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周公率师东征,使周王朝对东方广大地区的控制成为了现实。他的儿子伯禽由于父亲的功勋,被封于山东曲阜,建立鲁国。“其分器之多,土地之广,人民之众,实非他国可比。”这说明分封制()A.受封者以王族成员为主B.有益于加强对地方统治C.任人唯亲阻碍阶层流动D.激化了封国之间的矛盾2.东夷是周朝时中原族群对东方族群的泛称,春秋时期东夷族群的铜器中使用铭文与同时期的中原族群存在一些差异,但铭文种类、惯用词句、纪年方式、书写方式以及人的称呼、排行等方面,与中原族群保持了相当高的一致性。由此可知,东夷族群()A.与中原族群同步发展B.逐渐与中原文明交融C.与中原诸国争夺霸权D.注重发展冶金工艺3.“九鼎”是夏王朝奠定的政治正统的象征物。周公摄政,选择在洛邑一带营建东都成周,也是因为这里曾是夏王朝“居九鼎”的故地。周公此举可印证()A.早期政治弥漫神权色彩B.统治集团建立绝对权力C.政治传统的认同与继承D.西周王室维护礼乐制度4.西周初期,周公旦提出的天命观认为,政权的合法性是基于道德性的价值判断,而上天有裁判权。统治者承受天命,必须负起天命赋予的道德责任,而上天只以道德的标准裁决统治者是否称职。这一观念旨在()A.借助宗法制维护统治B.强调秩序安定取决于天意C.彰显儒家的治国理念D.论证周王朝统治的合法性5.西周时期礼制严谨,只有贵族才能以鼎随葬且不同等级的贵族鼎数不同。但到春秋中晚期以后,不仅贵族墓中的总有僭礼现象,平民中也出现模仿贵族的礼制用鼎随葬;同时嘉葬品中,陪葬品多以鼎、罐、盆等日常生活用具为主。这种变化反映出当时()A.随葬礼器的习俗消失B.等级身份观念的消亡C.迷信色彩的日益浓厚D.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6.商鞅变法提出“废分封,行县制”。但历史记载,此后的秦国分封制并未断绝,如秦惠文王封严君于四川成都附近,秦昭王封穰侯于山东定陶。这说明()A.礼乐文明影响根深蒂固B.郡县制难以适应扩张需要C.商鞅变法因人亡而政息D.制度选择服务于王权统治7.(2022·吉林模考)古代中国的贵族政治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通过层层分封,权力分散在各级贵族中,并世袭享有特权。因此,战国时代魏国和楚国通过变法削弱世袭特权,秦国通过军功爵制取消世卿世禄制度,强调军功而淡化世袭身份。这些做法()A.标志着世袭制走向消亡B.标志着封建生产关系的开始出现C.催生了分散的小农经济D.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转型8.春秋时期,楚、秦、晋等国在新扩张的土地上设置县,战国晚期,“县”已经成为各国较为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这一变化表明()A.贵族特权已被完全剥夺B.诸侯国强化对地方管理C.中央集权制度已经确立D.诸侯争霸战争逐渐平息9.西周时期,在较大的都邑中都出现了市场,有管理市场的“质人”,商贾在市场上进行贸易,都有“质人”制发买卖的契券。据此可知西周()A.形成契约精神B.规范商业行为C.履践重农抑商D.出现货币经济10.(2022·秦皇岛月考)《诗经·周颂》中写道:“噫嘻成王,既昭假尔(成王轻声感叹作祈告,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周公还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材料反映了()A.当政者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B.当政者借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D.小农经济对西周统治的重要性11.(2022·肇庆模考)下图为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兴修的重要的水利工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魏国的西门渠和楚国的芍陂。这些水利工程的兴修()A.缘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B.推动了各地联系的加强C.促使经济重心日益南移D.影响了各国的兼并战争12.如图为全国出土先秦、秦汉时期铁制农具数量对比图。这表明秦汉时期()全国出土先秦、秦汉时期铁农具数量对比图A.农业生产力发生质的变化B.铁制农具得到普及C.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发展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13.相传夏代设有啬夫,是征收农业剩余生产物的职官。商代有藉臣管理农业耕种,小臣管庄稼的收割,小众人臣专管农业生产者。西周有司土,是专门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员,司土之下设有各类职官。材料表明当时()A.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分工B.统治者从率民事神到敬德保民C.政府对农业的管理渐趋规范D.土地私有得到法律的正式确认14.战国时期,除了原有高级青铜礼器、用器和兵器生产外,铁器生产工具、交通工具、生活用具、丝织品等行业产品也增加了生产量。这反映了当时()A.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B.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C.粮食产量得到显著增长D.手工业部门的分工扩大15.战国《荀子·解蔽》记载:“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贾精于市而不可以为贾(市)师,工精于器而不可以为器师。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曰:‘精于道者也,非精于物者也。’”这一记载折射出战国时期()A.工商食官制度不利于经济发展B.处于农耕时代农业的地位高C.道家思想被用于经济管理之中D.政府注重对农工商业的管理16.