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忆一忆 我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流动高峰出现在什么时候?主要方向?有何影响? 由于北方的长期战乱,造成人口的大规模南迁,不仅使南方增加大量劳动力,而且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和发展。 东汉末年忆一忆 我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第8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第8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学习目标 1、了解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知道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况以及经济中心南移在南宋成为定局 3、分析两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概述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大致阶段 4、通过了解两宋经济发展,增强对两宋是我国经济继续发展重要阶段的认识 5、通过几个阶段的学习,增强
2、了对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的认识学习目标 1、了解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第8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农业、手工业、商业快速阅读: 两宋时期经济的发展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第8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农业、手工业、商业快速阅读: 阅读P4245,看谁最先完成有关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的表格的填写.比一比 阅读P4245,看谁最先完成有关两宋时期农业、手工行业部门发展地位、作用农业生产工具土地垦辟手工业商业秧马、牛转翻车适应水田耕耘的新式农具和灌溉工具圩田农田和水利的杰出创造占城稻“苏湖熟,天下足”棉花扩展到长江以南地区茶叶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丝织业两浙跃居全国首位棉纺业我国手工业发
3、展的划时代兴起景德镇窑我国瓷都海船、河船居于世界前列纸币(交子、会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农业作物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货币行业部门发展地位、作用农生产工具土地垦辟手商业秧马、牛转翻车秧 马牛转翻车说一说你知道它们的名称和用途吗?翻 车秧 马牛转翻车说一说你知道它们的名称和用途吗?翻 车太湖圩田圩田太湖圩田圩田棉 花水 稻小 麦棉 花水 稻小 麦水稻种植由南往北推广占城稻水稻种植由南往北推广占城稻小麦种植由北往南推广小麦种植由北往南推广棉花 种植由南往北推广棉花 种植由南往北推广宋代缂丝名作蛱蝶山茶花宋朝织机南宋棉毯请欣赏宋代缂丝名作宋朝织机南宋棉毯请欣赏“号为冠天下”的蜀地丝织品莲塘乳鸭图“号为冠天
4、下”的蜀地丝织品莲塘乳鸭图妇女使用棉纺车织布(宋王居正纺车图局部)妇女使用棉纺车织布学手工艺南宋缂丝翠羽秋荷阅读卡 缂丝是中国特有的高级工艺织物,也称“刻丝”。缂丝与织锦、刺绣不同,采用的是“通经断纬”的织法,就是在织造时,以各种彩丝制成纬线,沿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线交织,使图案一块块盘织出来,所以纬线不贯穿全幅,而经线则贯穿织品. 阅读卡 刺绣,是用绣针穿引彩线,按预先设计好的花纹和色彩,在绣料上刺缀运针,以绣出图样。刺绣的针法的变化,形成不同的运针风格和技艺流派。中国刺绣工艺在秦汉时期就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刺绣和丝绸是丝绸之路上运输的主要商品。中国刺绣最突出的有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
5、绣和四川的蜀绣。 湘绣 学手工艺南宋缂丝翠羽秋荷阅读卡 缂丝是中国特有的高级工艺织观音坐像缠枝牡丹纹梅瓶瓷 器观音坐像缠枝牡丹纹梅瓶瓷 器青白磁水注宋孩儿瓷枕瓷 器青白磁水注宋孩儿瓷枕瓷 器钧瓷【河南 禹州 】 汝瓷【河南 宝丰 】 官瓷 【河南开封 】 定瓷 【河北曲阳 】 哥瓷 【浙江龙泉 】 官窑葵瓣洗 定窑孩儿枕宋代五大官窑钧窑鼓钉三足洗 汝窑三足洗 哥瓷 瓷都 【江西 景德镇 】 景德镇瓷钧瓷【河南 禹州 】 汝瓷【河南 宝丰 】 官瓷 【河南开封车船 宋代舟船的制造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高,船体巍峨高大,结构坚固合理,行船工具更趋完善,装修更为华美,特别是开始使用指南针进行导航,开辟
6、了航海史的新时期.阅读卡 宋船头小,尖底呈V字形,便于破浪前进.身扁宽,体高大,吃水深,受到横向狂风袭击仍很稳定,同时,结构坚固,船体有密封隔舱,加强了安全性.底板和舷侧板分别采用两重或三重大板结构,船上多樯多帆,便于使用多面风.大船上又都设有小船,遇到紧急情况可以救生,抢险.每只船上都有大小两个锚.行船中也有探水设备.这些极适合于远洋航行. 学手工艺3 造船业车船 宋代舟船的制造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高,船体巍峨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罗盘针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罗盘针泉州港出土的宋代海船(复原模型)楼船战船(复原模型) 阅读卡 1974年,泉州后渚港古码头遗址发现一艘南宋海船,残长24.2米,残宽9.
