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概述医学课件_第1页
传染病概述医学课件_第2页
传染病概述医学课件_第3页
传染病概述医学课件_第4页
传染病概述医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传染病病人的护理传染病病人的护理掌握:传染病、感染、消毒、隔离的概念及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其临床特点,国家法定传染病的种类及其报告时限和管理办法。熟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预防。了解:传染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传染病的发病机理。学习目标掌握:传染病、感染、消毒、隔离的概念及传染学习目标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并具有传染性的一组疾病。 病原微生物可分为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和真菌、原虫、蠕虫等。 寄生虫病由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感染人体引起的疾病。概 念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并具有传染性的一组疾病。历史上传染病对人类造成的灾难历史上首次鼠疫大流行在公元6世纪突

2、现于中东,然后一路流行至地中海沿岸。公元542年经埃及南部塞得港沿陆海商路传至北非、欧洲,几乎殃及当时所有著名国家。疫情持续了五六十年,极流行期每天死亡万人,死亡总数近1亿人,并导致了一个帝国东罗马帝国的衰落。历史上传染病对人类造成的灾难历史上首次鼠疫大流行在公元6世纪埃博拉出血热:提起生物恐怖袭击,人们马上就会想起炭疽和天花。然而年造成全球恐慌的炭疽杆菌,在年并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年,一种和炭疽同样恐怖的新型病毒在刚果大规模暴发了次,这就是人们尚不熟悉的埃博拉病毒。埃博拉病毒被认为是通过动物传染给人的,但科学家们一直未能发现其真正的动物宿主,更多的证据表明它可以通过接触、输血、呼吸等多种途径

3、传播。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患者病死率达到。患者死亡时器官溶解,全身毛孔和腔道出血,死状恐怖。故该病毒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生物武器。 埃博拉出血热:永不褪色的记忆永不褪色的记忆这里危险,让我来 历史不会忘记,2003年的3月25日凌晨,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护士长、优秀共产党员叶欣,因抢救SARS病人而不幸染病,光荣殉职。“这里危险,让我来”,这是她生前留下的令人刻骨铭心的话。2003年2月上旬,该院急诊科开始收治确诊或疑似的SARS病人,面对危重传染病人,身为护士长的她身先士卒,总是说“这里危险,让我来”。为了尽量减少其他护士被感染的机会,有时甚至关起门来抢救,不让太多人介入。她病倒后,医生、护士靠近

4、她时,她在纸上写着:“不要靠近我,会传染”、“我顶得住,谢谢关心,以后不要来看我,我不想传染给大家”。她用生命诠释了熟悉的誓言:“誓愿普救生灵之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生命。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 。在白兰花开的季节,她穿着护士服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留下了永恒的微笑! 这里危险,让我来 历史不会忘记,2卫生部介绍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被确诊的根据卫生部介绍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被确诊的根据传染病概述医学课件 禽流感 禽流感新发传染病不断产生新发传染病不断产生结核病负担日益加重中国结核病患者数量居全球第2位(印度为第1位)每年新发生活动性肺结核病人130

5、万例每年约有13万人死于结核病全国80%的肺结核病人在农村面临着结核病与艾滋病双重感染的危险结核病负担日益加重传染病离我们并不遥远传染病离我们并不遥远 第一节 概 述 第一节 概 述显性感染 病原体被清除病原携带状态 隐性感染 潜伏性感染 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的概念及其表现 感染:是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显性感染 病原体被清除病原携带状态 隐性感染 潜伏性感染 感 案例:患者女性,21岁,因“带状疱疹”入院治疗,既往7岁时曾患水痘在门诊治疗,无明显症状后停药。 问题:从其感染水痘至今患带状疱疹期间属于何种表现? 案例:患者女性,21岁,因“带状疱疹”入院治疗病原体的致病

6、力-病原体因环境、药物与遗传等因素而发生变异。病原体的致病作用-侵袭能力、溶组织能力。-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扩散的能力。数量侵袭力 毒力 变异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与致病力成正比,数量大,引起传染可能性大,潜伏期短,病情重。不同传染病,引起发病的最低病原体数量不同,伤寒杆菌10万个,志贺氏痢菌10个。病原体的致病力-病原体因环境、药物与遗传等因素而发生变异。病人体免疫反应 非特异性免疫屏障作用体液因子吞噬作用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特异性免疫人体免疫反应 非特异性免疫屏障作用体液因子吞噬作用细胞免疫体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传

