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一单元人生轨迹_第1页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一单元人生轨迹_第2页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一单元人生轨迹_第3页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一单元人生轨迹_第4页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一单元人生轨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人生轨迹1.积累文中的重点生字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2.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培养默读的技能。3.培养对语言文字进行品味的能力和习惯。4.用心感悟、体验、理解、比较、思考课文中有特色的语言和感人肺腑的形象,并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5.学习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1.综合运用默读、精读等方法,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加深对生活、人生的理解和感悟。2.培养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1.学会体察并探究文章的思想感情及人文精神,从而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2.接受良好的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提高人文素养,塑造健全的人格。本单元所选编的五篇文章,均是大家、名家之作。它们或是作者追求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生活侧面,揭示人生意义。《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散文,记叙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段。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洋溢着作者的一腔爱国之情。胡适的《我的母亲》,通过具体的事例,回忆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关心以及与家人和睦相处的过程,展示了母亲对自己的爱和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气的性格特征,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我的第一本书》通过诗人牛汉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列夫·托尔斯泰》中用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解释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著名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在《我的童年》中以真情实感与朴实的文字,回忆了自己儿时艰难困苦的时光。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梳理故事情节。2.用心感悟、体验、理解、比较、思考课文中有特色的语言和感人肺腑的形象,并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3.学习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4.学会体察并探究文章的思想感情及人文精神,从而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5.接受良好的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提高人文素养,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习本单元,要注意融入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对人生和生命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些课文涉及深广的人文、社会背景,教学时应有所拓展,甚至有必要联系时代背景和有关作品,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本单元均是写人叙事性作品,适于朗读,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悉心揣摩玩味作品的叙事风格、描写手法和其中的思想感情。《藤野先生》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深刻,且与特定的时代背景关系密切,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本文时的鲁迅及其时代处境,或者与历史老师联系,结合历史教学,介绍20世纪初中国落后挨打的社会状况。在这篇文章的两个重点中,和藤野先生的交往是叙事线索,学生比较好把握,所以教师应把攻克“感受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这一重点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我的母亲》之前最好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胡适的传记,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本文写的是“我的母亲”,这是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话题。尽管时代不同,“母亲”的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是每个时代都相通的。所以,教学本文,要适当联系学生生活,让学生获得体验。教学《我的第一本书》时,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虽然本课所写的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生活比较遥远,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课文所展示的生活境况,去想象那个时代人们的学习生活,进而品味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列夫·托尔斯泰》一文尽管是肖像描写,但内涵丰富,有些地方需要提供一些背景材料,课前要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托尔斯泰的生平传记和作品,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精神追求要有所了解。《我的童年》这篇回忆性散文既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大段落的抒情,却能打动人心,真诚与朴实是这篇文章动人的地方。所以教学此文时,应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朴实无华的语言,透过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在学习文本时,要学习文章遣词造句的写作手法。第1课藤野先生2课时第2课我的母亲2课时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1课时第4课列夫·托尔斯泰2课时第5课我的童年1课时写作1课时第1课藤野先生1.易错字绯红(fēi)不逊(xùn)诘责(jié)油光可鉴(jiàn)抑扬顿挫(cuò)深恶痛疾(wù)芦荟(huì)匿名(nì)2.多音字咽恶扒3.形近字4.近义词辨析词语词义不同点巧辨诘责质问并责备。用盘问(或追问、反问)的口气来责备对方。追问的责备用“诘责”;严厉的训斥用“斥责”。斥责用严厉的言语指斥别人的错误或罪行。偏重于严词指责。5.词语释义烂熳:也作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油光可鉴:这里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鉴,照。客死:死在异国他乡。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这里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这里指考试不及格。不逊:无礼。逊,谦逊。诘责:质问并责备。凄然: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疾,痛恨。杳无消息:形容一点消息也没有。杳,远。鲁迅(1881—1936),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出生于封建家庭,原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精神的发扬人。鲁迅是20世纪中国的主要作家之一,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文题解说】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留学期间遇到的一位医学老师。以“藤野先生”为题,是对课文内容最鲜明、最精练的概括,简洁直观。【创作背景】本文写于鲁迅与藤野先生分别20年后的1926年,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的时期,也是鲁迅世界观发生伟大飞跃的前夜。这年秋天,在反动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鲁迅离开北京,来到厦门。他在一封信中曾说:“我来厦门,虽是为了暂避军阀官僚‘正人君子’们的迫害,然而小半也在休息几时,使有些准备。”所谓“休息”和“准备”,乃是回顾自己走过的革命路程,清理和解剖自己的思想,总结斗争经验,以迎接新的更大的战斗。《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写成的。