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课程标准)九年级上册初中历史全册优质公开课教案_第1页
人教版(课程标准)九年级上册初中历史全册优质公开课教案_第2页
人教版(课程标准)九年级上册初中历史全册优质公开课教案_第3页
人教版(课程标准)九年级上册初中历史全册优质公开课教案_第4页
人教版(课程标准)九年级上册初中历史全册优质公开课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精心整理精品文档精心整理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简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及相关条约的主要史实,了解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2)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3)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主要过程的学习,了解其“导火线”的作用,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2)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学习,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为争夺世界霸权、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3)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七八两个年级的历史知识储备,也掌握了一些学习策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但是完全认清历史事件的本质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好的做法是帮助学生提供素材,教给他们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1.重点(1)了解“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的过程及影响;(2)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2.难点(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2)第一次世界的性质。教学活动1.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19世纪末,美国南北战争后,经济迅猛发展,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1894年,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一。美国经济的发展和“新显然天命论”扩张思潮的泛滥,推动美国势力的向外扩张。同样的,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迅速增强,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日本先后在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中获胜,助长了国内军事激进分子的野心,再加上吞并朝鲜扩大了版图,使得日本军事力量进一步加强,经济得到发展。所以,崛起后的日本也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积极参与对世界的瓜分。统一后的德国在战胜了法国的基础上,不满于国际现状,迫切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进而挑起了后来的一系列战争。2.军事竞赛和两大对立军事集团(1)帝国主义的矛盾:主要有法德、英德、俄奥三对基本矛盾。其中主要矛盾是英德矛盾。(思考原因),矛盾根源是经济上的霸主地位与政治上殖民地的拥有地位不对称(即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最终导致了两国在军事上的竞赛,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被研发出来,这些都为后来的一战爆发建立了条件。(2)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指出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组成国和枋心国分别是哪些国家?答:三国同盟:德、意、奥匈,最终形成是1882年,核心国是德。三国协约:英、法、俄,最终形成于1907年,核心国是英。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疯狂扩军备战、激烈争夺,战争危机日益严重。3.畅所欲言,探究讨论(1)从英法美德等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2)想一想,20世纪初战争危机日益严重的原因是什么?(3)资本主义国家的迅猛发展为亚洲、非洲各国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4.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幕原因篇—根本原因、导火线镜头一:一战的根本原因展示《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工业生产总值、殖民地面积情况表》问题:上表反映了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状况,你发现了什么变化?答案: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镜头二:两大集团在课文地图中,划出三国同盟、三国协约。镜头三:一战导火线(1)一战最有可能发生在什么地区?素有什么之称?巴尔干半岛,火药桶。观看《萨拉热窝事件》影片,回答以下3个问题。(2)一战导火线是什么?萨拉热窝事件。(3)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会不会爆发?会。因为一战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4)你对塞尔维亚青年的暗杀行为有什么看法?(小组讨论)刺杀的目的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刺杀行动性质上属于恐怖主义行为,不是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正义行为;其后果是点燃了世界范围内的战火,造成了人类社会的灾难。拓展延伸:展示“火烧日系车”图片,思考怎么看待他们的行为?突出个人行为不可以损害国家、他人、自己的利益。第二幕过程篇—开始、主要战线、主要战役展示问题:制片们,请阅读课文,找出镜头四、镜头五、镜头六答案。镜头四:一战开始的时间及标志。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镜头五:战前的变化。意大利国家由三国同盟加入到三国协约(以自身利益出发)镜头六:一战主要战场、主要战役。观看《凡尔登战役》影片,回答以下4个问题(1)主要战场?欧洲(2)凡尔登战役被称为什么?凡尔登绞肉机(3)从死伤的人数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战争的残酷性(4)战役中使用了什么武器?坦克、大炮、毒气弹……第三幕结束篇—扩大、战争结束请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镜头七:战场由欧洲扩大到什么地区?战场由最的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卷入战争镜头八:后来参战的国家有哪些,加到哪一方?对一战有什么作用?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参加协约国;中国也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加速战争的结束。镜头九:结束的时间及标志?1918年11月,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历时四年多。第四幕影响篇—人民苦难镜头十:一战的性质(课文P134动脑筋)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尽管塞尔维亚为了保卫主权和独立而战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性质,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镜头十一:一战的影响是什么?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参战各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饿、疾病等夺去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第五幕启示篇—珍爱和平观看图片,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争中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一些什么启示呢?拒绝战争、珍爱和平。这一部分学习完以后,你对一战有哪些了解。(1)根本的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2)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3)开始的标志:1914.7,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4)交战双方:同盟国协约国。(5)最残酷的战役:凡尔登战役。(6)结果:1918年11月同盟国失败。(7)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8)影响: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改变了国际格局。5.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一战结束后,战胜国最迫切要做的是什么?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要瓜分战利品,制裁战败国,建立套新的国际秩序。师:非常正确,今天就让我们来具体了解它们是怎样实现这些目标的?(导入新课)战争的硝烟还未完全散尽,帝国主义战胜国就急急忙忙召开巴黎和会,战胜国真的是要急于通过这次会议建立永久的和平吗?生:不是!师:正确。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会议的真相。首先,会议不仅排斥了战败国,就是战胜国之间也不公平,27国参加会议,但操纵会议的是哪些国家?生:英法美3个国家师:近半年的讨论和纷争,最后终于与德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生:阅读内容,然后互相议论并教师引导,得出结论:最能体战胜国愿望的是殖民地方面的内容。师:会议不仅对战败国进行掠夺,对战胜国中国也同样进行掠夺。引出中国山东问题,并引导学生讨论,(播放五四运动视频)这说明什么?巴黎和会的实质是什么?生:慷慨激昂,议论纷纷。并得出: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分赃会议。师:补充说明,帝国主义依照上述原则,陆续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了和约,这些和约与《凡尔赛和约》构成所谓的“凡尔赛体系”。生:通过阅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版图,(媒体展示)明确这个体系作用的地理范围: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师:(通过课件说明)“新秩序”的内涵:它包括帝国主义对战败国殖民地的分配;对欧洲战败国领土的安排、分割和对中南欧新兴国家领土的安排;以及对战败国的军事和经济制裁的范围和程度等。师:帝国主义对新秩序能否顺利实施感到不太保险,希望建立一个国际组织来维护这个新秩序,于是国际联盟由此建立。生:自学确认国联成立的日期、总部地点及宗旨,对宗旨的本质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国联是帝国主义维护战后新秩序的工具。师:那么,有了凡尔赛体系,再加上国际,是否可以使世界从此天下太平呢?引导学生展开自由讨论。生:结合名人语录展开分组讨论,教师可选择旁听学生讨论10分钟左右,由学生代表总结发言。师:结合学生的讨论,进行归纳基本观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凡尔赛体系虽然缓和了老矛盾,但又促成了新矛盾。首先,对德国的严厉制裁及对其殖民地的掠夺,必然激起德国的复仇情绪;其次,战胜国之间因分赃不均而产生了新矛盾。第二方面:国际联盟对于制止侵略和战争的措施十分空洞,缺乏有效约束力,难以维持和平与制裁侵略,这样凡尔赛体系的一系列条约的确可以看做是帝国主义之间达成的一个休战协议。但其中却蕴含了诸多新的矛盾,使下一次世界大战成为历史的必然。教师小结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实力对比,打破了旧的国际关系体系。1919年~1922年,英、法、美等帝国主义战胜国先后在巴黎和华盛顿召开会议,通过了一系列条约,形成了战后帝国主义的“和平”体系,即凡尔赛体系。这个体系巩固了帝国主义大国的既得利益,维持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暂时和平。由于这一体系既是战胜国强加给战败国和被压迫民族的,又是战胜国之间妥协的产物,因此这一国际关系体系就不可能持久。20世纪30年代,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治危机的加剧和资本主义国家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德、意、日法西斯专政建立后,它们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一系列侵略扩张,逐渐破坏了凡尔赛体系。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凡尔赛体系彻底瓦解。第二课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20世纪初中国的局势概况有个初步地了解和认知。并培养学生从有关资料中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2)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兴中会、同盟会以及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能力目标通过视频材料,使学生对这段历史时期的情况能有个直观清楚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互动,加深学生的印象。