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汇编十九篇_第1页
3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汇编十九篇_第2页
3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汇编十九篇_第3页
3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汇编十九篇_第4页
3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汇编十九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3及练习二十二第1-3题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汇编十九篇篇1:P.3及练习二十二第1-3题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第三课时教学内容:P.103.例3及练习二十二第1-3题。教学目的:1.通过罗列出两人玩“剪子、石头、布”的所有可能的结果,计算出其可能性。2.了解采用“剪子、石头、布”游戏的公平性。3.通过游戏的公平性,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推动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教学重、难点:

不重复、不遗漏的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教学准备:投影仪、生收集生活中的等可能性事件教学过程:一.复习1.生交流收集的等可能性事件,并说明其发生的可能性。2.计算发生的可能性,首先看一共有多少种可能的结果,再看发生的事件又几种,最后算出可能性。二.新授1.同学们都会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谁能和老师一起玩?游戏……这样确定谁胜谁败公平吗?生发表意见。下面我们就用可能性的指示,看看这个游戏是否公平?2.罗列游戏中的所有可能。可交流怎样才能将所有的可能都列出来,方法的交流。小丽石头石头石头小强剪子布石头结果小丽获

胜小强获

胜平3.通过观察表格,总结一共有9种可能;小丽获胜的可能有3种,小强获胜的可能也是3种,平的可能也是3种。因此小丽获胜的可能性是39

,小强获胜的可能性是39

,二者相等,因此用“石头、剪子、布”的游戏来决定胜负是公平的。4.反馈练习P.103.做一做重点说明:一共有多少种可能,如何想的。重视学生判断的方法多样化,1)计算出单数、双数的可能性;2)其他方法,如双数只有一个6,而单数则有两个,因此末尾出现单数的可能是双数的两倍,因此这是不公平的。三.练习1.练习二十三第一题

独立完成,集评。2.练习二十三第二题

可以采用初步判定,然后罗列验证的方法。3.练习二十三第三题

制定游戏规则,小组内合作完成!四.课内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课后记:第四课时教学内容:P.105--106.例4.例5及练习二十三。教学目的:1.了解中位数学习的必要性。2.知道中位数的含义,特别是其统计意义。3.区分中位数与平均数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4.通过对中位数的学习,体会中为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姓名李明陈东刘云马刚王明张炎赵丽成绩/米36.834.725.824.724.624.123.2这是一组同学在体育课上掷沙包的成绩统计表,你从这个表中得到哪些信息?生交流。二.新课学习1.提问:你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这一组的同学掷沙包的水平吗?生1:大概在23-25米之间。生2:可以用他们的平均数来表示。计算平均数得27.7,发现和平均数相差太远。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观察发现,有两个同学的成绩太高,而大多数同学的成绩都低于平均值,说明用平均数来表示这一组的一般水平不太合适。那用什么样的数合适呢?2.认识中位数中位数: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就是中位数,它不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把掷沙包的成绩数据进行大小排列,找出最中间的数来表示这组同学掷沙包的一般水平。辨析: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3.小结平均数、中位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但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严重偏大或偏小时,最好选用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4.教学例5

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出示数据

,问:用什么数来表示这一组的一般水平?1)求平均数2)按大小排列(从大到小,从小到大),求中位数。3)矛盾:一共有偶数个数

最中间的数找不到?讨论……………..结论:一组数据中有偶数个数的时候,中位数是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和除以2。计算出中位数来。4)比较用平均数还是中位数合适。小结:

区分平均数、中位数的适用范围。5.在上面的数据中如果增多杨东的成绩2.94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排列大小,找出中位数。6.课内小结什么叫中位数?和平均数的区别。三.练习练习二十三1.第1--2题2.第3题课后作业

第4题四.课内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课后记:篇2:第三课时P3及练习二十二第1-3题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教学内容:。教学目的:1.通过罗列的方法写出两人玩“剪子、石头、布”的所有可能的结果,计算出其可能性。2.了解采用“剪子、石头、布”游戏的公平性。3.通过游戏的公平性,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推动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教学重点:用列举法来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并会用小数表示出来。教学难点:

不重复、不遗漏的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都会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谁能和老师一起玩两盘。指名与老师玩游戏,玩之前让其他学生猜测谁会赢。揭示课题:今天的学习就从石头、剪子、布开始。二.探究新知1.学习例3(出示主题图)小丽和小强准备玩游戏:跳房子。谁先跳呢?有人出主意让他们用“石头、剪刀、布”来决定谁先跳

。你们认为这样决定公平吗?说说你的理由。下面我们就从可能性的大小来看看这个游戏是否公平?同学们能不能利用前面的知识直接计算出小丽和小强获胜的可能性呢?2.罗列游戏中的所有可能。计算发生的可能性,首先要看一共有多少种可能的结果,再看发生的事件有几种,最后算出可能性。小强和小丽玩“石头、剪刀、布”的结果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统计表。小丽

石头

石头

石头小强

剪子

石头结果小丽获胜

小强获胜

平怎样才能将所有的可能都列出来?方法交流从表中看,一共有多少种可能的结果?它们的可能性各是多少?小强获胜的情况有几种?可能性是多少?小丽获胜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通过这种方式决定谁先玩公平吗?3.通过观察表格,总结一共有9种可能;小丽获胜的可能有3种,小强获胜的可能也是3种,平的可能也是3种。因此小丽获胜的可能性是,小强获胜的可能性是,二者相等,因此用“石头、剪子、布”的游戏来决定胜负是公平的。4.反馈练习P103.做一做看一个规则公平不公平,主要看它们的可能性是不是一样的。那你们认为这个规则公平吗?为什么?先独立在草稿本上写一写、算一算,然后同桌交流,最后全班集体订正。重点说明:一共有多少种可能,如何想的。重视学生判断的方法多样化,1)计算出单数、双数的可能性;这3张卡片能摆出的所有三位数分别是356.365.536.563.635.653,一共有6个数。其中有4个单数,2个双数,因此单数出现的可能性是4/6,双数出现的可能性是2/6。双方的可能性不相同,因此这个游戏是不公平的。2)其他方法,单双数是看个位上的数。3.5.6都可以放放到个位上,那放到个位上的3.5都是单数,双数只有一个6,因此单数的可能性是2/3,双数的可能性是1/3。因此这种规则不公平的。三.练习1.练习二十三第一题

独立完成,集评。2.练习二十三第二题

可以采用初步判定,然后罗列验证的方法。这个游戏的规则是什么?投掷一个骰子可出现哪几种结果?投掷两个骰子共可以出现多少种结果?(6×6=36种)完成104页表格。从表中看,和是单数和双数的结果分别为多少?它们的可能性呢?游戏公平吗?3.练习二十三第三题

