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级语文下册第单元第6课《雪》教案新人教版(篇范例)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雪》教案(新版)新人教版6《雪》【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内容,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2.学习文章运用的手法,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3.体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难点: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教学过程】一、导入1.那一年的冬天,在北京的鲁迅,看到一场大雪。他,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他那支生花妙笔,慷慨淋漓地描绘了两幅迥异的雪景图——雪。2.写作背景《野草》创作时,正是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非常严重时期,现实的环境异常地残酷。在这部散文集中,鲁迅表现了他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和斗争,也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和光明未来的憧憬与追求,热烈赞颂现实中的叛逆,不屈服的勇士。《野草》共收录了鲁迅的散文诗句23篇,是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在北京所作。1924年岁末,北方降雪,鲁迅身处北国,眼前“大风吹雪盈空际”,作者萌发了创作冲动,从眼前的飞雪联想到江南的雪景,思绪在回忆和现实中不断变幻和翻腾。3.文体:散文诗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是诗歌的一个部类。它是用散文的形式表现诗的内容。它不分行,也不押韵,不太讲究节奏,写法很像散文。但篇幅很短,具有强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深刻的寓意和诗的意境,因此又是诗的一种。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师生共同解决学生自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一是江南的雪。(1-3)一是朔方的雪。(4-6)2.仔细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1)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2)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3)作者对江南的雪有没有遗憾?为什么?3.学生齐声朗读第4至6段思考:(1)在描写完江南的雪之后,转入到对“朔方的雪”的描述中。中间用了“但是”一词,起到了什么作用?(2)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如粉如沙决不粘连(孤独)蓬勃奋飞四、细读课文,合作探究1、江南的雪有什么特点?作者写江南的雪,表达了何种思想感情?滋润美艳明艳有趣不能持久。对故乡的深情怀念与热烈赞美略有遗憾。2、作者赋于了朔方的雪以什么样的个性?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独立的个性、斗争的激情、献身的精神,像一个斗士、一个奔放的挑战者。赞美、歌颂斗争精神和不屈意志。3、作者更喜爱哪里的雪?朔方的雪。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是鲁迅童年生活的地方。在作者记忆中,对故乡有许许多多回忆。那记忆是温暖的,是美好的。正如江南的雪,雪中美好的景色,让人回味和留念。故乡永远是鲁迅温暖的家,美好的理想是鲁迅永远的向往和追求。北国,是鲁迅现在生活的地方,现实严酷的环境,作为战士,故乡固然十分美好,让人眷恋,但现在更需要坚定、勇敢、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4、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5.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语句。(1)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主要是指江南的雪蕴育着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2)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对朔方雪的赞美,歌颂了朔方雪面对严寒而又严酷的环境表现出的坚强、不屈不挠的精神。它们“如粉,如沙,决不粘连”,因此它们是“孤独的”,朔方的雪又是雨的另一种形式,是“死掉的雨”,但是雨死掉后生命并没有终结,而是化为“朔方的雪”,完成它生命的升华。而朔方的雪完成升华的过程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这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灵魂。(3)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冰冷的”“坚硬的”强调了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不屈的精神正是朔方的雪所具备的,作者同时用“灿烂的”来修饰雪花,是强调这种精神是最值得赞赏的。五、主题及写作特色1.作者对江南的雪及北方的雪的描绘,引起你怎样的联想?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了。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喜欢,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2.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呢?作者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用来象征某种特殊意义的具体事物。比如:火炬象征光明。江南的雪象征: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北方的雪象征:一种不甘沉沦,昂扬向上,执著抗争精神,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江南的雪是一种温润、宁静的美,但还需要北方的雪在孤独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精神。3.文章写法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诗,作者的思想感情全部倾注于对景物的描绘中。行文虽然也流露出一种孤寂的情绪,但是掩盖不住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写法特点:①景物描写由点及面,由静到动,逐渐展开。②强烈的对比手法,使记忆中的江南雪野生气勃勃的景象衬托出空旷寂寞、荒凉寒冷的现实的北方雪野。六、小结阅读鲁迅先生的《雪》,我们既欣赏到优美的江南雪景和壮美的朔方飞雪,更能体察到他那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所以说,《雪》不仅是一支不同凡响的雪之绝唱,更是一曲响彻云霄的精神的赞歌。美情、美景相得益彰。七、达标检测八、作业1、写作将课堂上完成的小语段扩写成小短文,字数不少于300字。2、阅读课外阅读有关雪的作品,并作相关的读书摘抄。
