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复习提纲_第1页
大学语文复习提纲_第2页
大学语文复习提纲_第3页
大学语文复习提纲_第4页
大学语文复习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语文练习题

第一篇《大同》

一、选择题

1.《大同》一文选自是

( C )。

A.

《论语》 B.

《孟子》

C.

《礼记》 D.

《尚书》

2.孔子认为“大同”、“小康”二者最本质的区别是(

D )。

A.物质文明建设 B.精神文明建设

C.人事制度 D.所有制形式

3.《礼记》所代表的思想体系属于(

A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4.提出“大同”理想的人是(

B

)。

A.庄子 B.孔子 C.梁启超 D.孙中山

二、填空题

1.《大同》:“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句中“观”指宗庙门外两旁的高建

筑物,读音是

guan_。

2.“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句中“与”读音 ju ,意思是 推荐

蜡”读音 zha ,

意思是

古代天子诸侯举行的年终祭祀。

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中“矜”的意思是同“

guan ”,是 无妻 的人。

“独”的意思是 无子女的老人 。

4.“城郭沟池以为固。”中“固”的意思是

坚固的军事工事 。

三、翻译题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答: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公有的。选拔贤明的人,推举能干的人,讲求诚信,

修习亲睦。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答:反对把财物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但并非据为己有;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

少出力为耻,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3.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答:使天下的老人都有善终,使壮年人都有用武之地,使孩子们都能健康成长。老而无妻、

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以及身有残疾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四、论述题

1.概述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的社会特征。

“大同”社会同与它相对应的“小康”社会相比较,有以下几个特色:一“天

下为公”

,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不像小康社会那样为一姓所私

有;二、

选贤与能”,管理天下的人是天下人公选出来的,且“贤”而且“能”

像小康社会那样“大人世及以为礼”,以至桀、纣那样的暴虐之徒亦可君临天下;三、

1

“爱无差等”,生活在这个“大同世界”的人,都有极高的道德思想,有着“爱无差

等”的“兼爱”精神,不像“小康”社会那样“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四、“没有

私产,各尽其能”

这儿的人们没有私产,各尽其能,都能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不

像小康社会那样“设制度”“立田里”;五、

社会安定,没有战争”

因为大同社会

没有私有财产,于是阴谋诡计就断了门路,抢劫偷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也不会发生,

甚至大门只要从外面合上即可,用不着关闭,不像小康社会那样常常“谋作兵起”

要用仁、义、礼、信等封建道德来巩固封建秩序,甚至“城郭沟池以为固”……

2.大同社会同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何相似之处?

答: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

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

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

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

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

有所终”“幼有所养”了(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也同样

受到社会的照顾)。还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例如:你对“桃源”中社

会的整体印象是什么?从渔人在村中受到热情接待一事你看到了什么?用分组讨论

的形式最好,使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不同的意见都可以讲出来,不搞统一答案。

年代

3.阅读《墨子·尚同》

跟《大同》作比较研究,与同学讨论或撰写一篇诸如《墨

家尚同思想与儒家大同思想的比较》之类的文章。或选读《老子》《庄子》、

韩非子》

等先秦诸子的著作,归纳他们的社会理想。

答:(1)

《墨子》的“同”是“同一”的意思,《礼运》的“同”是“和同”的意

思,二者的内涵不一样。

(2)

由此可见墨家的政治理想是不争、去乱。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大公无私。

(3)

墨家要求民众以贤人、君主为服从的标准,人类又以上天为服从的标准。

《墨子·经上》云:“同,异而俱于之一也。……同,重体,合类。”墨家之“同”消

除了类别和界限。儒家要求人们自觉地遵守道德,其次服从礼义刑法。

五、背诵课文第二段

第二篇《七月》

一、选择题

1.《诗经》不计有目无辞的

6

篇笙诗,诗篇共有( A )。

A.305

篇 B.300

篇 C.350

篇 D.298

2.《诗经》风诗中最长的作品是( B )。

A.《生民》 B.《七月》

C.《氓》 D.《大明》

3.《七月》反映的是( C )的历史。

A.夏民族 B.商民族 C.周民族 D.原始社会

4.“王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莎鸡”是( D )。

2

A.公鸡

B.蝉

C.蝗虫

D.纺织娘

5.一般认为,《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的依据是(

A )。

A.内容

B.地区

C.音乐

D.作者

二、填空题

1.《诗经》收集了西周至 春秋 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2.《诗经》的体制,可分为