制定游戏规则,小组内合作完成!四.课内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前两天的教学,学生们学得轻松,掌握得扎实。但今天的教学确是问题频频,分歧重重,令很多学生摸不着头脑。第四课时教学内容:P105--106.例4.例5及练习二十三。教学目的:1.了解中位数学习的必要性。2.知道中位数的含义,特别是其统计意义,会求数据组的中位数。3.区分中位数与平均数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4.通过对中位数的学习,体会中为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教学重点:理解中位数的统计意义,会求数据组的中位数。教学难点:理解中位数和平均数各自的特点和利用范围。教学准备:挂图,学生带计算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校体育课上,五1)班的同学正在参加掷沙包的比赛。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挂图)今天的学习,我们就从操场上的掷沙包测试开始。五1)班第3组的同学刚参加了测试,这是他们的比赛成绩,

你从这个表中得到哪些信息?二.新课学习1.提问:先估一估他们的平均水平应该是多少?(学生估计会在23-25米之间)请同学们计算一下,第二组的平均数是多少?指名板演,并说一说自身的想法。计算出来的平均数得27.7为,可是绝大多数同学的成绩都低于27.7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有两个同学的成绩太高,而大多数同学的成绩都低于平均值,说明用平均数来表示这一组的一般水平不太合适。那用什么样的数合适呢?2.认识中位数我们可以把找掷沙包的成绩数据进行大小排列,找出最中间的数,即24.7来代表第三小组的一般水平。这个数还有自身的名称,猜一猜叫什么?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就是中位数,它不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谁能再次回忆咱们是如何找到这组数据的中位数的?3.小结平均数、中位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但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严重偏大或偏小时,最好选用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4.教学例5

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出示数据

,问:用什么数来表示这一组的一般水平?1)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2)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问:我们能从表中直接看出它的中位数吗?调整统计表中的数据位置,按大小排列(从大到小,从小到大),再求中位数。3)比较用哪个数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更合适?并说明理由。(因为有5名男生的成绩都低于平均值,因此用平均数不合适。因此,应该选用中位数来代表该组的一般水平。)4)矛盾:当一共有偶数个数据,最中间的数找不到时怎么办?在上面的数据中如果增多杨东的成绩2.94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遇到什么问题?知道如何解答吗?小组讨论。师:当数据数据中有双个数据时,可以将处于中间的那两个数相加,再除以2,就可以得到中位数。那现在同学们计算一下,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排列大小,独立计算出中位数。5.课内小结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应根据数据组中各个数据的分布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如果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严重偏大或偏小,最好选用中位数来表示该组数据比较合适。三.练习练习二十三1.第1题1)先估一估他们跳绳的一般水平大约是多少。2)独立计算平均数和中位数。3)观察比较是用平均数,还是用中位数表示他们的一般水平?师小结:这道题用中位数140来表示该小组跳绳一般水平比较合适。因为平均数是144,而7个人有5个人的成绩低于该数值,因此不合适。4)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中一人成绩过高)师:当数据偏大或偏小时,用中位数表示一般水平比较合适。2.第2题1)学生独立解答,集体核对。2)讨论:为什么中位数比平均数小?师:如果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严重偏大,则往往会抬高平均数,使平均数大于中位数;反之,会使平均数小于中位数。另外,如果一部分数据严重偏小,则互相抵消,使平均数逼近中位数。3.第3题1)不能,因为经理和副经理的工资与职工工资差距悬殊,这就抬高了公司职员的平均水平。2)普通职工在公司里占绝大多数,因此他们的工资更能代表职工工资的一般水平。这也就是工资统计表的中位数。3)那爸爸选择哪个公司比较好呢?课后作业

第4题四.课内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我觉得本课设计最精彩之处在新授前“估一估”的环节。因为学生估计的结果都在25米左右,可实际计算出的平均值却与估计值有较大出入。正是因为这“出入”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去寻找其中的原因,并“创造”出新的统计量。本课最灵活之处在于引入计算器。虽然很多教师认为在考试中学生是无法使用计算器的,而计算作为基本技能必须加以加强训练,因此绝大多数教师不愿让学生带计算器进校园。可本课我大胆引入计算器,大大提升了课堂练习效率。因为求平均数并非今天的新知,且计算也并非今天的重点,引入计算器能显著提升教学效率,使教学在有限时间内更富实效。本课教学中学生最精彩的生成之处在于他们主动质疑并寻求解决方法的过程。当教学完例4,学生初步了解到中位数的含义及其求法时,立即就有几名学生举手质疑“当有偶数个数据时如何求中位数”。这反映出学生考虑问题全面,也体现出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强烈。在稍后例5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启发研讨,自身寻找到了偶数个数据中位数的求法。本课练习的最大难点是第3题。此题不但是平均数难求,而且中位数也难找,确实需要教师从旁点拔引导。如第1问要判断“乙公司职工的月平均工资超过1500元”,这句话对吗?如何求乙公司的平均数呢?同学之间就有分歧,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案;方案1.(6500+4000+1100+500)÷4方案2.(6500+4000+1100+500)÷(1+3+23+3)方案3.(6500×1+4000×3+1100×23+500×3)÷(1+3+23+3)方案1与方案2的学生错误地认为表格中的工资代表的是该职位所有人员的工资总数。其实稍有生活常识的人就应该观察分析得出如果23名员工一个月共计1100元是有失常理的。当然,在此也建议教材在统计表中将“月工资/元”改为“人均月工资/元”。要解决第2问“你认为用哪个数更能代表公司职工工资的一般水平”就必须分别求出中位数。此次就中位数的求法再次产生分歧,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案:方案1:(4000+1100)÷2方案2:(4000×3+1100×23)÷(3+23)当我继续追问时,就再也没有其它方案了。为此,我不得不引导学生再次温故求中位数的方法。经我提示,终于有了第三个方案。方案3:将所有员工的工资按大小排序,如:6500、4000、4000、4000、1100、1100、……、500、500、500,然后找到或求出其中位数。看来,要想当好爸爸的参谋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哟!篇3:练习二十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第三课时教学内容:P103.例3及练习二十二第1-3题。教学目的:1.通过罗列的方法写出两人玩“剪子、石头、布”的所有可能的结果,计算出其可能性。2.了解采用“剪子、石头、布”游戏的公平性。3.通过游戏的公平性,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推动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教学重点:用列举法来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并会用小数表示出来。教学难点:

不重复、不遗漏的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都会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谁能和老师一起玩两盘。指名与老师玩游戏,玩之前让其他学生猜测谁会赢。揭示课题:今天的学习就从石头、剪子、布开始。二.探究新知1.学习例3(出示主题图)小丽和小强准备玩游戏:跳房子。谁先跳呢?有人出主意让他们用“石头、剪刀、布”来决定谁先跳

。你们认为这样决定公平吗?说说你的理由。下面我们就从可能性的大小来看看这个游戏是否公平?同学们能不能利用前面的知识直接计算出小丽和小强获胜的可能性呢?2.罗列游戏中的所有可能。计算发生的可能性,首先要看一共有多少种可能的结果,再看发生的事件有几种,最后算出可能性。小强和小丽玩“石头、剪刀、布”的结果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统计表。小丽