本文通过对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同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片段的回忆,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而深沉的怀念,以及要同反动派战斗到底的决心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本文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散文,记叙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段。其中有东京“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由东京到仙台的旅途回忆,有在仙台的食住情况,也有受到日本具有狭隘民族观念的学生的排斥,还有一次看“电影”受到的刺激,而重点却是叙写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藤野先生本名藤野严九郎,是作者的老师。本文内容丰实,笔意纵横,形散神凝,错落有致,发人深省,一条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线索贯串了全文,使每一个看来似乎是平淡无奇的生活片段都闪耀着夺目的光华,从而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如果讲课时不分巨细、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所以本课重点应设计为: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难点为:品味文章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在这篇文章的两个重点中,和藤野先生的交往是叙事线索,学生比较好把握,所以教师应把攻克“感受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这一重点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本课为2课时。1.识记重点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理清文章的线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3.品读重点词句,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4.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了解鲁迅先生中青年时代的心路历程。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2.默读法、品读鉴赏法、比较法。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重点】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理清文章的线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2.品读重点词句,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3.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难点】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了解鲁迅先生中青年时代的心路历程。第课时1.识记重点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理清文章的线索。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重点】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理清文章的线索。【难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新课导入⇒预习诊断⇒初读感知⇒整体感知⇒探究人物导入一:回顾型[设计意图]由学生回忆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一件事,再引出课题,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让学生说说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并阐述理由。(有老师、父母、朋友,还有偶尔相识的陌生人。)再让学生说说在成长中,哪件事最让自己难忘。由学生的回答导入文章。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讲述了他与藤野先生的交往。鲁迅先生怀念藤野先生的原因与我们刚才所讲的原因是不是一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课文。导入二:设疑型[设计意图]由一位学生认识的老师,引出未知的老师,增加一层神秘感,增加学生的阅读和探寻课文的兴趣。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回忆了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导入三:点题型[设计意图]直接点明课文题目,点明学习的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数,为学好本文做好铺垫。同学们,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藤野先生》,本课的学习目标是【请大家看投影。】通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线索,把握文章主题(中心)。这个目标的实现,主要靠大家自学,比一比谁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最集中,效果最好。一、预习诊断,熟悉背景[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字词和文学常识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的预习效果,为更好地开展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一)对课前字词的预习采用投影形式展示,生独立完成,组内互阅,巩固矫正。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绯红()不逊()诘责()芦荟()匿名()深恶痛疾()油光可鉴()抑扬顿挫()〔答案〕fēixùnjiéhuìnìwùjiàncuò2.解释下列词语。(1)油光可鉴:(2)掌故:(3)落第:(4)诘责:(5)凄然:(6)抑扬顿挫:(7)深恶痛疾:(8)杳无消息:〔答案〕(1)这里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2)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这里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3)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这里指考试不及格。(4)质问并责备。(5)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6)(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7)厌恶、痛恨到极点。(8)形容一点消息也没有。(二)再次熟悉作者,了解背景。【生按照课前搜集的关于作者的基本信息,在组内交流,师适当点拨,然后补充完善。】1.作者信息。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在初中学过哪些鲁迅的作品?〔明确〕①《风筝》;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③《社戏》;④《阿长与<山海经>》。2.人物简介。藤野先生简介:全名藤野严九郎,1874年生于日本福井县一个世代为医的家庭。藤野从小学过汉文,1896年从爱知医学校毕业留校做解剖学教师的助手,后到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学习解剖学一年,1901年到仙台医专任解剖学讲师,1904年升为教授。两个月后鲁迅来此留学,藤野先生担任解剖学兼副班主任,曾给鲁迅以特别关心和照顾。1915年仙台医专升格为东北帝国大学医科大学,藤野因学历不够,被解除职务。1919年回故乡开诊所,1945年在福井逝世。3.关于《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鲁迅最敬重的老师;散文《藤野先生》是鲁迅最看重的作品。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到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他选哪些文章才好。鲁迅回答:“请您全权处理好了。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您译出加入。”他的目的是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下落,同时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4.鲁迅求学经历。时间求学经历少年时在绍兴三味书屋读私塾18岁在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半年后在南京矿路学堂学开矿毕业后在日本东京预备学堂学日语毕业后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回东京提倡新文艺二、初读感知[设计意图]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知,构建起对文本的结构框架和整体认知。快速浏览课文,从题材、体裁、人物、内容、结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特色、构思技巧等多方面搜索信息,说说这是一篇怎样的文章。比一比,看谁搜集得又快又多。1.预设学生表述的内容:(1)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2)这是一篇记叙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和经历的文章。(3)这是一篇以藤野先生为主人公的文章。(4)这是一篇以记人为主的文章。(5)这是一篇通过几件事来刻画人物的文章。(6)这是一篇选择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思想品质的文章。(7)这是一篇跨越二十年转换三地(东京—仙台—北京)时间空间跨度较大的文章。(8)这是一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的文章。(9)这是一篇体现了作者思想变化的文章。(10)这是一篇感情非常强烈的文章。(11)这是一篇表达对藤野先生真挚的感激与怀念的文章。(12)这是一篇充满了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的文章。(13)这是一篇有生动的细节描写的文章。(14)这是一篇设置了两组对比(藤野先生/日本学生、“我”/清国留学生)的文章。(15)这是一篇通过正面记叙、反面衬托,深情赞颂藤野先生正直高尚的思想品质的文章。(16)这是一篇直接描写藤野先生与间接表现藤野先生相结合的文章。(17)这是一篇语言朴素含蓄、精练深刻、富有表现力的文章。(18)这是一篇内容丰富深刻、脉络层次分明的文章。2.教师小结:这是一篇的文章。

