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住在富人区的她2009-2022历年陕西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含答案带详解[2022-2023上岸资料](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第壹套一.历年真题荟萃(共30题)1.数字经济的重要意义不仅体现在对总量的贡献上,更重要的是________________。一方面表现为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另一方面表现为数字技术催生新兴产业。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通常也被称为产业数字化,即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行业的业务进行升级,进而提升生产数量和效率。从生产流程角度看,数字技术可以通过对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将程序性业务交给计算机处理,从而降低了操作失误率。同时,企业通过数据分析,能够对业务流程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监督,及时发现经营过程中的异常和隐患,大大降低风险。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及时降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损耗与风险
B.将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转化为生产要素
C.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D.不断发掘与推动产业经济的新增长点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定位原文,分析上下文语境。横线在段首,为总句,总领下文。所以对下文归纳概括的内容即为首句内容。首句后面有句话“一方面表现为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另一方面表现为数字技术不断催生新产业。”表明数字经济有两个方面的作用即赋能传统产业和催生新产业。后文“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大大降低风险。”主要对赋能传统产业进行解释说明,解释说明部分不重要。因此,横线处填入的内容应为对全文的总结。
第二步,对比选项。C项符合要求。
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语句与文段的衔接与呼应。空缺句子是首句的一个分句,考虑首句是文段的总起句,由“不仅……更……”可知,所填句子应体现数字经济的作用,后文介绍了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和“催生新兴产业”两方面的意义,正确选项应是对这两方面内容的概括。空缺处句子是首句的一个分句,考虑首句是文段的总起句,由“不仅……更……”可知,所填句子应体现数字经济的作用,重点分析其后文内容。后文论述了数字技术的意义还在于可以赋能传统产业和催生新兴产业,并从生产流程和业务流程具体阐释数字技术如何发挥作用。故后文重在说明数字技术可以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因此横线处句子应体现数字技术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的意义,对应C。
A、B两项均未提到“产业结构”,不能与后文内容对应,排除。
D项仅能对应“催生新兴产业”,不能与“赋能传统产业”相对应,填入不恰当。
故本题选C。
解题思路:横线出现在文段开头,需结合后文内容进行分析。后文先说明数字经济的重要意义体现为两方面,即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和数字技术催生新产业。接着对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展开介绍,指出其本质是通过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结构进行的优质升级,随后分别通过生产流程及业务流程两方面继续围绕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展开详细说明。横线后文重在强调数字技术能够为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积极作用,故横线处所填内容应体现出数字技术对产业结构变化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对应C项。
A项“降低······损耗与风险”对应后文详细展开论述的一部分,表述片面且非重点,排除;
B项“将······转化为生产要素”文段没有体现,无中生有,排除;
D项“······产业经济的新增长点”仅对应文段“另一方面表现为数字技术催生新产业”,表述片面,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文段出处】《人民日报:激发数字经济“牵引力”》2.根据上图可以推断出的选项是:
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②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
③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快。
④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逐年趋缓。
A.①
B.②
C.③
D.④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综合分析问题,且需选出正确的一项。
第二步,A选项,①,增长率计算比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柱高差代表增长量,根据公式,增长率=增长量/基期量,2006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量明显低于2005年的增长量,且2006年的基期量高于2005年的基期量,根据分数性质,分子大分母小,分数值大,则2006年增长率低于2005年,错误。
B选项,②,简单计算中的和差比较。数据较复杂,考虑截位舍相同,代入数据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纯收入相对差异分别为,1995年:33-10=23、2000年:51-15=36、2005年:83-21=62、2006年:93-23=70,则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正确。
C选项,③,增长率计算比较。定位“1995年”和“2006年”数据,根据公式,增长率=(现期量-基期量)/基期量,代入数据,陕西省2006年城镇人均纯收入与1995年相比增加了增长率=,大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133题计算结果:135%),错误。
D选项,④,增长率计算比较,图表中并未给出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的数据,故不能判断其逐年变化情况,错误。
因此,选择B选项。3.2017年第三季度(
)个产业的企业营业收入实现环比下降。
A.4
B.5
C.6
D.7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简单和差计算。
第二步,定位表格“1—9月绝对额”“1—6月绝对额”“1—3月绝对额”这三列。
第三步,第三季度营业收入环比下降,即第三季度收入<第二季度收入。第三季度收入=1—9月收入-1—6月收入,第二季度收入=1—6月收入-1—3月收入。1—9月收入-1—6月收入<1—6月收入-1—3月收入,即1—9月收入+1—3月收入<2×1—6月收入。观察表格,符合的有新闻出版发行服务:2301+681=2982<1521×2=3042,广播电视电影服务:1186+323=1509<2×762=1524,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8046+2287=10333<2×5171=10342,工艺美术品的生产:12756+3976=16732<2×8503=17006,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7084+2039=9123<2×4593=9186,文化专用设备生产:3834+1028=4862<2×2492=4984,故6个产业满足。
因此,选择C选项。4.甲方将乙方诉至人民法院,要求乙方偿还借款期限为一年,且已到期的2万元借款以及借款利息。在诉讼中,甲方向法庭提交了借据作为乙方借款的证据。下列与之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借据上没有约定利息,故乙方无须向甲方支付借期内利息
B.甲方提交借据足以证明甲、乙双方之间的借贷关系合法成立,乙方抗辩无效
C.甲方除了提交借据外,还需要提交向乙方实际付款的凭证,才能证明甲、乙双方之间的借贷关系真实发生
D.虽然借据上未约定利息,但是乙方仍应按照年利率
6%的标准向甲方支付借期内和逾期后的资金占用利息
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民法。
