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读及全部教案_第1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读及全部教案_第2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读及全部教案_第3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读及全部教案_第4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导读及全部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导读【单元导教】本单元围绕“革命岁月”这个主题编排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5篇课文。课文反映的是不同斗争阶段的事情,但精神主旨是一样的:革命者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本单元时教师要注意将革命传统教育自然融入语文教学之中,引导学生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最主要的还是要让学生深入课文的语言文字,去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受到情感的熏陶。学习本单元课文时,要重点体会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引导学生写出印象深刻的重点部分,并且在关注整个场景的同时,也要描写个体的表现。《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两篇课文为本次习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七律七律·长征读懂诗句体会情感受到熏陶读懂诗句体会情感受到熏陶课文狼牙山五壮士狼牙山五壮士观注整个场景观注整个场景点面结合点面结合描写个体表现开国大典描写个体表现开国大典重点写印象深刻的部分灯光重点写印象深刻的部分灯光我的战友我的战友邱少云围绕话题拟题目围绕话题拟题目口语交际:演讲口语交际:演讲语气语调讲技巧语气语调讲技巧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实践活动过程写清楚过程写清楚重点写具体习作:多彩的活动习作:多彩的活动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运用点面结合运用点面结合语文园地巩固语文能力语文园地巩固语文能力【单元教学目标】字词句1.会写“律、崖”等32个字和“日寇、奋战”等40个词语。2.欣赏书写作品,能做到规范美观,养成自我检视的好习惯。课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七律·长征》。2.能说出《七律·长征》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3.能根据相关语句体会人物形象,受到情感的熏陶。4.了解课文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口头表达1.演讲时能做到语气、语调适当,姿态大方。2.演讲时能利用停顿、重复或者辅以动作强调要点,增强表现力。书面表达1.尝试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把印象深刻的部分作为重点来写。2.写出活动中的体会,能根据同学的建议,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3.能围绕话题拟定演讲题目,根据一定的要求写好演讲稿。4.学会用多种形式来替代“说”,让表达更生动。5七律·长征【课前解析】关注文本《七律·长征》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重温革命岁月”中的第一篇课文,本诗是毛主席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胜利之时,回想起长征中红军所走过的万水千山,所经历的艰难坎坷,心潮澎湃所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用词精当,表现了诗人的豪迈之气。关注诗人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沁园春·雪》等。关注创作背景1934年10月,\t"/item/%E4%B8%83%E5%BE%8B%C2%B7%E9%95%BF%E5%BE%81/_blank"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t"/item/%E4%B8%83%E5%BE%8B%C2%B7%E9%95%BF%E5%BE%81/_blank"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这首七律就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看到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关注插图课文的插图是艾中信绘制的油画《红军过雪山》。整幅画如严峻的史诗一般展开,在雪山中,红军战士互相搀扶,坚强行进,与“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场面相照应。雪原高寒苍凉,更衬托出红军战士不屈不挠的意志。课文的上部分以毛泽东手书的《七律·长征》铺底,毛泽东的书法运笔峻拔,气势磅礴,生动地衬托出了诗句所表现的战斗豪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目标】1.会写“律、涯”等4个生字。2.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3.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句的内容。【教学难点】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的生字,了解“逶迤”等词语的意思。2.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课件3)1.教师播放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视频,请同学们欣赏。2.师生交流长征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及自己对长征的了解。3.揭示课题《七律·长征》,板书课题:七律·长征,学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结合历史背景,通过视频了解长征,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增强对长征的认识。)二、了解作者(出示课件4)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作品有《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沁园春·雪》等。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初读课文(出示课件5)(1)教师提出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节奏。(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出示课件6)教师出示节奏划分,全班齐读课文。2.学习字词(出示课件7)(1)出示词语:等闲逶迤磅礴云崖岷山指名读词语,注意纠正字音,了解逶迤的意思是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2)(出示课件8)学生明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容易写错的字,让学生相互提醒容易写错的部件和笔画。(出示课件9)重点指导“律”和“涯”的书写:这两个字的横画较多,不要多写或漏写,还要注意不同位置的横画长短不同。(出示课件10)重点指导“索”的书写:下半部分是“糸”,不要误写成“系”。四、理解诗题,了解背景1.理解诗题(出示课件11)诗体,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行,每句七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究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律诗包括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诗歌的题目。长征:1934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2.了解背景(出示课件12)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设计意图:由于长征离学生生活比较远,通过交流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对长征的认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五、再读课文,找出统领句1.(出示课件13)教师提出要求:再次朗读诗歌,读出磅礴的气势。边读边找出总领全诗的句子。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相关句子。3.汇报交流预设: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诗,体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教师板书:总写(首联)分写(颔联、颈联、尾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4.教师出示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让学生直观感受长征的路途之远及长征过程中经历的凶险。六、课堂演练,课后作业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14—16)2.