(1)回忆一段留学经历的文章。(回忆性)(2)通过几件事来记人的文章。(丰富性)(3)通过典型事例从多个角度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文章。(典型性)(4)既有感激怀念,又蕴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感的文章。(抒情性)(5)体现作者思想变化的文章。(深刻性)(6)运用对比衬托、直接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文章。(艺术性)三、整体感知,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帮助学生梳理结构框架和对文章事件的初步认识,帮助学生梳理出文章的两条线索。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思路,把握叙述线索。思考下列问题: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转换了三个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明确〕“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我离开仙台之后”。2.划分层次。〔明确〕(1)在东京——前三段;(2)在仙台——中间部分;(3)在北京——后三段。3.这三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具体内容?〔明确〕(1)在东京,表达对的厌恶。(清国留学生)

(2)在仙台,回忆与的交往。(藤野先生)

(3)在北京,表达对藤野先生的和。(感激怀念)

4.速读课文,练习一下概括能力,说出作者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几件事。〔明确〕(1)添改讲义;(2)纠正解剖图;(3)关心解剖实习;(4)想了解中国女人裹脚。5.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明确〕“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6.指导赏读第一部分。(1)这里作者用了一个词“标致”,“标致”的本义是什么?鲁迅真的认为这样很“标致”吗?〔明确〕本义是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通过这里的讨论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反语”。(2)第一段和第二段写清国留学生在干什么?〔明确〕赏樱花、学跳舞。(3)鲁迅先生对这些所谓留学生的举动持一种怎样的态度,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感?〔明确〕从鲁迅和那些“清国留学生”的不同表现中我们能感受到鲁迅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正是本文叙事的一条暗线。【点明本文的明线与暗线。】四、初步探究人物[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探究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然后分析描写所透露出的人物性格的信息,进而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用“从的描述中,我感受到藤野先生的”的句式,表述自己的发现。

【组内展开交流,班内展示。】〔明确〕1.外貌描写(白描)。“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讲课是“缓慢而很有顿挫”,衣着“模胡”,“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透出先生的生活俭朴、不拘小节、治学严谨。2.通过四件具体的事件,突出精神性格。(1)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自始至终认真负责的精神。(2)为“我”改正解剖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3)关心“我”的解剖实习。——热情诚恳,关心入微。(4)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这篇课文,通过对人物外貌的白描,以及对四件事情的具体叙述,写出了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经历,既可信,又耐人寻味。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热情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1.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2.课外搜集有关藤野先生的资料,准备与同学们交流。藤野先生第课时1.品读重点词句,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2.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了解鲁迅先生中青年时代的心路历程。3.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4.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重点】1.品读重点词句,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难点】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诊断导入⇒把握情感⇒探究主旨⇒探寻心路⇒质疑解难诊断导入[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回忆上堂课的内容,为更好地完成本堂课的目标奠定基础。思考下列问题,帮助回忆课文内容。1.作者抓住藤野先生的什么特征来进行描写?2.作者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品质?上堂课,我们理清了故事情节,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究竟在这些人物的描写中透露着怎样的思想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进行探究。一、品读关键语句,把握作者情感[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在教师的导引下,理解重点语段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联想分析和语段赏析的能力。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思考:(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2)“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明确〕(1)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远大抱负与灰色的环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诸多复杂心绪包容在这感慨良多的一句话里面,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2)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而改动后则语意直露,缺乏了讽刺意味。2.学生集体诵读第五自然段,思考:(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缘由是“物以希为贵”,那么句中的“大概”可以用“因为”替代吗?(2)“居然睡安稳了”一句中的“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明确〕(1)“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语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点自谦、自喜,还有点隐含的感激之情。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因为”则表达不出这层意味。(2)“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地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3.学生自读课文第二十四至三十一自然段,合作探究:(1)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2)“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一句中的“何尝”是什么意思?(4)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明确〕(1)这是在考试风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极大伤害后写下的一句极为愤慨的话。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歧视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的:在他们看来,贫弱中国的国民是低能儿,分数六十分以上,是老师漏题,而不是个人能力所能达到的。