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导论上课件_第1页
左传导论上课件_第2页
左传导论上课件_第3页
左传导论上课件_第4页
左传导论上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春秋》经传导论李孝倉《左传导论》(上)

——“左传学”源流说略目录一、先秦:“左传学”的发生与学术原旨二、两汉:“左传学”的今古文追求三、魏晋六朝:“左传学”的创新四、隋唐:“左传学”的总结与开拓五、宋代:“左传学”的转型六、清代:“左传学”的大成一、先秦:“左传学”发生与学术原旨学术原旨:“对历史的阐释与评论”。《左传》“对历史的阐释与评论”:一,详解《春秋》所载的史实;二,补充《春秋》失载的史实;三,订正《春秋》所载的史实;四,说明《春秋》的书法、义例。“春秋左传学”最初以“史学”目标为基础。“史学”宗旨与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对历史史实的陈述、分析、总结、归纳来把握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进而树立起一套历史的标准与主张,以警示和匡范后人的历史实践。

《左传》阐释与分析史实的二个视角:对《春秋》史实的基本叙述与评判;对《春秋》书法义例的阐释与归纳。“春秋左传学”的基本宗旨:阐释《春秋》经文“义旨”;宣达左氏“春秋学”的“史识”;确立左氏“春秋学”的“史论与史评”;构建左氏“春秋学”的历史评判标准。二、两汉:“左传学”的今古文追求“春秋公羊学派”的核心观念——“大一统”。“春秋左传学”固守“春秋学”的“原旨”,不肯赋予“春秋学”适应时代新的学术追求。刘歆对“左传学”的贡献创立《左传》“章句之学”。《汉书·刘歆传》:“引传文以解经,转相发明,由是章句义理备焉。”开创《左传》“义理之学”。杜预《春秋序》:“创通大义”。

重在阐述经传的褒贬义例。这种做法受西汉《公羊学》、《谷梁学》学风影响与熏染。亦与刘歆最初的今文学实践相关。背离“春秋左传学”原旨。汉代“左传学”的传承郑兴郑众父子、贾徽贾逵父子、马融服虔。延续刘歆所开创的“春秋左氏学”学术的追求与风尚,学术追求更加深入、更加精密。郑兴“春秋左氏学”《后汉书·郑兴传》:“(兴)少学《公羊春秋》,晚善《左氏传》,遂积精深思,通达其旨,同学者皆师之。……歆英兴才,使撰条例、章句、传诂及校《三统历》。”

服虔的《左传》研究第一,确立《左传》文献文本研究的规范与方法。注重文献文本名物训诂、礼制史实说明,注重文义疏通,以期准确把握文献文本的内涵。第二,恢复《左传》史学文献特征。注重章句之学,梳理文献文本,以期还这一历史文献本来面目。第三,承认《左传》为经学文献。注重“创通大义”,发掘“微言大义”,归纳义理,以期建立经世致用的经学科目。汉代“左传学”的二种倾向一,延袭先秦“春秋左传学”学术原旨,注重文献文本的章句训诂;二,延袭刘歆开创的“春秋学”指向,注重“春秋大义”的发掘。汉代学者在“春秋左传学”上的追求,奠定整个经学研究的基本范畴。《晋书·杜预传》:“既立功之后,从容无事,乃耽思经籍,为《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又参考众家谱第,谓之《释例》;又作《盟会图》、《春秋长历》,备成一家之学,比老乃成。”杜预对“左传学”的总结与创新

第一,关于《春秋》一书的性质。“《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楚谓之《檮杌》,晋谓之《乘》,而鲁谓之《春秋》,其实一也。”第二,关于《左传》一书的性质。

