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第8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第8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第8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第8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课中国建筑的特征第1课时(时间:30分钟分值:30分)一、基础夯实(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1分)欢快的锣鼓敲起来,欢腾的雄狮舞起来。“闹元宵、学‘四史’”文明实践示范活动昨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活动分为“四史”猜谜颂红色文化、非遗展示传民俗文化、戏曲联唱扬传统文化三个篇章。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传统与现代。

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一场关于党史知识和传统民俗知识的直播宣讲“圈粉”无数,辖区党员、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地进入直播间,感受节日的欢快气氛。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交相辉映喧闹无比络绎不绝原汁原味B.相互映衬 热闹非凡 连绵不断 原汁原味C.相互映衬 喧闹无比 连绵不断 汁醇味正D.交相辉映 热闹非凡 络绎不绝 汁醇味正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这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B.宣讲员话语平易,口吻幽默,宣讲内容也十分接地气,导致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C.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宣讲内容十分接地气,这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D.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十分接地气的宣讲内容,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答:

二、巩固提升(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9分)材料一: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始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中国系统的“梁架”。这以后他们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梁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集中到柱头上来。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这是一种“文法”,而斗、拱、梁、枋、椽、檩、楹柱、棂窗等,就是主要的“语汇”了。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作“斗拱”。至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它不仅可以承托梁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但要到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全座建筑物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以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宋时把每一构材的做法,把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榫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了类似“文法”的规矩。中国建筑的“文法”还包括关于砖石、墙壁、门窗、油饰、屋瓦等方面,称作“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画作做法”和“瓦作做法”等。屋顶属于“瓦作做法”。它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美丽无比的一部分。瓦坡的曲面,翼状翘起的檐角,檐前部的“飞椽”和承托出檐的斗拱,给予中国建筑以特殊风格和无可比拟的杰出姿态。这都是内中木构使然,因为坡的曲面和檐的曲线,都是由于结构中的“举架法”的逐渐垒进升高而成。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略加处理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油饰本是为保护木材而用的,在这方面中国工匠充分地表现出创造性。他们使用各种颜色在梁枋上作妍丽繁复的彩绘,但主要的却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而以金为点缀,所谓“青绿点金”。柱和门窗则只用纯色的朱红或黑色的漆料。这样,建筑物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更多了反衬的作用,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至于建筑物之间的组合,即对于空间的处理,我们的祖先更是表现了无比的智慧。院落组织是中国建筑在平面上的特征,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等,都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厅舍,加以附属建筑物,如厢耳、廊庑、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连的院落。这种庭院,事实上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这样便适应了居住者对于阳光、空气、花木的自然要求,供给生活上更多方面的使用,增加了建筑的活泼和功能。数千年来,无论贫富,在村镇或城市的房屋没有不是组成院落的。一样,在一个城市部署方面,我们祖国的空间处理同欧洲系统的不同,主要也是在这种庭院的应用上。(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文法”》)材料二:80多岁的吴良镛在各种场合大声疾呼:中国不能成为西方畸形建筑的试验场,动辄造价十几亿、几十亿的“这些建筑将成为时代的‘伤疤’,永远记录下我们的伤痛”。采访中,吴良镛总是笑呵呵的温和模样,但这样一位谦和老人也有怒发冲冠的时候。“在西方往往只是在书本、杂志或展览会上出现的畸形建筑,现在在北京及其他少数大城市真正地开始盖起来了。畸形建筑结构动辄花费十亿、十几亿、几十亿,中国是不是已经成了最大的建筑浪费国家?”2005年中国工程院举办的工程科技论坛上,吴良镛的发问语惊四座。“这些建筑将成为时代的‘伤疤’,永远记录下我们的伤痛”。看着许多城市的一幢幢不讲究工程、不讲究结构合理、不讲究文化的“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吴良镛既痛心又无奈。他揪心于现在的城市文化建设面临着重重误区: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精神;重精英文化,轻大众关怀;重建设规模,轻整体协调;重攀高比新,轻地方特色;重表面文章,轻制度完善。他认为出现城市建设的危机,实际上是地方意志、部门意志、长官意志在作祟,是文化灵魂失落的表现。这当然不是建筑师以一己之力可以改变的。在与一些现实问题和错误交锋的过程中,虽然不能每次都赢,但他绝不轻言放弃。建设部举办各种专题会议,很多城市邀请吴良镛做规划指导,他都会千里迢迢赶到会场,畅所欲言,据理力争。“全球化的时代,一方面西方的先进东西你还是要吸收,另外一方面,本土的文化、传统的优秀的遗产要继承和发扬。这是文化的根基。”吴良镛告诉记者。“从建筑师的角度看,目前中国建筑师无疑正面临新一轮的力量不平衡甚至不公平的竞争。但是,我并不认为中国建筑师无此才能,而是失之于方向的不明确。中国建筑师必须明确,建筑形式的精神要义在于植根于文化传统。”吴良镛说。(摘编自《吴良镛:为中国建筑求索》)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系统的“梁架”中,在柱子顶上用“斗”和“拱”将上面的梁枋托住,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B.我们确实知道到宋代才有斗拱结构的比例尺度,每一结构的做法、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榫卯如何衔接等都有规格。C.中国建筑的“文法”就在砖石、墙壁、门窗、油饰、屋瓦这些方面,即“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画作做法”和“瓦作做法”。D.中国工匠创造性地使用各种颜色的油饰在梁柱上作妍丽繁复的彩绘,但主要的却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而以金为点缀。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一些大城市盖起来的,在西方往往只是在书本、杂志或展览会上出现的畸形建筑,“将成为时代的‘伤疤’”。B.不讲究工程、不讲究结构合理、不讲究文化的“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是文化灵魂失落的表现。C.中国的建筑师们只要学好了传统的文化和传统的建筑“文法”,就能有效地解决现在我国城市建设的危机。D.吴良镛积极参加建设部举办的各种专题会议,应邀到很多城市做规划指导,其间畅所欲言,据理力争。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我国一些大城市出现畸形建筑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A.地方意志、部门意志、长官意志在作祟B.文化灵魂失落C.中国建筑师才能不足D.中国建筑师方向不明确7.如果在农村建造一处住宅居住,你会采用中国古建筑的哪几种“文法”?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4分)答:

8.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答:

第2课时(时间:30分钟分值:30分)一、基础夯实(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1分)由瓦所构成的排水系统,注重筒瓦与板瓦以及屋面曲线的配合,由一垄垄的覆瓦将水引至一道道的瓦沟屋檐部的滴水处即时排下,并非现代般的“聚而排之”,相反是一个“疏而引之”的过程,重点在于“疏”。雨水时刻保持着流动,只不过改变了它们运动的方向,从而达到排水的目的。这整个过程仿若奔腾的江河被一道道瓦沟分化,最终成为一条条涓涓细流随之落下。从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来看,不乏古人“外师造化”的痕迹,除此之外,更多的则体现出一种顺应天道的中庸态度及有条不紊的秩序感。瓦在屋面上的排列方式也有不可忽视的美学价值。首先,这种纵向排列的平行线条不仅显得挺拔,更是对中国建筑优美的屋面曲线的一种顺应与强化;其次,将其放到群落中去,当几座建筑屋面并排或相连时,水平并排的竖向线条则更加显得丰富、有秩序,而在高低错落的屋面与屋面过渡之处也更加平滑、连续;第三,再将建筑置于整个天地的大环境中,当我们欣赏一栋建筑时,视线顺着并排的纵向瓦垄被其竖向的构图不自觉地从檐下引向屋面、屋顶直至遥远的天际,仿佛中国画中留白的意境一样,最终给人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这是一种天人合一、中庸的核心思想的体现。1.下列各句中的“分化”,与文中加点词“分化”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波浪侵蚀冰山边缘,冰山会继续破裂和分化,靠近边缘的冰块会流失。B.有些字,古代本是一个,由于后来加上了不同的偏旁,就分化成几个。C.在一定的条件下,普通细胞可以分化成多种多功能的APSC多能细胞。D.在张仪的鼓舌摇唇下,关东六国联盟没多长时间就被秦国分化瓦解了。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它成为连接人与天空、与建筑的连线B.它成为连接人与建筑、与天空的连线C.它成为连线,连接了人与天空、与建筑D.它成为连线,连接了人与建筑、与天空3.分析画波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5分)答:

二、巩固提升(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9分)材料一:在创作中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很多文艺工作者的追求。这些年我们能明显感受到中国建筑师的进步,同时也发现,有些设计方案虽着力强调中国文化理念,文本上也有对中国文化的解读,但多数设计对“中国”的理解还停留在形式、语言层面,只是通过对汉字、纹样、坡屋顶、马头墙等具象演绎来表达中国特色;有些设计方案理念与实际脱节,未能摆脱对流行理念的模仿,更有少数方案追求夸张和新奇。对于什么是中国文化精神,如何在建筑创作中彰显中国特色、中国气派,还有待理论与创作深度结合的反复实践。在认清方向以后,路需要坚定地走下去。实践创新、理论思考与价值体系建构相辅相成。世界建筑就如一片多姿多彩的森林,无论是海南的椰树,还是西北的胡杨,它们都是从自己的土地上独立生长起来的,中国建筑不能做他者嫁接的枝条。一些研究者总是自动地将中国建筑理论看作是对当前已有建筑学的“补充”。所以很多理论探索总是浅尝辄止,不求体系。这样的观念大大限制了中国建筑理论的发展。建构以自己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为基础的理论体系,是值得我们重视并加以研究的重要课题。建筑师们需要从不同角度加以探索,让多样化理念与不断求变的创作实践相结合,促进中国现代建筑的蓬勃发展。中国气派的文艺创作需立足中国文化土壤转化创新。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个“文化”绝不仅仅是传统文化,更是基于当下现实的中国当代文化。唯有这样的中国文化体系,才能对今天的文艺创作起到指引与支撑作用。建筑也好,其他艺术创作领域也好,只有在自身文化土壤滋养下才能不断生发新的方向。因此,传承中华文化,重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以古人之精神,开自己之生面,在传统与当代对接中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现在有一个倾向,就是将继承传统等同于符号拼贴,如将昆曲与嘻哈音乐结合在一起,作为中国当代文化介绍给世界。这样一种拼贴与混搭作为一种尝试未尝不可,但对文化转换创新的理解还是太简单化。对于传统,我赞成冯友兰先生提出的“抽象继承”,即透过物质与非物质遗存去理解传统的内在精神、价值判断与认知模式等,将其中仍有生命力的东西融入今天的价值、思想体系中。在跨文化对话中坚持自身文化精神建设。世界文化已经出现跨文化发展趋势,中国文化发展也必须顺应这一潮流,发展前景如何,取决于我们对不同文化的精神实质能否有较为深入和全面的认识。如果只是喊着“民族化”口号,但在什么是传统、传统如何与现代结合的问题上没有深入研究,是“食古不化”;如果只是为他方文化倾倒,不明白最应该向他人学习什么,就是“食洋不化”。“食古不化”造成“复古”,“食洋不化”则导致“模仿”。如果我们能够在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精神基础上,坚持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对话,坚持多元文化视野中自身文化精神建设,实现中国文艺创作突破和创新,大有可期。快速城镇化的社会进程、多样共生的文化背景、“美丽中国”的伟大愿景,这些都是考察当代中国建筑设计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语境。理想与困惑并存,挑战与希望同在,我们应该以具有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为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做出中国建筑师应有的贡献。(摘编自《让当代创作更具中国气派——以建筑设计为例》)材料二:按一般的解释,传统文化为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风俗、道德、思想、作风、艺术、制度等。现代既指现在这个时代,也指这个时代应具有的一切因素。两者反映在建筑上,应指过去与现在相应的技术及影响技术的思想领域。传统文化与现代表现在建筑中,是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体,应该说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现代;没有现代,也无所谓传统文化。它们是通过互相衬托来得以体现的。关键问题在于,在今天人们要求现代物质享受的同时,如何满足他们内心深处对民族的、地域的传统文化的精神需求;在保护传统文化建筑样式、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的同时,如何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能同时享受到现代化的优越生活条件,这对矛盾统一体如何在我们的设计实践中得以完美地体现,这确是当今中国建筑界要认真研究讨论的重要问题。(摘编自《谈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思潮的矛盾、融合与发展》)4.下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