石头

石头

石头小强

剪子

石头结果小丽获胜

小强获胜

平怎样才能将所有的可能都列出来?方法交流从表中看,一共有多少种可能的结果?它们的可能性各是多少?小强获胜的情况有几种?可能性是多少?小丽获胜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通过这种方式决定谁先玩公平吗?3.通过观察表格,总结一共有9种可能;小丽获胜的可能有3种,小强获胜的可能也是3种,平的可能也是3种。因此小丽获胜的可能性是,小强获胜的可能性是,二者相等,因此用“石头、剪子、布”的游戏来决定胜负是公平的。4.反馈练习P103.做一做看一个规则公平不公平,主要看它们的可能性是不是一样的。那你们认为这个规则公平吗?为什么?先独立在草稿本上写一写、算一算,然后同桌交流,最后全班集体订正。重点说明:一共有多少种可能,如何想的。重视学生判断的方法多样化,1)计算出单数、双数的可能性;这3张卡片能摆出的所有三位数分别是356.365.536.563.635.653,一共有6个数。其中有4个单数,2个双数,因此单数出现的可能性是4/6,双数出现的可能性是2/6。双方的可能性不相同,因此这个游戏是不公平的。2)其他方法,单双数是看个位上的数。3.5.6都可以放放到个位上,那放到个位上的3.5都是单数,双数只有一个6,因此单数的可能性是2/3,双数的可能性是1/3。因此这种规则不公平的。三.练习1.练习二十三第一题

独立完成,集评。2.练习二十三第二题

可以采用初步判定,然后罗列验证的方法。这个游戏的规则是什么?投掷一个骰子可出现哪几种结果?投掷两个骰子共可以出现多少种结果?(6×6=36种)完成104页表格。从表中看,和是单数和双数的结果分别为多少?它们的可能性呢?游戏公平吗?3.练习二十三第三题

制定游戏规则,小组内合作完成!四.课内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第四课时教学内容:P105--106.例4.例5及练习二十三。教学目的:1.了解中位数学习的必要性。2.知道中位数的含义,特别是其统计意义,会求数据组的中位数。3.区分中位数与平均数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4.通过对中位数的学习,体会中为数在统计学上的作用。教学重点:理解中位数的统计意义,会求数据组的中位数。教学难点:理解中位数和平均数各自的特点和利用范围。教学准备:挂图,学生带计算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校体育课上,五1)班的同学正在参加掷沙包的比赛。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挂图)今天的学习,我们就从操场上的掷沙包测试开始。五1)班第3组的同学刚参加了测试,这是他们的比赛成绩,

你从这个表中得到哪些信息?二.新课学习1.提问:先估一估他们的平均水平应该是多少?(学生估计会在23-25米之间)请同学们计算一下,第二组的平均数是多少?指名板演,并说一说自身的想法。计算出来的平均数得27.7为,可是绝大多数同学的成绩都低于27.7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有两个同学的成绩太高,而大多数同学的成绩都低于平均值,说明用平均数来表示这一组的一般水平不太合适。那用什么样的数合适呢?2.认识中位数我们可以把找掷沙包的成绩数据进行大小排列,找出最中间的数,即24.7来代表第三小组的一般水平。这个数还有自身的名称,猜一猜叫什么?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就是中位数,它不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谁能再次回忆咱们是如何找到这组数据的中位数的?3.小结平均数、中位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但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严重偏大或偏小时,最好选用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4.教学例5

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出示数据

,问:用什么数来表示这一组的一般水平?1)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2)求这组数据的中位数。问:我们能从表中直接看出它的中位数吗?调整统计表中的数据位置,按大小排列(从大到小,从小到大),再求中位数。3)比较用哪个数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更合适?并说明理由。(因为有5名男生的成绩都低于平均值,因此用平均数不合适。因此,应该选用中位数来代表该组的一般水平。)4)矛盾:当一共有偶数个数据,最中间的数找不到时怎么办?在上面的数据中如果增多杨东的成绩2.94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遇到什么问题?知道如何解答吗?小组讨论。师:当数据数据中有双个数据时,可以将处于中间的那两个数相加,再除以2,就可以得到中位数。那现在同学们计算一下,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排列大小,独立计算出中位数。5.课内小结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应根据数据组中各个数据的分布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如果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严重偏大或偏小,最好选用中位数来表示该组数据比较合适。三.练习1.第1题1)先估一估他们跳绳的一般水平大约是多少。2)独立计算平均数和中位数。3)观察比较是用平均数,还是用中位数表示他们的一般水平?师小结:这道题用中位数140来表示该小组跳绳一般水平比较合适。因为平均数是144,而7个人有5个人的成绩低于该数值,因此不合适。4)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中一人成绩过高)师:当数据偏大或偏小时,用中位数表示一般水平比较合适。2.第2题1)学生独立解答,集体核对。2)讨论:为什么中位数比平均数小?师:如果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严重偏大,则往往会抬高平均数,使平均数大于中位数;反之,会使平均数小于中位数。另外,如果一部分数据严重偏小,则互相抵消,使平均数逼近中位数。3.第3题1)不能,因为经理和副经理的工资与职工工资差距悬殊,这就抬高了公司职员的平均水平。2)普通职工在公司里占绝大多数,因此他们的工资更能代表职工工资的一般水平。这也就是工资统计表的中位数。3)那爸爸选择哪个公司比较好呢?课后作业

第4题四.课内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教学反思:第五课时教学内容:铺一铺(教材第109页、110页)教学要求:1.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探索哪些平面图形可以密铺,哪些不能密铺,使学生认识一些可以密铺的平面图形。2.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密铺中有关的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研究,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欣赏美和创造美。教学用具:平面图形若干个。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师:老师搜集了一些图片,请同学们欣赏。(出示密铺的图案)问:看完后你发现了什么?2.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密铺的问题(板书课题)二.实验活动1.问:刚才的密铺图案都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学生回答时老师出示相应的图形。2.明确提出问题:如果密铺平面时只用一种图形,请你们猜猜,哪种图形能用来密铺?让学生进行猜测。3.小组合作,进行操作活动。1)先用长方形进行密铺,展示学生作品。2)问:其他图形行不行呢?试一试。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操作活动。汇报,展示,并向大家说一说自身拼的过程。4.验证猜测,用手势表示下列图形能否密铺。圆、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5.设计活动。1)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密铺?2)设计图案。王小明家要铺地,请你选择一组瓷砖为他设计一个图案。在方格纸上画一画。3)交流展示设计作品。同学互相点评:谁的作品有创意?更美观?4)面积计算。交流自身好的计算面积的方法。三.活动小结1.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设计作业:用附页中的图形进行设计。完成后进行交流、展示。附:密铺图案课后反思:篇4:(练习十七)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绍兴县小学数学第九册备课编写者单位:

绍兴县陶堰镇彩虹庄小学

编写者姓名:吴绍明

编号:教学内容练习十七教材分析这是一堂练习课,是学生在学习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为了加深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利用和理解而安排的。第1.3题是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求面积。第1题需要先测量计算所需条件的长度,再计算;第3题要选择条件进行计算,有些是间接条件要转化为直接条件(我安排在了上堂课练习)。通过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记忆。第2.4.5.6题都是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第2题,飞机模型的机翼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求机翼的面积,可以先求出一个梯形的面积,再乘2;也可以根据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经验,设想把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底长100mm+48mm,高250mm的平行四边形,求出它的面积。第4题,注意让学生观察图示找到计算所需条件。花坛的三面围篱笆,形成一个直角梯形。20m就是它的高,用46m-20m可以得到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第5题,要结合示意图先让学生理解水渠的横截面。水渠的渠口宽、渠底宽和渠深分别是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再计算出梯形的面积。第6题,可结合教材中的图使学生理解圆木堆的横截面可以看作一个梯形,梯形的上底长相当于顶层的根数,梯形的下底长相当于底层的根数,梯形的高相当于圆木的层数。因此可以借助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出圆木的总根数。第8*题是选作题。首先要考虑如何剪去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形。应该是以梯形上底长度为底长的平行四边形。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已经初步能利用计算公式求梯形的面积,但理解和掌握只是比较浅的。我们在教学时,要重点引导学生去找去梯形的上底、下底、高相对应的数值,这样学生才能利用公式求面积。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该先安排些简单的利用,然后再逐渐加深,使学生逐渐掌握,然后也可以安排适当的深化。教学目标1.加深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记忆。2.使学生能利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的一些实际问题。3.发展学生的测量和计算相结合的能力。教学重点加深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记忆。教学难点利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的一些实际问题。教学准备事先在小黑板设计好深化题教学过程修

见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上堂课我们通过拼摆和割补的方法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教师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为什么这里要“÷2”?(板书:在÷2下面做标记)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2.交流反馈昨天布置的练习十七的第三题。通过昨天的学习,大家都知道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那我们今天就利用这一计算公式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二.量一量,算一算。1.自身想办法求出这两个梯形的面积。1)、你有什么办法求出这两个梯形的面积?2)学生测量并计算。3)交流、反馈。2.交流上堂课布置的第7题。三.找一找,算一算。1.科技小组制作飞机模型,机翼的平面图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组成的。(如下图),它的面积是多少?1)学生计算,教师巡回指导。请一学生板演。2)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我是怎么想的,怎么计算的?2.一条新挖的水渠,横截面是梯形,渠口宽2.8m,渠底宽1.4m,渠深1.2m,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1)教师结合横截面的示意图,向学生解释渠口、渠底、渠深的概念。引导出:水渠的渠口宽、渠底宽和渠深分别是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2)学生计算。3)交流反馈。3.靠墙边围成一个花坛,围花坛的篱笆长46m,求这个花坛的面积。1)教师引导:这个花坛是实际上是一个梯形,要我们求它的面积,那我们必须知道它的什么?(上底、下底和高)现在什么告诉我们了?(高)那我们能找出的它的上底和下底之和吗?2)小组合作谈论合作,做题目。3)交流反馈。四.考一考,比一比。在刚才的计算中,同学们显示出了出色的分析和计算能力,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我们以“前后左右四人”为一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一小组最出色!1.我们经常见到的圆木、钢管等堆成像下图的形状,通常用下面的方法求总根数:(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2你能算出图中圆木的总根数吗?(第6题)1)学生小组合作解答。2)请先解答成功的小组汇报交流。2.你能算出1+2+3+4+……+100=(

)吗?1)学生小组合作解答。2)请先解答成功的小组汇报交流。(这里要让学生重点讲讲思维过程,也就是如何把这转化为梯形的计算方式)3.在先面的梯形中,剪去一个最大的平行四边行,剩下的面积是多少?有几种方法?(第8题)1)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教师巡回听取意见。2)交流反馈,教师小结。方法一

梯形的面积-剪去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3.5)×1.8÷2-2×1.8=1.35

(cm2)方法二

用梯形的下底长减去梯形的上底长得到剩下三角形的底长,乘梯形的高,

再除以2,得到剩下的三角形的面积。(3.5-2)×1.8÷2

=

1.35(cm2)五.布置作业课堂作业本一页板书设计: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篇5:百分数练习二十二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吴兴区学校

(幼儿园)具体课时备课表(成熟型教师用)单元(章)主题百分数任课教师与班级本课(节)课题练习二十二第

6

课时

/

9

课时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及设置依据1.使学生巩固提升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解答这类应用题。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难点:正确、灵活地解答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新课

第一

网教

程内容与环节预设个人二度备课课后反思一.谈话揭题。二.基本练习1.1)出示练习:①油菜子的出油率是42%。2100千克油菜子可榨油多少千克?②油菜子的出油率是42%。一个榨油厂榨出油菜子2100千克,用油菜子多少千克?内容与环节预设个人二度备课课后反思2)分析理解:A、出油率是什么意思?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B、第1)题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应用什么方法计算?第2)题是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这个数,可以怎样解?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2.课本95页第5题。先说说“汇费”什么意思?再独立完成。3.

课本95页第6题。独立完成。4.

课本95页第7题。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解答。再全班交流。5.

课本95页第8题。应先求什么?6.

课本95页第9.10题。独立完成.再说说先求什么?三.发展练习1.

课本95页第11题。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解答。再全班交流。2.

课本95页第12题。孵化率是一个范围,结果也应是一个范围。列式计算。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练习二十二个人二度备课:课后反思:作业布置或设计课本95页第13.14题。课后反思:教后整体反思ww

w.xk

b1.

co

m篇6:教材练习十二的第5--11题。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解答形如ax±b=c的方程。2.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用方程解答一个量比另一个量的几倍多(少)几的问题,提升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巩固用方程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解答下列方程。6X+24=30

