刑也,平之如水,从水;薦,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在古代,“法”主要表现为"刑"或“刑律”。古代的“刑”既有刑戮、罚罪之意,也有规范之意。“薦”也称“懈豸”,是神话中的独角兽,它公正不阿,善断是非曲直。据说,我国的司法鼻祖皋陶就用它来裁判诉讼案件,被獬豸用独角顶触的一方败诉或有罪,A、C正确。只有在法治社会,人们有了法治思维,法律才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法律不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当时的人们不可能有法治思维);在传统文化中,人们既然把法律理解为富含着公平如水、正义神圣的深刻意蕴,对法律寄托着惩恶扬善、匡扶正义的价值追求,当然就不会把法律理解为是君权神授思想的体现,对法律也不会有这样的诉求,B、D错误。故本题选AC。

【点拨】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大纲解析中没有具体阐述的,但在2015年版本科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里有详细的阐述。这就告诉我们,不一定是大纲解析里有的才能考,本科政治教材里有的也是可以考的。考生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重视这一命题特点,不要轻易地断定为"超纲”。

26.单选题

党群关系,关乎党和国家的存亡大计。为了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中共中央部署并在全党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是(

)。

问题1选项

A.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B.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

C.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D.为民务实清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形势与政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为民务实清廉,D正确。A、B、C内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27.案例题

结合材料题:

2016年3月,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与谷歌围棋人工智能程序AlphqGo(阿尔法围棋)的人机大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AlphaGo最终以4:1击败李世石,此次AlphaGo的胜利被业界认为是人工智能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人工智能一般被认为是通过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产生具有类人智能的计算系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人类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诸多领域取得了一连串重要突破。1968年,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家设计出了第一个专家系统;1982年,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家提出了新的神经网络模型;1997年,IBM“深蓝”电脑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2011年,IBM超级计算机“沃森”在美国电视答题节目中战胜两位人类冠军;2013年,机器在人脸识别上超过人类;仅一年后,机器人在物体识别上也获胜……未来人工智能继续超越人类的可能性很高。

在人工智能应用前景充满无限可能的情况下,其潜在风险也引发了广泛讨论。2016年2月,在美国加州发生了一起无人驾驶汽车因躲避路上障碍物而撞上公交车的交通事故,这凸显出人工智能设备在应对人类社会各种场景时面临的挑战。人们还担心人工智能技术成熟后的问题,比如将机器人用于战争是否会带来像核武器一样的后果。

有学者表示,人机对弈是人类思考自身作用的契机,人工智能的目的是帮助人类,创造出比李世石更优秀的棋手应该是人类的胜利。也有学者认为,在面对复杂的伦理问题时,人工智能技术可能会陷入不可预知的选择困境。著名物理学家霍金也发出警告:“我不认为人工智能的进步一定会是良性的。”

德国人工智能研究所耜林分所所长汉斯•乌斯克莱特强调说,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不是要取代人类,而是要与人类互补,增强人类的能力。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因为只有人类才具有创造力和目标,而机器只关注如何解决眼前遇到的问题。要让人工智能避免犯下道德层面的错误,关键在于人类自己。在美国《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看来,每个发明都不可避免带来新问题,但同时也会带来新的解决方案,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不是减少技术的使用,而是通过改进技术来提供解决方案。他认为,即使新的科技发明带来的49%是问题,但它首先带来了51%的好处。这正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阿尔法围棋”和李世石无论谁胜谁败,人类都是最后的赢家。总之,用好人工智能,关键还在人类自身。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6年4月12日)、《参考消息》(2016年6月30曰)

(1)从真理和价值辩证关系的视角看,为什么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会产生多种多样的看法和评价?(4分)

(2)如何理解“用好人工智能,关键还在人类自身”?(6分)

【答案】(1)①人们日常生活中面临的"是不是"与“该不该”的问题就是真理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客观的过程,有着自身的内在技术动力和社会动因。在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评价中,首先要尊重客观事实,这里涉及的是主观符合客观的真理问题。

②由于人工智能技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就会存在着因主体及其需要不同而产生的价值问题。人们之所以对人工智能技术产生不一样的看法和评价,这其中就与价值评价的主体性、多维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点有关。在对人工智能的评价中,我们要处理好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

(2)①人工智能技术与其他科学技术一样,都是人类文明进步和创新的成果。在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中,应始终坚持使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让科技为人类造福。

②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消极现象和后果。科学技术的作用既受到一定客观条件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的影响,也受到一定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

③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社会时所遇到的问题,往往是因为人们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强有力的控制手段所造成的。无论何种科学技术都是人类自身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产物,如何运用主要取决于人类自己。

【解析】(1)本题考查真理和价值。第一、第二点各2分。第一问从真理和价值辩证关系看,为什么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会产生多种多样的看法和评价,要从三个层面回答。首先要回答什么是真理与价值的关系问题。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符合。哲学上的“价值"则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所以,人们日常生活中面临的“是不是”与"该不该”的问题就是真理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其次,要阐述真理和价值的关系,指出在真理和价值的关系上,问题往往是出在价值问题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客观的过程,有着自身的内在技术动力和社会动因。在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评价中,首先要尊重客观事实,这里涉及的是主观符合客观的真理问题。而真理具有一元性,就是说,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因此,在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评价中,之所以会产生多种多样的看法和评价,往往是由价值问题引起的。因为价值除了具有客观性以外,还具有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的特点。由于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否具有价值及具有何种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所以,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由于价值关系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因此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满足的形式都表现出了社会性和历史性;由于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其结构和规定性又是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因而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维性或全面性。人们之所以对人工智能技术产生不一样的看法和评价,这其中就与价值评价的主体性、多维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点有关。最后,说明要正确处理真理与价值的关系。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结果。在对人工智能的评价中,我们要处理好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

