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胡塞尔时间间思想的的起源*胡塞尔尔早期时时间手稿稿(18893)研研究【专题名称称】【专专 题 号】BB6【复复印期号号】20009年年06期期【原文文出处】(京)220099年1期期第722811页【英英文标题题】Thhe OOriggin of Hussserrlss Tiime-Theeoryy: AAn IInquuiryy off ann Eaarlyy Tiime-Mannusccrippt oof HHussserll (118933)【作作者简介介】罗松松涛,北北京师范范大学哲哲学与社社会学学学院。【内容提要要】本文在仔细细研读胡胡塞尔最最早写成成的一篇篇“时间间手稿”(189
2、93年)的基础础上,力力图揭示示胡塞尔尔“内时时间意识识现象学学”思想想的起源源,并在在此基础础上把握握胡塞尔尔现象学学得以产产生的思思想背景景。事实实上,我我们认为为,胡塞塞尔的时时间思想想在其现现象学中中占据关关键性的的地位。与与此同时时,我们们也将关关注心理理学(尤尤其是美美国心理理学家威威廉詹詹姆斯的的“边缘缘”思想想)在胡胡塞尔创创立现象象学过程程中的独独特作用用。【关 键 词】/中中图分类类号:BB5166.522文文献标识识码:AA现象象学界一一般将逻逻辑研究究(119000-19901年年)的发发表视为为胡塞尔尔现象学学思想的的初步成成形。基基于此,我我们可以以将胡塞塞尔在逻逻
3、辑研究究之前前的思想想历程统统称为“前前现象学学”时期期。19966年年,胡胡塞尔全全集第第10卷卷内时时间意识识现象学学(18893-19117)出出版,在在“增补补部分”中中收录了了胡塞尔尔写于118933年至119111年之间间的手稿稿,总共共54篇篇,这些些手稿都都是胡塞塞尔在思思考时间间问题时时写下的的研究笔笔记,我我们统称称为“时时间手稿稿”。其其中,第第一篇手手稿(NNr.11)正是是胡塞尔尔在“前前现象学学时期”留留下的一一篇速记记文字(写于118933年)。毫毫无疑问问,这篇篇手稿体体现了胡胡塞尔“前前现象学学时期”的的主要思思想特征征:运用用一种“纯纯粹描述述性、基基础性心
4、心理学”的方法法进行研研究。换换言之,“描描述心理理学的”“分分析”在胡塞塞尔这一一时期的的思考中中占据了了主导地地位。通通过研究究这篇胡胡塞尔写写成的早早期时间间手稿,我我们试图图追溯其其时间思思考的“源源点”,并并力图探探寻胡塞塞尔现象象学思考考的起源源。一一在这这一篇手手稿的开开篇,胡胡塞尔自自问道:如何表表象(vvorsstelllenn)“一一个持续续地延伸伸着的变变动之流流逝的统统一”、又又如何在在相继中中表象一一个“发发生着的的或延续续着的统统一”,例如如,一段段旋律的的统一?紧接着着,胡塞塞尔用一一种描述述心理学学的方式式将这个个问题进进一步阐阐明为:“在一一瞬间中中”,我我们
5、只能能“纵观观”(“berrsehhen”)这个时时间延续续的“很很小一部部分”,也也就是说说,一段段旋律在在任何一一个瞬间间只能“被被直观到到”(“aangeeschhautt seein”)很小的的一部分分。如如果情况况真如胡胡塞尔所所说,我我们又是是如何真真正地听听到一段段旋律而而非一个个个彼此此独立的的音符的的呢?需要着着重指出出的是,“前前现象学学”时期期的胡塞塞尔尚未未对在自自然观点点中设定定的客观观存在物物进行“现现象学悬悬搁”(phnnomeenollogiischhe EEpocch),因此此,他在在此处所所探讨的的“旋律律”仅仅仅是自然然观点中中的一个个“客观观统一”(“o
6、bbjekktivve EEinhheitt”)、一个个“事物物”(“DDingg”),它还还不是胡胡塞尔日日后从现现象学观观点出发发进行思思考的“时时间对象象”。更更进一步步说,胡胡塞尔在在此处所所研究的的时间基基本上还还只是一一种心理理学意义义上的“客客观时间间”,亦亦即一种种心理学学自然反反思意义义上的实实在时间间,而不不是在现现象学反反思中所所要面向向的时间间意识本本身。胡塞尔尔通过区区分“直直观”(Ansschaauunng)与与“再现现”(RReprrsenntattionn)这一一对概念念,来尝尝试解决决这一问问题:我我们如何何能够表表象一段段时间持持续的过过程。以以“听一一段旋
7、律律”为例例,胡塞塞尔引出出了这一一组概念念。他指指出,在在倾听活活动的每每一个瞬瞬间,我我们的“兴兴趣”始始终指向向“更为为活跃”、“更更新的东东西”上上,这也也就是“在在每一当当下点”(“jeeweiiligg Geegennwrttigeen”)直接感感受到的的声音,与与此同时时,对已已经流逝逝了的、不不再清晰晰的那部部分旋律律则不太太在意。也就是说,人们的意识只是关注他们“所赢得的东西”而非“已丧失掉的东西”。在此,胡塞尔将伴随着每一瞬间的旋律流逝而不断变化着表象内容的直观称为“狭义上的直观”(“Anschauung im engeren Sinne”)。在这种狭义的直观中,“时间扩展
