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专题:13课外文言文阅读
(含解析)课件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专题:13课外文言文阅读
(含解析知识点名师点睛课外文言文文言文内容理解,学生能理解浅近的文言文学生能够用原文理解内容同时也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文言知识积累。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和重点句子的翻译。重点掌握文言词语中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注意古今句式的差异,准确、完整、生动地翻译文句,培养学生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能力课外文言文文言文内容理解,学生能理解浅近的文言文学生能够用原考向突破规律总结归纳1:理解常见文言实虚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归纳2: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回答这一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即,读懂故事。然后,要先审题干,再找内容。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考向突破规律总结归纳1:理解常见文言实虚词在文中的含义。文归纳3: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归纳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如果内容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述,那学生就应学会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归纳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学生亮出的观点要明确,最好能围绕原文观点,理解作者的感情,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词句所包含、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是统领全文的“神”,要品味词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分析品位的结果就很有可能会与原文情感相悖。归纳3: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易错易混
1.注意文言词语的通假现象2.注意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3.注意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现象4.注意文言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5.注意古今句式的差异现象☞易错易混
1.注意文言词语的通假现象☞解题技能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而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解题技能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3)内容理解题。经典例题【江苏泰州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1题。(14分)容幼颖悟,稍长,喜读书。其俗素尚武,容亦善骑射,然弗之好也。中统初,以国师荐,入侍皇太子于东宫,命专掌库藏。每退,即诣国子祭酒@许衡,衡亦与进之。至元七年,世祖驻跸⑤镇海,闻容知更事,召至,命权中书省掾®.事毕复前职,以忠直称。五年,奉旨使江西,抚慰新附之民。或劝其颇受馈遗,归赂权贵人,可立致荣宠。容曰:“剥民以自利,吾心何安。”使还,惟载书籍数车,献之皇太子。[注释]①容:刘容。②中统:年号名。③退:这里指退朝。④国子祭酒:官名。⑤驻跸(bi):帝王出行时沿途停留暂住。⑥橡(yuàn):古代官府中属官的通称。(节选自《元史·刘容传》,有删改)经典例题【江苏泰州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言语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①容亦善骑射:
②然弗之好也:。③奉旨使江西:
④惟载书籍数车:。(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抚慰新附之民A.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诚子书》)B.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C.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D.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闻容知吏事善于不是出使几A
闻/容知/吏事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善于不是出使10.翻译下列句子。(4分)(1)剥民以自利,吾心何安。(2分)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2分)
11.刘容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剥削百姓来追求个人的利益,我的心怎么能够安宁呢?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高尚就感觉不到简陋了。从刘容每次退朝后便去找国子祭酒许衡请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谦虚、好学的人;从刘容说“剥民以自利,吾心何安”可以看出他爱民如子、清正廉洁的品质。10.翻译下列句子。(4分)剥削百姓来追求个人的利益,我8.(1)①善于②不是③出使④几(2)A解析:第(1)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作答时要联系具体语境,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如“使”是名词用作动词,出使。第(2)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例句中的“之”为结构助词,的。A项“之”为结构助词,的。B项为代词,指代卖油翁。C项为代词,这件事。D项为动词,到,往。故选A。9.