课后作业(出示课件17)(1)本课生字词写2遍,词语解释写2遍。(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并默写诗歌。(3)将全诗的解释总结在本子上。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及其饱含的感情。2.从字里行间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3.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一、尝试背诵,导入新课(出示课件19)教师出示提示,学生尝试背诵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万水千山()。五岭()腾细浪,乌蒙()走泥丸。金沙水拍(),大渡桥横()。更喜岷山(),三军过后()。二、细读鉴赏,品悟情感1.(出示课件20)教师提出要求:小组合作学习后三联,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难与不怕困难的豪情壮志。2.学生自由读课文,圈画、批注相关内容,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3.汇报交流(1)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预设1:这句诗是在写“千山”,“逶迤”指的是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磅礴”指的是气势盛大。预设2:五岭山脉高低起伏连绵不绝,在红军战士眼里就像是翻腾着的小浪花,乌蒙山这样的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战士眼里也不过是脚边滚过的小泥球而已。(出示课件21)预设3:翻越起伏连绵的五岭山脉和高大的乌蒙山脉本来是非常难的,可是作者却把它们分别看作细浪和泥丸,这里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体现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精神。教师板书:过五岭、越乌蒙(2)(出示课件22)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预设1:这句诗是在写“万水”。预设2:湍急的流水拍打着金沙江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预设3:这两句写了两个长征故事: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教师板书:渡金沙、抢大渡教师播放飞夺泸定桥视频,让学生感受战斗的激烈。(出示课件23)教师提出问题:怎样理解诗中的“暖”和“寒”?预设1:“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时的激动。预设2:“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教师总结:作者用一“暖”一“寒”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3)(出示课件24)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预设1:“三军”指的是红军的队伍。预设2:“更喜”是对上文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的感情收束。预设3:“尽开颜”是指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翻过岷山,进入陕北,胜利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现在的喜悦更胜一筹。教师板书:翻岷山英雄气概三、品味“阅读链接”,感受伟人情怀1.(出示课件25)教师提出要求:学习完课文后,请同学们朗读“阅读链接”——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感受毛泽东的革命情怀。(出示课件26)教师出示自学提示: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在朗读中体会长征的艰难历程,感受毛泽东乐观豪迈的胸襟及革命情怀。2.学生自由朗读《菩萨蛮·大柏地》,在朗读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感受毛泽东乐观豪迈的胸襟及革命情怀。感兴趣的同学也可以背一背。四、主题概括、拓展延伸1.主题概括(出示课件28)《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旧体诗,为七言律诗。其中既有高度的概括,又有典型生动的事例;既写了闻所未闻的险山恶水,又写了惊天动地的伟大战斗。表现出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英雄形象及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2.拓展延伸(出示课件29)毛泽东诗词名句(1)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2)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念奴娇·昆仑》(3)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忆秦娥·娄山关》(4)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七律·答友人》(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毛泽东诗词气势磅礴、想象浪漫、文辞华美的特点。)五、课堂小结、课堂演练、课后作业1.课堂小结(出示课件30)全诗短短56个字,带我们重走了长征路,感受到红军的乐观精神和英雄气概。印证了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2.课堂演练(出示课件31—33)3.课后作业(出示课件34)(1)搜集阅读红军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2)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七律·长征》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重温革命岁月”中的第一篇课文。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从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懂诗句,再到深入地理解诗歌等角度进行教学,条理比较清晰。在理解诗歌时,我用一个主问题来统领全篇,紧紧扣住“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这条主线展开,层层深入,使学生体会到长征的艰难,以及领会到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一、回环复读,升华情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为统领,希望学生能在一次次的反复朗读中,逐渐提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好感受到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二、抓关键词,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在解决完字词的基础上,我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如“万水千山”“等闲”“逶迤”“磅礴”“暖、寒”“尽开颜”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红军战士所面临的险恶的自然条件,以及惊心动魄的激烈的战斗场面,使学生能更好地感受诗词所传递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豪迈的大无畏精神。三、利用反差,引导学生体会感情。“反差”是这首诗贯通首尾的修辞艺术,也是最具特征的精神气象。因此,在学生领会了诗的每一联“反差”之后,自然就能感悟诗词所要表现的情感了。“逶迤”与“细浪”、“磅礴”与“泥丸”、“千里雪”与“尽开颜”,诗词表现的反差愈是强烈,学生对诗词情感的体会就愈鲜明、深入。四、对比阅读,感受伟人情怀。学习最终的目的是掌握并运用。在教学的最后,我安排了自主学习“阅读链接”《菩萨蛮·大柏地》,这也是毛泽东的诗词。在教学中让学生以自学为主,通过对比阅读,进一步体会长征的艰难历程,感受红军及伟人的乐观精神和豪迈情怀。6狼牙山五壮士【课前解析】关注文本《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敌人集中兵力大举进犯晋察冀根据地,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和胡福才,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安全转移,诱敌上山,痛歼敌人,最后壮烈地跳下悬崖的故事,表现了这五位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勇于牺牲的精神。关注背景本单元选取的课文均为革命题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一定距离,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将学生带入战火硝烟的战争年代。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进犯中国领土。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入中国,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起抗战。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抗战期间,无数次残酷的战斗让中华儿女铭记于心。