第二篇:八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课《雪》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精6、雪鲁迅教学目的:1、学习文章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教学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教学难点: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欣赏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导入新课:《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则“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作者以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本文文字精辟,蕴含丰富,需要细细品读2、展示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划分层次,概括内容。(2)体会赐予的作用。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检查预习情况。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导学提纲:1、如何划分两个层次?2、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3、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1、第一层(第一自然段),描写充满生机的江南柔雪。第二层(第二至第三自然段),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情景。2、作者以饱蘸深情的彩笔,绘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江南雪景水彩画。作者从四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一是以暖国的雨和“单调”来反衬雪花的“灿烂”。二是直接写雪的质地、颜色,“滋润美艳”,犹如充满青春的壮健少女的皮肤。三是以雪野中的花草,特别细写了花的不同种类、多样形状和各种颜色,衬托雪的美丽。在数九寒天,作者用花的血红、深黄、自中隐青和草的冷绿,映衬雪的洁白,使柔雪显得更为明艳。四是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这一“飞”一“闹”煞时使整个雪野活跃起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这里,不仅使读者看见烂漫的冬花,而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感受到作者热烈期待春天的心声。3、为了进一步扩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儿童塑雪罗汉的水墨画,通过“呵”、”偷”、“访问”、“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童特有的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真切、传种、热闹、有趣。雪罗了人的生命。然而孩子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罗汉,由于寒夜的袭击,终于褪尽了胭脂,“成为不知道算什么”。2这里,通过雪罗汉被淡忘、消释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与苦闷的心情,喊出了对黑暗现实的抗议。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1、课堂小结:第一部分作者满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回忆江南雪冬的自然美景。虽是回忆,却是展望。虽是冬天,却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在苦寂中,作者回忆儿时的生活。因为儿童是人类的春天,写儿童不怕严冬,朝气蓬勃,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殷切期待与热烈呼唤。行文虽未免流露寂寞的心情,但却闪烁着理想的光芒。2、推荐作业:研讨与练习一、二。第二课时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欣赏歌曲《你那里下雪了吗?》。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导入新课:上一节,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一节来学习第二部分。2、展示学习目标(1)分析第二部分。(2)理解重点句子。(3)写作方法。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阅读课文.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导学提纲:1、这部分可分为哪两个层次?2、第四自然段,作者用什么写法来描绘朔方飞雪的?3、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4、理解重点语句含义:(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3(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5文章写法。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1、第一层(第四自然段),写朔方飞雪的磅礴气势。第二层(第五至六自然段),写朔方飞雪的精神。2、第四自然段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江南和朔方冬景的不同特点,而且使文章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产生了内在联系。第四自然段开头用“但是”这个转折词巧妙地转到对朔方飞雪的描写,并表明朔方的飞雪和滋润美艳的江南柔雪截然不同。“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而且和它们相伴的是失去了生命力的枯草。在这里作者不仅如实地反映了朔方严冬的景象,而且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在恶劣的环境下,朔方飞雪并不安于孤独凄凉的境遇,因此“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里作者以炽烈的感情,豪放的语言,刚劲的笔力,描绘朔方飞雪磅礴的气势,我们从朔方飞雪冲破酷寒的压迫,自由驰骋于太空的壮举,自然联想到当时作者及进步人士所作的种种不屈斗争,作者借朔方飞雪奋飞的情景,抒发他那不畏艰险,渴望战斗的豪情。3、最后两段,作者从雪与雨的关系上,进一步深化朔方飞雪蓬勃奋飞的意境,与篇首相呼应。严寒使雨死掉,“雨的精魂”变成雪,但雪不屈于严寒。“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旋转、升腾。这里包含的诗人的感情,是对寒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歌颂,有荷戟独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鲁迅在孤独的心境中,以磅礴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同凛冽的严冬一样的社会勇猛奋战的激情。