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为国奋斗、奉献的精神。(2)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史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对历史概况有个清楚的认识和价值判断。教学重难点1.重点(1)20世纪初中国的概况;(2)同盟会的成立及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3)辛亥革命的意义。(4)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上台的举措;日本“二十一条”的提出;袁世凯复辟与护国运动;军阀割据概况。2.难点(1)兴中会的创建;(2)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3)辛亥革命的意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一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一战也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一战结束后,巴黎和会召开,如何处理德国成为列强讨论的焦点,而中国山东问题也被列为重点问题。中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但是《凡尔赛合约》却规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攫取的权益转给日本。当时中国代表团拒绝签署合约。中国战胜了却无法享受战胜国的待遇,还受尽掠夺,那20世纪初的中国的发展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课《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二、讲授新课1、(1)20世纪初的中国阅读课文,请从课文中归纳出20世纪初列强对中国的掠夺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并举例说明。(2)指出民族工业得以发展的条件是什么?清政府的支持;列强忙于一战无法顾及;有识之士的爱国心。2、(1)兴中会的创建指出兴中会创建的时间、地点以及领导人分别是什么?答:创建的时间:1894年;地点:夏威夷的檀香山;领导人:孙中山。(2)走进孙中山孙中山早期是做什么的?是什么促使他走向了革命的道路?3、同盟会的成立(1)指出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同盟会的性质、革命纲领以及机关刊物是什么?答: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性质:是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组织;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机关刊物:《民报》(2)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4、黄花岗起义对黄花岗起义有个大致的认识和了解即可。从这一小结的学习中,我们对20世纪初的中国的局势有个大致的了解了,请同学们从整体上对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和发展进行归纳总结下。分组进行讨论和总结,每组选出一位代表来展示本组的讨论成果。(思路提示: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进行总结)。武昌起义(1)背景、经过面对轰轰烈烈的四川保路运动,清政府惊恐万状,急忙调动湖北新军入川镇压。这就造成湖北守备空虚,为湖北革命党人提供了发动起义的绝好机会。湖北地区,革命基础较雄厚。当地16000多名湖北新军中,参加革命组织的占2/5。这为革命党人发动起义积蓄了力量。1911年9月底,他们在武昌设立起义总部,布署起义。10月9日,因革命党人不慎,起义计划泄露;次日,起义总部又被破坏,军警到处搜捕革命党人。在失去指挥机关的紧急情况下,革命党人自行联络,自发起义了。经过一夜激战,起义军占领了武昌。接着,驻汉阳、汉口的新军也先后起义,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因为这一年是旧历辛亥年,故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2)结果湖北军政府成立和各省的响应10月11日,武昌城内的战斗一结束,起义军就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做都督,宣布废除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国,并签发安民告示。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全国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清政府陷于土崩瓦解的局面。6、中华民国的成立(1)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1月1日)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随着武昌起义成功和各省的纷纷响应和独立,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共和政府。1911年12月,各省代表齐集南京,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选黎元洪为副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赴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并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交待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关系,并举例说明其换算方法)接着,又成立了参议院。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南京临时政府建立起来了。(2)《临时约法》的颁布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订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展示《临时约法》的史料)(并阅读约法的内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它规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制度、政府组织机构和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7、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1)袁世凯东山再起武昌起义后,帝国主义看到清政府已难以维持,便从封建统治集团内部选中袁世凯,作为其侵华的新工具。与此同时,面对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清政府也不得不起用袁世凯,利用其控制下的北洋军维系清王朝的统治。这样,袁世凯就在帝国主义支持下,乘革命势力迅猛发展之机,迫使清政府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掌握了清朝的军政大权。(2)南北和谈和清帝退位袁世凯掌权以后,对革命党人采取了一打一拉的狡猾伎俩。他一方面派兵攻打武汉,占领汉口、汉阳,对革命势力进行武力威胁;另一方面,又在帝国主义配合下,派人南下和谈,利用革命党人的软弱,采用欺骗的手段,诱使其交出政权。1912年1月,孙中山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夹击和革命阵营内部妥协派的压力下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绝对赞成共和,就可把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他。袁世凯在得到革命势力同意让权的保证后,又回过头来对清皇室施加压力,武力逼宫,迫使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3)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清帝退位后,袁世凯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职。接着,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提出了新大总统到南京就职等条件。为此,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故意在北方制造紧张局势,迫使参议院同意他在北京就职。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袁世凯在共和国的招牌下,建立起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埋葬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树起了民主共和国的旗帜,其功不可没。但是,由于这次革命的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十分软弱,没有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在关键时刻向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妥协,致使革命果实落入了袁世凯手中,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和特权丝毫没有触动,地主买办的权势依然存在,民主革命的两大任务均未完成。(小结)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长期进行革命宣传和斗争的结果。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将永载史册。辛亥革命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表明了资产阶级无力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8、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阅读课文,指出袁世凯上台后做了哪些举措,目的是什么?举措:(1)将临时政府从南京迁到北京;(2)改组内阁,委任自己的亲信为内阁总理;(3)削弱革命派的力量,独揽大权;(4)镇压国民党人反抗;(5)胁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全面控制国会。目的:巩固自己的势力,扩张武力。9、“二十一条”亡国条约的签订(1)背景:日本帝国主义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各国无暇东顾的时机于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觐见袁世凯,递交了二十一条要求的文件,并要求北洋政府“绝对保密,尽速答复”。“二十一条”对中国权益的损害严重且涉及范围深广,被称为“亡国条约”。(2)结果:忙于恢复帝制的袁世凯为获得日本的支持,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条件。10、复辟帝制与护国运动(1)复辟概况:1914年9月28日,袁率百官到孔庙祭孔;12月23日到天坛祭天,穿古衣冠,行大拜礼。祀孔祭天是袁复辟帝制的预演。德、英、美、日等帝国主义也支持袁称帝。为了恢复君主国体,袁一手操纵的参政院制定《国民代表大会组织法》,规定由“国民代表大会”决定“国体”,各省在军政长官监督下加紧选出“代表”,在当地进行所谓国体投票。1915年12月11日,参政院以“国民代表大会总代表”名义上书袁“劝进”。12日,袁发布命令,宣布接受帝制。改国号中华帝国,定1916年为洪宪元年。(2)讨论探究你对复辟帝制怎么看?帝制在中国还能行得通吗?小组讨论,然后每组派出一名代表总结观点。(3)护国运动概况介绍:护国运动(1915年-1916年,又称护国战役、护国战争),起因是袁世凯在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袁世凯的军队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在内外压迫后宣布取消帝制,并于数月后病逝。11、军阀割据混战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分裂为三大派系:直系、皖系和奉系。(1)请同学们从《民国初期军阀割据形势图》中指出三大派系的控制范围。(2)假设你现在就生活在民国初期,你觉得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讨论交流。学完这一小结内容,我们对辛亥革命和中国当时的时局概况都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民族危机的深重,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人民的生活也苦不堪言。相比过去,我们已经很幸福了,没有战争,没有动乱,大家都能平平安安地享受生活。所以,对于今天的好日子我们得学会感恩,感恩革命先辈不屈的斗争,没有他们的付出也就没有今天的和平年代。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叙述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为救国进行的探索活动。(2)研读史料,感受“驱除鞑虏”“五族共和”口号产生的时代背景,对比分析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由材料中获得信息和分析探究史料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国民族的兴衰,树立民族忧患意识。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2.难点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由材料中获得信息、分析探究史料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三、教学策略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阅读、讨论和分析。2.注意论由史出。以史料为证据,让学生学会由史料中获得信息、分析史料的方法,得出结论。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设疑激趣,导入主题1.我们前面学习了《20世纪初的世界和中国》,考考你:⑴“你还知道哪些代表中国的别称?”