4X-10=2

3.5×2+5X=372.列方程解答下列各题。一个数的3倍加12等于27。21比X的6倍少3。3.实践利用。1)亚洲人口约39亿,比欧洲人口总数的5倍还多4亿,欧洲人口大约有多少?2)20雅典奥运会中国队共获得32枚金牌,比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7倍少3枚,1988年中国队共获得多少枚金牌?二.指导练习1.练习十二第7题。出示第7题的主题图,问:“98.6度,没发烧”这么高的温度怎么还没发烧,你们知道吗?学生试着回答后师述:中国用的是摄氏温度,还有一些国家用华氏温度。华氏温度=摄氏温度×1.8+32。根据书上的提示,独立列方程解答,集体核对。2.练习十二第8.10题。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集体核对。3.小结。问:上面这几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如何解答类似的问题。学生回答后老师简要小结。三.延伸拓展1.出示练习十二第11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再在班上进行交流。学生讲完后老师简要概括:(36-4a)÷8是一个除法算式,当它的结果是0时,说明被除数是0,即36-4a=0,当它的结果是1时,说明被除数与除数相等,即36-4a=8。解答这两个方程,可以利用加减法的关系,即减数=被减数-差,把4a先看作一个整体,先求出4a等于多少,再求a等于多少。2.课堂作业:练习十二第5.6.9题。课后反思:通过昨天课堂练习发现,方程仅仅在例题基础上稍加变化很多学生就束手无策。“4X-3×9=29”这类方程学生总体掌握情况不太好,因此特别在今天基础练习环节中补充相应习题进行辅导。但在教学中发现其实只需稍加点拔,学生便可很好掌握。为何学生处处都这么“依赖”老师呢?难道只有老师教过的题他们才会解答吗?我该如何让学生主动、大胆、正确地由“依赖”逐渐走向成熟呢?图文结合是课标教材呈现问题的一种新方式。今天在做练习十二第6题时,发现由于图中“亚洲面积4400万平方千米”字体较小给部分学生造成影响,因此再教时要引导学生看清图中的数学信息,或教材再版时将字体适当扩大。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69页例2,练习十三第1-3题。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情景,使学生掌握根据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列方程,会把小括号内的式子看作一个整体求解的思路和方法。2.学生通过学习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来理解两积之差、两商之和、两商之差的数量关系,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3.学生在利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分析数量关系,列出含有小括号的方程并解答。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天气慢慢变凉,而且比较干燥,同学可以多吃些水果缓解干燥,你喜欢吃什么水果呢?生自由发言(三人左右)师结合武汉气候的实际情况作出评价。二.探究新知:1.师:我们看看妈妈买了些什么水果?仔细观察,你能得到那些信息?(出示

P69

例二

图片)根据图片你能提什么样的问题?(生:苹果每千克多少钱?)师:你能根据其中的条件找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吗?组内互相议一议,派代表发言。2.学生独立列方程,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并求解。(一生上台演板)师:请你把思考方法给大家讲讲,其他同学可以互相补充、纠正。3.生二:根据两种水果的单价总和×2

=

总钱数

还可以这样列方程:(2.8

+

X)×2

=

10.4师:请同学认真观察这个方程怎么解?小组内先讨论,再派代表发言。师:把(2.8+X)看作一个整体,两边同时除以2,先求出2.8+X是多少,再算X等于多少。4.

同学把这个方程解完,学生演板后,教师组织讲评。5.同桌互相说一说第二种等量关系和解这个方程的方法。三.巩固拓展:1.

出示:(48+X)×3

=

840让学生根据这个方程编一道应用题,并解答。2.P71

第三题。如何看水表?水表上的读数表示水表安装以后的用水总吨数,上个月的读数和这个月的读数之差就是这个月的用水吨数。以101室为例,让学生算一算,核对时让学生说一说等量关系。[师板书:(这个月的读数-上个月的读数)×

单价=总价]再根据上面的理解完成102室的计算,并把表填写完整,集体订正。四.全课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作业设计:P71

练习十三

2.3课后反思:学生原有基础较差,反映在本节课上最大问题是难以找准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因此教材中的两种等量关系学生更偏爱第一种“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钱数”,它更好理解。但在实际解方程过程中,(2.8+X)×2=10.4正确率要明显高于2X+2.8×2=10.4。如学生中存在以下错误:2X+2.8×2=10.4解:

2X+2.8×2÷2=10.4÷22X+2.8=5.2看来一节课完成两大教学任务对于本班学情而言确实有一定难度。下次再教时,我会根据学情灵活确定教学内容。如有困难,将本课分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解方程,第二课时再完成列方程解决问题。第四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70页例3,练习十二第4-7题。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交流互助学会根据两个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2.学会用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已知条件的方法,提升学生求解验证的能力。3.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应用价值和数学学习乐趣。教学重点:列方程和解方程教学难点:正确设未知数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学校科技小组的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倍,设女生有X人,男生有(

)人,男女生共有(

)人,男生比女生多(

)人。追问:如果这里设男生为X人,女生有多少人该如何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呢?对比两种不同设法,你觉得哪种更便于理解呢?2.妈妈的年龄是孩子年龄的3.5倍,设孩子的年龄为X岁,妈妈的年龄为(

)岁,妈妈和孩子共(

)岁。妈妈比孩子大(

)岁。3.4.5X+X=(

)

5.8X-X=(

)4.在地球表面,陆地面积为1.5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明确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预设

1)海洋面积是多少亿平方千米?(2)地球的表面积是多少亿平方千米?(3)海洋比陆地面积多多少亿平方千米?让学生计算出第(2)个问题,集体订正,说一说利用了什么等量关系?二.探究新知:1.结合以上信息组成这样一个问题,你能利用数量关系解决这个问题吗?(出示例三)请同学们独立解答。2.学生质疑,互动交流,学习新知。预设问题:1)

题中有几个未知量?2)你们是根据哪个条件设未知数?设谁为X较合适?为什么?3)

问题中包含怎样的等量关系?4)怎样列方程?3.汇报交流:[板书:

X

+

2.4X

=

5.1]4.师:用方程解,一般设一倍量为X,那几倍的量就可以用几X表示。根据题中另一个条件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然后列方程。5.怎样解这个方程?试一试吧!6.为什么这样解?7.还可以怎样列方程求解?8.师:我们做的对吗?怎样检验?(……)还可以怎样检验?9.比较算术方法和方程解,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三.巩固拓展:1.将例题改为:海洋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陆地面积比海洋面积少2。1亿平方千米,地球上的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分别是多少亿平方千米?独立解答,集体订正时请学生说说等量关系式。2.P72

7四.全课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作业设计:P72

练习十三

4.5.6课后反思:复习题的设计找准了本课新知的生长点,习题不但为例题中设哪个量为X作了铺垫,同时还扫清了含有两个X加减法计算的障碍。但在教学中,由于复习耗时较长,因此巩固拓展练习没能在课内完成。下次再教时,我会对复习内容综合考虑,适当取舍。保留其中的精华,准备将第4题删掉,直接进入例题的学习,然后由例题稍加变化,呈现变式练习,使学生了解已知相差数,求两个数分别是多少的练习。从作业反馈来看这是学生的难点。如教材72页第8题:妈妈今年的年龄是小明的3倍,妈妈比小明大24岁,小明和妈妈今年分别是多少岁?有的无法找准数量关系,不能正确列出方程。还有的找准了数量关系“小明的年龄+24=妈妈的年龄”,但列出来的方程X+24=3X等式两边都有X不会解。看来教材65页不用“黑色皮的块数-4=白色皮的块数”,而用较大数-较小数=相差数作为推荐学生掌握的数量关系式是有一定的道理。篇7:第4节《循环小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2.初步认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掌握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教学难点: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三.教学过程:(一