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在这两4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文章第二部分作者虽流露孤军奋战的心绪与深受黑暗的重压之感,但主导思想是积极的、战斗的。4、理解重点语句含义: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语句,探究括号里的问题。、(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这里以“暖国的雨”的单调衬托了江南雪花的娇艳明媚,同时对“暖国的雨”提出问题,又为后文写朔方飞雪埋下伏笔,反衬出朔方的雨被凝成雪的不幸。(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作者赞美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它蕴含着“青春的消息它如同那“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不仅说明了江南雪花的特点,也表露了作者对江南柔雪充满怀念与喜爱的感情。(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雨是雪的初始阶段,雪是雨的升华。作者用肯定的语气,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时对它不幸的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作者赞颂朔方的飞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说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泼的精神,这个结尾耐人寻味。5、写法: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诗,作者的思想感情全部倾注于对景物的描绘中。行文虽然也流露出一种孤寂的情绪,但是掩盖不住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写法特点:①景物描写由点及面,由静到动,逐渐展开。②强烈的对比手法,使记忆中的江南雪野生气勃勃的景象衬托出空旷寂寞、荒凉寒冷的现实的北方雪野。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1、课堂小结:《雪》是《野草》中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一篇。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作者更为欣赏“朔方5的雪”,因为“朔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体现了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2、推荐作业:自读《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孙玉石)附板书:雪鲁迅滋润美艳(优美)南的雪江雪北旋转升腾(壮美)的雪江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9课《海燕》教案(新版)新人教版9《海燕》【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体会深刻内涵。2.理解象征、对比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3.感受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品质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过程】一、导入从善于飞翔的鸟谈起。二、明确学习目标1.出示目标。2.学生齐读目标。3.教师解读目标。三、预习检查1.检查学生搜集的作者、作品等情况。(1)作者。高尔基:苏联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高尔基的代表作品:自传性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剧本《小市民》。(2)写作背景高尔基写这首诗是在1901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篇散文诗。《海燕》是一首散文诗诗,是高尔基1903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海燕之歌》。2.检查诵读情况。四、读课文,概括内容,分析海燕的想象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让学生概括出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三个画面。(建议开展课堂朗读比赛。)暴风雨将来之时(1-6段):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暴风雨逼近之时(7-11段):海燕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暴风雨即临之时(8-16段):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2.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海燕形象,并合作探究海燕的象征意义。五、精读课文,深入理解(一)阅读第一部分1.思考:课文还写了其它海鸟,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其它海鸟的句子,并谈谈对它们的印象。2.点明海燕所处环境的一句是:在苍茫的大海上“苍茫”是什么意思?空阔辽远,没有边际3.“像黑色的闪电”是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比喻。表现了海燕的矫健敏捷。“高傲的飞翔”是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拟人。表现海燕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4.这篇散文诗歌颂的是海燕,为什么还要海鸥、海鸭和企鹅?和海燕对比,突出海燕的英勇、乐观。为什么要写大海、狂风和乌云?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烘托海燕的形象。(二)阅读文章第二部分1.“乌云越来越低,越来越暗”有什么象征意义?象征黑暗势力如黑云压城,加紧镇压,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日益激化。2.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这个句子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拟人和比喻。把狂风拟人化,突出了它的猖狂气焰。3.“大块的翡翠”指什么?这是什么修辞手法?指波浪,借喻(本体不出现为借喻)4.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为什么前边用“飞翔”而这里用“飞舞”?“飞舞”突出了海燕的欢快。5.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掠起”有什么表达作用?突出海燕动作之快。