闻/容知/吏事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以下六种情况要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这个句子总体是动宾结构,故“闻”后应停顿,“容知”和“吏事”之间也是动宾结构,所以“知”后应停顿。8.(1)①善于②不是③出使④几(2)A解析:第(10.(1)剥削百姓来追求个人的利益,我的心怎么能够安宁呢?(2)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高尚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作答时要注意句式特点,倒装句要恢复正常的句序,省略句要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民”是“百姓”的意思;“何”是“怎么”的意思;“斯”是“这”的意思;“惟”是“只是”的意思。11.从刘容每次退朝后便去找国子祭酒许衡请教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谦虚、好学的人;从刘容说“剥民以自利,吾心何安”可以看出他爱民如子、清正廉洁的品质。解析: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作答时,要从具体的人物描写入手,即从文中找到对人物进行描写的语句,再结合事件分析。从文中“每退,即诣国子祭酒许衡,衡亦与进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谦虚、好学的人;从刘容的话“剥民以自利,吾心何安”可以看出他爱民如子、清正廉洁的品质。10.(1)剥削百姓来追求个人的利益,我的心怎么能够安宁呢【参考译文】刘容自幼聪颖,悟性高,稍长大一点,便喜爱读书。他家乡的习俗是崇尚武功,刘容也善于骑马射箭,但这并不是他的爱好。中统初年,因为国师推荐,刘容进入东宫侍奉皇太子,职责是掌管库藏之事。每次退朝,刘容便去找国子祭酒许衡请教,许衡也很乐于接待他。至元七年,元世祖留驻镇海,听说刘容通晓吏治之事,便召他前来,暂时担任中书省的僚属。工作完成后,继续担任原职,凭借忠厚正直得到称赞。至元十五年,(刘容)奉旨出使江西,安抚新近归附的百姓。有人劝他多接受别人的馈赠,回京后赠给有权势的显贵官员,这样可以迅速得到荣耀和恩宠(以便升官)。刘容说:“剥削百姓来追求个人的利益,我的心怎么能够安宁呢?”他完成使命返回,只运了几车书籍,并将其献给皇太子。【参考译文】2020年中考真题训练【四川省眉山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①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②,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建兴元年,封亮武乡候,开府③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九年,亮复出祁山,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以是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④,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2020年中考真题训练【四川省眉山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7.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B.亮每患粮不继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宋濂《送东阳马生序》)C.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诸葛亮《出师表》)D.诸葛亮之为相国也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B.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C.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D.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A
C
7.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他还能预判事情的后果,知道不忍或将引来祸患。跸(bi):帝王出行时沿途停留暂住。。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10.(1)于是先主就去拜访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15.甲文中刘备“思贤若渴”,乙文中汉高祖刘邦发诏令求贤,他们都渴求贤才来辅佐自己,但他们求贤的目的又有所不同。C.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必能安国”与“可自取”的主语应为“君”,故断句为: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1)剥削百姓来追求个人的利益,我的心怎么能够安宁呢?如果我的继承人刘禅能够辅助的话,就辅助他;如果他不具备君主的才干,你可以自己取代他的帝位.解答此题,根据两人所处的背景不同来思考,刘备与曹操、孙权,实力悬殊,因此他来请求诸葛亮出山助他成就霸业,而“高帝”刘邦已然登上大位,他求贤是为了保住江山社稷,不难看出来了。”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对竭尽忠心,有益于世的人,即使是仇人也必定奖赏他.动词,通“嘱”,嘱托/名词,类;B.工作完成后,继续担任原职,凭借忠厚正直得到称赞。A项“与”,都是“和”;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②,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1)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人乃问忠宣曰:“公何以知此人宗室而不与较耶?”公曰“余位卿贰⑤,彼知我而故詈之非有所恃何以及此余故不问。先前,诸葛亮自己向后主表明说:“成都有桑树八百株,有不是很肥沃的田15顷,儿子兄弟的穿衣吃饭,他们都会有盈余.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葛亮临危受命,不负重托.先帝病危之时,托孤于他;他尽心辅佐后主,事必躬亲.B.诸葛亮忠君爱国,不忘已志.他多次带兵北伐,以图大志,后病卒军中,大业未成.C.诸葛亮严于律己,为官清廉.他上表请求身后不优抚家人,及卒,后主成全了其遗愿.D.诸葛亮治国有方,受人爱戴.他安抚百姓,提倡读书,为政十分苛刻,赏罚分明.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2)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D
于是先主就去拜访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
对竭尽忠心,有益于世的人,即使是仇人也必定奖赏他.
