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反思_第1页
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反思_第2页
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反思_第3页
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反思_第4页
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成正比例量教学反 成正比的量教反思 一在教学成正比例的量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会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如: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等,而正比例是进一步来研究 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在教学例 1,自学例 时,我都鼓励学生去观察,去 探索。尤其是例 1,通过学生观察,找出规律,填写表格。通过观察,让学生自己 去发现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特点,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揭示成正比 例的两种量的特点及性质时,让学生根据问题: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2、相对应的路程(总价)是怎样随着时间(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3、相对应的路程(总价)和时间(数量)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

2、 比值表示的意义是什么?来组织、归纳、得出其性质和意义。在教学例时,我安排了自学,让学生自主的去获取知识。每个学生都希 望自己的想法能跟老师的接近或相同,这样他们会有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好数 学的信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处在引导、辅助的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 人,让他们尽情表达对于知识的见解,让他们深深感受到这间教室是属于他们的, 这节课是属于他们的。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因此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比 较好。有下面几点反思:1.学习方式的一点点转变,带来学习效果的一大块进步。要改变以往接受式的学习,多给学生探索、动手操作的时间与空间,让学 生在探索中自主发现规律。实践表明,学生喜欢

3、动手操作,喜欢有挑战性的问题, 能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在正比例的练习中,学生都能够用除法去验证结果是 不是一定的,从而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可见教学效果非常好。2.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放慢学习速度,有助于概念的理解。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 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正比例意义一课包含的 难点很多,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的图像都是教学的难点,如果把这些知识都集中 在一堂课中,学生囫囵吞枣,理解得不深不透。本节课把教学目标定位于正比例的 意义,并且在发现

4、规律上重点着墨,看起来好像是浪费了很多时间,俗话说:“磨 刀不误砍柴功”,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已经深刻理解了重点词“相关联的 量”、“比值一定”的含义,为后继学习扫清了障碍。3.一点点遗憾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的竿高与影长是成正比例的。如果能够让学 生到外面实际测量一下,会更有说服力。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反思二: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正比例的意义。整个单元在学生具有比和比例的知 识,认识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编排,通过对两个数量保持商一定或积一定的变 化,理解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正比例和反比例历来是 小学数学里的重要内容之一,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本单元进一步加强正、反比例的

5、 概念教学,突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及简单应用,重视正、反比例与现实生活的联 系,淡化脱离现实背景判断比例关系,不安排应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和一个练习,前两道例题都是关于正比例的,分别教学正比例 的意义和图像,后一道例题教学反比例的知识。这节课是第一课时,它的设计和教学很关键。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 点: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 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2让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 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 发

6、现规律的能力。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 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量的特点,加深对正比例 量的理解。教学难点是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教 学关键是重视不同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不断提 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整节课的设计中,我做了如下的调整。整合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需要。我把石头剪刀布一题设为例题教学,在游戏的情境中进行教学。而不是采 用传统的路程速度的问题去教学。这样孩子兴趣很浓,容易在轻松中突破难点。为了不脱离书本,我 把书上的例题设为了副例题,在学生已经初步

7、感知了成正比例的量之后,较为自主 地进行小组探究,得出结论。利用游戏、打分,不断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孩子需要一个有效的反馈,我力求在本课的组织中渗透了练习纸,每项的 评分。总的反馈,希望可以有效地避免评价反馈的无效。我从生活情景入手,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时间 与空间,鼓励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通过主动参与、发现问题、解 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创造性的思考、个性化地学习。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建立在 自己实践经验和主动构建之上,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和研究的乐趣,让学生拥 有自行探索、自行创造的机会。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学生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 深刻的也是最牢固的。为此我设计了一个石头、剪刀、布

8、的游戏,让同桌进行游 戏,并记录自己赢的次数,学生兴趣盎然,同时也为后面的新课教学做好了铺垫, 使得学生很快的进入了学习状态。3、引入操作活动我组织学生对数学书进行研究,相关联两个量的关系便丰富地呈现出来: 书的本数越多,叠成的书就越厚书的本数越多,叠成的书就越重书的本数越多,叠成的书的价格就越高书的本数越多,叠成的书的张数就越多书的厚度、重量、价格、总张数随着书的本数的增多而增多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更加明确本课的概念。4、从观察中思考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 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 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