《吕氏春秋》中写道:“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这表明中国古代重视农业主要是为了()A.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 B.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C.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 D.保证人民的安居乐业17.(2022·曲靖模拟)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侯,一匡定天下”,企望周之复兴。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希望重现孔子所说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从材料可以看出,孔子和孟子()A.希望实现国家统一B.主张恢复周王室统治C.主张加强礼乐制度D.主张实行以德治国18.据《史记》记载,“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成就大的当了诸侯国君的老师和卿相,成就小的结交、教导士大夫,有的则隐居不仕。这反映了当时()A.士阶层社会地位的变化B.儒家思想备受重视C.诸侯争霸导致社会动荡D.社会阶层流动加速19.某学者指出,“百家争鸣”既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展示,又是战国时期不同学术思想的交锋,而其思想资源都来自《六经》,《六经》不仅是儒家的经典,也是战国整个“诸子百家”的思想资源。该学者意在说明()A.儒家学派备受统治者关注B.儒学思想成社会主流思想C.百家争鸣隐含着思想统一D.诸子百家思想同源而异流20.(2022·湖南长郡十五校高三联考)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下图所示青铜器物()司母戊鼎三星堆青铜礼器A.彰显着统治阶级的权力和地位B.都是西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C.体现出民营手工业的精美工艺D.在社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21.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天命”“天道”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克己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了当时()A.社会剧变促使人们抛弃迷信思想B.君权神授的思想受到极大冲击C.时局变动促进了社会文化多元性D.政治意识适应社会变革的现实22.商代和西周的文字是统一的。春秋以降,关东各国文字日趋分化,俗体流行。到战国时,各国“文字异形”,与传统写法大相径庭,只有周王室和秦国文字是在传统的正体写法基础上稳健发展。这反映出()A.秦国对西周制度与文化的坚守B.秦国对传承华夏文化有所贡献C.经济发展道路差异导致文字分化D.正体俗体之别是华夷之辨的表征23.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分化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家都期望“以其学易天下”,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上述现象反映了()A.学术气氛空前浓厚B.诸子百家相互诘难C.养士之风极为盛行D.学术适应政治需要24.《诗经》中多篇诗歌描述几位从事劳役的农夫的家庭,因为服役者长期在外,导致田园荒芜,父母失去依靠。《国语》中也记载尹铎为赵简子守晋阳,为争取民心,乃“损其户数”(“民优则税少”)。这些记载共同反映出当时()A.争霸战争使人心趋向统一B.政府抑制小农经济的兴起C.土地制度出现了根本变革D.社会动荡冲击了宗法观念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其中25题25分,26题15分,27题12分,共52分)25.(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出处内容《史记·周本纪》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於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武王)陈师牧野……纣师皆倒兵以战……甲子日,纣兵败《尚书·武成》甲子日昧爽(黎明)……会于牧野,(敌)前徒倒戈……血流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白虎通·礼乐》纣为恶日久,残贼天下,武王起兵,前歌后舞。克殷之后,民人大喜材料二下图是1976年陕西临潼出土的青铜器利簋,簋腹内底铸铭文如下:“武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官职)利(人名)金,用作檀公宝尊彝。”译文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纣,在甲子那天岁星(木星)正当其位的早晨灭亡了商。辛未那天,武王在军队驻地赏赐青铜给随从武王参加战争的利。利觉得很荣耀,为此铸造了这个青铜簋以作纪念。材料三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专家采取碳14测年法,用西周初年遗存中出土的炭样作了测年,框定武王伐纣之役发生在公元前1050—前1020年范围。天文学家依据铭文中所记“甲子”日“岁星”(木星)在中天的天象,用张培瑜《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表》,参照《国语·周语下》等文献记载的日月星辰位置的天象记录,结合文献、考古信息和天文条件的密合程度,在推算出的几个时间中,最终选定武王伐纣的最优时间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甲子日)。