8、”(“zeitliche Dehnung”)与“时间收缩”(“zeitliche Verkrzung”)“相伴而行”(“geht Hand in Hand”)。换言之,在每一当下的瞬间中,我们的意识始终“关注着”(“bemerken”)那些不断更新的声音,而那些曾经关注过的部分则逐渐远离了我们当下的关注,并最终消失殆尽。因此,所谓的“狭义直观”,就是指在一个当下瞬间中所表象出的“内在的和基本的内容”(“der immanente und primre Inhalt”)。不难发现,胡塞尔此处所说的“狭义直观”与英国经验主义传统中所讲的“感觉”(sensation)特别是休谟(Hume)所谈的“印
9、象”(impression)有某种思想上的密切关联(11)。事实上,在胡塞尔关于时间的思考中,休谟是一位至关重要的思想家,胡塞尔在其日后的时间分析中几乎始终把从休谟那里借用过来的“印象”作为他研究时间问题的一个核心概念(12),这也足以说明英国经验主义传统对胡塞尔的深刻影响(13)。然而,这种“狭义的直观”无法保证我们真正听到一段旋律,它所能做的仅仅是表象这段旋律的“很小一部分(内容)”。从这种意义上讲,它确实是狭义的。与其相对,胡塞尔提出了一种“广义的直观”(“Anschauung im weiteren Siune”),这种“直观”意味着在一种统一的、持续着的关注中所表象出的内容(14)。
10、当我们听一整段旋律时,在每一个瞬间中,所有那些在此之前已经流逝了的内容对于我们在每一个更新了的当下瞬间中所感受到的东西(亦即“狭义的直观”)仍然产生着某种“影响”。当然,在“狭义直观”的意义上,产生这些影响的部分已经流逝、不再是现时意义上的当下(15),也就是说,这一类的“影响”往往会从我们当下的瞬间关注中悄悄溜走。然而,问题的关键恰恰就在于,我们是否以及如何能够关注到这些所谓的“影响”?如若这些“影响”没有给我们的听觉留下丝毫痕迹,我们所听到的就只能是类似于一串断了线的珠子般的声响而已,根本无法在内心中表象出一段旋律。在此,胡塞尔换了一个角度,继续论证“广义直观”的意义所在。当我们听着一段熟
11、悉的旋律时,突然,旋律不知何故被中断了。胡塞尔把我们此时的感觉描述为:吃午餐时,人们在喝完餐前例汤后却迟迟等不来正菜(16)。于是,我们会有一种将这个被中断的旋律继续下去的“要求”(“Streben”),正像我们在急切地期待着主菜的上桌。在胡塞尔看来,正是这种情况暴露出了狭义直观的“不完备性”或者说“缺陷”(17),而在我们通常听完一整段旋律时,这种“不完备性”是很难被觉察到的。实际上,这种意识想要追求完备的“要求”或“努力”类似于美国心理学家W詹姆斯(W. James)所说的“趋势之觉”(feelings of tendency)。所谓“趋势之觉”,简单地说就是以下这种情形:当我们在街边看到
12、一个大广告牌,上面有一位很熟悉的名人,但是当我们想说出他(她)的名字时,那个名字到了嘴边却怎么也叫不上来了,此时我们所有的一切仅仅是一种“努力”(effort)。然而在詹姆斯看来,“没有名字并不是不存在”(18),这样一种强烈的然而又是极为模糊的感觉就是“趋势之觉”。他进一步指出,趋势本身就是“思想流中的对象(objects)”,而詹姆斯最为关切的就是“要把这些模糊状态(the vague)回复到它在我们心理生活内应占的位置”(19)。他把这样一种模糊的感觉很形象地比做“圆光(halo)”、“淡影(penumbra)”、或是音乐中的“泛音(overtones)”(20)。概括来说,这样一种使得
13、我们仅仅能够模糊地知道某种关系和对象的“脑作用(brain-process)”,被詹姆斯统称为“心灵的泛音(psychic overtone)”、一种“边缘(fringe)”(21)。值得注意的是,詹姆斯的“边缘”思想对胡塞尔一生的运思都有极深的影响,我们在下文中还会进一步分析。既然狭义直观无法为我们表象出一段完整的旋律,胡塞尔就需要求助于所谓的广义直观。他认为,对于一个“客体”的“瞬间直观”(“Momentananschauung”)(也就是“狭义直观”),事实上可以被“还原”为一种“直观进程”(“Anschauungsverlauf”)(22)。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所关注的内容是持续地变化着
14、的(就像我们在听一段旋律时那样),那么我们就会有一个把持续的进行统握的关注行为“包括”在内的“彼此连接着的瞬间直观进程”。实际上,这一“直观进程”正是胡塞尔所说的“广义直观”,也正是这一作为进程的广义直观确保了我们可以完整、流畅地听完一段旋律。在同一篇手稿中,胡塞尔也将这样一种可以在每一个当下的狭义直观中表象已经流逝了的内容的广义直观称为一种“再现”(“Reprsentation”)(23)。现在的问题是,这种再现(广义直观)的内容从描述心理学的意义上来看,是否像我们在当下瞬间中关注到的内容(亦即狭义直观中内容)那样是真实存在(wirklich)的?胡塞尔的回答是否定的。我们从他使用的术语就可