7、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SARS病毒炭疽热病毒电子显微镜下的杆菌蛔虫2022/10/1121SARS病毒炭疽热病毒电子显微镜下的杆菌蛔虫2022/10/临床特点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前驱期(prodromal period)症状明显期(period of apparent manifestation)恢复期(convalescent period)自病原体侵入人体起,到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一段时间。 从起病到出现明显症状为止的一段时间。一般1-3天。 渡过前驱期后,表现出某些传染病特有的症状和体征。 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血清中抗体效价逐渐上升到最高水平

8、。临床特点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period of appa复发再燃某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後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病原体再度繁殖,初发症状再现。 病情进入恢复期,体温尚未稳定恢复至正常,又再发热 。23复发某些传染病患者进入恢复期後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病原体再度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1、病人 最重要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1、接触传播 2、飞沫传播 3、空气传播4、共同媒介传播5、生物媒介传播易感人群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1、病人 最重要传播途径1、接触传常见的传染病(传染病的类型)一、呼吸道传染病

9、麻疹腮腺炎流行性感冒百日咳肺结核常见的传染病(传染病的类型)一、呼吸道传染病麻疹腮腺炎流行性二、消化道传染病细菌性痢疾蛔虫病甲型肝炎蛲虫病二、消化道传染病细菌性痢疾蛔虫病甲型肝炎蛲虫病三、血液传染病丝虫病乙型肝炎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三、血液传染病丝虫病乙型肝炎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四、体表传染病狂犬病破伤风沙眼血吸虫病淋病四、体表传染病狂犬病破伤风沙眼血吸虫病淋病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传染源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起重要作用2022/10/1130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传染源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起重战乱难民潮原油污染战乱难民潮原油污染 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的预防丙 类11种法定传染病乙

10、类26种甲 类2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我国法定传染病丙 类法定传染病乙 类甲 类我国法定传染病甲 类2种鼠疫、霍乱 我国法定传染病其中: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和脊髓灰质炎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甲 类鼠疫、霍乱 我国法定传染病其中:SARS、人感染高致乙 类26种我国法定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氏杆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甲型H1N1流感

11、(09年)乙 类我国法定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丙 类11种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08年)我国法定传染病丙 类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我国法定传染预防措施传染病报告报告种类责任报告人及报告时限针对易感人群 病 人携带者接触者动物针对传染源针对传播途径紧急措施预防措施传染病报告报告种类责任报告人针对 病 人携带者接触者一、管理传染源对患者的管理: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 早隔离、早治疗)甲类(强制管理):鼠疫、霍乱。城镇2h上报乙类(严格管理):SARS

12、、艾滋病等城镇6h上报,农村12h丙类(监测管理):流感等24h上报 对接触者的管理:医学观察、留验、隔离、检疫。对病原携带者的管理:登记、加强管理、随访观察。对动物传染源的管理:必要时宰杀。一、管理传染源对患者的管理: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隔 离二、切断传播途径隔 离二、切断传播途径隔离的定义隔离:将处于传染病期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安置在指定的地点,与健康人和非传染病人分开,防止病原体扩散和传播。 隔离的定义隔离:将处于传染病期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安置在4141三、保护易感人群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力:体育锻炼、调节饮食、改善居住条件、协调人际关系、保持心情愉快。 增强特异性免疫力

13、:主动免疫:接种疫苗、菌苗 被动免疫:注射抗毒素、免疫球蛋白药物预防:三、保护易感人群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力:体育锻炼、调节饮食、改儿童计划免疫是预防关键 儿童计划免疫是预防关键 标准预防和传染病的隔离、消毒标准预防传染病的隔离消毒标准预防和传染病的隔离、消毒标准预防标准预防概念:基于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的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针对医院所有病人和医护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核心内容:1、所有的病人均被视为具有潜在感染性的病人。2、要防止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经血传播性疾病的传播。3、采取双向防护。标准预防概念:基于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