他还能预判事情的后果,知道不忍或将引来祸患。9.下列对原文有答案7.A8.C9.D10.(1)于是先主就去拜访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2)对竭尽忠心,有益于世的人,即使是仇人也必定奖赏他.答案【解析】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A.动词,通“嘱”,嘱托/名词,类;B.两个“患”都是动词,解释为“担忧,担心”;C.两个“悉”都是副词,解释为“全,都”;D.两个“之”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故选A.8.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是: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后统一全国.如果我的继承人刘禅能够辅助的话,就辅助他;如果他不具备君主的才干,你可以自己取代他的帝位.“必能安国”与“可自取”的主语应为“君”,故断句为: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故选C.【解析】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A.动词,通“嘱”9.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D.有两处错误:一,“提倡读书”在原文中没有,属无中生有;二,结合最后一段“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分析,“为政十分苛刻”与文意不符;故选D.10.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由是,于是;遂,就;诣,拜访;凡,共;乃,才.(2)尽,竭尽;虽,即使;必,一定.9.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D.有两处错误:一,“提倡读书”参考译文:诸葛亮,字叫做孔明,他是琅邪郡阳都县人.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是人间卧伏着的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你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章武三年的春天,刘备在永安病重,传命召见当时还在成都的诸葛亮.对诸葛亮说:“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后统一全国.如果我的继承人刘禅能够辅助的话,就辅助他.如果他不具备君主的才干,你可以自己取代他的帝位.”诸葛亮哭泣着说:“我当用尽自己辅助的能力,献出忠君不二的气节,一直到死!”建兴元年,刘后主封诸葛亮为武乡侯,(特别允许他)可以开设官府,管理大小事情.不久,又兼领益州刺史的职务.政事不分大小,都由诸葛亮裁决.建兴九年(西元231年),诸葛亮再度往祁山出兵,用木牛运送军粮,粮食用尽了后,就班师回返,和魏将张郃交战,诸葛亮射死张郃.建兴十二年(西元234年)春天,诸葛亮带领所有军队从斜谷出发,和司马宣王(懿)在渭水南边列阵对抗.诸葛亮常常忧虑粮食接济不上,让自己的壮志无法伸展,因此就命令士兵分别屯田,作为长久驻扎的基础.两军对峙了一百多天.这年八月,诸葛亮病重,死在军中,当时五十四岁.参考译文:先前,诸葛亮自己向后主表明说:“成都有桑树八百株,有不是很肥沃的田15顷,儿子兄弟的穿衣吃饭,他们都会有盈余.而我在外当官,没有其他的花费,全靠公家的俸禄过活,没有做其他的兼职营生来增加自己的收入.如果我死的时候,不让室内出现那种有多余的绸布,室外有多余的钱财这样的状况来辜负陛下.”到了他死的时候,果真像他所说的那样.评语:诸葛亮担任宰相,抚恤百姓,公布礼法规矩,(凡是)忠于职守、有益时事的人,即使是仇人也必定会奖赏,(凡是)触犯法令轻慢无礼的人,即使是亲人也必定会处罚,坦诚认罪、传布真情的人,即使犯了重罪也必定会赦免;说话浮夸、巧言饰过的人,即使只是犯了轻罪也必定会被惩治.诸葛亮死在国内,百姓都很敬畏而爱戴他.真是治世的良才,可与管仲,萧何相媲美.先前,诸葛亮自己向后主表明说:“成都有桑树八百株,有不是很肥2020年中考真题训练【浙江绍兴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15分)世人无贤不肖,皆言“忍”。若真能忍,则其取祸必少,败事必寡。昔里中一富儿素悭,亦能从事于忍。遇仇家欲嫁祸,乃贿一乞丐,于元旦托乞,故出言詈①之,富儿不为动;已复詈其妻子,富儿不胜忿,持梃挞之,一击而毙,为仇家所持,竟坐②偿。此知从事于忍,至于难忍,而卒不能忍者也。刘忠宣公里居,舟行水畔,一人方帽青衫,呼公名大骂,若为不闻也者。其人骂至五里许,倦而返。不逾月,一主政以公差舟行,前一人复骂主事,如骂刘公者;主政曰:“何物怪人?横逆至此。”命抶③之二十,不数日死。及死,乃知其宗室而病心④者,主政竟坐偿。人乃问忠宣曰:“公何以知此人宗室而不与较耶?”公曰“余位卿贰⑤,彼知我而故詈之非有所恃何以及此余故不问。”此烛⑥患于未来,而能忍人之所不能忍者也。吁,世之言忍者,能以刘公为法⑦,必能寡过。(选自江盈科《雪涛小说》,有删改)[注释]①詈(lì):骂。②坐:犯罪。③抶(chì):笞,鞭打。④病心:指患心痛之疾。⑤备位卿贰:备位,指任职,古居官的自谦之词。卿贰,即二品、三品的京官。⑥烛:洞察。⑦法:规范,准则,模范。此处指学习的榜样。2020年中考真题训练【浙江绍兴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文1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1)昔里中一富儿素慳()(2)其人骂至五里许()(3)一主政以公差舟行()(4)必能寡过()1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彼知我而故詈之非有所恃何以及此余故不问。向来,一向
表约数
乘船,坐船
过错,犯错
彼知我而故置之/非有所恃/何以及此/余故不问
1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4分)向来,一向表约数16.翻译文言文时,将句子中的省略成分补充完整,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请在括号里写出省略的内容。(3分)(①)遇仇家欲嫁祸,(②)乃贿一乞丐,于元旦托乞。(丐)故出言詈之,富儿不为(③)动。17.“以刘公为法,必能寡过",因为刘公的"忍”,是智慧的“忍”。请比较划公与富儿(或主政)的表现,分析刘公的智慧。(5分)富儿