7、15米。分13个水密仓 泉州港出土的宋代海船(复原模型)楼船战船(复原模型) 北宋纸币(交子)南宋纸币(会子)北宋纸币(交子)南宋纸币(会子) 想一想 人们为什么要发明纸币?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有哪些优点?今天的货币又有了哪些新的发展? 想一想 人们为什么要发明纸币?纸币与金属货币相 想一想 联系初一上册有关内容,阅读课本P46,你能否概述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经过? 想一想 联系初一上册有关内容,阅读课本P46,东汉至南宋经济重心南移表东汉末年东晋初期唐代中叶五代时期北宋末年南宋初期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人口流动带来生产技术、经验和劳动力使江南得到开发,南方经济发展唐中安史之乱,五代战乱纷争
8、,人口大量迁徙,加速南方发展,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呈开始趋势辽、西夏战乱,金灭辽、灭北宋,人口大量南下,南宋建都江南,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成定局。东汉至南宋经济重心南移表东汉末年东晋初期唐代中叶五代 议一议 两宋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大量人口南迁 议一议 两宋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北方战乱,南方两宋经济发展的原因:(1)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澶渊之盟后获得百年和平,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金兵占领黄河流域后,南宋偏安江南一个半世纪,长江以南地区受到战乱较少。(3)唐中期以后,北方战乱不断,经济受到很大破坏,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两宋经济发展的原因:(1)北宋
9、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澶渊小结小结两宋时期农业技术的历史影响:两宋时期的农业技术是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定型,中国传统的农业耕作技术由此至明清时期,再无实质性的进展。具体表现:第一、水田耕作技术体系的成熟。其一、多次翻耕,土熟如面。其二、科学施肥,改良土壤。其三、选用良种,合理密植。其四,中耕耘田,锄草通风。其五,水利灌溉,讲究时节。第二,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和移植,品种跨地区大范围地相互移动和改良,主要是水稻北移和麦粟南移。两宋时期农业技术的历史影响:第三、开始由单作制向多熟制的历史性过渡,一年二熟的基本耕作制、间套复种制的推广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但其真正成熟则是在两宋时期。本节课主要讲述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及经济重心的南移,重点是经济发展的表现和南移的原因,难点是对南移过程的理解和对后世农业生产的影响,而对后者应结合现在的农作物和传统农业技术加以理解。第三、开始由单作制向多熟制的历史性过渡,一年二熟的基本耕作制作业:1.掌握本课重点内容。2.完成本课课时设计。作业:材料一:(西汉时)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西汉时期南方情况所作的描述:“南方地广人稀,人们以稻米鱼为主食,还采集果实和贝类为食,刀耕火种,没有积蓄,大多很贫困。”材料二:(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锦布帛之饶,衣覆天下。材料三:(宋朝时)朝廷实仰东南之财赋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分析化学(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果树病虫害防治各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中药药理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翻译批评与鉴赏》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双语食品营养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郑州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反应工程概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管理职业学院《口腔探究性学习(1)》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英语读写(1)》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国际贸易实务销售合同
- 房屋产权买卖合同书
- 马原第七章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
- 压电陶瓷完整版课件
- 获奖QC小组活动-提高苗木栽植成活率
- 青岛版科学(2017)六三制六年级下册14.《有趣的碰碰球》教学课件
- GB/T 36876-2018中小学校普通教室照明设计安装卫生要求
- GB/T 14273-1993旋转轴唇形密封圈性能试验方法
- GB 13326-1991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噪声限值
- 质量整改回执单
- 2023年广东省中学生生物学联赛试题解析(word)及答案(扫描版)
- 青海省干部履历表
- 垂直度检测记录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