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北京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散文类_第1页
2023届北京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散文类_第2页
2023届北京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散文类_第3页
2023届北京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散文类_第4页
2023届北京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散文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文言文阅读:散文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听雨堂记乙未,中郎①令吴,念兄弟三人或仕或隐,散于四方,乃取子瞻怀子由②之意,扁其退居之堂曰“听雨”。十月,予往吴省之,见而叹曰:“吾观子瞻居宦途四十余年,即颠沛流离之际,室家妻子潇然不在念,而独不能一刻忘情于子由,夜床风雨之感无日无之,乃竟不得与子由相聚也。”嗟乎!宋自仁宗以后,皆非治朝也。子瞻之肮脏③好尽,子由之狷介寡合,皆山林之骨,非希世取功名之人也。古之君子,有一人知之,则可以隐。夫孰有子瞻与子由两相知者?以两相知之兄弟,而偕隐于山林,讲究性命之理,弹琴乐道,而著书瑞草、何村之间,恐亦不大寂寞也;而乃违性乖质,以战于功名之途,卒为世所忌,几至于死。彼黄州之行已矣,元祐初,既得放归阳羡,当此时,富贵功名之味,亦既尝之矣;世路风波之苦,亦既历之矣;己之为人,足以招尤而取忌,亦大可见矣,肱已九折矣。或招子由至常,或移家至许,或相携而归,使不得遂其乐于中年者,庶几得遂于晚岁,亦奚不可。胡为乎招即来,麾即去,八年荣华,所得几何?而飘零桄榔之下,寂寞蜒岛之中,濒海相逢,遂不得与子由再见,此吾之所不晓于子瞻者也。夫人贵自照。陶潜之可仕而不物,以其性刚耳。子瞻渡海以后,乃欲学陶,夫不学之于少,而学之于老,是贼去而弯弓也。今吾兄弟三人,相爱不啻子瞻之于子由。子瞻无兄,子由无弟,其乐尚减于吾辈。然吾命薄,或可以免于功名。独吾观两兄道根深,世缘浅,终亦非功名之品。而中郎内宽而外激,心和而迹孤,尤与山林相宜。今来令吴中,令简政清,了不见其繁,而其中常若有不自得之意。岂有鉴于子瞻之覆辙,彼所欲老而学之者,中郎欲少而学之乎?如是则听雨之乐,不待老而可遂也,请归以俟。(选自明•袁中道《袁小修小品》)【注释】①即袁宏道,为本文作者袁中道之兄。②苏辙在《<逍遥堂会宿二首>并引》中写道:“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壮,将游宦四方,读韦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留诗为别曰‘夜雨何时听萧瑟’。其后子瞻通守余杭,复移守胶西,而辙滞留于淮阳、济南,不见者七年。”③肮脏:亦作“抗脏”,高亢刚直。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皆非治朝也治朝:治理朝政B.子由之狷介寡合狷介:洁身自好C.庶几得遂于晚岁庶几:或许,大概D.相爱不啻子瞻之于子由不啻:无异于,不亚于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念兄弟三人或仕或隐②或可以免于功名B.①而独不能一刻忘情于子由②而乃违性乖质C.①乃竟不得与子由相聚也②乃欲学陶D.①其乐尚减于吾辈②岂有鉴于子瞻之覆辙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扁其退居之堂曰“听雨”——为自己的闲居之所题写匾额“听雨”B.足以招尤而取忌——足以招致怨恨和妒忌C.陶潜之可仕而不物——陶渊明可以做到走上仕途却不受外物牵绊D.是贼去而弯弓也——这就像在盗贼离开后把弓折断啊4.阅读第一段和注释②,用自己的话回答“子瞻怀子由之意”的“意”所包含的内容。5.文章结尾说袁氏三兄弟的“听雨之乐”不待老年就可实现。根据文意概括作者这样说的理由。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七年,郑与晋盟鄢陵。八年,楚庄王以郑与晋盟,来伐,围郑三月,郑以城降楚。楚王入自皇门,郑襄公肉袒掔羊以迎,曰:“孤不能事边邑,使君王怀怒以及弊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听。君王迁之江南,及以赐诸侯,亦惟命是听。若君王不忘厉、宣王,桓、武公,哀不忍绝其社稷,锡不毛之地,使复得改事君王,孤之愿也,然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惟命是听。”庄王为却三十里而后舍。楚群臣曰:“自郢至此,士大夫亦久劳矣。今得国舍之,何如?”庄王曰:“所为伐,伐不服也。今已服,尚何求乎?”卒去。晋闻楚之伐郑,发兵救郑。其来持两端,故迟,比至河,楚兵已去。晋将率或欲渡,或欲还,卒渡河。庄王闻,还击晋。郑反助楚,大破晋军于河上。十年,晋来伐郑,以其反晋而亲楚也。十一年,楚庄王伐宋,宋告急于晋。晋景公欲发兵救宋,伯宗谏晋君曰:“天方开楚,未可伐也。”乃求壮士得霍人解扬,字子虎,诓楚,令宋毋降。过郑,郑与楚亲,乃执解扬而献楚。楚王厚赐与约,使反其言,令宋趣降,三要乃许。于是楚登解扬楼车,令呼宋。遂负楚约而致其晋君命曰:“晋方悉国兵以救宋,宋虽急,慎毋降楚,晋兵今至矣!”楚庄王大怒,将杀之。解扬曰:“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受吾君命以出,有死无陨。”庄王曰:“若之许我,已而背之,其信安在?”解扬曰:“所以许王,欲以成吾君命也。”将死,顾谓楚军曰:“为人臣无忘尽忠得死者!”楚王诸弟皆谏王赦之,于是赦解扬使归。晋爵之为上卿。(取材于《史记•郑世家》)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与晋盟鄢陵盟:结盟B.其来持两端持:坚持C.乃执解扬而献楚执:捉住D.于是登解扬楼车登:让……登上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楚庄王以郑与晋盟②郑襄公肉袒掔羊以迎B.①晋闻楚之伐郑②若之许我,已而背之,其信安在C.①庄王为却三十里而后舍②以其反晋而亲楚也D.①大破晋军于河上②宋告急于晋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孤不能事边邑我不能管好边境的城邑B.敢布腹心,惟命是听(我)可以安排心腹,一切听从您的命令C.楚王厚赐与约,使反其言楚王赏赐(解扬)厚礼并(与他)立约,让(解扬)说反话D.为人臣无忘尽忠得死者做人臣的,不要忘记尽忠而死的人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庄王围困郑国三个月,郑举国降楚,郑襄公出迎并表达了自己的诚意。B.楚庄王讨伐郑国,是为了使不驯服的国君屈服,并不想吞并郑国的土地。C.楚王要挟解扬,令其叫宋国投降,解扬为了让楚王放松警惕,答应了要求。D.在众兄弟的进谏下,楚王赦免了解扬,让他回到晋国,晋国授予解扬上卿。10.文中解扬和楚庄王都谈到了“信”。他们各自对“信”的理解是什么?二人是如何面对“信”的?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夏为天子,十有余世。殷为天子,二十余世。周为天子,三十余世。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夫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犹生长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及秦而不然。其俗固非贵辞让也,所上者告讦也;固非贵礼义也,所上者刑罚也。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难知也。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耳,岂顾不用哉?