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孙权劝学》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1页
第4《孙权劝学》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2页
第4《孙权劝学》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3页
第4《孙权劝学》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4页
第4《孙权劝学》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义2.通过添加细节描写的新颖方式,品读人物语气,感受三位人物形象【教学重点】调动学生积极性,品读人物语气,感知形象【教学难点】1.通过反复朗读领会文中人物说话的口吻、情态和心理,通过合作探究、现场访谈体会本文的简练生动,挖掘故事背后的故事。2.结合三国历史背景,读出文学性和历史厚重感,引导学生读经典。【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公元219 年,一列列商船沿江向北进发。船工皆身着白衣,摇橹扬帆。以商人的装扮在蜀军守防兵士的眼皮下顺利靠岸。半夜,埋伏船舱里的精锐士兵一跃而出,俘获蜀军,瞬间夺取了战略要地荆州。关羽败走麦城,为吴军所俘,含恨被杀。这就是

2、三国史上赫赫有名的“白衣渡江”。谋划者谁?东吴大将吕蒙也。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孙权信赖。可是他就是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现在孙权又来劝说了,今天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起来从孙权劝学中了解。二、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师朗读课文,生注意字音、停顿和节奏,并在文中标注出来。2.再读课文,读懂大意重难点词语,已经用红体字标了出来,请说出它的意思,并翻译整句。学生稍作梳理,并以“接龙”的方式翻译。3.三读课文,整体感知真是“万人拾柴火焰高”!大家的合作很成功!请一起有感情地齐读课文。4.请简单概括情节,梳理结构。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大有长进,令

3、鲁肃刮目相看并与他结为朋友的故事。“学”是文章的一条线索: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三、研读课文1.回忆课文内容明确:课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2.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孙权是怎样劝说吕蒙读书的?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明确:(1)孙权一劝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生1:“卿”字从注解中可知是君对臣的“爱称”,这一称呼拉近了君臣距离,体现了孙权对吕蒙感情深厚、友好。为下文的“劝学”成功,奠定了基础。生2:“当涂掌事”从吕蒙的角度说出了他的身居要位,职位自身要求吕蒙学习,这是领导力的需要。生3:“今”说出了形势逼人,当今形势需要与时俱

4、进。生4:“不可不学”说出了学习的必要性,且双重否定表肯定,语气坚定,不容推辞。师总结:孙权对吕蒙既要求严格,同时又对他十分关心,寄予厚望,孙权语重心长,谆谆告诫。结果: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劝不成。(2)孙权二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生1:“岂邪”是古代一种反问句式,句末语气虽用感叹句,但表达了一种强烈的反问。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生2:“孤”“卿”两个称谓可以看出孙权对吕蒙仍是关爱有加,尽管遭受了拒绝,但孙权仍然“不死心”(笑),仍然关心爱将,仍然在打感情牌(笑)。因为“孤”是王侯的自称,也是一种谦称,

5、而“卿”是一种爱称。生3:孙权说话很有艺术,他继续让步,“但”“耳”可见,“但”是“只是”的意思,降低学习难度,缩小学习范围,“耳”是委婉语气。生4:“涉猎”只是粗略地阅读,指出学习方法,“见”“往事”,指出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了解历史”罢了!生5:“卿言多务,孰若孤”用比较法,且反问对方,让对方的推辞无法立稳脚根,从“孰”“若”这两个字中看得出。生6:“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以自己读书情况指出了学习的可能性和学习的好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利”。师总结:孙权二劝,劝得“有理”“有情”“有利”,循之善诱,言辞恳切,充满关心爱护之情。结果:蒙乃始就学。“就”字文笔简略,体现了