(1)依据上述材料中的信息,简要介绍“武王伐纣”这一历史事件。(要求:表述成文,内容全面,逻辑清晰。)(10分)(2)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武王伐纣”时间界定研究过程的认识。(15分)26.(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有同学在学习历史时,看到这样一句话,“芍陂棚传为春秋楚国名相孙叔敖所建。”为求证此事,他查阅到了以下材料:材料一公元160年,固始县(离芍陂西北约150公里)县今(令)段光立“楚相孙叔敖碑”。碑文记载孙叔敖兴修水利,“收九泽之利,以殷润国家,家富人喜”。孙叔敖治楚三年,而楚国遂霸。——据[宋]洪适《隶释》材料二楚大夫子思冢在县东山乡西,去县四十里。子思造芍陂。——[三国]刘劭等《皇览》材料三(庐江)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南朝]范晔《后汉书·王景传》材料四(芍陂)言楚相孙叔敖所造。——[北魏]郦道元《水经注》(1)根据材料,能否确证芍陂水利工程为孙叔敖所建,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芍陂等水利工程在古代典籍中反复出现的主要原因。(9分)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王者禘(宗庙祭祀的一种祭名)其祖之所自出(诸族之始祖多感天而生),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庶子王(嫡子有残疾无法继承王位,由庶子代之),亦如之。——《礼记·丧服小记》别子(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嫡子、庶子)为祖,继(继嗣)别为宗,继祢(亡父)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礼记·大传》材料二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1)根据材料一,概述西周祭祀制度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法制的特点。(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5分)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周公率师东征,使周王朝对东方广大地区的控制成为了现实。他的儿子伯禽由于父亲的功勋,被封于山东曲阜,建立鲁国。“其分器之多,土地之广,人民之众,实非他国可比。”这说明分封制()A.受封者以王族成员为主B.有益于加强对地方统治C.任人唯亲阻碍阶层流动D.激化了封国之间的矛盾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将土地连同居民分赏给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故选B项。2.东夷是周朝时中原族群对东方族群的泛称,春秋时期东夷族群的铜器中使用铭文与同时期的中原族群存在一些差异,但铭文种类、惯用词句、纪年方式、书写方式以及人的称呼、排行等方面,与中原族群保持了相当高的一致性。由此可知,东夷族群()A.与中原族群同步发展B.逐渐与中原文明交融C.与中原诸国争夺霸权D.注重发展冶金工艺答案B解析春秋时期东夷族群的铜器中使用铭文种类、惯用词句、纪年方式、书写方式以及人的称呼、排行等方面,与中原族群保持了相当高的一致性,说明春秋时期东夷族群已经学到了中原文明的东西,逐渐与中原文明交融,故选B项。3.“九鼎”是夏王朝奠定的政治正统的象征物。周公摄政,选择在洛邑一带营建东都成周,也是因为这里曾是夏王朝“居九鼎”的故地。周公此举可印证()A.早期政治弥漫神权色彩B.统治集团建立绝对权力C.政治传统的认同与继承D.西周王室维护礼乐制度答案C解析材料中夏的“九鼎”是“政治正统的象征物”,反映了政治传统的认同与继承,故选C项;神权色彩强调君权神授,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秦朝建立绝对权力,而分封制是层层分封,排除B项;“营建东都”与维护礼乐制度无关,排除D项。4.西周初期,周公旦提出的天命观认为,政权的合法性是基于道德性的价值判断,而上天有裁判权。统治者承受天命,必须负起天命赋予的道德责任,而上天只以道德的标准裁决统治者是否称职。这一观念旨在()A.借助宗法制维护统治B.强调秩序安定取决于天意C.彰显儒家的治国理念D.论证周王朝统治的合法性答案D解析周公旦认为统治者要上承天命,而上天只以道德的标准裁决统治者是否称职,即“以德辅天”,这是因为小邦周取代大邑商后,为了论证统治的合法性,由君权神授过渡到天命人事并重的以德辅天,故选D项。5.西周时期礼制严谨,只有贵族才能以鼎随葬且不同等级的贵族鼎数不同。但到春秋中晚期以后,不仅贵族墓中的总有僭礼现象,平民中也出现模仿贵族的礼制用鼎随葬;同时嘉葬品中,陪葬品多以鼎、罐、盆等日常生活用具为主。这种变化反映出当时()A.随葬礼器的习俗消失B.等级身份观念的消亡C.迷信色彩的日益浓厚D.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答案D解析原来“只有贵族才能以鼎随葬”,后来“平民中也出现模仿贵族的礼制用鼎随葬”,这说明春秋中晚期后,礼乐文化逐渐崩溃,社会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故选D。6.商鞅变法提出“废分封,行县制”。但历史记载,此后的秦国分封制并未断绝,如秦惠文王封严君于四川成都附近,秦昭王封穰侯于山东定陶。这说明()A.礼乐文明影响根深蒂固B.郡县制难以适应扩张需要C.商鞅变法因人亡而政息D.制度选择服务于王权统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虽然此时已经是商鞅变法之后,在这些地方进行分封,主要是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也就是基于现实的需要,故选D项。7.(2022·吉林模考)古代中国的贵族政治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通过层层分封,权力分散在各级贵族中,并世袭享有特权。