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毋讼乎!”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而安危之萌应于外矣。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人主之所积,在其取舍。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或道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秦王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与汤武同,然而汤武广大其德行,六七百岁而弗失;秦王治天下,十余岁则大败。此亡它故矣,汤武之定取舍审,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审矣。夫天下,大器也。今人之置器,置诸安处则安,置诸危处则危。天下之情与器亡以异,在天子之所置之。汤武置天下于仁义礼乐,而德泽洽,禽兽草木广裕,德被蛮貊四夷,累子孙数十世,此天下所共闻也。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德泽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恶之如仇雠,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之所共见也。是非其明效大验邪!人之言曰:“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今或言礼义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取材于《汉书·贾谊传》)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无道之暴也暴:短促 B.所上者告讦也讦:揭发C.道之以德教道:引导 D.祸几及身几:大多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秦为天子,二世而亡天下之情与器亡以异B.是故法之所用易见秦王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C.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D.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今或言礼义之不如法令1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岂顾不用哉难道反而不用(赏善罚恶)吗B.皆以积渐然都凭借积累渐变使社会达到这种状态C.汤武之定取舍审商汤和周武王审查并制定治国的方略D.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人主为什么不引用殷、周、秦的史实来考察上述言论呢1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培育美好的品德要从小做起,应该营造良好的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B.一般人的智力有限,可以明了已经发生的事情,不能预见将会发生的事情。C.君主面对各种不同的言论,必须有正确的辨别之道,那就是要以事实验证。D.君主的治国方略不一定会应验于国之安危,百姓哀乐才是国之安危的根本。15.请归纳文章第三段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礼义的作用。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又或谓吾之爵禄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可以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又或不求取用之道,以为天下实无材。此三蔽者,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治国而国安焉。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异者蔑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甲】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杰知,而用之不得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无不适其任者也。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所以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况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取材于王安石《材论》)1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有三蔽焉蔽:受蒙蔽B.惟其遇事而事治治:处理得好C.求其所异者蔑矣蔑:蔑视D.然后骐骥与驽骀别矣别:区别1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不患材之不众人之有异能于其身B.不患士之不欲为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C.而其将无不趋我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D.尽其道以求而试之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1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荣辱忧戚在我他们的荣辱忧伤令我挂怀B.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这只是看到了锥子放在布袋里的情形C.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都能发挥他们的智慧,去尽力做一些小事D.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这就是我只讲寻求和使用人才方法的原因1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20.下面三则材料中,哪一则最适合作为论据放在文中的【甲】处?请根据文章及所选材料的大意简述你的理由。【材料】(1)弓所以为正者,材也。相材之法视其理,其理不因矫揉而直,此弓人之所当知也。(2)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画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3)南越之修簳①,加强弩之上,而彍之千步之外,此天下之利器,决胜之所宝也。用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②。注释:①簳:小竹,可做箭。②梃:棍棒。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郑大纯墓表①闽县郑君讳际熙,字大纯,为人介节而敦谊,勤学而远志,年三十六,终于举人,而士知其生平者,靡弗思焉。君初为诸生,家甚贫,借得人地才丈许,编茅以居,日奔走营米以奉父母,而妻子食薯蓣,君意顾充然。邻有吴生者,亦介士,死至不能殓。君重其节,独往手殡之。将去,顾见吴生母老惫衣破,即解衣与母。母知君无馀衣,弗忍受也。君置衣室中趋出。君既中乡试,将试京师,行过苏州。或告之曰:“有闽某举人至此,发狂疾,忽詈②大吏。吏系之,祸不测矣。”君瞿然曰:“吾友也!”