“左丘明受经于仲尼,以为经者不刊之书也,故传经或先经以始事,或后经以终义,或依经以辩理,或错经以合异。”第三,“春秋大义”与《左传》“凡例”。《春秋》的“大义”,“上以遵周公之旧制,下以明将来之法。”《左传》的凡例,“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仲尼从而修之。以成一经之通体。其微显阐幽,裁成义类者,皆据旧例而发义,指行事以正褒贬。诸称‘书’、‘不书’、‘先书’、‘故书’、‘不言’、‘不称’、‘书日’之类,皆所以起新旧,发大义,谓之变例。”第四,《左传》文字训诂及专题研究。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综合诸家之说。文字训诂、文义诠释、名物制度、地理世族诸方面的阐释与考证精通简要。地理、世族、历法等专门问题成为《左传》研究的组成部分,“春秋左传学”研究更加专业化、系统化。六朝“左传学”的追求与风尚六朝时期,“春秋左传学”形成南、北各异的学术追求与学术风气:《隋书·儒林传序》:“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江左……《左传》则杜元凯。河洛,《左传》则服子慎,……太抵南人约简,得其精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考其始终,要其会归,其立身成名,殊方同致矣。”六朝“左传学”的特点第一,南朝以杜预之学为宗,北朝以服虔之学为尊。第二,南朝受玄学以及佛学风气影响,“春秋左传学”兴起“疏通经传文义”的学术风尚,形成“春秋左传义理学”。北朝较少受到玄学、佛学风气影响,延袭汉人的“偏重实用”、“钩玄溯源”的学术风尚,形成北朝“春秋左传学”注重章句训诂的局面。第三,南北朝不同的学术追求,使得这一时期的“春秋左传学”体现出南学求新而空疏,北学务实而保守的特色。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序》:“其为义疏者,则有沈文何(阿)、苏宽、刘炫。然沈氏于义例粗可,于经传极疏。苏氏则全不体本文,唯旁攻贾、服,使后之学者,钻仰无成。刘炫于数君之内,实为翘楚,然聪惠辩博,固亦罕俦,而探赜钩深,未能致远。经注易者,必具饰以文辞,其理致难者,乃不入其根节。又意在矜伐,性好非毁,规杜氏之失,凡一百五十余条。司杜义而攻杜氏,犹蠹生于木而还食其木,非其理也。”孔颖达《五经正义》。“春秋左传学”进入了一个总结成果、统一学术的时代。自汉代以来的“春秋左传学”传统终结。第一,实现了对唐代以前《春秋左传》“注疏学”的总结。第二,实现了对《春秋左氏传》“义理之学”的统一。第三,《春秋左传正义》使“春秋左传学”的地位得以提升与确立。第二,关于《左传》的叙事。(1)关於《左传》的叙事基本特征:刘知几《史通·载文》篇中,提出《左传》叙事“不虚美,不隐亚”原则,也就是所谓“直笔”之法。(2)关於《左传》的叙事方式:在《史通·叙事》篇中,刘知几列举出史籍叙事的四种方式。在论及“直纪其才行”、“唯书其事迹”、“因言语而可知”三种方式时,均以《左传》为例加以说明,表明《左传》在叙事模式上的多样化特征,是其他史书所不具备的。(3)关於《左传》叙事的影响:在《史通·模拟》篇中着重论述《左传》的各种叙事方式对两晋以来史籍的影响。第三,关于《左传》叙事的文学内涵《史通·杂说上》:“《左氏》之叙事也,述行师则簿领盈视,咙聒沸腾,论备火则区分在目,修饰峻整;言胜捷则收获都尽,论奔败则披靡横前;申盟誓则慷慨有余,称谲诈则欺诬可见;谈恩惠则煦如春日,纪严切则凛若秋霜;叙兴邦则滋味无量,陈亡国则凄凉可悯。或谀辞润简牍,或美句入咏歌,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若斯才者,殆将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闻,古今卓绝。”