风 、 雅 、颂。

3.《诗经》中的“雅”,又分为 大雅 和 小雅 。

4.《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一篇是 《七月》 。

5.《七月》全诗以 月历 为序,深刻而逼真地反映了西周农人的生活状况。

6.《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 赋比兴

,它们和 风雅颂 合称为

诗经“六义”。

三、翻译题

请翻译《七月》的第一章节。

答:七月火星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没有好衣

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

南边地,田官赶来吃酒食。

四、简答题

1.请简要介绍一下《诗经》的组成和主要内容?

答:①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共有

305

篇,收集了自西周至春秋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作品。

诗歌内容包括政治、爱情、农事、民俗等许多方面。

2.对诗中“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一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传统的看法认为“春女

感阳气而思男”,“悲则始有与公子同归之志,欲嫁焉”,近代以来学者提出这句是

指身为奴隶的采桑女内心伤悲,害怕被贵族公子强行娶走。你觉得哪种理解更为合

理?说说你的理由。

答:此题分歧产生于“殆”字解释的不同。

殆”解释为“始”,是传统的训诂,即指

将要发生的事,是自己所愿望;近代以来将“殆”解释为“只怕”

传统的说法以郑《笺》为代表,近代解释以郭沫若为代表。清代姚际恒认为“子”为

女公子,害怕自己作为陪嫁品。

3.你觉得《七月》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劳动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情变化?

答:(1)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悲伤)

(2)为公子裳,为公子裘,食我农夫;(喜悦)

(3)嗟我农夫,上入执宫功;(忧虑)

(4)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满足)

第三篇《萧萧》

1.选择题

(1)沈从文的《萧萧》作于( B )年。

A.1928 B.1929

3

C.1930 D.1931

答案:B

(2)沈从文的小说大多描写( C )的风土人情。

A.

湘东 B.

黔西

C.

湘西 D.

滇东

答案:C

(3)沈从文不曾在下面的哪所大学任教?

C

A.

北京大学 B.

武汉大学

C.

复旦大学 D.

青岛大学

答案:C

2.填空题

(1)沈从文最具代表性的小说是( )。

答案:《边城》

(2)1929

年,沈从文和丁玲、胡也频主办了( )和( )。

答案:《人间》《红黑》

3.简答题

(1)《萧萧》里的“女学生”象征什么?

答案要点:自由、妇权、新生事物。

(2)萧萧对于自由与爱的追求是怎样产生的,结果如何?

答案要点:内心对自由和爱的渴求;外界新事物的影响;结果是爱情失败,走上

传统妇女的老路。

八、研习与思考

1.

比较萧萧和废名《竹林的故事》中的三姑娘,说说这两个少女形象的异同。

答:和三姑娘的清纯不同,萧萧是个无依无靠的孤儿,

风里雨里过日子,像一株长

在园角落里不为人注意的蓖麻,大枝大叶,日增茂盛”

她和沈从文《边城》中的翠翠、

《长河》中夭夭一样,天真、单纯、无知无识,无法把握自己命运,只是被习惯的生活

裹挟着向前。身为“童养媳”的萧萧却被长工花狗把肚子睡大,她幻想着和花狗“到城

里去自由”,花狗却自己一个人溜之大吉。萧萧“预备跟了学生走的那条路上城去自由”,

还没动身就被家人发觉,萧萧想到过死,却舍不得死,这样她的命运得由本族的人决定,

“沉潭”是读过“子曰”的族长们做的事,萧萧的伯父没读过“子曰”,于是决定“发

卖”,可远处却没人来买,而萧萧又生下了儿子,萧萧最后还是做了小丈夫的大妻子。

在这样一个形象的塑造中,隐含着作家对原始冒昧与封建宗法错综交织的湘西世界的思

考。

2.