仇家
之
文中的富儿,不能洞悉仇家“欲嫁祸”之心,亦不能洞察可能招致的祸患,乞丐骂其妻子儿女时,“不胜忿”,最终落得“坐偿”的结局(主政亦是如此)。而刘公面对大骂“若不闻”体现的正是刘公的智慧他善于洞察人心,他认为对方“知我而故”一定是有所倚仗,有所谋求;他还能预判事情的后果,知道不忍或将引来祸患。
16.翻译文言文时,将句子中的省略成分补充完整,有助于我们正14.(1)向来,一向2)表约数(3)乘船,坐船(4)过错,犯错【解析】考查实词的积累。(1)素常见意思有白色;本来的;质朴;副词。一向;向来;
根据平时积累,很快能得出正确解释。(2)根据学过课文“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很快迁移运用过来,“许”是“左右”的意思(3)(4)注意词类活用即可15.彼知我而故置之/非有所恃/何以及此/余故不问【解析】考查断句的原则与方法。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该语段要断句子的上下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句,就容易错断。积累常见①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②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在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这样可以方便我们断句。14.(1)向来,一向2)表约数(3)乘船,坐船(4)过错,16.①富儿②仇家③之【解析】考查文言文特殊句式省略句。做此类题,我们要明确文言文经常省略的成分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省略主语②省略谓语③省略宾语④省略量词⑤省略介词。根据对文章的理解,补出省略成分即可。17.文中的富儿,不能洞悉仇家“欲嫁祸”之心,亦不能洞察可能招致的祸患,乞丐骂其妻子儿女时,“不胜忿”,最终落得“坐偿”的结局(主政亦是如此)。而刘公面对大骂“若不闻”体现的正是刘公的智慧他善于洞察人心,他认为对方“知我而故”一定是有所倚仗,有所谋求;他还能预判事情的后果,知道不忍或将引来祸患。【解析】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注意此题是两问,一问“比较刘公与富儿的表现”,根据内容可知富儿当乞丐骂其妻子儿女时,“不胜忿”,最终落得“坐偿”的结局;刘公面对大骂“若不闻”。一问“分析刘公的智慧”,刘公善于洞察人心,他认为对方“知我而故”一定是有所倚仗,有所谋求。他还能预判事情的后果,知道不忍或将引来祸患。解答时按点答分即可。16.①富儿②仇家③之2020年中考真题训练【湖北鄂州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11—15题。【甲】隆中对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节选自陈寿《隆中对》)2020年中考真题训练【湖北鄂州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阅【乙】高帝求贤诏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①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②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③下相国,相国酂侯④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⑤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⑥、年。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⑦病,勿遣。(选自《古文观止》)【注释】①伯:同“霸”。②游:交游。“从我游”即参加治理天下。③昌:周昌,跟从刘邦入关破秦,建汉后为御史大夫,封汾阴侯。④酂侯:即萧何。曾为沛县吏,秦末佐刘邦起义。在楚汉战争中有大功,官居丞相,封酂侯。⑤御史中执法:即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⑥义:同“仪”,指仪表,包括身材尺寸、肤色。⑦癃(lóng)病:手足不灵活的病。【乙】高帝求贤诏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谓为信然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3)患在人主不交故也(4)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2)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
确实这样接近,趋向
缘故
通“无”,不
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为天下伸张正义。贤士大夫有愿意跟从我治理天下的,我一定能叫他们显贵。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确实这样接近,趋向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君与俱来B.凡三往,乃见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C.其有意称明德者其如土石何D.皆待贤人而成名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14.甲文写徐庶对诸葛亮的赞语和向刘备提出“枉驾顾之”的建议的作用是
。乙文列举周文王和齐桓公的例子的作用是
。(2分)15.甲文中刘备“思贤若渴”,乙文中汉高祖刘邦发诏令求贤,他们都渴求贤才来辅佐自己,但他们求贤的目的又有所不同。请指出不同点。(3分)A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
说明了贤才的重要性。