(三)阅读文章第三部分1.1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2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3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这三句话,第1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表现反动势力的猖狂凶狠,气焰嚣张;第2句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广大人民的巨大声势和巨大力量;第3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表现反动势力的垂死挣扎。2.“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一句有什么深刻含义?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含义:饱含着革命先驱者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渴望与期待,预报革命风暴即将到来,也号召人民积极投身革命。感情:要求惩治黑暗和腐败的义愤,奋起斗争,赢得解放的豪情,肯定革命必将爆发并胜利的信念。六、归纳象征手法及文章主题1.再次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品析其他事物形象,并合作探究其象征意义。海燕——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大海——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暴风雨——席卷一切的革命浪潮海鸥、海鸭、企鹅——害怕革命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乌云、狂风、雷电——反动势力海燕: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2.主题《海燕》通过对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大海景象的描绘和对海燕战斗英姿的刻画,展现了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言沙皇的黑暗统治必将崩溃,号召人民迎接伟大的革命斗争。七、拓展延伸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阳光照耀,又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面对生活的暴风雨你该怎样做?八、达标检测九、作业搜集并欣赏高尔基的其他文章,并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下册6《雪》教案新人教版《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培养学生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的能力。2.反复读,探究并体会文章写法的精美之处。3.积累课内外有关雪的佳句妙词。能力目标:(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二)培养学生团队精神1.反复读,探究并体会文章写法的精美之处。2.体味作者在对雪的描绘中寄寓作者的精神追求。3.写作———和“雪”话题有关的片断。情感目标:学习和感悟鲁迅先生的审美情趣、顽强的斗志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拼搏进取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1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探究并体会文章写法的精美之处。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学难点:1.反复读,探究并体会文章写法的精美之处。课型:学生展示课第三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从古到今有多少文人赞颂过雪花,有多少称赞雪花的诗句名垂千古,谁能说出关于雪的诗句呢?教师简评入课:“雪”,洁白的自然之物,是纯洁与刚毅的象征,因而,它也成了古今中外名人竞相吟咏的对象。今天我们来欣赏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二.交流展示(一)自主预习篇【了解背景】本文写作时间为1925.1.18,鲁迅写作《野草》时,适值“五四”退潮,正如作者在《〈选集〉自序》〔《南腔北调集》〕中所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朗读学习】(一)听读学生齐读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能让人陶醉。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听读一遍课文,边听边想象画面,同时感受散文诗这种文体独具的特点。说明:教师借助多媒体电脑,让学生感知两种雪的不同。初步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二)展示听读收获在听读中感受到了什么画面(学生自由谈)南方之雪的生机盎然滋润美艳、朔方之雪的如粉如沙、蓬勃奋飞等特点)(三)朗读配乐接下来集中精力,走入散文诗的意境,感悟诗中的情韵,恰当运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这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老师评价两位同学读的非常到位,分别读出了南方之雪的温婉恬静、朔方之雪的雄浑俊伟。说明:教师借助多媒体电脑,演示江南的雪,北国的雪,让学生直观感受江南之雪和北方之雪的不同之处。提问:根据听读和朗读到的画面,给文章分层,并概括层意。明确:1—3:南国之雪4—6:朔方之雪通过以上独学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把握文章的基本能力。师: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鲁迅先生的《雪》,去探寻本诗写作的精妙之处.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合作探究的内容,准备展示你的风采。2分钟准备时间。(二)【合作探究篇】【自由交流,小组合作,组长组员配合作答】探寻本诗写法的精美之处?(由第一、二、三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通过以上群学过程,让学生进行知识互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本环节为本课学生展示的难点和重点,需要占整节课的二分之一时间(约20分钟).三.写作交流篇(学生展示自己的小作)师:通过同学们的精彩讲析,相信同学们对《雪》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学们肯定是感慨万千,已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自己的小写作中。就让我们竖起耳朵,倾听他人的心声吧通过感受交流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写作潜力。四、小结本节课:本节课我们班的37位同学表现都很出色,在老师的心里你们都是100分,因为老师深信你们是最棒的!今天我们共同感受了鲁迅先生《雪》的优美文字,相信学了这篇文章,你会对雪更加热爱。最后我们伴随着音乐家殷秀梅演唱的《我爱你塞北的雪》结束本课!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组歌》教案(新版)新人教版10《组歌》【教学目标】1.领会文章中蕴含的丰富的哲理。2.领悟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3.理解作者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的对人生的思考。