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科大土木工程概论课件06可持续发展中土木工程的作用_第1页
内蒙科大土木工程概论课件06可持续发展中土木工程的作用_第2页
内蒙科大土木工程概论课件06可持续发展中土木工程的作用_第3页
内蒙科大土木工程概论课件06可持续发展中土木工程的作用_第4页
内蒙科大土木工程概论课件06可持续发展中土木工程的作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六讲

可持续发展中土木工程的作用2一概述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带有战略意义的国策,它不仅指土木工程,也包括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但由于土木工程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及许多行业的发展往往首先要依赖于土木工程为它提供基础设施(如汽车、车辆的厂房,通信光缆的铺设,航天器的发射塔架,水力发电的拦洪筑坝……),加之由于土木工程又多属于基本建设,投入巨大,中国历史上有一句古语谓之“土木之功不可轻举妄动”,尽管它是警示封建统治者,不要为了个人的享受而大兴土木,以导致王朝政权的更迭和兴衰的警句,但所蕴涵的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即土木工程大都是投入巨大的基础性项目,对这种项目持续和有序的发展尤其重要。

3

土木工程学科涵盖面广、涉及面宽,20世纪50年代以行业划分的公路铁路、隧道桥梁乃至港口码头、矿业采掘、钻井采油、海上平台和国防能源,均不同程度地归入或部分归入土木工程,至少在大学的学科归类中,大都归入土木工程的范畴之内,课程设置和教材的选用也基本接近一致。这种变化除了土木工程学科本身庞大的原因外,为了扩大学生就业面的需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讨论土木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时,首先应对国民经济的整体状况展开讨论,有利于大家宏观了解我国当前在发展中可持续性的重要性。4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及不容

忽视的客观现实2.1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在全球各国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表6.1给出了5个发达国家1930—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在不同时段的增长率,除了德国在1950~1960年11年间,平均GDP的增长率达到了7.73%,日本在1960~1970年11年间达10.14%以外,其余时段5个国家中均没有超过6%的,多数在2%~4%。5表6.1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年份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1930~1940年1940~1950年1950~1960年1960~1970年1970~1980年1980~1990年1990~2000年1980~2000年1970~2000年1960~2000年1950~2000年1930~2000年2.695.573.494.183.203.193.243.213.213.453.463.6510.144.434.001.232.613.214.907.734.452.722.252.652.452.543.013.942.702.931.942.672.282.482.303.453.505.105.713.312.371.792.082.493.283.646表6.1续表7

中国的GDP的增长如表6.2所示,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段的年均增长率最低的也高达7.7%,高的达11.2%(1990~1997时段)。所有涉及GDP的数字除特别指明的以外,均为2005年底国家统计局修正以前的数据。表6.28表6.3给出了2000~2007年世界GDP居前10位的国家,中国每年均在前十位范围内。

表6.39表6.3续表:

GDP居世界前十位的国家(2004--2007)10

“十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随着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大而快速提高。2000~2003年,人均GDP由7086元增加到9101元,如图6.1和表6.4所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提高了居民的富裕程度和消费水平,改善了居民的消费结构。2000~2003年,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由64332亿元增加到103618亿元,突破10万亿元;人均储蓄由5076元提高到8018元,增加了近60%。2003年底,城乡居民的储蓄总额是1980年底的259倍,接近1990年的15倍,是2000年的1.6倍。与此同时,居民的外汇存款、股票、债券和手持现金等金融性资产也继续提高。2000~2003年,全国居民消费水平由3397元增长到4089元。2000~2003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39.4%下降至37.1%;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49.1%下降至45.6%。11图6.112

表6.4示出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结构变化,从该表可以看出,各要素大都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如GDP总值、GDP增长率、人均GDP、投资率和进出口总值等都有幅度较大的增长。表6.4132004年,我国GDP已达13.6万亿元人民币,2008年已经超过30万亿元,按当前汇率计算,人均突破3000美元,按2004年不变价格计算,推算至2010年GDP将超过40万亿元,考虑到人口增加的因素,人均超过4000美元,达到目前中等国家人均3000—6000美元的水平14