关注读写之间的联系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旨在体会文章在写场面时,既注意整体面貌的勾勒,也注意局部细节的刻画,感受二者是如何有机结合的。《狼牙山五壮士》中,既有对五壮士群体形象的描写,也有对每个人的细致刻画。关注插图课文插图是当代画家詹建俊的油画作品,描绘的是五壮士在寡不敌众的形势下,据险抵抗,直至弹尽援绝,毅然砸枪跳崖的英勇场面。这幅画把人物和太行山连为一体,具有纪念碑式的效果。画中五位壮士的姿势威武雄壮,表情严峻果敢,与课文的文字描述相互交融,让人感受到壮士们宁死不屈的爱国精神。【教学目标】1.会写“寇、副”等14个字,会写“日寇、奋战”等20个词语。2.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3.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教学重点】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教学难点】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的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有关词语。2.初步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3.厘清文章脉络,并重点学习“接受任务”和“痛击敌人”部分。【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情境导入,介绍狼牙山(出示课件3)狼牙山位于河北省易县西南,北临易水。海拔1105米,上有大联陀、小鬼脸、阎王鼻子、天梯、棋盘陀五个山峰。形势险要,状如狼牙,故名狼牙山。1941年抗日战争时,八路军五壮士同日本侵略者在此英勇战斗。主峰棋盘陀上建有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一起去感受五位壮士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3.板书课题:狼牙山五壮士,学生齐读课题。二、介绍背景(出示课件4)1941年,日本侵略者对华北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包围了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及当地群众,军区命令一分区一团七连担任掩护军区和群众转移的任务,七连经过顽强抵抗,转移了日本侵略者的注意。七连最后留下六班掩护,为了争取主力和群众撤退的时间,这个班将日本侵略者主力引向狼牙山主峰棋盘陀,与四面包围的日本侵略者进行激战。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初读课文(出示课件5)(1)教师提出要求:快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说出五位壮士的名字。(2)学生快速读课文,勾画相关内容。(3)学生回答: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和胡福才。2.学习字词(1)(出示课件6)出示词语:日寇奋战险要悬崖攀登山涧崎岖雹子屹立抡胳膊晋察冀手榴弹绷着脸全神贯注斩钉截铁热血沸腾居高临下粉身碎骨惊天动地指名读词语,同学间相互注意纠正字音。(2)(出示课件7)学生明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容易写错的字,让学生相互提醒容易写错的部件和笔画。(出示课件8)重点指导“寇”字的书写:这个字包括三个部件,注意下半部分“元”字包住的小部件不要写错,部件上面的横左边不要出头。(出示课件9)重点指导“贯”字的书写:上半部分的部件,里面是一竖,书写时不要写成上下两点。书写时要注意上半部分的笔顺。四、再读课文,厘清结构,归纳主要内容1.厘清结构(1)(出示课件10)教师提出要求:默读课文,用概括小标题的方式梳理文章的层次。(2)学生默读课文,尝试用小标题梳理文章的层次。(3)(出示课件11)学生交流汇报:接受任务(第1自然段) 痛击敌人(第2自然段)引上绝路(第3自然段)顶峰歼敌(第4、5自然段)英勇跳崖(第6—9自然段)教师板书: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2.归纳主要内容(出示课件12)(1)教师提出要求:请根据小标题的提示,连起来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2)学生根据小标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3)预设:本文主要描写了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接受了掩护连队主力及群众的撤退转移的任务,在完成拖住敌人的任务后,为了不让敌人追上部队,将敌人引上绝路继续顶峰歼敌,最后英勇跳崖的故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小标题概括内容,厘清文章脉络,培养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五、学习“接受任务”部分,了解背景1.(出示课件13)朗读第1自然段,了解故事背景。2.学生朗读课文,并圈画相关内容。3.汇报交流预设:通过“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这句话,可以知道敌我力量悬殊。4.(出示课件14)让学生了解晋察冀根据地和游击战争。(1)晋察冀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地处同蒲路以东,正太、石德路以北,张家口、多伦、宁城、锦州一线以南,东临渤海,以山西东北部和河北的冀中、冀东为主。区内除冀中大平原外,大多是山岳地带。(2)游击战争游击战争是非正规作战。以袭击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灵活性、主动性、进攻性和速决性,并能广泛动员群众投入战争。游击战的精髓是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疲我打,敌逃我追。(设计意图:课文中的故事离学生生活的年代比较久远,增加补充资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内容。)六、学习“痛击敌人”部分,关注人物描写及点面结合的写法1.关注人物描写(1)(出示课件15)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①默读第2自然段,用“”画出具体描写五位战士痛击敌人的句子。②圈一圈句子中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词语。(2)学生默读第2自然段,圈画相关内容,教师巡视指导。(3)汇报交流(出示课件16)预设1:在“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这句话中,“指挥战斗、狠狠地打、大吼一声、抡一个圈、瞄准敌人射击”是动作描写。预设2:在这句话中“沉着、满腔怒火、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是神态描写。预设3:这些描写表现了五位战士对敌人的痛恨和完成任务的决心。2.关注“点面结合”的写法(1)了解“点面结合”的含义(出示课件17)①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这句话属于点的描写。②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这句话属于面的描写。③教师总结:这种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叫作“点面结合”。(2)了解“点面结合”写法的好处(出示课件18)教师提出问题:课文第2自然段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预设:这样写既让我们感受到五位战士作为一个战斗群体的团结勇敢,又能感受到每一个战士的英勇顽强,塑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抗日英雄个体和群体形象。(设计意图:“点面结合”的写法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文中既有对群体形象的勾勒,又有对个体动作、神态的刻画,让学生体会到点面结合的写法有层次感和画面感。)七、课堂演练(出示课件19、20)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2.继续深入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出示课件22)教师提出问题:本文第2自然段运用了哪种写法?运用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运用这种写法既有整体感又凸显人物特点。(出示课件23)教师组织学生齐读第2自然段,再次感受五位战士的英勇善战。二、深入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1.(1)(出示课件24)教师提出自主学习要求:默读第3—9自然段,找到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场面的地方。(2)学生默读第3—9自然段,圈画相关内容,教师巡视指导。(3)汇报交流(出示课件25)①教师提出问题:哪些语句属于“点”的描写?预设1:第3自然段中“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预设2:第4自然段中“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预设3:第5自然段中“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预设4:第6自然段中“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②教师提出问题:哪些语句属于“面”的描写?