阅读沈从文的《边城》,结合《萧萧》看看作家写出了一个怎样的“湘西世界”。

答:《边城》的“化外之境”,表现了原始、质朴、和谐的“生命形态”《萧萧》中

“化外之境”已经注入了宗法制社会的内容,而且现代文明也开始渗入。

第四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一、填空题:

4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 北宋 时期著名的历

史学家和文学家。

2.由司马光主持修纂的

《资治通鉴》

,以 编年体 体记载了我国自西周至五代一千

八百年的历史,其鸿篇巨制,大逾前代。

二、字词解释:

1.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

略:侵略

2.先时中山负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入鄗。

系累:俘虏

3.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

中国:中原之地 则效:效法

4.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

孰图:深思熟虑

三、简答题:

1.赵武灵王和公子成分别代表了变革和保守的两面,他们分别阐述了自己主张的哪几项

理由?你觉得公子成听服于赵武灵王的原因又有哪些?

答:公子成的理由:中原是在圣贤之人教化下,以礼乐中心,使远方国家前来游观,让四

方夷族学习效法的地方。不能效法蛮夷之道,不能变古之制,否则人心不服。

赵武灵王的理由:(1)实行“胡服骑射”可以加强军备,抵御外辱;

2)“制国有常,利

民为本”,不必拘泥于旧俗。(3)前有中山国侵鄗的历史教训;(4)叔父应该带头。

公子成听服于武灵王的原因:

1)武灵王使人请之在先,又亲自前往劝说,能礼遇自己;

(2)武灵王以国家大局利益为重,言之有理。

2.简述赵武灵王的人物形象。

答:

①赵武灵王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个比较开明的君主。

②他不因循守旧,能力排众意,锐意改革,推行“胡服骑射”。

③在进行改革时能讲究策略,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耐心说服,以理服人,最终使改革成

功。

第五篇《晋公子重耳之亡》

一、填空题:

1.《左传》是记录春秋历史的 编年体 体史书。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

2.春秋五霸: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

二、字词解释:

1.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就木:老死

2.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

保:依靠

3.有人而校,罪莫大焉。

校:抵抗

4.子盍蚤自贰焉?

贰:不专一,有二心

5.乃馈盘飨寘璧焉?

寘:放置,安置

6.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

5

不谷:君王自谦之称

三、简答题:

1.唐人刘知几《史通》认为《左传》“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

文章第二段描写重耳和妻子季隗的两句对话,寥寥几笔就使形象活灵活现。试分析文中的对

话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答:本题用意在于体会先秦散文语言简略的特点。对话可见重耳内心的迟疑、愧疚,季

隗对重耳的忠贞。重耳对妻子的信任不够坚定,然而自己说话又言不由衷。

2.

在流亡途中重耳是怎样与各国君主交往的?在这一过程中重耳的性格和心理有怎样的

变化?

答:描写有详有略,反映出重耳的性格不断成熟。如乞食野人”的故事,发生在他刚离

狄,开始周游列国之时,遇事粗暴,“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退避三舍”的故事发

生在他流亡生涯结束前夕,遇事冷静,洞察幽明,当楚成王一再问他何以报我”时,他的回

答是“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

弭,右属囊犍,以与君周旋。”态度不卑不亢,表现出重耳对晋楚日后必争的预见和决不牺

牲国家利益的坚定立场。

第六篇《长恨歌》

一、选择题

1.下列称呼不是指称白居易的是(

D

)。

A.香山居士 B.醉吟先生 C.白乐天 D.白微之

2.李、杨爱情悲剧的时代背景是(

B

)。

A.贞观之治 B.安史之乱

C.宦官当权 D.玄武门之变

二、填空题

1.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

2.夕殿萤飞思悄然,( 孤灯挑尽未成眠 )。

3.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肠断声 )。

4.春风桃李花开夜,(

秋雨梧桐叶落时 )。

5.玉容寂寞泪阑干,( 梨花一枝春带雨 )。

6.在天愿为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

7.迟迟钟鼓初长夜,( 耿耿星河欲曙天 )。

8.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

三、简答题

1.《长恨歌》以“长恨”命题,你怎样理解诗篇的结句“此恨绵绵无绝期”?