中国地处北纬4°5`~53°30`,地质、地形复杂,山地、丘陵(含石质山地、高寒荒漠和冰川等)占国土面积的65%,特别是大部分干旱和半干旱区土地承载力低。亚洲中部荒漠干旱区的形成,归于地质史上新生代的环境巨变。自新世以来,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古地中海完全消失,相继形成宏伟的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不仅改变了地貌格局、形成中国四大地貌阶梯(包括近海大陆架),而且导致大气环流的重大改变。青藏高原隆起形成了世界上最高的高寒荒漠、寒旱核心——亚洲干极,而外围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干草原又接受来自荒漠戈壁中心的粉尘堆积,形成连续的大厚度黄土沉积;并相继发育了像塔里木河等内陆水系,同时也形成了长江和黄河。2.2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15

中国面积大,国土贫水,其中干旱和半干旱面积占1/2,水土流失,耕地退化;黄河、长江等七大流域的中下游及沿海平原地区洪涝成灾,水体污染严重。水土资源是人口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载体,因而中国对有限的960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和300万平方公里海域必须充分地保护和综合治理,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可持续发展最重要、最艰巨的根本大计。16

目前,中国水土资源状况呈不断恶化的趋势,形势十分严峻,将导致国土不安全: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4亩,不到世界平均数的一半,并继续呈减少的趋势;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28公顷,排位居80位之后;人均水资源2400m3,仅为世界人均值的25%,西北地区大批“淡水难民”正在遭受水不安全的威胁;在半个世纪内,沙尘暴出现过70余次;酸雨威胁已遍及国土的40%;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hm2,每年流失土壤厚度平均为1~20mm,土壤侵蚀总量达50亿t;荒漠化面积达262万hm2,占国土总面积的0.27%;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已达90万km2。17

为了改变中国水土资源的状态,必须依靠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成就,确立正确的自然观,建立生态文化,同时应用自然技术和社会技术,特别是法制和管理技术,按照社会系统工程对水土资源进行综合治理和综合利用。土地、水、生物与气候四大资源,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只有使之处于最佳状态,才能获取最大的持续生产力,以维持足够的资源供给及其持续利用,确保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8

讨论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了解中国的现状以及中国在世界发展中所处的地位,表6.5为我国与其他各国的指标比较,中国在许多项目中都居于弱势地位,表中的序号1、3、4、5、9、12、16、17、20~23、27~29、31、34和35等18项,占统计项目的50%以上,均属于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其中第4、9、20、22、29和30项都与土木工程直接有关,其余项目也大都与土木工程存在间接关系。表6.5中尚未论及矿产资源,按人均水平计算,除钨和稀土之外,其余资源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表6.6所示,以铬、铝土矿、钾盐和天然气、石油最甚。而由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生产量和消耗量有的又相当高,如锰矿石人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6%,但生产量却高达166%,消耗量则更高,达到233%。19表6.520212223表6.624

还有一个更为严峻的现实就是人口过度膨胀,截止到2007年底,我国人口已达到十三亿两千万人。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预测,我国未来几十年内将出现一个人口行势的严峻时期,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和老龄人口三大增长高峰叠加。25

表6.7我国近二十年的人口状况预测,2020年我国人口将高达14.72亿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将达2.45亿人,占16.6%,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表6.726

人口素质问题也相当严重,2007年我国15岁以下的文盲、半文盲7603万人,人均受教育年限仅相当于美国100年前的水平。我国在册残疾人8300万人之多,比英国的总人口还要多。概括起来,人口多,素质又相对较低,国土大,但水土资源和矿产等资源又相对贫弱,这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27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面临

的严峻问题3.1单位资源产出能耗大,效率低

2008年按美元计算,中国GDP的总值位于第三;仅次于美、日,如表6.8所示。但中国的GDP仅为全世界GDP的5.39%,而美国则高达18.29%,是我国的3.4倍。从单位资源产出的能耗和效率看更不乐观,如表6.9所示,我国每创造1美元价值的能耗(69J),比日本高出10倍之多,而除中国外,单值能耗最高的加拿大,也才不足我国的1/3。28表6.8按汇率法计算的世界排名前10位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及有关比重情况排序国家GDP(亿美元)GDP/世界GDP(%)中国GDP/各国GDP(%)12345678910美国日本中国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俄罗斯西班牙巴西全世界14.334.8444.2223.8182.9872.7872.3991.7571.6831.66578.3618.296.185.394.873.813.563.062.242.152.12(51.67)29.5687.16100110.58141.34151.49175.99240.30250.86253.5729