9、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计算游戏的得分,并引导学生 进行观察,从而得出:得分随着赢的次数的变化而变化,它们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全体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 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5在合作中感悟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 学,解决问题。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学生初 步认识了两个相关联的量后,敢于放手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学例 ,在小 组里进行合作探究,做到:学生自己能学的自己学,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养合作 互动的精神,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6、坚持数学是美丽的

10、。从课件的设计到课堂的教学,我都力求让孩子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 学是美丽的,不是枯燥的。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反思三: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安排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联想、观察、讨论、类 推、验证中 总结了正比例的意义,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地位,渗透着学生主 动探索的过程。无论是学生对正比例过程的描述,还是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系统比 较与认识,都留下了学生成功的足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让 学生体验数学,享受成功,找到学数学自信是老师努力探索的境界,改变长期形成 的、习惯了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的理解,直观展示(课件),让学生理 解“杯子是相同的”真正含义,从

11、而探究变化规律。探究过程学生是比较积极的, 但由于学生刚接触成正比例,因此对其意义表达不完整,为了化难为易,我采取的 填充式,建立一个表达的模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表述。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积极参与,效果是理想的,但在练习中,特别是 一些意思不明显的题目,学生不假思索做出判断的比较多,如:“圆的面积和半径 成不成正比例?”很多学生每通过分析,半径是可变量(不一定)。针对这种情况,打算安排一节练习课,练习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要求他们 要把两个量的等量关系写出来,再作分析比值是否一定,我相信通过下节课的练 习,学生对正比例掌握是比较理想的。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反思四: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

12、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 成正比例,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 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 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这节课我是这样进行的:课前先由学生主持”课前几分钟”,学生介绍了有 关数学学习的方法问题.然后复习比和比例的知识新知探究前,我在黑板上出示了 探究的三个问题:1、表中告诉了哪两个量?2、观察路程和时间相对应数值的比的比 值各是多少?3、这两种量变

13、化有什么规律?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小组内学生讨 论交流。几分钟后指生起来汇报。学生的回答虽然不很流畅、完整,但还是较好的 说出了两种量,即所行路程和所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 变化。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是一 定的。因为二者比的比值都是 80(即速度一定)接下来引出表格中的数量关系 式:路程/时间=速度。进一步指出: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是一定时(也就 是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 比例的量。这个环节处理完后,简单小结前面所学内容。接着 “试一试”的内容基本 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自学,在练

14、习本上写出几组对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并比较大 小。小组交流完后,学生观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加上点播引导,指出:铅笔的总 价和数量成正比例,二者是成正比例的量。连个例题讲完后,学生继续思考、小组 讨论交流、指生汇报。归纳出共同点:。最后让学生试着用字母 、x、k 表 示上面这种数量关系。即:y/x=k(一定)。这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内容。学生较好的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体会数量之 间相依互变的关系,学生的语言表达比上节课好了许多。但是这节课有几个问题没 处理好:1、前置作业布置得还不够到位。2、课前几分钟复习时间多了点。3、中间学生讨论、自学时间如果把握不好,直接影响后面的练习处理。以 后还需要继续加

15、强课堂节奏和时间的调控。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反思五:授完了“成正比例的量”这部分内容之后,我有以下感受:1、小学生学习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其活力 与灵性。数学的教与学应该联系生活,注重现实体验,变传统的“书本中学”为 “生活中做数学“。本节课一开始我就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遇 到的数量,学生兴趣高涨,一下举出了许多的实例,接着我又让学生找一找一种量 变化,另一种量也随之变化的例子,学生又开动脑筋,争先恐后地抢着说,让学生 明确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和生活的联系是如此的密切。在教学正比例的意义 时,又让学

16、生找一找生活中成正比例的例子,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 学。2、重视学法指导,为新知建构铺路搭桥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不难,但是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去判断两种量成不 成比例关系就很难,因此我在教学时,为了突破难点有意设计了一组判断题,涵盖 了学生可能会碰到的几种情况。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引导学生思考你在做这种题时 可能会碰到哪几种情况,应该如何去思考,指导学生学会反思,举一反三。使学生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抽象概括、形成普遍方法,指导他们及时反思,在回顾反思中理 清思路,不断提升思维的层次。3、让学生在探索、分析、理解中学习数学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不是由老师灌输的,而是学生自己观察、讨论分析、 发现