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做出的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的极大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到侮辱,更是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所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祈盼祖国强盛的愿望。(2)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依着一个要被枪毙的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毙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特意写明“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有把自己看作局外人、旁观者。(3)“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采”原指日本学生看到枪毙中国人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4)匿名信事件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这两件事各有侧重,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4.学生自读课文第三十八自然段,对这一结尾进行分析。〔明确〕语段中“良心发现”一词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等。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文章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5.学生齐读课文第一、五、二十四~三十一、三十六~三十八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诵读要求:第一自然段要读出辛辣嘲讽意味,第五自然段以轻松亲切语调来表现友好之情,第二十四~三十一自然段则充满愤激,第三十六~三十八自然段应满溢感激。二、合作交流,探究文章主旨[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文本主旨的准确认识,也是告诉学生一个道理:所有的文章主旨都有着多种理解,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于课文主旨的理解,论争颇为热烈,对于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结合文意,谈出自己的看法。【投影】(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学生各抒己见,激烈讨论。教师提供参考意见如下:较倾向于第(1)种:“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为这篇回忆散文的主旨和本意。理由:第一,散文叙述的焦点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和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恰如结尾处点明的“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而从作品的实际效果看,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从全文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串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也正因作品饱含的爱国主义感情,从而使藤野先生的形象更为感人,可以说,爱国感情是文章的“底色”和背景。第三,鲁迅一直怀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全集》,译者增田涉写信征求选文意见,鲁迅回信说:“请您全权处理好了。在我看来,非放进不可的东西是没有了。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您译出加入。”1936年鲁迅又向来到上海的增田涉打听藤野的近况,可见其怀念之情。所以说,歌颂藤野先生是文章的主旨。三、探寻作者的心路历程[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指导学生研读文中的两个事件,也就是两个细节的描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联想问题的能力。1.鲁迅为什么要到仙台去学医呢?课前已经让大家读了鲁迅的《<呐喊>自序》,谁能来解释一下?(请同学们给补充资料)〔明确〕从鲁迅小时候他父亲的病说起……说到鲁迅讲的关于中医的过分的话:中医是有意或无意的骗子……说到他学医的两个目的: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从这里我们能再次感受到鲁迅忧国忧民的情怀。2.作者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主要是因为两个事件,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是哪两个事件,并准确复述。〔明确〕第一个可以叫“匿名信事件”,也可以叫它“漏题事件”。……“终于这流言消灭了”,这说明他们对弱国国民的无端歧视。【在这里可指读“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也无怪他们疑惑”句,使学生认识这种逻辑的荒谬,体会作者当时极度愤慨的感情。】第二个事件——看“电影”事件。鲁迅为什么觉得“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再次体会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3.为什么“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教师幻灯展示下面这段话并指读:“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明确〕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师小结:这两件事,深深刺激了鲁迅,令他深切地体会到弱国子民的屈辱遭遇,使他深刻认识到国人的麻木,进而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四、质疑解难[设计意图]此环节为深入探究的环节,适合程度较好,对文本理解较为深刻的学生,也是帮助学生构建起课内与课外链接的纽带,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认识鲁迅。从文中找出有疑问的话或有深意的语句,提出来发表评论或供大家讨论,找寻合适的答案,教师适当点拨。问题预设:1.对“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一句的理解及“正人君子”这一反语的运用。2.如何理解在仙台医专所受到的“优待”?写这件事和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3.作者为什么对“日暮里”和“水户”印象深刻?4.如何理解“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这句话?文章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追述了作者自己当年为国为民而“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表达了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文洋溢着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确实让我们深深反思: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我们应该怎么做?为藤野先生写一段颁奖词。示例:黑瘦的外表下掩藏着一颗赤诚的心,顿挫的语调讲述着难忘的故事。红笔圈点成生命的彩带,讲义凝聚成历史的见证。他,以认真、严谨为舟,在医学领域遨游;他,以热情、正直为伞,给异国他乡的学子撑起了一片晴空。他用自身的言行为“教师”做了极好的诠释。藤野,一个朴实的名字;藤野,一个响亮的名字!当它刻在一个中国留学生的心中时,也就刻在了无数中国孩子的心中!链接一:一段依依往事,两个性情中人——《藤野先生》阅读指津好的文学作品,犹如茫茫沧海,博大而深邃,阅读时若像蜻蜓点水处处留痕,反而很难把握精髓。所以,“弱水三千,‘先’取一瓢饮”,只有先找到合适的突破口,才能把握全篇要旨。初读《藤野先生》,往往被其“冗杂”的情节,“隐晦”的表述,“深奥”的主题搞得晕头转向,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其实出自《朝花夕拾》的《藤野先生》首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主要回忆了留学日本期间的一段生活,而藤野先生是此间一个给“我”重要影响的人物,故以之为题。因而,阅读此文时只要抓住“我”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的原因,其他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鲁迅先生是抱着一腔“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热血东渡日本的,正如他在《<呐喊>自序》里说的:“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但是初到东京,眼中尽观清国留学生赏樱花的丑陋之态,耳中尽闻中国留学生会馆里学跳舞的靡靡之音,大失所望之际,他只能“到别的地方去看看”,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了。在仙台,鲁迅遇到了恩师藤野先生,受到了先生无微不至的关心和额外的“优待”,本以为可以顺利地完成学业,成就抱负,这时却发生了两个“意外”: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电影事件”,这两件事极大地伤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终于使他决定弃医从文了。以上是文中“我”的思想历程,也基本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一篇以“藤野先生”为题的散文里,要写到一些与藤野无关的情节——这便是由“我”的爱国热情所决定的——如果不是为了救国,“我”不会离开东京,继而结识藤野先生;如果不是为了救国,“我”不会离开恩师、放弃未竟的学业,弃医从文。作为一个弱国的国民,而又满怀一腔爱国之心,当时的鲁迅在情感上是敏感而细腻的,这一点除了上述事件之外,从一些细节亦可见一斑。