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2_第1页
《赤壁赋》教学设计2_第2页
《赤壁赋》教学设计2_第3页
《赤壁赋》教学设计2_第4页
《赤壁赋》教学设计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16赤壁赋教学设计教材概述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元丰五年1082秋、冬,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篇文章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如此适调而畅遂

2、也。”引自评注古文辞类纂苏轼通过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攀”的赤壁赋来。思路方法1以诵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词语、句意,在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赋”的韵味。边读边标出句子韵脚,画出使用“对文”的句子,画出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可分角色朗读,如主客分读。2可以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对比阅读,加深理解。可以结合“研讨与练习三”,与后赤壁赋对比阅读,结合前人对两赋的评论,以论高下。还可以与兰亭集序的感情变化对比阅读,找出其中相同的生命观和宇宙观。这是学习的难点。3默写、积累名句。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

3、如缕”“杯盘狼籍”“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等。这是学习的重点。安排两课时。三维目标1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义。2了解“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3体会景、情、理有机结合的特点。4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导语设计故事导入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二月,一日,天刚蒙蒙亮,一群带着四川口音和北方口音的异乡人在一位气宇不凡但又稍显忧郁的中年男子的带领下,悄悄走进小城黄州,在料峭的春寒中,住进了城东南一所叫做定惠院的小院子。这位男子便是在“乌台诗案”中差点丢掉性命的苏轼。经过一个多月的风餐露宿,苏轼一行终于到达了他的贬谪地黄州,开始了他近四年的黄州生涯。在这四年里,他创作了66首词、200多首诗、3篇赋

4、、170多篇散文含小品、280多封书信,数据引自苏东坡黄州作品全篇其中有豪放派代表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有脍炙人口的前、后赤壁赋。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了文学上的大幸。历史,便是如此令人费解。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其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医药、禅理、哲学等均有涉猎,学识广博,尤其在诗坛、词坛、散文上更是成就卓越的大家。政治上,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均为当朝臣子。苏轼为嘉祐年间进士。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激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他中进士后累官至大学士兼礼部

5、尚书,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书舍人。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启用新党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北返时在常州逝世,享年64岁。高宗朝,赐太师,谥文忠。苏轼的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的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的诗篇。其诗今存2700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和南宋的辛弃疾形成了词坛上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有东坡集东坡乐府。2关于散

6、文赋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赋本是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它始于战国,盛行于汉,到唐宋而衰微,元、明、清则趋于消亡。赋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讲求文采,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张手法。汉代以后,赋分别向骈文和散文两个方向发展。前者便出现了骈赋和律赋,注重对偶工整和平仄协调,对押韵也有严格要求;后者便发展为文赋,不讲求骈偶和音律,句式可长可短,押韵也较自由。文赋兼有诗歌和散文的一些特点,不受骈赋、律赋那些框框的限制,较多地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赤壁赋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之作。3关于乌台诗案乌台,汉书朱博传记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数千

7、栖居其上,因称御史台为“乌台”。元丰二年(1079),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的官吏奉命从汴京赶到湖州衙门,当场逮捕了苏轼,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从六月以来,权监察御史里行(权,代理;里行,见习)何正臣、舒亶(dn),国子博士(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的官员)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曾先后4次上书弹劾苏轼。他们摘出苏轼的一些诗文认为是“讥讽文字”,“愚弄朝廷”,“指斥乘舆”,“无尊君之意,亏大忠之节”,宋神宗随即下令御史台审理。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乌台诗案。4写作此文的原因这篇赋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被贬的起因,是谏官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从苏轼的诗作里摘出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告发

8、他反对新法,结果苏轼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到黄州,名义上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作者因内心愤慨不平,借助诗文以抒发感慨。赋中所流露的“人生无常”的悲哀和旷达心情,就是这种复杂感情的表现。作者是元丰三年(1080)春到黄州的。元丰五年秋,冬、苏轼曾先后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漫游,写下了赤壁赋(后人叫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里所说的赤壁,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周瑜破曹兵的赤壁在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而已。信息筛选朗读课文:本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明确:全文分作五段。第1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第3段,写客人对人

9、生短促无常的感叹。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第5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能力提升细读全文,把握朗读的语气。明确:第一段写赤壁美景以及由此产生的轻松、超然的心情,应该读出欢快的语气。第二段有点乐极生悲的意思。客人吹出了悲凉的箫声,且听者悲戚,所以饮酒歌咏部分应读出欢快语气,听箫部分应读出凄清语气。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写景也好,评史也好,抒怀也好,都要读出悲怆的语调。另外,反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也要读出来。第四段要读出雄辩的语气,因

10、为作者在慷慨陈词,表述自己的人生观。第五段感情由悲而喜,要把这种喜悦读出来。这一课的最大特点是人物感情起伏很大,悲喜交错变化,所以我们在朗读时要抓住其感情线索,读出作者的情,更要读出情中包含的理。分析鉴赏1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明确:全文通过主客对话所表现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感情的真实反映。作者抒发哀怨之情时,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能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从庄子的机械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达,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2本文的体裁特色是什么明确:这是一篇散体文赋。赋作为一种特

11、殊的文学体裁,在汉代是铺张扬厉、繁缛富赡的,被称为大赋。到了六朝讲求对仗工稳、字句整饬,叫做律赋。宋代则突破了声律的种种限制,使之自由挥洒,富有灵活性,叫做文赋。这篇作品便是宋代文赋的代表作,它融诗、赋、文为一体,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或议论,各因其情理所宜而运用自如。如叙事,则简括清晰,历历在目;写景则景物清爽,令人神往;抒情则情思幽渺,淋漓尽致;议论则即景生论,寓说理于景物描写之中,赋予抽象道理以具体形象,生动感人。行文有偶有散,错落有致,挥洒自如,犹如行云流水,极尽变化,既有整饬之美,又有通达流转之妙。兼于偶句中用韵贴切,转换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