⑵“中国什么时候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名称?”2.展示知识卡。就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评价。展示课题过渡:梁启超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近代中国开始落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只有回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的历程,才能理解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的转变1.预计初三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能说出1个以上代表中国的名词。能通过预习课文知道部分或全部问题答案2.阅读知识卡,增强民族意识1.通过了解中国的别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民族意识,并为后面“多元一体”的学习进行铺垫

2.加强学生对自己国家的了解

回顾历史,感受“多元一体”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感受“多元一体”内容快速阅读

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1.你在八年级学过哪些少数民族?能说说你对他们的了解吗?师注意对学生回答的补充和评价。如西夏党项族属于羌族一支,匈奴部分西迁欧洲,部分为汉族同化,部分融入蒙古族等知识2.展示“北魏孝文帝改革”图示,提示学生并复习回顾已学知识。你知道鲜卑族后来的发展情况吗?3.展示“女真族”图示,知道该民族后来的发展情况吗?4.感受“多元”: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和汉族类似吗?生回答后师指出“多元”是指各兄弟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也各具特点而区别于其他民族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估计学生可以或经过提示说出教材提示的匈奴、羌、鲜卑、女真族等少数民族的名称,可能说出部分情况但不完整生回顾并巩固历史知识

生回顾知识,了解满族的由来能感受不同少数民族各有特色通过问题和提示,引领学生复习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感受民族的多元性

在回顾重要知识点的同时,加强学生对民族融合的认识增加女真族满族的发展状况与后面的教学相呼应帮助学生认识民族的多元性展示图1-47民族交流、交往与交融,指导学生读图,思考: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这些信息与“中华民族走向一体”有什么联系?教师教学时注意学法指导。强调“一体”是指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过渡:中华民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到清朝后期,中华民族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学习读图方法,读图思考,回答问题指导学生读图方法,培养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加强学生对“一体”的认识解读史料,探究“驱除鞑虏”1.展示20世纪初列强在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扩张图表,思考: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华民族面临着怎样的危险?中国人应该怎样才能避免国家被分裂的危机?2.展示“康有为、梁启超”言论和“各国辛丑条约”图片,问:(1)回顾所学,他们为救国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2)清政府又做了些什么?有什么经验教训?3.展示“同盟会建立”视频,说说你对同盟会的认识?(时间、领导人?革命纲领)读表生容易得出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威胁。第二问可能有多种答案:“革命、富国强兵、团结一致”学生回顾维新变法相关知识。得出清政府靠不住,要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结论学生观看视频,回顾孙中山、同盟会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理解当时时代背景:中华民族面临着灭亡的威胁

通过维新变法的失败教训,学生认识到必须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进而理解“驱除鞑虏”口号产生的时代背景视频更直观形象,方便回顾相关历史知识1.呈现清末疆域和辛亥革命形势图,当时,有人将同盟会革命纲领中的“恢复中华”理解为在汉族聚居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族国家。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2.你认为这时强调“驱除鞑虏”会带来什么影响?承转:辛亥革命后,革命者的思想发生了转变学生通过读图对比,思考回答。应该可以认识到这种认识的狭隘性