刘备还处于创业阶段,求贤的目的是兴复汉室;刘邦已平定了天下,求贤的目的是守住汉室的江山。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答案】11.(1)确实这样(2)接近,趋向(3)缘故(4)通“无”,不(每小题1分)12.(1)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为天下伸张正义。(2)贤士大夫有愿意跟从我治理天下的,我一定能叫他们显贵。(每题2分)13.A(2分)14.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说明了贤才的重要性。(2分。每空1分)15.刘备还处于创业阶段,求贤的目的是兴复汉室;刘邦已平定了天下,求贤的目的是守住汉室的江山。(3分)【答案】【解析】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此题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现象,“亡”通“无”,不。【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A项“与”,都是“和”;B项“乃”,才;竟然动。C项“其”那,语气词,难道。D项第一个“而”,连词,表顺承,才;第二“而”,连词,表转折,却)。【解析】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枉驾顾之”的意思是将军应该委屈一下亲自去拜访他,徐庶的话,是从侧面衬托诸葛亮的才能。“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①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意思是听说行王道的没有能超过周文王的,行霸道的没有能超过齐桓公的,他们都是依靠贤能的人才成就了事业。看出两人的做法不同结果也不同,突出了贤才的重要性。【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根据两人所处的背景不同来思考,刘备与曹操、孙权,实力悬殊,因此他来请求诸葛亮出山助他成就霸业,而“高帝”刘邦已然登上大位,他求贤是为了保住江山社稷,不难看出来了。【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枉驾顾之”的意思乙文译文:听说行王道的没有能超过周文王的,行霸道的没有能超过齐桓公的,他们都是依靠贤能的人才成就了事业。如今天下贤者的智慧才能难道不如古代的人么?忧虑在于当人主的不交结贤士的缘故,贤士有什么道路被进用?如今我依靠上天的神灵和贤士大夫,平定了天下,因而创建了一家的天下,想让它长治久安,世世代代事奉宗庙不绝。贤人已经和我共同平定了天下,却不跟我共同使天下安定受益,能行吗?贤士大夫有愿意跟从我治理天下的,我一定能叫他们显贵。因此布告天下,使大家明白我的意思。这个布告由御史大夫周昌下传相国,相国酂侯萧何下达各诸侯王,御史中丞下达各郡郡守。那些确实可称为有美德的人,郡守必须前去劝勉,并为他驾车,送到京师相国府,登记他们的品行、仪表和年龄。有贤才而郡守不举荐,发觉后就罢免他的官职。年老手足不灵活有病的,不要送。乙文译文:(①)遇仇家欲嫁祸,(②)乃贿一乞丐,于元旦托乞。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彼知我而故置之/非有所恃/何以及此/余故不问A.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D.皆待贤人而成名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14.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斯”是“这”的意思;文中的富儿,不能洞悉仇家“欲嫁祸”之心,亦不能洞察可能招致的祸患,乞丐骂其妻子儿女时,“不胜忿”,最终落得“坐偿”的结局(主政亦是如此)。⑤御史中执法:即御史中丞。⑥橡(yuàn):古代官府中属官的通称。(丐)故出言詈之,富儿不为(③)动。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闻/容知/吏事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每退,即诣国子祭酒@许衡,衡亦与进之。解答此题,根据两人所处的背景不同来思考,刘备与曹操、孙权,实力悬殊,因此他来请求诸葛亮出山助他成就霸业,而“高帝”刘邦已然登上大位,他求贤是为了保住江山社稷,不难看出来了。“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1)昔里中一富儿素慳()C.其有意称明德者其如土石何于是先主就去拜访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3)一主政以公差舟行()③昌:周昌,跟从刘邦入关破秦,建汉后为御史大夫,封汾阴侯。2020年中考真题训练【湖北黄石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共10分)颍川太守髡①陈仲弓。客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租用防暴设备合同范本
- 电气施工改造合同范本
- 购买私人房子合同范本
- 公司贷款走账合同范本
- 洗浴承包出租合同范本
- 租店铺合同范本
- 酒店整租合同范本
- 小支保鲜参合同范本
- 转让钢筋设备合同范本
- 餐具桌椅转让合同范本
- 动火和受限空间作业监护人考试题有答案
- 《高频电子技术》5振幅调制解调与混频电路
- 老年肺炎临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解读(2025年)解读课件
- 制药废水处理工艺
- 2025年晋城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数学历年(2016-2024)频考点试题含答案解析
- 2024高职单招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人人文库
- 酒店行业安全事故举报与奖励制度
- 博士后研究计划书
- 客户服务与沟通技巧提升考核试卷
- 【MOOC】电路基础-西北工业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医院食堂营养配餐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