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学习共同体”下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探索_第1页
新课改“学习共同体”下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探索_第2页
新课改“学习共同体”下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探索_第3页
新课改“学习共同体”下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探索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共同体”下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探索解读《包身工》,致敬新闻人《包身工》课例反思历史的选择总是残酷而又无情的。近几年,《包身工》这篇报告文学在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特别是在当下社会出现了山西冷血无良黑砖窑经营者、辽宁盘锦农民工遭非人虐待、富士康“十二跳”惨剧等种种令人发指的事件之后,“包身工”这个词再一次让世人思考到它的新旧内涵,也使得《包身工》在中学教材中“复活”。《包身工》是一篇优秀的课文,我选择它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的教学案例是很有典型意义的。完成研究任务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一、教师指定选题,忽略学生感受。我首先给学生大概一节课的时间,完成了《包身工》的文本阅读,之后,把课文分成四大板块:主题研究、文本研究、纵横比较研究、致敬新闻人。根据这四大板块,我把事先准备好的一些选题合在一处,建立了选题库。如主题研究:1、《包身工》的主题是什么?2、《包身工》最后三段的意义何在?对揭示全文主题有何作用?3、从包身工的称谓看她们的现状和命运。文本研究:1、《包身工》的结构有何特色?2、作家与时代背景介绍。3、什么是报告文学?它的特点是什么?4、修辞手法的运用及评析。5、文中数字的作用。6、文中引号的作用及句子的含义分析。纵横比较研究:1、包身工现象与打工妹现象的比较。2、包身工、海外华工与偷渡者的比较。3、现代“包身工”现象思考。致敬新闻人:1、优秀新闻人示例搜集。2、个人感受。我并没有尊重学生阅读作品的感受,让学生就课文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而是大包大揽,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课文虽然是老文章,反映的也是上世纪初的事情,和我们的时代有些隔膜,但文章中表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这些情感却是永恒的,从这个角度讲,是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的。“要相信学生”“要充分相信学生”,我想,这是我以后努力的方向。二、学生选题随意性强,师生缺少沟通交流。我让各个小组组内商榷之后,进行自由选题,论题确定后,教师并没有指导学生针对论题,搜集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网上、图书馆里相关资料很多,面对众多的资料,学生不知如何选择?其实,最好的方法是告诉学生:材料是为主题服务的,必须选择与自己所选的题目内容相吻合的。材料不符合主题要求的,即使再好的材料也是废品。我想,在这个过程中,我还是没有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教师虽然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但更应该努力做一个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引领者。三、准备时间略显仓促,汇报同学对材料生疏。《包身工》文本较长,论题内容繁多,住宿生较多。准备时间略显仓促。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时间,我想最好选在周四或周五布置这一任务,星期二展示。这样,周日每个同学都有时间搜集整理,星期一小组的同学也可以相互交换资料,整理、修正自己的观点。而不至于出现“小组活动变成了某个学生的任务”的情况,或者汇报同学根本没有真正地参与进来,却被生硬地拉去前面展示汇报小组成果,结果对内容一片茫然。那么,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展示成果?如何衡量成果的好坏?如何达到效果的最佳?这些也一直是我困惑的问题,更是我不断学习和努力的动力。四、各组各行其是,相互间交流碰撞的火花不多。教师所给选题较多,七个组的同学所选的选题不尽相同,所以我们的研究性学习似乎变成了展示课。只有两个组都选了“修辞手法的运用与评析”,一个组是按照段落的顺序(21段、23段、24段、35段、48段、49段)找到了涉及到修辞的相关语句;一个组是梳理了两种修辞:整体对比和比喻,并列举了文本中的相关语句。我及时让学生评价,卢冠达说,他们一个组精细,一个组完整。我说,后一个组会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效果更好。其他的交流碰撞几乎没有。尽管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的陈述还有些不够成熟,需要老师的适当指点,但在整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董卓然和卢冠达两位同学,汇报的时候制作了精美的课件,让同学们耳目一新,原来我们的小组汇报也可以这样。薛姝心小组更是匠心独具,他们的选题是“致敬新闻人”,所以特意选了《工人日报》作为大背景,上面粘贴了每一位小组成员搜集的示例,并附上了小组成员的感受,文辞优美,富有感染力,堪比颁奖词。上海的一位专家曾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明这个“自主定题”“自主研究”的学习过程:如果把学习比作摘苹果,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苹果是否摘到,更关注的是摘苹果的过程,关注学生是否对怎样摘到苹果有切实的体验。我问同学们:“这节课,你快乐吗?”马健勋说:“我不仅了解了文本的知识,了解了包身工的社会意义,最重要的是我和小组的同学一起合作、交流、探究,这是我最大的快乐和收获。”卜凤轩说:“当看到我写的感受被打到课件上的时候,真开心。”张一涵说:“当选题的时候,我们组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包身工和打工妹现象的比较,我们觉得这个最简单。但随着探究的深入,我发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