预设1:第4自然段中“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顶峰,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预设2:第6自然段中“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主力部队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预设3:第6自然段中“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预设4:第7自然段“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预设5:第8自然段“中国共产党万岁”。2.(出示课件26)第2自然段和第3—9自然段对“点”的描写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预设1:相同之处是都抓住了人物的特点进行描写。预设2:对五个战士逐个进行了描写,是罗列多个点;对马宝玉的描写更具体,这是一点一面交织。3.(1)(出示课件27)教师提出自主学习要求:默读第3—9自然段具体描写班长马宝玉的句子,圈画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关键词,批注自己的体会。(2)学生默读第3—9自然段,圈画相关内容,并作简单批注。(3)探究交流①(出示课件28)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预设:“斩钉截铁”和“走”体现了班长马宝玉的坚决果断和毫不犹豫。②(出示课件29)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预设:“抢前一步、夺过、猛地举起、砸”体现了班长马宝玉身手敏捷、有勇有谋。③(出示课件30)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预设:“拔出、拧开”和“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体现了马宝玉的果敢勇毅和对敌人强烈的仇恨。④(出示课件31)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预设:“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体现了马宝玉的自豪和欣慰,“纵身跳下”体现了他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精神。4.朗读指导(出示课件32)齐读第3—9自然段,在朗读时要注意:在坚定、果敢的语气中带着对敌人的痛恨,显示出五壮士的英勇无畏。5.(出示课件33)默读“英勇跳崖”部分,思考该部分运用点面结合写法的好处。(出示课件34)预设:有点有面,强化了描写的层次感,突出了五位壮士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三、体会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出示课件35)教师播放狼牙山五壮士英勇跳崖视频片段,学生观看视频感受五位壮士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出示课件36)教师出示教材图片,并提出问题:通过图片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群怎样的战士。预设:这是一群视死如归、不畏牺牲的战士。教师板书:视死如归不畏牺牲(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五位壮士宁死不屈、英勇跳崖的壮烈,从而对五位壮士的光辉形象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出示课件37)教师提出问题:为何前三个自然段对五位英雄的称呼是“战士”而从第4自然段起对五位英雄的称呼改为了“壮士”?预设:课文前三个自然段,马宝玉等人是在执行命令,是勇敢的战士;完成任务后,他们本可以撤退,却以生命为代价将敌人吸引到棋盘陀上,可歌可泣,悲壮感人,所以称为“壮士”。(出示课件38)教师提出要求:让我们带着对五壮士的崇敬和颂扬之情,说出并记住五位壮士的名字。学生回答: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四、主题概括、拓展延伸1.主题概括(出示课件40)《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主要描写了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连队主力及群众的撤退转移,在完成拖住敌人的任务后,将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棋盘陀继续痛击敌人,最后壮烈跳崖,英勇牺牲。课文表现了五位壮士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主义精神和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精神。2.拓展延伸(出示课件41)中华民族的优秀男儿共产党员马宝玉、葛振林,壮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当着一步一步爬上来的日本侵略者的面,砸碎枪支,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毅然跳下了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光荣牺牲。葛振林、宋学义挂在悬崖的树上身负重伤,被老百姓救出,侥幸生存。五、课堂演练、课后作业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42)2.课后作业(出示课件43)(1)摘抄描写五壮士英雄气概的语句。(2)搜集革命英雄的故事讲给同学听。【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教学效果1.重视字词教学。根据学生学情,我依然不敢放松字词教学,但也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对于学生自己容易出错的字音、字形和词语意思讲解即可。2.厘清文章的结构。教学让学生归纳文章各部分的内容(1)接受任务;(2)痛击敌人;(3)引上绝路;(4)顶峰歼敌;(5)英勇跳崖。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内容,又可以教给学生布局谋篇的方法。3.在情境中师生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在以上师生互动的情境中,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碰撞。二、成功之处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现在把成功的几方面总结如下:这节课我做到了四“让”: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有机会“问”;让学生能经常“议”;让学生能自由“讲”。如我制作“英勇跳崖”幻灯片让学生观看后,提问:“大家看了这幅图想说点什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触图生情,纷纷举起了手。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特别没在老师意料之中的一幕催人泪下。一个男生(中队长)站起来领读一段肺腑之言。然后,又让全体队员举起右手向五位壮士敬队礼!此时,全班同学哭了,听课的老师流泪了,我也不由自主地举起右手含着泪融入孩子们一员,此时,连手都不知道放下。这样既表达了心声,又张扬了学生个性,又激发了师生情感。三、不足之处有感情的朗读还不够到位。由于课文比较长,课堂分析理解占用时间较多,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得还不够。今后要加强朗读训练。四、改进措施如果重上这节课的话,我会在之前成功的基础上,增加阅读的形式,多进行小组读、互读、男女比赛读等多种形式,增加阅读指导,使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产生共鸣。7开国大典【课前解析】《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记叙了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本文主要通过对开国大典一个个场面的描写来表现人民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在记叙大会开会前这一部分,课文先交代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人员和人数,然后描述了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虽然典礼还没开始,但我们从参加会议的人员,主席台的布置,会场上群众队伍的场面,分明感受到了这个典礼的盛大和隆重,也感受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历史背景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大地欢声雷动。毛主席亲自按动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升旗之后,毛泽东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紧接着举行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庆祝活动到当天晚上9点多钟结束。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的主人,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壮大了国际上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开国大典阅兵式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北京\t"/item/1949%E5%B9%B4%E5%BC%80%E5%9B%BD%E5%A4%A7%E5%85%B8%E9%98%85%E5%85%B5/_blank"天安门广场。