第二步,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680条,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利息。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约定不明确,当事人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自然人之间借款的,视为没有利息。本案中甲乙之间的借款借据上没有约定借款利息,故乙方无须向甲方支付借期内利息。A项正确,当选。
因此,选择A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民间借贷的相关法律问题,考生可结合生活经验采用常识法作答。根据生活经验,民间借贷中没有约定利息的视为无利息,一方可以证明借贷关系合法成立,另一方也可以提出已经偿还借款的抗辩,由此可排除B、D,并判定A项说法正确。A项说法正确,D项说法错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21年)第二十四条规定,“借贷双方没有约定利息,出借人主张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自然人之间借贷对利息约定不明,出借人主张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除自然人之间借贷的外,借贷双方对借贷利息约定不明,出借人主张利息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民间借贷合同的内容,并根据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报价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该规定第二十八条规定,“未约定逾期利率或者约定不明的,人民法院可以区分不同情况处理:(一)既未约定借期内利率,也未约定逾期利率,出借人主张借款人自逾期还款之日起参照当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标准计算的利息承担逾期还款违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二)约定了借期内利率但是未约定逾期利率,出借人主张借款人自逾期还款之日起按照借期内利率支付资金占用期间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题干中借据上未约定利息,乙方无需向甲方支付借期内的利息,甲可主张乙自逾期还款之日起参照当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标准计算的利息承担逾期还款违约责任。
B项说法错误。该规定第十五条规定,“原告仅依据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提起民间借贷诉讼,被告抗辩已经偿还借款的,被告应当对其主张提供证据证明。被告提供相应证据证明其主张后,原告仍应就借贷关系的存续承担举证责任”。因此虽然甲方可以证明借贷关系合法成立,但乙方可以提出已经偿还借款的抗辩。
C项说法错误。该规定第二条规定,“出借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间借贷诉讼时,应当提供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以及其他能够证明借贷法律关系存在的证据。当事人持有的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没有载明债权人,持有债权凭证的当事人提起民间借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被告对原告的债权人资格提出有事实依据的抗辩,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原告不具有债权人资格的,裁定驳回起诉”。甲方无需提供向乙方实际付款的凭证。
故本题选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法律常识。
A项错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条第一款的规定:“出借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间借贷诉讼时,应当提供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以及其他能够证明借贷法律关系存在的证据。”甲方凭借借据提起诉讼,可以证明甲乙之间借贷法律关系存在。
B项错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八条规定:“借贷双方对逾期利率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是以不超过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四倍为限。未约定逾期利率或者约定不明的,人民法院可以区分不同情况处理:(一)既未约定借期内利率,也未约定逾期利率,出借人主张借款人自逾期还款之日起参照当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标准计算的利息承担逾期还款违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二)约定了借期内利率但是未约定逾期利率,出借人主张借款人自逾期还款之日起按照借期内利率支付资金占用期间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C项错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五条规定:“原告仅依据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提起民间借贷诉讼,被告抗辩已经偿还借款的,被告应当对其主张提供证据证明。被告提供相应证据证明其主张后,原告仍应就借贷关系的存续承担举证责任。被告抗辩借贷行为尚未实际发生并能作出合理说明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借贷金额、款项交付、当事人的经济能力、当地或者当事人之间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当事人财产变动情况以及证人证言等事实和因素,综合判断查证借贷事实是否发生。”因此,在甲提供借据的情况下,乙仍然可以抗辩。
D项正确,我国《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规定:“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利息。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约定不明确,当事人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当地或者当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习惯、市场利率等因素确定利息;自然人之间借款的,视为没有利息。”
故正确答案为D。5.生命只有一次,而人生也不过是时间的________。若让今天的时光白白________,就等于毁掉人生最后一页。珍惜今天的一分一秒,因为它们将一去不复返。人无法把今天存入银行,明天再来取用。时间就像风一样不可________,每一分一秒,要用双手捧住,用爱心抚摸,因为它们如此宝贵。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累积
流失
捕捉
B.累计
流走
捕捉
C.累计
流失
捕获
D.累积
流走
捕获
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语境,第一空所在句子的意思应是人生是一个时间不断增加的过程。A项和D项“累积”侧重于积累,强调过程。B项和C项“累计”侧重于累加计算,指把以前的数目合并计算,总计在一起得出具体数据,文中并不侧重具体数据,只是强调时间不断增加的过程,排除B项和C项。
第二步,分析第三空。根据“时间就像风一样不可……”可知,需要匹配风的特点。A项“捕捉”指捉住,抓住,“时间像风一样不可抓住”符合文意。D项“捕获”指捉到、逮捕、逮住,虽然也有“捉”之意,但是通常搭配为“捕获罪犯”“捕获猎物”等,不能与“风”搭配,排除D项。答案锁定A选项。
第三步,验证第二空。“让今天的时光白白流失”搭配恰当,表达时间流逝。
因此,选择A选项。
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文段,大致了解文意和语境。第二步,从第一空入手分析选项,根据形容人生是时间的聚积的语境排除B、C。第三步,分析第二空,根据词语的适用对象排除D。由此得出答案。第一空,“累积”指层层增加,聚积;“累计”指加起来计算,总计。此处是说人生是时间的聚积,选“累积”更恰当,排除B、C。
第二空,“流失”泛指有用的东西流散失去。“流走”指流亡,流浪;到处走动。此处用来形容时光,用“流失”更准确,排除D。
故本题选A。
解题思路:第一空,A、D项“累积”指层层增加、积聚,B、C项“累计”指连以前的数目合并计算,总计。文段意在指出人生是时间的积累,无计算之意,排除B、C两项。
第二空,横线处搭配“时光”,A项“流失”、D项“流走”在文中均可以形容时光流逝,二者均符合文意。