6、“劝学”成功。3.吕蒙就学后成效如何?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1)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生1:一个“及”字将故事情节由“孙权劝学”过渡到“鲁肃赞学”,省略了学习过程,可见作者选材精妙,布局合理。生2:“大惊”写出鲁肃再见吕蒙时的神态。从侧面烘托出吕蒙学习变化之大。生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从语言描写中表现出吕蒙的巨大变化,体现出学习的重要作用。生4:“卿”和“吴下阿蒙”两个称谓词的对比,体现了鲁肃对吕蒙的调侃是又爱又敬。师总结:通过鲁肃对吕蒙的赞叹,侧面表现出吕蒙的学识有了进步,“大惊”及感叹语气的句子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讶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

7、人,使鲁肃吃惊到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生1:“三日”这一词可见,时间能够改变一个人,当然,在流逝的时间中不只是留下岁月痕迹容颜的改变,更要为“士”,那就是成为读书人,去学习。生2:从“更”“刮目相待”这两个词中看出要用新的眼光看人,这句话出自吕蒙之口,可见吕蒙的自信和底气,发自内心的底气。生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是吕蒙对鲁肃的调侃,“大兄”是一个敬词,对朋友辈的敬称,体现了对鲁肃的尊重,同时“见事之晚乎”,也不乏幽默,可见吕蒙的几分自得之情。师总结:吕蒙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了他“就学”后的巨大进步,从这一语言描写中看出吕蒙的自信、自得和底

8、气。(3)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生1:“拜蒙母”“结友而别”两个动作描写,直接表现了鲁肃对吕蒙的敬佩,从侧面衬托出吕蒙学识长进惊人,也突出了孙权善劝。师总结: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表现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趣相投。这最后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从侧面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全文通过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和侧面烘托,体现了孙权的善劝和吕蒙的学有所成。4. 结合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可以看出孙权、鲁肃、吕蒙各自怎样的形象?(1)生讨论(2)明确:孙权:关心部下,好学、善劝。鲁肃:敬才、爱才。吕蒙:听劝、好学。5.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9、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趣相投。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从侧面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6.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他是怎样说服吕蒙的?孙权认为学习对执掌军权的吕蒙来说,尤为重要。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以军中多务”相推辞时,孙权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孙权现身说法,以“卿言多务,孰若孤?”回应吕蒙的推托,并用自己的体会强调学习的作用,最终让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四、还原历史、点评人物同学们用想象搭桥,近距离地接触到三位历史人物。你最有感触的是谁?他给你留下了怎

10、样的印象呢?孙权:善劝、关心下属、好学、深谋远虑三国演义诗为证:“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历史上的孙权作为吴王,有智有谋、知人善任。部下周瑜、鲁肃以及吕蒙对他都忠心不二,助他在乱世中立稳脚跟,成就大业。连一代枭雄曹操也不禁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除了孙权,你还欣赏谁?吕蒙:善听、好学看!罗贯中评价他:“养子当如孙仲谋,吕蒙谈笑便封侯。白衣摇撸真奇计,一举荆襄取次休。”吕蒙由最初的“吴下阿蒙”,蜕变成了谋略过人的东吴名将。“白衣渡江”之计中,他袭破关羽,夺取荆州,使“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的关羽败走麦城,不得不让人称叹啊!连我们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也以此为

11、鉴:“吕蒙如不折节读书,善用兵,能攻心,怎能充当东吴统帅?我们解放军许多将士都是行伍出身的,不可不读吕蒙传。”鲁肃:爱才、敬才、善识鲁肃在历史上又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三国志.吴书:“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又善言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之为冠。”评价多高啊:作为颇有雄才大略的统帅,周瑜之后,就数鲁肃第一了!吴国能如此强盛,与魏、蜀形成鼎立之势,少不了孙权这样关心下属、深谋远虑的帝王,也少不了鲁肃这样爱才敬才的将领,更少不了吕蒙那样好学、善听的统帅!五、情景表演,历史重现我们通过还原情景、走近人物,离历史更近了。现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一人读旁白,三人分饰三角,用最生动的形式,将孙权劝学表演出来。(师提前准备帽子等道具,活跃现场气氛)六、舞文弄墨、谈谈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