)基础训练【口算】1.6×0.5=60÷0.5=0.9×0.4=1.8÷0.2÷0.3=0.94×100=0.5÷0.2=

6.4÷0.4=4.1×0.5×0.1=【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学校图书馆新购进1500本书摆在书架上,每个书架最多摆280本,一共要摆多少个书架?(二)

新知学习【典型例题】1.出示例8:1)根据情境图,请列式计算。2)计算时你有什么发现?2.学习例9:1)自主列竖式计算2)说说你的发现。小结:3.介绍循环节:4.讨论:自主计算结果。小结:【小结】什么是循环小数?什么是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什么是循环节?1)

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2)

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无限小数。3)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三)

巩固练习【基础练习】【提升练习】5.书P30第6题:比较大小:6.书P30第5题7.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0.8070.8070.8070.807【拓展练习】8.1)在下面的小数中,加上循环节的第一个圆点和末位的圆点,使产生的循环小数尽可能大。5.9162610.4828252)在下面的小数中,加上循环节的第一个圆点和末位的圆点,使产生的循环小数尽可能小。3.300601023.6568569(四)全课总结什么是循环小数?什么是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什么是循环节?1)

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2)

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无限小数。3)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1.计算下面各题。(商是循环小数的用简便形式表示。3÷1.13.38÷1.8=13.32÷15=2.一列火车从南京到上海行驶305千米,用了3.5小时,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教学反思:学生在预习后明确提出如下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1.这道题能除尽吗?2.为什么它除不尽?3.计算结果该如何表示?4.什么是循环小数?带着这些疑问,本课的教学顺利地推进。这些问题也均在教学中得到了解决。但在练习中出现了以下几种常见错误:1.在竖式中在第一个循环节上也打了循环节的圆点。2.在横式上照抄竖式结果时,虽然在第一个循环节上打了圆点,可却写了两个循环节。3.在计算竖式时几个数字还未重复两次出现时,学生就经过推理判断出它是循环小数而不再继续往下除了。如:2.01212……学生除到2.0121时就发现小数位数第四位与第二位的数字相同,余数也相同而不再继续往下除了。针对上述前两个错误,以后再教板书时我应强调格式与写法。特别是P28页下方的‘你知道吗”其中有关循环节的介绍及“写循环小数时,可以只写第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上面各记一个圆点”应让所有学生掌握。篇8:第6节《解决问题》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掌握有特殊数量关系的连除问题。2.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3.能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4.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双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2.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三.教学过程:(一

)基础训练【口算】3.2÷1.6=0.46÷0.2=19×0.8=2.8÷0.07=2.4÷30=0.36÷0.3=0.7×1.4=5÷2.5=【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红星食品厂3个车间九月份共加工月饼9495千克,平均每个车间加工月饼多少千克?(二)

新知学习【典型例题】1.学习例11:出示例11:1)读题、审题,理解理意。2)想一想,可以先算什么?3)独立解题4)汇报做题方法5)小结解题方法:分析应用题时,我们要弄清楚题目的数量关系,再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解答。2.学习例12:1)出示第1)题:2)学生独立解题。3)2.5÷0.4=6.25(个),需要6.25个瓶子,但瓶子数应当是整数,如果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应是多少个瓶子?(6个)但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来求近似数,也就是无论十分位上的数是多少,都要往整数部分进一。【小结】怎样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三)

巩固练习【基础练习】1.书P32做一做2.书P33做一做3.书P34第1题4.书P35第6题【提升练习】5.书P34第2题6.书P34第3题7.书P35第7题8.书P35第8题【拓展练习】9.书P35第9题10.书P35第10题(四)全课总结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2.

怎样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1.书P34第4题2书P34第5题教学反思:其实有关解决总是的思路分析,

学生早在三.四年级就已经掌握,因此本课对成绩较好的同学而言是计算的巩固练习课,但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则是一大难点。因为条件较多,分析起来的中间问题较多,且例题、做一做及课后练习的数量关系各不相同,只有学生在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后才能列式解答,因此教师要尤其关注学困生,加强个别辅导。本课内容能真正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使他们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是一种意义重大的课。为使其意义突显,我在课上请学生举例说一说“进一法”与“去尾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还以此为周记题材,让同学们去发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利用今天所学去灵活判断。困惑:练习六第9题到底是用四舍五入法、还是用“进一法”或“去尾法”?用四舍五入法的同学认为问题是求“大约需要多少千克方糖”;用去尾法的同学认为条件中指明“每冲一杯需要16克橙子粉”,因此不足16克橙子粉就无法冲一杯;用进一法的同学认为条件中指明“冲完这瓶橙子粉”,因此即使还有剩余也必须冲完。但到底用哪种更合理,更符合题目要求呢?练习六第10题学生出现两种解法:解法一:50000/10000*6.3*4=126(吨);这种解法是将一个月看成四周,求的是XX月份这片森林“大约”可以吸收多少二氧化碳。解法二:50000/10000*(6.3/7)*31=139.5(吨)。这种做法则是先求出一天可吸收的二氧化碳,再求31天共可以吸收的二氧化碳。在这里应该用第二种方法列式。因为题目明确指出要求的是“XX月份这片森林一共可以吸收多少二氧化碳”,即隐含了XX月有31天这个条件。如果问题改为“平均每个月这片森林一共可以吸收多少二氧化碳约多少吨”时则可用第一种解法,因为每个月的天数不确定,既有可能是28.29天,还有可能是30、31天,但无论有多少天,一个月都大约有4周。篇9:五年级第96--97页和复习及练习十九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第一次备课第二次备课第三次备课教学内容:教学目的: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灵活地利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建立不错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加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教学重点:整理健全知识结构、灵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掌握多边形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教具、学具准备:信封、内装用破纸剪制的三种图形,一张写着长8米,宽6米的长方形的纸。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促疑凝思⑴出示问题:奥运村要种植一块草坪,如果按每平方米6元计算,需要多少元?⑵如果想预算出这笔钱,还需要了解这块草坪的哪些情况?(形状、面积……)⑶生活中,经常要利用到一些基本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将对所学的多边形的面积进行复习和整理。二.梳理认知,形成结构1.集中呈现面积公式⑴我们学过哪些基本平面图形?根据学生回答,卡纸显示五种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⑵怎样用字母表示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2.逐个梳理推导过程。⑴这五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分别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组织学生根据信封中的学具,说一说推导过程。教师巡视帮助。⑵全班交流。让学生选择图形说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演示该图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⑶总结方法:以上三种图形都利用了什么方法,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方法?3.整理完整知识结构。⑴这些图形面积公式推导之间有什么联系?⑵大家能否把这五种图形的联系用图表示出来?小组讨论,尝试画图。⑶展示学生画图,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观察:从左往右看,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推导出其他图形的面积公式。从右往左看,我们在探讨一种新的图形面积时,都能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三.应用1.判断。⑴平行四边形的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⑵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⑶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⑷正方形、长方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2.奥运村要种植一块草坪(如图),如果按每平方米6元计算,政府拨款50万元够吗?3.“小小设计师”在教学楼前有一块长8米,宽6米的长方形空地,学校准备在这地空地上建造一个花圃,该如何设计花圃建造方案呢?用阴影表示花草的实际种植面积,小组先构思、策划,设计好后,在图纸的下方计算出花草的实际种植面积。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五.作业:练习十九第1---4题。课

