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2 全球性生态问题日益突出1.下列关于温室效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A.温室效应会导致海平面升高B.减少CO2的排放应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完成C.发展新能源能有效减缓温室效应D.地球热逸散减少是导致温室效应的原因之一【答案】B【分析】温室效应是由于温室气体(例如CO2)增多,导致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详解】A.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所以海平面升高,A正确;B.减少CO2的排放应主要由发达国家完成,B错误;C.发展新能源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有效减缓温室效应,C正确;D.地球热逸散减少是导致温室效应的原因之一,D正确。故选B。2.如图显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
2、发展中国家应认识到()A.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行解决B.保护至关重要,必须杜绝兴建排污的工业C.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D.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答案】D【分析】据图分析:表示工业化初期阶段,表示工业化起飞阶段,表示后工业化阶段.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已经危及人类的生存;局域性的环境问题已经演变成社会公害,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发展中国家一般都处在经济发展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限于经济、技术水平,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能力保护环境,而在环境问题发生后,不能及时、充分解决;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
3、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详解】A.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不会自行解决,过度消耗的资源仍需不断治理恢复,A错误;B.保护至关重要,必须减少兴建大量排污的工业,B错误;C.环境污染不可避免,但不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策略,应该预防为主,C错误;D.可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D正确。故选D。3.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正确的是( )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氟利昂制冷剂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被大量破坏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A.B.C.D.【答
4、案】A【分析】1.全球性气候变化原因及危害:温室气体大量排放。2.臭氧层破坏(1)臭氧层作用: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对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2)破坏原因:空气中的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3)机理:氟利昂遇紫外线即放出氯,氯破坏臭氧分子的能力极强,一个氯原子能破坏10个臭氧分子。(4)危害:臭氧层破坏后,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将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3.酸雨(1)形成原因: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酸雨的pH5.6。(2)来源: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等。4.水污染来源:生活污水、工业污水,海洋运输时时有泄漏和倾倒污染物。表现:富营养化。结果:若表现在海
5、洋中称为赤潮,若表现在湖泊等淡水流域称为水华。【详解】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温室气体增多,正确;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了氟利昂等含氟制冷剂,破坏臭氧层,正确;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等,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错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主要是大量含有各种含氮和磷有机物的废污水排入水中,使藻类大量生长,错误。故选A。4.下列不属于减少酸雨的措施的是 ( )A.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B.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C.减少一氧化氮的排放D.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答案】D【分析】酸雨:(1)形成原因: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
6、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酸雨的pH5.6。(2)来源: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等。(3)危害:酸雨落在植物体上直接危害植物的茎和叶片。酸雨污染的水体,严重威胁着鱼、虾和贝类的生存。酸雨使土壤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增加,从而毒害植物和土壤中的动物。酸雨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详解】A.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等,因此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以减少酸雨危害,A正确;B.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可以减少酸雨危害,B正确;C.减少一氧化氮的排放可以减少酸雨的危害,C正确;D.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降低温室效应,而不是减少酸雨,D错误。故选D。5.不属于全球变暖的影响是( )A.农业生产能
7、力下降B.永冻土层融化C.全球降雨格局改变D.破坏水体生态平衡【答案】D【分析】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以及水泥的生产等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导致南极冰盖融化,地球海平面上升,进而使人类和许多生物的生存产生威胁。【详解】全球变暖是温室效应的结果,会引起北方地区干旱加剧、全球降雨格局改变、永冻土层融化及降低农业生产能力等,而水体生态平衡被破坏是酸雨的影响,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6.下列关于人类对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中的CO2的增加会影响地球的热平衡而使地球变暖B.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我国北方干燥地区变得湿润,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C.家庭
8、污水不属于水体中的污染物D.大量燃烧石油不会导致酸雨【答案】A【分析】1.化石燃料大量燃烧导致温室效应,进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2.臭氧层破坏(1)臭氧层作用: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对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2)破坏原因:空气中的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3)机理:氟利昂遇紫外线即放出氯,氯破坏臭氧分子的能力极强,一个氯原子能破坏10个臭氧分子。(4)危害:臭氧层破坏后,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将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3.酸雨(1)形成原因: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酸雨的pH5.6。(2)来源: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等。4.水污染来源