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t"/item/1949%E5%B9%B4%E5%BC%80%E5%9B%BD%E5%A4%A7%E5%85%B8%E9%98%85%E5%85%B5/_blank"朱德总司令宣读\t"/item/1949%E5%B9%B4%E5%BC%80%E5%9B%BD%E5%A4%A7%E5%85%B8%E9%98%85%E5%85%B5/_blank"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随后,\t"/item/1949%E5%B9%B4%E5%BC%80%E5%9B%BD%E5%A4%A7%E5%85%B8%E9%98%85%E5%85%B5/_blank"阅兵总指挥、华北军区司令员兼京津卫戍区司令员\t"/item/1949%E5%B9%B4%E5%BC%80%E5%9B%BD%E5%A4%A7%E5%85%B8%E9%98%85%E5%85%B5/_blank"聂荣臻乘先导车,率领受阅部队,接受毛泽东、朱德、\t"/item/1949%E5%B9%B4%E5%BC%80%E5%9B%BD%E5%A4%A7%E5%85%B8%E9%98%85%E5%85%B5/_blank"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教学目标】1.会写“政、府”等14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20个词语。2.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3.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教学重点】体会“阅兵式”这个场面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教学难点】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政、府”等14个字,会写“政府、外宾”等20个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厘清课文脉络。3.明确“举行典礼”部分是如何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课件3)1.教师导入: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开国大典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2.揭示课题《开国大典》,板书课题:开国大典,学生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初读课文(出示课件4)教师提出要求: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体会新中国成立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2.学习字词(出示课件5)汇集预定爆发就位宣告雄伟肃静旗帜语调完毕检阅制服坦克一致距离高潮次序擎着瞻仰电钮排山倒海指名读词语,注意纠正字音,了解排山倒海的意思是形容力量强,声势大。(出示课件6)学生明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容易写错的字,让学生相互提醒容易写错的部件和笔画。例如:“宣”和“坦”最后一笔的横都要写得长一点儿,托住上面的部分,使整个字平稳匀称。(出示课件7)重点指导“爆”字的书写:书写时注意右下的部件不是“水”。三、再读课文,厘清结构(出示课件8)教师提出问题:联系课文题目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预设: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隆重典礼。(出示课件9)教师提出问题: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开国大典写了哪两部分内容。预设:第1—3自然段写了开国大典的总体情况,4—15自然段写了开国大典的具体过程。教师板书:总体情况具体过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厘清文章脉络,培养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四、聚焦开国大典的总体情况1.(出示课件10)教师提出自主学习要求:自由读课文第1—3自然段,说说你了解了开国大典的哪些总体情况。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1—3自然段,并圈画相关内容,教师巡视指导。3.汇报交流(出示课件11)预设1: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是1949年10月1日。教师板书:时间预设2:举行开国大典的地点是北京。教师板书:地点预设3: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教师板书:参加人员预设4:开国大典的会场在天安门广场,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预设5:会场是这样布置的,城楼檐下,八盏大红灯笼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教师板书:会场的位置和布置五、聚焦开国大典的具体过程1.厘清时间节点(出示课件12)(1)教师提出自主学习要求:阅读课文第4—15自然段,圈出表示时间或标明时间节点的词语,整理到下面的时间轴上。(2)学生阅读课文并尝试填写时间轴。(3)师生交流,完成时间轴填写。2.概括主要场面(出示课件13)(1)教师提出自主学习要求:提取关键语句,用小标题概括课文描写的主要场面,完成下面的过程图。(2)学生自主学习,并圈画概括相关内容,教师巡视指导。(3)师生交流,完成小标题填写。教师板书:群众入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六、学习“举行典礼”部分1.了解内容(1)(出示课件14)教师提出问题:默读课文第5—10自然段,结合关键词句想一想,“举行典礼”部分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2)学生默读,并圈画概括相关内容。(3)汇报交流(出示课件15)预设1: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预设2:升国旗、奏国歌、鸣礼炮。预设3:毛主席宣读公告。2.关注“点面结合”的写法(出示课件16)教师过渡:在《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中,我们学习了“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开国大典》中“举行典礼”部分的内容同样运用了这种方法,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课件17)(1)关注“面”的描写,教师引导学生寻找描写“面”的语句。预设1: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预设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预设3: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预设4: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预设5: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2)关注“点”的描写,教师引导学生寻找描写“点”的语句。预设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预设2: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预设3: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预设4: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3)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在该部分“点”的描写只突出了毛主席,这写法属于“一点一面”的写法。(4)(出示课件18)在三十万人中,有人民群众,也有众多国家领导人,作者为什么只重点突出了毛主席?预设:毛主席是开国大典中最主要的人物,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教师引导学生明确:选“点”要聚焦典型。七、课堂演练(出示课件19、20)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明确“阅兵式”部分是如何点面结合写场面的。2.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重的气氛。【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2)教师提出问题: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预设:群众入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二、体会“阅兵式”场面中“点面结合”的写法1.“阅兵式”的内容(1)(出示课件23)教师提出问题:默读第11—13自然段,说说“阅兵式”这个场面描写了几方面内容。(2)学生默读,并圈画概括相关内容。(3)汇报交流(出示课件24)预设1:第11自然段写了检阅部队。预设2:第12自然段写了各兵种行进。预设3:第13自然段写了群众欢呼。2.“阅兵式”中“点面结合”的写法(1)(出示课件25)教师提出问题:“阅兵式”部分是如何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场面的?(出示课件26)关注“面”的描写,教师引导学生寻找描写“面”的语句。预设1:受检阅的部队就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预设2: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关注“点”的描写,教师引导学生寻找描写“点”的语句。