去往东京的路上,“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前者含有“日暮穷途”之意,使他想到风雨飘摇中的祖国;后者则因为它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客死之地,心存反清革命思想的鲁迅自然对它印象颇深了。再如,初到仙台受到的种种“优待”固然令“我”倍感安慰,而白菜、芦荟之喻又隐含了几多凄楚之感,个中滋味,想必那些沉溺于腐朽糜烂的享受之中的清国留学生们是难以体会的;被藤野先生问及中国女人裹脚之事时,“我很为难”——固然,鲁迅先生对包括裹脚在内的中国文化中的许多痼疾是深恶痛疾的,而当时作为一名青年学子,对自家的“丑事”羞于启齿,岂不正是爱国而又敏感的真实写照?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理解课文中几处难懂的内容,还可顺势分析作者为什么要以藤野先生作为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写作主体。藤野严九郎其人并非医学大师、教育大家;从文中所写的“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来看,主动关心“我”的学习,为“我”改讲义,改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帮“我”消灭流言等等,似乎只是一些小事,顶多表现了藤野先生的认真负责、治学严谨、正直热诚而已,何以值得被鲁迅先生称为“伟大的”,并在二十年后特意撰文怀念呢?这里面恐怕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当时的鲁迅先生,怀揣救国梦想,只身远渡重洋来到异国他乡,在日本军国主义肆虐的氛围中,遇到了藤野先生这位至情至性,毫无民族偏见,对他真诚相待、热心相助的老师,自然是感激在心、历久而不忘了;其次,鲁迅写作此文时,正值身遭北洋军阀迫害,被迫离开北京远赴厦门任教之际,身陷四周无边的黑暗之中,追忆往昔,念及来自异国他乡的这段师生之情,便觉得弥足珍贵,情聚于中,便不得不发了。链接二:《藤野先生》析疑(节选)一、本文开头两段为什么要描写东京中国留学生的生活?作者在本文开头两段中,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中国留学生浑浑噩噩、糜烂庸俗的生活。他们白天迷恋樱花,并把象征种族压迫的辫子弄成各种花样,不以为丑,反以为美;晚上则学跳舞,震得地板咚咚地响,造成“满房烟尘斗乱”。通过这些描写,清楚地表现这批“清国留学生”到日本留学的目的。他们是属于“速成班”,根本不想学什么本领,纯粹为了镀金,回国后可以求得一官半职。这种人的生活态度与鲁迅正好相反。鲁迅到日本留学,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他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表示要把自己的生命和热血献给祖国的解放事业。而在本文中,也正是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热忱,文中刻画藤野先生关心中国命运的可贵精神,感谢他对自己的教诲与激励,这也是和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一致的。所以本文开头描写东京中国留学生这种腐朽糜烂的生活,正是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这两段话,表面上看来好像是属于游离成分,实际上是紧扣主题思想的,这也正好体现了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二、如何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段话?对于“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段话如何理解,目前意见尚不统一。有的认为鲁迅在仙台受到特别的照顾,表现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有的则相反,以“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为据,说明仙台医专职员的“操心”是虚伪的;有的则以“物以希为贵”这句话引申为鲁迅孤寂之感的表现。我们认为,这些意见各有偏颇,与文章原意不符。文中主要谈到作者在仙台受到优待和实际生活情况。所谓“优待”,就是“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几个职员”是指教务科的宫崎荣造和桑原寿等人,他们受学校领导之命,认为那个兼办囚人饭食的客店让鲁迅住不合适,就叫鲁迅搬到别一家。但是这种“优待”,鲁迅认为“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的缘故。这也是符合实情的,因为当时日本正在侵略中国,作为受侵略的“弱国的国民”,来到日本,往往受到歧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是很强烈的,他深以祖国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为耻,他绝不认为自己受到“优待”,就是对中国人的尊重,所以他以北京的白菜到浙江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的芦荟到北京得到“龙舌兰”的美名作比喻,说明自己所受到“优待”,仅仅由于在仙台医专他是唯一的留学生,是“物以希为贵”罢了。就是在这样的“优待”下,鲁迅的生活也是艰苦的。先是蚊子太多,没有蚊帐,睡觉时“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后来“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但是,这种十分艰苦的生活条件,丝毫没有动摇鲁迅“科学救国”的意志。由此可见,鲁迅把自己受到“优待”当作“物以希为贵”和对艰苦生活的描述,都隐约地贯串着一条爱国主义思想的线索。他身处异国,一举一动,无不系念着风雨飘摇中的祖国;一情一感,无不闪耀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火花。三、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的?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了两年,接触的老师很多,但给鲁迅留下深刻印象并使他受到鼓舞和激励的是藤野先生。作者以敬佩的感情,按照时间顺序,从各个侧面具体展示了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首先,作者描写了藤野先生的外貌和首次讲课的情况:他的脸“黑瘦”,“戴着眼镜”,表明他经常潜心研究;他“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居然概括地将这些书的内容向学生讲述,说明他的知识渊博;他“穿衣服太模胡”,有时竟忘了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几乎被人疑心他是扒手,说明他因忙于教学而不修边幅,具有艰苦朴素、平易可亲的优良品格。其次,作者描写了他认真检查“我”的讲义的情况:他主动检查自己抄录的讲义,嘱咐“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而每一次都是认真批改,不但补上“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些都表现他诲人不倦和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其三,描写了关于解剖学的三次谈话。第一次谈话,是因鲁迅所画的解剖图把下臂的血管“移了一点位置”,藤野先生就主动地、和蔼地向鲁迅指出错误,这表现他对鲁迅的要求既严格又耐心。第二次谈话是藤野先生说中国人“敬重鬼”,怕鲁迅“不肯解剖尸体”,现在看到鲁迅敢于解剖,“算是放心了”,这里从“担心”到“放心”,说明他无微不至地关心来自异国的鲁迅的学习。第三次谈话是询问中国女人缠足的情况。藤野先生虽然是从解剖学的角度了解女人缠足后足骨变化的情况,但他对中国这种野蛮的习俗丝毫没有嘲弄的意思,而是“叹息”地表示对中国妇女的同情。作者在描写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时,也写出自己的心理活动。如写藤野先生讲课时,作者见到他使用的参考书有“翻刻中国译本的”,就特别提到:“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这正是作者强烈民族自尊心的流露;在写藤野先生认真检查自己讲义时,作者“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这里的“感激”和“自责”交织着作者对藤野先生的衷心钦佩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这样就把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真诚对待鲁迅这样的弱国国民,热切关心鲁迅学习的可贵品质和鲁迅的高度爱国主义热忱交融在一起。四、怎样评价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鲁迅对自己到仙台学医的动机,曾在后来写的《<呐喊>自序》中做过解释,他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医学这一职业的。可是就在医专学医时,有一次看枪毙中国人的“电影”,说是由于“给俄国人做侦探”,而围观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这使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于是促进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看“电影”受刺激,固然是鲁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但不能理解为偶然的因素,如果我们分析当时的社会状况,鲁迅的思想转变还有更深刻的社会原因,这就是当时革命潮流推动了鲁迅的思想。远在弘文学院学习时,他常和许寿裳探讨如何改变“国民性”问题,考虑如何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当时,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日本东京集中了许多革命志士,孙中山也到日本进行革命活动。鲁迅为这种革命热潮所鼓舞,经常“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时,曾给友人蒋抑卮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树人到仙台后,离中国主人翁颇遥远,所恨尚有怪事奇闻由新闻纸以触我目,曼思故国来日方长,载悲黑奴前车如是,弥增感喟。”