表6.10是主要耗能产品的单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比较,中国主要耗能产品的单耗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着极大的差距,以2000年为例,我国每生产一吨乙烯所用的千克标煤较国外先进水平高出69.7%,而每吨公里所用的汽油竟高出123.5%。表6.930表6.10主要耗能产品的单耗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比较名称单位1980年2000年国内平均水平国外先进水平国内外差距(%)国内平均水平国外先进水平国内外差距(%)火电供电煤耗千克标煤/(kw.h)448338+32.5392316+24.1吨钢可比能耗千克标煤/t1201705+70.4781646+20.9水泥综合能耗千克标煤/t203.8135.7+50.2181125.7+44乙烯能耗千克标煤/t20131100+831212714+69.7载货汽车油耗L/(百吨.km)8.73.4+155.97.63.4+123.531

能耗过大是我国的重要问题,表6.1l给出了不同阶段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由表可以看出,自2001年之后,能耗呈大幅度增长趋势,2003年GDP增长了9.3%,而能耗的增长率高达13.2%。表6.12给出1971~1999年有关国家和地区能耗强度及下降幅度指标,显示出我国能耗强度虽然逐年降低,但比发达国家仍高出许多。在1990~1999年我国已取得很大的降幅的情况下,能耗强度1129.3仍远远高于日本的92.8。表6.13给出了单位能耗产生的GDP,瑞士、日本、德国、丹麦和奥地利等国分别为12、10.5、7、8.2和8.7,发达国家中,表中最低的当数加拿大为2.5,我国则仅为0.7,即使最低的加拿大其能源利用率也约为我国的4倍,而最高的瑞士则是17倍之多。32表6.11不同阶段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年份1980~1985年1986~1990年1991~1995年1996~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GDP增长率(%)10.77.912.08.37.58.39.3能耗增长率(%)4.95.25.9-0.13.59.913.2能耗弹性系数0.460.660.490.010.471.191.42注:能耗弹性系数=能耗增长率/GDP增长率,能耗弹性系数越大则能耗越大33表6.1234表6.13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之比较国家单位能耗产生的GDP(1995年)(美元/千克油当量)国家单位能耗产生的GDP(1995年)(美元/千克油当量)澳大利亚比利时丹麦法国爱尔兰意大利荷兰挪威西班牙瑞士美国中国3.74.98.26.15.96.85.46.75.6123.40.7奥地利加拿大芬兰德国以色列日本新西兰葡萄牙瑞典英国发达国家平均8.72.54.175.610.53.85.64.54.85.99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9年世界发展指标,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0353.2主要矿产对进口依存度增长,再生利用率低

我国主要矿产(包括能源矿)对进口依存度一直呈增长趋势,图6.2给出钢、铜、铝的消费需求增长的状况,以铝最为突出。表6.14则给出2002年产量、消费量及对进口的依存度,几乎除煤之外的其他矿产对进口依存度都很大。据2003年统计,我国约50%的铁矿石和氧化铝、65%的铜资源和34%的原油依靠进口;进口木材产品折成原木1.23亿m3,占全社会木材消耗量的44%,已成为继石油和塑料之后的第三大用户。36图6.237表6.1438

在消费快速增长和保证程度降低的双重挤压下,我国主要矿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将会不断提高,表6.15给出了一个2010~2020年的预计,铅和锌我国2000年没有进口,而到2020年预计其对进口依存度分别高达52%和69%。这种对进口依存度的不断增长,对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风险非常大。39表6.1540