【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文章中蕴含的丰富的哲理及海浪和雨的形象。难点:作者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的对人生的思考。【教学过程】一、导入在现实世界中,人会唱歌,鸟也会唱歌,那么其它的动植物或一些物象会唱歌吗?而黎巴嫩诗人、画家纪伯伦却唱出了一曲《浪之歌》《雨之歌》,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欣赏一下作者为它们唱出了怎样一首歌吧!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2.学生搜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他清丽流畅的语言征服了一代代世界读者。3.检查字词的读音和解释。三、听读《浪之歌》,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诗歌是靠形象来传情达意的,读诗,先要感受诗中的形象特点。1.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第一首《浪之歌》,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诗境,听后谈一谈你所感受的浪是怎样的形象。思考:(1)“浪”在文中是怎样的形象?他们分别唱出了怎样的歌?1—4节:海岸的情人,唱出难舍难分的炽热恋歌。5—7节:人世间的守护神,唱出宽广博大的情歌。(2)听读了《浪之歌》,我想,大家的心中一定都充满了对浪的感慨,那么就试着来完成老师的题目吧!《浪之歌》中海浪具有什么样的情怀?诗人与海浪有什么关系?(3)美读技巧:语音――轻重;语速――缓急;语调――抑扬;节奏――顿挫。四、自主学习《雨之歌》1.通过刚才对《浪之歌》的学习和朗读,同学们应该掌握了朗读诗歌的基本方法。现在,请大家自主学习《雨之歌》,按下列步骤,练习朗读。一读:感知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二读:体味情感。注意语流顺畅,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三读:进入情境。注意语气的轻重抑扬,注意体现散文诗的抒情性。2.学生讨论交流阅读心得:形象——奉献者,传情使者。情感——慷慨无私的爱。3.思考:(1)《雨之歌》中作者用了哪些事物来描绘雨?(2)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3)作者通过雨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雨是一个奉献者的形象,滋润万物,传递信息。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写雨水意味着一个循环,暗示尘世人生也是一个循环。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写雨来到了人的世界,而叹息、泪水和微笑只是人的世界运动过程的各种形式。五、研讨探究,深入理解1.你知道在本文中,浪和雨各代表着什么形象吗?谈谈你对它的理解。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雨:奉献者的使者形象。2.你能够说一说两首诗的异同吗?(1)两首诗都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2)诗人借“浪”和“雨”的物象,抒发的是(博大的“爱”)的情怀。(3)全诗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3.这两首散文诗中的“浪”和“雨”各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如:热情洋溢,一往情深,无比忠诚,多情浪漫,温柔善良,缠绵任性,痴情„„的浪。如:让山河欢乐,让花草欢笑,滋润万物,传递爱情,充满爱心,启迪心扉„„的雨。4.作者借浪和雨的形象,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借海浪与海岸热恋的形象,曲折表达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借雨之歌,表达诗人愿为万物付出爱心和愿为万物传递爱的信息的意愿。5.这两首诗的体裁是什么?散文诗,是具有散文抒情特点的诗.它首先必须是诗,其次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它不同于格律诗或自由诗,不仅仅在于消极方面,它更在于积极方面.它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它不同于诗意的散文,它更在于篇幅的短小和诗质的致密,或者不如说,诗意的散文归根到底是散文,而散文诗实际上就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6.语言特点:(1)用第一人称便于抒情。(2)用拟人手法赋予“浪”“雨”人的灵性,想象新奇。(3)成语、文言词的使用,有文采。(4)押韵,朗朗上口。六、拓展延伸1.《组歌》中其他三首:《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并摘抄散文诗中的佳句。2.以《„„之歌》为题目,仿照《浪之歌》《雨之歌》的形式,歌颂一种事物或自然现象。七、达标检测1.学生独立完成。2.以小组为单位,互批互改。3.教师搜集学生的共性问题集体解决。八、作业1.网上或在书中搜集纪伯伦的其它诗歌,读一读,并和大家一起分享。2.预习第11课《安塞腰鼓》。
第一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课题】20七律长征【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重难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教学准备】中国地图;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等。【教学时数】第一课时一、解题。教师简介历史背景。师生交流有关长征资料。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三、范读、教读。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四、读句、释词。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重点理解这些词语:远征、万水千山、等闲、逶迤、、磅礴、尽开颜)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五、作业。1.朗读这首诗。2.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朗读全诗。2、指名背诵并解释全诗。二、品诗、品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品读开头两句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1)指名读。(2)结合长征资料体会诗意。这中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但红军战士对这一切的回答是什么?你从这里感受到什么?(3)指导朗读这两句诗,进一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自由朗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根据提示,在小组里练说。第一步、找出是那一句。第二步、从中看出遇到了什么困难。第三步、是如何对待困难的。)3、学生交流后,汇报。