答:

恨,就是遗憾,遗恨。诗中的最后一节,在铺写了李、杨二人生死隔离,思而不能相

见,爱而不能复聚的情况以后,诗人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样两句情深意

长的诗句,结束了全篇。在诗人看来,一对彼此刻骨思念的情人,遭遇到这样的不幸,是一

个令人哀怜的悲剧,这对于这对情侣来说,以至对于后人来说,都只能为之遗恨千古,悲叹

莫置。

2.《长恨歌》在叙事中插入多处景物描写,移情入景,情景交融,试作具体分析。

答:

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

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

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

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

青”,水的“碧”,也都惹

6

“ “

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

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宫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

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

见一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

层。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

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后,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又联想到人,

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

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

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

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

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

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

黯然神伤。

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

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

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

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

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3.以李杨爱情为内容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有那些名作?

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元代白朴的《梧桐雨》和清代洪升的传奇《长生殿》

第七篇

《湖光水色》

1.选择题

(1)梭罗深受美国著名作家 的影响。(A)

A.爱默生 B.佐拉 C.杰克·伦敦 D.海明威

(2)梭罗的家乡是美国 的首义之城。(B)

A.内战 B.独立战争 C.农奴起义 D.西进运动

(3)《瓦尔登湖》出版于 。(B)

A.1830

年 B.1854

年 C.1860

年 D.1861

2.填空题

(1)梭罗对于当时美国奴隶制度的态度是 。(反对)

(2)瓦尔登湖》最著名的中文译者是我国的著名散文家 。

(徐迟)

3.简答题

瓦尔登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请用书中的词来概括。

答:深邃,清澈。

2、研习与思考

1.请阅读《瓦尔登湖》中的《冬天的湖》,试比较该文与《湖光水色》在叙

述描写艺术上的异同?

( (

答:

1)相同点:对象相同,都是写瓦尔登湖;哲学旨趣相同。

2)不同点:

《冬天的湖》有更鲜明的季节特点,以“议论”说理抒情的表达方式用得更频繁,

强化了散文的哲理性特征。

7

2.梭罗善用摹状、比喻等修辞方式,请从文中选出两到三个运用这些修辞

方式的句子,说明梭罗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答:摹状,是对叙述描写对象的形状、颜色、声音、情态、气味等进行描摹

状写的一种修辞方法,是描写的基本手段。它通常以抓住这几个方面的恒定的静

态特征为目的,意在达到“真知”,梭罗却以此写出对象的瞬间变幻,从静中写

出动来,这是由他的超验哲学旨趣决定的。比喻的修辞方式,也可以从求“变”

这一角度分析。课文中的例句很多,这里从略。

第八篇 《老子》五章

1.填空题

(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出国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他写作《道

德经》五千言,又称《老子》,是道家思想的经典。

(2)

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天命论,属于客观唯

心主义。(3)老子有句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说明对立的东西是相互

转化的,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老子学说的思想精华。

(4)在政治上,老子倡导

“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

2.名句背诵: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2)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5)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3.简答题

(1)老子思想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①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②老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老子》的艺术成就是什么?

老子善于譬喻论证,如将“上善”比作水,将“人之道”与“天之道”对比等《老子》

的语言韵散结合,辞意洗练,行文参差错落,局势连环而多变,文气流畅而富有诗意,

抽象的哲理和思辩的命题通过美的语言表达了出来,是古代哲学思想最精彩的表达形式

之一。

(4)研习与思考

“ ” “

1.

《老子》第四十章云: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二章又云:

道生

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请结合所选第一章、第二十五章阐述老子的宇宙论。

8

. . .

答:(1)“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

(2)“道”不受任何时空限制,具有无上的超越性;

(3)“道”是万物产生的始源;

(4)“道”(“无”) “一” “二” “三” 万物

“有”

2.阅读《老子》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

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

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你认为这一章在思想和表现手法上与所选的哪些章有共同之处?