即谢同行者,步就其系所,为供医药,饭羹至便溺皆君掖③之。适君有所识贵人至苏州,求为之解,某始得释。君即护之南行,至乍浦,乃遇其家人,君与别去。于是君往来苏州月馀,失会试期,不得与。君文章高厉越俗,其乡举为乾隆丙子科。同考④知龙溪县阳湖吴某得君文大喜,以冠所得士。及君见吴君,吴君曰:“吾不必见生,见生文,知生必奇士也。然已矣!生文品太峻,终不可与庸愚争福。”君自是三值会试,一以友故不及赴,再绌于有司。君意不自得,遂不试,往主漳州云阳书院,归谒吴君于龙溪,遂于龙溪卒。君有弟字曰大章,少与君同学,同执家苦,长而同有名。君殁八年,大章登进士为编修。去年,余与大章同纂修《四库全书》。大章日见余,每如欲有言而止。今秋,余疾请假,大章乃凄然曰:“世好文者多矣,莫若吾兄。吾兄鄙夷凡近人,而追慕古人,则忘寝食、弃人事,以求其文之用意。惜乎不见君文,吾兄必爱之也。今吾兄没十四年矣,君又将去,安得君文传之?”余为恻焉。昔吾乡方望溪宗伯与兄百川先生至友爱,百川死而宗伯贵。吾乡前辈皆告余,宗伯与人言,一及百川,未尝不流涕也。今大章何以异是!大纯学行皆卓然,虽生不遇,表其墓宜可以劝后人。余固不惮为辞,而大章之志,则亦益可悲矣。君无子,其诗文曰《浩波集》,大章为镌行之。乾隆三十九年十月,刑部郎中桐城姚鼐撰。(《惜抱轩文集》卷十一)【注释】①墓表:刻载死者生平、表扬其功德的碑文。②詈:骂。③掖:扶持。④同考:明清乡试、会试中协同主考阅卷的官员。2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置衣室中趋出趋:疾走B.即谢同行者谢:辞别C.君自是三值会试值:遇上D.百川死而宗伯贵贵:看重2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靡弗思焉余为恻焉B.日奔走营米以奉父母以求其文之用意C.长而同有名每如欲有言而止D.余固不惮为辞大章为镌行之2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终于举人——终于成为举人B.君意顾充然——郑君却觉得很满足C.再绌于有司——两次被官吏排除在外D.世好文者多矣,莫若吾兄——世上喜好文章的人很多,没有谁比得上我的兄长24.根据全文内容,概括回答姚鼐为郑大纯撰写墓表的原因。25.郑大纯的学行符合《论语》中“君子”的标准,请从下面两则中任选其一,并结合上文相关内容加以分析。①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②子曰:“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诸生相从于此,甚盛。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其慎听,毋忽!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昔人有言,使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为君子?使为恶而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如此而为恶,可也;为恶则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何苦而必为恶、为小人?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于廉耻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于孝友之道,陷于狡诈偷刻之习者乎?诸生殆不至于此。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误蹈,素无师友之讲习规饬也。诸生试内省,万一有近于是者,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然亦不当以此自歉,遂馁于改过从善之心。但能一旦脱然洗涤旧染,虽昔为盗寇,今日不害为君子矣。若曰吾昔已如此,今虽改过而从善,将人不信我,且无赎于前过,反怀羞涩疑沮,而甘心于污浊终焉,则吾亦绝望尔矣。(选自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2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慎听,毋忽忽:快捷、迅速B.必其志之尚未笃也笃:一心一意C.自矜自是是:认为正确D.皆其不知而误蹈蹈:踏进、实行2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诸生相从于此自当从事于学B.聊以答诸生之意人果遂以彼为无能C.立志而贤,则贤矣为善则父母爱之D.使为恶而父母爱之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2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即使靠技术为生的各种工匠,(也)没有不以立志为根本的B.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他们竟然把无能当作资本,而不希求成为人上人C.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但不妨碍他最终成为一个大贤人,是因为他能够改正过失D.而甘心于污浊终焉,则吾亦绝望尔矣就自甘堕落到终老,那我也对你绝望了2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中,王阳明提了四条建议,目的在于教诲学生进德与修业。B.第二段谈立志,主要谈到了三个内容:立志的重要性、立志的方法以及不立志的危害。C.在谈到勤学时,相较于聪明智慧机警敏捷,王阳明更看重学生们的勤奋真诚谦逊退让。D.第四段谈改过,作者教育学生“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反躬自问,有错必改。30.本文第三段谈勤学的问题。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南齐书》,梁萧子显撰。臣等因校正其讹谬,而叙其篇目,曰:将以是非得失、兴坏理乱之故而为法戒,则必得其所托,而后能传于久。此史之所以作也。然而所托不得其人,则或失其意,或乱其实,或析理之不通,或设辞之不善,故虽有殊功韪德非常之迹,将暗而不章,郁而不发,而梼杌嵬琐、奸回凶慝【1】之形,可幸而掩也。古之所谓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知之意,其文必足以发难显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何以知其然也?昔者唐、虞有神明之性,有微妙之德,使由之者不能知,知之者不能名,以为治天下之本。号令之所布,法度之所设,其言至约,其体至备,以为治天下之具。而为二典者,推而明之,所记者岂独其迹也?并与其深微之意而传之。小大精粗,无不尽也;本末先后,无不白也。使诵其说者,如出乎其时;其求旨者,如即乎其人。是可不谓明足以周万事之理,道足以适天下之用,智足以通难知之意,文足以发难显之情乎?则方是之时,岂特任政者皆天下之士哉?盖执简操笔而随者,亦皆圣人之徒也。夫自三代之后为史者,如迁【2】之文,亦不可不谓隽伟拔出之才、非常之士也。然顾以谓明不足以周万事之理,道不足以适天下之用,智不足以通难知之意,文不足以发难显之情,何哉?盖圣贤之高致,迁固有不能纯达其情而见之于后者矣,故不得而与之也。迁之得失如此,况其他邪?子显之于斯文,喜自驰骋,其更改破析、刻雕藻缋【3】之变尤多,而其文益下。岂夫材固不可以强而有邪?数世之史既然,故其事迹暧昧,虽有随世以就功名之君、相与合谋之臣,未有赫然得倾动天下之耳目、播天下之口者也。而一时偷夺倾危、悖礼反义之人,亦幸而不暴著于世,岂非所托不得其人故也?可不惜哉!盖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故为之者,亦必天下之材,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岂可忽哉!岂可忽哉!(取材于曾巩《南齐书目录序》)注释:【1】慝:邪恶,罪恶。【2】迁:司马迁。【3】缋:通“绘”。