4、你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吗?5、想象诗句所展示的画面,体会“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1)轻声读中间四句诗,想象一下红军过五岭、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观看录象)(2)讨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四个词语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6、红军长征途中征服了万水千山,作者为何只选择五岭、乌蒙、金沙江和大渡河来写?7、齐读最后两句。用“更喜”形容什么?这突出了红军的什么精神?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五、欣赏歌曲《长征》。六、总结、扩展阅读。推荐毛泽东的另一首歌颂长征的词。【作业设计】1、背诵课文,默写课文。2、收集有关长征中的感人故事。3、课本P113第2、3题。【板书设计】万水:金沙江大渡河远征难只等闲革命英雄主义总括革命乐观主义千山:五岭乌蒙岷山【教学后记】【课题】21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目标】1、分角色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绿线内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体会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4、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里”等句子的含义。【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教学准备】彭德怀生平资料、长征故事等。【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揭题。1、出示课题:21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齐读)。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2、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生交流彭德怀生平。过渡: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二、学习课文。1、快速默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课文记叙了红三军团长征过草地时,因为断粮,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事。)2、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随机纠正读音。3、再读课文,本文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4、小组讨论课文可以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5、指名按分好的段落朗读课文并评议。三、指导写生字。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辅导。第二课时一、导入课文。通过学习,能否用一个字代替课题中的“和”,来概括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之间的感情。交流:板书爱二、学生品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一)理解句子,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喜爱。1、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彭德怀非常喜欢他的大黑骡子?板书:爱骡子。边读边找出相关的语句。2、理解句子,体会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喜爱。①彭德怀深情地抚摩着„„一直看着它吃完。生汇报;自由读;谈感受;师小结,有感情地朗读。②彭德怀背过脸去。③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了军帽„„(生汇报、自由读、谈感受,有感情地朗读)④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我吃不下,端开。(生汇报、谈感受,有感情地朗读)3、学生读找出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感受。(1)相机指导学生理解第一句中“悄悄地”一词的涵义。(2)第四句中的省略号,引导学生展开想象。4、学生自由练读这几句话。(二)感悟彭德怀虽深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士们的情怀。1、彭德怀既然那么喜爱他的大黑骡子,为什么还要杀掉?2、读课文,课文有一节已经告诉我们了,找找看?3、齐读第三节。理解“燃眉之急”。近义词(迫在眉睫)。用“燃眉之急”造句。“燃眉之急”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4、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读第一节)是啊,草地上断粮了,战士们的情况已迫在眉睫了,怎么办?6、你从彭德怀杀骡子看出了什么?板书:更爱战士们7、战士们同意彭德怀杀骡子吗?战士们在这个问题上是怎样的态度?师引读课文3——11节。8、找出11——20节描写彭德怀在杀大黑骡子问题上有什么感情变化?找词语。9、你能读懂彭德怀“不耐烦”的背后的原因吗?指导朗读。谁来读出“怒吼”背后的感情?引读13——19节10、“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这时的彭德怀又在想些什么?三、小结。彭德怀这种深沉的爱,多么感人啊!你们能读出这种感受吗?四、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段。五、引读课文最后一节,为什么说:“它融进了„„竹板声里”?(这句话看来是写大黑骡子,实际暗含着彭德怀要和战士们一起徒步走出草地,后面路途将更加艰难。后面两个“融进了”告诉我们大黑骡子为革命立了大功,更是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鼓舞了战士们奋勇前进。)六、总结课文,升华主题。1、读课文最后一节2、你觉得彭德怀将军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说些什么?可以是对彭德怀将军说,也可以对大黑骡子说„„【作业设计】1、分角色朗读课文。2、课本P117第3、4题。3、你知道中国的十大元帅吗,把他们的名字写下来吧。【板书设计】21、彭德怀和它的大黑骡子爱骡子更爱战士热爱革命事业【教学后记】【课题】22大江保卫战【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5自然段。【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从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解放军战士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和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组织学生查阅98年抗洪救灾的背景材料和抗洪救灾中涌现的可歌可泣感人故事。【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一、音乐欣赏,揭示课题。1、音乐欣赏:欣赏《为了谁》。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1998年抗洪救灾的课文。板书课题:大江保卫战。齐读。