答:主要思想:包容大度,谦退冲和,先民为民,与民不争。

表现手法:以江海作比喻。

与第八章相似。

3.孔子在《论语》中也多次提到“道”

试论孔子的“道”与老子的“道”之间的异同。

答:孔子的“道”

纳仁入礼的道德思想,属于社会伦理范畴;老子的“道”

是万

物存在的哲学体系的核心。

第九篇《秋水》

一、填空题

1.出自《秋水》的成语有_望洋兴叹_、__贻笑大方__、

_大方之家___。

2.庄子《秋水》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本体论是__相对__主义的。

3.先秦诸子散文中,想象最丰富,最富浪漫色彩的是__《庄子》。

二、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于”表被动的是( B )

A.移其民于河东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D.

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2.下列各句中“乃”可译为“方”、“才”的是

( A )

A.今尔出于崖,观于大海,乃知尔丑 B.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C.左,乃陷大泽

中。D.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3.“计中国之在海内”中的“中国”是指( C )

A.神州 B.中国 C.中原 D.九州

4.庄子在《秋水》中以“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为论据,是为了论证( D )

A.孔孟之道博大精深 B.孔孟之道微不足道 C.人的认识是无限的 D.人的认识

是有限的

三、字词解释题

1.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旋:改变

2.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9

时:以时,按季节

3.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虚:处所,区域

4.曲士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曲士:见识寡陋的人

5.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自多:自满

四、简答题

1.《秋水》篇中庄子认为人的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限制?

答:在本文中,庄子认为,人的认识要受到三方面的限制:一是“拘于虚”

即受到空间

的限制,二是“笃于时”,受到时间的限制,三是“束于教”

即受到后天教育的限制。这种

概括有启发人们放眼宇宙而匡正自我的认识价值。

2.本文是怎样把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的?

答:首先,在整体构思上,庄子虚构了一个河神与海神对话的寓言故事,以对话的方式

展开说理、阐明观点,其中河神代表了庄子思想的对立面,海神则是作者的化身。

其次,在文章展开说理之前,先设置了一段对河水和北海的描写:

秋水时至,百川灌

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河水暴涨的景象与“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的

北海浩瀚的景象构成对比,以诗画般的景象引出河伯与海若情趣盎然的对话,直观地说明了

天外有天、楼外有楼的道理,而且为下文即将展开的由于环境等的不同而造成认识上的差异

做了铺垫。

3.在先秦散文中,《庄子》采用寓言形式最多,最富浪漫色彩。结合本文,谈谈表现。

答:(1)本文虚构了一个河神与海神对话的寓言故事,河神与海神都具人性,通人情,

作者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

(2)善用连类比喻以及夸张、对比的修辞手法。

第十篇《回答》

一、填空题:

1.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有__舒婷__、__顾城__、__海子___、江河、杨炼等。

2.“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出自诗人__北岛____ 的

笔下,诗题名为 《回答》 。

二、选择题:

1.北岛的诗作《回答》首先发表于

( B )

A.《北岛顾城诗选》B.《今天》C.《诗刊》D.《北岛诗歌集》

2.北岛离开祖国的时间是( B )

A.1989

11

B.1987

10

C.1988

3

D.1989

4

三、判断题:

1.顾城被称为“童话诗人”,《一代人》、《远和近》是他的代表诗作。

2.《致橡树》是女诗人舒婷的代表诗作,表现了女性独立、自尊、自强的品质。

四、简答题:

10

1.《回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诗人以强烈的忧患意识、悲壮的历史情怀和深刻的现实批

判精神对于历史与现实进行了有力的揭露与反思,并以一个青年知识分子战士一般勇敢

不屈的挑战者状态,提出了对历史与现实充满愤激的质疑与指控,在此基础上,又以豪

迈激越的感情表示了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2.以《回答》为例,谈谈北岛对于意象的运用。