表现了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心。信中还说:“校中功课,只求记忆,不须思索,修习未久,脑力困顿,四年而后,恐如木偶人矣!”这些都透露出他急于投入革命浪潮的信息。所以鲁迅的“弃医从文”,不单纯是看“电影”受刺激,更主要的是他顺应当时中国革命潮流的表现。一、〔参考答案〕1.第一,一般来说,文章的标题是作者对全文思想内容最鲜明和最精练的概括。这篇散文叙述的焦点应该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应该是和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的,不应是以描写藤野先生为主,表现的却是“我”的某种思想,文章在结尾处点明主题,“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第二,从整篇文章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串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都与藤野先生有关,而且,作者着力正面描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匿名信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后面几段,则是写和藤野先生的分别及分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因此,“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应是这篇回忆散文的主旨和本意。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第一,全文按作者行踪的变化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用讽刺的笔调,刻画了在日本东京的清国留学生浑浑噩噩的生活丑态,表现了青年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第二部分,作者回忆了自己在仙台医专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着重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充分展示了青年鲁迅热爱祖国、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心路历程。第三部分,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主要写藤野先生给鲁迅的影响,使他“良心发现”“增加勇气”,继续战斗。第二,《藤野先生》写于1926年10月12日,地点在厦门大学。鲁迅原来准备在厦门工作两年,结果只住了半年。他一方面坚持斗争,一方面写了《藤野先生》这样的回忆散文,清理自己从1904年到1926年二十多年来思想感情变化的轨迹,回顾了自己爱国思想的发展,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所以,在文章的结尾处写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后,又写道:“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最后一句所表达的仍是一种爱国主义的感情。3.这是从另一角度看问题,视野更宽广一些,是对上面两种观点的折中。编者的观点倾向于第1种。除上述理由外,补充如下:第一,从作品的实际效果看,这篇作品留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鲁迅一直怀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写信给鲁迅,征求选文意见,鲁迅回信说:“请您全权处理好了。在我看来,非放进不可的东西是没有了。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您译出加入。”1936年增田涉来到上海,鲁迅又向他打听藤野先生的近况,当增田涉说没有下落时(此时藤野先生还健在),鲁迅慨叹说:“藤野先生大概已经不在世了吧!”可见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第三,本文确实饱含着爱国主义感情,正是这种感情使作品更有深度,使藤野先生的形象也更为感人,可以说,爱国主义感情是这篇文章的“底色”和背景。说“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是不错的,但它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把聚焦对准在藤野先生身上,所以说,歌颂藤野先生是这篇文章的主旨。二、〔参考答案〕1.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这帮清国留学生留着辫子,以示是大清国的臣民,而且“盘得平”“油光可鉴”,表明他们精心打扮,“扭几扭”写出他们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实在标致极了”,作者用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2.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等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所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三、〔参考答案〕从本文看,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其直接原因是他厌恶东京的学习环境,厌恶清国留学生的浑浑噩噩,厌烦他们把环境搞得乌烟瘴气,但联系鲁迅的人生追求和其他作品看,有更为深刻的内在原因。他在后来写的《<呐喊>自序》中做过解释:“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学医的,可就在医专学医时——如课文描述的那样——有一次看枪毙中国人的“电影”,说是由于“给俄国人做侦探”,而围观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这使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于是促使鲁迅萌发“弃医从文”的思想。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由此可以看出,鲁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又从仙台弃医从文,这一过程无不深深浸透着鲁迅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实践着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四、〔参考答案〕1.尊敬的藤野先生:您好!阔别20年,您一切安好吧!20年的时间流逝,您在我心中的印象并没有模胡(糊),反而更加清晰和高大了。忘不了您在仙台对我不倦的教诲,在我离开时,对我的依依不舍。在仙台,我与您相处的那段时间里,我就已经明白,您对我的希望和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您倾心于医学事业,对一个来自“弱国”的学生,抱着同情与尊重。在您那里,我不仅学到了医术,还得到了一笔终生用之不尽的财富。我为有您这样的先生感到骄傲与自豪。借此机会,我要对您说声“对不起”(我不能亲口对您说,希望您能谅解)。当年我离开仙台后,并没有去学生物学,而是去从事文学了。当时我告诉您我将不学医学时,您很悲哀,因此才编了这么一个谎言,希望您能有所欣慰。虽然我弃医从文了,可是我的国家还很贫弱。这不仅仅是肉体上的,更可悲的是灵魂的“贫弱”,所以我想,拯救国人的灵魂比拯救国人的肉体更为重要。但无论我的路怎么走,我都永远感谢您!离别这么多年,我竟没有给您写过一封信或寄过一张照片,实在是愧疚万分。我想,您对我一定非常失望吧?您给我修改的讲义,我弄丢了。但您的照片,至今还挂在我寓居的东墙上,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您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又良心发现,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全都是因为有您,我再一次感谢您,我尊敬的先生。祝平安、健康!学生周树人敬上2.寿镜吾是鲁迅先生的启蒙老师,和蔼、质朴、博学,是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章太炎是鲁迅所景仰与尊重的革命家,他青年时思想激进,气度潇洒,知识渊博,鲁迅先生肯定了他作为革命家的一面,但对他的名士风度不以为然;藤野先生是鲁迅接触的一位日本教师,他朴素、认真、严谨、真诚,对中国人无偏见,也深为鲁迅所敬佩。从鲁迅先生与他的三位老师之间的关系来看,鲁迅尊师,尤其重道,这既是他尊师的标准,也成为他后来为师爱生的准则。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的确(dí)解剖(pōu)不逊(xùn)邮差(chāi)B.泄漏(xiè)瞥见(piē)捕获(bǔ)教诲(huì)C.绯红(fēi)芋梗(ɡěnɡ)发髻(jì)系住(jì)D.匿名(nì)霉菌(jūn)畸形(qí)诘责(jié)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B.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C.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D.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3.下面语段空缺处填写词语恰当的一项是()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

A.感激涂改脱漏纠正B.激动涂改遗漏纠正C.感动添改遗漏订正D.感激添改脱漏订正4.下列加点词语与其他几句感情色彩不同的一项是()A.正是由于采用了嘴里的声音作为手段,人类语言才得到前程万里的发展。B.我们看了都很佩服。C.所以我们管人云亦云的说话叫“鹦鹉学舌”。D.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光合作用。5.下列语句中运用了反语修辞的一项是()A.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B.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C.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D.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6.填空。《藤野先生》选自《》,是鲁迅写的一篇性散文,文中回忆了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对于自己的老师,作者只写过三个人,分别是寿镜吾、章太炎和藤野先生。

