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9篇)_第1页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9篇)_第2页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9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9篇)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篇1 学问目标: 1、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根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 2、知道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3、记住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力量目标: 1、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绘制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育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量和动手操作力量; 2、通过活动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内在联系。 情感目标: 1、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叙述地球

2、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进展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及带来的影响。 2、地球公转及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 2、地球公转且地轴是倾斜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产生 一年中正午太阳的凹凸变化。 一年中白昼的长短变化。 地面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四季的变化 教学用具: 地球仪、手电筒等。 教学课时:拟用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感受以下现象 日出日落 日出自东、日落自西 日出日落产生的现象 【讲授新课】 一、地球的自转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9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 学生阅读后提问: 、生活中我们感到是天转还是地转? 、哥白尼的“日心说”其主

3、要观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今日,我们就学习关于地球运动的一些学问,首先学习地球运动的一种形式自转。 演示一:教师展出地球仪,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并思索: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地轴。自西向东)(在学生答复的根底上教师加以归纳,并叙述自转的周期)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请2-3名学生上讲台演示) 板书: 1、自转运动的规律 概念绕地轴旋转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天(大约24小时) (承转)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由于地转的自转;由于自转是自西向东) 演示二:教师用手电筒照耀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缘由;然后再转动

4、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缘由。 板书: 2、昼夜产生的缘由 地球自转一周,地球外表就完成一个昼夜交替,其经受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引导学生仔细观看地球的自转,留意昼夜是怎样交替的。(培育学生的动手、观看力量)在图上找到中国北京、美国纽约、日本东京,并在地球仪上作好记号。 学生争论: 当北京是白天时,纽约、东京哪个是黑夜,哪个是白天?(纽约是黑夜,东京是白天) 北京和东京哪个地方先见到太阳?这说明哪个地方时间早?(东京。东京时间早) 东边的地方和西边的地方哪个时间早?(东边) 教材图1.18: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假如畅畅中午12点打电话给姨妈是否适

5、宜?为什么?(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东边比西边的时间早。不适宜,由于这时纽约正是半夜)(学生争论后答复,教师略作讲解) 教师小结:板书 3、自转的地理意义 产生昼夜交替 产生地方时差 【布置作业】课后复习课文,预习下局部内容。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把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其中季节变化又是难点; 【课时安排】 23个课时; 【教学方法】 演示法、谈话法、练习法、讲授法等; 【教具】地球仪、手电筒各一个;flash课件; 【情感价值】 通过对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到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初步树立科学

6、的宇宙观; 【教材处理】 从现象上看,地球运动方面的学问学生自小从生活中就有所了解。但要求学生从理论上解释就不太简单,尤其是四季产生的缘由。因此,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进展主动学习,积极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请大家解一下缘由。学生争抢答复:地球一方面在自转,另一方面还在绕日公转。 【活动】 1、用手电筒当作太阳,请两位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 2、请同学们观看演示,并对地球自转、公转做简洁的描述、评价、比照等。 二、地球的自转 【设置问题】 在学生演示活动完毕后,教师设置以下问题: 1、若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7、? 学生:地球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 2、若地球是一个透亮的球体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地球永久是白天。 以上问题学生通过自由合作、探究很快完成。接着,教师提出如下问题: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在肯定时间的探究活动完毕后,学生仍不能用很清楚的语言精确地描述昼夜交替现象。 【演示】 1、用红色的粉笔将地球仪的任一经线圈勾画出来; 2、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借手电筒的光束当太阳;3、让学生观看:当一红色经线正对太阳时是什么时间(正午),另一红色经线背向太阳时是什么时间(半夜);当这两条经线随地球仪不停转动时时间怎样变化(昼夜交替)? 在演示后引导学生归纳描述:地球是一个不透亮的球体,向着

8、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就产生了昼夜交替。 三、地球的公转 【活动与探究】 让学生观看地球公转示意图,自由合作完成下面问题:1填表(用flash课件演示地球绕日公转运动) 节气 时间 太阳直射点 四季划分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2、一口井一年有两次阳光直射井底的时机,这口井可能位于什么地方(借助flash课件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3、有一个地方一年四季昼夜平分,这个地方位于哪里? 4、结合生活阅历,比拟6月1日、12月1日昼夜长短状况。 5、地球绕日公转运动中是直着身子还是倾斜着身子?假如是直着身子,能不能产生四季? 教学中教师准时检查、指导各