答:《回答》是一首杰出的政治抒情诗,诗人在表现时,没有像传统的政治抒情诗那样

去直抒胸臆,也没有肤浅地演绎心中的主题概念。在概括现实表现怀疑精神和英雄气慨的时

候,诗人借助的是几组新异奇特的意象:如诗的第一段用通行证展现卑鄙者的畅通无阻;墓

志铭表明高尚者被摧残被葬送;镀金暗示粉饰的虚假,弯曲的倒影暗指无数死者的冤屈。这

些经过变形处理的意象,充分表现了诗人奇异的联想。意象化的表现手法把直说明言变为象

征暗示,赋予这首主旨相当明确的政治抒情诗几分朦胧色彩,从而加大了诗句的张力,扩展

了作品的艺术容量。无论是对十年动乱现实的高度概括,对现存秩序的怀疑否定的彻底,还

是作为挑战反叛英雄的悲壮程度,抑或对这一切的崭新艺术的表现,在同派诗人的同类作品

中,都是无与伦比的。

第十一篇

命若琴弦

1.选择题

(1)下列哪部作品不是史铁生创作的?(

C

A.《务虚笔记》 B.《我的丁一之旅》

C.《活着》 D.《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答案:C

(2)下列哪位作家不是北京人?(

A )

A.王安忆 B.史铁生

C.王小波 D.王朔

答案:A

2.简答题

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体会史铁生对生命的独特看法。

答案:从万物中我们看到生命是脆弱的,但是史铁生同时又告诉我们生

命是顽强的。有时,就是一个目标,一个愿望,可以令一个生命逆风飞扬,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个执着的信念,并为之不懈努力。

生存艰难,需要我们不甘为命运所拨弄、勇于与逆境相抗争的顽强精神。

3、研习与思考

1.

你觉得小说的故事有多大的可信度?这种可信度是否会影响这篇作

品的价值?

答:可以组织学生简单讨论,确定故事是否可信。然后明确:故事的真

实与否并不影响作品的意义,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篇哲理小说,其情节合理合

情,但并不特别追求细节。作品的意义是通过这个符合生活逻辑的故事阐述

人生的一个道理。

2. 小说结尾处,老者为什么要告诉徒弟说他记错了师父的遗言?

答:因为老人要将希望传给少年,所以用一个善意的谎言安慰他,给他

11

以战胜困难、继续生存、看到光明的希望。

3.

结合全文,探讨作品结尾一段的象征意义。

答:整个故事表示的是人与命运博斗的主题,歌颂了不甘于为命运所播

弄、勇于与逆境相抗争的顽强精神。结尾一段,写两人孤独但顽强的背影,

体现的是他们敢于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也是对人类精神的赞颂。

第十二篇《世说新语》六则

一、填空题

1.《小儿辈大破贼》出自《世说新语》的 雅量 门,记录了 谢安 的临危不乱。

2.鲁迅关于魏晋风度的著名文章题目是《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

3.鲁迅对《世说新语》的评价是

记言则玄远冷峻 、 记行则高简瑰奇 。

二、简答题

1.谈谈你所理解的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文人士大夫们所津津乐道的话题和追崇的典范。乃魏晋

之际名士风度之谓也,亦称魏晋风流。魏晋风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

魏晋风度,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并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风流名士们

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姿容的飘逸与内在的智慧、忧伤结合,成为魏

晋风度的美学典型。魏晋风度又和“文学的自觉”的美学潮流相辅相成。以魏晋风度为开端

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影响的相当深远。

2.

简短的词语概括课文中六则故事的意蕴。

轻视外物、向往自由、冷静坦荡、洒脱不羁、即情任性、妙语玄机。

3.“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人?

是指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他们放旷不羁,常

于竹林下,酣歌纵酒。

二、分析题

1.谈谈你对“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与“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这一

对话中所

包含的机趣的理解。

两人互相会面,都以孤高自赏,心照不宣。一问一答,包含了智慧和幽默,又显示了各

自的性格:嵇康的傲慢与钟会的机智跃然纸上。

2.《雪夜访戴》一则故事中表现了王徽之怎样的性情?

即情任诞,洒脱无羁,旷放超逸。

3.为什么王徽之为桓子野吹笛而二人不交一言?

因为他们要欣赏的只是纯粹的音乐美。王徽之要求桓伊为他吹笛,因为他知道他能吹得

好;桓伊也就为他吹,因为他知道他能欣赏他所吹的。既然如此,吹完听完以后,还有什么

别的要交言呢?