二、课内语段阅读A.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B.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7.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1)烂熳:(2)模胡:(3)精通时事:8.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段文字描写了清国留学生哪些方面的特点?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态度?10.本文作者写主人公——藤野先生在出场时(即B段文字)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从文段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11.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开头写“清国留学生”的用意是什么?三、课外类文阅读大师治学①林语堂短暂的执教生涯和他漫长的著述生涯比起来,更像是人生中一段插曲。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林语堂却足以成为素质教育的代言人。②林语堂曾经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了一年的英文课。这天是林语堂的第一堂课,他带了一个大包到教室,学生们还以为这里面装的都是教学资料,心想这位拥有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文凭的老师果然深不可测。③不料,林语堂上了讲台,把包倒过来,往讲台上一倒,只见一堆带壳花生稀里哗啦全落在了台上。林语堂抓起一把花生,分给前面的学生,并请诸君自便。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先动手。林语堂笑道:“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他顿了顿,接着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④学生们闻言哄堂大笑。林语堂趁机招呼学生:“请吃!请吃!”课堂里立即响起了一片剥花生壳的声音。等到花生吃完,林语堂随即宣布下课。⑤此后林语堂讲课,果然没有学生缺课,而且还有很多外来的学生慕名赶来偷师。⑥更绝的是,林语堂所执教的课程,竟然从不举行考试,每到学期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林语堂便端坐在讲台上,随手捡起学生的花名册一一唱名,念到名字的学生依次站起来。这时,林语堂便如相面先生一般,细细把这个学生打量一番,然后在成绩册上记上一个分数,这就是该生本学期的成绩了。林语堂“相面打分”的故事堪称教育界的一大奇闻,并引起了一些老师的模仿。⑦林语堂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他对刻板的考试制度的厌恶,他说:“倘使我只在大学讲堂演讲,一班56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少半连面都认不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10个考题给他们考,而凭这10个考题,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我也不肯。”他还把考试比成大煞风景的“煮鹤”,说:“恶性考试艺术就是煮鹤艺术,可惜被煮的是我们的男女青年。”⑧令人称奇的是,那些被林语堂“相面打分”过的学生接到自己的成绩后个个心服口服,没有一个人上校长那投诉,而且大家公认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其实,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在上课的时候,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早已对每一个学生知根知底,他的这种相面打分看似极其随意,实际上是在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水平之后做出的合理决断,比起偶然性很大的一次考试反而更显出其公平。12.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13.本文第③段描写林语堂,有神态描写,还有描写、描写。

14.林语堂“相面打分”公正公平的原因是什么?15.文中第⑦段画线句浸透着林语堂强烈的情感,极富感染力,请简要分析是如何表达的。16.阅读以下两则林语堂的经典名言,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印象中的好老师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名言一: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名言二: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答案与解析】(“畸”应读为jī。)(“迭”应写为“叠”。)[要结合具体语境(即上下文意)来判断选择。](其他都是褒义词,该句中的词语是贬义词。)(“标致”,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此题要结合全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和主旨,从而判断词义是否相符。)6.《朝花夕拾》回忆真挚怀念7.(1)颜色鲜明而美丽。(2)文中指马虎、不讲究。(3)文中是讽刺的说法,实指关心散播那些无聊的事。8.本句运用了比喻和讽刺的手法,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9.赏樱花(行动)、盘辫子(外貌)、学跳舞(行动)等方面的特点。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10.从外貌(“黑瘦”“八字须”)、语声(“缓慢而很有顿挫”)、穿着等方面描写的。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11.写清国留学生,既是作者去仙台的直接原因(对这些留学生的厌恶),又是在暗示作者的与众不同,是一个寻求救国良策的爱国青年。12.统领全文(引起下文,点明文章主旨),下面的“上课吃花生”和“相面打分”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一段展开叙述的。13.动作语言14.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上课时早已对每个学生知根知底。“相面打分”看似随意,实际上是合理决断。15.该句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将“恶性考试”形象地比作“煮鹤艺术”,极富讽刺意味,饱含了林语堂对刻板考试制度的厌恶,表达了对学生遭遇的惋惜。16.尊重学生、公平公正、热爱生活、深厚广博、诙谐幽默、卓然独立等等。第2课我的母亲1.易错字绰号(chuò)庶祖母(shù)吹笙(shēng)摹画(mó)眼翳(yì)舔去(tiǎn)侮辱(wǔ)2.多音字绰薄量3.形近字4.近义词辨析词语词义不同点巧辨责罚处罚;惩处;因过错而受惩罚。侧重指因过错受到处罚。责备处罚用“责罚”;过错批评用“责备”。责备批评;指摘。侧重指因过错受到批评。5.词语释义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翳:眼睛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龌龊:不干净,脏。比喻人品质恶劣;或形容气量狭小,拘于小节。下流:文中指卑鄙、不道德的意思。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轻薄:言语举动有轻佻和玩弄意味。胡适(1891—1962),字适之。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人。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其代表作有《文学改良刍议》《尝试集》《胡适文存》等。【文题解说】《我的母亲》是胡适在40岁时写的一篇回忆录,是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激,题目点明了写作对象。【创作背景】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旧社会传统的“母亲形象”。她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而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许多亲人相继死去。为了她唯一的儿子胡适,她含辛茹苦,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她忍受一切,挣扎着熬过了23年。她宁可自己遭受困窘,也要供胡适读书,她处处为儿子设想,是一位注重智力投资的开明的母亲。1918年11月,她历尽寡居的艰辛,离开了人世。本文通过对自己一段人生历程的回顾,记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之下成长的几件事,表现了母亲对“我”的无比深挚的爱和她优秀的性格品质,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之情。这篇文章是作者中年(40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作者写童年,写母亲,饱含深情,而行文又极其自然、质朴,很好地表现了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之情。全文毫无夸饰之辞,直白,坦诚,仿佛是与知心朋友话往事,拉家常,听凭心泉自然流淌。但细细品读起来,文中还是有艺术技巧可寻的,比如,文中的对比是非常鲜明的,母亲对“我”要求极其严格,而待人又极其宽容;对大哥大嫂二嫂极为和善、忍让,而涉及自己的人格,又非常认真,毫不马虎;等等。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增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与观察,感受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另外,文章语言极其自然、质朴,但又含意丰富,值得学生细细品味学习。