第三空,A项“捕捉”指抓住,在文中指时间像风一样是抓不住的,符合文意。D项“捕获”指捉到、逮捕,通常说“捕获猎物”、“捕获犯罪嫌疑人”,与“时间”、“风”搭配不当,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文段出处】《羊皮卷之五: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6.①太阳又沉下西原的平顶了
②石头撞击的唰啦唰啦的声音时断时续,缺乏热烈,有点单调
③我看见对岸的沙滩上,支撑着一架罗网
④河堤和石坝的丁字拐弯的水潭里,有三个半大小子在游泳嬉水
⑤女人正挥动铁锨朝罗网上抛掷着沙石
将以上五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③①④⑤②
B.③④①⑤②
C.①④⑤③②
D.①④③⑤②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第一步,观察选项。③句和①句并未出现明显的首句特征,故首句无法确定。
第二步,代入验证。③句谈到“一架罗网”,⑤句谈到“朝罗网上抛掷沙石”,两句话有相同的话题“罗网”,故③⑤两句需要捆绑,排除A项和B项。⑤句谈到“抛掷着沙石”,②句谈到“石头撞击”,两句话都围绕“石头”来讲,故⑤②两句可以捆绑,排除C项。
因此,选择D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语句排序。解答本题应抓住“支撑着一架罗网”“朝罗网上抛掷着沙石”“石头撞击……的声音”等词语,根据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确定三句顺序为③⑤②,从而确定答案。
通读5个句子,由“支撑着一架罗网”“朝罗网上抛掷着沙石”“石头撞击……的声音”可知,应先有罗网,才能向罗网掷沙石,然后石头撞击发出声音,且行为之间符合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所以③⑤②应紧密相连。符合这一顺序的只有D。
故本题选D。
解题思路:对比选项,确定首句,③句指出“我”看见对岸沙滩的罗网,①句描写太阳落下的场景,均可作为首句。
继续观察文段,寻找解题线索,③句提到看到“罗网”,⑤句指明女人正朝“罗网”抛掷沙石,②句继续说明抛掷沙石时沙石撞击产生的声音。③⑤②三句话题一致,且根据逻辑顺序,应先引出“罗网”,再介绍有人朝“罗网”抛掷沙石,继而产生石头撞击的声音,故三句话构成捆绑,且顺序为③⑤②,对应D项。
故正确答案为D。
【文段出处】《日子》7.“气候难民”指的是生存因气候变暖等特殊气候因素而受到威胁的人们,这是一个逐渐扩大的族群。某基金会发表的一份报告称,在未来40年,全球约5到6亿的人都面临着沦为“气候难民”的危险。
下列描述中被迫迁移的人们,不属于“气候难民”的是:
A.土地沙漠化使曾经繁荣的楼兰古国消亡,国民外迁
B.海平面上涨使马尔代夫领导人为国民另觅栖身之所
C.卡特里娜飓风使得墨西哥海岸的众多居民逃离家乡
D.印度洋海啸导致了印度、泰国等多国居民被迫迁移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非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因气候变暖等特殊气候因素而受到威胁的人们。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土地沙漠化是由气候因素或人类活动导致的,国民外迁是因为受到了威胁,符合定义;
B项:海平面上涨是由气候因素导致的,另觅栖身之所是因为受到了威胁,符合定义;
C项:飓风是由气候因素导致的,众多居民逃离家乡是因为受到了威胁,符合定义;
D项:印度洋海啸发生在2004年12月26日,是由地震引起的,并非气候因素,不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D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选择不属于“气候难民”的一项。分析题干定义,发现其关键点为“生存因气候变暖等特殊气候因素而受到威胁”,在解题时应严格依据定义的关键点分析选项。“气候难民”定义的关键信息:因气候变暖等特殊气候因素而受到威胁的人们。
A项,土地沙漠化使楼兰古国消亡,国民外迁,这些人是因为特殊气候因素而受到威胁,属于“气候难民”。
B项,海平面上涨使国民另觅栖身之所,这些人是因为气候变暖等特殊气候因素而受到威胁,属于“气候难民”。
C项,飓风使得居民逃离家乡,这些人是因为特殊气候因素而受到威胁,属于“气候难民”。
D项,印度洋海啸导致多国居民被迫迁移,但印度洋海啸是因地震引起的,属于地质灾害,而非特殊气候因素,不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D。
解题思路:第一步:找到定义关键词。
关键词为“气候变暖”、“导致生存受到威胁”、“逐渐扩大的人群”。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卡特里娜飓风是由于特殊气候因素引起的,同时众多居民逃离家乡是一种生存威胁,属于“气候难民”,排除;
B项:印度洋海啸不是由气候因素引起的,一般是由地震或者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波浪,不属于“气候难民”,为正确答案,当选;
C项:土地沙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异或者人类活动引起的,属于“气候难民”,排除;
D项:海平面上涨是由于气候因素引起的,导致国民生存受到威胁,符合定义,排除。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8.数学是世界各个地方、各个民族最先发展起来的精密科学。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数学,同以几何为代表的古希腊数学________,有如两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的东方和西方________。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各有千秋
交相辉映
B.平分秋色
相映成趣
C.半斤八两
一唱一和
D.势均力敌
遥相呼应
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文段论述“中国传统数学”和“古希腊数学”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由此可知二者都有各自的光芒。A项“各有千秋”指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比喻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符合文意。B项“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C项“半斤八两”指彼此一样,不相上下;D项“势均力敌”指双方力量相等,不分高低。三者均侧重比较,而文段并无将两者比较之意,不符合文意,排除B项、C项和D项。答案锁定A选项。
第二步,验证第二空。照应语境“璀璨的明珠”。“交相辉映”指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多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A选项。
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阅读文段,了解文段大意。第二步,先看第一空,此处表达的是中国传统数学和古希腊数学各有价值,所填词语应表各有价值之意,且文段为褒义语境,排除与文意不符的A、B及与文段感情色彩不符的C。第三步,验证第二空。第一空,由“有如两颗璀璨的明珠”可知,此处表达的是中国传统数学和古希腊数学各有价值,所填词语应表各有价值之意。“势均力敌”指双方力量相等,不分高低。“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高低,表示平局。文段并未将中国传统数学和古希腊数学进行比较,只是在客观论述两者具有的价值,两词均与文意不符,排除A、B。“半斤八两”指彼此不相上下,实力相当,含贬义,不符合文段的感情色彩,排除C。“各有千秋”指各自有各自存在的价值,各有特色,符合文意,且符合文段的感情色彩。
验证第二空,“交相辉映”指各种光亮、色彩等相互映射照耀,填入形容中国传统数学和古希腊数学像两颗明珠,一颗在东方,一颗在西方,二者在各自的天空相互映照,恰当。
故本题选D。
解题思路:第一空,应表达中国传统数学和古希腊数学的关系,根据文段信息“有如两颗璀璨的明珠”可知,两者均有重要价值。A项“各有千秋”强调各有所长,各有优点,各自有特色,B项“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均符合题意,保留。C项“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多为贬义,感情色彩不符,排除;D项“势均力敌”指双方势力相当,不分高下,用于对抗、竞争的语境,文段并未体现中国传统数学和古希腊数学两者在竞争、对抗,与文意不符,排除。
第二空,根据文段信息“有如两颗璀璨的明珠”可知,文段将中国传统数学和古希腊数学比作“明珠”,A项“交相辉映”意指各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与“明珠”形成对应,当选。B项“相映成趣”指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文段并未体现“趣味”,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文段出处】《科学网--留存与弘扬中国的数学基因》9.A、B两辆车同时从甲地出发驶向乙地,A车到达乙地后立即返回,返回途中与B车相遇,相遇点距乙地30公里,相遇后A车经过4小时返回甲地,B车经过0.5小时到达乙地,则A车往返一趟总共用了多少小时?