因此,战国时代魏国和楚国通过变法削弱世袭特权,秦国通过军功爵制取消世卿世禄制度,强调军功而淡化世袭身份。这些做法()A.标志着世袭制走向消亡B.标志着封建生产关系的开始出现C.催生了分散的小农经济D.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转型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取消世卿世禄制度”和“削弱世袭特权”等内容,说明血缘宗法关系逐渐淡化,通过军功爵制造就了一批军功地主,春秋战国时期旧的世袭贵族阶层走向消亡,新兴的地主阶级专政开始建立,社会处于新旧转型的重要阶段,故选D项。8.春秋时期,楚、秦、晋等国在新扩张的土地上设置县,战国晚期,“县”已经成为各国较为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这一变化表明()A.贵族特权已被完全剥夺B.诸侯国强化对地方管理C.中央集权制度已经确立D.诸侯争霸战争逐渐平息答案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方设县,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命,表明诸侯国对新扩张的土地管理加强,故选B项;“贵族特权已被完全剥夺”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是在秦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D项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特征不符。9.西周时期,在较大的都邑中都出现了市场,有管理市场的“质人”,商贾在市场上进行贸易,都有“质人”制发买卖的契券。据此可知西周()A.形成契约精神B.规范商业行为C.履践重农抑商D.出现货币经济答案B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西周时期由“质人”管理市场,并制发买卖的契券,这有利于规范商业行为,故选B项。10.(2022·秦皇岛月考)《诗经·周颂》中写道:“噫嘻成王,既昭假尔(成王轻声感叹作祈告,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周公还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材料反映了()A.当政者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B.当政者借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D.小农经济对西周统治的重要性答案A解析根据“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先知稼穑之艰难”可知周成王认为君主要注重农业生产,了解农业生产的艰难,体现了当政者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周成王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无法体现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仅根据周成王的言论无法得出当时的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变化,排除C;周成王时期还没有出现小农经济,排除D。11.(2022·肇庆模考)下图为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兴修的重要的水利工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魏国的西门渠和楚国的芍陂。这些水利工程的兴修()A.缘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B.推动了各地联系的加强C.促使经济重心日益南移D.影响了各国的兼并战争答案D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兴修的水利工程一方面有利于农业灌溉增加粮食产量供应前线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运送军队和补给,故选D项。12.如图为全国出土先秦、秦汉时期铁制农具数量对比图。这表明秦汉时期()全国出土先秦、秦汉时期铁农具数量对比图A.农业生产力发生质的变化B.铁制农具得到普及C.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发展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答案C解析秦汉时期出土铁农具的数量明显增加,说明农业生产力不断得到提高,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得到发展,故选C项。13.相传夏代设有啬夫,是征收农业剩余生产物的职官。商代有藉臣管理农业耕种,小臣管庄稼的收割,小众人臣专管农业生产者。西周有司土,是专门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员,司土之下设有各类职官。材料表明当时()A.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分工B.统治者从率民事神到敬德保民C.政府对农业的管理渐趋规范D.土地私有得到法律的正式确认答案C解析政府对农业的管理分工逐渐细化,与材料中“啬夫,是征收农业剩余生产物的职官”“藉臣管理农业耕种,小臣管庄稼的收割”“小众人臣专管农业生产者”“司土之下设有各类职官”相符,故选C项。14.战国时期,除了原有高级青铜礼器、用器和兵器生产外,铁器生产工具、交通工具、生活用具、丝织品等行业产品也增加了生产量。这反映了当时()A.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B.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C.粮食产量得到显著增长D.