15、以看出:“再现”之中的“Re-”这个前缀,代表着一种从出性、次生性,而非原初性、本原性。在胡塞尔看来,这样一种从出的再现只是“不真实的表象(uneigentliche Vorstellung)”(24)或者说一种“想象性的表象(Phantasievorstellung)”(25)。以表象一个“空间对象”为例,胡塞尔进一步说明直观和再现或者说狭义直观和广义直观的区别及联系。值得一提的是,在胡塞尔以后的时间分析中,将时间与空间对举进行比较是他常用的方法,只不过此处谈及的空间对象与所谓时间延续客体一样,都是某种未经过现象学悬搁的客观存在之“物”。胡塞尔指出,我们如果想真正表象一个空间对象,必须关注到
16、它所有那些“不同的侧面”。而当我们在不同“角度”关注它时,这个对象也自然地是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呈现。在这里,至关重要的是,我们不可能在一个当下的瞬间关注中(亦即在一个狭义直观中)完整地表象这样一个空间对象。换言之,没有任何一个瞬间性的意识关注行为可以“在自身中”完全“把握”(“fassen”)住一个完整的对象(26)。由此,胡塞尔得出结论:表象一个“对象”、一个“客观的统一体”(“objektive Einheit”)的过程是“连续相继的”(“sukzessive”)(27)。也就是说,与表象一个时间上延续着的对象一样,我们表象一个空间对象的过程也是一种再现性的“直观进程”,然而,经过了再现性
17、综合的“把握”也就不再是纯粹的真实性直观了。二胡塞尔通过区分“直观”与“再现”(或者说“狭义直观”与“广义直观”)试图解决表象一段时间持续的过程这一问题。但是,他在此却面临着一个两难的局面:一方面,他已经找到了回答这一问题的“钥匙”,这就是再现(广义直观),它在我们听一段旋律时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胡塞尔又要强调直观(狭义直观)与再现(广义直观)的本质不同,并赋予直观(狭义直观)以某种特权地位:类似这样一种对空间对象的再现性整体直观(广义的直观)仅仅是一种“假定的直观”(“vermeintliche Anschauung”),只有瞬间当下的关注(狭义直观)才是“真实的”。而作为一
18、名“心理学家”的胡塞尔,认为区别对待这两者是“自然而然的事情”(28)。我们认为,这恰恰就是胡塞尔在其早期(“前现象学时期”)探讨时间问题时所面临的一大困境。一旦过于强调直观的纯粹性、真实性,就会滑入传统经验主义的窠臼,比如,休谟就认为,“时间的存在确是由不可分的刹那组成的”,并且“空间的无限可分性涵摄着时间的无限可分性”(29)。这种观点从根本上与胡塞尔所要解决的问题相悖,因为一个时间延续的对象(比如旋律)必然是一条连续的(用比喻的说法)“流”,而不是由一个个“刹那”(亦即彼此分离的瞬间)组成的“珠子”。可是,此时的胡塞尔还在相当程度上囿于经验主义实在论的传统认识理论之中,因此对他来说,再现
19、性的“直观进程”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真实”的。实际上,在我们看来,将广义直观视为“假象”只是出于一种理论上的先见,而非基于实事的描述。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胡塞尔在此时还是从传统形而上学认识论的“主客”二元框架出发进行考察的:被表象(直观、关注)的对象是客观的统一体(objektive Einheit),而在不同的瞬间“统握”同一个对象的不同部分时所具有特定的“角度”则是主观的(subjektive)(30)。类似这样的在自然观点(心理学反思)中把“主”、“客”双方截然区分开来的思考路径,胡塞尔在其以后的现象学思考中基本上不再秉承。由此可见,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描述心理学式的考察方式,使得胡塞尔没
20、有能够在这篇早期手稿中协调好直观(狭义直观)和再现(广义直观)之间的关系,我们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二者之间的内在张力以变换了的方式几乎贯穿了胡塞尔时间思想的始终,因此,我们有理由把胡塞尔在此对直观与再现所做的区分视为他时间思想的“源点”(Quellpunkt)。尽管如此,胡塞尔已经清醒地看到了狭义直观与广义直观之间的内在冲突以及彼此对对方的需要,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再现性的广义直观,就根本无法真正表象一个对象;同样,如果没有当下瞬间的关注,那些在“背景”(Hintergrund)中的东西也就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胡塞尔主要是依据意识所关注到的“内容(Inhalt)”来区分直