17、规律。我为了给学生自主发现知识的平台,提供给学生几个讨论交流的问题,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 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4、在观察中思考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 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 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例如:我让学生完成表格之后,思考你得 到了什么信息?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统计表中有哪几种量?哪种是变化的量,哪 种是不变的量?体积和高度这两种变化的量具有什么特征?这样让学生着重去寻找 表中的规律。在学生深入观察、独立

18、思考、合作交流后,必会发现表中的两个量变 化规律。这样让全体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 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另外,由于事例熟悉,且数据计算起来很简单,便于学生口算,学生学习 时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思考这两种量的变化规律上,进而便于提示正比例的 意义。5、不足之处(1)在练习方面,学生找不到哪些数量成正比例时应让学生讨论,每个正 比例关系都应让学生互相说一说,这样或许会懂得更多。(2)由于本节课所学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所以教学节奏有点慢,导 致后面的练习不够充分。 浮力教学反思 :浮力是力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课的教

19、学内容,我主要采用学生实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实验、教师 讲解分析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具体教学过程如下:一、引课:由于本节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课堂容量大,为了节省时间,我采用直接点 题的引课方式,通过把乒乓球、木块、泡沫等物体放入水中,让学生分析这些物体 为什么会漂浮在水面上,自然引出本节要讲的知识浮力。二、新授:通过上面的实验得出什么是浮力后,教师板书浮力的概念。(为了节省时 间,处理本节的重难点。)浮力的方向学生不好理解,所以我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 际猜想浮力的方向,有的学生列举出放飞的氢气球是竖直向天空飞的,有的列举出 把乒乓球按入水中松手后乒乓球竖直向上升起而不是斜着上升。看到学生能根

20、据这 样的生活现象想到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我感到非常高兴。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我先给学生做了一个演示实验,把一只粉笔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所看 到的现象,学生看到粉笔在水中下沉,根据这一现象,我提出问题,下沉的物体受 不受浮力?你们能不能用你身边的器材进行研究,并叙述你的实验过程及看到的现 象和结论。接下来是学生的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并对个别不会的小组加以指导。 学生们通过研究,能利用称重法研究出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从而我也自然引出什 么是称重法。为了让教学的重点、难点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我然学生用手中的橡 皮泥进行造船比赛,看看哪一组

21、造的船承载的硬币数量最多,并观察,放入不同的 硬币,水面上升的高度是否相同?你能从中获得什么启示?你认为浮力的大小可能 与什么因素有关?接下来就是学生的造船活动,有几组造的船还没等承载重物就已 经沉没,有四组同学造的船承载了三枚硬币。为了是活动推向高潮,我用同样大小 的橡皮泥造了一艘船,和学生进行比赛,结果我造的船承载了 枚硬币。我引导学 生分析,为什么老师造的船比你们承载的硬币多呢?你们看出了有什么不同这时 有不少学生齐声喊道:“老师造的船比我们造的船大,橡皮泥捏的薄,在水中排开 的水多。”之后我又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钩码重复一次称重法测浮力,并注意观 察:“当钩码接触水面,到全部浸没在水中以

22、及在水中下沉时测力计示数的变化, 并观察水面高度的变化,从看到的现象中能分析归纳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来?”通过 这两个实验,学生基本上能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可能与它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这样 使教学的重点一点点突出,而难点在学生的实验中逐步被化解。在学生完成两个实验的基础上,我为学生又做了一个演示实验,即利用称 重法测量同一个钩码在两种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是否相同?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实 验果对他们有什么启示?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学生都能想到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 度有关。这样难点逐步被化解,重点也越发突出。在学生思维最活跃的基础上,我利用演示实验完成了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 内容,学生从直观上认识到,物体所受的浮

23、力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从而突 破了本节最后的难点。由于本节的内容较多,还有很多内容无法一节课全部解决,所以只完成了 以上的教学内容。浮力教学反思二:1、对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这节课上完后,自我感觉还好,主要是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的。学生学习热情 很高,全班所有学生都投入了学习活动,都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 现象,都有新的发现,都能提出有一定质量的问题。学生发言积极,都能围绕学习 内容进行思考,表现出发现的兴奋和成功的喜悦。学生都懂得了水的浮力的有关知 识,部分学生表现出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值得特别提到的是,有些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创造力,能灵活运用