3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叙其篇目叙:作序B.而为法戒戒:戒除C.周万事之理周:综括D.其言至约约:简略3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此史之所以作也使由之者不能知B.昔者唐、虞有神明之性其求旨者,如即乎其人C.小大精粗,无不尽也故不得而与之也D.然顾以谓明不足以周万事之理数世之史既然3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或乱其实有的窜乱了那些历史事实B.郁而不发思路阻滞不通畅C.其任可得而称也他的能力与良史之名相称了D.以为治天下之具把它作为治理天下的措施3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曾巩校勘萧子显著《南齐书》时所作序文,表达了作者的历史观和文学观。B.曾巩认为“良史”应该满足四个条件:见识广博,思想合用,才智出众,文辞精妙。C.撰写唐虞二典的史官是圣人的门徒,因而他们执笔写作都能言词简洁,紧扣史实。D.司马迁是一位俊逸英伟、出类拔萃、非同寻常的史学家,却无资格进入良史行列。35.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不惜哉”的感慨?请结合全文分条简述。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嗟呼!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取材于欧阳修《朋党论》)3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幸:希望B.或利尽而交疏疏:疏通C.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诮:责备D.兴亡治乱之迹治:安定太平3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①虽其兄弟亲戚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B.①尽解党人而释之②吾尝终日而思矣C.①渐起朋党之论②感吾生之行休D.①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②为国以礼3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后汉献帝的时候,把天下名士都关押起来,把他们视作“党人”B.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这些是清澈的河流,应当与污浊的河流合并起来C.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汉献帝D.为人君者,可以鉴矣为君主的可以作为借鉴了3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不讳言朋党,指出朋党有原则的区别,正面指出朋党的客观存在,这就争取了立论的主动性,使作者立于不败之地,文章也由此具有强大的批判力量。B.文章举例详实,写得不枝不蔓,中心突出,有理有据,剖析透辟,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C.文章末尾,作者请求君主纳谏,用君子之真朋退小人之伪朋,以使国家兴盛起来。D.文章语言骈散互用,长短结合,融叙事、描写、议论为一体,洋溢着理性的光芒和思辨的智慧。40.本文作者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论证观点,请列举其中两种,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十三年春二月,上既诏宗室群臣袭封刺史。左庶子于志宁以为古今事殊,恐非久安之道,上疏争之。侍御史马周亦上疏,以为:“尧、舜之父犹有朱、均之子【1】。倘有孩童嗣职,万一骄愚,兆庶被其殃,而国家受其败。正欲绝之也,则子文之治【2】犹在;正欲留之也,而栾黡之恶【3】已彰。与其毒害于见存之百姓,则宁使割恩于已亡之一臣,明矣。然则向所谓爱之者,乃适所以伤之也。臣谓宜赋以茅土,酬其户邑,必有材行,随器授官,使其人得奉大恩,而子孙终其福禄。”诏停世袭刺史。十六年夏四月壬子,上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犹知起居注,所书可得观乎?”对曰:“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上曰:“诚然。”二十一年夏五月庚辰,上御翠微殿,问侍臣曰:“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帅意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阼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顾谓褚遂良曰:“公尝为史官,如朕言,得其实乎?”对曰:“陛下盛德不可胜载,独以此五者自与,盖谦谦之志耳。”(取材于《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注释:【1】朱、均:分别是尧、舜的儿子,都是不肖之子。【2】子文之治:子文,春秋时辅佐楚成王开疆拓土。这里指先辈功臣的影响。【3】栾黡之恶:这里指世袭子弟的恶行。4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兆庶被其殃被发行吟泽畔(司马迁《屈原列传》)B.盖谦谦之志耳便扶向路,处处志之(陶渊明《桃花源记》)C.备记善恶前人之述备矣(范仲淹《岳阳楼记》)D.朕所以能及此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齐桓晋文之事》)4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未闻自取而观之也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班固《苏武传》)B.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圣人之所以为圣(韩愈《师说》)C.自不谕其故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苏轼《石钟山记》)D.人之行能不能兼备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4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则向所谓爱之者,乃适所以伤之也这样,那么原来对他们的关爱,恰好成了伤害他们的行为B.臣谓宜赋以茅土,酬其户邑臣下认为应该对那些按土地交税的,以扩充他们封地为酬劳C.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我发现别人的优点,好像自己拥有这些优点一样D.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因此那些种族部落都依赖我,就像依赖父母一样4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准备封宗室群臣后代世袭刺史,于志宁认为现在与过去不同了,不应总是世袭,于是上疏竞争刺史之位。B.侍御史马周认为世袭刺史“绝”“留”两难,因此建议给他们另外的好处,以避免国家和百姓的利益受到损害。C.起居注记载皇帝言行,即使是皇帝的错误也要记。黄门侍郎刘洎认为,史官不记,天下人也会记。太宗表示赞同。D.唐太宗认为自己的功绩超过古人,让群臣帮助分析其中的原因,要求实话实说;他对群臣歌功颂德很不以为然。4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必有材行,随器授官,使其人得奉大恩,而子孙终其福禄。46.