思考“驱除鞑虏”口号的积极和消极影响通过直观疆域对比,理解这一观点的狭隘性,不利于团结国内各民族共同奋斗夺取革命胜利。为后面“五族共和”铺垫加强对时代背景的理解,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解读史料,走向“五族共和”展示梁启超和孙中山言论,思考:简要归纳梁启超和孙中山言论要点,有什么共同点?生阅读归纳,对比分析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学会归纳分析展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史料和孙中山言论,问:结合教材和史料,谈谈你对“五族共和”的认识?如果生难以回答,师可细化问题引导:“五族”指什么?就这五族吗?“共和”指什么?在怎样背景下产生的?提升:展示我国宪法规定,问:“五族共和”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民族政策有什么影响?解读史料,提炼观点,归纳整理并表达

和现在的民族政策进行联系对比,树立正确的民族观通过史料分析解读,理解“五族共和”的含义,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联系当下民族政策,训练思维方式,提升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同桌合作,探究变化展示资料1、2,请生观察两幅旗帜图案,合作探究:⑴它们分别与什么历史事件相关联?⑵旗帜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从时代背景、目的、观念变化、影响等角度)生合作探究,各抒己见通过问题细化,引领学生思维,探究变化畅谈变化,师生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发现了孙中山的思想在辛亥革命前后发生很大变化,由排满到五族共和,谈谈你的认识?(从时期、口号、革命要求、影响)教师在学生谈认识的同时,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课堂小结学生通过思考归纳,在畅谈变化的同时总结本课学习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自我小结的过程,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五、板书设计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叙述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为救国进行的探索活动。(2)研读史料,感受“驱除鞑虏”“五族共和”口号产生的时代背景,对比分析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由材料中获得信息和分析探究史料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国民族的兴衰,树立民族忧患意识。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2.难点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由材料中获得信息、分析探究史料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三、教学策略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阅读、讨论和分析。2.注意论由史出。以史料为证据,让学生学会由史料中获得信息、分析史料的方法,得出结论。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设疑激趣,导入主题1.我们前面学习了《20世纪初的世界和中国》,考考你:⑴“你还知道哪些代表中国的别称?”

⑵“中国什么时候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名称?”2.展示知识卡。就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评价。展示课题过渡:梁启超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近代中国开始落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只有回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的历程,才能理解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的转变1.预计初三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能说出1个以上代表中国的名词。能通过预习课文知道部分或全部问题答案2.阅读知识卡,增强民族意识1.通过了解中国的别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民族意识,并为后面“多元一体”的学习进行铺垫

2.加强学生对自己国家的了解

回顾历史,感受“多元一体”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感受“多元一体”内容快速阅读

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1.你在八年级学过哪些少数民族?能说说你对他们的了解吗?师注意对学生回答的补充和评价。如西夏党项族属于羌族一支,匈奴部分西迁欧洲,部分为汉族同化,部分融入蒙古族等知识2.展示“北魏孝文帝改革”图示,提示学生并复习回顾已学知识。你知道鲜卑族后来的发展情况吗?3.展示“女真族”图示,知道该民族后来的发展情况吗?4.感受“多元”: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和汉族类似吗?生回答后师指出“多元”是指各兄弟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文化、社会也各具特点而区别于其他民族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估计学生可以或经过提示说出教材提示的匈奴、羌、鲜卑、女真族等少数民族的名称,可能说出部分情况但不完整生回顾并巩固历史知识

生回顾知识,了解满族的由来能感受不同少数民族各有特色通过问题和提示,引领学生复习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感受民族的多元性

在回顾重要知识点的同时,加强学生对民族融合的认识增加女真族满族的发展状况与后面的教学相呼应帮助学生认识民族的多元性展示图1-47民族交流、交往与交融,指导学生读图,思考: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这些信息与“中华民族走向一体”有什么联系?教师教学时注意学法指导。强调“一体”是指各民族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过渡:中华民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到清朝后期,中华民族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学习读图方法,读图思考,回答问题指导学生读图方法,培养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加强学生对“一体”的认识解读史料,探究“驱除鞑虏”1.展示20世纪初列强在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扩张图表,思考: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华民族面临着怎样的危险?中国人应该怎样才能避免国家被分裂的危机?2.展示“康有为、梁启超”言论和“各国辛丑条约”图片,问:(1)回顾所学,他们为救国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2)清政府又做了些什么?有什么经验教训?3.展示“同盟会建立”视频,说说你对同盟会的认识?(时间、领导人?革命纲领)读表生容易得出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威胁。第二问可能有多种答案:“革命、富国强兵、团结一致”学生回顾维新变法相关知识。得出清政府靠不住,要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结论学生观看视频,回顾孙中山、同盟会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理解当时时代背景:中华民族面临着灭亡的威胁

通过维新变法的失败教训,学生认识到必须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进而理解“驱除鞑虏”口号产生的时代背景视频更直观形象,方便回顾相关历史知识1.呈现清末疆域和辛亥革命形势图,当时,有人将同盟会革命纲领中的“恢复中华”理解为在汉族聚居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族国家。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2.你认为这时强调“驱除鞑虏”会带来什么影响?承转:辛亥革命后,革命者的思想发生了转变学生通过读图对比,思考回答。应该可以认识到这种认识的狭隘性

思考“驱除鞑虏”口号的积极和消极影响通过直观疆域对比,理解这一观点的狭隘性,不利于团结国内各民族共同奋斗夺取革命胜利。为后面“五族共和”铺垫加强对时代背景的理解,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解读史料,走向“五族共和”展示梁启超和孙中山言论,思考:简要归纳梁启超和孙中山言论要点,有什么共同点?生阅读归纳,对比分析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学会归纳分析展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史料和孙中山言论,问:结合教材和史料,谈谈你对“五族共和”的认识?如果生难以回答,师可细化问题引导:“五族”指什么?就这五族吗?“共和”指什么?在怎样背景下产生的?提升:展示我国宪法规定,问:“五族共和”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民族政策有什么影响?解读史料,提炼观点,归纳整理并表达