24、所学知识设计实 验,这也是学生的思维、想象高度活跃的表现。2、对实现教学目标的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很多教学目标都较好的达到了,学生能够知道 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培养了发现问题的能力,部分同学具有了对实验 结论进行验证的意识,很多同学受到了验证实验结论的熏陶,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在 发展。叫人兴奋的是,学生对实验研究的兴趣得到了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得到了发展,使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事物的发展变化,应用知识的意识也得到了一 定的发展。但是本堂课的教学还没能做到关注全体学生的思维发展状态,对学生思 维发展的训练还不够到位。3、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反思我虽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

25、认为自己设计的教学过程比较贴近学生, 但是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 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教学设计中,我是先让学 生实验后,再说出实验的过程,而在实际教学中,我是先让学生说实验的过程,再 动手实验。这样做虽然对实验的规范性、准确性有所提高,但也容易把学生的思维 固定死,不利于发展性思维的培养。在引导学生通过研究得到初步结论后,大多是学生没有意识到需要进一步 验证,但是对结论进行验证是一个严肃的科学态度问题,需要验证的观念是我亮出 的,而不是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结果,好像把教师的意志加在了学生身上。因此如 何让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这是需要我进一步研究的。4、产生的新的教学观念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许

26、多感想和体会,也迸发出了一些新的观念。我 认为:(1)、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研究的问题,教师尽可能不直接提出。 问题是学 生学习的起点。学生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也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培养学生 的问题意识,是有效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前提。而通过对学生问题的了解,特别是对 基于学生经验的真实问题的了解,可以使教师把握正确的探究方向。(2)、顺应学生,既是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表现,也能展开更多的教学活 动,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 者,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思维发展的流程、兴趣特点 和发展水平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即顺应学生

27、,是现代教学观 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已有经验、个性特点和已有知识来安排、组织教学,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程度及时调 整教学思路,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习主体的充分体现。浮力教学反思三:本堂课的内容是“浮力”,由于三年级时学生已完成此内容的学习,所以 在五年级的学生学习时,本堂课需要学生掌握以下几个知识点:、感受并认识浮 力;2、 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并用浮 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 3、探究橡皮泥能浮在水面上的原因。这堂课的教学中有两个闪光点:通过对实验材料的改进,使得科学活动层 层递进、环环相扣。另外通过合作

28、设计实验,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科学探索精 神,这是本节课成功的另一个闪光点。第一部分:引发认知冲突,猜测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通过空塑料瓶,乒乓球,木块和圆柱体的沉浮实验很自然地提出了一个疑 问: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下沉的物体会迅速沉到水底,这与空塑料瓶, 乒乓球和木块放入水中,用手压到水底,松手后它们又会迅速上浮的现象不同,手 上会感觉到一股向上顶的力,骆老师请学生们画一画这个力的方向,直接出示了 “浮力”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们猜测沉到水中的圆柱体否受到浮力的作用,全班 32 名学生,14 人猜测受浮力作用,18 人猜测不受浮力作用,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 突。第二部分:测量下沉的

29、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承上启下,因为手的感觉不是很准确,就要求他们设计一实验来 证明圆柱 体在水中的重量的确是在比空气中要轻。同时还有意识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测力计 的读数,这样既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浮力=力 - 弹簧秤拉力的结论,又给下一 个实验做铺垫。(圆柱体这种材料很直观的展示了“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 入水中”和“全部浸入水中”的实验。)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一个下沉物体浸入水 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这项测量活动,意在探究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 力是否会有大小?如果浮力有大小,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 沉浮现象。第三部分:探究橡皮泥能浮在水面上的原因通过让橡皮泥浮起来的

30、比赛,让学生发现如果改变在水中下沉的橡皮泥的 外形,使它在水中占据的空间变大,受到的浮力变大,那么它就有可能在水中浮起 来。整堂课对教材的设计进行了有步骤的深入,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一次 课堂有效性的探究活动。在这节课中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在学生猜测沉入水底的圆柱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后,教师提示学生借助 测力计,烧杯和水来设计实验 方案,没有了材料的干扰,学生就可以专心设计 方 案,但由于把材料和记录表放在一起了,学生在拿出记录表时也拿出材料来做了, 而不能专心设计实验方案了,所以材料的呈现也是我今后教学细节中应该关注的环节;在学生出现实验数据有问题时,也没有及时给与处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 于总是害怕时间来不及,因此也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交流讨论,甚至 忘记了在实验前告诉学生实验的注意事项。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多应该学习 如何把课堂还给孩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