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从“分”“合”中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_第1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从“分”“合”中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_第2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从“分”“合”中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_第3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从“分”“合”中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_第4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从“分”“合”中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从“分”“合”中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

马光贤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纷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纷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三国演义》请同学们思考:罗贯中的这段话反映了他的一种怎样的历史观?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种观点?请同学们思考:罗贯中的这段话反映了他的一种怎样的历史观?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种观点?历史循环论它忽视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错误的。综观整个中国古代史,‘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是支流,历史发展呈现螺旋式上升趋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

学习目标

1.自主梳理并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历史脉络。2.列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史实,分析其原因和影响。3.多角度分析江南开发的原因,概括其表现并分析影响。4.用史实说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界定时空,理清脉络任务一: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28—32,完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年代尺,并据此概括这一时期的主要阶段特征。要求:用双色笔在教材上标注出朝代更迭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等,并填写学案上年代尺空缺的部分。(限时:6分钟)国家分裂、政权更迭频繁、政局动荡、战乱频繁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多个视角,探寻规律任务二:探究学习——小组合作,集聚智慧要求:各学习小组根据不同探寻视角提供的材料和要求,完成相关问题,从不同视角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探寻历史发展规律。(限时:25分钟)视角1北民南迁,促交融材料一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这种寒冷气候继续下来……到第四世纪前半期达到顶点,以致阴历四月降雪……那时年平均温度比现在低1-2度。——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材料二

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魏晋之际,在北方汉族人口锐减的情况下,胡族内迁形成高潮。在这一过程中,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视角1北民南迁,促交融材料一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这种寒冷气候继续下来……到第四世纪前半期达到顶点,以致阴历四月降雪……那时年平均温度比现在低1-2度。——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材料二

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魏晋之际,在北方汉族人口锐减的情况下,胡族内迁形成高潮。在这一过程中,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视角1北民南迁,促交融材料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北民南迁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平城洛阳视角1北民南迁,促交融原因:气候、政局、政策等表现:五胡内迁、北民南迁、孝文帝迁都洛阳等影响:民族交融、江南开发、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等视角2江南开发,促发展材料一

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商业以长江沿岸最为活跃,番禺则是主要的外贸港口。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相交融。——《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二

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江南开发的原因、表现和影响。视角2江南开发,促发展原因:①中国北方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②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去先进的技术、工具和经验;③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并具有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优势;④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⑤一些统治者采取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视角2江南开发,促发展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影响:①加强南北经济联系;②推动南方沿海城市发展;③促进文化学术中心南移;④一定程度破坏生态环境(围湖造田)。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最大特点。视角3孝文改革,促统一材料一

(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结合教材P32第一段文字,概括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视角3孝文改革,促统一材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教材P32第一段文字和“史料阅读”,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视角3孝文改革,促统一材料三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论,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请从材料三中任选一位史学家的观点加以说明。视角3孝文改革,促统一观点一:赵翼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源于“汉化”政策。(3分)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3分)改鲜卑族的勇武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气,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3分)同时也造成了鲜卑族内统治阶层的分裂,失去了统治的根基,最终导致国力日衰。(3分)观点二:黄仁宇认为孝文帝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3分)孝文帝汉化政策改变了北魏落后的面貌,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3分)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3分)有利于民族交融,促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