和现在的民族政策进行联系对比,树立正确的民族观通过史料分析解读,理解“五族共和”的含义,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联系当下民族政策,训练思维方式,提升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同桌合作,探究变化展示资料1、2,请生观察两幅旗帜图案,合作探究:⑴它们分别与什么历史事件相关联?⑵旗帜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从时代背景、目的、观念变化、影响等角度)生合作探究,各抒己见通过问题细化,引领学生思维,探究变化畅谈变化,师生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发现了孙中山的思想在辛亥革命前后发生很大变化,由排满到五族共和,谈谈你的认识?(从时期、口号、革命要求、影响)教师在学生谈认识的同时,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课堂小结学生通过思考归纳,在畅谈变化的同时总结本课学习学生通过对比分析,自我小结的过程,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五、板书设计第一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等基本史实,为以后学习苏联历史奠定基础。(2)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背景,简述两政策的内容,归纳其特点,理解其作用。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初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俄国十月革命历史发展的进程,让学生懂得无产阶级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的选择,掌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观。(3)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异同,学习运用材料说明历史问题的方法;联系中国的改革开放,认识新经济政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借鉴作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十月革命的胜利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引导学生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2)以列宁为首苏维埃政权克服种种严峻困难巩固新政权的事实,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通过了解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有益探索的事实,坚持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十月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教法方法问题探究法,表格分析法,图表分析法,合作探究。教学结构和过程【导入新课】(讲述)我们学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次战争波及了很大的范围,形成了英法俄组成的协约国集团,以及德奥意三国的同盟国集团。大战持续了将近4年的时间。大家是否还记得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结束的?(学生回忆以前的内容,回答)(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的。大家知道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俄国起了什么作用吗?(学生思考)(讲述)俄国在战争中初期很热衷于同英法联合作战,打击他们共同的敌人。同时,在最初的三个协约国之中,俄国是一个很特殊的国家。它并没有坚持到战争的最后。在1917年的时候,它和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就单方面地退出了战争。之后,俄国国内就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十月革命。战争给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争引起了俄国十月革命,而十月革命的爆发也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战争。那么当时,俄国国内的社会状况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讲述新课】一、俄国十月革命1.二月革命(讲述)俄国在1917年,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当时很热衷发动战争的沙俄帝国会主动退出战争呢?俄国国内发生了什么状况呢?(学生看书后,回答)在1917年,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放视频,讲述)二月革命是在一种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呢?这场革命发生后,俄国国内又是一种什么情况呢?(学生看书后,回答)战争给人民带来了苦难,俄国国内就爆发“二月革命”。革命后,俄国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它与在革命中建立的工人士兵代表的苏维埃同时存在。临时政府掌握政权。(讲述)大家结合抗日结束后的中国,两个政权同时存在的情况。想一想当时在俄国国内同时存在的两个政权的性质分别什么样子的?掌权的政权又是什么性质的?(回答)一个是资产阶级性质的,一个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掌权的是资产阶级政权。(讲述)是的。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二月革命是由工人运动引起的。沙俄政府的被推翻,是人民力量的作用,可是在革命之后,掌握政权的却不是工人阶级,而是工人阶级的另一个敌对阶级——资产阶级掌握政权。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学生思考,回答)(讲述)这说明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那么这场革命的性质究竟是什么性质的呢?(学生思考,回答)(讲述)我们看一场战争的性质如何,不能仅仅只看它的结果。这场战争是由无产阶级发动的,虽然在战争结束后,建立起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并且掌握了政权,但这也不能抹煞它的无产阶级的性质。因为无产阶级发动的革命想要达到的要求,一定是为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的。从此,我们就可以看出一场战争的性质。(讲述)我们称当时掌权的政府为“临时政府”,说明这只是一种暂时的历史现象。为什么呢?(学生结合教材的小字内容,回答)临时政府的反动政策。他们对内企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对外执行反人民的政策。这些必然会引起人民的不满,引起人民的反抗。2.十月革命(讲述)人民爆发“二月革命”,就是因为不满当时的政策。两个政权同时存在,而且是两个对立阶级的政权同时存在。就像抗日结束后的中国,两个政权同时存在的结果,必然只能存在一个政权。而这时的临时政府,又采取了反人民的政策,这就注定它的存在不会长久。那么人民这回又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呢?(学生结合教材,回答)(讲述)爆发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展示图片,讲述)在1917年的11月6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开始起义。列宁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领导起义。第二天,也就是11月7日,起义取得了胜利。这就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十月革命”。(讲述)十月革命的主要参加者是谁?十月革命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讲述)主要参加者是都是工人阶级。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是十月革命的主要特征。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结合教材“动脑筋”,组织讨论)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都有什么?(回答)(总结)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这些原因都与十月革命爆发有关。(组织讨论)将俄国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进行对比,看看两场革命的不同之处。(学生讨论后,教师打出表格)名称时间性质革命任务结果二月革命1917年3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沙皇统治两个政权并存十月革命1917年11月无产阶级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建立社会主义制度3.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讲述)“十月革命”是以人民的胜利而结束的,它是世界上的一件划时代的事件。它到底给我们整个世界带来了什么伟大的意义呢?(学生根据教材,进行回答)(讲述)这次革命创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可以看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革命首创精神。(打出投影)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组织讨论)大家结合中国的近代史,想一想“十月革命”到底给我们中国带来了哪些变化?(学生讨论,回答)(帮助和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有关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共成立的背景等历史内容,总结)我们应该深刻领会到,十月革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巨大推动作用。(打出投影片《列宁回到彼得格勒》,组织讨论)大家要解读这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场景。俄国的“十月革命”中,出现了一位很伟大的人物——列宁。为什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会受到工人和士兵的热烈欢迎?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正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才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了同资本主义制度曲折、长期的斗争。【课堂小结】本课讲述是俄国“十月革命”的史实。