9、小组的活动。最终师生共同完成下面的表格: 方向 周期 产生的现象 地球自转 自西向东 一天(24小时) 昼夜长短 地球公转 自西向东 一年(365天) 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变化 四、地球上的五带 【问题与假想】 1、如下列图:在三种状况下,哪个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热量多,地面的气温最高? 2、演示:用手电筒做太阳光源,在教室黑暗处按上图三种状况照耀墙面。要求学生观看:在三种状况下墙上光斑亮度强弱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如下列图a,若地球是一个平面,不同纬度的地方(如A、B、C三点)冷热程度是不是一样? 4、如下列图b(同时与图a比拟):地球不同纬度的地方(如A、B、C三点)冷热程度是不是一样?

10、若地球不自转,会不会产生四季变化? 5、探究题:在生活中,太阳能装置如何放置,取得的采光效果最好? 通过师生合作探究后归纳:依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表划分为五带(同时要求学生读教材第12页的图说出地球上的五带)。 【活动与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地球上的五带图,完成下面问题: 1、中国主要位于哪个温度带? 2、全球最酷热的大陆是哪个? 3、全球最严寒的大陆在哪里? 【小结】 1、中国大局部地区位于北温带,小局部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2、全球最酷热的大陆是非洲大陆,最严寒的大陆是南极大陆。 【教学后记】 教学中要贴近生活阅历设计问题,尽量降低问题难度,鼓舞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问题探

11、究活动中,培育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熟悉由感性熟悉上升到理性熟悉。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学问目标: 使学生把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 使学生把握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拟分析二分二至时太阳照耀状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特点。 力量目标: 使学生学会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 使学生初步学会画一幅简洁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德育目标: 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很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展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育学生喜爱科

12、学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根本特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上的季节变化。 教具: 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小型地球仪(学生可自带)、手电筒(学生可自带)、自制课件等。 教学方法: 自学法、讲授法、演示法、读图法、问答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阅读:学生一起朗读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引入本课内容。 演示:教师用教具演示“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同步)”,请学生观看。 自学:学生自学本课数分钟。 二、讲授新课 投影:地球自转动画 提问: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 投影:从不同角度观看地球自转 提问:假定地球不自转,太阳照在地

13、球外表上,会消失什么现象? 演示:要求学生利用自带地球仪、手电筒、演示地球自转,并观看地球外表不同地点昼夜交替的状况。 提问: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0页中“畅畅和姨妈的问候”并思索产生时间差异的缘由的初步印象。 叙述:教师利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出昼夜两半球的范围,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使地球不同地区产生了时刻差异。 提问: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周期。 投影:从地球公转姿势动画得出地球公转及其重要特征 投影:通过动画和图片讲解地轴和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 投影:通过地球公转动画、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太阳直射动画及太阳直射点移动动画,讲解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移动,利用表格引导学生观看和思索。 填

14、写二分二至日 太阳直射点纬度 南北半球获得光热状况 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状况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提问:第12页活动2(通过动画讲解)。 归纳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所承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随季节有规律变化形成四季。 投影:地球的五带图 提问: 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各带内承受太阳照耀状况和气候最明显特征; 我国大局部陆地位于五带中哪一带。 小结学生小结本课所学内容。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点评:该教案工程齐全,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过程清晰,板书干净,教学环节清晰,提问恰当,教师示范性强。教学过程略显简洁。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

15、转,并解释其根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洁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交替。 3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说明再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学问。 4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拟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耀状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教学预备:地球仪、地动仪、手电筒、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课件、投影 教学方法:演示、观看、争论、比拟、归纳 学法:观看现象、结合生活实际、填表比拟 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当遇到一件不行能实现的事时,我们通常说:“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那么太阳有可能从西边出来吗?(太阳东升西落)那么真的是太阳在升落吗? 一地球的自转 学生