一般认为最后一段表现了唐太宗的清醒和理智,他的“清醒和理智”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回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1)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1】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孟子曰:“无惑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取材于《孟子·告子上》)(2)孔子称古有博弈,今博独行于世,而弈独绝;博义既弘,弈义不述,其声可闻乎?或曰:北方之人,谓棋为弈。局必方正,象地则也;道必正直,神明德也;棋有白黑,阴阳分也;骈罗列布,效天文也。四象既陈,行之在人,盖王政也。夫博悬于投,不专在行,优者有不遇,劣者有侥幸。至于弈则不然,高下相推,又有等级。或虚设预置,以自护卫,盖象庖羲网罟之制。堤防周起,障塞漏决,有似夏后治水之势。一孔有阙,颓坏不振,有似瓠子汛滥之败。作伏设诈,突国横行,田单之奇。要危相劫,割地取赏,苏张之姿。三分有二,恝而不诛,周文之德。逡巡儒行,保角依旁,却自补续,虽败不亡,缪公之智。上有天地之象,次有帝王之治,中有五霸之权,下有战国之事,览其得失,古今略备。(取材于班固《弈旨》【2】)注释:【1】濯濯:光秃秃,没有草木的样子。【2】《弈旨》:我国现存最早的关于围棋理论的专著。4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梏之反复梏:束缚、压制B.则其违禽兽不远矣违:离C.今夫弈之为数数:技艺D.古今略备备:准备4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以其郊于大国也今博独行于世B.其所以放其良心者劣者有侥幸C.操则存象地则也D.为其智弗若与谓棋为弈4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如有萌焉何哉我对他刚萌芽的善心又能怎么样呢B.夫博悬于投博戏的不确定在于投掷骰子C.盖象庖羲网罟之制就如同伏羲结网捕鱼一样D.要危相劫只要有危险,就相互劫持50.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短文一写曾经草木茂盛的牛山因砍伐放牧而变得光秃,类比善心被耗损。B.短文一引用孔子的话,说明仁心易失,存在不确定性,因而需要“养”。C.短文一中孟子认为自己见王的次数太少,所以对“王之不智”感到自责。D.短文二中孔子认为“博”“弈”不同,“博”有高下等级,故流行于世。51.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52.以上两则短文都写到“弈”,但用意不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阐述。参考答案:1.A2.B3.D4.苏轼与苏辙从小“未尝一日相舍”的兄弟情深;长大及游宦四方后,希望团聚、重享“夜雨听萧瑟”的闲居之乐;宦途多年,兄弟没能相聚的遗憾。5.袁氏兄弟间的情感不亚于苏氏兄弟;袁氏三兄弟的天伦之乐胜过二苏;作者(袁中道)没有仕途之累;两位兄弟不是功名之人;对苏轼兄弟的覆辙有所鉴戒。【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治朝: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句意:都不是安定太平的时代。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有的/或许。句意:念及我们兄弟三人有的出仕、有的隐居/或许可以免于功名。B.连词,表转折,却。句意:却唯独没有一刻能忘记苏辙/可是他竟然违背本性。C.连词,却/连词,才。句意:可是最终他也没能和苏辙相聚/才想学陶渊明。D.介词,比/介词,从。句意:他们的快乐要比我们兄弟三人少/莫非从子瞻的覆辙中有所鉴戒。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把弓折断”错误,“弯弓”应为“弯弓射箭”。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注意根据文中和注释的句子概括。结合“未尝一日相舍”可知,苏轼与苏辙从小兄弟情深;结合“游宦四方”“夜床风雨之感”可知,长大及游宦四方后,希望团聚、重享闲居之乐;结合“不得与子由相聚”可知,宦途多年,兄弟没能相聚的遗憾。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的区位在最后一段。结合“相爱不啻子瞻之于子由”可知,袁氏兄弟间的情感不亚于苏氏兄弟;结合“子瞻无兄,子由无弟,其乐尚减于吾辈”可知,袁氏三兄弟的天伦之乐胜过二苏;结合“或可以免于功名”可知,作者(袁中道)没有仕途之累;结合“两兄道根深,世缘浅,终亦非功名之品”可知,两位兄弟不是功名之人;结合“有鉴于子瞻之覆辙”可知,对苏轼兄弟的覆辙有所鉴戒。参考译文:听雨堂记乙未年(万历二十二年),中郎做吴县县令,念及我们兄弟三人有的出仕、有的隐居,分散在四方(不能相见),就取苏轼思念苏辙之意,为自己的休息闲坐之所题写匾额“听雨”。这一年的十月,我去吴县探望他,见到听雨堂后(不由)感叹道:“我看苏轼为官四十多年,在颠沛流离之时,家室妻子全然不顾念,却唯独没有一刻能忘记苏辙,对儿时两人风雨对床的人生乐趣的感念,没有一天没有的,可是最终他也没能和苏辙相聚。”唉!宋朝自宋仁宗以后,都不是安定太平的时代。苏轼高亢耿直,无所保留地进谏忠言,苏辙洁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他俩都有隐居山林的风骨气度,(本质上)不是迎合世俗谋取功名之人。古代的君子,有一个人了解他,就可以隐居了。何况苏轼、苏辙两人互为知己?两个互为知己的兄弟,一起隐居山林,讲究性命之理,弹琴论道,在瑞草桥、何村中著书,恐怕也不会太寂寞吧;可是他竟然违背本性,在功名仕途上努力,最终被世人嫉妒,几乎处于死地。那黄州之行也就罢了,元祐初年得以回到阳羡,在那时,富贵功名的滋味已经尝过了;世路坎坷的苦楚,也经历过了;自己的为人,足以招致怨恨和忌妒,也大约可见了,可谓历经磨练而富有经验了。或者招苏辙到常州,或者搬家到许昌,或者兄弟二人一起回到故乡,让不能在中年实现的乐趣,在晚年实现,也不是不可能的。为什么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八年之间,荣华富贵得到了多少呢?结果是被贬谪惠州、儋州,飘零寂寞,最终不能与苏辙相见。这是我不理解子瞻的地方。人贵在自我了解。陶潜可以做到出仕却不为外物所役(而辞官),是因为他性情刚毅啊。子瞻被贬到海南以后才想学陶渊明,他不在年轻的时候学,却在老年的时候学,这和贼逃走了以后才想要弯弓射箭是一样的。现在我们兄弟三人,相亲相爱的程度不亚于子瞻和子由。子瞻没有哥哥,子由没有弟弟,他们的快乐要比我们兄弟三人少。然而我福薄,或许可以免于功名。只是我看两个哥哥修道的根基深,俗世的缘分浅,终究不是功名之人。而且中郎心胸宽广而外显激切,心态平和而行迹孤傲,尤其适宜隐居。现在在吴县担任县令,政令清简,全然不见繁忙,但是他的心中常常好像不快乐。莫非从子瞻的覆辙中有所鉴戒,子瞻想在年老的时候学陶渊明,而中郎想要在年轻的时候学陶渊明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兄弟对床听雨的快乐,不用等到老年就可以实现了,请让我回去等待这一天。6.B7.B8.B9.C10.(答案示例)解扬理解的“信”,是“臣能承命为信”,即臣子要想尽办法执行君王的命令,完成任务。楚庄王理解的“信”,是讲诚信,不违背诺言。解扬为了完成任务可以失小信(即骗取对手信任)以成大信,甚至冒死履行人臣使命。楚庄王看重讲“信”之人,他相信了郑襄公的臣服之语,降服郑国后退兵;他最终还是赦免了忠诚于自家主人的解扬。这都表现了楚庄王面对“信”的态度。【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句意:晋国意见不统一。持:持有,怀有。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以:连词,因为;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句意:楚庄王因为郑国与晋国结盟/郑襄公脱去上衣露出胳膊手牵着羊迎接。