12

4.简述《世说新语》的艺术风格。

隽永简约,篇幅简短但善用白描手法或借用警言隽语刻画人物,生动传神。并时常透出

智慧与幽默,令人回味无穷。

第十三篇《春江花月夜》

一、填空题:

1.被闻一多称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孤篇压全唐”的是唐代张若虚的

《春江花夜月》 。

2.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长篇七言歌行,沿用 乐府 旧题。

3. 张若虚 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4.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5.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

6.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

7.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8. 鸿雁长飞光不顾 ,鱼龙潜跃水成文。

9.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

10.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

11.张若虚一生仅留下两首诗,除了《春江花月夜》

另一首是 《代答闺梦还》 。

二、简答题:

1.

《春江花月夜》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如何表达的?

答:明月高悬、天地一片清明澄澈的美景,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

江畔何人

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

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以往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

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

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

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

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表达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

使我们

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2.请简要勾画出《春江花月夜》的诗境。

答:全诗以月为中心,春、江、花、夜作为月的陪衬,主客巧妙地配合,敷以斑澜的色

泽,构成一配如梦如幻般的空明纯美的诗境。全诗由皎洁的月光,铺写到海潮、芳甸、花林、

白云、春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良辰美景又与人生的短暂与愁苦构成对映,

抒发了诗人淡淡的感伤和幽幽探索的心境。

第十四篇《无题》二首

一、选择题:

1.“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诗句的作者是(

B

13

A.李煜 B.李商隐 C.刘禹锡 D.杜牧

2.

李商隐是( D )时期的诗人

A.初唐

B.盛唐 C.中唐 D.晚唐

3.“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出自李商隐的(

C

A.《锦瑟》B.《夜雨寄北》C.《无题》 D.《乐游原》

4.“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

A.比喻

B.夸张

C.排比 D.拟人

二、填空题

1.

无题诗 诗是李商隐的艺术独创。

2.李商隐的《无题》的最明显的特征是“浓厚的感伤”和 情思朦胧 。

3.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

4.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

5.来是空言去绝综,月斜楼上五更钟 。

6.刘郎已恨蓬山远,

更隔蓬山一万重 。

三、简答题:

1.

有学者认为李商隐的《无题》诗可以看作古代诗歌中的“意识流”作品,请以第一首为

例说说诗中情与景的描写呈现出什么特点。

答:诗歌由星辰、夜风到画楼、桂堂,由春酒、蜡灯到走马、兰台,由实有之景物到虚

拟的期盼,诗意随着诗人心绪和想象的转移而转移,不完全按照时空的顺序先后排列。

2.

李商隐的《无题》诗向以诗意朦胧著称,清人冯浩玉便说过:

自来解《无题》诸诗者,

或谓其皆属寓言,或谓其尽赋本事,各有偏见,互持莫决。余细读全集,乃知实有寄托者多,

直作艳情者少,夹杂不分,令人迷乱耳。”(见《玉谿生诗集笺注》)再阅读若干首李商隐以

“无题”为名的诗歌,试阐发其中寄托的主题,然后以“解读李商隐‘无题’诗”为题写一

篇短论。

答:对于“无题”诗的主题,是写男女之情还是寄托自己身世感慨,或者其他种种,我

们认为因为各首非一时一地之作,难以也不必指实,主要应抓住“无题”诗所寄托的“浓厚

的感伤”和“朦胧的意境”所构成的美,体会诗人内心的主观情情愫是怎样通过幽眇的诗境

和清丽的语言表现出来的。

3.

中国古典诗词对于爱情有多种表现方式,试以李商隐的《无题》与白居易的《长恨歌》

作比较,说说两者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

答:抓住《长恨歌》重具体事实,重实景实情的表现,无题》则偏于虚无缥渺,隐约

朦胧即可,是我国传流诗歌的两种抒情方式。

第十五篇《论语》十二章

一、填空题

1.《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 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编纂。

2.子曰:“古之学者为已,

今之学者为人 ”。

3.子绝四:“

毋意 、 毋必 、 毋固 、

毋我

”。

4.不学诗,无以 言 。……不学礼,无以 立 。

5.诗,可以 兴 ,可以 观 ,可以 群 ,可以 怨 。

二、翻译题:

14

1.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文: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武断,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2.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

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学礼乎?’对曰:

未也’。‘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

“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 ‘ ‘

译文:陈亢问孔子的儿子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

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