这场革命既对当时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它对以后的世界历史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许多国家就是在这种精神的带领下,走上来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有关史实,深刻理解“十月革命”带给世界的重大影响。二、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新经济政策(1)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是什么,并作简要的概括。背景:连年战争使苏俄的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日用物品严重缺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多个学生归纳)师:在这样的非常时期、危难时刻,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苏维埃政府实行了非常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由于政府付给农民的货币急速贬值,引起了农民的恐慌和不满。它严重侵犯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施时间:1921年3月新经济政策内容:(1)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2)在工业领域,允许本国私人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那些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3)在流通领域,恢复商品贸易。探究活动——新经济政策的作用材料一、1913年—1925年俄国/苏俄/苏联的农业生产情况1913年1920年1925年1925/1911年农业总产值(%)10067112112种植业(%)10064107107畜牧业(%)10072121121粮食(万吨)7.6504.5197.24794.7牛(万头)6.0605.2506.210102.5猪(万头)2.0901.7502.180104.3材料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大国崛起》解说词师:材料一中1913——1925年农业生产出现了什么变化?生:农业生产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师:根据材料二,苏俄由“半死的人”到能“拄着拐杖走动”,靠的是什么?生:新经济政策。师: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客观评价新经济政策?生: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到192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起到了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的作用。教师补充:刚才同学是从实践上来阐述的,那么从理论上讲,它也是列宁对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2.社会主义工业化(1)方针的确立时间: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召开,提出要使苏联“从一个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方针。(2)过程实行计划经济,于1928年执行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后,苏联又相继实行了第二个、第三个五年计划。(3)成就“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建设投资的四分之三用于重工业。人民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通过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建成6千多个大企业,建立起了飞机、化学以及机器制造业等部门。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强大的工业国。3.农业集体化(1)方针的确立时间及内容: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决定,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2)影响积极影响:农业直接纳入国家全面管理之下,为工业化提供了重要保证;消极影响:采取行政命令和强制性的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苏联粮食产量长期停滞不前(3)“斯大林体制”的特点特点:高度集中,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管理经济。三、教师总结概括四、作业布置请同学们课后收集有关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的资料,下节课交流讨论。五、课后反思第二课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耳其革命前的概况;一战后土耳其的境遇;土耳其民族主义革命的过程;凯末尔改革的措施;识记印度觉醒的史实。分析甘地领导的民族运动的过程。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结合历史地图,了解土耳其民族所处的客观历史环境。通过材料分析了解凯末改革的部分内容。以讲述为主的教学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对土耳其走向近代化的历史有所理解和感悟,认识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各国近代化进程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发展道路,增强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的野蛮性和残酷性。教学重点凯末尔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目的、内容和作用;英国殖民侵略印度。教学难点“土耳其国父”凯末尔的历史功绩;印度的觉醒进行的反抗斗争。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话和鼎盛时期的奥斯曼帝国地图“如果当初火星上有一位观察者,在观察约1500年前后的世界,那么,给他印象更深的将是伊斯兰世界而不是基督教世界。”-------斯塔夫里阿诺斯二、新课讲解1、土耳其的历史概况师: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土耳其曾是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信奉伊斯兰教,是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师:17世纪末起,帝国走向衰落,欧洲属地先后脱离帝国。一战中,德意奥三国同盟战败,奥斯曼帝国随之瓦解。一战后战胜国同战败国土耳其签了《摩得洛斯停战协定》和《色佛尔条约》。师:在这种情况下土耳其人民的革命任务是什么?生:土耳其面临着亡国的危机,民族危机激起了土耳其民众爱国主义情绪和民族独立意识。2、凯末尔倡导民族民主革命出示凯末尔头像和凯末尔语录“防线是没有的,有的是整个防御面,这个防御面就是祖国。祖国的每一寸领土,在浸透同胞们的鲜血之前决不丢弃。”——凯末尔师:这时,一位将军毅然辞去了卖国的素丹政府授予的军职,以平民身份参加了抵抗运动,他就是凯末尔。过程:1920年初,土耳其召开议会,通过了被称为土耳其独立宣言的《国民公约》,重申土耳其领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要求废除特权条约。1923年夏,协约国与土耳其签订条约,承认土耳其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这标志着土耳其民族独立战争的胜利结束。10月29日,议会通过建立土耳其共和国的决定。3、土耳其改革出示材料:军事胜利后,一位记者问凯末尔:“你已经拯救了祖国的命运,现在你准备干什么呢?”凯末尔曾感慨地说:“他们以为这就是结局,认为我达到了目的。但这不是结局,仅仅是开始。只有现在,我们的事业才真正开始了。”师:独立战争后,土耳其共和国宣告成立,凯末尔当选为总统。但他认为“这不是结局,仅仅是开始。只有现在,我们的事业才真正开始了。”凯末尔为什么说我们的事业才真正开始了?生:凯末尔为了让土耳其尽快走上现代化道路。改革前现状:以农业为立国之本,轻视工业和贸易。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比战前还低,有三十多万户以上的农民家庭中连一件木犁生产工具都没有出示材料:“就我们这场运动的哲学观来说,我们的眼光要转向西方。我们将把西方的制度移植到亚洲的土壤上。我们将按西方的模式改造我们的学校……我们希望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我们的头脑愿意接受现时代的思想,但我们仍得保持自身不变。我们不希望被看作是一个渴望孤立在道德屏障背后的亚洲民族。”——凯末尔师:请结合课文,举例说明凯末尔是如何“把西方的制度移植到亚洲的土壤上”的。凯末尔改革措施:(1)经济上:打破轻视工业和贸易的传统观念,颁布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法令,利用国家的力量发展民族经济,并积极鼓励私人经济的发展。(2)政治上:申明教会和国家完全分开,颁布宪法,并以欧洲法律为蓝本制定了一系列律法。(3)文化上:实行文字改革。通过立法议案,宣布用新的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4)社会生活上:提倡科学的现代化精神,颁布了有关服饰改革的法律,要求人们改穿西服;采用公元历法;提倡妇女接受教育;等等。成就:20世纪30年代,土耳其工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1%,与同时期的苏联、日本和德国并列,是当时世界上工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从“西亚病夫”变成令人尊敬的现代文明国家。印度的觉醒1、1857年-1859年印度反英民族大起义讨论明确:原因:英国在印度实行疯狂的殖民掠夺和残酷的殖民统治。详细讲述:①英国殖民者在印度采取高压手段进行统治,大肆掠夺,造成印度社会经济状况急剧恶化,引起印度社会各阶层的普遍不满。(根本原因)②印度土兵由于备受民族压迫和宗教歧视,以及生活待遇的恶劣,反英情绪不断高涨,建立了许多秘密组织,进行反英活动。③1857年,密拉特城85名土兵因公开拒绝使用涂有猪油牛脂的子弹遭到逮捕,激起了印度军民的愤怒。(直接原因)意义:体现了印度人民维护民族尊严,争取民族独立的坚强意志;沉重打击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有力的支援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国人民的反殖民主义斗争。2、甘地学成归来领导印度贫苦农民,号召人们罢工,举行祈祷和绝食反对印度新的治安法,以及引起的流血惨案。3、通过多次实践活动,包括甘地在内的不少民族主义者意识到,仅仅抵抗英国并不能奏效,意识到印度各阶层与英国人的合作市英国在印度统治的关键,于是提出了“不合作”一词,作为对非暴力抵抗运动的补充和完善。不合作策略得到了国大党的支持,甘地被授权全权领导国大党,并成为印度民族运动的领袖。