B.之:都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晋国听说楚国攻打郑国/你已经答应了我,尔后又背叛,你的信用在哪儿呢?C.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句意:楚庄王为这些话让军队退却三十里后驻扎下来/因为郑反对晋却亲近楚国。D.于:介词,在;介词,向。句意:在黄河上把晋军打得大败/宋国向晋国告急。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B.句意:我斗胆说出心里话,一切听从您的命令。“敢”是谦辞,冒昧地;“布腹心”,说出心里话。故选B。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为了让楚王放松警惕”错误,原文为“所以许王,欲以成吾君命也”,解扬假意答应是为了想用来完成晋国国君的命令。故选C。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国君制定命令要讲义,臣子执行命令要讲信。解扬理解的“信”,是“臣能承命为信”,即臣子要想尽办法执行君王的命令,完成任务。庄王曰:“若之许我,已而背之,其信安在?”,你已经答应了我,尔后又背叛,你的信用在哪儿呢?楚庄王理解的“信”,是讲诚信,不违背诺言。“受吾君命以出,有死无陨”“所以许王,欲以成吾君命也”,我接受我国国君的命令出国完成任务,宁死也不能放弃君命。我所以答应您,就是想用来完成我国国君的命令。解扬为了完成任务可以失小信(即骗取对手信任)以成大信,甚至冒死履行人臣使命。楚庄王看重讲“信”之人。庄王曰:“所为伐,伐不服也。今已服,尚何求乎?”卒去。他相信了郑襄公的臣服之语,降服郑国后退兵;“楚王诸弟皆谏王赦之,于是赦解扬使”,他最终还是赦免了忠诚于自家主人的解扬。这都表现了楚庄王面对“信”的态度。参考译文:襄公七年,郑国与晋国在鄢陵结盟。八年,楚庄王因为郑国与晋国结盟,来讨伐郑国,围困郑都三个月,郑国举国降楚。楚王从皇门入了城,郑襄公脱去上衣露出胳膊手牵着羊迎接楚王说:“我不能管好边境的城邑,让您生气地来到这个残破的地方,这是我的罪过。我哪里敢不听从您的命令?你把我迁徙到江南,把郑赐给诸侯,我也唯命是听。如果君王没有忘记周厉王、周宣王、郑桓公、郑武公,哀怜他们,不忍心断绝他们的祭礼,您就赐给我们贫瘠荒凉的土地,使我们能够再改过事奉您,这是我的愿望,却又是我不敢奢望的。我斗胆说出心里话,一切听从您的命令。”楚庄王为这些话让军队退却三十里后驻扎下来。楚国群臣说:“我们千里迢迢从郢都来到这里,上上下下的大夫官兵们也劳累很久了。现在已经打下的国家又放弃,为什么?”庄王说:"我们之所以讨伐,是讨伐不驯服的国君。今天人家已经服服贴贴了,还有什么要求的呢?”楚军终于撤去,晋国听说楚国攻打郑国,派军救援。晋军出发时,晋国意见不统一,所以来迟了,等到了黄河,楚军已经离去。晋国将帅有的想渡河追击,有的想班师回国,但终于渡过黄河。庄王听说后,反转身攻击晋军。郑国反而帮助楚国,在黄河上把晋军打得大败。十年,晋国又来攻打郑国,因为郑反对晋却亲近楚国。襄公十一年,楚庄王讨伐宋国,宋国向晋国告急。晋景公想派军救助宋国,伯宗进谏晋君说:“上天正保佑楚国,不能攻打楚。”晋国于是找到一位壮士,是霍国人解扬,字子虎。晋国让解扬欺骗楚国,让宋国不要投降。解扬路过郑国,郑国和楚国关系亲密,就逮捕解扬献给楚国。楚王赏赐给解扬一份厚礼并与他立约,让他说反话,叫宋国赶快投降,楚王多次要挟解扬,解扬才勉强答应。于是楚王让解扬登上观望敌军的楼车,让他向宋军喊话。但解扬竟违背与楚人的相约,传达了晋君给他的命令,大声喊:“晋国正聚集全国的军队来援救宋国,宋国虽然形势紧迫,但千不要投降楚国,晋军马上就要赶到了!”楚王大怒,要杀死解扬。解扬说:“国君制定命令要讲义,臣子执行命令要讲信。我接受我国国君的命令出国完成任务,宁死也不能放弃君命。”庄王说:“那么,你已经答应了我,尔后又背叛,你的信用在哪儿呢?”解扬说:“我所以答应您,就是想用来完成我国国君的命令。”解扬将要受刑时,回头对楚军说:“做人臣的,不要忘记尽忠而死的人!”楚王的众兄弟们都进谏楚王赦免解扬,于是楚王赦免了他,让他回晋国。晋国授予他上卿。11.A12.C13.C14.D15.①防患于未然,绝恶于未萌。②潜移默化,起教于微眇。③坚持礼义教化,则礼义积而民和亲。【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暴:残暴。句意:秦王朝的君主特别残暴无道。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亡:灭亡/通“无”,没有。句意:秦王朝的天子只传了两代就被推翻了/治理国家的道理与放置器物没有什么不同。B.之:助词,的/助词,取独。句意:所以法律的作用明显/秦始皇想尊奉宗庙安定子孙后代。C.而:都是连词,转折。句意:使天下百姓日益趋向善良,远离罪恶,自己还没有觉察到/所以,君主想要百姓善良温顺的愿望是相同的,只是用来使百姓善良温顺的方法不同。D.或:或许/有的人。只是用来使百姓善良温顺的方法不同/现在,假如有人说,治理国家,礼义的作用不如法令。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C.句意:因为商汤王、周武王决定取舍很慎重。“定取舍”,决定取舍;“审”,慎重。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君主的治国方略不一定会应验于国之安危,百姓哀乐才是国之安危的根本”错误,由原文“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可知,君主的治国方略不同,百姓哀乐就不同,哀乐的感受,便是应验祸福的东西。所以,君主的治国方略应验于国之安危,是国之安危的根本。故选D。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可知,防患于未然,绝恶于未萌。结合“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可知,潜移默化,起教于微眇。结合“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可知,坚持礼义教化,则礼义积而民和亲。参考译文:夏朝的天子传了十几代,然后由殷商继承。殷商的天子传了二十几代,然后由周继承。周朝的天子传了三十几代,然后由秦继承。秦王朝的天子只传了两代就被推翻了。人的秉性相差并不很大,为什么三代的君主以德治世维持了长期的统治,而秦王朝的君主特别残暴无道呢?这个原因是可以理解的。古代英明的君主,在太子诞生时,就举行礼仪,所以,太子从婴儿的时候起,就接受了道德礼义。所以,太子从诞生之时开始,所见到的都是正经的事,所听到的都是正派的语言,所实行的都是正确的原则,左右前后都是正直的人。一直与正直的人相处,他的思想和行为不可能不正直,就好像生长在齐国的人不能不说齐国话一样;经常与不正直的人相处,就会变成为不正直的人,就像生长在楚国的人不能不说楚国话一样。到秦朝却不是这样。秦朝的风俗本来就不崇尚谦让,它崇尚的是奸诈;本来就不崇尚礼义,它崇尚的是刑罚。人的智力,能认识已经发生的事,不能认识将要发生的事。礼的作用在于将某一行为制止在它发生之前,法律则是对已发生的行为进行惩罚。所以法律的作用明显,而礼的作用却难以觉察。用庆赏来奖励善行,用刑罚来惩治罪恶,先王推行这样的政治,坚定不移,实施这样的政令,准确无误。根据这一公正的原则,政治才能像地载天覆一样无偏无私,怎么能说先王不使用庆赏和刑罚呢?然而,人们一再称赞的礼,最可贵之处在于能将罪恶断绝于未形成之前,从细微之处推行教化,使天下百姓日益趋向善良,远离罪恶,自己还没有觉察到。孔子说:“让我断案,我与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一定使讼案不再发生。”为君主出谋划策,不如首先确定选择什么抛弃什么,取舍标准一旦在心中确定,相应的安危后果就会表现出来。天下安定不是一天就能实现的,天下危亡也不是一天促成的,都是日积月累渐渐形成的,因此,不可以不观察它的积累过程。君主所积聚的治国方法,在于他选择什么,抛弃什么。选择礼义方法治国的君主便积聚礼义,选择刑罚治国的君主便积聚刑罚。刑罚积聚到一定的程度,百姓就会埋怨而背叛君主,礼义积聚到一定程度,百姓就会和睦而亲近朝廷。所以,君主想要百姓善良温顺的愿望是相同的,只是用来使百姓善良温顺的方法不同。