16、演示地球围着地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 小组争论地球自转的规律,填写以下表格有关自转规律的工程。 自转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周期24小时(一天)一年 旋转中心地轴太阳 转动特点地轴倾斜地轴倾斜,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四周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和时差 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生结合实际说明太阳东升西落其实就是地球自转方向的证据 设问地球的自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 学生演示一名学生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 反向思索假定地球不自转,地球外表会产生什么现象?(有昼半球和夜半球,却不会有每24小时一次的昼夜交替) 演示教师在地球仪上用红笔标出广州的位置,自西向东转动地球。 观看争论 (1)广

17、州在地球仪转动一周的时间里消失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2)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处在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大约 是多少?每完成一次昼夜交替需要多长时间?(24小时) 地球的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的地理现象 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索产生时间差异的缘由。 观看演示在地球仪上标出北京、纽约和东京,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教师自西向东转动地球。观看北京、纽约和东京分别被光源照到的时间。 教师说明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时间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经度每隔15度就相差一小时,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早。时刻的计算一般是“东早西晚,

18、东加西减”。 地球自转还会产生时间的差异 设问 1、日本东京于今日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日足球赛,在北京中心电视台直播的时间应是几点?(下午2点) 2、俄罗斯的莫斯科也于今日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俄篮球友情赛,我们应在几点钟翻开电视收看直播?(15+5=20点) 学生填表将地球的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和时差的地理现象填在表1。 课后想一想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篇5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昼夜交替的缘由及其意义,地方时、区时的应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规律及其意义。 2、学生了解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缘由及其规律,四季及五带的划分。 3、通过让学生

19、分析缘由、总结规律、验证结论等培育各种力量。 4、通过对地球运动的主要地理意义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两节教材内容阐述了地球运动的主要地理意义。与老教材相比,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被表述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被表述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二)。这样做更具科学性,由于无论是昼夜交替或是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等等,都不是单纯的自转或公转的结果,而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联合结果。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讲了三个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与老教材相比,少了“对地球外形的影响”。这反映出新教材重视“有用性”的意图。由于与前三

20、个意义比拟,后者的有用性明显偏低。 在叙述“昼夜交替”时,新教材增补了用太阳高度来描述各地的昼夜状态,使“昼夜”与“太阳高度”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既有利于昼夜状态的说明,也有利于学生对太阳高度这个抽象概念的理解。 对于“时间”,新教材增加了不少内容,充分表达了“应用性”特点。教材首先明确了地方时的概念,接着指出访用地方时的缺陷,从而自然引出“区时”,最终介绍了各国的一些特殊计时的方法,使学生全面了解“区时”的使用,以适应社会。 而对“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则删除了理论分析,只介绍偏转规律,这完全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避开了泛泛而谈,增加了“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的实例

21、,更加贴近生活。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二),从大的方面看,增加了“五带的划分”,这是地球外表地域分异规律的根底,内容特别重要,且放在这里也比拟自然。 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新老教材无大的差异。主要阐述了各地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只介绍了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并以夏至日、冬至日、春秋分三个特例进展分析。删除了较难,也较繁琐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四季的划分,主要介绍了我国及欧美国家天文四季的划分方法。教材新增了“二十四节气”内容,由于这不仅是我国科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成就,而且对我国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 1、对昼夜的产生,应先演

22、示,可以用地球仪加发亮的灯泡(或手电筒)、多媒体动画、挂图、板图等。再设问:为什么会产生昼夜?逐步引导学生得出: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亮的球体,在某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亮的半球为昼,暗的半球为夜。那么昼与夜之间的界限叫什么呢?引出晨昏线概念。 2、晨昏线概念较抽象,应以教师讲解为主,且配上不同视图。首先明确概念:昼、夜半球的分界限即为晨昏线,它是晨线与昏线的合称。晨线的西侧为夜,东侧为昼;昏线的西侧为昼,东侧为夜。如下列图: AB为晨线,昏线在后面; CD为昏线,DE为晨线; FS为晨线,SG为昏线。 最终强调,晨线与昏线的两端肯定在极圈内。那么,晨昏线是固定的还是移动的呢?让学生思索