A.10
B.6+2
C.10
D.8+
E.15
F.6+2
G.10
H.8+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解法一:
第一步,本题考查行程问题,属于相遇追及类。
第二步,设A、B两车相遇时间为t小时。B车的速度为=60(km/h);,得t=2+2,进而可得A车往返一趟总用时为4+t=6+2(小时)。
因此,选择B选项。
解法二:
第一步,本题考查行程问题,属于相遇追及类。
第二步,易知A的速度比B快,从甲地到相遇点A走了4小时,则往返一趟总用时一定大于8小时。又从相遇点到乙地B走了0.5小时,则A往返一趟一定小于(4+0.5)×2=9(小时),故总用时在8—9小时之间,只有B选项符合。
因此,选择B选项。
解题思路:方法一:设A、B两车从出发到相遇用时为t小时、相遇地点为丙地。由题意可知,乙丙之间的距离为30公里,B车用时为0.5小时,则B车速度为。从甲到丙,A车用时4小时,B车用时t小时,二者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则,即,可得。根据A车来看,甲乙之间的距离为;根据B车来看,甲乙之间的距离为;因此可得:,化简得,解方程得。则A车在甲乙两地之间往返一趟总共用了小时。
方法二:如图所示,从丙到乙B车用时0.5小时,由题意可知A车速度快于B车,则从丙到乙A车用时应小于0.5小时。因此从甲到乙,A车用时小于4.5小时,往返全程用时应小于9小时。观察选项,只有B项小于9小时。
故正确答案为B。10.秦、晋第一次韩原大战的旌旗战尘遮蔽了赤日,将如注如流的碧血________这片干旱的黄土。那时,大获全胜的秦穆公与当了俘虏的晋惠公没有料到,五百多年之后,生于斯地长于斯地的一个史官会用饱蘸着恋乡之情的笔墨,________地记载下那场________的厮杀,记载下他们的荣耀与耻辱。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洒进
原原本本
震烁古今
B.洒进
淋漓尽致
天昏地暗
C.泼进
如数家珍
惊天动地
D.泼进
酣畅淋漓
昏天黑地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第一空。前文“遮蔽了赤日”“如注如流的碧血”都体现了战况的惨烈,语义较重。“洒进”和“泼进”相比,“泼进”语义更重,更符合文意,故排除A项和B项。
第二步,再看第三空。空格前“那场”指代的是空格开头描述的韩原大战。空格要呼应那场战争“遮蔽了赤日”“如注如流的碧血”的特点。C项“惊天动地”形容声音特别响亮,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D项“昏天黑地”形容天色昏暗。“昏天黑地”对应第一句“遮蔽了赤日”,更符合语境。故排除C项。答案锁定D选项。
第三步,验证第二空。由“饱蘸着恋乡之情的笔墨”可知,此处作者饱含情感。“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符合语境。
因此,选择D选项。
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阅读文段,明确空缺处所填词语的含义。第二步,分析选项。第一空,结合此处的修饰对象,排除A、B。第三步,第二空,结合句意及剩余两个词语的含义,排除C。由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第一空,形容“如注如流的碧血”,“泼”比“洒”更符合场景,由此可排除A、B。
第二空,“如数家珍”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文段的“饱蘸”“恋乡之情”都体现了浓浓的情感,故用“酣畅淋漓”更合适。
第三空填“昏天黑地”与前文的“旌旗战尘遮蔽了那轮赤红”相对应。
故本题选D。
解题思路:本题可从第二空入手,搭配“记载”,B项“淋漓尽致”指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与“记载”搭配不当,排除;C项“如数家珍”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通常不做修饰语,比如“谈起《论语》,他如数家珍”,排除。
第三空,搭配“厮杀”,A项“震烁古今”指震动古代,显耀当世,形容事业或功绩非常伟大,与“厮杀”搭配不当,排除。D项“昏天黑地”原形容天色昏暗,现可比喻黑暗混乱,填入文段形容厮杀的场面语义合适,当选。
第一空,代入“泼进”验证,“将碧血泼进黄土”语义合适,且根据“如注如流”“饱蘸”等词语可知,文段需填入程度较重的词,“泼进”程度与文段相符。
故正确答案为D。
【文段出处】《谒司马迁祠》11.如下图所示,装有水的烧杯放在天平一端,另一端放置砝码使天平平衡,此时再放入一手指在水中,若手指完全静止在水中且没有触碰烧杯壁和烧杯底部,且水也没有溢出,那么此时天平的状态是:
A.继续保持平衡状态
B.放置砝码的一端下沉了
C.放置烧杯的一端下沉了
D.无法判断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物理知识。
第二步,根据题干的描述,手指伸到烧杯中会受到水的浮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手指也会给水一个反作用力。所以,只要手指仍在水中,且没有水溢出,水对于手指的浮力存在,手指对水的压力就存在。具体来说,手指会对液体有向下的压力,所以本来已平衡的天平左盘要下倾。C项正确。
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物理学中的力学知识,考生可用联想法作答。我们可以极端假设,在天平左侧烧杯中的不是一根手指,而是一块悬浮在水中的木头,即不存在向上的拉力,那么天平左侧因多了木头的重量,会下沉,因此本题答案为D。
初始状态下,装有水的烧杯的重力和砝码的重力相等,G(烧杯+水)=G砝码。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将手指放入水中后,手指悬浮并静止在水中,此时手指受到了水的浮力和向上作用的拉力,即G手指=F浮+T拉力。(假设T拉力为人对手指的拉力)
将烧杯、水和手指看作一个整体,浮力为内部作用力。天平左边的压力大小=G(烧杯+水)+G手指-T拉力。天平右边的力=G砝码=G(烧杯+水)。G手指-T拉力=F浮力>0,故放置烧杯的一端压力变大了,会逐渐下沉。
故本题选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科技常识。
将一手指放在水中,手指没有触碰烧杯壁和烧杯底部,此时手受到水的浮力。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水会受到浮力的反作用力。力会传到天平上,放置烧杯的一端受到的压力增大,所以放置烧杯的一端会下沉。
故正确答案为C。12.某医疗器械公司为完成一批口罩订单生产任务,先期投产了A和B两条生产线,A和B的工作效率之比是2∶3,计划8天可完成订单生产任务。两天后公司又投产了生产线C,A和C的工作效率之比为2∶1。问该批口罩订单任务将提前几天完成?
A.1
B.2
C.3
D.4
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工程问题,属于效率类。
第二步,根据A和B的效率比为2∶3,赋值A和B的效率为2和3,工程总量为(2+3)×8=40,A和C的效率比为2∶1,故C的效率为1,A和B生产两天后又投产了C,前两天完成的工程总量为5×2=10,剩余的工程总量为30,还需要的时间为=5(天)。一共需要的时间为5+2=7(天),8-7=1(天),则可以提前一天完成。
因此,选择A选项。
解题思路:题干中只涉及“8天”这一个工作时间的具体数值,没有给出总的工作量以及A、B、C三条生产线的工作效率,考虑根据已知的两个比例关系将工作效率设为特值,进而得出总的工作量。A、B合作2天后,剩余的工作量由三条生产线合作完成,根据“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计算完成剩余工作量所需的时间,由此得到总的工作时间,再与原计划天数作差即可。由题意可得,A、B、C的工作效率之比为2∶3∶1。设A的工作效率为2,则B的工作效率为3,C的工作效率为1,生产任务总量为(2+3)×8=40。
根据“两天后公司又投产了生产线C”,可知A和B合作生产两天,完成生产任务总量的=,剩余任务量由A、B、C共同完成。A、B、C的合作时间为40×(1-)÷(2+3+1)=5天,完成全部任务共用时2+5=7天,则该批口罩订单任务将提前8-7=1天完成。故本题选A。
解题思路:根据题意,A、B生产线工作效率之比为2:3,A、C生产线工作效率之比为2:1,则A、B、C三条生产线工作效率之比为2:3:1。赋值A、B、C三条生产线工作效率分别为2、3、1,则生产任务总量。A、B两条生产线工作两天后,又投产生产线C,因此完成任务还需天,则该批口罩订单任务将提前天完成。