第四,关于《左传》叙事的文学要素《史通·摹拟》:叙事的“细节真实”问题(上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史通·言语》述及《左传》行人辞命之华美,流俗口语之生动;《史通·浮词》论及语助词对文气之作用问题。啖助、陆淳、赵匡的“春秋学”啖助、陆淳、赵匡:开宋代“春秋学”先河:在“春秋学”上采取一种“舍传求经”之法,摒弃旧学传统当中三传互相攻奸的做法,在“春秋经传”的研究上,兼取三传之长,以期融为一家之学,从而构成中唐以后“春秋学”、“春秋左传学”的又一种走向,表现出对长期以来“春秋左传学”传统的一种颠覆。五、宋代:“春秋左传学”的转型宋代“左传学”最明显的特征:政治化摒弃汉代“左传学”章句、训诂的追求,以穷究“春秋微言大义”为学术追求之首要目标。在具体的研究上,尽心追寻所谓“春秋褒贬”、“尊王攘夷”的内容。宋代“左传学”陷入了式微的境地。孙复与刘敞孙复“春秋学”宗旨:“尊王说”与“有贬无褒论”。《春秋尊王发微》是现存最早的宋代《春秋》学专著,对宋代“春秋学”起到了开风气、定调子的作用。刘敞“春秋学”的变化:“原父为《春秋》,知经而不废传,亦不尽泥传,据义考例折衷之,经传更相发明,虽间有未然,而渊源已正”(沈玉成),道出了刘敞“春秋学”与孙复一路的不同。苏辙的“春秋左传学”苏辙:《苏氏春秋集解》十二卷。在“春秋学”研究上,苏辙解经以《左传》为宗,反对追求“微言大义与褒贬说”。“余少而治《春秋》,时人多师孙明复,谓孔子作《春秋》略尽一时之事,不复信史,故尽弃三传,无所复取。余以为左丘明,鲁史也。孔子本所据依以作《春秋》,故事必以丘明为本。”以杜预“春秋左传学”为主流的“春秋学史”,至苏辙这里又一次被接续。南宋胡安国与叶梦得胡安国“春秋学”仍不离孙复一派的“尊王攘夷”之说。由胡安国卑夷《左传》的做法看来,“春秋左传学”依然在式微当中。南宋叶梦得在“春秋学”的学术追求:重视训诂与史实辨正。既不满孙复之说法,又不满苏辙主《左氏》而轻《公》、《谷》的做法。在其研究当中采取斟酌三家,以求史实与大义的契合。朱熹的“春秋学”

第一,反对深文周纳的褒贬说。这实际上等于否定了长期以来“春秋学”当中的所谓“义理”之说。“《春秋》大旨,其可见者,诛乱臣,讨贼子,内中国,外吴楚,贵王贱伯而已,未必如先儒所言字字有义也。”“若欲推求一字之间,以为圣人褒善贬恶专在于是,窃恐不是圣人之意。如书即位者,是鲁君行即位之礼继故;不书即位者,是不行即位之礼。……其他崩薨卒葬亦无意义。”第二,对《左传》学术性质的定位。“《左氏》是史学,《公》、《谷》是经学。”“《左氏》所传春秋事,恐八九分是。”第三,关于《公》、《谷》的评价。不赞成《公》、《谷》所代表的学术观念,与大部分宋儒的意见并不一致。而且认为“三传”原是一个源流,只是渐渐舛讹而致歧异。吕祖谦“左传学”的特点

第一,关于《左传》的文学语言。吕祖谦对《左传》的评论,常能从“文学”出发,关注其文字表达的技巧,体味《左氏》行文的铺叙之妙。第二,关于《左传》的文学要素。吕祖谦的研究体现为对《左传》中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注。第三,关于《左传》的文化形态。吕祖谦对《左传》当中的一些文化现象评论,常能从史学角度着眼,给出历史性的分析,体现出一种历史的态度与观念。南宋“左传学”的新方向