23、,从而转入昼夜交替的学习。 3、昼夜交替的缘由是什么?学生易得出结论:地球的自转。可进一步深入,公转也会产生昼夜交替(用地球仪或多媒体演示),再说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太阳日,所以昼夜交替的缘由应表述为由于地球的运动。那么什么是昼呢?引导学生得出理论上能观察太阳。能否观察太阳怎样表述呢?引出“太阳高度角”概念。 4、对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应用图示法(有条件的用多媒体动画)讲解。首先要讲清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并强调太阳高度角总是小于等于90,这样就能了解正午后的太阳高度角了。正午太阳高度角(正午时过某地的经线方向的切线与太阳光线的夹角)是个特别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必需结

24、合地球仪、多媒体动画、示意图等渐渐讲解,切不行操之过急。弄清晰太阳高度概念后,就可让学生思索,怎样把太阳高度与昼夜联系起来,逐步引导学生得出:太阳高度大于0为昼,小于0为夜。 5、昼夜交替的周期,只介绍结果就可以了,不必究其缘由。太阳日的意义,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思索后答复。 6、为使学生简单理解地方时的概念,可把定义改为:把某地太阳到达最高位置的时刻,定为正午12点,这样的时间叫地方时。再让学生谈论,使用地方时有什么优缺点?(对当地居民来说,便于起居作息,对于交往来说,特别不便),从而引入区时讲解。 7、“区时”学生在初中时学过,但已忘得差不多了,应重新学习。对时区的划分,最好用一张北半球

25、的极地投影图说明。如下列图: 从应用性看,重点应放在区时的换算上。公式及留意事项如下: 某地区时已知区时小时相隔时区数 (相隔时区数: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的,大减小;分别在不同时区的,相加。即同减异加。:在已知时区东面的,取+;在已知时区西面的,取。即东加西减。计算时,一般把东十二区当作最东,西十二区当作最西。) 关于有些国家使用区时中的一些特例,应作认真介绍,以使学生能全面地了解区时的使用。 8、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可先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演示。方法是:画南、北半球极地投影图各一张,用铅笔点住极点,顺着经线往图外某点画直线,比拟地球转与不转时的铅笔轨迹。再让学生总结偏转规律。对长江三角

26、洲的形成,可师生共同争论完成。首先让学生思索,泥沙在河口为什么会沉积?(落差变小、河道变宽、海水的顶托等,造成流速降低),接着设问:为什么会主要形成在北岸,而不是在南岸?(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9、让学生争论,随着季节的变化或同一季节的不同纬度,温度状况有否变化?(答复是确定的)然后说明:为什么有这种变化呢?主要是各地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不同。可把昼夜长短比作水阀出水时间长短,把正午太阳高度比作水阀大小,然后用出水量说明太阳辐射量。 10、对“昼夜长短的变化”,要先讲清昼弧与夜弧概念。晨昏线把纬线圈分割为两局部,一局部在昼半球,称为昼弧;另一局部在夜半球,称为夜弧。昼、夜弧的长短可表示昼、

27、夜的长短。再让学生阅读课本的三张插图,分别说明冬至日、夏至日、春秋分时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最终总结一般规律:在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极圈内有极昼现象;太阳不直射的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极圈内有极夜现象。在赤道上,终年是昼夜等长。 11、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最好也让学生通过读课本的三张插图,说明冬至日、夏至日、春秋分时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然后总结一般规律: 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最大(为900)。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离太阳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12、设问: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有否变化?学

28、生应能答出:有变化且呈周期性。教师即可指出,这就是四季变化缘由。转入“四季的划分”学习。 13、让学生阅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北半球)”图,设问:我国传统的四季是怎样划分的?(依据“四立”划分)设问:夏至是夏季的中点,是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冬至是冬季的中点,是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我国传统四季的划分,只重视承受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与天文含义相符。但同时指出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也考虑到了气候因素。例如“大暑”,在夏至后一个月,在现行阳历中大约是7月23日到8月8日,同我国传统的三伏大体一样。“大寒”在冬至后一个月,约为1月21日至2月4日,同我国传统的三九相差不多。惊蛰原来叫雷惊