4、甘地领导的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过程与意义,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当局,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结巩固】甘地领导印度人民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体会民族运动的正义性。印度的觉醒和反抗说明了,哪里有压迫和剥削,哪里就有反抗。第三课美国的资本主义改革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及对经济的打击;经济危机的根源和对世界产生的影响;美国经济危机爆发的具体原因;探究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与美国经济、经济危机之间的关系。(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罗斯福当选总统的背景,培养学生“时势造英雄”的唯物史观。通过通过学生分析“新政”革命的措施对促进社会生产力恢复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辨证关系的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实干家罗斯福”的学习以及对“新政”革命措施、效果的分析,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这一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叙述比较详细,而且内容也比较浅显,所以运用充分地使用多媒体以问题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客观及时地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2)教师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而中肯的评价。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使用辅助教学工具或采用多媒体教学,尽可能地与学生一道在课堂上重现这一阶段的历史。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世界经济危机的学习,了解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各国经济联系与依赖性增强;美国政府的放任政策不能缓解危机反而加深危机,认识到政府的有效、合适的经济政策是经济发展和繁荣的重要保证。由此引导学生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关注人类文明的发展。通过对罗斯福这一历史伟人的进一步学习,培养学生直面人生、直面社会、乐观豁达,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使学生从身残志坚的罗斯福总统对美国发展做出伟大贡献的经历中吸取精神力量,培养学生力争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培养学生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和永不放弃的优秀品质。教学重难点重点:从爆发、根源、特点、影响等方面了解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作用。难点:美国首先爆发经济危机的具体原因;美国政府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与经济危机之间的关系。对新政的评价。教学过程30年代的大危机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请同学看图片中的人物,这便是1928年当选的美国总统胡佛先生,他在竞选中充满自信地向选民许诺:“如果我当选总统,保证让每家锅里有只鸡,每家车库里有辆汽车。”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胡佛才显得信心十足,可结果呢?他失信了,美国经济一路走底,什么原因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一、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多媒体展示图片]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黑色星期四。用一个词来形容当时的美国,就是:恐惧!请同学们认真读图,研习教材,自主、合作、探究,试图解决下列问题:1、为什么在资本主义经济繁荣时期却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2、经济危机从美国扩展到世界说明了什么?此次危机的特点是什么?3、这次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探究一:仔细读图,结合教材,讨论经济危机的表现?学生看图并结合教材,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读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表达能力,对学生的探究要有表扬、有肯定,然后总结为: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世界贸易剧减;大量工厂、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生产严重过剩,产品大量销毁。劳动人民贫困化加剧,无数人饥寒交迫。探究二:[多媒体展示材料,设计探究问题]材料一:到1929年,在美国占人口5%的富人的收入几乎占全部国民收入的1/3,而全年收入大约在2000美元左右的贫困户占家庭总数的60%,还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到1000美元。材料二、经济自由放任政策刺激了资本家进行盲目的和无限制的生产。1920年到1929年,工厂中生产率增长55%,但是美国工人的工资仅增长为2%,而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探究讨论题:(1)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进行答题,要有表扬、有肯定,将若干学生的回答总结为:(1)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生产与销售的矛盾;即资本家盲目生产,超出了人民群众的购买力。(2)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的矛盾。其实质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探究三:[作者从哪些方面揭示了美国经济大危机的原因?]学生看材料并结合教材,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进行答题,有表扬、有肯定,将若干学生的回答总结为:(1)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结合,联邦政府代表和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推行自由放任政策,助长资本为所欲为。(2)垄断资本控制国民经济,操纵市场和价格,使市场规则遭破坏,经济正常运行受阻。(3)贫富悬殊加大,阶级对立日益尖锐。(4)狂热的股票投机导致股市崩溃,金融体系瓦解,最终掀起大危机。探究四材料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世界工业下降46.2%40.6%28.4%16.5%8.4%1/3外贸缩减70%69.1%50%50%2/3失业人数1700万600万近300万85万300万3000万材料二:1933年,危机过后,各国经济没有复苏,而是进入“持续萧条”阶段。由于工业、农业和货币信用危机交织在一起,经济危机不断深化,还蔓延到其殖民地和附属国,成为历史持续时间最长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探究问题:本次大危机有哪些主要特点?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学生看材料并结合教材,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图表中的有交信息,对学生的回答有表扬、有肯定,总结为:特点:来势凶猛;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大;影响深远。影响: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浪费了社会资源;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使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危机。二、病入膏肓的经济探究六:经济危机对美国造成怎样的影响?学生看教材,并对教材的相关语句进行整合,教师通过提问若干学生,而后总结,形成规范性答题:金融货币和信用危机;工农业生产的巨大损失和倒退;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急剧下降;贫富悬殊加剧,阶级矛盾尖锐;美国社会出现全面危机。探究七:[多媒体展示:美国民谣内容。]梅隆拉起警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朝地狱里冲。——美国民谣讨论问题:美国民谣说明了什么?如何理解?提供背景材料:梅隆是美国20年代三任总统的财政部长;胡佛总统任期内危机爆发并进一步恶化;华尔街是纽约股票交易所所在地,也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经济大危机以华尔街股票市场狂泻宣告爆发。学生讨论,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答题,有表扬、有肯定,将若干学生的回答总结为:它反映了:经济危机始于股市崩溃;美国政府的政策对经济危机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大危机时期美国生经济凋敝、社会萧条、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美国面临崩溃的情况。它说明了:这场大危机使胡佛总统的竞选诺言失信了,也使垄断资产阶级“永久繁荣”的美梦破灭了,同时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推到了崩溃的边缘。美国站到了历史抉择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美国人期待“救星”的出现。课堂小结: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其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20年代美国的繁荣之下掩盖着深重的危机,政府实行自由放任主义,社会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1929年10月纽约股市崩溃,危机很快席卷各行业并蔓延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危机极大地破坏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物质财富,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并导致了政治危机。胡佛政府仍坚持自由放任主义,导致危机进一步恶化。为罗斯福新政作了铺垫。罗斯福新政一、提出问题:联系前一小节的知识,说一说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是什么?