预设1: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预设2: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该部分“点”的描写属于多点罗列。(出示课件27)教师提出问题:第12自然段是如何进行点的描写的?预设1:按照方阵的行进顺序写的。分别写了海军两个排、步兵一个师、炮兵一个师、战车师、骑兵师和空军。预设2:各兵种描写的角度不同。描写了海军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描写了步兵列成方阵,齐步前进;描写了炮兵师野炮、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描写了战车师的各种战车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像钢铁巨人一样;骑兵师的马腿动作完全一致;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各方阵的姿态庄严、隆重,气势恢宏。(设计意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教师引导学生聚焦阅兵式中的人物和细节,让学生了解文章是怎样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写场面的。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有效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3.(出示课件28)教师出示阅兵式示意图,学生感受第12自然段“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所呈现出的宏大场面。(设计意图:展示“阅兵式”的示意图,让学生直观感受阅兵场面的庄严、宏大。)三、体会开国大典热烈的气氛和人们激动的心情1.(出示课件29)教师提出问题:面对如此庄严、隆重,气势恢宏的阅兵式场面,群众们有怎样的感受呢?预设:通过“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欢喜”“激动”等语句可以看出人民群众的激动和自豪之情。2.朗读指导(出示课件30)齐读第11—13自然段,一方面读出阅兵场面的庄重、威武,一方面读出群众的激动与自豪之情。3.(1)(出示课件31)教师提出问题:课文中有很多地方都表现了典礼的盛大和隆重,也体现出参加典礼人员的激动和兴奋的心情,请在文中圈画相关语句并进行批注。(2)学生默读全文并勾画相关内容,教师巡视指导。(3)汇报交流(出示课件32)预设1:通过第3自然段中“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八面红旗迎风招展”等语句,可以看出会场布置衬托出庄严、隆重的气氛。(出示课件33)预设2:通过第4自然段中“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摸着黑”“步行四五十里路”等语句,可以看出人们的心情十分急切、激动。通过“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可以感受到场面气势恢宏,气氛热烈。教师板书:热烈(出示课件34)预设3:通过第5自然段中的“排山倒海”可以看出现场的声势浩大,通过“一齐投向”可以看出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无限爱戴。(出示课件35)预设4:在第7自然段中“这庄严的宣告”“一齐”“传到”都出现了两次,这里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我们可以由此感受到全场三十万人以及全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成立而欢欣鼓舞,内心感到无比激动和自豪。(出示课件36)预设5:通过第9自然段中“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可以看出典礼的庄严、隆重。教师板书:隆重预设6:通过第9自然段中“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和第10自然段中“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可以看出人民群众热烈、激动的心情。(出示课件37)预设7:通过第14自然段中“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可以看出开国大典的隆重;通过“擎着、舞着、高呼、不断地高呼”等语句可以看出人民群众的喜悦、兴奋。4.(出示课件38)教师提出问题:参加开国大典的群众为何会如此激动?预设:新中国成立前,劳动人民一直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吃不饱,穿不暖,还要饱受欺凌,国家的状况更是内忧外患,而今中国人民终于当家作主了。5.(出示课件39)教师提出问题:对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你是怎样理解的?预设:“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句话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这句话不仅是说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更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全中国永远摆脱了黑暗,获得了光明。四、主题概括,拓展延伸1.主题概括(出示课件41)《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2.拓展延伸(出示课件42)教师过渡:许多名人在其日记、回忆录里,也见证并记下了这一特殊历史时刻的点点滴滴。夜晚十点钟以后,我从天安门回到了宿舍,听着远远近近的锣鼓声,我兴奋得不能合眼,我坐在桌子前面,拿起笔在纸上写着,我一直写到深夜。我反复地写着同样的一句话:占人类总数的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巴金(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开国大典的亲身参与者无比激动、兴奋的心情,体会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五、课堂演练,课后作业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43、44)2.课后作业(出示课件45)小练笔: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一个场面。“面”的描写要整体展现场面,“点”的描写要细致刻画,突出特点。【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开国大典》这篇课文写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激动的心情。本课先写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接着写了会场的位置和布置;再接着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最后讲了游行队伍。在教学本课时,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我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法分两课时进行设计与教学。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厘清课文顺序并重点学习“举行典礼”部分,第二课时则重点学习“阅兵式”和“群众游行”部分内容。在品读文本解决问题大环节,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独立完成后再进行汇报,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我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摸来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此外我还特别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理解课文时,通过分析句子、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的精妙。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不但让学生从人文角度去归纳概括,更主要的是要联系文章总结场面描写的方法。这也突出了本课的重点。整堂课下来,学生都能用心去读去感悟,朗读的比较到位,课堂效果比较好。只是由于课文比较长,部分内容指导略显仓促。今后一定合理分配好时间,做好预设,争取更高的效率。8*灯光【课前解析】关注背景资料1947年秋,进入豫皖苏平原的我军部队是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主力。当时正是我军实施战略反攻的时候,刘伯承、邓小平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和陈赓、谢富治的部队都到了外线作战,三大解放军主力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一个“品”字形,直接威胁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中心——南京。而从歼灭57师的描述来看,应该是发生在1947年9月11日,郓城沙土集的战斗,是华野西线兵团完成的。关注作者王愿坚(1929—1991),当代作家。山东省诸城人。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路标》《足迹》以及与陆柱国合作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受到舆论赞扬。关注本课在本单元功能定位本课是本单元的略读课,略读课就是需要学生迁移运用前面精读课所学的方法,按照学习提示去独立阅读,完成学习任务。【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中“灯光”与“火光”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课题之间的联系。