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试题_第1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试题_第2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试题_第3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试题_第4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学习目标1.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2.掌握太阳直射点搬动的一般规律。运用地球运动的特点解析相关的自然现象。一、地球的自转运动1地轴:地轴的空间地址基本上是不变的,其北端向来指向_周边。2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_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_方向旋转。3周期:(1)恒星日:真切的周期,地球自转360,用时_。太阳日:昼夜交替的周期,地球自转36059,用时_。4速度:(1)角速度:除极点外,任何地址的角速度都相等,即约_。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减小(赤道处最大)。极点处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二、地球的公转运动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

2、_;从南极上空看呈_。2周期:一个_年,365日6时9分10秒。3轨道形状:近似正圆的_。4运动规律:每年的?_初,太阳在近期点;?_初,在远日点。5速度:(1)角速度:平均1/天,近期点较快,远日点较慢。线速度:平均?_,近期点较快,远日点较慢。三、太阳直射点的搬动地球运动是自转与公转的叠加。黄赤交角指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_。影响:使太阳直射点在?_之间往返运动,并使地面获得太阳的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基础达标练1/8知识点一地球的自转运动1.以下列图中相关地球自转方向的图示,正确的选项是()A甲B乙C丙D丁2若是以下列图是从极地上空俯视地球,则甲点位于乙点的()A东南方B西

3、南方C东北方D西北方知识点二地球的公转运动读“太阳日与恒星日比较图”,回答34题。3以下关于A、B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A是地球自转的真切周期BB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一天CA的时间是24时3分56秒DB的时间是23时56分4秒4以下关于A、B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若地球公转方向不变,自转方向相反,则B的时间比A长B若地球公转方向相反,自转方向不变,则B的时间比A长CA和B的时间不相同是由于A时间内,地球多自转了592/8D北斗七星绕北极星360的视运动周期为一个A5地球公转到远日点周边时,正当北京的()A夏季B秋季C.冬季D春季6以下节日中,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的是()A元旦B中国建党节C中

4、国国庆节D中国教师节方法技巧练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的因素解析读“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回答(1)(2)题。(1)图中地域大部分位于()A北半球中纬度B北半球低纬度C南半球中纬度D南半球低纬度(2)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相同,仅从地形因素解析,原因是()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C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D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方法技巧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的因素有两点:一是纬度。纬度越低,速度越大,南北纬60约为赤道的一半。二是海拔。海拔越高,速度越大。一、选择题僧一行在编制大衍历时发现,“日南至,其行最急,急而渐损,至春分及

5、中此后迟。迨日北至,其行最舒,而渐益之,致使秋分又及中此后益急”。据此回答12题。1僧一行发现的实际上是()A昼夜长短的变化3/8B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C太阳视运动的变化D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2以下地理现象与僧一行的发现有因果联系的是()A地球大气中的流星现象B太阳活动的周期变化C北半球夏半年善于冬半年D地球表面降水分布不均以下列图是地球公转的轨道表示图,图中甲、乙、丙、丁四点将轨道平均分成四等份,读图回答34题。3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所用时间最少的一段是()A甲乙B乙丙C丙丁D丁甲42010年11月1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式开始时地球在公转轨道的地址距甲、乙、丙、丁四点近来的是()A甲点B乙点C

6、丙点D丁点以下列图为从极地上空俯视地球,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阴影部分为黑夜。据此回答56题。5甲点位于乙点的()A东南方B西南方C西北方D东北方6以下关于图示中各点的判断,正确的选项是()A自转线速度甲地大于乙地B自转角速度甲地小于乙地C自转角速度丙地大于乙地D自转线速度乙地大于丙地印度首个月球探测器“月船1号”于2008年10月22日升空,11月8日进入绕月轨道。4/8以后经过多次灵巧降轨,使轨道远月点高度从7502公里降到100公里,近月点高度从200公里降到100公里,由初始的椭圆形工作轨道最后变为圆形轨道。据此回答78题。7“月船1号”升空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位于()ab段cd段g

7、h段ef段ABCD8“月船1号”在绕月轨道上运行,无动力作用时,其公转速度()近月点时公转角速度较快远月点时公转线速度较慢公转速度向来不变在圆形轨道上时快时慢ABCD题号12345678答案二、综合题9读“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图”,回答以下问题。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要的时间是_,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体是_,除_外,各地角速度相等。自转线速度与纬度的关系是_。原因是_。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等于0的地址是_。10读以下列图,回答以下问题。5/8将左图中的A、B、C、D标在右图合适的地址,并注明二至日。在右图中画出地球自转和公转方向。地球公转轨道为近似_的椭圆轨道,地球运行到图中_点时,凑近远日点

8、地址,其公转速度_。(快、慢)(4)AB时期太阳直射点在_半球,并且正在向_搬动,此时期北京白天在不断变_。答案知识清单北极星逆时针顺时针23时56分4秒24小时15每时逆时针顺时针恒星椭圆?1月?7月?30千米/秒?2326?南北回归线基础达标练C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俯视图中,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丁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与经度的变化矛盾。2B由图中的箭头可以判断,该图是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依照图中的地址,可判断甲点位于乙点的西南方。3D4.DB是地球自转的真切周期,A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北斗七星绕北极星360的视运动是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

9、成的,即地球自转的真切周期是一个B。5A地球公转到远日点周边时为7月初。6A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的应为近期点(1月初),元旦为1月1日。方法技巧练(1)A(2)A第(1)题,从图中的指向标看,该地域自南向北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不断减小,这说明南为较低纬度,北为较高纬度,吻合北半球的情况。据数值大小可确定在中纬度。6/8第(2)题,a处线速度介于870千米/小时和900千米/小时之间,b处线速度介于840千米/小时和870千米/小时之间,a处线速度大于b处,且a、b位于同一纬度,因此说明a处的地势高于b处。综合提升1B由“南至”、“春分”、“北至”、“秋分”以及“急”、“损”、“迟”、“舒”、“中”可知

10、,僧一行发现的实际上是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2C由于地球在远日点周边公转速度慢,近期点周边公转速度快,因此北半球夏半年善于冬半年。3A4.A甲、乙、丙、丁四点将地球公转的轨道平均分成四等份,依照图中太阳的地址可以判断甲乙段地球经过近期点,运动速度最快,用时最少。11月1日地球在秋分后大体一个半月,故应凑近甲点。5B6.D第5题,由图中的箭头可以判断,该图是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依照图中地址可判断甲点位于乙点的西南方。第6题,甲、乙两地角速度相等;乙地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于甲地和丙地。7D10月22日处于秋分日与冬至日之间。从图上解析,地球公转方向为逆时针,应为从北极上空俯视图。当地轴“右倾”时,b处北极周边出现极昼现象,应为夏至日,顺着地球的公转方向,a、b、c、d依次为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同理可推知g、h、e、f依次为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8A“月船1号”绕月运动特点,应近似于行星的公转运动特点,其在近月点时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均较快,在远月点时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均较慢。9.(1)23时56分4秒15时南北极点(2)线速度随纬度的高升而降低纬度越高纬线圈的周长越短(3)南北极点10.(1)上为A,下为C,左为B,右为D,左为夏至日,右为冬至日。(2)均为逆时针。(3)正圆B慢(4)北北长教材P14读图思虑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着纬度的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