21、观(狭义直观)与再现(广义直观)的。换句话说,胡塞尔在忠实地描述“关注”等意识活动时发现,再现所表象出的内容要比直观表象的内容“更多”。不难看出,“前现象时期”的胡塞尔尚未对意识活动的意向性结构进行细腻、精致的描述性分析,他对直观与再现进行的划分,如果从其意识现象学的分析角度来看,至多是在“质料”(Materie)层面上进行的某种意向性分析(31)。更进一步说,胡塞尔在这篇早期手稿中谈及“表象”、“关注”等等意识活动时(32),应该说大体上都属于布伦塔诺(F. Brentano)所讲的“心理现象”(psychische Phnomene)这一领域。我们知道,布伦塔诺描述心理学研究的出发点即是区
22、分“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他认为心理现象是“表象以及建立在表象基础上的现象”,它们“总是以统一整体的面目呈现于人的内知觉”,而“意向性的内存在(即指向其对象的某物)”则是心理现象“最显著的特征”。(33)换言之,布伦塔诺的描述心理学思路在此时仍引导着胡塞尔的思考(当然也包括他对时间的分析)。在1894/1895年冬季学期于哈勒大学所做的“心理学讲座”(“Vorlesungen ber Psychologie”)中,胡塞尔详细分析了他的老师布伦塔诺的时间学说,其中,有一节讲稿后来被他直接用在1905年“有关时间现象学”的讲座里(1928年,海德格尔根据这次讲座的讲稿编辑而成了“内时间意识现象
23、学讲座”,其中“1905年讲座”部分的第三节“原初联想”的内容就脱胎于此)。当然,在这10年之中,胡塞尔的思想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可以说借助逻辑研究而完成了向现象学的突破,他对布伦塔诺时间学说的理解因而也必然会随着他自身思考的深入而发生变化。然而,这恰恰也从一个侧面表明,胡塞尔的时间思想(乃至于其整个思想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布伦塔诺开创的道路上继续前进的(34),只不过他并非亦步亦趋,而是发现了不一样的“风景”。三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描述心理学的背景中思考时间问题的胡塞尔,还没有真正面向时间意识本身,或者说,他还没有掌握一条能够进入内在时间意识的“通道”。这从胡塞尔对待“再现”(“广
24、义直观”)的矛盾态度中就可见一斑。布洛赫(J. Brough)甚至认为,这篇手稿始终贯穿着一种思想上的“混淆”:胡塞尔没有能够明确区分“事实之物”(“the factual”)与“本质之物”(“the essential”)(35)。胡塞尔在这篇手稿的一处写道:“直观进程是一种时间性的流逝。然而,这个时间性瞬间并不起任何作用。它被消除掉了”(36)。很明显,在这一“前现象学阶段”,胡塞尔注重的与其说是时间意识,不如说是具有一种时间性延续的表象内容,一种“直观进程”。尽管有上面提到的诸多不成熟性,我们仍然能够发现,胡塞尔日后许多和时间分析相关的重要思想已经在这篇手稿中露出端倪。在这之中,最为典型
25、的应该说就是有关“视域”(Horizont)或者说“背景”(Hintergrund)的思想,它与胡塞尔后来所讲的一种由“滞留(Retention)”(过去)、“前摄(Protention)”(未来)与“原印象(Urimpression)”(现在)相互交融而成的“域化的时间观”(37)密切相关。在这篇早期手稿中,胡塞尔明确指出,虽然我们的意识能够完全地“朝向”(亦即表象)一个“内容”(“Inhalt”)(比如,一个时间延续的对象或者一个空间对象),但这个内容决不是孤立地存在着的,它必然与其“背景”(“Hitergrund”)“相衔接”。不仅如此,胡塞尔还颇为仔细地描述了这种意识朝向行为(亦即“关
26、注行为”)的结构层次:我们在当下瞬间中所朝向的那一“部分”内容是最为“首要”(“primr”)的,而同一朝向行为对内容的“其余部分”(“die brigen”)则是在“第二性的”(“sekundr”)意义上被朝向的,最后,这一内容自身所处的“背景”则是在“第三性的”(“tertir”)意义上被朝向的(38)。举例来看,我们听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听到“楼台会”这一忧伤、凄凉的段落时(“首要的朝向”),之前那段表现两人同窗嬉戏的活泼的快板也会一同地(不是“首要地”、而是“第二性地”)在我们耳际回响着(被我们的意识所朝向),尽管不是最真切地听到,否则,没有前后比较,我们很难真正体会出当下所听到的
27、这段琴声的如泣如诉。与此同时,假如我们是在剧场中现场听乐队演奏的话,多少也还会“顺带地”(亦即“第三性地”)以一种“背景”的方式关注到舞台上那位小提琴独奏演员的风范(我们意识的关注重点在于听那段旋律)。实际上,胡塞尔在观念(1913)中,将进一步分析这一问题:现时地被感知之物,与至少某种程度上确定的“共同当下的东西”(“Mitgegenwrtige”)一起,由“一个被蒙眬地意识到的视域”(“einem dunkel bewuten Horizont”)所环绕(39)。与此同时,胡塞尔强调指出,以上这种区分绝不是“行为上的区分”(“Unterschiede des Aktes”)(40),也就是