2.关注郝副营长的语言、神情、行为,理解革命战士的无私奉献精神。【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中“灯光”与“火光”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课题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课件3)1.教师出示与灯光有关的图片,学生欣赏图片,感受灯光的美好。2.导入:灯光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出现在千家万户,出现在大街小巷,我们平时并是不特别注意它。本课作者王愿坚却对灯光有着特殊的感受,因为在他的经历中,发生过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他笔下的《灯光》,去感受一名战士内心对灯光的向往。3.揭示课题《灯光》,板书课题:灯光,学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灯光入手,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了解作者及背景资料1.了解作者(出示课件4)王愿坚(1929—1991)中国电影编剧、作家。主要作品有《党费》《足迹》《路标》《妈妈》等,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与陆柱国合写)。2.背景资料(出示课件5)1947年秋,进入豫皖苏平原的我军部队是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主力。当时正是我军实施战略反攻的时候,刘伯承、邓小平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和陈赓、谢富治的部队都到了外线作战,三大解放军主力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一个“品”字形,直接威胁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中心——南京。三、初读课文,学习词语1.初读课文(出示课件6)教师提出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预设:本文主要讲了郝副营长战斗前划着火柴借着光亮看书,战斗中点燃手中的书为战士们找突破口提供帮助,因此而英勇牺牲的事。2.学习词语(出示课件7)(1)教师出示词语:照耀雄伟围歼倚着电钮憧憬璀璨噢黑魆魆聚精会神自言自语千钧一发郝副营长豫皖苏平原指名读词语,同学间纠正字音。(2)(出示课件8)教师为学生简单介绍豫皖苏平原:豫皖苏平原是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接壤的大片土地,是华北平原的南半部,位于黄河以南,淮河流域,地势低平,多为褐色土,是我国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地。四、再读课文,厘清结构1.(出示课件9)教师提出问题: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的,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2.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问题。3.汇报交流(出示课件10)预设:课文第1、2自然段写的是现在,第3至11自然段写的是往事,第12自然段写的是现在。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本文以倒叙为开头,首尾呼应,“灯光”是本文的主线。本文先写因灯光引起回忆,再写回忆往事,最后写怀念战友。教师板书:引起回忆回忆往事怀念战友五、结合“学习提示”,深入学习本文内容1.(出示课件11)教师提出要求:请根据本课的“学习提示”从文中找出描写“灯光”和“火光”的三幅画面,并把你的体会批注下来。2.学生自由读读课文,并圈画相关内容,教师巡视指导。3.汇报交流(1)(出示课件12)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预设1:第1自然段中“光明而又温暖”体现了天安门前的灯光光明、温暖的特点。预设2:通过第2自然段中“‘多好啊’”,可以看出灯光给人们带来的愉悦、幸福。教师板书看到“千万盏灯”赞叹“多好啊”(2)(出示课件13)书上插图中的灯光预设:通过“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副图,默默地沉思着”这句话,可以看出郝副营长对书中插图所呈现出的生活的羡慕、渴望。教师提出问题:此时的郝副营长可能在沉思什么?(出示课件14)预设:“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读好啊!”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多好啊”,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预设:可以感受到郝副营长十分关心孩子,也能感受到他对未来的憧憬。这是郝副营长强大的思想动力。教师板书:看书憧憬(3)(出示课件15)战场上微弱的灯光预设1: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这火光虽然微弱,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足够亮了,战士们靠着这微弱的火光冲进了围墙。围墙里响起了一片喊杀声”。预设2:“千钧一发”说明情况非常紧急,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他“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教师板书:烧书引路预设3:“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郝副营长为了理想,英勇献身。教师板书:壮烈牺牲(4)(出示课件16)教师提出问题:郝副营长为了崇高的理想勇于献身,对此,你想说些什么呢?预设:在和平安宁的今天,我们不要忘记曾经为今天幸福生活而牺牲的先辈们,要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教师板书:幸福生活来之不易(5)(出示课件17)教师提出问题:文中的几处灯光之间有什么联系?它们与课文题目又有什么联系?预设:书上插图中的灯光是理想,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是现实,理想变为现实需要战场上微弱的灯光的奋斗,这些都与题目“灯光”有关。六、主题概括、拓展延伸1.主题概括(出示课件19)本文通过一个关于灯光的故事,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开头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继而引发“我”对往事的回忆,结尾照应开头。从“我”在璀璨的华灯下回忆牺牲的战友,可以体会到“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不忘过去、要好好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愿望。2.拓展延伸(出示课件20)教师播放城市夜景视频,学生感受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七、课堂演练、课后作业1.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1、22)2.课后作业(出示课件23)搜寻、查找革命故事,讲给你的朋友和家人听。【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灯光》是一篇回忆往事的课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文章叙述的故事离现在甚远,学生对于战争年代的苦难岁月知之甚少,因此,在教学时能否找到突破口为学生理解课文作铺垫是取得本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厘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再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是以灯光引起回忆,再回到“灯光”,采用倒叙的方式开头,首尾形成呼应,整篇文章是以“灯光”为线索来写的。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学习提示从文中找出描写“灯光”和“火光”的三幅画面,并批注自己的感受。抓重点句子感受英雄形象,及其勇于献身的精神,最后分析文中的几处灯光之间有什么联系,它们与课文题目又有什么联系。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担心学生理解的不够深,讲解占用了过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学、讨论、自主探究的机会就太少了。在往后的略读课文中,我会放手给学生自学、自悟的机会,让他们尽快掌握学习方法。9*我的战友邱少云【课前解析】关注背景资料(1)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为了保卫祖国、维护世界和平而进行的一场正义战争。60年前,新中国刚刚诞生,“百废待兴”,中国人民渴望有一个和平的建设环境。然而,当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之时,中国人民不得不奋起抵抗侵略。1950年10月,根据朝鲜劳动党、朝鲜政府的请求和保卫中国国家安全的需要,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代表中国人民的意志,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战略决策,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2)上甘岭战役1952年10月14日,抗美援朝最著名的战役上甘岭战役打响。