一方面是对进口依存度大,另一方面是回收利用率低。目前,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为30%,而国际先进水平可达50%;木材综合利用率为60%,而一般发达国家可达80%以上。非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同样很低,2003年,我国钢铁工业废钢利用量总数超过5800万吨,占粗钢产量的26%,而世界的平均水平可达43%;工业水重复利用率不到60%,而先进国家达80%以上。413.3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和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加,仅二氧化硫一项就从1999年的1858万吨上升到2003年的2220万吨,大大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我国单位GDP的CO2排放强度为0.62kg,2000年我国单位GDP(按1995年数字计)的有机污水排放强度为0.5kg,这一水平是其他国家的2~3倍,预测到2010年全国污染物的排放量可能达到2000年的1.3~1.6倍。42

表6.16和表6.17分别给出了1985年以来,世界有关国家和地区CO2和有机污水的排放强度及其下降幅度。由表可以看出,除极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以外,中国是全世界CO2和有机污水排放强度最高的国家,近年来下降幅度也较大,这是由于政府在20世纪末开始注意这个问题,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43表6.164445表6.1746473.4中西部地区开发问题

中国开发中西部地区是极为重要的战略措施之一,表6.18列出了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区的GDP占全国的比重,由表可以看出,作为国策,积极进行中西部地区开发是非常重要。表6.1848下面的统计数据更有说服力:

(1)2003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16306元,中、西部地区分别为7775元和6217元,东部地区分别是中、西部地区的2.1倍和2.6倍。同年,南部沿海地区人均GDP为18287元,北部沿海地区为14021元,南部沿海地区是北部沿海地区的1.3倍。

(2)2002年,陕西关中地区人均GDP为6759元,陕北地区为4339元,陕南地区为3302元,前者分别是后两者的1.6倍和2.0倍。同年,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均GDP为34295元,山区县为6558元,少数民族县为4477元,前者分别是后两者的5.2倍和7.7倍。49

(3)2003年,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882.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为6496.3元,前者是后者的2.1倍。关于东、中、西三个区域的划分,不同的文献稍有不同。图6.3为中国内地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发展总成本排序图,图6.4为发展水平排序图。由上述两图可以看出,西藏、青海、云南、贵州、新疆、甘肃乃至陕西、四川等中、西部省(自治区)大都处于末端,从提高全民族的物质文化水平的大局出发,中、西部地区开发也是非常必要的。50图6.3图6.4513.5城市化——解决“三农”问题之首“三农”问题是我国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过剩人口的就业问题和农村城市化问题,三者之中后两者几乎与土木工程密不可分。首先,土建行业可以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其次,农村城市化几乎绝大部分都属于土木工程的范畴。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城市化,如果将现有农村人口从占全国人口60%的份额降低到不足30%。那时,农业才有可能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生产,这样农产品的成本才会降低,农产品市场化、商品化的比例相继增加,农民的生活才会有明显的提高。52

我国城市化水平,1953年仅为7.4%,1978年低幅上升为17.9%,一直到“九五”期末的2000年才升至36.2%,自“十五”期间开始有了较快增长,三年内增加了4.3%(见图6.5)。2008年达到45.68%。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引发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城市建成区面积2003年达到2.83万km2,比2000年增加了26%。城市的道路从2000年的16万km增加到2003年的20.8万km,增加30%;每万人拥有道路长度2003年为6.2km,比2000年增加了51%。城市燃气普及率,从2000年的45.5%大幅增加到2003年的76.7%。53图6.554

表6.19列出了我国1949~2000年各级城市的数量及在城市总量中所占比重,由此也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各级规模的城市还是不断发展的,只是与人口的增长不适应,同时也远远落后于国际社会的发展。55表6.19565758