本文写的是“我的母亲”,这是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话题。尽管时代不同,“母亲”的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是每个时代都相通的。所以,教学本文,要适当联系学生生活,让学生获得体验。本课为2课时。1.熟读课文,识记重点字词,复述课文大意。2.分析母亲优秀的性格品质,感受母亲的人物形象。3.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4.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5.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1.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2.探究讨论、品味自悟的方法。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重点】1.概括文章中的具体事件,分析母亲优秀的性格品质,感受母亲的人物形象。2.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母亲那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3.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难点】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第课时1.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其家庭状况。2.熟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3.分析母亲优秀的性格品质,感受母亲的人物形象。【重点】1.熟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2.分析母亲优秀的性格品质,感受母亲的人物形象。【难点】通过人物的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感受人物的形象。导入⇒预习、了解材料⇒初读感知⇒人物探究⇒深入探究⇒拓展延伸导入一:情境型[设计意图]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母爱,体会母爱,使学生在浓厚的母爱氛围中走进文本,获得情感体验。同学们,母亲的笑容,是世界上最和煦的春风;母亲的皱纹,是艰辛岁月里风霜雪雨的刻痕;母亲的汗水和眼泪,是世界上最名贵的珍珠;而母亲的画像,是勇敢和坚韧的象征。母爱是最温馨的。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墨客抒写了他们所感受到的温情似水的母爱。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学者的母亲,看看这位母亲给孩子的是什么,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导入二:回顾型[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上堂课所学,自然引出课题,为正确认识本文的母亲形象确立一个正确定位。上节课学习了鲁迅的《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人生路上一位非常重要的老师,二十多年后还能忆起,心存感激。但是,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尹建莉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果真如此吗?事实回答我们,果真如此!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对孩子的习惯、性格等的影响远远超过老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胡适的人生经历,去感受母爱的力量。导入三:古诗型[设计意图]在回顾古诗的氛围中,让学生感受母亲的伟大和母爱的深沉,在这种氛围中让学生产生心理共鸣,为更好地理解本文主旨铺垫基础。孟郊有首《游子吟》我想大家都记得,我们一起来背一遍: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挚地吟诵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学者胡适的一篇文章《我的母亲》。【板书课题。】一、预习诊断,了解材料[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检查学生对课文字词、文学常识的预习情况,了解后,为教师驾驭课堂铺垫基础。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2项由教师出示课件,然后组内完成,班内展示。】绰号()庶祖母()吹笙()摹画()眼翳()舔去()侮辱()〔答案〕chuòshùshēngmóyìtiǎnwǔ2.解释下列词语。(1)文绉绉:(2)翳:(3)龌龊:(4)下流:(5)管束:(6)轻薄:〔答案〕(1)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2)眼睛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3)不干净,脏。比喻人品质恶劣;或形容气量狭小,拘于小节。(4)这里指卑鄙、不道德的意思。(5)加以约束,使不越轨。(6)言语举动有轻佻和玩弄意味。3.材料展示。【先由组内交流搜集的作者的相关信息,然后班内交流,教师补充。】(1)作者信息:胡适(1891—1962),字适之,近代史上名副其实的风云人物,中国新诗的开山鼻祖,他自己戏称为“新诗老祖宗”。作为中国第一个用白话写诗出集的诗人,胡适的诗清新、流畅,颇具大家风范。胡适,世居安徽绩溪,1891年出生于上海,20岁赴美留学,后来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17年返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抗战期间,曾出任驻美大使,胜利之后为北京大学校长。旅美期间,先后任教于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普林斯顿大学,1958年回台主持中央研究院,任院长职。1962年逝世于南港任所,享年七十一岁。(2)胡适的母亲: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旧社会传统的“母亲形象”。她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而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许多亲人相继死去。为了她唯一的儿子胡适,她含辛茹苦,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她忍受一切,挣扎着熬过了23年。她宁可自己遭受困窘,也要供胡适读书,她处处为儿子着想,是一位注重智力投资的开明的母亲。二、初读感知[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本,建立起对文中的故事、人物的初步印象。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标画疑难语句,思考如下问题。1.概括本文的内容。〔明确〕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段;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迁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2.我读出了一个的母亲形象。分别是通过什么事情体现出来的?

〔明确〕(1)严厉对“我”的管教(教之严):每天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学。从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我”说了轻薄的话,受到重重责罚——责罚严厉,教“我”做人。(2)温和作为后母当家之难(爱之慈):除夕夜如何对待大哥的债主,不骂一句,面无怒色——善良宽容。如何与两个嫂子相处,化解矛盾——忍让温和。(3)刚强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上的侮辱(气之刚):让发牢骚的五叔道歉,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正直刚烈。3.组内交流自读过程的疑难问题,解决不了的,提交到班内集中释疑,师适当点拨。三、人物探究[设计意图]通过文中的事件概述分析人物形象,同时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情感,这一环节旨在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情节,指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围绕如下问题展开组内讨论,交流答案后,班内展示。】1.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性?由此,你认为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文章共写了以下几件事:(1)唤“我”起床,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促。(2)母亲从不在外人面前打“我”、骂“我”——保护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3)“我”说轻薄话,受重重责罚——教之严。(4)新年之际,大哥的债主讨债,母亲从不迁怒别人──宽容、温和、仁慈。(5)忍受两个嫂子给她的气,不可再忍时,便以痛哭解心中之苦──宽容忍让。(6)受“辱”后,非常生气,讨回公道──有刚气。小结:由此可看出母亲是一个教子有方、对子严格、宽容忍让、仁慈温和、有刚气的人。2.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感情?【读文后,生分组讨论交流,推举代表回答。】〔明确〕怀念、感激、敬爱。(1)“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以孩童的视角回忆往事,如实道来,暗含对母亲的敬仰与感激。(2)“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爱子情深,平实的语言中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