(2)本题考查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第一、第二、第三点各2分。第二问如何理解“用好人工智能,关键还在人类自身”,考查的是科技作用的两重性。只要审题正确,回答并不难。而这道题的审题还是比较容易的,尤其是对于比较重视真题的考生,更是如此。因为2015年真题的哲学分析题就是以互联网为材料,考查科技作用的两重性(联系自身实际,分析为什么"互联网是阿里巴巴的宝库,还是潘多拉的魔盒”取决于互联网的“命运共同体”)。回答此问要从三个角度入手。首先,要把人工智能技术问题转换为一般的科学技术问题,然后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应发挥其积极作用,又重视其消极后果。人工智能技术与其他科学技术一样,都是人类$明进步和创新的成果。在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中,应始终坚持使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让科技为人类造福。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会出现一些消极现象和后果。其次,要分析科学技术作用两重性的原因。科学技术的作用既受到一定客观条件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的影响,也受到一定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社会时所遇到的问题,往往是因为人们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强有力的控制手段所造成的。最后,要归纳、扣题,指出无论何种科学技术都是人类自身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产物,如何运用主要取决于人类自己。近几年哲学分析题与过去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即与现实联系越来越密切,尤其是2016年的题目,直接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材料。2017年的题目,又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作为命题的切入点,很接地气。这种命题新动向值得重视。

28.单选题

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年来,通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社会制度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今天的西藏,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向好,各方面成绩卓著。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民族地区特点、具有中国特色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

)。

问题1选项

A.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B.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

C.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D.凝聚力量,增进共识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其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A正确。B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C是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D是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重要内容,B、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29.单选题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决策,其根本目的是(

)。

问题1选项

A.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B.提高供给质量满足需要

C.深化价格、财税、金融、社保等领域基础性改革

D.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必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因此,B正确。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价格、财税、金融、社保等领域基础性改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条件或某一方面的具体内容,但都不是根本目的,A、C、D错误。故本题选B。

30.多选题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对社会主义传统认识的突破主要体现在(

)。

问题1选项

A.破除了脱离生产力水平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认识

B.否定了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的认识

C.摆脱了长期以来忽视建设社会主义根本目的和目标的认识

D.纠正了把社会主义本质等同于社会主义具体做法的认识

【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五章的内容,考点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涵及其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破除了脱离生产力水平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认识,A正确。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上,摆脱了长期以来忽视建设社会主义根本目的和目标的认识,纠正了把社会主义本质等同于社会主义具体做法的认识,C、D正确。但是,社会主义本质论,并没有否定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的认识。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针对性,一方面是过去只着重于巩固和扩大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而忽视了更为基本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另一方面是防止改革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少部分人富而大部分人穷的贫富分化和其他消极现象。这两种情况都不可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为我们能够从更深层次认识社会主义,从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出一条发展更快、人民享受到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最大、能够充分体现出对资本主义优越性的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广阔前景。所以,B错误。故本题选ACD。

31.多选题

唯物史观在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前提下,高度重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下列关于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正确认识是(

)。

问题1选项

A.历史人物不论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B.历史人物会因其智慧、性格等因素对社会进程发生影响

C.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人物往往能够首先发现或提出历史进程中新的历史任务

D.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都是积极的

【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唯物史观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基本前提出发,科学地说明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按照个人对社会历史起作用的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唯物史观把个人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普通个人属于人民群众范畴,他们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贡献,其总和构成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历史人物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在历史人物中,对那些反映时代要求,代表进步阶级或阶层利益,对社会发展起显著促进作用的代表人物,称之为杰出人物。

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领导者;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它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有时甚至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历史人物往往会因其自身的智慧、性格等因素对社会的具体进程产生一定的或加速或延缓的影响,但历史人物改变不了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具有进步意义的历史人物往往能够发现或提出历史进程中的新的历史任务。历史人物作用的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历史人物才能起到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作用,否则,如果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人民群众的意识,历史人物也会走向反面。D错误。故本题选A、B、C。

【点拨】本题与2015年第19题类似,属于真题再现,这也说明了真题的重要性。

32.多选题

PM2.5(细粒颗粒),这个大家原本很陌生的专有名词,因为2011年10月我国多地灰霾天气造成严重大气污染而迅速成为社会热词。2012年2月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2.5指标,该指标随后又被写人政府工作报告。这既折射出当前我国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同时也反映了党和政府治理环境污染、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把生态文明建设融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是(

)。

问题1选项

A.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B.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C.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D.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十章的内容,涉及十八大报告,考点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做到:①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②全面促进资源节约;③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④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故本题选ABCD。

33.单选题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城镇化的关键,当前,我国实现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

)。

问题1选项

A.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B.使土地的城镇化先于人口的城镇化

C.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D.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城镇化的任务。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