29、蛰,意即春雷惊醒冬眠的蛰虫。清明原来叫清明风至,意即东南风开头盛行。 14、设问:欧美国家传统四季是怎样划分的?(学生读图后答复:依据“二分”、“二至”划分)与我国传统四季在时间上有何差异?(推迟一个半月)那么它主要考虑了太阳辐射还是气候?引导学生逐步得出:气候。 15、让学生阅读课文,答复:现在北温带很多国家是怎样划分四季的?这样的划分主要是考虑天文还是气候?(把冬、夏季与我国三伏、三九、四九对比),最终得出结论:为使季节划分与气候相结合。 16、让学生阅读课文,以我国二十四节气为例,说明季节划分的意义。 17、设问:同一季节,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有否变化?学生应能答出:有变化,且呈

30、规律性。教师即可指出,既然有变化,就有热量差异,进入“五带的划分”学习。 18、让学生阅读“五带的划分”图,说明五带划分的界限和范围,五带划分的标准(有无太阳直射,有无极昼、极夜),五带的划分主要考虑什么?理论上的太阳光照状况对五带划分的作用,应由教师分析:它是科学家们进一步讨论地球外表地域分异规律的根底。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篇6 大家上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5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课型是新课。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计和说板书设计这五局部说课。 说教材: 教材分析:这一节包括三个局部的内容: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本节

31、是这一单元的重点,也是高中地理的奠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较抽象且难度较大,如何突破难点成了重中之重。 教学目标:学生已习得地球运动的根本形式,依据课程标准要求,设立如下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目标: 1 能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产生的缘由及区分。 2 能依据要求计算地方时、时区和区时。 3 能运用地转偏向力的规律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观看光照图找出晨昏线的一些特点,学会分析地理事物的规律。 2 通过自己绘制时区分布图,学会查找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3 通过比照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找出每幅图的变化,并用自己的话说清三角洲形成的过程,学会从地理图表提取地理信息

32、及描述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虽然几次活动对培育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能立竿见影,但我对学生有积极期望,这种期望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借用李家清教授论文里的句子)。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定为: 通过对眼、手、脑、口的调动,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地方时。 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 由于受年龄、理解力量、空间想象力量的限制,可能会消失如下问题: (1)在太阳高度角即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倾角的问题上,较难以理解。(临时改为:对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及正午太阳高度区分不好。以致出错。) (2)在地方时差的计算中“迟”与“早”的概念简单混淆。 (3)地转偏向力规律北

33、右南左中,左右难分。 说教法: 教无定法,针对本节内容较抽象的问题,可选用多媒体帮助教学,协作传统教学方式,到达激活学生思维的目的。利用探究法、作图法提快乐趣。 说学法: 学会探究、学会联系、学会描述。 说教学程序: 说导入: 以实际生活为例引导学生思索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缘由。 说重点: 观看法突出重点:通过观看某时刻光照图,让学生自主观看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地心的大圆、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推断晨线和昏线。 创设情景,利用生活地理激活思维,突出重点:春分日那天,全球昼夜平分,都是6点日出,18点日落。但是,当我在重庆106。5E听到收音机里报出“现在是北京时间6点整”

34、时,并没有看到日出,日出竟然晚点了,同学们能帮我解释一下吗?引导思索地方时与区时的差异。(该创意来自半只烟教师) 说难点: 比照分析法突破难点:区分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订正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的是角度而不是高度或线段。 动手绘图,加深印象,突破难点:绘制世界时区图,取得地方时与区时的联系与区分,并形成空间思维,自主得出计算规律。 辨析法突破难点:地方时东早西晚。平常所说的某某睡得比你早起得比你晚,和我们地理意义上的早晚是有区分的。 说兴趣点: 若时间充分,让学生观看地球仪自转时墨水从北极流下的偏移方向,若时间紧迫,让学生观看视频“厄瓜多尔赤道线上的怪现象”,规律:北