多边形面积的整理和复习篇10:和复习(教材第997页,练习十九)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第九课时教学内容:教学目的:1.通过复习,使学生理清各种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关系。2.使学生能应用面积计算公式,熟练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组合图形的面积。3.能灵活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熟练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及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准备: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磁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想一想,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对第五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2.在小组内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二.知识梳理,形成网络1.复习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1)老师分别出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让学生说一说各个图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老师根据学生所说,演示转化过程,形成如教材96页的板书。2)从整理图中能看出各种图形之间的关系吗?学生回答后老师简要小结。2.练一练:老师出示下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核对。选择条件分别计算各图形的面积。3.师:刚才复习的是基本图形的面积,而由几个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叫什么?出示第96页的第2题,让学生自身独立完成。集体核对时让学生说一说自身的几种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到几种方法。比较哪种方法比较简便?三.应用拓展1.练习十九第1题。1)让学生审题,说一说解题步骤。2)独立完成。3)小组交流,说一说你的发现。4)全班交流。师小结:几个图形都在两条平行线之间,说明它们的高是相等的,在高相等的条件下,面积不等,说明它们的高都不等。2.练习十九第4题。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第1小题,集体核对。2)出示第2小题,让学生思考:能剪几棵这样的小树要考虑什么因素?能不能用纸的面积除以树的面积?想一想该如何摆放小树?让学生在草稿本上画一画示意图。集体订正,展示。四.小结:说一说今天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五.课堂作业:练习十九第2.3题。课后反思:视觉冲击波随着圣诞节的临近,美丽的对称图形--圣诞树给今天的数学课堂带来了一丝节日的气息。这美丽的图案会给数学课带来什么呢?1.纷繁数据的视觉冲击波教材97页第4题在仅仅只有12平方厘米的图示中共出现16个数据,可谓是场数据“盛宴”。这些纷繁的数据导致的强力视觉冲击波使学生们个个头昏眼花。虽然大家从图中清晰可辨圣诞树的面积被分成就是求三角形、两个梯形和一个长方形面积,但在实际求组合图形面积过程中他们就是被这些数据“缠绕”,无法“解脱”。全班在规定的时间内仅5人列式计算正确。冲击波主要干扰到所有图形底的长度。无论是三角形的底,还是梯形的上下底都是学生易混易错之处。看来下次再教时,可利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勾画不同的图形,这样不但能加强视觉效果,而且还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2.图案“海洋”的视觉冲击波第4题第2小题与练习第3题要求不同。第3题只要求出“大约”结果即可,而第4题却不能简单地用手工纸的面积除以小树的面积,它需要考虑实际的排列情况。教学伊始,我是通过画简单示意图的方式带领学生通过逻辑推理来解决。大家共想到两种剪法:一种是将圣诞树竖着依次排列共可剪5棵;另一种是将圣诞树横着依次排列,每排3棵,可剪2排,因此共可以剪6棵。在此基础再想有所突破就难了。此时,我顺势出示课前按标准尺寸剪好的“圣诞树”与手工纸框架图,请学生上台边展示并验证刚才的发现

。通过实际操作很多学生都从第二种剪法找到突破口,“见缝插针”地将树的棵数由6提升到了8。喜悦的心情在同学们心中传播,“还能剪出更多树吗?”的想法一直萦绕在大家的脑中。学生中有人(邵恩钟)指出按第3题的解法,这张纸大约可以剪出9棵这样的树。真的能行吗?《教学用书》中指明最多只能剪8棵呀!可这群孩子“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多久就有一名学生(林晓蒙)最先“插树”成功。(如图)通过验证8+8+2+3=21厘米,这种摆放正好充分利用了纸的宽度,摆放成功。班上立即掌声雷动,这自发的掌声不但仅是对她结果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她敢于挑战权威精神的赞扬。同学们的研究热情此时达到沸点,一发不可收拾。9棵可行,那10棵还能行吗?这时,我已经是欲罢不能。多名学生上台尝试后发现如果按正规摆法会“缺胳膊少腿”,但他们尝试将树斜着放到空隙中时再次成功。这次我无法通过计算来验证是否合理了。欣赏着图案“海洋”带来的视觉冲击,使我情不自禁地回味起同学们的精彩发现,我眼仍旧浮现出他们一张张成功后的笑脸,我深深地被这虽然色彩单调却凝聚着学生智慧的图案所折服。篇11:循环小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教学内容:P27.28例8.例9.课文,P30练习五第1.2题。教学目的:1.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能用“四舍五入”法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的商。2.理解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扩展数的范围。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掌握循环小数、无限小数、有限小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掌握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教学过程:一.自主探索,获取新知1.师谈活引入新课:今天这节课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正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说:……这个故事讲得完吗?为什么讲不完呢?(板书:重复出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和这个故事有相同的地方,首先我们一起到运动场上去看一看吧。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全班齐笔算王鹏平均每秒跑了多少米?(指名一生板演)。2.初步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有些同学算着算着就停下了,发现了什么问题吗?(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可能发现:1.余数总是“25”。2.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3.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师:你们怎么能肯定会永远除不完,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明确余数一旦重复出现,商也就重复出现。师:那商如何表示呢?你为什么使用省略号?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师板书)3.总结概括循环小数的意义其他除法算式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请同学们算一算:28÷18

78.6÷11先计算,再说一说这些商的特点。如果继续除下去,商会怎样?能除尽吗?(请生板演计算结果)观察例8.例9的三道题,你们发现他们的异同吗?(不同点:一个是小数“3”的循环,另一个是小数“4”和“5”的循环。相同点:学生讨论后,指名汇报,教师抓住学生回答板书:1)小数部分,位数无限(或者除不尽)。2)有的是一个数字不断重复出现,有的是两个……。教师小结循环数的意义,(板书课题)。4.巩固练习:下列哪些是循环小数?并说一说理由。0.999……

52.52525……

4.1677……3.212121……

3.1415926……学生评议。5.介绍简便记法除了用省略号来表示循环小数外,还可以用简便记法来表示。如5.333……还可以写作5.3,7.14545……还可以写作7.145,请学生把前面判断题中的循环小数用简便记法写一写。(请学生板演),同座互相检查,大家交流订正,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52.52525……可能出现问题52.52