此役,美军先后投入6万余人的兵力,出动3000架次飞机和170余辆坦克,进攻不到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在44天的激战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共歼敌2.5万余人。上甘岭,位于我军中部战线战略要点五圣山南麓,阵地突出,直接威胁着对方金化防线。对方为了对我军施加军事压力,为了造成在谈判席上的有利地位,为了改善其在金化地区的防御态势,故向我军发动了十分猖狂的进攻,是一年来规模最大的军事攻势,企图迫使我军让步。敌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战斗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水平。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两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成了一片焦土,许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敌人虽然使用世界战史上空前集中的炮兵,但打不破志愿军的钢铁防线。志愿军参战部队共4万余人。他们依托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防御阵地,英勇顽强地抗击进攻之敌,每一表面阵地都反复争夺数次,战况空前紧张激烈。关注作者李元兴,四川省营山县人,1951年参加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志愿军第十五军第二十九师第八十七团第九连副班长。1952年10月,他们连接受反击391高地的任务后,他被编入爆破组。12日,部队在炮火掩护下发起猛攻。在突破口上敌人有一座巨型暗堡,他用一个大炸药包将暗堡炸毁,使部队顺利突入纵深,全歼守敌。立特等功,获二级英雄称号。【教学目标】1.能结合文中“我”的心理活动,体会邱少云的精神。2.能领悟环境描写和邱少云英勇行为之间的联系。【教学重、难点】能领悟环境描写和邱少云英勇行为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课件3)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四年级学习的课文《黄继光》吗?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年仅21岁的黄继光牺牲在朝鲜战场上。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另一位抗美援朝英雄——邱少云。2.揭示课题《我的战友邱少云》,板书课题:我的战友邱少云,学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从学生已经学习过的课文入手,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出示课件4)播放一级英雄邱少云的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邱少云的英雄事迹。4.(出示课件5)教师提出问题:结合课题和注释,思考文中的“我”,具体指的是谁?预设:文中的“我”指的是邱少云的战友李元兴,本文是邱少云的战友回忆的真实事件。二、了解作者及背景资料1.了解作者(出示课件6)李元兴是邱少云生前所在班的副班长,邱少云的亲密战友,二级英雄。他曾和邱少云一起参加“391”高地的战斗,亲眼看到邱少云英勇牺牲的全部情况,本文内容是作者对当时情景的回忆。2.背景资料(出示课件7)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战火烧到了我国的鸭绿江边。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打败了美国侵略军,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战斗英雄,被祖国人民誉为“最可敬的人”。邱少云就是其中的一个。(出示课件8)教师展示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和上甘岭英雄阵地的图片。三、初读课文,学习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1.初读课文(出示课件9)教师提出要求: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自读提示:先在文中找到表示时间的词语;抓住关键语句,提炼小标题;根据小标题,梳理事件的主要内容。(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已经掌握的方法准确概括文章的内容,依据时间变化,厘清课文思路,从而准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学习词语(出示课件10)教师出示词语:山坳干涸蜷腿伪装居高临下指名读词语,同学间纠正字音。引导学生明确“居高临下”的意思是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或傲视他人。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出示课件11)(1)教师为提出问题:文中表示时间的语句有哪些?预设:“天亮以前”“约莫11点钟的时候”“黄昏时”。(2)教师提出问题: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预设:时间顺序。(3)教师提出问题:按照各部分的关键语句,我们可以概括出哪些小标题?预设1:第一部分可以概括为“山沟潜伏”。教师板书:山沟潜伏预设2:第二部分可以概括为“壮烈牺牲。教师板书:壮烈牺牲预设3:第三部分可以概括为“冲锋报仇”。教师板书:冲锋报仇(4)(出示课件12)教师提出要求:请根据时间和小标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预设:天亮以前,邱少云和他的战友们安静地潜伏在山沟。约莫11点钟的时候,邱少云被敌人的燃烧弹点燃了自己的棉衣,他被烈火包围,直至壮烈牺牲。黄昏时,战士们发起了冲锋,为邱少云报仇。四、结合“学习提示”,明确学习任务(出示课件13)教师提出要求:根据“学习提示”,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吧。学习任务一: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邱少云是怎样一位“伟大的战士”。学习任务二:课文写了邱少云和战友们潜伏的山沟环境,又写了邱少云任凭烈火烧身纹丝不动,结合相关内容说说两者有什么联系。五、深入学习本文内容,完成学习任务任务一(出示课件14)1.教师提出要求:(1)默读课文第7至13自然段,找出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并作简单批注。(2)说一说你从这些描写中体会到邱少云是怎样一位“伟大的战士”。2.学生默读课文,并圈画相关内容,教师巡视指导。3.汇报交流(1)(出示课件15)教师出示课文第11自然段内容。这个时候,邱少云如果迅速从火堆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身上的火是可以扑灭的。我们卧在他附近的任何一个人,如果跳过去把他拉出来,扯掉他着火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上敌人的哨兵发觉,那么不仅是我们这一个班要牺牲在这里,也不仅是埋伏在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要受到重大损失,更严重的是我们准备了好久的这次作战计划要完全落空。预设1:通过“邱少云如果迅速从火堆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身上的火是可以扑灭的。我们卧在他附近的任何一个人,如果跳过去把他拉出来,扯掉他着火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可以看出有很多办法可以扑灭邱少云身上的火。预设2:通过“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上敌人的哨兵发觉,那么不仅是我们这一个班要牺牲在这里,也不仅是埋伏在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要受到重大损失,更严重的是我们准备了好久的这次作战计划要完全落空”可以看出那样做的话会导致任务失败,更会置所有人于险境。(2)(出示课件16)教师出示课文第12自然段内容。我的心紧缩着,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实在忍耐不住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出声来。我几次回过头来,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烧死,但是我又忍不住不看。我心里像刀绞一般,眼泪模糊了我的眼睛。教师提出问题:这时候“我”的心为什么紧缩着?预设:因为“我”担心邱少云忍受不了剧痛,潜伏的部队会暴露。(出示课件17)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句子“我几次回过头来,不敢朝他那儿看,不忍看着我的战友被活活烧死,但是我又忍不住不看”中的“不忍”和“不敢”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预设:“不忍”和“不敢”表现了“我”担心和矛盾的心理。教师提出问题:“我心里像刀绞一般”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预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句话表现了“我”悲痛的心理。(3)读一读(出示课件18)教师提出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第11、12自然段,进一步体会邱少云为了战友安全,为了战斗胜利而强忍剧痛,不惜牺牲的精神。(4)(出示课件19)我们还从哪里可以看出邱少云是一位“伟大的战士”?(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第13自然段)烈火在我的战友邱少云身上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