故正确答案为A。13.变老大概是一种对自己的放弃:不断放弃自尊,变得________,却毫无愧色,仍能________。渐渐溢出边界,直至失去了人应当有的轮廓。与朋友谈起那样的人,皆感慨,假如自己变成那样,真是________。如此感慨,或许因为我们还不够老。老到某个时候,对自己就会宽容,无论变成什么样,都可以接纳。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无是处
乐在其中
无地自容
B.面目全非
自圆其说
生不如死
C.一无是处
坦然自若
生不如死
D.面目全非
怡然自得
无地自容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渐渐溢出边界,直至失去了人应当有的轮廓”可知,该空要体现出“变得失去应该有的样子”的意思。A项和C项“一无是处”指一点对的地方也没有,无法体现“失去应该有的样子”之意,排除A项和C项。B项和D项“面目全非”指事物的样子改变的很厉害,符合上述语境。
第二步,分析第二空。该空是对“毫无愧色”的解释说明,“毫无愧色”指一点都没有感到惭愧,消极感情色彩,故该空也应体现消极色彩。D项“怡然自得”指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感情色彩为积极,与语境色彩不一致,排除D项。B项“自圆其说”指使自己的论断或谎话没有破绽,含消极色彩,符合语境。答案锁定B选项。
第三步,验证第三空。根据“假如自己变成那样,真是……”可知,文中要表达的意思是如果自己变老“直至失去了人应当有的轮廓”是一件让人无法接受的事情。“生不如死”指活着还不如死去,形容人的处境十分恶劣,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B选项。
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阅读文段,明确空缺处词语的含义。第二步,辨析第一空备选词语的含义和侧重点,选择与文意相符的词语。第三步,由“仍”可知,第二空填入词语应与“毫无愧色”表意相近。第四步,验证第三空。
第一空,“一无是处”指没有一点儿对的或好的地方,侧重没有优点。“面目全非”形容改变得不成样子,侧重变化大。“不断放弃自尊”不代表没有优点,排除A、C。
第二空,分析可知,填入词语应与“毫无愧色”的意思相关联。“自圆其说”指说话的人能使自己的论点或谎话没有漏洞。“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选“自圆其说”更合句意,表示仍能自我辩解,毫无愧色。
第三空,“生不如死”填入也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成语应用能力。
分析第一空,变老是一种放弃,是不断放弃自尊的过程。“一无是处”形容没有一点对的或者好的地方,过于绝对,不能说人变老了就没有一点好的地方了;面目全非:面孔变得完全不是原来的样子,也形容事物变化很大,多为贬义。因此用“面目全非”来形容人变老了之后改变得不成样子,更加适合。排除掉A、C。
第二空,“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文中只提到了变老的人“毫无愧色”,并没有提到是否对变老这件事感到高兴或者满足。因此用“自圆其说”更适合。排除D。
第三空,无地自容: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容身,形容非常羞愧;生不如死:就是生活在这个世界,还不如死了,比喻心里极度难过,伤心,绝望,活着比死更难过。作者认为,变老“直至失去了人应当有的轮廓”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填入“生不如死”搭配得当。
故正确答案为B。
【出处】张悦然:《鲤·变老》。14.行政机关是依照宪法或行政组织法的规定而设置的行使国家行政职能的国家机关。其主要特征是:行使国家行政职权;管理国家行政事务;行政机关在组织关系上实行领导——从属制;行政机关在决策体系上实行首长负责制;行政机关行使职能通常是主动的、经常的和不间断的。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行政机关的是:
A.陕西省人民政府
B.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
C.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
D.陕西省妇联
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依照宪法或行政组织法的规定而设置的行使国家行政职能的国家机关。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省政府是“依照行政组织法的规定而设置的国家机关”,是国家一级行政区政府,符合定义;
B项: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并不行使行政职能,不属于“行使国家行政职能的国家机关”,不符合定义;
C项:人民法院是审判机关,并不行使行政职能,不属于“行使国家行政职能的国家机关”,不符合定义;
D项:妇联是社会群众团体,并非“国家机关”,不属于“行使国家行政职能的国家机关”,不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A选项。15.黄连∶苦涩
A.花朵∶鲜红
B.钻石∶坚硬
C.城市∶繁华
D.班级∶团结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黄连”其味入口极苦,俗话说“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黄连”一定是“苦涩”的,二者属于必然属性关系。
第二步,辨析选项。
A项:“花朵”有多种颜色,“鲜红”是“花朵”的或然属性,二者属于或然属性关系,排除;
B项:“钻石”指经过打磨的金刚石,而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坚硬”的物质,“钻石”一定是“坚硬”的,二者属于必然属性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
C项:“城市”可能是“繁华”的,也可能是萧条的,“繁华”是“城市”的或然属性,二者属于或然属性关系,排除;
D项:“班级”可能是“团结”的,也可能并不“团结”,“团结”是“班级”的或然属性,二者属于或然属性关系,排除。
因此,选择B选项。16.朊病毒是结构异常的蛋白,能迫使正常蛋白呈现相同的错误折叠形状而像传染病一样在组织中传播。这是继认识到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微生物可以引发疾病后,人类又发现的另一种引发疾病的病原体。因此,如果想要成功开发出有效的治疗方法,需要针对(靶向)有活性的朊病毒而不是已经死亡的斑块和缠结物中的大量蛋白。
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推出:
A.朊病毒的结构非常复杂
B.朊病毒比细菌危害更大
C.朊病毒能够引发疾病
D.朊病毒引发的疾病能够被有效治疗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文段,将选项与原文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不符合原文,文段中没有提及结构很复杂,无中生有。B项不符合原文,文段中没有比较朊病毒和细菌的危害,无中生有。C项对应“朊病毒是结构异常的蛋白……人类又发现的另一种引发疾病的病原体”,符合原文。D项对应“如果想要成功开发出有效的治疗方法,需要针对(靶向)有活性的朊病毒而不是已经死亡的斑块和缠结物中的大量蛋白”,治疗方法还没有开发出来,现在还不能有效治疗,不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段细节信息的理解与把握。解答这类题目,通常先观察选项,根据选项内容在文段中寻找与之对应的信息,并逐一进行判断,从中找出与原文相符的一项。A项不能推出,由“朊病毒是结构异常的蛋白”只能推出其结构“异常”,而不能推出其结构“复杂”,排除。
B项不能推出,文段并未比较朊病毒与细菌两者危害的大小,该项无中生有,排除。
C项可以推出,由“这是……人类又发现的另一种引发疾病的病原体”可知,朊病毒能够引发疾病,该项说法正确。
D项不能推出,由“如果想要成功开发出有效的治疗方法”可知,尚未成功开发出有效的治疗方法,该项的“能够被有效治疗”说法错误,排除。
故本题选C。
解题思路:A项,根据“朊病毒是一种结构异常的蛋白”,只是强调其结构和其他的不一样,并未阐述结构复不复杂,偷换概念,排除;
B项,文段只是论述朊病毒同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一样,可以引发疾病,并未涉及到朊病毒和细菌谁危害性更大的比较,无关对比,排除;
C项,根据“这是继认识到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微生物可以引发疾病后,人类又发现的另一种引发疾病的病原体”可知,表述正确,当选;