有的用道德和教化进行引导,有的用法令进行惩罚。用道德和教化进行开导的,随着道德和教化的深入人心,民风就会和乐;用法令进行惩罚的,法令使用到极点,民风就会令人悲哀。哀乐的感受,便是应验祸福的东西。秦始皇想尊奉宗庙安定子孙后代,这与商汤王和周武王是相同的,但是,商汤王、周武王广泛推行德政,他们建立的国家得以保存了六七百年;秦始皇统治天下只有十多年就土崩瓦解了。这里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商汤王、周武王决定取舍很慎重,而秦始皇决定取舍不慎重。国家政权好比一个大器物,现在有人安放器物,把它放在安全的地方便安全,放到危险的地方就危险。治理国家的道理与放置器物没有什么不同,关键就在于天子把它安置在什么地方。商汤王、周武王把天下安置在仁、义、礼、乐之上,因而恩德滋润天下,禽兽蔓延,草木富饶,四方蛮夷都受到恩惠,王位留传子孙数十代,这是人所共知的。秦始皇把国家安置于法令、刑罚之上,德和恩没有一样,因而怨恨充斥天下,百姓憎恶他如同对待仇敌一样,几乎锅及自身,子孙被灭绝,这是天下人有目共睹的。这不是充分证明了取舍不同后果就明显不同吗?有人说:“要判断某人说的话是否正确,一定要观察他所说的事实,那样,说话的人就不敢胡言乱语了。”现在,假如有人说,治理国家,礼义的作用不如法令,教化的成效不如刑罚,君主为什么不拿商朝、周朝、秦朝盛衰兴亡的事实给他看呢?16.A17.A18.A19.等到它拉沉重的车子,择取平坦的道路,不用屡屡鞭策,不让人费力地驾驭。20.(3)【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重点字词理解的能力。A..“是有三蔽焉”的句意:这里有三个偏见。“蔽”是“偏见”的意思。故选A.。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之”,都是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不是忧虑人才不够多/一个人如果身怀不凡的能力。B.“为”,动词,有作为/动词,认为;句意:不是忧虑人才不为国效力/就是认为天下没有人才吧。C.“其”,代词,他们/代词,那些;句意:而他们都将依附到我身边/何况那些才德兼备、智力非凡的人呢?D.“以”,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句意:于是就想尽办法来寻找并且考查他们罢了/古时候的人是用教育的方法来造就人才的。故选A。18.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A.“荣辱忧戚”,光荣耻辱担心悲伤;“在我”,在于我,都是我说了算。句意:光荣耻辱担心悲伤都是我说了算。故选A。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及”,等到;“引”,拉;“夷”,平坦;“策”,鞭策;“不烦御”,不让人费力地驾驭。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甲】处位于文章的第三段,根据原文“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杰知,而用之不得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无不适其任者也”可知,这一段的观点是”要恰当地使用人才,不能“用之不得方,而要适其任”。材料三的意思是南越的竹子适合做箭而不适合做敲扑,强调要发挥事物真正的功用,与本段的观点一致。参考译文:天下所忧虑的事,不是忧虑人才不够多,而是忧虑在上者不希望人才众多;不是忧虑人才不为国效力,而是忧虑在上者不让他们效力。人才的作用,是用来作为国家的支柱,得到了,国家可以安定而繁荣,失去了则使国家灭亡且受外辱。然而统治者不希望能人多,不让官员有所作为,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有三个偏见。其中最突出的偏见,就是认为自己身处高位,可以免除屈辱、断绝危害,一辈子也不会有忧患,人才的得失与否,与国家治乱的命运无关;又或者说我所赋予的官位财务可以吸引国家的能人,他们的光荣耻辱担心悲伤都是我说了算,我可以骄傲地看着国内的能人,而他们都将依附到我身边;又有的人不探求培养和选用人才的方法,而是忧心仲忡地认为天下实在没有人才。这三种偏见,还可以讨论失误的原因的,就是认为天下没有人才那种吧。他们心中并非不想任用天下的人才,只是不知道其中的原因罢了。况且有才能的人,他们的外表凭借什么和其他人不一样呢?在于他们遇到事情能够处理好,治理国家能够使国家安定。所以在上位的人如果不能够认真选拔,正确任用,即使他们胸怀如皋、夔等人一样的智慧,尚且也不能使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啊!何况他们是处于下位的人呢?世上目光短浅的人还说:“一个人如果身怀不凡的能力,就像锥子处于口袋中,它的尖端立刻会钻到外面来,所以不存在有能力却没有表现出来的人。”这只是他看到锥子在口袋中的情形,却原本没有看到马在马厩中的情形。劣马与良马混杂相处,一样地喝水吃草,嘶叫踢咬,使要寻找它们不同地方的人蔑视。等到良马拉着沉重的车子,走平坦的道路,不用多次鞭打,不烦劳人驾驭,一拉缰绳,千里远的路程已经走到了。在这之后良马和劣马才能区别开。古代的君主知道这种情况,所以不认为天下没有无才的人,于是就想尽办法来寻找并且考查他们罢了。考查的方法就在于让他们担任适合自己的工作罢了。所以知道即使得到天下奇异杰出的人才,而不按正确方法使用,也和上述情形相似。古时候的君王明白这个道理,于是仔细估量他们的才能并且谨慎仔细地使用他们,使大小、长短的才能都能符合他们担任的职责。像这样,那么愚昧浅陋的人也能用尽他们所掌握的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何况那些才德兼备、智力非凡的人呢?唉!后世在位的君王没有探究考察这个道理并且在现实中使用,反而说天下确实没有人才,这是没有好好想过罢了。有人问:“古时候的人是用教育的方法来造就人才的,然而你只说了人才的寻求和使用,这是怎么回事呢?”我说:“在天下的法律制度还没设立之前,就一定要先寻求天下的人才来使用,如果能使用天下的人才,那么就能恢复先王的法律制度。能够恢复先王的法律制度,那么天下的小事也会像先王那个时代了,何况是教育造就人才的大事呢?这就是我为什么只讲寻求和使用人才。”第5题参考译文:(1)弓所以为正者,材也。相材之法视其理,其理不因矫揉而直,此弓人之所当知也。(2)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画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3)南越之修幹,加强弩之上,而曠之千步之外,此天下之利器,决胜之所宝也。用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21.D22.B23.A24.大章的诚挚恳求和对兄长的深厚情意让姚鼐感动;大纯学行卓越,为其撰写墓表可勉励后人。25.君子的标准是追求知识与道德情操,而不在意自己的物质上的贫困与吃住的简陋。郑大纯整日奔走事奉父母,自己一家妻子儿女吃食简陋,他仍觉得安乐而满足,有一心治学,安贫乐道的精神。后来他为同乡的病而错过会试,也可见他心中追求道德至关重要。【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D.“贵:看重”错误。句意:百川死后方望溪宗伯成为显贵之人。“贵”,成为显贵之人。故选D。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A.代词,他;句意:没有谁不思念他。兼词,于此;我为此感到悲伤。B.均为连词,表目的;第一句句意:他每天为炊米奔走来奉养父母。第二句句意:来探求那些文章的深意。C.连词,表承接;句意:长大之后和郑君同样有名。连词,表转折,但;句意:总像是有话要说但又止住了。D.动词,写;句意:我不畏惧写文章。介词,替;句意:大章为他刻版发行。故选B。2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A.“终”,终止;句意:功名终止于举人。故选A。2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基本能力。