35、右南左赤道无,纬度越高越显著。培育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力量。 在嬉戏中学:看图找不同,既而描述长江三角洲的发育过程。培育描述地理现象的力量。 : 课堂的作用除了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外,还应拓展学生思维。故设计如下:重点把握昼夜交替产生的缘由,时间计算,地转偏向力的规律。请学生思索,假如地球不自转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假如地球不是自东向西而是相反的自西向东自转又会对人们产生什么影响?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除了要求简明扼要、美观标准外,还要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故板书设计引入“思维导图”。(此处临时改的,不是很清晰思维导图的详细要求。)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理解正午太

36、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划分。 3、了解24节气划分及对农业的意义。 4、理解地球上五带的形成。 德育目标 通过理解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 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学习过程中,通过 教师引导思维的方式方法,使学生猎取学习学问的进取精神。 教学建议 关于四季的划分的 教学建议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划分四季的依据,既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季节的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这里需要强调季节的变化与日地距离无关。然后,引导学生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图,明确我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四季划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最终,指出我国以二十四节

37、气划分四季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关于五带的划分的 教学建议 这局部 教学内容,可以从读五带的划分示意图引入。要求学生明确五带划分的界限和依据,把握地球上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削减的规律。最终, 教师指出五带划分的 地理意义。 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 教学建议 正午太阳高度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 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这是产生正午太阳高度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直接缘由。在课堂 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学生观看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然后找出变化规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一年

38、内可获得两次太阳直射,其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的消失,要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而定。 教师在 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的 教学建议 昼夜长短的变化,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 教学中,可利用课本中二分二至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从晨昏线的”位置变化入手,分析昼弧和夜弧的长短比照,找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需要强调的是,昼夜长短的变化是一个渐变过程,其中有量变也有质变。不管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夜长随纬度渐渐缩短为0时,就会消失极昼现象;昼长随纬度渐渐缩短为0时,就会消失极夜现象。从赤道到两极的任何地点,昼夜长短都会消失由极大值到微小值的周期性变化。只有赤

39、道上无昼夜长短的变化,全年昼夜平分。 教学设计方案 导入新课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中有关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学问,引出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 教学 1 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2 提问:分别找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说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 讲解: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到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到达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到达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到达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40、4板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冬至日 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夏至日 北回归线最大,向两极递减。 春、秋分日 赤道最大,向两极递减。 昼夜长短变化的 教学 1 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昼长 2 提问:结合生活实践,说明北京冬、夏季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分析说明在二分二至时北半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状况。 3 讲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夏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消

41、失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渐长昼渐短;由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夜渐短昼渐长;冬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2326),北半球各地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消失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圈)经过南北极点,与某条经线圈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各为12小时。 4板书: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秋分 全球昼夜平分 夏至日 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极昼) 冬至日 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极夜) 四

42、季划分的 教学 1 读图:二十四节气与四季 2 提问: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有什么一样和不同。哪种四季划分方法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3 讲解: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定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详细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开头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

43、具指导意义。 4板书:四季的划分:我国 以“四立”划分 欧美 以“二分二至”划分 五带划分的 教学 1 读图:五带的划分 2 提问:说出五带的划分界限和划分的依据。 3 讲解:在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外表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削减的规律,它是人们讨论地球外表各自然带分布规律的根底。 4板书:五带的划分:名称和界限 划分的依据 探究活动 【活动主题】 南极圈内地区与北极圈内地区相比,其同纬度的地区的极昼、极夜天数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不一样?

44、 【活动步骤】 理解极昼和极夜的产生的缘由 理解产生极昼和极夜有何规律 地球公转的规律(尤其是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的线速度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停留时间的相应变化) 描绘发生极昼时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 查找与以上资料相关的媒体资料(图片,录像等) 制作多媒体演示材料 制作能说明本主题缘由的模型 【成果展现】 可以选择这样两种方式: (1)制作出演示模型,把极昼和极夜相关的学问制作成板报 (2)制作多媒体课件进展演示 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学问与力量:了解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特征。 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图,读图,培育学生的分析力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问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根本特征。 2、教学难点:昼夜更替,经度时差产生的缘由,地方时差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