52.525

52.52,师生共同辨析)6.看书P27-28第一自然段,及了解“你知道吗?”7.理解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意义。师:想一想,两个数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请举例说明?学生小组讨论,汇报。师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会有两种情况:1.商的小数部分位数是有限的,叫做有限小数;2.商的小数部分倍数是无限的,叫作无限小数。判断前面练习题中的小数哪些是有限小数?哪些是无限小数。循环小数是有限小数,还是无限小数?为什么?学生有可能会质疑,结果会不会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教师可根据课堂或本班学生实际和学生共同分析。二.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能用自身的话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些概念的吗?三.巩固练习用计算器算出商后,说出商是什么小数,依据是什么?是循环小数的要求用简便方法写出来。19÷11

1.08÷3.3

13.25÷10.6四.作业:P30第1.2题。板书设计:循环小数1)小数部分,位数无限(或者除不尽)。2)有的是一个数字不断重复出现,有的是两个……5.333……=5.3

7.14545……=7.1457.循环小数的练习教学内容:P30练习五第3-6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正确区分。2.培养学生总结规律的能力,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相关概念并建立联系。教学难点:对循环小数的实际应用。教学过程:一.主动回顾,知识再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二.单项训练,夯实基础:1.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下面哪些数是循环小数,如何判断的?0.666……

3.27676……

301415926……40.03666……

100.7878

0.06262……3.203203……

70.2641

0.2142857142857……2.上面这些小数可以分为几类?哪几类?这几类小数有怎样的关系?有限小数小数

循环小数无限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三.综合练习,利用提升:1.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P30第3题先请学生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再让学生独立完成。2.P30第6题先观察这些小数的特点,再试一试.请学生说出判断大小的过程,教师适时评价。方法:把这些简便记法的循环小数还原。师小结:先观察需要还原的小数位数,再比较,比较方法与以前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相同。四.独立练习

:P30第4.5题。板书设计:循环小数的练习有限小数小数

循环小数无限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篇12:第二课时(练习)统计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131

页练习二十五的第4.5

题。二

教学目标1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三

重点难点进一步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四

教具准备投影及多媒体课件。五

练习过程(一)完成教材第130

灾练习二十五的第4

题。学生根据统计表,画出折线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二)导成教材第131

负练习二十五的第5

题。小组进行讨论,两组数据分别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更合适?为什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交流,老师提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作用有什么不同?小结:条形统计图不较容易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很快比较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三)课堂作业新设计下面是王强收集的

年春节期间龙潭湖庙会和厂甸庙会游览的统计图。20XX

年2

-

15

日龙潭湖庙会和厂甸庙会游览人数统计图……厂甸庙会……龙潭湖庙会根据上面的统计图,回答问题。(

l

)游览两个庙会的人数分别在哪一天到达峰值,然后开始下降?(

2

)哪个庙会的游览人数上升得快,下降得也快?(

3

)假如明年要游览庙会,你认为哪天比较好?(

4

)从统计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你还能明确提出哪些问题?(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通过学习知道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容易看出两个数据的转变情况,并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描述数据。第六单元实力评价一

口算。1.2×3=

0.36×10=

2.4÷8=0.4÷0.8=

0.25÷0.5=

3×2.3=4.72-0.72=

1.5×4

=

8.56×0=2÷0.2

=

1.2+3.5

=

5.6÷5.6=二

小东向10

名家有电脑并能上网的同学了解了一周上网的情况,结果如下:上网1小时的有1

人,2

小时的有4

人,3

小时的有3

人,4

小时的有1

人,5

小时的有1

人。根据以上数据,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小东的同学一周上网情况统计表人数上网时间/时1

.这10

名同学一周上网时间的平均数在(

)小时到(

)小时之间。2

.算出这10

名同学一周上网时间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

小北对15

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制成了下表。15

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情况统计表户数111354每户用塑料袋只数12131415l6171

.

计算出15

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只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2

.

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四

根据下表中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某市运动会各区获奖牌情况统计表五

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

.希望小学要统计五年级各班同学为社会做好事的件数,应选用(

)比较好。A

.条形统计图

B

.折线统计图2

.

(

)最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A

.条形统计图

B

.折线统计图3

.表示一年里12

个月的气温变化情况,选用(

)比较好。A

.条形统计图

B

.折线统计图六

先在下面折线统计图的括号里填入适当的数,然后根据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某超市20XX

年电视销售情况统计图1

.普通电视平均每个季度销售(

)台。2

.液晶电视平均每个季度销售(

)台。3

.

(

)季度两种电视销售差距最大,是(

)台。4

.根据你获得的信息,预测明年两种电视的销售情况。七

根据下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年20XX

年万福商场东方商场某区两个大型商场20XX

-

20XX

年营业额情况统计表某区两个大型商场20XX

-

20XX

年营业额情况统计图……万福商场

……东方商场篇13:第3课:数字编码(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教学内容P116~P119以及相应的练习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作用。2.让学生体会用字母也可以进行编码,进一步探索编码的方法,经历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过程。知识重点、难点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简单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入[单击此处输入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引入:同学们,课前到图书馆去调查了吗?图书馆那多图书,怎样方便快捷地查找图书?(用字母和数字给图书编码),对了!图书编号、车子牌号都是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二.

新知学习:1.

生交流课前各自调查的收获。2.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对图书的检索号进行简单的介绍:图书的检索号一般包含分内号和书次号,分内号是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标准对图书进行分类,用字母来表示图书的种类,中文图书共分为22大类,分别用A、B、C……Z字母表示,字母后的数字表示进一步细分。一般来说,数的位数标志类名的级别,多一位数码表示细分一层。书次号则表示同一类图书的序号,这里也可以考虑作者、出版日期等。3.

明确提出问题:我们教室图书角里也有很多书,为了方便我们查书,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给图书编号,整理出图书角的图书目录)4.分组为图书角的图书编排号码,并整理出目录。①、讨论并确定好图书的书号要包含的信息:图书的类别、作者、捐书人等。②、讨论每个信息如何用字母和数字进行编排。例如用字母表示类别,用A表示童话故事书,还可以用序号代表捐书人的信息。③、设计好方案后,全班同学对每个小组汇报的方案进行评价。④、挑选出大家最满意的方案,按照这个方案,再分工完成图书角的目录登记表。课堂练习1.书P118第2题是让学生体会汽车车牌号中的编码,除了数字还有汉字和字母的应用,用各省的简称表示省份,用字母表示地市。2.书P118第3题向学生介绍图书的“身份证”--国际标准书号。3.独立完成书P119第4题。小结与作业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在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到过编码?举例说一说。课后追记开始正式编写编码,我认为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写1)编码什么地方要突出不同(唯一性),什么地方要相同(同一批编码里面有共同的地方)例如五年三班的学号可以是53××,××是每个人的班级学号(从00~99,一般一个班级50人左右),53是这个班相同但又区别于其它班级的地方2)有序性,一般人的认识是从大类到小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