D项,根据“如果想要成功开发有效的治疗方法”可知,文中只是论述一种有效治疗方法的假设情况,选项以肯定语气论述出来,偷换语气,故表述错误,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文段出处】《谨慎看待老年性痴呆药物的历史性突破》17.人工智能一旦变成现实,将带来截然相反的两种图景:一种是乐观的,比如人工智能可以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或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变成无需工作的自由发展的人;另一种则是悲观的,被剥夺了工作权利的人类将变得一文不值,成为真正的“一无所有”者。究竟是悲观,还是乐观,关键在于人工智能能否带来真正的社会革命,让大多数人或者代表大多数人的组织成为使用人工智能的主体,而不再是被少数大企业所垄断。在这个意义上,人工智能也许会带来更大的社会危机,但危机也意味着浴火重生的可能。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人工智能不论对于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都是危机
B.人工智能将深刻改变社会图景并被接受
C.人工智能能够为整个人类社会带来浴火重生的希望
D.人工智能会加剧大企业对相关产业的垄断局面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句提出了人工智能一旦变成现实,将带来乐观和悲观两种截然相反的图景。第二句指出会成为何种图景,关键在于能否让大多数人或者代表大多数的组织成为使用人工智能的主体。尾句通过“在这个意义上”对前文进行总结。文段为“分—总”结构,主旨句为尾句,即“这个意义上,人工智能也许会带来更大的社会危机,但危机也意味着浴火重生的可能”。
第二步,对比选项。C项是对主旨句的同义替换,符合文段意图。
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段主旨的理解。快速阅读文段,理清文段结构。文段为分总结构,文段主旨可从文段末句中提炼。其前内容为分说内容,可略读。文段首先假设了人工智能一旦变成现实将带来的两种截然相反的图景;然后指出究竟是悲观还是乐观,关键在于人工智能能否带来真正的社会革命;最后总结说明人工智能虽然可能会带来社会危机,但也意味着浴火重生的可能。C项是对末句观点句的同义转述。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D两项无法从文段推出,排除。
故本题选C。
解题思路:文段开篇指出人工智能变成现实,将带来两种截然相反的图景,并具体阐述了两种图景,后文指出成为何种图景,关键在于人工智能能否带来社会革命,让大多数人成为使用人工智能的主体。文段尾句通过结论词“在这个意义上”进行总结,并通过转折关联词“但”重点强调人工智能能够给社会带来浴火重生的可能,对应C项。
A项“都是危机”对应尾句转折前的表述,非重点,排除;
B项“并被接受”文段没有提及,无中生有,排除;
D项“加剧大企业对相关产业的垄断局面”与文意相悖,文段指出“不再是被少数大企业所垄断”,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文段出处】《人工智能的忧思与可能性》18.王某与张某为同一所大学同一个专业的教师,俩人曾合作撰写过一本学术专著,后来王某欲将自己撰写内容中的一部分在公开刊物上发表,为此,王某应该:
A.在发表论文时必须署俩人之名
B.可以不署张某之名,但必须支付张某一定报酬
C.可以不署张某之名,但必须征得张某同意
D.可以不署张某之名,也无需告知张某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著作权法》。
第二步,《著作权法》第13条规定,两人以上合作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合作作品可以分割使用的,作者对各自创作的部分可以单独享有著作权,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合作作品整体的著作权。根据题干关键信息“王某将自己撰写内容中的一部分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说明此学术专著为可以分割的合作作品,故王某可以对自己撰写的部分单独行使发表权,但应当征得张某同意,否则就会侵犯张某对专著整体出版报酬的预期利益,进而侵犯合作作品整体的著作权。
因此,选择C选项。19.纸质书是一个多页共存的实体,一件有其完整物质形态的物品,由封面、扉页、目录、前言、主体、后记等要素构成,其本身就是一个占据一定空间的艺术品。这是纸质书与电子书的根本区别。在传递信息这一功能上,电子书与纸质书没有区别;但二者一是虚拟,一是实体,一是单面,一是多页。纸质书多页共存,虽有笨拙不便之处,但在“有形的实体”方面,却有着独到的优势,电子书等虚拟形态固然轻便快捷、海量存储,但却满足不了人对“有形的物质实体”的需求。
上述文字意在说明:
A.纸质书难以完全被电子书替代
B.纸质书的多页共存的实体性是纸质书和电子书的根本区别
C.电子书有着纸质书不可比拟的优势
D.纸质书相比电子书存在明显劣势
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描述纸质书与电子书的根本区别,然后指出电子书与纸质书的共性和差异,最后通过转折词“但”指出纸质书与电子书相比的独到优势,即可以满足人对“有形的物质实体”的需求。文段行文为“分—总”结构,主旨句在最后一句,旨在强调纸质书与电子书相比具有独到优势。
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是对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符合文段意图。
因此,选择A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段主旨的把握,解答本题需要梳理文段行文思路。本文为引出话题—分析异同的结构,文段没有明显的主旨句,需要考生进行推断,即论述异同的目的是什么。文段首先指出了纸质书多页共存的实体性的特性,然后说明这是纸质书和电子书的根本区别,最后分析了纸质书和电子书各自的优劣势。文段论述了纸质书和电子书的异同和优劣势,意在强调两者可以共存,不会被对方取代。A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B项指出了两者的根本区别,但没有点出来根本区别带来的结果。C项“不可比拟的优势”无法从文段得出。D项与文意相悖,文段说的是各有优劣势。
故本题选A。
解题思路:本题为中心理解题。
由文段最后可知,电子书满足不了人对“有形的物质实体”的需求,而纸质书可以满足,意味着纸质书并不会完全被电子书替代。
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A,因为A表述与之相符。
B是强干扰项,它提到了二者的根本区别,但没有指出这种区别中,各自的优势劣势,表述片面,排除;由最后一句可知,纸质书和电子书各有优势劣势,C、D表述片面,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20.《物种起源》提出的进化论思想不仅推翻了达尔文之前两千多年来居于主导地位的上帝创造世界的观点,改变了人们关于自身和世界的________,成为一种根本性的________的变革,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且达尔文理论犹如宇宙之酸,“它每浸入一种传统的观念后便会留下一种革命观”,在达尔文的进化论诞生一百多年以来,几乎没有一个科学领域没有受到进化思维的________。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设想
不可逆转
渗透
B.假象
无法遏制
影响
C.想象
势不可挡
影响
D.假定
难以控制
渗透
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第一步,突破口在第三空。根据“‘它每浸入一种传统的观念后便会留下一种革命观’……几乎没有一个科学领域没有受到进化思维的________”可知,该空要体现出达尔文进化论对科学的“影响之广”,即每个科学领域都有影响的意思。A项和D项“渗透”比喻一种思想或势力逐渐向其它方面扩展,符合上述语境,且文段中“浸入”是渗透的意思,A项和D项的“渗透”恰好与“浸入”相照应。B项和C项“影响”指对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不能体现“影响之广”的意思,且与“渗透”相比表意较单一,故排除B项和C项。
第二步,再看第二空。根据“根本性的________的变革”可知,该空要体现出“变革彻底”的意思,故填入语义程度较重的词。A项“不可逆转”侧重于形容不能倒转过来,能体现出“变革彻底”之意,符合语境。D项“难以控制”侧重于控制不住自己,无法体现“变革彻底”之意且语义相对“不可逆转”偏轻,排除D项。答案锁定A选项。