一,改纂《左传》的史料为纪传体著作。程公说《春秋参记》九十卷(今存);王当《春秋列国诸臣传》五十一卷;郑昂《春秋臣传》三十卷;沈括《春秋左氏纪传》五十卷。

二,纪事本末体史书的出现。叶清尘《春秋纂类》十卷、周武仲《春秋左传编类》三十卷、句龙传《春秋三传分国纪事本末》、徐得之《春秋国纪》、陈持《春秋国类》、唐阅《左史传》、章冲《春秋左传类事始末》五卷,以及马之纯《春秋左传纪事》、孙调《左氏春秋事类》、胡维宁《左氏类编》等。三,以《左传》为文章的内容与对象。徐晋卿《春秋经传类对赋》、李宗道《春秋十赋》、毛友《左传类对赋》、李涂《春秋事对》等。六、清代:“左传学”的大成有清一代的“春秋学”,在学术走向上表现出二个基本特征:远离政治与亲近政治。前期远离政治,后期亲近政治。远离政治促成了以“考据学”为追求的学术风尚;亲近政治促成了以“义理学”为追求的学术风尚。“春秋左传学”以“考据学”为中心。“春秋公羊学”、“春秋谷梁学”以“义理学”为中心。

清代“左传学”的追求与贡献(一)围绕《春秋左传》的专门性研究。杜预《春秋释例》当中已经包括有诸如《释例》、《春秋土地名》、《世族谱》等多种专题内容;宋代的学者也有专门研究;清代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做出了卓异的成绩。(1)关于礼制的研究春秋礼制是”春秋学”当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惠士奇《春秋说》、毛奇龄《春秋属辞比事纪》。不再局限于一字一句文义的研究来阐释“礼制”的内涵与所指,而是通过排比史料加以全面研究,使其研究从“明古礼之义”转向了“以经传为材料来研究古礼”。毛奇龄《春秋属辞比事纪》按古代礼制的内容将“春秋经传”分类为二十二门,并从中总结出礼例、事例、文例、义例等门类。清代中后期,姚彦渠的《春秋会要》也属这方面的代表之作。(2)关于历史的研究对《左传》作历史研究的两种途径:一是变“编年体”而为“经事本末体”;二是整理经传当中的“世族世谱”。“纪事本末体”:马萧《左传事纬》和《前集》。“纪事本末体”: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比并《左传》材料,並進行“补逸”、“考异”、“辨误”、“考证”、“发明”。“世族世谱”研究:陈厚耀《春秋世族谱》二卷,程廷祚的《春秋识小录》。(3)对春秋地理的研究清代学者的成绩: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十四卷;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四卷;沈钦韩《春秋左氏地名补注》十二卷。(4)对历法的研究陈厚耀《春秋长历》十卷,提出了春秋历法当中的许多原则。比如他依据《左传》推算出鲁国所使用的周历,是以冬至日为正月朔日这一重要的结论。依据这一结论,不仅可以明白周代历法制度的概貌,而且可以对《左传》在历史系年上的基本依据。陈厚耀又根据这一结论为鲁国十二公排出了一部清晰的年表,被今人所接受。成蓉镜《春秋日南至谱》一卷、罗士琳《春秋朔闰异同》二卷。清代“春秋左传学”的集大成顾栋高《春秋大事表》五十卷。研究所及的范围有天文历法、地理山川、世族世家,官制礼制、王侯内政、外交军事、灾异五行、以及经传研究、人物表志等内容。从其大的研究门类已经可以看出顾氏此著的范围之广,而从每一门类的细目,更可以看出顾氏此著的精细,至于顾氏于每一门类,每一细目下所附列的评论,更可以看出此著的精审。清代“左传学”的追求与贡献(二)围绕《春秋左传》的文献学研究。针对《春秋左传》所进行的考据学研究还体现在以整理、恢复文献原貌为目的的各种学术实践。清代考据家围绕《左传》所进行的文字、音韵、训诂、校勘、疏注方面成绩斐然。(1)对前人注疏的补正与辨析

其一,惠栋《左传补注》、沈彤《春秋左传小疏》、马宗琏《春秋左传补注》、齐召南《春秋左传注疏考证》、梁履绳《左通补释》、俞樾《左传平议》。这些都是以《左传》当中的词义考辨为主的补正。其二,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刘文淇《左传旧疏考证》。这类研究则是从更广的视野上对古代注疏进行追本溯源。其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