28、说,我们并不是先来当下听这段旋律、再去回忆刚才流逝了的旋律、最后去看舞台上演奏家的表情,恰好相反,这些不同的“内容”都是我们在同一个当下瞬间同时关注到的。另一方面,胡塞尔还指出,这种能够同时关注到“杂多内容”(“Mehrheit”)的情况以“关注的延续”(“Sukzession des Bemerkens”)为先决条件,并且只有在这样一种延续着的“时间连接”(“zeitliche Verknpfung”)中,我们才会“顺带地”关注到某些“内容”(41)。联系我们上面的分析,胡塞尔在这里所说的“时间连接”也就是他在前面谈到的“直观进程”,而那些“被顺带关注到的东西”在胡塞尔看来则具有“再现的功能
29、”(“reprsentative Funktion”)(42)。算术哲学的英译者魏拉德(Dallas Willard)曾经指出,在这本胡塞尔最早发表的著作中(算术哲学发表于1890年),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大量的“现象学描述(phenomenological description)的精细工作”,而这样一种现象学分析方式贯穿在胡塞尔日后的任何一个研究领域之中(43)。从我们以上的分析来看,这样一种“现象学描述”式的分析,在这篇胡塞尔自称为是“陈旧尝试”的早期手稿中,确实已被其运用自如了。在这篇早期时间手稿的末尾,胡塞尔最终以“周围情况”(Umstnde)和“首要关注”(primre Bemerke
30、n)强化了再现(广义直观)和直观(狭义直观)的区别。他一方面承认周围情况是“意识现象”,另一方面又将它们排除在“首要关注之对象”的范围之外,在他看来,“周围情况”仅仅是在当下瞬间被关注对象的一种“不实在的伴随物”(“unreale Begleiter”)(44)。值得注意的是,胡塞尔在此处提到了美国心理学家W詹姆斯。他认为,如果用后者提出的“边缘”(fringes)概念来阐释这些周围情况(也就是“背景”)是如何“融入”(“eingeschmolzen”)当下首要关注内容之中的,倒是非常贴切(45)。无独有偶,在其生前发表的最后一本著作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第72节)中,胡塞尔同样提到
31、了这位美国心理学家。他这样写道:“就我所知,W詹姆斯是唯一注意到这种地平线(相当于我们在上面分析的“视域”或“背景”引者注)现象的人,他称它为fringes(边缘)”(46)。正如我们上文指出的那样,胡塞尔对W詹姆斯的关注从很早就开始了(47),不仅如此,他对于W詹姆斯“边缘域”思想的认同是持续性的。在写于1930年的一则日记中,胡塞尔“感到詹姆斯已经说出了他想说出的东西”(48)。通过对这篇写于1893年的时间手稿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胡塞尔试图考察的是我们对一个时间上延展着的对象(比如一段旋律)进行体验这样一种活动进程的“心理学起源”(“psychologische Entstehung”)
32、(49)。显然,此时胡塞尔所关注的时间“实事”还是一种经验性的时间流逝过程,他正是在描述心理学的基础上进行时间思考的,而这种尚未成熟的研究路径实际上也主导了其“前现象学”时期的研究。尽管如此,纵观胡塞尔一生的思想发展,可以说他的“哲学兴趣”始终集中于“主观的认知生活”之上(50)。即便胡塞尔在日后的现象学思考中极力排除心理学对他的影响,然而,不容否认的是,经验主义思想传统对胡塞尔的思考起着某种思想塑形的作用。胡塞尔在日后以一种现象学的态度研究时间问题时,仍然延续其早期所运用的“背景”(“边缘域”)思考方式就是一例。*本论文基于作者博士论文面向时间本身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1893-1917)
33、研究一文缩写而成,该博士论文获得2007届熊伟青年学术奖一等奖。注释:Edmund Husserl: Zur Phnomenologie des inneren Zeitbewutseins(1893-1917), herausgegeben von Rudolf Boehm. Haag: Martinus Nijhoff, 1966, S. 144.Edmund Husserl: Zur Phnomenologie des inneren Zeitbewutseins(1893-1917), S. 151.同上,S. 137。同上,S. 137。同上,S. 149。同上,S. 150。Edm