第三步,验证第一空。根据“《物种起源》提出的进化论思想……改变了人们关于自身和世界的________”可知,该空应体现“进化论改变了人们关于自身和世界的想法”的意思。A项“设想”指想象,假想,符合语境。
因此,选择A选项。
解题思路:
第一步,快速阅读文段,明确空缺处词语的含义。第二步,辨析第一空备选词语含义和用法,排除与文意不符的词语。第三步,第二空不好辨析,辨析第三空备选词语的侧重点,选择与文意最相符的一项。
第一空,“假象”指跟事物本质不符合的表面现象。“假定”指姑且认定;科学上的假设。两词均不能用来形容人们对于自身和世界的一种认知,排除B、D。
第三空,“渗透”比喻一种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影响”指对别人的思想或行动起作用;对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比较而言,“渗透”侧重由一方面影响多方面,与文中“几乎没有一个科学领域没有”更对应。
故本题选A。
解题思路:先看第三空,考查实词的应用,“渗透”比喻一种思想或势力逐渐向其它方面扩展,与前面的“它每浸入一种传统的观念后便会留下一种革命观”相互呼应,“影响”表义更单一,不够恰当,排除B、C。
再看第二空,考查成语的应用,“不可逆转”较之“难以控制”程度更深,与“根本性”搭配,更为恰当,排除D。
故正确答案为A。
21.科普影评的作者应寻找科学与电影的交汇点,将科普与艺术________,启迪思想。他们将前沿领域研究成果,结合电影转化为更轻松易懂的文字,面向更多读者。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融会贯通
B.合二为一
C.珠联璧合
D.相提并论
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语境。根据文段中“交汇点”“结合”等词可知,文段重在说明科学与电影二者应该相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且根据“结合电影转化为更轻松易懂的文字,面向更多读者”可知,该空填入的词语应体现“容易理解”的意思。
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融会贯通”指把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全面透彻的理解,能体现“相结合后更容易理解”的含义。B项“合二为一”指将两者合为一个整体;C项“珠联璧合”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聚集在一起,二者都不能体现“容易理解”的含义,排除B项和C项。D项“相提并论”指把不同的人或事不加区别地放在一起谈论或同等地看待,没有将电影与科学结合的意思,排除D项。
因此,选择A选项。
解题思路:由“将前沿领域研究成果,结合电影转化为更轻松易懂的文字”可知,科普影评的作者是将科普和电影相结合,使深奥的科学知识浅俗化,从而更容易被普通人接受。“合二为一”“相提并论”均未体现二者之间的这种结合,排除B、D。“融会贯通”指融合多方面的知识道理,得到全面、透彻的领悟;“珠联璧合”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结合在一起,多用来形容男女之间的感情。与“启迪思想”连用,“融会贯通”更恰当。故本题选A。
解题思路:横线处与前文“交汇点”对应,应体现出科普和艺术交汇之意。A项“融会贯通”是指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符合文意。
B项“合二为一”是指将两者合为一个整体,“科普”与“艺术”是不同的两个领域,无法变成一个整体,排除;
C项“珠联璧合”用来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结合在一起,一般不与“将······”连用,排除;
D项“相提并论”是指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并无“交汇”之意,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文段出处】《我国科普影评如何迎头赶上?》22.一个正六边形,边长为50米,一个人从正六边形的一个角点出发沿边长跑步,跑了500米后,问此人与出发点的直线距离为多少米?
A.100
B.50(-1)
C.100(-1)
D.50(+1)
E.100(+1)
F.50
G.25
H.50
参考答案:H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几何问题,属于平面几何类。
第二步,如图所示:
可设这个人从A点出发(从其他五个顶点出发,思路均相同),顺时针跑步,已知正六边形的边长为50米,则跑500米后,他的位置应在C点处,则所求距离为线段AC的长度。
第三步,由B点作BD⊥AC,垂足为D点,则在RtΔABD中,因为正六边形的内角为120°,所以∠BAD=30°,则AD=AB×cos30°=50×=25(米),所以AC=2AD=50(米)。
因此,选择H选项。23.野草属于乡间大地。在城市里被水泥丛林挤得难有________的野草,即便得到了点滴瘠薄的土地,也生长得________,茎叶上积满了灰尘,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那些生长在乡间大地上的野草,则________地在风中低语,在雨中吟唱。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席之地
没精打采
肆意
B.弹丸之地
垂头丧气
适意
C.一隅之地
奄奄一息
恣意
D.栖身之地
萎靡不振
惬意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第一步,突破口在第二空。根据“即便得到了点滴瘠薄的土地”可知,这些野草生长得并不好。而选项中B项“垂头丧气”形容因失败、不顺利而情绪低落、萎靡不振的样子。C项“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临近死亡。文中并没有“失败”“临近死亡”的意思。所以,排除B项和C项。A项“没精打采”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D项“萎靡不振”形容精神不振,意志消沉。均符合文意。
第二步,分析第三空。根据“在风中低语,在雨中吟唱”可知,这是一种比较舒适、愉悦的状态。A项“肆意”意思是任性,任意。D项“惬意”形容心情感到愉快畅快,愉悦或舒畅或者是满意;称心;舒服。由此可见,D项符合文意。
第三步,验证第一空。“栖身之地”指暂时居住的地方,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D选项。
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阅读文段,了解文段大意。第二步,先看第一空,填入词语应能表达在城市里的野草被水泥丛林挤得很难有生存空间之意,据此排除A、B、C。第三步,验证后两空。
第一空,句意是野草属于乡间大地,在城市里的野草被水泥丛林挤压得很难有生存空间。“一席之地”指很小的一块地方或一定的位置。“弹丸之地”指狭小的地方。“一隅之地”指偏僻狭小的地方。三者均强调地方小,而文意强调的是有生存之地,排除A、B、C。“栖身之地”指暂时居住的地方,填入形容野草在水泥丛林里很难有生存之地恰当。
验证后两空:第二空,“萎靡不振”指精神颓丧,不振作,填入与“瘠薄”“茎叶上积满了灰尘,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对应恰当;第三空,由“在风中低语,在雨中吟唱”可知,句意是表达生长在乡间大地上的野草舒适的状态,“惬意”填入恰当。
故本题选D。
解题思路:本题可从第三空入手,由“野草属于乡间大地”“在城市里······那些生长在乡间大地上的野草”可知,“则”在此处表达转折关系,第三空所填词语应与前文的“失魂落魄”语义相反,体现出野草在乡间大地生长得比较舒适自在的含义。B项“适意”指自在合意,D项“惬意”形容心情感到愉快畅快,愉悦、舒畅或者是满意,均符合文意,保留;A项“肆意”指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C项“恣意”指放纵,不加限制,任意,均与后文的“低语”“吟唱”无法对应,程度过重,排除。
第二空,搭配“生长”,且由“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可知,野草在城市中生长得并不好,D项“萎靡不振”形容精神不振,意志消沉,符合文意,保留;B项“垂头丧气”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的样子,多与情绪搭配,置于此处与“生长”搭配不当,排除。
第一空,代入验证,根据“被水泥丛林挤得”可知,野草在城市中很难有生存之地,D项“栖身之地”指暂时居住的地方,符合文意,当选。
故正确答案为D。
【文段出处】《乡间野草》24.现有100块糖,把这些糖分给10名小朋友,每名小朋友分得的糖数都不相同,则分得最多的小朋友至少分得多少块糖?