第一,依据文中“大章日见余,每如欲有言而止”“君又将去,安得君文传之?”,可知大章诚挚恳求姚鼐为兄长写一篇文章。第二,依据大章所言“世好文者多矣,莫若吾兄。吾兄鄙夷凡近人,而追慕古人,则忘寝食、弃人事,以求其文之用意。惜乎不见君文,吾兄必爱之也”,以及作者想到方苞兄弟的事情,“宗伯与人言,一及百川,未尝不流涕也。今大章何以异是”,可知大章对兄长的深厚情意让姚鼐感动。第三,通过前文撰写的大纯对父母的态度“日奔走营米以奉父母,而妻子食薯蓣”,对邻居吴生的态度“独往手殡之”,对吴生母亲的态度“顾见吴生母老惫衣破,即解衣与母”,对朋友的态度“步就其系所,为供医药,饭羹至便溺皆君掖之”,以及吴君对大纯的评价“见生文,知生必奇士也”,可知大纯学行卓越;第四,依据“表其墓宜可以劝后人”,可知姚鼐为其撰写墓表,是想以此勉励后人。25.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意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根据文章观点及自己的认识作答;另外,此题要求结合论语中的“君子”的标准分析郑大纯的“句子”学行,答题时先明确论语中相关“君子”的论述,然后分析“郑大纯”的言行。第①句孔子说:“君子用心求道而不费心思去求衣食。君子只担忧学不到道,不担忧贫穷。”第②句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就叫君子了吗?”孔子说:“内心反省而不内疚,那还有什么可忧虑和恐惧的呢?”因为司马牛正直善言而性情急躁,所以在这里,孔子耐心地引导他加强修养,向内省察自己。一切无负于人,自然心中无所愧疚,心胸开阔、坦荡,也就无所忧愁、无所畏惧了。从这两句话中,可见孔子要求君子的标准是追求知识与道德情操,而不在意自己的物质上的贫困与吃住的简陋。依据文中“日奔走营米以奉父母,而妻子食薯蓣,君意顾充然”,可知郑大纯整日奔走事奉父母,自己一家妻子儿女吃食简陋,他仍觉得安乐而满足;文中说,“为人介节而敦谊,勤学而远志”“君意不自得,遂不试,往主漳州云阳书院,归谒吴君于龙溪,遂于龙溪卒”,可知郑大纯有一心治学,安贫乐道的精神;另外,“于是君往来苏州月馀,失会试期,不得与”,他为同乡的病而错过会试,也可见他心中追求道德至关重要。参考译文:闽县郑君,名际熙,字大纯,为人节操卓异,处事厚道重友情,勤奋好学而志向远大,享年三十六岁,功名终止于举人,知道他生平的士人,没有谁不思念他。郑君刚得中秀才的时候,家里非常贫穷,就向别人借来了仅一丈大小的土地,筑成茅草房后居住,他每天为炊米奔走来奉养父母,妻子吃山药,郑君却觉得很满足。邻居吴生,也是耿介正直的人,死后没钱入殓。郑君看重他的操守,独自前去亲手安葬他。将要离开的时候,看见吴生的母亲年老憔悴,衣服破旧,就立即脱下自己的衣服送给吴生的母亲。吴生的母亲知道郑君也没有多余的衣服,不忍心接受,郑君把衣服放在屋中,快步走出去了。郑君考中举人之后,将要去京城参加会试,路过苏州。有人告诉他说:“有从闽地来的举人到此,突发疯癫之病,大骂当地官吏。官吏把他抓了起来,恐有不测之祸。”郑君吃惊地说:“这个人是我的朋友啊!”立即告别同行者,徒步来到关押那个人的地方,为他准备医药,从吃饭到便溺,都是郑君操持帮助。恰好有郑君所认识的显贵之人到苏州,郑君请求帮忙免除这位举人的刑罚,他才被释放。郑君立即护送他南下,到了乍浦,遇到他的家人,郑君才与他告别离开。因为这件事,郑君往来苏州一个多月,错过了会试日期,没能参加考试。郑君的文章高蹈脱俗,他在乾隆二十一年中举。同考龙溪知县阳湖的吴某看到郑君的文章非常高兴,把他列为考中者的第一名。等郑君见到了吴君,吴君说:“我不必见您,看到您的文章,就知道您一定是德才出众的人。然而也只能到此为止了,您的文章格调太高,终究不能和庸俗愚昧之辈争福禄。”郑君从此以后经历三次会试,一次是因为朋友的缘故没来得及赴考,两次被官吏排除在外。郑君心中不愉快,就不再参加考试,去掌管漳州的云阳书院,回来的时候在龙溪拜谒吴君,最终在龙溪去世。郑君有个弟弟字大章,年少时与郑君共同学习,兄弟二人共同承担生活的艰辛,长大之后和郑君同样有名。郑君去世八年之后,大章考中进士做编修。去年,我和大章一同编纂修订《四库全书》。大章每日见到我,总像是有话要说但又止住了。今年秋天,我因病请假,大章凄然地说:“世上喜好文章的人很多,没有谁比得上我的兄长。我的兄长看不上当代人的文章,而在追念仰慕古人文章方面,就会忘记休息和吃饭,放弃交际应酬之事,来探求那些文章的深意。可惜没看见您的文章,否则我的兄长一定会很喜欢的。现在我的兄长去世十四年了,您又将离开,怎能得到您的文章为他作传呢?”我为此感到悲伤。当年我的同乡方苞宗伯和他的兄长百川先生至友至爱,百川去世之后,方望溪宗伯成为显贵之人。我家乡的前辈都告诉我说,方望溪宗伯同别人说话,一谈及百川,总是痛哭流涕。现在大章与他相比有什么不同呢!大纯的学问品行都卓越,虽然生前不得志,为其墓做表应该可以勉励后人。我不畏惧写文章,(但担心不能传达郑君大纯的品格),大章彰显哥哥风度的想法(不能实现),就更可悲了。郑君无子,他的诗文集叫《浩波集》,大章为他刻版发行。乾隆三十九年十月,刑部郎中桐城姚鼐撰写。26.A27.C28.B29.B30.①首先通过立志来引出观点,要勤奋学习。②然后通过将身边人的事例进行正反对比,突出观点。③最后总结观点——君子应勤于治学。【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的能力。A.“忽:快捷、迅速”错误。句意:你们千万要认真听讲不要忽视。“忽”,忽视。故选A。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于”,介词,到;句意:追随我到龙场驿的学子们。第二个“于”,介词,在;句意:自然应当从事于学问。B.第一个“以”,连词,来,用来;句意:姑且用来答谢各位同学的深情厚意。第二个“以”,动词,认为;句意:他人果真就以为他是无能。C.第一个“则”,连词,就;句意:立志做贤人就可成为贤人了。第二个“则”,连词,就;句意:做好事就使父母疼爱他。D.第一个“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却;句意:假使做坏事可是父母疼爱他。第二个“而”,连词,表并列;句意:学习别人的长处,并且能明白自己的短处。故选C。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B.句意:他固然以无能者自居,并且不求超过他人之上。“固”,固然。故选B。2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立志的重要性、立志的方法以及不立志的危害”错误。第二段只提到立志的重要性和不立志的危害,没有谈如何立志。故选B。3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由“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意思是“已经立志做一个君子,自然应当从事于学问”可知,首先通过立志来引出观点,要勤奋学习。由“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意思是“同学当中有不痛恨厌恶他的吗?有不鄙弃轻视他的吗?他固然可以欺骗人,别人果真就被他欺骗,有不暗中讥笑他的吗?假如有人谦虚沉默自我持重,以无才能自居,坚定意志努力实行,勤奋求学,喜好请教;称赞别人的长处,并且责备自己的过失;学习别人的长处,并且能明白自己的短处;忠诚信实和乐平易,外表内心一致的人,即使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很愚鲁迟钝,同学当中,有不称赞羡慕他的吗”,可知,通过将身边人的事例进行正反对比,突出观点。由“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意思是“各位同学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可以知道为君子应勤于治学了”可知,最后总结观点——君子应勤于治学。参考译文:追随我到龙场驿的学子们人很多,我担心没有什么能力帮助你们,用四条要求劝勉诸位,姑且用来答谢各位同学的深情厚意:一是立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