五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案(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教学难点1、学习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2、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教学时数1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侯、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灿烂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3、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教学过程: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2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预测:﹙1﹚什么是丝绸之路?﹙2﹚那是一条怎样的路?﹙3﹚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课外与课内结合,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提出问题。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感性的认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最后遐想不同两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面)。三、感悟课文,积累语言。学习第1、2自然段: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3)从“目瞪口呆”、“赞不绝口”等人们的神态表情中能体会到中国的丝绸是多么的绚丽夺目,使人惊讶、赞叹……(使同学们知道我国被外国人称为“丝绸之国”,中国丝绸再外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学习3―7自然段:1、默读课文3―7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哪儿能体会到?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困难重重;(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所付出的艰辛,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中国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学习第8自然段: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发展的纽带。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四师生总结,明确文章主旨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五品读文章,置留作业,激起热爱西部之情。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他们会夸奖你的。
五年级语文下册《丝绸之路》教案(二)教学目标1.认识“矗凹”等七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教学重点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丝绸之路的价值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挂图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2.齐读课题。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二、检查预习情况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5.集体交流(预设: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找到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如果个人学生没有找到,可以再讨论)(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1.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2.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3.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交流。(预设:学生通过文章对两国人民一些动作表情的描写,例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4.引读: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三)结合资料,深入理解1.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2.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3.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由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现了中国的丝绸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这一条道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就是著名的──张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班对应关系课件
- 教育集团财务报告
- 电工电子技术 课件 3.多电源电路的分析
- 感悟类作文课件
- 中心静脉压监测护理要点
- 公路养护机械安全操作
- 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 农业农村知识培训
- 压力性损伤风险管理
- 奖学管理部竞选部长
- 世界给予我的 课件-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
- 2023年4月1日江苏省事业单位统考《综合知识和能力素质》(管理岗客观题)原卷+答案
-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单元复习试卷全册(含答案)
- 上海市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指导意见(修订稿)
- 《十万个为什么》整本书阅读-课件-四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 幼儿园绘本:《闪闪的红星》 红色故事
- 植物生理学_第七版_潘瑞炽_答案
- FZ∕T 60021-2021 织带产品物理机械性能试验方法
- 云南大学研究业绩认定与折算细则
- DG∕T 154-2022 热风炉
- 《河南省企业安全风险辨识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导则(试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