34、und Husserl: Zur Phnomenologie des inneren Zeitbewutseins(1893-1917), S. 138.同上,S. 138。同小注,S. 137。同上,S. 141。(11)休谟在人性论一开篇就区分了印象和观念(idea):“进入心灵时最强最猛的那些知觉(perceptions),我们可以称之为印象;在印象这个名词中间,我包括了所有初次出现于灵魂中的我们的一切感觉、情感(passions)和情绪(emotions)。”并且他还特意加了一条注释,指出“我所谓印象,只是指知觉本身,”(休谟:人性论上册,关文运译,郑之骧校,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35、第13、14页)。R里克特认为,休谟所说的“感觉”等等“可以意味任何一种直接的体验,或任何一种经验,即任何一种印象,既包括外部的感官印象,也包括感情和意欲,但始终是从内部的觉知出发而言”(转引自倪梁康:自识与反思,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51页,黑体为引者所标)。施皮格伯格则指出,从洛克到休谟的英国经验主义者的著作是胡塞尔在哲学上的“启蒙读物”。参见施皮格伯格:现象学运动,王炳文、张金言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42页。(12)参阅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修订本),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42页。(13)实际上,在时间观的探讨中注重当下现在(亦即“印象”)的思路最终可以
36、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时间观。亚里士多德认为,“现在是时间形式(temporal form)的源泉和原则”。然而,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又提出,“被计算(counted)的现在对我们总是显现为两重(dyad)”,也就是说,在运动中没有绝对孤立的现在,“灵魂”总会区分出一个“在前的现在(one prior)”和一个“在后的现在(one posterior)”。(参见Alexei Chernyakov: The Ontology of Time, Dordercht, Boston and Lond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2, pp. 58-59)只是,英国
37、经验主义者们并没有汲取这后一方面的深刻洞见。(14)Edmund Husserl: Zur Phnomenologie des inneren Zeitbewutseins(1893-1917), S. 141.(15)同上,S. 138。(16)同小注(14),S. 138。(17)Edmund Husserl: Zur Phnomenologie des inneren Zeitbewutseins(1893-1917), S. 140.(18)詹姆斯:心理学原理,唐钺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99页。(19)同上,第102页,黑体为引者所标。(20)同上,第103、105页。(21
38、)同上,第106页。(22)Edmund Husserl: Zur Phnomenologie des inneren Zeitbewutseins(1893-1917), S. 43.(23)Edmund Husserl: Zur Phnomenologie des inneren Zeitbewutseins(1893-1917), S. 140.(24)胡塞尔全集第十卷的英译者布洛赫(J. Brough)将此处的“uneigentliche”译为“nonpresentive”(“非体现的、非当场的”),笔者认为比较贴近胡塞尔的意思,可供参考。Husserl: On the Phenome
39、nology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Internal Time, translated by John Barnett Brough, 1991,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 144.参见Edmund Husserl: Zur Phnomenologie des inneren Zeitbewutseins(1893-1917), S. 140。(25)同上,S. 143。(26)Edmund Husserl: Zur Phnomenologie des inneren Zeitbewutseins(1893-1917), S. 14