14、包括汗液)、标准预防措施:洗手 手套 面罩、护目镜和口罩 隔离衣 隔离室 其他预防措施标准预防措施:传染病概述医学课件 锐 器 处 理必须小心防止针刺伤发生操作后不能回插针头帽用后的针头或锐器正确放入专门容器中操作后自己料理用物不要徒手去处理破碎的玻璃,以免被刺伤 锐 器 处 理必须小心防止针刺伤发传染病的隔离原则与方法:根据传播途径制定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多种防护措施结合使用隔离病室有相应标志传染病病人或可疑传染病病人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高危险区的科室宜相对独立解除隔离原则传染病的隔离原则与方法:传染病的隔离种类:接触隔离飞沫隔离空气隔离传染病的隔离种类:压力蒸汽灭菌(物理)紫外线消毒含氯消

15、毒剂(化学) 消毒:通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一系列方法,是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病原体传播,控制传染病的发生、蔓延的重要措施。消 毒压力蒸汽灭菌(物理)紫外线消毒含氯消毒剂(化学) 消毒:通过 消毒的种类(1)疫源地消毒:随时消毒 当传染源还存在于疫源地时所进行的消毒。终末消毒 当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所作的一次性彻底消毒,从而完全清除传染源所播散、留下的病原微生物。(2)预防性消毒: 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场所和物品施行消毒。 消毒的种类传染病概述医学课件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评估 传染病病人的护理评估传染病病人的护理评估病史身体评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传染病病

16、人的护理评估病史传染病病人的护理评估病史患病及治疗经过目前病情与一般状况心理-社会状况生活史传染病病人的护理评估病史患病及治疗经过传染病病人的护理评估身体评估生命体征营养状况皮肤和黏膜各系统检查传染病病人的护理评估身体评估生命体征传染病病人的护理评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一般检查病原学检查病原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测免疫学检查其他检查传染病病人的护理评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一般检查病原学检查课 堂 小 结1、传染病: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2、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的致病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

17、使机体发生组织损伤,导致病理改变,出现临床特有的症状、体征。 3.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法定传染病分为3类,甲类(鼠疫、霍乱)为强制性管理传染病,乙类为严格管理传染病,丙类为监测管理传染病。3.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有病原体、传染性、流行性、感染后免疫性。4.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将其排除体外的人或动物。5.构成传染病流行的3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6、传染病预防的措施: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7、隔离:基于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的皮肤和粘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针对医院所有病人和医护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有

18、3种类型。 8、消毒分为:疫源地消毒和预防性消毒。课 堂 小 结1、传染病: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第二节 传染病人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第二节 传染病主要症状与体征(二)发疹(一)发热传染病主要症状与体征(二)发疹(一)发热一、发热一、发热36.1-36.8 比口腔温度略 直肠温度 口腔温度 腋窝温度 36.637.7 比口腔温度稍高0.30.536.3 37.2 正常人体温度36.1-36.8直肠温度 口腔温度 腋窝温度 36临床表现-热度 低 热 37.338 中等度热38.139 超高热41以上 高 热39.141 临床表现-热度 低 热 中等度热超高热高 热发热三个阶段体温上升

19、期(effervescence) 极期(fastigium)体温下降期(deferves-cence)发热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effervescence) 常见热型稽留热(sustained fever)弛张热(remittent fever)间歇热(intermittent fever)回归热(relapsing fever)不规则热(saddle type fever)常见热型稽留热(sustained fever)常见热型常见热型常见热型常见热型常见热型常见热型常见热型常见热型常见热型常见热型护理评估1. 病史: 发热时间、热型、伴随症状、退热情况。 是否伴有皮疹、黄疸、腹泻、头痛等。2

20、. 身体评估:体格检查,测量生命体征。 是否伴有皮肤颜色、有无皮疹等。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与病原学检查。护理评估1. 病史:常用护理诊断体温过高 与病原体感染后释放内外源性致热源,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有关。常用护理诊断体温过高 与病原体感染后释放内外源性致热源,护理目标(1)体温得到有效控制,并逐渐恢复正常。(2)患者或家属了解发热的相关知识,学会实施简单物理降温措施。护理目标(1)体温得到有效控制,并逐渐恢复正常。护理措施及依据1、监测病情变化 注意发热的过程、热型、持续时间、伴随症状。2、采取有效降温措施物理降温:冰帽、冰袋冷敷等。药物降温:柴胡、安痛定等。3、加强基础护理4、补充营养和水分5、口腔、皮肤护理 护理措施及依据1、监测病情变化 降温注意事项1、防局部冻伤。2、休克表现及周围循环差者禁用冷敷及酒精擦浴。3、全身皮疹及出血倾向禁用温水、酒精擦。4、药物降温时避免虚脱。5、冬眠疗法时注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