9、:生活污水、工业污水,海洋运输时时有泄漏和倾倒污染物。表现:富营养化。结果:若表现在海洋中称为赤潮,若表现在湖泊等淡水流域称为水华。【详解】A.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CO2的增加会通过温室效应影响地球的热平衡,使地球变暖,A正确;B.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北半球亚热带地区因副热带高压增强,可能降水减少,干旱加重,B错误;C.家庭污水属于水体中的污染物,C错误;D.酸雨的形成与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氮、硫氧化物有关,与大量燃烧石油直接相关,D错误。故选A。7.下图显示,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发展中国家应认识到( )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用先污
10、染后治理的策略B.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己解决C.保护环境至关重要,必须杜绝兴建大量排污的工业D.可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答案】D【分析】环境问题产生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解决人类与环境的矛盾,主要靠发展生产力。人的认识能力不断增强可以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先污染,后治理”的措施是人类所走过的一条弯路,对于今天来说是不可取的。【详解】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但不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策略,A错误;B.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不会自行解决,过度消耗的资源仍需不断治理恢复,B错误;C.保护至关重要,必须减少兴建大量排污的工业,并
11、非杜绝建大量排污的工业,C错误;D.由图中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可知,发展中国家应认识到:可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D正确。故选D。8.臭氧减少产生的危害中,不包括( )A.皮肤癌数量增加B.紫外线辐射增加C.海平面上升D.人体免疫功能减退【答案】C【分析】臭氧层破坏:(1)臭氧层作用: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对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2)破坏原因:空气中的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3)机理:氟利昂遇紫外线即放出氯,氟破坏臭氧分子的能力极强,一个氟原子能破坏10个臭氧分子。(4)危害:臭氧层破坏后,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将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详解】A.臭氧
12、层减少会使紫外线辐射增加,而过多的紫外线能诱发基因突变,因而皮肤癌数量增加,与题意不符,A错误;B.臭氧层能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对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因此,臭氧层减少会导致紫外线辐射增加,与题意不符,B错误;C.海平面上升是由温室效应引起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造成的,与题意相符,C正确;D.臭氧层破坏后,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将增加,导致人体免疫功能减退,与题意不符,D错误。故选C。9.CO2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可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的冰雪和高山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下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请分析作答:(1)在生态系统中,碳主要以_形式在
13、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进行循环。在生物群落中,碳以_形式存在。(2)图中属于消费者的是_,属于分解者的是_。(3)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A的_过程。A、B、C通过_过程将生物组织内的碳释放到大气中。(4)物质循环具有_,因此又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5)请说出两项能缓解温室效应的有效措施_、_。【答案】(1)二氧化碳 有机物 (2)B C (3)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4)全球性(5)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大力植树造林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种间关系主要有竞争、
14、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2.分析图示,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表示分解者,B表示消费者,C表示分解者。(1)在生态系统中,碳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进行循环;在生物群落中碳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2)据图可知,A可利用光能,故为生产者,B捕食A,故为消费者;A和B均有箭头指向C,故C为分解者。(3)A为生产者,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A的光合作用;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过程将生物组织内的碳释放到大气中。(4)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又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5)大力植树造林,改善能源结构,减少
15、化石燃料的燃烧提高能源效率,是缓解温室效应的有效的途径。【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10.某课题组构建了一种非天然的CO2转化循环(CETCH循环),该循环利用多种生物的相关酶组合,最终将CO2转化为羟基乙酸,提高了CO2固定效率。课题组还利用液滴微流控技术,将该循环与菠菜的叶绿体类囊体结合在一起,构建了人造叶绿体如图所示。(1)在该人造叶绿体中,光反应进行的场所是_;卡尔文循环包含_和_两个基本过程,这与CETCH循环有所不同。(2)CETCH循环正常进行时
16、,除需要相关酶组合的催化和相应底物外,还需要不断地提供_。同等条件下,人造叶绿体固定CO2的效率明显高于天然叶绿体,最可能的原因是_。(3)在光合作用固定CO2量相等的情况下,该人造叶绿体中糖类的积累量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菠菜,原因是_。(4)人造叶绿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潜在价值,请举例说明。_(答出两点即可)。【答案】类囊体 CO2的固定 C3的还原 ATP和NADPH 与天然叶绿体相比,人造叶绿体CETCH循环中催化CO2固定的酶催化效率高 高于 菠菜进行细胞呼吸要消耗糖类 减少CO2释放,缓解温室效应;将人造叶绿体整合进生物体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缓解石油危机;将人造叶绿体用作人造细胞的产能系统等 【分析】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包括水的光解产生NADP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包括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详解】(1)在该人造叶绿体中,光反应进行的场所是类囊体;卡尔文循环分为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两个基本过程。(2)CETCH循环正常进行时,因CO2固定效率高,自身产生的ATP和NADPH不能满足需求,除需要相关酶组合的催化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说课件教学课件
- 老王萧洁梅课件
-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 绝经期尿路感染病因介绍
- 《贵州省区域地质》课件
- 食用菌床式栽培测产方法-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 糖尿病性神经病病因介绍
- 空气栓塞病因介绍
- 种痘并发症病因介绍
- 智能制造生产线技术及应用 课件 项目四-4FANUC工业机器人编程指令3
- 五官科实习出科考试测试卷附答案
- 学校后勤管理工作课件
- 院内物流管理系统功能需求
- 个人车位租赁合同电子版
- 某某市射击飞碟靶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餐饮消防安全培训课件
- 特选2023年河南省高考对口升学医科类中医专业课试题卷
- 毕业设计(论文)-青皮核桃去皮机结构设计
- 塑料包装袋出厂检验报告单
- 无定河流域概况
- 《多项式》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