手工业部门的分工扩大答案D解析据材料“铁器生产工具、交通工具、生活用具、丝织品等行业产品也增加了生产量”可知冶铁业的进步和手工业部门分工扩大,故选D项。15.战国《荀子·解蔽》记载:“农精于田而不可以为田师,贾精于市而不可以为贾(市)师,工精于器而不可以为器师。有人也,不能此三技而可使治三官。曰:‘精于道者也,非精于物者也。’”这一记载折射出战国时期()A.工商食官制度不利于经济发展B.处于农耕时代农业的地位高C.道家思想被用于经济管理之中D.政府注重对农工商业的管理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农民、商人、工匠虽分别精通农业种植、商业经营、器物制造的技巧,但是并不善于管理,而有的人虽不完全精通这三种技艺,但却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这反映出战国时期注重利用精于管理之道的人才对农业、工商业进行有效管理,D项正确。16.《吕氏春秋》中写道:“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这表明中国古代重视农业主要是为了()A.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 B.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C.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 D.保证人民的安居乐业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则边境安,主位尊”可知,中国古代重视农业从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封建农业发展,但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民农则朴,朴则易用”,弘扬良好风气只是直接目的,故C项错误;“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是从便于统治的角度讲农民安土重迁的好处,不是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17.(2022·曲靖模拟)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侯,一匡定天下”,企望周之复兴。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希望重现孔子所说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从材料可以看出,孔子和孟子()A.希望实现国家统一B.主张恢复周王室统治C.主张加强礼乐制度D.主张实行以德治国答案A解析材料说明两者都希望通过国家统一来恢复社会秩序,故选A项。18.据《史记》记载,“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成就大的当了诸侯国君的老师和卿相,成就小的结交、教导士大夫,有的则隐居不仕。这反映了当时()A.士阶层社会地位的变化B.儒家思想备受重视C.诸侯争霸导致社会动荡D.社会阶层流动加速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孔子去世之后,其弟子有多种去处,说明在战国时期“士”这一阶层的阶级地位出现了变化,故选A项。19.某学者指出,“百家争鸣”既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展示,又是战国时期不同学术思想的交锋,而其思想资源都来自《六经》,《六经》不仅是儒家的经典,也是战国整个“诸子百家”的思想资源。该学者意在说明()A.儒家学派备受统治者关注B.儒学思想成社会主流思想C.百家争鸣隐含着思想统一D.诸子百家思想同源而异流答案D解析“百家争鸣”思想资源都来自《六经》,说明诸子百家思想同源而异流,故选D;“百家争鸣”思想资源都来自《六经》,无法体现儒家学派备受统治者关注,也不能说明儒学思想成社会主流思想、百家争鸣隐含着思想统一,排除A、B、C。20.(2022·湖南长郡十五校高三联考)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下图所示青铜器物()司母戊鼎三星堆青铜礼器A.彰显着统治阶级的权力和地位B.都是西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C.体现出民营手工业的精美工艺D.在社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答案A解析图示青铜器都是礼器,或形制庞大,或造型精美,是权力地位的象征,故选A项;司母戊鼎是商代官营手工业的杰出代表,并非民营手工业的作品,排除B、C项;青铜器的铸造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图示青铜器主要为祭祀礼器,并不用于生产,排除D项。21.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天命”“天道”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克己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了当时()A.社会剧变促使人们抛弃迷信思想B.君权神授的思想受到极大冲击C.时局变动促进了社会文化多元性D.政治意识适应社会变革的现实答案D解析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反映在意识领域体现了对人世的关注,故选D项。22.商代和西周的文字是统一的。春秋以降,关东各国文字日趋分化,俗体流行。到战国时,各国“文字异形”,与传统写法大相径庭,只有周王室和秦国文字是在传统的正体写法基础上稳健发展。这反映出()A.秦国对西周制度与文化的坚守B.秦国对传承华夏文化有所贡献C.经济发展道路差异导致文字分化D.