40、3.(27)同上,S. 142。(28)同小注(26),S. 142。(29)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郑之骧校,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4页,黑体为引者所标。(30)Edmund Husserl: Zur Phnomenologie des inneren Zeitbewutseins(1893-1917), SS. 149-150.(31)胡塞尔在逻辑研究第五研究的第3章“行为的质料与奠基性的表象”详细探讨了质料及其与质性的关系问题。胡塞尔认为:“每一个行为都需要一个表象作为它的基础”。参见胡塞尔:逻辑研究第2卷第一部分,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476页。(32)胡塞
41、尔在这篇手稿里并没有严格区分“表象”和“关注”,在多数时候他是用“表象”的名词形式(Vorstellung),而“关注”则更多的是以动词形式出现(bemerken)。或许,“表象”更侧重于对所意识到内容的一种整体性统握(Auffassung),而关注则侧重于当下瞬间的某种意识“朝向”(zuwenden)活动,换句话说,“关注就是表象这个词的真切意义”(S. 146)。(33)参见布伦塔诺: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的区别,陈维纲、林国文译,选自倪梁康主编:面向实事本身现象学经典文选,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60页。(34)胡塞尔本人曾一再说:“如果没有布伦塔诺,我就不会写出任何哲学文字。转引自倪梁康:自识与反思,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41页。(35)J. Brough: Introduction, from Husserl: On the Phenomenology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Internal Time, p. XX.(36)Edmund Husserl: Zur Phnomenologie des inneren Zeitbewutseins(1893-1917), S. 148.(37)参见张祥龙:从现象学到孔夫子,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2-36页。(3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体育健身会员服务合同及免责声明
- 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备案
- 2025年中国排风输液管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抗过敏床罩行业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战略研究分析报告
- 2025年电极氧化镁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割管机行业市场发展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度公司单位向个人提供自驾租车服务合同
- 2025年度公路运输合同车辆维护保养协议
- 2025年度汽车销售代理佣金支付合同
- 2025年工业产品市场推广合作合同模板
-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全文)
- 《数学归纳法在中学解题中的应用研究》9000字(论文)
- 《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大全》
- 第六章-1八纲辨证
- 《工业机器人系统维护(ABB模块)》试卷10套
- 危险性化合物的微生物降解-中国石油大学环境生物工程
- 浙江省名校新2025届高一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
- 学习2024《关于加强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推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解读课件
- 2024年县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活动方案
- 足球场建设项目设计方案
- 湖北宜昌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6篇(含答案)(2003-2023)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