中国城市发展由于体制上、结构上和政策上的原因,虽然也表现出增长的趋势,但是,明显比世界城市化率的进度要慢,直到2000年底,中国城市化率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2%,比世界发达国家平均低40%,虽然从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全国设市67个增长至目前将近700个,但随着人口总量的增加,城市人口的比例仍然过于偏小。由于新中国成立开始的战略中就有“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的主导思想,加之长期“恐城症”的制约,中国城市发展的50年历程,城市化率的增长非常缓慢。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即可说明,如表6.20。59表6.20中国50年的城市化进程人口普查年份城市人口(万人)全国总人口(万人)城市化率(%)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第5次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772612710206582965145594582606945810039411304812633313.2618.3020.626.2330.09注:资料中未包括中国内地以外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60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未来2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将对全球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许多国外学者都将“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统计数字表明,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发展,城市化程度的明显加速是经济发展的重大标志,其增长过程与财富积累呈非线形的对应关系。过去“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的主导思想,使中国城市化50年来一直未能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道路。从图6.6可以看出,1952—2001年中国的工业化水平远高于城市化水平。61图6.662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达到同期世界城市化进程速度的2倍,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程度仍然十分落后。据世界银行统计,在1995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平均为75%,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60%,低收入国家平均为28%,而中国城市化率平均还不到30%。表6.21列出了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城市化率的历史进程,由表可以看出,截止到2000年,美国的城市化率高达94.7%,而最低的日本也达77.9%;图6.7为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按收入水平的平均值给出的城市化水平的国际比较,中国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中低收入国家的水平。63表6.2164图6.765

从我国城市化进程与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对比中,可以清楚地发现,我国现阶段城市化率偏低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与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巨大瓶颈”,成为限制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保持竞争优势的“巨大瓶颈”,也将成为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在知识经济时代新一轮财富集聚中的“巨大瓶颈”。66土木工程在可持续发展中

应做出的贡献

4.1大力促进城市化建设

城市化建设尽管涉及各行各业,但土木工程首当其冲,应该也必须做出更大贡献;反之,城市的迅速发展又为土木工程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图6.8给出了我国1996~2003年国家财政在基本建设上的投入,基本建设投资50%以上都属于土木工程的范畴。该图显示出了我国基本建设由财政支出的数字逐年增加:2003年国家财政基本建设支出达3429亿元,比2000年增加1334亿元,增长63.7%;“十五”计划的前三年,国家财政基本建设平均年支67

出3027.6亿元,比“九五”期间平均年支出1505亿元,增加了1倍以上。讨论土木工程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时列出的基本建设投资包括了各种渠道对基本建设的投入,而国家财政投入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68图6.869

有人根据1995年的投入产出表计算,建筑业的影响力度(影响力度指当某一部门增加单位需求时通过直接或间接联系对其他部门所带动的生产力)为2.97,交通运输和设备制造业的影响力度为3.26,这两个行业远远超出其他行业。但有两点需要指出:其一,交通运输部门的许多投入如道路、铁路和机场等都属于土木工程的范畴;其二,我国由于部门分隔,建筑业的统计则主要指房地产、市政设施和城市道路等,考虑到这两方面因素,就“大土木”而言,土木工程的影响力度可能远远高于2.97。70

房地产业世界是各国公认的国民经济发展的杠杆之一,表6.22给出了我国1997~2003年城乡居民投资状况,2003年一年完成的房地产开发投入超过l万亿元,占当年GDP的10%左右;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房地产业不可避免地呈持续增长的态势,表6.23根据2003年和2005年的城市化水平,预测了我国2010年和2020年城镇化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60%,城市人口将大大增加,仅住宅一项就需要有巨大的投入,才能满足城市人口居住的需要,更何况市政设施和商业用房等公共建筑。71表6.2272表6.23734.2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缓解人口压力

中国由于人口多、耕地少,大量的农业人口需要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而原有的国营企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量改制和裁减人员,增加了就业的压力。表6.24给出了我国1998~2002年就业、失业人员及相关情况的变化趋势,由此可以看出,2002年底全国国营企业下岗职工多达4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高达770万人,领取失业保险基金的人数440万人,而这一年全年失业保险基金收入仅为216.6亿元,即使全部发放,每人也不足5000元/年,何况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角度考虑,尚需保留一定储备,2002年当年就发放了186亿元,储备不足30亿元。74表6.2475

表6.25给出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五个大国劳动年龄人口数占世界的比重,该表统计的时段为1975~1999年,比较准确,15~64岁人口(被认为是劳动人口),中国、印度、日本、俄罗斯和美国五个大国占世界总劳动人口的48.35%,而中国约为其半数,高达22.4%,尚未考虑2003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总人口已达到13亿后的情势。表6.2576