正体俗体之别是华夷之辨的表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所说,中国文字发展进程中,春秋战国时期东方诸国分化异形,与传统的正体文字不同,只有秦国在“传统的正体写法基础上稳健发展”,可知秦国没有抛开传统文字,其继承与发展正体字的做法,为以后秦朝统一文字奠定了基础,材料肯定了秦国对华夏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B项正确。23.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分化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家都期望“以其学易天下”,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上述现象反映了()A.学术气氛空前浓厚B.诸子百家相互诘难C.养士之风极为盛行D.学术适应政治需要答案D解析诸子百家提出不同的治国主张,百家争鸣表面上体现在思想领域,而实质是对治国方略的争议,故选D。24.《诗经》中多篇诗歌描述几位从事劳役的农夫的家庭,因为服役者长期在外,导致田园荒芜,父母失去依靠。《国语》中也记载尹铎为赵简子守晋阳,为争取民心,乃“损其户数”(“民优则税少”)。这些记载共同反映出当时()A.争霸战争使人心趋向统一B.政府抑制小农经济的兴起C.土地制度出现了根本变革D.社会动荡冲击了宗法观念答案C解析由题干中“因为服役者长期在外,导致田园荒芜”,尹铎“损其户数(‘民优则税少’)”等信息可知,春秋时期出现土地私有制以及需要缴税,说明土地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过渡,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其中25题25分,26题15分,27题12分,共52分)25.(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出处内容《史记·周本纪》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於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武王)陈师牧野……纣师皆倒兵以战……甲子日,纣兵败《尚书·武成》甲子日昧爽(黎明)……会于牧野,(敌)前徒倒戈……血流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白虎通·礼乐》纣为恶日久,残贼天下,武王起兵,前歌后舞。克殷之后,民人大喜材料二下图是1976年陕西临潼出土的青铜器利簋,簋腹内底铸铭文如下:“武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官职)利(人名)金,用作檀公宝尊彝。”译文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纣,在甲子那天岁星(木星)正当其位的早晨灭亡了商。辛未那天,武王在军队驻地赏赐青铜给随从武王参加战争的利。利觉得很荣耀,为此铸造了这个青铜簋以作纪念。材料三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专家采取碳14测年法,用西周初年遗存中出土的炭样作了测年,框定武王伐纣之役发生在公元前1050—前1020年范围。天文学家依据铭文中所记“甲子”日“岁星”(木星)在中天的天象,用张培瑜《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表》,参照《国语·周语下》等文献记载的日月星辰位置的天象记录,结合文献、考古信息和天文条件的密合程度,在推算出的几个时间中,最终选定武王伐纣的最优时间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甲子日)。(1)依据上述材料中的信息,简要介绍“武王伐纣”这一历史事件。(要求:表述成文,内容全面,逻辑清晰。)(10分)(2)结合材料三,谈谈你对“武王伐纣”时间界定研究过程的认识。(15分)答案(1)示例: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为反抗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周武王带军起兵讨伐商纣,双方的军队在牧野进行了决战,商纣的军队在战场上临阵倒戈,商朝大败,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开始西周的统治。(2)认识:在武王伐纣时间的界定过程中,专家结合古典文献、考古发现,利用碳14测年法和天文推算测年的科技手段,综合研究,最终选定了周武王灭商的最优时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6.1信息的传递和通信
- 天弘爱理财APP整合方案
- 外勤医疗服务管理制度
- 异常情况和事故处理管理制度
- 表格制作方法
- 1《古诗三首》核心素养分层学习任务单-2022-2023学年三年级语文下册新课标(部编版)
- 2024年合作办理客运从业资格证理论考试题
- 2024年北京汽车客运资格证考试题目
- 2024年宣城客运从业资格证报名考试题目
- 2024年本溪客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练习题
- 2024内蒙古阿拉善盟“智汇驼乡鸿雁归巢”引进高学历人才49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临床营养科各岗位职责及各项规章制度
- 《创想候车亭》课件2024-2025学年岭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 山西省晋中市多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 心肺复苏术课件2024新版
- 第4单元表内除法(一)应用题(专项训练)-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 行政复议法-形考作业2-国开(ZJ)-参考资料
- 中医养生中医养生与体质调护课件
- 《上海市奉贤区小区机动车停放管理工作调查报告》4300字
- 建筑装饰工程资料管理培训PPT
- 村镇银行组织结构及职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