A.13
B.14
C.15
D.16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最值问题,属于数列构造类。
第二步,设分得最多的小朋友至少分了x个,若最多的小朋友分到的糖至少,则其余9人应尽可能多,由每名小朋友分的数量都不相同,构造其余9名小朋友分得糖数分别为x-1、x-2、...、x-9。
第三步,100=x+(x-1)+(x-2)+...+(x-9),解得x=14.5。故至少分得15块糖。
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考查不相等型和定最值。要使最多的最少,则其余人分得的应尽可能的多。设最多的为x,用x表示其他人分得的糖数,列方程求解。
根据题意,设分得最多的小朋友分到x块糖,则其他小朋友分得的糖数最多依次为x-1块、x-2块、……、x-9块。故x+x-1+x-2+……+x-9=100,整理得10x-45=100,解得x=14.5,结合选项,分得最多的小朋友至少可以分得15块糖,故本题选择C项。
解题思路:假设分得最多的小朋友至少分到块,要保证100块分完,则有,解得,应为整数,则最少为15块。
故正确答案为C。25.征服地中海世界以后,财富的增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外来思想的涌入,使罗马人开始感到茫然失措,价值追求呈现出光怪陆离的景象,绝大多数罗马人抛弃了传统的社会美德,奉行快乐主义哲学,崇拜金钱,贪图安逸,沉溺美食与色相,罗马民族在人生价值取向上与传统美德渐行渐远。罗马帝国形成后,罗马人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荡然无存,道德的解体导致了罗马帝国的衰亡。
上述文字的主要观点是:
A.罗马人征服地中海世界后,开始抛弃传统社会美德
B.道德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兴衰
C.道德沦丧导致了罗马帝国的衰亡
D.罗马民族曾经拥有传统美德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表述罗马民族在征服地中海后价值取向与传统美德渐行渐远的现象,尾句为主旨句,“罗马帝国形成后,罗马人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荡然无存,道德的解体导致了罗马帝国的衰亡”。文段为“分—总”结构,旨在强调道德的解体导致了罗马帝国的衰亡。
第二步,对比选项。C项是对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段主旨的把握,解答本题需要梳理文段行文思路。本文分总结构,文段尾句是主旨句。
文段主要分析了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罗马人逐渐抛弃了传统的社会美德,道德的解体最终导致了罗马帝国的衰亡。最后一句点明文段主旨,C项表述与此一致,当选。
A、D两项均为文段部分内容。B项“决定”程度过重,文段只说了罗马帝国的衰亡,并无法推出所有民族都是如此。故本题选C。
解题思路:本题为中心理解题。
文段主要分析了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罗马人抛弃了传统社会美德,道德的解体导致了罗马帝国的衰亡,最后一句点明文段主旨。
C项为该句同义表述,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C项。
A、D两项均叙述文段中的一个事实,过于片面;B项偷换了概念,文段只提到罗马帝国,而不是一个民族。
故正确答案为C。26.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展到目前的阶段,已经从上一代人故土难离而又难留的无奈抉择,转换成自然而然的观念,“打工”这个词已不再能进入90后的语系。在喜欢的城市工作,就像“大学生毕业后找一家公司工作”一样自然。无论有无户口和住房,这些人已经是真正的城市人,再也回不去他们出生的乡村或者小县城了。在迅速变化的中国,这些观念的演变才是真正深刻的改变。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90后的城镇化是一个不自觉的过程
B.户口和住房已经不再是城市化的必然需求
C.观念的演变是城市化发展到新阶段的标志
D.“打工”一词将逐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退出历史舞台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开篇指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展到目前的阶段,出现了一些变化,包括从上一代人故土难离而又难留的无奈抉择,转换成“90后”留在城市是自然而然的观念;在喜欢的城市工作非常自然;无论有无户口和住房,这些人已经是真正的城市人,再也回不去他们出生的乡村或者小县城了。尾句通过代词“这”总结前文,为文段的主旨句,“在迅速变化的中国,这些观念的演变才是真正深刻的改变”。即文段重点强调,城市化进程中观念的演变才是最为深刻的变化。
第二步,对比选项。C项是对主旨句的同义替换,符合文段意图。
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段主旨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目,首先需要分析文段的结构,并提炼其中的关键信息,即主题。然后根据选项选出与文段主题相关的一项即可。阅读文段可知,文段对“观念”的论述是重点,故正确答案应与“观念”相关。文段首先指出在目前的阶段,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经从无奈抉择转换成自然而然的观念,接着以90后对“打工”这个词认知的改变具体说明人们观念的变化,末句总结说明这些观念的演变才是真正深刻的改变。由此可知,“观念”是文段一以贯之的主题,选项中提到“观念”的只有C。
A项“城镇化”、B项“户口和住房”、D项“打工”不是文段论述的重点,均可排除。
故本题选C。
解题思路:文段开篇指出在当前城市化发展新阶段,人们由以前“故土难离的无奈”变成今天“自然而然的观念”,然后进一步解释“在喜欢的城市工作”就像“毕业找工作”一样“自然”,并指出无论有无“户口和住房”,他们都是真正的城市主人。尾句代词“这”总结前文,强调真正的改变是上述“观念”的演变。故文段重点强调,城市化进展中“观念”的演变是最为深刻的变化,对应C项。
A项,“不自觉的过程”表述过于宽泛,偏离中心,文段强调城市化进程中“观念”的转变,排除。
B项,“城市化的必然需求”,文中并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
D项,“打工”对应文段解释说明的内容,非重点,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27.银元∶白银∶货币
A.竹筏∶竹子∶木舟
B.瓦片∶泥土∶屋顶
C.琵琶∶木材∶弦乐
D.齿轮∶金属∶机械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
“白银”用来做“银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石材供应合同
- 2025工业区仓库租赁合同模板
- 2025建筑工程包工不包料合同范本
- 2025年的单身公寓租赁合同样本
- 2025年农产品种子购销合同
- 2025标准版简单个人租房合同示例
- 2025年反担保抵押合同范本
- 2025标准版城镇公寓买卖合同
- 2025标准木材采购合同范本
- 《我国气候特点》课件
- 2025年中考地理二轮复习:中考地理常见易混易错知识点与练习题(含答案)
- 硫酸使用安全培训
- 小学生态文明教案课件
- 政务服务窗口培训课件
- 作业过程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技术标准
- 2025年湖南湘潭高新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02月福建2024年兴业银行福州分行金融科技人才招考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压力容器生产单位质量安全总监、安全员考试题含答案
- 住宅小区绿化苗木种植协议
- MPE720软件指令基础
-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 -5-6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