目前,全国完全失去土地或者人均耕地少于0.3亩的农民多达4000万~5000万人,2003年国家统计局对其中2942户抽样调查显示,完全失去耕地的占34%,耕地被征占后收入下降的占46%。77

我国即使城市化进展顺利,农村人口到2010年至少还有7亿人,2020年至少还有5亿人,仍然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个群体依靠土地来养活,既无法实现农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也无法解决富裕问题,出路仍然是流入城市,寻求各种就业机会。事实上2005年年底统计就有2亿农民工在城市打工,其中有1半约1亿农民工在建筑业打工。可见,由于土木建筑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是我国吸纳多余劳动力的重要平台。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基本建设的重大投入,又可以进一步加强土木建筑行业为国家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的功能,这一点是任何行业也做不到的。784.3改进安全生产和增强技术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两大行业安全生产问题极其严重,首先是矿业特别是煤矿,有统计表明,2003年一年我国矿难死亡7000人之多,其中煤矿6000人,每生产百万吨煤死亡6人,而美国仅为0.06人,是美国的100倍。我国特殊的矿产地质条件决定了大部分煤矿是煤、油、气共生,因而瓦斯爆炸事故比较频繁。表6.26列出了2004年9~11月3个月矿难的摘录,达到了惊人的程度。79表6.2680

紧随矿业之后的就是建筑业,据2003年统计,全国建筑业死亡1500人左右,仅次于矿难。建设部2004年12月公布,2004年1~11月11个月内,全国建筑施工事故多达956起,死亡1125人。表6.27列出了2004年11月份全国6起重大建筑施工事故,应该引起土木工程师们的高度关注。81表6.2782

这里之所以同时提到了矿业的安全生产问题,就在于矿业生产过程中的许多环节都属于土木工程的范畴,如工程地质,地下采掘和开挖的岩体稳定等,从学科上讲都在土木工程这个一级学科之内(一些矿业学院出于种种考虑,有的已将采掘归入土木工程学科或更换专业名称等,从学科上看是无可厚非的)。可持续发展中最活跃而又最积极主动的是人力资源,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劳动能力和一定素质的人口的总和,或是指总人口中,在经济上可供利用的最高人口数量。人力资源最直接的含义是指隐藏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它是表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对经济生产发挥重要作用的能力来表征的。这种作用的结果就是增加国民收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我国是人口大国,不乏劳动者的数量,但质量却相当堪忧,素质和技术水平低。而不同的技术水平对国民经济的83

贡献也不一样,图6.9为我国1993~2002年不同技术水平对总产值影响的份额的变化,由图可知,依靠资源性和低技术的产值逐年降低,中技术的产值变化不大,而高技术带来的产值却呈逐年增高的趋势。2002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是最低的,排在世界的第22位,见表6.28,其中高技术产业的比重仅占51%,比最高的新加坡低近30%。

图6.984表6.2885

土木建筑业的技术含量,在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中是相对低的,全国在册的3800万人的建筑大军中,每年仅补充6.3万名大学和大专(包括中专技校)毕业生,相当于每1000名建筑工人中每年仅补充1.5人,这种状况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这也是建筑业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后,我国有近400所学校(尚不包括民办大专院校)都设立了不同名称的土木工程专业,都是出于这个庞大的社会需求,并且这个需求还有继续增长的趋势。86

需要说明的是,土木建筑业并不等于土木工程学科,这个行业仅是土木工程这个一级学科下属的一个涵盖较大而又为一般人认同的一个专业或二级学科。新中国成立后对建筑、结构乃至施工在专业设置上统称为“工民建”,仅是与水工、港工、机场、国防和矿山等今天称之为“大土木”的一个二级专业相平行,从行业上划分也是这种隶属关系,由于我国条块分割的原因,无法看到“大土木”的统计数字,表6.27中统计的地点及项目只是归属于建设部系统的房屋建筑,如果考虑到公路、铁路、港口、机场和国防这些隶属于不同部门的大土木工程内的专业和行业,几乎可以这样说,土木工程在国民经济中大概是安全问题相当严重、技术水平很低的行业。87

土木工程界和教育界当务之急是加速人才培养,尽快改善和补充这个行业的技术力量。在土木建筑业中,低技术甚至没有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