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_第1页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_第2页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_第3页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_第4页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点击猎取“历史学问”↓↓↓

★历史必修1各个单元学问★

★中国近代历史简介★

★中国历史朝代挨次表★

★★中国历史常识大全★★

高一历史必修三学问点总结1

一、中央集权的进展

1.汉朝

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列侯归郡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

3.唐朝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峻减弱中央集权。

4.北宋

军事: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中央派文臣做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由中央掌控

5.元朝

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由宣慰司管理,西藏由宣政院管理。行省长官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在行使时受中央节制。

行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内朝(中朝)

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当尚书令、侍中等,参加军国大事,减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

尚书省(最先拥有实权)、中书省、门下省

3.隋唐——三省六部制

(1)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2)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3)影响: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分散皇权独尊;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制造,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宋朝——分割相权

宋初,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

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元朝后期,宰相权势扩大。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

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朝

科举制——隋文帝时分科选拔,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4、唐宋元各朝

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增加考试科目,武举,殿试等。

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养,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高一历史必修三学问点总结2

一.新中国的外交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953年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4年,中国以五大国之一地位出席了日内瓦会议。

1955年,中国参与了亚非国家万隆会议。

二.外交新局面

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样,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头走向正常化。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遏制共产主义”主见,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冷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除武装攻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称为“冷战”。

“冷战”的主要表现:

(1)“杜鲁门主义”——标志美苏“冷战”的开头。

(2)“马歇尔方案”是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的重要政策。

(3)1949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1955年,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组成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欧洲消失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1949年,在美苏的主宰下,德国被_为东德、西德两个国家。

1950年,朝鲜战斗爆发。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斗。1973年美军从越南撤军。

苏共党领袖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苏联改革走入了误区。

1989年,东欧国家发生剧变。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进展。

高一历史必修三学问点总结3

1、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的奠基时期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进展

形成:孔子与儒家(孔子儒家思想主要内容:仁;德政;礼。(教育)思想重点在有教无类和(学习(方法)))

进展:孟子(性善论;仁政说;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荀子(性恶论;仁政说;水舟之说;唯物思想等)

(2)道家思想的形成与进展

形成:创始人老子,主见:道为万物本原;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为抱负状态;辩证思想。

进展:庄子。思想主见:万物齐一;不执着于物。

(3)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历史意义

背景:经济生产力进展铁器牛耕,经营方式变化,小农经济开头消失。

政治:分封制度遭到破坏,贵族没落,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崛起,士阶层扩大,不同人从不同角度发表主见。

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被打破。

内容:各家主见战国时期的儒家和道家之外,另外还有法家思想需要留意,为后来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供应理论基础。

2、汉朝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

背景:汉初黄老之学不能解决政治稳定经济进展后所面临的社会问题。需要新的理论适应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

经过:A董仲舒进展儒家思想: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有限限制君权学说)和天人合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三纲五常学说;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见与汉武帝的反应

作用: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3、儒学的进展—宋明理学

(1)背景:魏晋南北朝:佛、道传播,儒学消失危机;唐朝:调和之风兴盛,―三教合一‖充满各个领域。;儒学丰富、更新深受佛道影响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索,又要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理或天理为其核心观念。

(2)内容:程朱理学代表:程颢、程颐、朱熹。主见:A、世界观:理。(在世界――本原、在社会――儒家道德伦理,在个人――人性)

B、方法论:格物致知,即讨论事物,穷尽事理。(事理不是科学学问而是人伦道德)

影响: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元、明成为科举考试内容,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陆王心学:强调了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勉立志。代表:陆九渊、王守仁。

陆九渊主见:A、世界观:心是万物渊源(―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B、方法论:创造本心以求理,内心反省

王守仁主见:A、世界观: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佛,即心是佛)

B、方法论:致良知。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知行合一。良知支配行动。

(3)影响:A、是宋明儒学主流,影响深远

B、三纲五常维系专制――消极C、重视主观意志,注意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乐观

高中历史怎么学可以考出高分

1、对于选择题的学习:

在平常的练习中,选择题不要翻书,能写多少就写多少,无论会不会都靠着自己的理解写完成,然后核对答案。正确的就简洁的看一下,错误的把答案和题目连起来多看几遍并且再依据答案调整理解的思路。

考试前,把以前做的选择题拿出来看看,错误的劲量在做一遍,加深理解,避开考试又犯同样的错误。

2、对于问答题的学习:

平常回答问答题时,无论会不会首先凭借着以前的记忆也许的写出一些,然后翻到名目,找到具体的章节,回答完整。但是要找到答案里面的关键字,第一次写答案的时候可以抄完整的,以后凭借着关键字自己组合语句。

考试的时候,根据关键词回答问题,切勿回答乱而杂,阅卷老师喜爱简洁的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