(1)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美国造成的危害(2)胡佛政府反危机政策的失败(3)全国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4)罗斯福上台————实干家罗斯福(“狮子”和“狐狸”)结合教材和材料认识罗斯福为什么能够当选,并如何让他的国家和人民摆脱危机?作出如下总结:恢复信心,战胜恐惧;正视现实,付诸行动。(通过对这一部分学习,让学生学习罗斯福直面人生、直面社会、乐观豁达,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二、实施“新政”带领学生回忆第一节经济危机的表现:金融领域崩溃,工农业生产下降,失业率激增,贫富悬殊严重等等,进而说明罗斯福新政就是从这些方面入手解决问题的。1、内容eq\o\ac(○,1)金融领域多媒体显示材料:据统计,到1933年初,美国银行倒闭事件已经上升到五千五百家,有九百万储户失去了自己的存款。1933年3月3日,在罗斯福宣誓就职的前一天,全国已有32个州的银行全部关闭,整个金融系统瘫痪,信用已经崩溃。人们手拿支票,却无法兑现。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先从金融领域开始?(拓展:1933年3月5日,罗斯福就职后的第二天就下令全国银行一律休假四天,随后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授权总统对银行进行审理,凡有偿付能力的银行才允许开业,同时,由国家拨款30亿美元贷款给大银行,支持其开业,并成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对存款实行政府保险。)宣布银行歇业整顿几天。国会通过相关法案,开始实行国家对银行、货币等得控制与管理。联邦政府被授予更多制定规则的权利,规范股票市场及公司发行股票的程序。问题:政府如何做的?想达到什么目的?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恢复银行信用。eq\o\ac(○,2)工业领域政府通过相关法律,对工业进行调整,制定了有关劳工权利的社会立法,给予工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限制的保护,使工人有权组织工会。eq\o\ac(○,3)农业多媒体显示材料一: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还是农业,农产品大量滞销,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已跌到历史最低点,猪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举措:帮助农民减少粮食产量以提高价格。eq\o\ac(○,4)采取以工代赈和兴办公共工程阅读教材思考:政府为解决失业采取的相关措施以及目的。在解决失业问题、扩大内需、拉动生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认识新政在当时发挥的作用。eq\o\ac(○,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多媒体显示材料:1935的《社会保险法》:政府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对儿童、残疾人、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法律规定,凡年满65岁退休的工资劳动者,根据不同的工资水平,每月可得10至85美元的养老金。提问:材料反映的新政内容是什么?目的何在?稳定社会,早日摆脱危机。【问题探究】盲目扩大生产而导致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新政是如何缓解这一矛盾的?这样让学生能够认真分析新政内容,从而巩固对新政的理解。(从生产与消费两方面思考)A从减少生产看,减少农产品产量,限制工业生产规模。B从扩大消费(市场)看,规定最低工资可以保持一定的消费能力,规定最高工时可以增加就业机会;给农民提供补贴,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推行“以工代赈”,可以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2、特点从内容可以看出运用立法、建立相应的行政机构手段应对危机,从而得出国家干预经济的特点,可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出新政“新”在:①新的政策:新的理论和政策。②新的模式: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③新的起点:成为资本主义继续向前发展的新起点。3、实质:多媒体显示材料:新政是“墨索里尼的劳资协会式的国家在美国的翻版”,“具有很大的法西斯性质”。-----胡佛罗斯福是在“向富人敲竹杠”,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部分美国资本家新政“一视同仁地既为资本家造福也为产业工人造福”。——美共负责人白老德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新政是资产阶级为应付危机作出的政策调整,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本质,即在维护资本主义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通过此部分的学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什么是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品分配。联系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学会对比类似事件。4、评价争鸣:对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罗斯福新政,史学界的观点却是截然不同:有的完全肯定;有的完全否定;有的认为既不能过分赞誉,也不能过分贬低。你赞同其中哪一种观点?请按照自己的理解阐述你的理由。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围绕上述问题进行讨论,教师给予具体引导和帮助。各小组选取一名代表发表本组的讨论意见,最后教师对各组讨论意见进行综合归纳。多媒体显示积极影响:A缓和社会矛盾,避免走上法西斯的道路;B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特别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C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学生结合教材思考,认识到罗斯福新政有一个致命的弱点,这也是罗斯福新政的消极影响,即无法从根本上削除经济危机。三、渡过难关多媒体显示生产恢复柱图和失业率下降图。提问:“1933年至1940年美国的生产和失业率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新政的影响在教材中已有非常明确的表述,但是无法让学生感受到新政的影响,图表和图片则让学生从中很直观的感受到新政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又能不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问题探究:新政为什么成功?学生分组讨论。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客观上要求改变生产的无政府状态。2)经济基础: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与雄厚的经济实力,使政府有能力干预国家经济。3)政治传统: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其成功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4)他国经验:借鉴了当时社会主义苏联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5)理论基础: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特别是凯恩斯主义。6)群众态度:美国人民的信任与支持。7)个人素质:罗斯福总统个人的因素。课堂小结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罗斯福总统实施新政,使美国经济危机得以缓和并由此开创了一条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第四课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李大钊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让学生全面了解新文化运动,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了解“二十一条”的严重影响;巴黎和会的概况、性质;五四运动的爆发、口号、发展及结果;五四精神的内涵;对社会变革的影响。(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二大的召开及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2、过程与方法(1)通过新文化运动的学习和探索,让学生体会到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并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同时结合本节内容,理解一定社会文化现象由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原理,使学生进一步认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以此提高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理解历史问题及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2)通过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认识民族精神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3)结合五四运动的相关史料,培养学生从历史史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本节历史人物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和学习,那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为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挺身而出的人物所拥有的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热情洋溢的爱国情操。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2)②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弘扬的民主科学精神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3)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养成关怀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精神实质;五四运动的历史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