12、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声调铿锵和谐,增强了文章的音乐美。其中采用的主客问答的方式,虽然沿袭汉赋,但并不像汉赋那样板重,而是运用得十分灵活巧妙,恰足以表现作者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整个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诗情画意俱现。合作探究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明确: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客人一曲洞箫,“倚歌而和之”,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脉也因之曲折流转,曲流中跃起浪花。第三段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

13、壁的历史故事作答,文理转折自然。客连用了几个问句,这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另一方面。通过主客的问答,使文中的思想感情跌入低谷。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则也是宽慰自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倾向于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时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对人生有大视野和大境界。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的角度进行进一步的解说。思想感情由此得以深化,心胸从此而开阔

14、,文章再涌波澜。第五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进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景和情犹如长江在经历了蜿蜒曲折、波涌浪叠、惊涛拍岸之后,辽阔而祥和地汇入大海。总之,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拓展探究文中客说“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难道“客”不知道孟德不是在此处“困于周郎”的吗明确:观点一:文中的“客”不一定真有其人,“苏子”与“客”其实是作者矛盾思想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不是讨论“客”的历史知识,而是讨论苏轼的历史知

15、识。苏轼当然知道此处非曹孟德“困于周郎”的赤壁,但为了行文的需要,作者只得“糊涂”一回了。而且,在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也写到“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也是他表达思想的需要。观点二:观点一不对。因为这个“此”字的指代意思可作一番探讨,它不一定是指黄州赤壁,还可以理解为夏口,夏口即今日之武昌,离公认的赤壁之战发生地并不远,所以,“客”并没有犯错误。观点三:上两个观点都有道理,不过从全文看,“此”宜理解为黄州赤壁。课堂小结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它写的是秋夜泛舟游赤壁的情景。文章通过景物描写和主客问答,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受挫后的惆怅苦闷和抑郁心情,同时也显示出作者自我

16、解脱的旷达胸襟。下面我们做练习。作业设计翻译下列句子,注意词类活用现象。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明确:引得潜藏在深涧里的蛟龙起舞,惹得独守在空船上的寡妇抽泣。(“舞”“泣”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明确:何况我和您像渔人和樵夫一样,生活在江湖与山野之间,同鱼虾做伴侣,跟麋鹿交朋友。(“渔”“樵”本为名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打鱼”“砍柴”。“侣”“友”原为名词,这里是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板书设计时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地点: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景物: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露白露横江,水

17、光接天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绚丽多彩的景色豪迈雄浑的气魄简洁明快的文笔朗朗上口的节奏第二课时导语设计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道:(投影以下文字)“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

18、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苏轼于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苏轼在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

19、伤神”的诗句。幸亏亲友的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苏轼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元丰三年二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四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中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这节课我们就主要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景、情、理的有机结合来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感的。合作探究

20、1第一段中作者产生“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受的原因是什么这几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产生这种飘飘欲仙感受的原因是当时特定的环境,清风、白露、流水、月色、天光,共同组成了一个半凡半仙的境界,作者在这种境界里自由泛舟,思维也无拘无束,自然可以“成仙”。这几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一是在结构上引出了后文的“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以及主客对话的情节;二是为下文定下了一个得失两忘、超然物外的感情基调,并且与结尾相呼应。2客人回顾曹孟德往事的用意是什么明确:客人由眼前的景物追述曹孟德在此建功立业又随史湮灭的往事,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感慨,并进一步证明了他那种

21、虚无主义的思想。值得注意的是,客人此处用了对比手法,先写曹操百万大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连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我辈!这样一写,使客人的观点有了一些道理。3文中最后写道:“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这是作者用行为描写表明自己说服了客人,使客人转悲为喜,开怀畅饮。实际上,这也是作者自己欣赏赤壁胜景、品味人生得出的结论。能力提升1品味生动准确的词语。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明确:“横”字写出了江上水

22、气范围之大、之厚;“接”字写出了江天一色的壮景;“纵”字写出了任小舟自由漂流的悠闲状态;“凌”字写出了小舟掠过江面的动态。这些动词写出了水月之美,为作者“羽化而登仙”和“扣舷而歌”作了铺垫。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明确:句中“寄”字写出了人生的短暂;“渺”字写出人生如沧海一粟般渺小;“哀”字和“羡”字形成对比,突出“客”对人生短暂的无奈与悲伤。2体会工整、大气的对偶。1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明确:这组对偶,对仗工整,节奏优美,写出了“客”消极避世的心态。2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明确:这组对偶,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我”那种无欲则刚、随缘自适、

23、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两者互相补充,有感染力。分析鉴赏鉴赏本文骈散结合、错落有致的句子,体会语言美。1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明确:这一段文字,由三组骈句与两句散句组成,而骈句又分为四言句与六言句。骈句对偶,读来节奏明快,有感染力;散句陈述事理,同样令人心动。这些句子组合在一起,有长有短,不规则中包含着规则,和谐中包含着另类。形式优美,感情丰富。2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明确:这一段话,也是骈散结合,以骈句写出当年曹操攻下荆州、挥师与孙刘联军决战的英雄形象,然后又用散句发问。骈句是扬,散句是抑,欲抑先扬,扬得越高,抑得越紧,而骈句的气势恰好符合这个要求。故骈散结合,有力地证明了“客”的人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